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

合集下载

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想指引下 ,解放区各方面取得的发展以及整风运动 的成果 ,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已经成为 时代主要的思想流脉 。一方面 ,毛泽东身体力行 ,他 以其思想和文体的魅力 ,证实了将民众作为革命主 体对象的巨大成功 ; 另一方面 ,当主流文化“主要诉 诸传统的 边 缘 文 化 因 素 作 为 自 己 的 思 想 材 料 ”②取 得丰硕成果时 ,知识分子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成为人 民大众的学生 。到了 40 年代末期张申甫提出了“反 哺论”,认为“一个知识分子 ,倘使真不受迷惑 ,真不 忘本 ,真懂得孝道 ,对于人民 ,对于劳苦无知者 ,只有 饮水思源 ,只有感恩图报 , 只有反哺一道”③。这一 表述 ,不仅示喻了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成分 , 而且也证实了“民众崇拜”在文化信念上的完成 。
① 王衮吾《: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的毛泽东》,载萧延中主编 《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39 页 。
② 萧功秦《: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战略与管理》 1994 年第 4 期 。
③ 张申甫《: 知识分子与新的文明》《, 中国建设》第 6 卷第 5 期 , 1948 年 8 月 1 日 。
关 键 词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 民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 要的叙述对象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形成 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 。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 , 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有关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 ,或有过乡 村生活经验 。乡村记忆 ,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 记忆 。另一方面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依靠的力量 是农民 ,新政权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 不能想象的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不仅有 中国本土的文化依据 ,而且有政治依据 。或者说 ,它 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 。但是 ,这个主流文学在中 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 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 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

中国乡土文学的过去_现在与未来_丁帆

中国乡土文学的过去_现在与未来_丁帆

中国乡土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江苏丁帆无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题材写作之一,乡土文学,亦为农耕文明社会形态下的“区域文学”历经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它仍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因它的辉煌,才创造了“五四”新文学,才成就中国现代小说之父鲁迅及其乡土文学旗帜下的许多显赫作家。

但是,乡土文学自左翼文学兴起之后,开始落入概念化、公式化的窠臼时,我们就不得不慨叹乡土文学不但偏离了它原先的社会批判意识,同时也远离了它艺术上的品质。

当共和国文学第一次将乡土文学变幻成“农村题材小说”时,乡土文学则承担起了不能承受的意识形态之重,虽然它也是共和国文学至今最为关注的文学创作题材。

但是,我们检视一下其走过的历史理路,就不难发现:在“十七年文学”里,为政治服务的“农村题材小说”完全解构了上世纪20年代那种乡土精神——悲剧性的文化批判精神,一味地为政治服务,乃至于连其旗手式的代表作家赵树理也不得不反思其存在的合理性。

赵树理所提出的“中间人物论”虽在“文革”中被批判,甚至成为其致死的直接导因,但是,我认为他以鲜血染红的理论代表着他一生最辉煌的思想结晶。

为什么大家都不承认“文革”文学呢?其缘由就是它毫无文学性可言,其唯一类型就是“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唯一走在“金光大道”上的就是浩然。

我们无须臧否人物的品德,但是,就作品而言,却是集阶级斗争为纲之大成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乡土文学虽然已经被异化了,但是,其根子尚未彻底断裂,所以才有可能在“二次启蒙”的“伤痕文学”中,开始逐渐寻找到乡土文学的文脉,成为上世纪80年代文学最为重要的文学创作主流题材。

随着20世纪90年代文化的大转型,中国的乡土文学也开始发生了内涵与外延的巨大变化,它是以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开始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大转型,这些变化我在许多文章中都有过明确的阐释——农民的迁徙、土地的大量流失,农耕文明和宗法文化的“差序格局”的解体,使得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搏战日趋激烈。

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

中国乡土文学的发生与百年流变

Chinese Native-soil Literature:Occurrence and a Hundred Years of Evolvement 作者: 魏策策[1]
作者机构: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市710065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66-74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乡土文学;地域文学;乡土教育;国民文学
摘要:中国的"乡土文学"因其现代意识而与世界文学时刻处在互动之中,也与中国文化、社会、历史深具精神关联,是感知现代中国文学之中国-世界、传统-现代丰富性的最好入口,也是研究现当代中国本土文学的一个极佳样本,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学在本土-民族-世界的维度中如何继承开拓的可贵经验,是探究当代"中国问题"的一个有效维度。

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乡土文学"的内部研究,忽略了"乡土文学"早期的理论建构特点及这一概念产生的社会土壤、历史语境和文化动因。

本文从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域文化等角度综合考察"乡土文学"的缘起及其为何被命名为"乡土文学",探讨"乡土文学"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在"乡土文学"的发展与流变中窥探其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丰富联系。

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的不同流变

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的不同流变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的不同流变王静 辽宁财贸学院摘 要:五四伊始,乡土文学就成为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且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乡土文学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流变,第一次是发生在四十年代从乡土文学到农村题材小说的转变,第二次是发生在八十年代,从农村题材小说到新乡土文学的转变,而中国社会历史形态和价值取向的变迁也在乡土文学的两次流变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新乡土文学;流变作者简介:王静(1982.3-),女,辽宁省兴城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60-01众所周知,从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本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农村的“缩小”、农业人口比例的下降以及社会的转型。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仍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形式,且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因此说我国社会主要是农业社会并不为过。

所以,在现当代文学史上,以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意识的乡土文学一直都是主流的文学形态。

然而,从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至今近百年中,乡土文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不独是文学形态的自然嬗变,同样也是我国社会历史变革的直接写照。

本文即以具体作家的创作实践为依据,浅论乡土文学在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不同流变。

一、鲁迅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关于乡土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鲁迅,不过因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文学地位极其崇高,故而研究者一般不将鲁迅划入任何“门派”,但却并不能因此否认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文学特色,更不能否认他对乡土文学理论的创建之功。

鲁迅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摘要:乡土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表现农民生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作品。

据考证,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在当时相处文学的定义尚不明确,但从鲁迅先生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乡土文学产生于城乡发展巨大的差异中,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乡土文学的产生。

关键词:乡土文学;当代文学早期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为鲁迅。

其短篇小说《故乡》是我国乡土文学的开山之作。

小说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展开情节,通过对农村人物举止及心理的刻画,反应了清代末期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打压,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改造旧社会的愿望。

茅盾与沈从文是鲁迅乡土文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文艺创作的中心思想上次与鲁迅有了一定的发展。

茅盾乡土文学代表作为《农村三部曲》,每一部相互独立,又在时间上前后衔接,时代背景与《林家铺子》大致相同,以其惯有的宏大笔调反映了广大农民随着痛苦的逐渐加深而觉醒反抗,体现了中国农村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湘西地区自然风光与社会民俗的描绘,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通过对农家女孩翠翠的刻画,表现了人性本身的美好与对纯洁、善良等品质的呼唤。

与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相比,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整体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生活的愿望以及对纯朴自然生活方式的追求。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山西太行山区作为我国较早的解放区,其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已经开始带有政治性。

乡土文学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逐渐产生了两种流派。

《小二黑结婚》是我国乡土作家赵树理的代表作,此后的30年间,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几乎都具有受赵树理影响的痕迹。

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发展
乡土文学的发展是近年来中国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它以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为主题,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人们对于故乡的记忆和情感变得越来越珍贵。

乡土文学的出现,正是对于这种情感的回应和抒发。

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描绘出故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让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故乡的价值和魅力。

同时,乡土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

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分享和传播文学作品,而电子书、有声书等新媒体的出现,也为乡土文学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

然而,乡土文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乡土文学作品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存在着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

同时,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乡土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未来,乡土文学的发展需要在保持其独特性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交流和融合,拓展其受众群体和影响力。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与现代价值解读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与现代价值解读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与现代价值解读陈忠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风格而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人情,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这部小说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白鹿原》以其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对于农村题材的固有刻板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后,陈忠实的乡土文学创作逐渐丰富多样。

他的作品涵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方式,勾勒出了农村人民的悲欢离合,让读者感同身受。

陈忠实的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独特风貌,更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现代价值在于其对于乡村振兴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阶段,乡村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陈忠实的作品以其对农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细腻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他的作品中展现的农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都是我们在乡村振兴中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此外,陈忠实的作品还让我们反思城乡关系的问题。

他的作品中揭示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和不公平现象,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陈忠实的作品提醒我们,城乡关系的调和和平衡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

陈忠实乡土文学的发展与现代价值解读,不仅是对于陈忠实作品的一种解读,更是对于中国农村和城乡关系的思考。

陈忠实的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风貌和人情,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

同时,他的作品也为我们乡村振兴和城乡关系的调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

中国乡土小说的发端与演进谷显明(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永州425199)【摘要】[摘要]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

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现代性;乡土小说;发端;变调;转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1]千百年来,在传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村落社会,人们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常年以种地为生。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农耕民族与其耕地相连系,胶著而不能移,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2],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因此,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也指出,中国“清末城市生活的特征,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与五百年前宋代的情况极为相似”[3]。

可见,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社会极具乡土性,因此被学者谓之“乡土中国”。

但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近代城市化的推进,传统的封闭格局被打破,城市与乡村不再是一体化的存在,整个社会呈现城乡分离的局面。

这为文学发现农村、发现农民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广阔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发展与潮流变化
发表时间:2019-03-29T09:22:04.637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7期作者:阎安
[导读] 乡土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表现农民生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作品。

阎安
河北正中实验中学河北正定 050800
摘要:乡土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表现农民生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作品。

据考证,关于“乡土文学”的阐述最早来源于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尽管在当时相处文学的定义尚不明确,但从鲁迅先生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乡土文学产生于城乡发展巨大的差异中,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与壮大,推动了乡土文学的产生。

关键词:乡土文学;当代文学
早期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为鲁迅。

其短篇小说《故乡》是我国乡土文学的开山之作。

小说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展开情节,通过对农村人物举止及心理的刻画,反应了清代末期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打压,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改造旧社会的愿望。

茅盾与沈从文是鲁迅乡土文学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文艺创作的中心思想上次与鲁迅有了一定的发展。

茅盾乡土文学代表作为《农村三部曲》,每一部相互独立,又在时间上前后衔接,时代背景与《林家铺子》大致相同,以其惯有的宏大笔调反映了广大农民随着痛苦的逐渐加深而觉醒反抗,体现了中国农村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湘西地区自然风光与社会民俗的描绘,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又通过对农家女孩翠翠的刻画,表现了人性本身的美好与对纯洁、善良等品质的呼唤。

与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相比,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整体呈现出一种回归自然生活的愿望以及对纯朴自然生活方式的追求。

毛泽东于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山西太行山区作为我国较早的解放区,其本土作家的文学创作已经开始带有政治性。

乡土文学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逐渐产生了两种流派。

《小二黑结婚》是我国乡土作家赵树理的代表作,此后的30年间,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几乎都具有受赵树理影响的痕迹。

与此同时,河北作家孙犁发表的《芦花荡》、《荷花淀》等作品开创了乡土文学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发展成熟,这一流派的作品脱胎于我国古代传统说唱文学,坚持以革命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农村生产生活的全方位面貌;而荷花淀派形成于40年代,活跃于50年代中期,这一派作家则师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冀中平原上富有地域性的社会风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品已经几乎脱离了对于宗法制影响下农村生活和思想文化的批判,开始以欣赏的眼光来构建这个农业国家的精神家园。

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30多年间,政治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继赵树理和孙犁之后,浩然的《金光大道》、《艳阳天》等作品,已逐步沦落于因政治发展需要,而纯粹为了歌功颂德的文艺创作。

文革结束后,大量的反思历史的乡土伤痕小说开始在文坛上出现。

此类文学以描绘文革生活为主,代表作品为古华的《芙蓉镇》。

作为伤痕文学的支流的知青文学此时崛起。

进入80年代后,知青文学逐渐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王安忆、梁晓声等人为代表的回顾曾经知青生活的作品;另一派则是以贾平凹、陈忠实等人为代表的,开始反思当代中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其中贾平凹作为乡土文学山药蛋派的主要继承人,其创作的《商州三部曲》深入挖掘了黄土高原上农村社会生活的精神本质,对农村社会阶级构成与人际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是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里程碑。

在今后的文学发展道路上,与余华、格非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作家,多以乡土生活为创作题材,对中国现当代农村深层人际关系进行了思想解构,其中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与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作为乡土文学茶子花派的继承和发展,集中讲述了中国南方农村的独特风土人情,并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商品经济文化与传统乡土文化的碰撞与冲击进行了深度思考,阐述了对于乡村文化何去何从的探索,在当今经济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结语: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乡土文学逐渐式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渗透,乡土文学有进入创作低潮的趋势,但乡土文学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期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简介:阎安(2000.08-),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河北正中实验中学在读,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民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