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讲解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概述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一.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茅盾:代表作:《子夜》《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老舍--市民诗人 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寒夜》
二. 左联准备期的小说--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主要代表: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 三. 左联青年作家群的小说--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 “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
军旅题材 朱苏进的长篇小说 《醉太平》和中篇小说《绝望中诞生》、 《金色叶片》、《接近于无 限透明》 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 :余华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王安 忆 《长恨歌》,张炜 《九月寓言》韩少功 《马 桥词典》
第三阶段:90年代
“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的王朔 王朔 《空中小姐》、《一半是海 水, 一半是火焰》、《玩得就是心跳》 《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 《一点正经没有》 他的文学创作的商业倾向愈加明显, 并促使他最终放弃小说,转入纯 粹商业性的影视剧创作,经他策划和 编剧的作品有《渴望》、《编辑部的 故事》、《爱你没商量》等,都 曾经轰动一时,成为开拓中国当代商业影 视创作的先锋。
农村生活题材的 : 表现土地改革: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 变》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战争题材 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等一系 列表 现华北抗日根据地战斗生活的作品率先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知侠 的 《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 雪克 的《战斗的青春》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 无敌的》、杜鹏程的《保卫延 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肖平的 《三月雪》、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玛拉沁夫的 《茫茫的草原》 60年代,萧玉的 《高梁红了》(三部)、柯岗的《逐鹿中原》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小说第一章小说第一节、现代小说产生的历史原因一、小说的政治意义和宣传作用二、小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三、小说是作家的宣泄工具第二节、第一个十年的小说(1917----1927)一、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1)鲁迅的《呐喊》共收一九一八至一九二二年间写的十四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给革命者助阵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这十四篇小说是《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1918年4月、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孔已己》1918年冬、《药》(华老栓、华小栓、夏瑜)1919年4月、《明天》1919年6月、《一件小事》1919年7月、《风波》(九斤老太、七斤、赵七爷)1920年8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9月、《故乡》1921年1月、《阿Q正传》1921年12月、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
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
表现在①妄自尊大。
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
④健忘。
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白光》1922年6月、《端午节》1922年6月、《兔和猫》1922年10月、《鸭的喜剧》1922年10月、《社戏》1922年10月。
鲁迅的《彷徨》共收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小说13篇,《祝福》(祥林嫂、鲁四老爷)1924年2月7日,《祝福》真实地描绘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

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鲁迅小说散文五篇1.《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后收入《呐喊》。
全文由文言小序和13节正文组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署笔名“鲁迅”。
作品通过一位“迫害狂”患者的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叛逆封建礼教,受到迫害而发狂的狂人形象。
通过狂人的自述,向人们指出封建社会“吃人”的历史。
同时也暗示了狂人最终战斗和反抗的失败,进一步强调了启蒙的意义。
《狂人日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小说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日记体结构和病态心理描写的表现方法,冲破了传统的思想和手法,用现实主义来表现写实成分,构成了小说的骨架和血肉,而用象征主义来表现潜藏的寓意,构成了小说的灵魂。
《狂人日记》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我以为,除了要注意鲁迅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即对“吃人”(包括“被吃”)这个循环的食物链的发现之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在结构上的反讽性。
这种反讽性表现为作品开端部分的“识”作为全文的真正结尾,表明了狂人此时“病愈”——也就是不再疯狂,重新回到“大众”的队伍中了,因此,“到某地候补”去了。
这意味着狂人反抗的失败和倒退,意味着日记里所有的“吃人的人”正夹道欢迎狂人回归到传统的队伍中。
这与日记的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希望的呐喊构成了一种消解。
联想到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的钱玄同来规劝自己从绍兴会馆里走出,寄托于醒转来的人们起来打破“铁屋子”,和自己答应“听将令”,并“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的“对希望的承诺”,鲁迅这篇小说乃至于他整个人文精神的起点和创作姿态实际上是“绝望”的。
但绝望并没有使鲁迅走向虚无,而是更加绝决地战斗,表现出鲁迅式的韧性精神。
联系到当代小说的创作,不妨可以读点残雪和余华。
鲁迅关于“吃人”的主题仍在继续,鲁迅的血脉仍在流淌。
现代文学作品解读

现代文学作品解读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常常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叙述和深刻的挖掘,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主题和意义。
本文将以几部经典现代文学作品为例,对其进行解读,探索其深层含义。
一、《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的代表作,通过讲述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一个个普通家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和坚持。
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叙述和刻画,在作品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也有自己的痛苦和挣扎。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作者展示了他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成长和变化,从而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思。
二、《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文学巅峰之作。
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通过多代人的命运和故事,展现了一个虚构的小镇马孔多的百年风云变幻。
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使读者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和现实交织的世界中。
作者通过叙述一系列离奇而又富有诗意的事件,表达了对历史、人性和命运的思考。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多姿多彩,既有英雄人物,也有懦弱和坚强并存的普通人。
他们在命运的牵引下,经历了喜怒哀乐,展现出生命的坚韧和无奈。
三、《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回忆和自省,展示了阿富汗历史上的战乱和流亡,以及个人内心的挣扎和救赎。
作品以朴素的叙述和真实的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小说以儿时的友谊和背叛为线索,通过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复杂的关系,描绘了阿富汗社会的阶级、种族和信仰冲突。
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关系,探讨了成长、背叛和道德选择等重要主题,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光明和黑暗。
从以上几部作品可以看出,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远不止表面的故事叙述,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主题和意义的探讨。
中国当代小说赏析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主题。
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
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
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
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
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
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
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
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
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
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的五龙滋生了强烈的归乡意念。
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讲

中国现代经典小说精讲站在20世纪的尽头回望中国百年文学的历程,重温一部部浸透了作家心血的优秀作品,我们真的是百感交集。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长久留连于20世纪中国文学战场。
在20世纪的中国,小说乃至文学的历史像打了一场轰轰烈烈、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个世纪的中国作家们所面对的敌人是形形色色的:物质生活的贫困与压迫,思想观念上的种种束缚,文化与生活底蕴的欠缺,自身创作能力的衰退,诸如此类的困难与阻碍使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道路都充满艰辛。
但中国作家们硬是凭着一种战士般的坚韧、信心和勇气,赢得了一轮又一轮的胜利。
《阿Q正传》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有着十分清晰的意图,那就是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其用心自然在于警醒国人,促国人反思,催国人奋进。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鲁迅刻意塑造了这一典型形象,在他的身上,投注了鲁迅对国民性的理解,对国人反省的期待。
鲁迅自己解释说:“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于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了阿Q性格中一些突出的弱点,比如他顽固、守旧,把一切不合于自己习惯的,都视为“异端”;比如他狭隘、愚昧,仅仅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便很是鄙薄他们;而最要不得的是,他总是喜欢玩一种精神转换的把戏,将所有真实的失败均变成虚幻的胜利,并飘飘然陶醉其中,从来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表现出极强的惰性。
可以说国民的劣根性在阿Q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呈现。
阿Q负载了展示国民弱点的重任,这使他成了一个典型,一个符号;但阿Q又是一个具体的人,生活在一个具体的年代,时代的风云在阿Q的身上打上烙印,个性演变的逻辑使阿Q的性格展示不可能没有节制,漫无边际。
于是在鲁迅的笔下,阿Q又成了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专替人打杂的、勤劳的雇工,一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可怜的穷人。
他尽管有诸多不可爱的毛病,但他是一个弱者,他的遭遇令人同情,他的那些弱点也随之变得可以容忍和理解了。
现代通俗小说讲义

能与亿万富豪金庸白头偕老的女子叫林乐怡(洋名阿 May),即金庸的第三任也是现任妻子。她认识金庸 时才16岁,比金庸小20多岁,在北角丽池一间酒店 里相识。林姑娘那时是酒店的侍应。那天,金庸刚与 第二任妻子吵过一架,正失意至极,就到那家酒店的 门边坐下。 金庸引起了林姑娘的注意。林姑娘想请
失意的男人吃碗面,而那失意的男人也因此注意上了 林姑娘,一见钟情。这就对不起朱玫了。 再离婚, 再结婚,并送小娇妻到澳洲留学,至今恩爱。
朱玫可谓是金庸的患难之妻,《明报》初创,与丈夫一块儿 苦战。但当《明报》兴旺,丈夫却移情他爱,和她结束了婚姻 关系。朱玫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一生,于1998年11月8日病死 于香港湾仔律敦治医院,享年63岁。替她拿死亡证的,竟然是 该医院的员工,而不是她的丈夫,也不是她的儿女,令人唏嘘。 朱玫为金庸生下两男两女。“我对不起朱玫……”金庸对记者 说。
结构:高明的建筑师
情节:侦探小说的悬念,惊险,闪展腾移,起 承转合,张驰有度,有徐有疾,电影戏剧技巧, 大小场面的搭配,多条线索的详略分明
语言:合乎人物身份,命运,处境和心理,语 言有高雅与俗语,景语与情语,白语与文言, 官话与方言,博大精深的语言谱系。
3、70年代末至90年代,文学由计划体制过渡 到市场体制,雅俗又开始分明起来,通俗文学 和严肃文学形成两极,21世纪,通俗小说的市 场需求空前加大。网络小说兴起,迷糊了通俗 和纯文学的界线,让人深思
代表正义的主人公,而是阴险毒辣的岳不群。蒿山派的器张气焰
很快就被盈盈和桃谷六仙压了下去,桃谷六仙的插科打混使得刚
刚才喋血的蒿山绝顶平添了一些喜剧色彩。然而比剑夺帅终于开
始了。当读者期待着令孤冲再次以独狐九剑横扫群雄时,岳灵珊
却以诡异的剑法力压群雄。连令狐冲也因旧情难忘而身受重伤。
现代小说经典作品赏析知识点总结

现代小说经典作品赏析知识点总结现代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思潮和文化特点。
通过赏析一些经典的现代小说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文学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本文将从现代小说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总结其中的关键知识点。
一、《茶馆》——王蒙《茶馆》是王蒙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民国末年茶馆中的种种故事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封建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该作品展现了王蒙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1. 社会背景:《茶馆》的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各种阶级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2. 人物形象:该作品通过刻画众多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各个阶层的命运和困境,如茶馆老板贾四福、记者祝菊香等。
3. 内在思想:王蒙在《茶馆》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人性的揭示,思考了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前途,以及人类的尊严和自由问题。
二、《活着》——余华《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遭遇,揭示了历史巨变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该作品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残酷的现实,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1. 历史背景:《活着》的背景设定在中国20世纪的动荡年代,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时期,记录了中国农民的命运。
2. 父子关系:小说围绕着主人公福贵与儿子的关系展开,描绘了福贵为了儿子能够活下去所作出的艰难抉择。
3. 生活哲学:余华在《活着》中通过福贵的遭遇,传达了对于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于生活意义的反思。
三、《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塞万提斯集中展现了主人公堂吉诃德荒谬而滑稽的行为,以及人性的种种弱点。
该作品不仅是西班牙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1. 人物塑造:《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骑士梦入迷的痴情者,他为了追求理想中的骑士精神,而不断自欺欺人,产生了一系列荒诞可笑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望与救赎-北村
粗鄙与挑战-《我爱美元》
存在之思-《雨天的棉花糖》
• 1-2,拉康的主体概念:与他者相对立; 镜像理论;首先要确立“他者”的边界; 是一个自我命名、自我发现的结果:“我 以前也与他们一样”,从世界中分离出来: 独立、怀疑主义
• 1-3,阿尔都塞的主体概念:召唤主体 • 对传统主体概念的解构:主体乃是“非主 体性的”:被动的、被塑造出来 • 意识形态系统:召唤系统
• • • •
九,当代解读之七:书写方式 1,真理宣谕式的言说方式 2,作者=主人公=真理拥有者 3,价值霸权与启蒙之必要
启蒙的失败-《我们夫妇之间》
乌托邦的两难-《组织部新来的年 轻人》
• 一,作者介绍 • 王蒙,(1934~) ,1948年入党。1953年创作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新时期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 文化部长。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 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 《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 等,《在伊犁》系列小说等等。
主体的神话-《绿化树》与《男人 的一半是女人》
• 一,作者介绍 • 1936年生。 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 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 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 外逃流浪,讨饭度日。
• 1979年重新执笔,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中篇小说《土 牢情话》、《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男 人的风格》、《习惯死亡》。其中《灵与 肉》、《肖尔布拉克》分别获1980年及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绿化树》 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有些文章指出:“这篇小说特别突出的陈 旧恋情的痛苦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 想感情?”“有什么值得党的工作者江玫 如此痛苦的怀念?”
• • • •
三,叙事人、主人公、作者与隐含作者 叙事人:作品的视角,不一定等于作者 主人公:不一定等于作者或叙事人 隐含作者:幕后的真正操作者,其立场可 能是隐晦的,甚至与表面立场相反,需要 透过细节、语调等去细致分析 • 以上四者可能是分裂的,不一致的,正是 这种不一致性导致了文本的复杂与丰富 • 典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
第三讲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百花文学”
• (c),乌托邦事业:激情的必须(理想主义 性质决定)及激情的必然退化(现实主义 性质决定)。
第三讲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百花文学”
• (5),人物分析: • A,林震:青春与激情的象征,乌托邦激情 与境界的象征;但他是否有朝一日也变成 “刘世吾”呢?
• 2,现代主体与现代性:五四主题 • 2-1,现代主体:批判性、怀疑主义、独 立性、反抗性、自我性 • 2-2,现代性与现代意识形态:召唤系统 • 2-3,“狂人”的现代性意识:进化历史 观、现代人性观、个体意识
• 四,当代解读之二:现代知识分子问题 • 1,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狂人” • 2,内涵:先驱意识、觉醒者意识、“黑屋 子”意象与其选择、“少数人”立场 • 2-1:真理占有者与少数人意识; • 真理宣谕式的言说方式
• • • • • • •
四,双重叙事 表层叙事:规范化与意识形态性 革命叙事、政治叙事 深层叙事:个体性与无意识性 愛情叙事、人性叙事 表层结构:革命战胜爱情,政治大于人性 深层结构:相反
• • • •
五,双重结构悖反之体现: 1,细节: 2,叙事语调:忧伤、怅惘 3,人物形象之故意扭曲:齐虹
• 2-2:反世俗主义者与精英意识; • 2-3,道德价值至高点的占据者与布道情 结 • 3,评价与思考:
• • • • • • •
五,当代解读之三:“文化携菌者”意识 1,“历史中间物”概念: 1-1悲剧意识:历史的献祭 2,“携菌者”概念:“我也曾吃过人” 2-1,积极意义:自我批判意识 3,希望速朽与内心的黑暗 4,对当代的启示
第三讲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百花文学”
• (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今天的意 义与解读: • A, 通俗的解读:“入世”过程——人与 环境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B,历史深度的解读:对乌托邦悖论的思考。
第三讲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百花文学”
• (a),何为乌托邦。 • (b),乌托邦的悖论:1,与现实之关系:无 法实现性。2,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对立: 集体乌托邦理想对个体的吞噬。乌托邦的 界限与越界的危险。3,作为批判武器的乌 托邦与作为体制建设对象的乌托邦:乌托 邦的异化。
• (从无名到身份再生到“否定之否定”: 主体意识的发展与获取)、马缨花、海喜 喜:二者作为章永璘的“他者”(大众) 对章身份的诞生、确认起了重大作用。
• 马的作用:首先从物质上使其成为一个 “人”,接着从情感上使其成为一个“男 人”,最后又以自己愚昧的“大众”身份 使其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而海喜喜则 将自己的“大众”身份置换成“人民”身 份(大众的双重含义:知识分子的对立面 ――启蒙批判的对象;知识分子的精神养 母及归属:人民。俄国的民粹主义),从 而导致章知识分子意识的否定之否定。
• 可进行“知识分子”的探讨:精神与肉体 的背反《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精英意识; 苦难的代偿意识:章最后进了人民大会堂, 与国家领导人握手)
• 女性主义的探讨
戏谑中的思想-《革命时期的爱情》
妥协与认同-《烦恼人生》
立场的后撤-从《风景》到《出门 寻死》
存在与真相-《1986》
溃败与逃亡-《废都》
• 五,王蒙新时期作品 • 《春之声》、《蝴蝶》、《布礼》 • 《活动变人形》
双重叙事的纠缠-《红豆》
• 一,作者及其作品 •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哲学家冯 友兰先生之女。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 《鲁鲁》《三生石》。由〈南渡记〉〈东 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 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 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 二,作品内容 • 内容介绍 • 人物:江玫、齐虹、萧素
• 当年的批判: 《人民文学》10月号上刊登了孙秉富的《批 判〈人民文学〉七月号上的几株毒草》和 《这是什么样的革新——本刊编辑部整理》 两篇文章,指出“小说《红豆》也是一株 莠草,受了党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 在回忆她过去的那个极端仇视人民革命, 在解放前夕怆惶逃往美国的贵族大学生的 时候,是多么惋惜,怅惘和悲痛。”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研究
王世诚
第一讲 现代小说的开端:《狂人 日记》
• 一,现代母题的经典之作 • 1,何谓现代? • 1-1现代性的概念:个体观、历史观、国 家观、经济观、社会观(有机社会)、价 值观。 • 1-2现代人的概念:现代个体与主体
• 1-3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历史概况与现状 • 1-31五四的意义与当代解读——意识形态 对五四故意的冷落与误读 • 1-32现代性在五四的具体体现:启蒙与批 判
• • • • • • •
1-35现代性与当代中国现实 当代中国现实的不同体认: 五千年未有之盛世? 五千年未有之乱世? 现代性何在? 后现代来临 我们的位置与命运
• 2,何谓母题? • 3,何谓经典? • 经典就是那些形成、规范我们基本思想、 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及基本词汇的作品。
• 二,《狂人日记》的传统解读:反封建、 反吃人文化、孤独的觉醒者等等。 • 三,当代解读之一:现代主体的诞生 • 1,何谓主体: • 1-1,理性主义的主体概念:能主动自觉 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自我选择与 自行支配;迪卡尔:我思故我在;与客体 相对;
• 二,《灵与肉》:同一性的修复
• 三,《绿化树》内容: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内容
• 四,男人、知识分子、主体的神话 • 章永璘、马缨花、海喜喜、黄香久。 •
• 知识分子诞生、成长史――《绿化树》: 章永璘 • 一,无名者; • 二,成为“人”; • 三,成为“男人”; • 四,成为“知识分子”(第一阶段); • 五,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否定之否定, 完成阶段)
• 八,当代解读之六:意识形态批判 • 1,两种批判:政治经济学(阶级批判)批判与文 化批判 • 2,鲁迅的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 • 2-1:何谓意识形态: • 马克思的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与价值 •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念:虚幻的现实同一性 • 阿尔都塞的概念:
• 2-2:何谓意识形态批判:揭示虚假的自 我现实同一性;发现“伪现实”、坚守现 实真相;揭示“主体”的幻像; • 2-3:“无主名杀人团”的发现: • 奴隶意识的内化:奴性 • 2-4,晚期的变化:阶级分析法 • 穷富善恶的分类
• 二,作品内容 • 内容介绍 • 人物介绍:刘世吾、林震、赵慧文
第三讲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百花文学”
• (3),《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创作意 图: • 一是批判官僚主义, • 二是为了表达王蒙这样的一个思想:随着 年龄的增大、革命事业的不断发展,革命 者如何才能永褒革命的激情与青春?
• 六,当代解读之四:“疯子”的囚笼—— 现代启蒙的困境 • 1,“狂人”的言说困境及其寓言内涵: • 2,实质:文化反抗的悖论: • 3,困境成因:二元世界观与对抗性位置 • 4,如何冲破这一困境:
• • • •
七,当代解读之五:二元结构世界 1,“狂人”眼中的世界: 2,分裂的世界与主体的位置; 3,两种世界观:二元世界观与整体主义世 界观 • 4,当代启示:知识分子如何自处?
• • • • •
1-33启蒙主体:现代知识分子 何谓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史 公共知识分子与批判知识分子 当代知识分子何在
• • • •
1-34启蒙与反启蒙 何谓启蒙:康德的定义 启蒙的基本结构:二元结构 后现代视野中的启蒙:意义霸权与价值霸 权;中心主义;本质主义; • 启蒙在当代中国的命运:我们还需要启蒙 吗?
第三讲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等“百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