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实验步骤
三到六年级科学探究实验过程及结果

三年级科学探究实验实验一、宽口吹蜡烛不容易吹灭。
小口容易吹灭。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操作: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同隔着小瓶吹蜡烛)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1.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
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
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
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实验二、用双手将一张薄纸的一端靠近下嘴唇,另一端自然下垂,如果嘴吹气,纸会怎么样?纸的会另一端会飘起来,因为上部分的空气被吹走,形成了瞬时真空,而下部分的压强是大气压,下部压强大于上部,所以纸会飘起来实验三、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入饮料瓶,另一根露在瓶外,能否喝到饮料。
结果:不能。
不能形成气压差。
实验四、(演示)使用温度计。
器材:温度计,热水烧杯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方法是: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实验五、水温的变化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水温计)、计时器,铁架台过程: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倒入约80摄氏度的半烧杯热水,并调节烧杯和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热水中,不要接触杯壁和杯底。
3、读出最高温度,并以此时作为计时开始,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15-20分钟。
热水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降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
实验六:(演示)量筒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工具。
注意事项:(1)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实验1 “吹蜡烛”实验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实验现象: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
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
实验2 用吸管吸水实验实验材料:杯子、水、两根吸管。
实验方法: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装有水的瓶子里,另一根露在瓶子的外面,看能否吸到水。
实验现象:无法吸到水。
实验3 用感官辨别液体观察材料: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
观察步骤:1、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观察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实验4 水温计的使用方法实验材料:水温计、烧杯、水操作步骤: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实验5 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
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
实验6、量筒的使用方法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是一种粗略的计量法,所以在使用中必须选用合适的规格,不要用大量筒计量小体积的液体,也不要用小量筒多次量取大体积的液体,否则都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

(1)漩涡实验实验目的:
1.观察漩涡的形成原理。
2.熟练掌握重力漩涡实验的操作方法。
实验准备:
1.宽口瓶一个;
2.热水一杯;
3.毛巾一条;
实验步骤:
1.将宽口瓶倒置,打开瓶口;
2.将热水倒入瓶中,至大约1/3处;
3.用毛巾将瓶口紧紧地包起来;
4.用手摇动瓶子,看看漩涡是如何形成的;
(2)原子模型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的结构与特征;
2.熟练运用模型制作原子模型;
实验准备:
1.各种彩色小球;
2.棉签;
3.小钉子;
4.胶水;
实验步骤:
1.熟悉原子模型中原子核、电子层等构成部分;
2.选择合适的小球,代表原子核、电子层;
3.将小球按照原子模型的结构组装起来;
4.用胶水将小球固定,再用棉签和小钉子有规律地穿透组装好的模型;。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及原理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及原理三年级科学小实验及原理实验一:水的沸腾点•实验材料:水、锅、火源•实验步骤:1.将水倒入锅中,注意不要过满。
2.放入火源,用火加热锅底,观察水的变化。
3.当水沸腾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火源。
•实验原理:–水的沸腾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点。
–水的沸腾点受气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海平面附近的水沸腾点约为100℃(摄氏度)。
–当我们加热水时,热能会使水分子的动能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水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
–当温度达到水的沸腾点时,水分子的动能足够大,其间的相互作用力无法阻止水分子从液体转变为气体,因此水开始沸腾。
•实验材料:一根针、一张纸、一支铅笔•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桌面上。
2.将针平放在纸的中央。
3.将铅笔竖直插入针的上端。
4.轻轻推动纸,观察针的平衡状态。
•实验原理:–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时处于稳定状态。
–在这个实验中,针的平衡是由物理的力和力矩平衡来维持的。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合力矩也为零。
–当针稍微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心发生变化,会产生力矩,使针倾斜。
–铅笔的插入改变了物体的重心位置,通过调整力矩平衡,使针能够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材料:一杯水、一只铅笔•实验步骤:1.将杯子中的水装满。
2.将铅笔插上杯子。
3.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
4.移动视角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入射角是指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折射角是指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的速度发生改变,导致光线方向改变。
–当视角改变时,光线在两种介质之间的折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这些小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
实验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让我们对水的沸腾点、物体的平衡和光的折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实验能够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并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小学科学三到六年级科学实验

三年级实验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四年级实验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
(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步骤专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步骤专项实验一:观察水的现象实验目的观察水的四种不同现象:流动、凝固、蒸发、溶解。
实验材料水、玻璃杯、、塞子。
实验步骤1. 用玻璃杯装水。
2. 接着观察水的现象,记录下来。
3. 试试把水冻起来会变成什么?4. 将水加热,观察变化。
5. 把玻璃杯倒扣在中,观察结果。
6. 将塞子放在杯口上,观察结果。
实验二:探究水的重量实验目的通过比较气球为空气的重量和气球充满水后的重量来探究水的重量。
实验材料气球、水、秤。
实验步骤1. 称出气球的重量。
2. 把水倒入气球中,再次称重。
3. 比较气球充满水后的重量和充满空气的重量。
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水的重量是非常重要的。
实验三:水会沉还是浮?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沉还是浮。
实验材料竹片、硬纸片、泡沫板、石头、玻璃球、杂物。
实验步骤1. 制作不同材质物体。
2. 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 总结分类,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
实验四:水的颜色实验目的探究在水中添加不同颜色的物质后,水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实验材料水、食盐、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1. 将水分到两个杯子中。
2. 在第一杯水中加入食盐,搅拌均匀。
3. 在第二杯水中加入食用色素,搅拌均匀。
4. 比较两杯水的颜色是否不同,观察水中颜色改变的原因。
实验五:水会传导电吗?实验目的探究水是否能够传导电。
实验材料水、电线、电池、铜板。
实验步骤1. 准备水、电线、电池、铜板。
2. 将电线和铜板分别插入电池的正负极中。
3. 将铜板两端分别插入装有水的杯子中。
4. 观察水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即铜板和电线相接处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六:制作简易酸雨实验目的制造简单的酸雨,了解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实验材料白醋、水、碱性土壤、过滤纸、。
实验步骤1. 将白醋和水按1:3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2. 在随意选定的位置取一小撮碱性土壤泡在盛有水的中。
3. 用过滤纸过滤酸液,并将过滤后的液体倒在碱性土壤上。
小学科学 3-6年级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步骤三年级上册一、实验名称:比较硬度实验目的:1、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2、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木片、纸片、金属和塑料片各两个操作步骤:1、用一根木条分别去刻画另一根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尺。
2、再分别用卡纸、铁片和塑料尺重复这个实验。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在表格里。
注意事项: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三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二、实验名称:谁更柔韧实验目的:1.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2.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同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实验步骤及方法:1、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2、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事项:1、实验的公平性2、一定要把尺子压住。
三、谁更容易吸水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培养学生会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吸水性,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实验材料:大小和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膜、铁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们也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三年级简单科学小实验过程

三年级做的小实验
一、惯性实验
三年级的小朋友在做实验之前需要准备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一个,然后还需要准备一个干净平稳的桌面。
接下来就可以做实验了。
用生熟鸡蛋各一个,分别放在桌面上,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旋转,因为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固定,所以旋转平稳,而生鸡蛋由于惯性,摇晃不定,很快停止转动,由此可准确判断生鸡蛋熟鸡蛋。
二、浮力实验
三年级的小朋友在做实验之前需要准备一个装满清水的玻璃杯,一袋食盐,还有一颗生鸡蛋。
这个实验是这样做的,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可以看到鸡蛋沉入水中。
然后逐渐向杯中放入食盐,并不断搅拌,可以看到鸡蛋悬浮于水中任意位置。
继续向杯中放入食盐,直到鸡蛋漂浮于水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鸡蛋在盐水中的三种状态。
三、大气压实验
三年级的小朋友在做实验之前需要准备一个瓶口比鸡蛋略小的玻璃瓶,还有一个熟鸡蛋,以及沙子,浸过酒精的棉花,火柴或者打火机等工具。
在瓶口比鸡蛋稍小的广口瓶瓶底铺层沙子,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后迅速放入瓶中,待会儿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一会儿,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熟鸡蛋会被玻璃瓶吞进去。
在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发生,最好有大人陪伴。
科学实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通过简单、有趣、适合操作的科学小实验,孩子们能在“玩科学、做科学、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在实验中探索事物规律、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人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名称】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目的】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烧杯、水、温度计【实验步骤】1、(温度计主要有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
3、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此时水的温度是摄氏度。
【实验说明】规范读、写温度的单位。
即:摄氏度℃2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第7课水温的变化)实验目的: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
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实验15—20分钟。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降到一定温度(室内温度)不再下降。
注意事项:1、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
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链接:水温变化规律形成的原因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与温差有关。
给凉水加热时,热源是不变的,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热源释放的能量相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凉水的温度是应该均衡上升的。
但由于水在加温的过程中与外界出现了温差,而且温差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因此水的蒸发和热传递加快,热水对外散失的热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温度越高(低于沸点),单位时间内散失的热量越多。
所以,在热源不变的情况下,水升温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
热水降温时,起初温差较大,单位时间内热水向散失的热量较多,降温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差逐渐变小,单位时间内热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也逐渐减少,降温的速度也随之减缓下来。
3、实验名称:会使用量筒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第8课哪杯水多)实验目的:学会使用量筒。
实验材料:量筒、水、滴管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
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实验结论:量筒能准确测量水的体积。
注意事项:1、不能加热,量筒上一般标有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体积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仪器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滴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
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
4、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4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11课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目的:认识水的浮力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实验步骤: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现象: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注意事项:实验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稳定,不要让橡皮筋颤动,以免产生误差。
5改变浮和沉(第12课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实验器材】盛有水的水槽、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一个空的、一个盛有沙子)、盐、塑料泡沫【实验步骤】1、首先把橡皮泥、鸡蛋、铝片、两个小瓶、塑料泡沫放入水中,看到橡皮泥、鸡蛋、铝片、一个小瓶沉到水底,另一小瓶、塑料泡沫浮在水面。
2、把橡皮泥团捏成小船状,放在水中,它浮在了水面;把沉入水底的小瓶内物体倒出,放入水中时,它浮在了水面上;在沉着鸡蛋的水中加入盐,鸡蛋慢慢浮上了水面。
3、再把橡皮泥团捏成一团,放入水中时,它又沉入水底;在浮着的小瓶内装上物体,放入水中,小瓶沉入水底;再把鸡蛋放在没有盐的水中,鸡蛋又沉入水底。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有:(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重量;(3)改变水的密度。
6实验名称:水有表面张力(第13课水面的秘密)实验目的:了解水面张力。
实验材料:水、玻璃杯(或硬币)、滴管。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或往硬币上面滴水)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观察水表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水面鼓起来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注意事项: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注意速度要慢,水滴大小要尽量均衡。
3、最后滴入的水滴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方法二:实验材料:硬币、水槽、叉子等。
实验步骤:1、把硬币放在叉子上。
2、小心地将托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
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7探究毛细现象(水往高处走)【实验名称】探究水往高处走的秘密(或物体的毛细现象)【实验目的】了解毛细现象,能解决水往高处走的秘密【实验器材】毛巾(或布条)、红墨水、实心和空心的玻璃管(粗细不同)、纸片、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倒入水,滴入几滴红墨水(为了便于观察),使水变成红色。
2、将实验材料一端同时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发现:水沿着布条(或毛巾)、空心玻璃棒、纸片等材料向上爬,而不会沿着实心管上升。
还发现粗细不同的空心管,细管的水升得高,粗管的水升得低。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空隙越大,升得越高;反之升得低。
【实验说明】了解生活中毛细现象实例:(1)浸在脸盆里的毛巾滴水;(2)用粉笔吸滴在纸上的水;(3)用卫生纸吸洒在衣服上的油;(4)酒精灯的酒精能源源不断地到达灯芯顶端……实验8 制作雨量器并用雨量器测降水量(第17课我的雨量器)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制作步骤: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处周圈划线。
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画)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将尺子竖直放入瓶内作为刻度尺)5、将剑侠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
注意事项:1、在纸条上作刻度时,下端要留出空白,以保证从0刻度处开始测量的准确性。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实验要点:1、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左右,并保持水平。
2、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实验9 制作风向仪并用自制风向仪测风向(第18课我的风向仪)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杆2根、长钉子一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
制作步骤:1、在卡纸上画一个箭头,再将箭头剪开,变成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
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
4、取另一根软木杆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
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注意事项: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一个更好。
3、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
实验10 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第20课空气在哪里)实验材料:水槽、玻璃杯、几张干燥的纸、一块毛巾实验步骤:1、取一个杯子,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的底部塞紧。
2、将杯子口部向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
3、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让学生实验。
4、再次将有干燥的纸团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在水中漫漫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5、将杯子提出水面,取出纸团实验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注意事项:1、杯子要保持干燥。
2、杯子压入水中时要保证竖直压入,不能倾斜。
11验证空气的成分(第21课空气的成分)【实验名称】分析空气的成分【实验目的】了解空气的成分【实验器材】盛有红水(便于观察)的水槽、去掉底的塑料瓶(集气瓶)、蜡烛、火柴、粘有蜡烛油的玻璃片。
【实验步骤】1、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入水槽内。
2、在没有点燃蜡烛时,罩上塑料瓶,此时瓶内外水面相平。
3、点燃蜡烛,再把塑料瓶罩上,我们看到蜡烛火焰慢慢熄灭,同时水慢慢涌进瓶内,水面高出瓶外。
这说明燃烧消耗一部分空气,即一部分空气支持燃烧(氧气)。
4、小心拧开瓶盖,划燃火柴,迅速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这又说明燃烧剩余的空气不再支持燃烧。
不足:拧开瓶盖时,外面的空气进入一部分,即使很迅速也会影响到现象,火焰不会立刻熄灭或者是根本不熄灭。
因此,塑料瓶换为集气瓶。
改进:4、一手按住瓶,一手伸进水中托住玻璃片,移出水槽,正立在桌上,迅速移开玻璃片,划燃火柴伸入瓶口,观察到火焰立刻熄灭。
玻璃片的不足:把玻璃片放入水槽中,玻璃片与水槽底紧紧贴在一起,不易取出,用力大了,易划伤手。
改进方法:把玻璃片向下的一面均匀粘上几滴蜡油,使用方便好用。
【实验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氮气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