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伯格

合集下载

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No.2作曲技法探析

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No.2作曲技法探析

从第5小节开始,旋律声部形成了以两小节为一组的音组进行旋律的推动,在第9小节第一个和弦(b E-G-B-D)似乎将乐段推向了高潮。

同样,在乐句中出现的动机材料依然是之前两组动机材料的变形和发展。

在第9小节后四拍到第10小节前八拍和第10小节后四拍到第11小节前八拍出现的两次推进,也是两个核心动机的变形模进再现。

最后,第11-12小节出现的(C-#C-D-#D-E-F-#F-G-#G-A-b B-B),首次将十二个半音汇集在一起,代表核心动机发展的最终形态。

最后,作曲家使用持续不断的三度音程为旋律声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满足了全曲的统一性。

(二)偏爱大三度、小七度在传统的创作思维中大三度和小七度都属于不协和的音程,在遇到不协和音程的时候传统创作方式是将不协和音解决到协和音程。

但是在无调性音乐创作的具体运用手法上,勋伯格偏爱大三度和小七度进行。

勋伯格运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主要目的是增加旋律的色彩感。

曲子开头右手部分一直以小三度F—D来回摆动的方式继续到第四小节第四拍出现b B—E增四度,第六拍并没有解决这个不协和音程,反而在此基础上出现的G—b E小六度(大三度的转位),在这里色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紧接着在第五小节中出现了一个b E-b D大二度(小七度的转位)低声部回到了之前的固定音型,给听众带来音色上的变化。

在24小节中左手的低音声部每两个音分为一组可以发现#F—E、D—C、A—G、F-b E、b D-b C(小七度)和#A—#F—#C—A(大三度)E—C—G—b E—b C(大三度);右手的高音旋律F—A-#F(大三度加小三度)中间的声部以大小二度的方式级进下行,这一句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勋伯格大三度和小七度的运用。

(三)主题性旋律创作手法除上述特征外,从旋律的表现形态看,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题性旋律(具有清晰的音程动机运作,并且有明显的主题材料),另一种是无主题性旋律(无明显的音程动机,无主题材料)。

勋伯格作曲与案例

勋伯格作曲与案例

阿诺德·勋伯格是现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理论家,以其独特的音乐创作和对传统音乐的挑战而闻名。

他的音乐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晚期浪漫主义时期、无调性时期和十二音时期。

他的创作方法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通过十二音体系将一个八度内的12个半音进行排列,在每一次进行中,十二个音全部出现以前,不得重复其中任何一个音,每个音出现的位置、高度、声部不受约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勋伯格的作品大多受到新维也纳乐派的影响,采用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和技术。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华沙幸存者》,这是一部关于大屠杀期间华沙起义的纪录片,勋伯格执导并作曲。

他的作品在当时被认为是极富实验性和创新性的,他的音乐语言也表现出了这种特点。

然而,在战争期间,勋伯格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称为无调性音乐。

他的第一部无调性作品是《钢琴组曲》(Op25,1923),这是他从传统音乐转向现代音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他的无调性音乐打破了调性的传统概念,采用了一种更加抽象的方式来表达音乐。

在无调性音乐的创作中,勋伯格探索了音乐的结构、音色、节奏等元素,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创新性,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月迷彼埃罗》《圣保罗的神变》等。

在1920年代和30年代,勋伯格开始进一步发展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十二音体系的概念。

他的理论认为音乐的构成应该是基于十二个音符而不是调性的。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勋伯格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如《古雷之歌》《皮里尼西》等。

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在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广泛地应用了这种理论。

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受到了电影界的青睐。

勋伯格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电影导演和作曲家,他在音乐和电影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在电影中,勋伯格的音乐应用非常出色,他巧妙地运用音乐来为电影增色添彩,同时也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勋伯格和声学

勋伯格和声学

勋伯格和声学
勋伯格学派是一门融合物理,生物学和医学学科的耳鼻喉科学,也是同护理学、医学解剖学和其他医学学科交叉互动的学科。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下勋伯格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以及在声学领域的贡献。

一、勋伯格的学术研究
勋伯格(Von Békésy)是医学界极具影响力的耳鼻喉科学家,也是现代生物物理学家,他在声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最初从事物理学研究,随后转入医学,最终受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勋伯格在声学效应研究中对耳部结构、运动机制和外来干扰研究有重要贡献。

他在60年代始研究声音的传播和衰减,发现声音会在
耳膜和空气的接触,参与振动的过程中被衰减。

他的研究结果最终为改善听力过程提供了科学基础,也为创建新的听力疗法提供了可行性。

二、勋伯格在声学领域的贡献
勋伯格的研究被应用于声学领域,他发现了由于柔软的软骨组织层和耳膜厚度不同,人耳的不同声波的曲线会有所不同,这为声学领域的研究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勋伯格的研究发现,人耳的听力可以被改善,他的理论被应用于声学设备的设计中,并且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的听力。

他最近发现的声学金属体(像钢琴弦)的颤振和衰减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人耳的听力。

三、结语
很显然,勋伯格在声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让当代声学学者和聆听艺
术家受益匪浅。

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他的研
究和工作不仅对声学领域有重要贡献,也为改善人类听力提供了基础。

作曲家勋伯格

作曲家勋伯格

作曲家勋伯格阿诺德-勋伯格是著名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新维也纳学派的领袖,序列主义音乐理论的创立者,二十世纪的音乐巨人之一。

1874年,勋伯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商人家庭。

1898年,勋伯格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在音乐会上公演,引起乐坛注意。

1901年赴柏林,以写通俗乐曲和为轻歌剧配曲谋生。

R-施特劳斯十分赏识他的音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等作品,遂推荐他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教。

1903年勋伯格回到维也纳,私人教授作曲与理论,学生不少,其中有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这两人后来成了他的终生支持者和忠实信徒,师生三人以创作序列主义音乐闻名于世,被学术界称为新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

1911年,勋伯格迁居柏林,他的作品在伦敦和维也纳等地上演,受到好评,逐渐成为知名作曲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两次短期应征入伍,一度中断了创作和教学活动,家庭经济也陷入困境。

战后,在维也纳创办“同人作品演奏会”,并举办一系列音乐理论讲座,作品得到国际音乐界注重,影响不断扩大,这时,他的序列主义理论也逐渐形成。

1925年,受柏林艺术研究院之聘举办作曲专家班,有了安定的生活,相继完成了一系列作品。

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先后在多所院校任教,1941年加入美国籍,1961年在洛杉矶逝世。

一般认为,勋伯格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主要作品有《D大调弦乐四重奏》、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第一弦乐四重奏》和《第一室内交响乐》等;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在此期间,他与表现主义画家科科什卡和康津斯基等人过往甚多,并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声乐曲《空中花园》,《五首管弦乐曲》、独脚剧《期望》、配乐戏剧《幸运之手》和人声和器乐作品《月迷皮埃罗》;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终于建立了一种抛弃调性、利用所谓“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的方法。

简述勋伯格的三大创作时期

简述勋伯格的三大创作时期

简述勋伯格的三大创作时期发布时间:2021-12-06T07:21:15.2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0期作者:谢晋[导读] 在西方音乐史的长河中从来都不缺少“特立独行者”,不管是在《牧歌集》前言中大胆阐述自己运用两种常规思维的蒙特威尔第谢晋河南大学 475000在西方音乐史的长河中从来都不缺少“特立独行者”,不管是在《牧歌集》前言中大胆阐述自己运用两种常规思维的蒙特威尔第,还是在复调构思逐渐复杂、织体日益臃肿的写作潮流中避免使用变化音而坚持使用使用调式音自然音阶创作的帕莱斯特里那亦或是在浪漫主义音乐文学化标题化潮流中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以巴赫、贝多芬为榜样而创作的勃拉姆斯都算得上是“逆潮流者”。

但他们也都是在整体的创作大环境下或多或少的融入自己的想法,并没有将创作环境和创作原则从内而外彻底打破依旧遵循着时代的规则。

反叛——从传统情结走向调性革命“革命者”勋伯格几乎用一己之力打破了二十世纪以前引领西方音乐数百年创作的传统规则,但这位完全靠自学成才的二十世纪音乐“代言人”其创作内核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甚至是保守的。

勋伯格曾在《民族音乐》中阐述到:“我的老师主要是巴赫、莫扎特其次是贝多芬、勃拉姆斯以及瓦格纳.....”并展示了从他们的作品中所汲取的营养。

从巴赫那里学到了对位法和由一个主题延伸出作品;从莫扎特那里学到了乐句长短的不均等和由多元化元素互相协调组成作品的思想,这与他自学成才的经历密不可分。

在他尊奉为榜样的传统作曲家的作品里提取自己需要的营养,而非这些“老师们”主动教授。

他并没有在创作中过分追求怪异新奇反而常常在作品中以打上传统的“烙印”为荣。

同样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他也从未企图坚持将学生引导至自己崇尚的无调性信条上面,这是出乎意料的,同时他深入研究古典作曲家的笔记并未保存于世也是极大的遗憾。

1897-1908作为勋伯格创作生涯中的后浪漫主义时期,他深受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交响诗作品《净化之夜》融合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和勃拉姆斯的变奏技巧,题材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题材,《弦乐四重奏第一号》等作品中和声运用以及配器法都是晚期浪漫主义的大成之作,在这些作品中许多都蕴含着调性模糊的复杂和声暗示着他无调性创作时期的到来。

勋伯格 曲式学

勋伯格 曲式学

勋伯格曲式学
德国音乐学家勋伯格(Heinrich Schenker)提出了一种叫做勋伯格曲式学(Schenkerian Analysis)的音乐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对古典音乐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解读。

勋伯格曲式学的核心概念是勋伯格图示(Schenkerian graph),它通过简化和抽象,将音乐作品的复杂性转化为层次结构图,揭示了作曲家在构建作品结构时的思维过程。

勋伯格曲式学认为,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层次结构的方式进行理解,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和思维逻辑。

在勋伯格曲式学中,主要的分析对象是声部线索和小节长音,通过对这些音符的重复、变化和延续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出整个作品的结构和层次关系。

勋伯格曲式学强调了作品中的重要音符和重要结构,在总体结构上强调了主题和变奏的概念,以及音乐作品中的高潮点和转折点。

通过勋伯格曲式学的方法,可以深入理解和解释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帮助音乐学家和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古典音乐作品。

勋伯格曲式学不仅对古典音乐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也为音乐教育和演奏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二节勋伯格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二章,主题为“勋伯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勋伯格的生平介绍、音乐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22.1节“勋伯格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第22.2节“勋伯格的创作风格及技巧”;第22.3节“勋伯格的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勋伯格的音乐创作风格、技巧及代表作品。

3. 提高学生对现代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勋伯格的创作风格、技巧及其代表作品。

难点:对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勋伯格的代表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引发兴趣。

2. 讲解:介绍勋伯格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为例,让学生模仿创作,体验其创作过程。

4. 例题讲解:分析《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一首,讲解其创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勋伯格的其他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勋伯格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勋伯格的创作风格、技巧。

3. 勋伯格代表作品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勋伯格的《五首钢琴曲》中的第二首,阐述其创作风格和技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勋伯格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现代音乐流派,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理解和欣赏。

2.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创作体验。

3. 例题讲解中《五首钢琴曲》第一首的分析。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无调性音乐的理解和欣赏1. 定义:无调性音乐是指音乐作品中没有明确的调性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

勋伯格

勋伯格

勋伯格的主要作品
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又称《净化之夜》(1899, 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塔塔《古雷之歌》 (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 (1903)、单人剧《期待》(1909)、说白歌唱 《月迷的皮埃罗》(1912)、《五首管弦乐小品》 (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1913)、《乐 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 (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 《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 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独幕独角 音乐戏剧《期待》(1909年的)、独幕配乐戏剧 《幸运之手》(1913)、独幕歌剧《日复一日》 (1930)、未完成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创作 于1931—1932年间。
艺术评价
勋伯格的音乐以旋律性和抒情性擅场,但也 极端复杂,将节奏、织体、曲式等种种因素 发挥尽致,听起来颇为费力,但听者越来越 感到值得努力。勋伯格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 创作本身,还在于其艺术胆略以及对20世纪 音乐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勋伯格是一位具有 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创作除早期作品外, 大多难于被人理解,当时经常遭到冷遇。在 他死后,对他的音乐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 议。
艺术评价
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 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 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 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 的历史性任务。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 无调性音乐,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 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初 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美 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Fra bibliotek人物生平
1901年赴柏林,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后到斯特 恩音乐学院任教。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 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此后,来往于维也纳 和柏林两地,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他的学生 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 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 乐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阿诺尔德· 勋伯格 于1915—1917年在奥军服役。1918年组织维也纳 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战 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纳粹上台 后勋伯格离职移居美国。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 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1 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就要沿着这条长河,继续学习新的音 乐时期
----------现代主义音乐时代 请大家首先聆听古典主义时期《小星星变奏曲》和现代主义音乐时 期《预兆》两首乐曲片段: 1.哼唱两首作品的旋律 2.从旋律出发两首乐曲又分别给鲜明,大调音乐明朗、活 泼。 (2)《预兆》旋律线不明朗,调性不明,音乐色彩迷蒙空幻,给 人恐惧惊怵的感觉。
勋伯格和他的音乐
•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 过很大的争议。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 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 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他对音乐 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 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 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个人创作的三个时期
早期: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 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如弦乐六重奏《升华 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 斯和梅丽桑德》(1903)等。 中期: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 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以某个音为中 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 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 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如单人剧《期待》(1909)和说白歌唱《月 迷皮埃罗》(1912)等。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 语言夸张、变形、怪诞。在《月迷皮埃罗》中,勋伯格还发展了一种介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 说白歌唱。无调性阶段的重要作品还有《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 (1913)等。
勋伯格
山西省阳泉市荫营中学 张海秀
截止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脉络
音乐特点 巴洛克 :复调、宏伟壮观、充满活力 古典主义:主调、崇尚理性、形式严谨 浪漫主义:反对理性崇拜、歌颂本能和情感 印象主义:突出对外界的主观印象和感受 共同点:均属调性音乐 调性音乐:即有调性的音乐。调中各音对主音有倾向性。在 调性音乐中总存在着一个作为中心的音,和弦的构成和曲调 的进行及收束方式都围绕着这个中心音进行。
谢谢大家!
个人创作的三个时期
• 晚期: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 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 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 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 行。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 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 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 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 《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 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 亚伦》(1951)等。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综上所述欧洲进入20世纪初,音乐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趋向即:进入 了现代主义音乐时期,其突出代表就是表现主义音乐和他的创始人勋伯 格。音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个人创作的三个时期
• 音频赏析《往事》 • 1.提问:请聆听音乐对比欣赏《往事》所展现的音乐情绪情感与 《预兆》的异同? • (同:不和谐,怪异;异:带有抒情、沉思的情绪) • 2.再一次的聆听《往事》 • 提问:从旋律、和声、音色上体会乐曲带给我们的感受。 • (旋律简单、和声丰富、音色精致、细腻)
复听《预兆》
总结其听觉感受(紧张、焦虑、恐惧、绝望) 音乐特点 • • • 调性:从半音化走向无调性,取消了能够确立调性的七个自然音和五个变化音的区别, 十二个音都很重要,没有一个音取得中心地位 旋律进行:零碎、急促 和弦:尖锐、不协和

• •
节拍:不对称
曲式结构:不清晰 以上作品其实是20世纪初现代主义音乐最重要的流派的代表之一表现主义音乐内容与语 言的特点,他的作者是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
勋伯格的理论贡献
他的理论著作《和声学》(1911)、《音乐的思想与逻辑》 (1934-1936,未完成)、《音乐创作基础》(1948)、《配器学》(1949) 和《和声的结构功能》(1937-1948)以及论文集《风格与思想》 (1950)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勋伯格的历史贡献:无调性和十二音音乐
• 勋伯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对西方音乐而言几个 世纪以来音乐都是有调性的,而无调性音乐当然是对于传统的 一个突破,从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十二音音乐更是提 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作曲方法。由于他和他的学生使用 无调性和十二音方法作曲,使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起了 音乐界很大争议,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正是因为他们对音乐创作 手法的突破,才引起了20世纪后来一系列各式各样新音乐的实 验,打开了使用组合十二个音的新途径,带来了音乐表现的新 的可能。由此表明调性音乐不再是音乐创作的唯一选择。
•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勋伯格和他的音乐
• 勋伯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一名音乐教育家 和理论家,并在其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学派,在20世纪是少有的。 • 生平:勋伯格(1874-1951)生于奥地利维也纳,8岁自学小提琴, 后自学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16岁父亲去世,迫于生计任银 行小职员,同时自学作曲,期间师从亚历山大· 策姆林斯基学习 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 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 作生涯。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901 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 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 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 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 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1951年逝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