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八3《打破隔离的坚冰》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剖析种族隔离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如何巧妙地设计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中体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种族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培养平等、公正、包容的价值观。
2.问答题: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民族关系处理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分析种族隔离政策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强化学生对种族隔离问题的认识。
1.作业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让学生能够完成,又要保证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观点表达,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打破隔离的坚冰》,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视民族团结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怀,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打破隔离的坚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种族隔离问题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种族隔离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人民版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教学设计

历史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

历史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

重在表现内部、表现自我的表现主义音乐。
《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 存者》等
四、毕加索与立体派
至今世界上最昂贵的十幅画
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1亿416万美元
凡高《加谢医生的肖象》 1990年8250万美元
四、毕加索与立体派
荷兰画家鲁本斯《殴打婴儿》 2002年7350万欧元 万 》凡 美 高元 塞 尚 元 《 年自 年《 静 画 物 像 万》 美
打破隔离的坚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
阅读探究
背景
卡尔本茨和他的汽车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 克”
阅读探究
背景
背景
•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科
技革命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世界 各国各地区文化取得了共同发展。 • ☆政治: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次 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 世界大战等,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 ☆文化:世界各国文化在各自的优秀文化 传统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 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完善 发展自己。
德莱塞
一、世界的文学
德莱塞在《美国悲 剧》中描写了主人公 克莱德· 格里菲思受到 社会上邪恶影响,逐 渐蜕变、堕落为凶杀 犯、最后自我毁灭的 全过程。这是德成就 最高的作品,至今仍 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海明威
一、世界的文学
冰山原则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 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 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 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 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 水面上。” 1899~1961
1899~1972
特点及影响
一、世界的文学
1)特点 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的精确的图画,在这 2)影响 种描绘中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 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 这一时期特有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鼓舞了人 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 们的斗争勇气。 黑暗现象,着重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本质。 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注重在深入 细致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 社会生活进行概括,强调从人物与环境的 联系中创造典型的人物性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8-3 打破隔离的坚冰教案1 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8-3 打破隔离的坚冰教案1 精

8.3打破隔离的坚冰(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2、通过归纳联系,认识随着世界联系的空前加强,人类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

3、通过讨论,提高分析认识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归纳引导谈话等,理解各个民族、地区、国家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融合中才能获得生机和真正的发展。

通过学习高尔基、鲁迅、毕加索的作品,培养人文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其富含的艺术价值。

难点: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作品产生影响的理解;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生一起回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前面两节课的标题并说出本课的课题,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9世纪初期)碰撞与与冲突(19世纪中期)打破隔离的坚冰。

19世纪末一20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世界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影响,到19世纪末以后开始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

讲授新课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识记19世纪末一20世纪中期文学、音乐、美术的成就。

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艺产生的时代背景。

3.理解这一时期文学的影响。

4.学会欣赏文艺作品,认识其艺术价值学生结合本课的内容,在提纲上写出知识结构。

学生上黑板构建知识结构。

教师进行指导。

一、世界的文学问题19世纪末一20世纪中期的时间,联系必修I和必修Ⅱ所学的内容,归纳概括这一时期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1.兴起背景(1)经济: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政治:两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的影响。

2.文学成就学生填写下列表格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的文学有何特点?答案欧美文学继续散发着光彩,亚非拉等国的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并逐渐获得了世界的承认。

高中历史导学案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导学案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人民版必修3)

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情景问题切入二战时期,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

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

有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学习目标引领本课第一目“世界的文学”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和亚非拉地区文学的本课第二目“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主要讲述了以高尔基、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本课第三目“音乐的变奏”主要讲述了19世纪以来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20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第二次工业革命②垄断资本主义形成③十月革命胜利④现实主义⑤约翰·克利斯多夫⑥两个世纪文化的一座桥梁⑦幽默⑧轻松诙谐⑨马克·吐温⑩欧·亨利○11嘉莉姐妹○12美国悲剧○13人民大众○14太阳照旧升起○15永别了,武器○16丧钟为谁而鸣○17反战○18冰山原则○19黄金时代○20民族特色○21印度○22吉檀迦利○23戈拉○24日本○25千只鹤○26伊豆的舞女○27日本人内心的精髓○28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29海燕 ○30童年 ○31我的大学 ○32狂人日记○33沉默的国人的魂灵 ○34朦胧 ○35法国 ○36德彪西 ○37牧神午后 ○38夜曲 ○39月光○40表现内部 ○41表现自我 ○42勋伯格 ○4312音体系 ○44乐队变奏曲 ○45小提琴协奏曲○46古典主义 ○47简约 ○48自然 ○49斯特拉文斯基 ○50春之祭 ○51几何切面 ○52几何空间 ○53支离破碎 ○54蓝色时期 ○55粉红色时期 ○56黑人时期 ○57亚威农少女 ○58综合立体主义 ○59弹曼陀玲的少女 ○60有藤椅的植物 ○61古典世界 ○62 重难疑点探究1.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特点及其代表作2.(1它们都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在朦胧(2)印象派绘画的艺术价值:首先,印象派绘画把光和色彩视为认识对象的核心因素。

人民版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共28张PPT)

人民版必修三8.3《打破隔离的坚冰》课件(共28张PPT)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B A.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9.(2016•广东惠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1)欧美文学异彩纷呈,流派众多,下列作品和风格对应有误的是
可是在归程中,一大群鲨鱼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最终抵挡不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鱼头
鱼 D图尾4是和.毕一加条“索脊的骨对作。品建,属立于现在代主理义美性术,基故D础项正上确。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
《在人间》
B.
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 【解析】注重人的情感是浪漫主义的特点,材料未体现对人情感的重视,故A项错误;
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专题八
19C以来的文学艺术 第三课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世界的文学
(一)欧美文学——现实主义流派
伴随着工业革命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国别/时间 作家 代表作 ——泰戈尔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地位/特点
英 20C初 萧伯纳 《苹果车》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基础巩固:
1.19C末20C初, 属于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作品是
A.《约翰•克利斯朵夫》 B.《戈拉》 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D.《高利贷者》
B
2.高尔基哪部作品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
A.《在人间》 C.《我的大学》
D B.《童年》
D.《母亲》
能力提升
1.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从
老渔夫经过生死搏斗终于杀死了它,把它绑在小船的一边。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受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更多地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

高中历史必修3《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3《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

高中历史必修3《打破隔离的坚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是必修三专题八的第三课,是继前两课浪漫主义情怀、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与融合,是东西方文化在经历碰撞与冲突后一种新的融合,体现了文学艺术的时代性、交融性、多样性,有利于下一课“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的学习。

教材内容: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本课教学主要内容是世界的文学、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勇士、毕加索和立体派。

二、学情分析1.知识体系:学生对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利于本课学习。

学生对必修二的学习对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了解。

2.能力基础:学生对文学艺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已有一定感悟和认识。

2.文学艺术修养方面:学生比较欠缺这方面的储备。

(根据新课标、教学指导意见和学情认识,设置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这段时间主要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通过学习能认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认识、理解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从感悟文学到理性分析再到学以致用,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阅读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欣赏绘画艺术,让学生得到感悟和启示。

通过上述活动,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探究问题,并且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地区、国家间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才能获得升级和真正的发展。

通过学习海明威的作品感悟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教学指导意见,确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是本课重点。

通过学生感悟阅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了解,并提升自己的阅读、概括能力。

2.难点:根据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同时根据学情,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不是本册内容,需要学生全面把握历史,所以这一时期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发展的历史背景即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改变教材中背景与文化想脱离的讲解难度,过程中以海明威及其作品的成长经历为案例,探究其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或特点而一一对应的时代背景。

(必修三专题八-3)打破隔离的坚冰(全国精品课件集锦)

(必修三专题八-3)打破隔离的坚冰(全国精品课件集锦)

德莱塞
海明威
泰戈尔
川端康成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隔离逐渐 打破;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社会事件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高尔基
德彪西
勋伯格
毕加索
如何认识文化的隔离被打破(或称文化的共融共生)
材料1:阅读“材 料阅读与思考” 中材料二。 材料2:诺贝尔奖 对川端康成的授 奖词:以优美的 笔触表现了“日 本人内心的精 髓”。 材料3:“知识链 接· 诺贝尔文学 奖”,这是面向 全世界文学家的 奖项,授予创作 出具有理想倾向 的最佳作品的人。
罗曼· 罗兰
德莱塞
海明威
泰戈尔
川端康成
社会良心、文化巨星、文明使者、人类精 灵
高尔基
德彪西
勋伯格
毕加索
泰戈尔(印度)
川端康成(日本)
4.上述材料 如何体现了 文化的共融 共生。
泰戈尔亚洲文学获得世界的认可; 2.作家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如英语; 3.不同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受到尊重。
如何认识文化的隔离被打破(或称文化的共融共生)
5.结合文本对《母
亲》和《阿Q正传》 的评价,说明文化 的共融共生。
罗曼· 罗兰
德莱塞
海明威
泰戈尔
川端康成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打破隔离的坚冰
高尔基
德彪西
勋伯格
毕加索
罗曼· 罗兰
德莱塞
海明威
泰戈尔
川端康成
1.请说出这些伟人的代表作品。 2.请按创作领域,给这些伟人分类。 3.你还能从其他角度(如地域),给这些伟人分类吗?
高尔基
德彪西

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83打破隔离的坚冰

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83打破隔离的坚冰
当时的社会现实,寓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其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
8
4.亚、非、拉等国的文学 (1)特点: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 欧美 文学相融合,并逐 渐获得世界的承认。 (2)印度: 泰戈尔 是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有诗 集《吉檀迦利》和长篇小说《戈拉》,他于 1913 年成为亚洲第一个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3)日本: 川端康成 的《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等作 品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并于 1968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毕加索属于何种派别?其艺术风格如何? (2)材料二的《格尔尼卡》反映了怎样的史实?毕加索的回答又 说明了什么?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现代主义美术流派代表人物毕加索的 艺术风格。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入手,根 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毕加索的回答体现了他对德国法西斯 的憎恨之情。
27
2.特点 以立体派绘画为例,现代主义在创作宗旨上强调自我,注重抒 发个人情感;在技法上挑战传统,否定传统视觉的真实性。 3.影响 (1)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2)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 会的变化。
二、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人物,故选 B 项。]
35
5.“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 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 说法是( )
A.“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如实地表现我所生活的时代的风俗和思想面貌” D.“我不爱理性的绘画”
17
印象画派与立体画派 印象画派强调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立体画派 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象的表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世界的文学 2、欧美文学:★★
(3)俄国: 代表: 高尔基 《海燕》无产阶级的战斗檄文
《童年》 与战歌 《母亲》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 《在人间》 雄形象 自传三部曲 《我的大学 地位: 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和革命文学的导师,社会主义 现实文学奠基人
关于右图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高尔基发表于1906年的浪漫主义小说 B.刻画了以工人巴威尔· 符拉索夫和他的母 亲彼拉盖娅· 尼洛夫娜为代表的俄国工人阶级 不畏强暴、坚持革命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C.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 阶级英雄形象 D.被公认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泰戈尔散文诗欣赏:
云朵对我说:“我这就消散。” 黑夜对我说:“我这就投入火红的朝霞。” 痛苦对我说:“我保持深深的沉默,如同他 的脚步。” 生命对我说:“我在完美中死亡。” 大地对我说:“我的光芒每时每刻亲吻着你 的思想。” 爱情对我说:“时光流逝,但我等着你。” 死亡对我说:“我驾驶着你的生命之舟穿越 大海。”
德 莱 塞
一、世界的文学 1941年,海明威在 韶关与第七战区司令 2、欧美文学:
海 明 部将领合影。右一为 威 (2)美国: 海明威,右二为其夫 人玛莎,右三为第七 代表: 《永别了,武器》 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 《丧钟为谁而鸣》 《太阳照旧升起》 反战情绪 《老人与海》“冰山原则”? 地位:美国文学史上黄金时代
重大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精神生活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 在大海里独踞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邓恩(《丧钟为谁而鸣》扉页引用)
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 之作,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描绘出了“沉默的国 人的魂灵”,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丰 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童年的毕加索
少年的毕加索
中年毕加索
毕加索在克利希大街的居所
老年的毕加索
二、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共融性
德彪西
勋伯格 斯特拉文斯基
印象主义 表现主义 新古典主义 (朦胧) (内部自我) (简约自然) 春、浪 牧、夜、月 乐、小、华
一、世界的文学 3、亚洲文学:★★
②中国: 鲁迅 代表: 《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阿Q正传》(本意?) 地位: ③日本: 川端康成
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亚洲第二位获诺 贝尔文学奖的人(1968年。
诺贝尔文学奖评语:“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 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 式”。
泰戈尔和川端康成的作品都能获诺贝尔文学
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了什么问题?
工业革命进一步链接了世界文明, 东西方文化共融共生(文化的隔离被 打破),东方文化得到世界承认。
如何认识文化的隔离被打破(或称文化的共融共生) 结合文本对《母 亲》和《阿Q正传》 的评价,说明文化 的共融共生。
参考答案:

三、立体派绘画
1、画派特点:(P157)
以夸张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支离破碎表达苦闷和失落
2、代表人物: 西班牙毕加索
⑴“蓝色时期” “粉红色时期”
《拿烟斗的男孩》 1亿416万美元
一 个 盲 人 的 早 餐
“蓝色时期”
“粉红色时期”
二、立体派绘画 毕加索
⑵“黑人时期”
《亚威农少女》
立体主义 第一幅绘画
罗曼· 罗兰
德莱塞
海明威
泰戈尔
川端康成
高尔基
德彪西
勋伯格
毕加索
专题八 19世纪起来的文学艺术
三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 19C末20C初世界文学的现 实性共融性 1、背景:
(1)经济:第二、三次科技革命
(2)政治: 两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隔离渐打 破;重大社会事件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 思维……
⑶“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
《弹曼陀铃的少女》
《有藤椅的静物》
⑷“新古典主义时期” 《格尔尼卡》
世界有2幅画是用防弹玻璃做保护的,其 中之一是达芬奇的《蒙那丽莎》,另外 就是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
2、欧美文学:★★
(1)英国: 萧伯纳《苹果车》 (2)法国: 代表: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利斯朵夫》 地位: 20世纪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一、世界的文学 2、欧美文学:
(2)美国 (19C末幽默): 吐温、欧· 亨利、杰克· 伦敦 代表:马克· (20C初现实): 代表:德莱塞、海明威
一、世界的文学 3、亚洲文学:★★
(1)特点:P154 (2)主要代表: ①印度: 诺贝尔文学奖评语: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 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 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 代表:泰戈尔(浪漫主义精神) 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吉檀迦利》《戈拉》 这段评语赞扬了泰戈尔的作品的哪些特点? 地位: 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