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

NOTES (1)西方音乐史纲

1、西方音乐是一个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

2、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散(地域散点移动)而有序(时间发展连续)、乐以表情

3、七个阶段

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BCE11-BC5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表情克制含蓄感伤

塞吉洛斯的墓志铭(BC1)

生便乐之,遇事莫怨人生苦短时运自转

as long as you live,be lighthearted.

let nothing trouble you.

life is only too short,

and time takes its roll.

②中世纪时期BCE5-BC15 法国

神权时代教会音乐音乐成为礼仪的一部分分为圣乐与俗乐office+mass

圣咏格里高利一世《唱经歌集》

单声古谱发展为复调多声部

单声圣咏:《慈悲经》

奥尔加农(最晚在BC9)

表情肃穆排斥激情男声咏唱

③文艺复兴时期BC16-BC17 意大利

原为复古,实际弘扬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反对神权文化

表情愈发鲜明多声音乐成主流器乐发展

④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德奥

神权过渡到君权声乐器乐并驾齐驱复调大发展

歌剧出现主旋律清晰表情更加丰富第一部歌剧《优丽迪茜》

晚期三杰巴赫(德)亨德尔德维瓦尔第意

⑤古典主义时期1750-1810 奥地利维也纳

君权过渡到人权克制的激情

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感官愉悦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贝多芬莫扎特

⑥浪漫主义时期1810-1900 整个欧洲

感性理性双重特点泛欧洲浪漫主义风潮抒情激情奔放

艺术歌曲交响诗标题音乐

后期世纪末风潮

德彪西转型施特劳斯马勒结束浪漫主义开始表现主义)

⑦二十世纪1900至今美国纽约

古典流行民间电影电子

1945年为界现代后现代

结合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4、20世纪西方音乐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百年,一方面这一百年是西方音乐进程的阶段成果和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一百年的价值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积累和体现。

NOTES (2)音乐的风格

1、风格划分历史、区分乐种,来源于感觉,某地某时当时人多数接受的表达样式,是美感的积淀。

2、风格(style)拉丁文词源stile,尖头笔。

风:民歌(秦代建立乐府收集民歌,采风即收集民歌)

格:样式原指民歌样式,后来范围扩大。

3、风格体

旋律(melody,希腊语歌曲)

节奏(节拍,固定时间值,2,3,4,6拍。节奏rhythm,单点内不同变化。)

和声(harmony,悦耳/刺耳)

织体(texture,单声、主调、复调。20世纪流行歌曲通行风格织体:低音线条+节拍线条+人声线条)

音色(timber,木管铜管弦乐打击)

曲式(form,音乐结构,A段B段两段体)

4、音乐时间:节拍节奏音乐空间:其余五个。

NOTES (3)音乐的空间

1、谢林(德):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2、空间艺术,音乐是听觉的,建筑是视觉的。

空间——线条+段落

运动的线条是音乐空间形成的第一要素

3、段落是作曲家有组织的使用音乐线条(即旋律)形成的结果。

canon:轮唱声音线条按照固定时间差先后进入齐头并进交织错落一起结束。

canon in D:固定低音与轮唱结合的技术,由8个低音构成低音线条形成音乐空间的8根柱子,循环往复在低音线条上也基于8设计三个新线条,再形成垂直分布点对点空间关系;水平运动方向上四个线条轮流出现各自运动,形成了四个线条层的空间运动关系。上方声音变化,下方声音稳定。

4、基础八音:D A B #F G D G A

NOTES (4)音乐的时间

1、【音乐的时间】音乐的节拍和节奏。

西方人在十四世纪通过数学技术以计算的思维解决了关于音乐定量的问题。

多声音乐发展,音乐越来越复杂,容易出现荒腔走板不搭调,很难听,所以开始解决时间问题。

2、【梳理音乐时间】

1.节拍型meter pattern 1-2-3变化音乐的心跳、脉搏

2.时值型duration pattern 音符时值长短

3.节奏型rhythm pattern 节拍和时值共同形成,规则的是节拍,不规则的是节奏。

十种节奏型

猫(四分)老鼠(八分)没错(大附点)你的(小附点)噼里啪啦(十六分)大萝卜(前八后十六)萝卜大(前十六后八)电灯泡(三连音)去你的(大切分)去你的(小切分)4.重拍型accent pattern 重拍——重音板:强拍,眼:弱拍。

《春之祭》20世纪音乐标志作品,重拍换成了重音。

5.速度型tempo pattern 单位时间长度的固定,音乐时间感觉的变化,使用节拍器(1816梅尔采尔专利,1817贝多芬认可,四分音符-M.M60)

3、14世纪之前1:3,三位一体之后为1:2

4、巴赫:英国组曲-法国舞曲-德国舞曲创作组曲对音乐时间做大规模系统化处理

5、阿拉曼德萨拉曼德

6、声音要内化感觉要锐化

NOTES (5)多元新秩序

1、20世纪是离我们最近的时代,也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时代。音乐在倒退。

2、噪音也是音乐,古典音乐在20世纪初进行了探索。重视噪音的作用是古典音乐在20世纪的最重要贡献。法国作曲家瓦雷兹: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第一部纯打击乐作品《电离》

约翰凯奇发展了此观点。

1.噪音音乐是未来方向

2.电子音乐是噪音音乐的下一阶段

3.音乐遗产是人的思考能力

3、两个高峰:20年代二战后

新音乐1945 试验音乐

现代主义1970 后现代主义

1.用易经创作偶然音乐

2.空白也是音乐《4分33秒》无声音乐是噪音音乐发展的极致。

4、20世纪:多元新秩序

听觉演进史上最具集成意义的百年

音乐风格史上最具多元意义的百年

文化探索史上最具折射意义的百年

美学建构史上最具争议意义的百年

未来创新史上最具试验意义的百年

艺术发展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百年

文明进程史上最具当下意义的百年

NOTES (6)世纪末情结下的法国音乐:德彪西

*难听:unpleasant-listening and hard-listening and aesthetically

古典音乐的线条清晰,可以被记住的。

1、【世纪之交法国音乐】

19世纪的法国音乐在柏辽兹之后出现了一个相当长的空白时期,由于法国公众崇拜德国瓦格纳,影响了法国音乐发展。在标题音乐作品《幻想交响曲》1830年首演后近半个世纪中,只有1875年比才的喜歌剧《卡门》是一个亮点,但卡门首演失败,没能带法国摆脱德国音乐影响。世纪末法国音乐家的时代任务是改变旧有局面,复兴法国音乐。此任务在19世纪落在了弗兰克和圣桑身上(他们的探索是重视音乐的色彩性,为法国音乐的突破打下基础,成为后世新风格的先声),后继者德彪西和拉威尔在20世纪彻底完成任务。

2、【印象主义音乐】

代表人物德彪西使法国音乐摆脱德国束缚,也带来一场改变西方音乐史进程的革命。

产生过程与发展与印象主义画派有紧密关联。印象主义画派排除明晰的线条和轮廓,追求色彩的清淡朦胧及对瞬间感觉凭借印象重现的做法都深刻影响了印象主义音乐。

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德彪西的音乐最突出代表了印象主义音乐的总体特征。美学上的反德国话语是德彪西音乐风格探索的直接方向。印象主义音乐处处反德国,反贝多芬传统。

1.排斥清晰的旋律线条,旋律不再具有传统的主导地位,趋向于简短化片段化。

2.和声突破了过去的理论和规则,运用传统理论所限制的所有不谐和音,频繁使用各种德国音乐不允许的和

声技法。

3.德国总结确立大小调音阶系统,印象主义作曲家则重视各种中古调式音阶、五声音阶、全音阶,一心摆脱

大小调音阶的禁锢。

4.音乐的色彩和氛围成为音乐最重要的表现对象。

5.节奏复杂多变,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规则节奏。

6.音乐的结构趋向于松散,段落划分界限不清楚。

7.音乐织体丰富多彩,音响效果新颖独特。

8.音乐的表现对象模糊抽象很难琢磨,即便有标题,有时也不容易像德国人一样喜爱人生、哲学、思考等主

观理念,而是高度重视瞬间印象。

3、德彪西的最大对手是法国听众。德彪西的性格特点也是成就其音乐的重要因素。

1.自幼家贫,得到富人赞助。迅速提高其音乐知识和鉴赏水平。

2.充满创意,离经叛道,对和弦有个人创见,教师评价两极化。

3.以法国精致生活为灵感来源和素材来源,在蒙马特里区咖啡馆中找到伙伴。

4.19世纪末法国是国际交流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也为德彪西带来创造力。

1891年邂逅钢琴家萨蒂,其简洁克制的思想影响了德彪西;艺术史上两大运动,绘画中的印象主义与诗歌中的象征主义也以19实际80年代后的巴黎为主要舞台。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家讲求对瞬间感觉的描摹,强

调走出画室接触大自然,表现自然光线下的美感;马拉美为领袖的象征主义诗人试图打破传统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通过描绘、联想、暗示和象征等手法唤起读者的艺术共鸣和审美体验。德彪西1887年与马拉美成为挚友,印象画派色彩斑斓光影变幻的视觉为德彪西开创属于自己的听觉世界提供了直接范本,象征主义诗歌中朦胧模糊的意境,难以捉摸的情绪成为其音乐创作追求的最高理想。

4、【德彪西聆听顺序】

钢琴-乐队器乐-人声

5、【德彪西钢琴音乐特点】

1.钢琴是德彪西创造的主要乐器。德彪西对钢琴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对钢琴音色和声音效果的发展方面,他废

弃了大量创作手段,如音阶、琶音、八度等,代之以高度个人特点的和弦、和声进行、非常规琶音等。

2.重视色彩变化,利用全新的旋律和伴奏素材,广泛使用各种不谐和音创造新和弦,体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

美学理念。

3.无鸿篇巨制,都是精炼的短曲,题材广泛,很多有标题,有很强的描绘性。

6、1893年弦乐四重奏,杰出作品,采用传统四章结构,所有旋律素材都从一个单一主体发展出来,而其色彩效果前所未有。1917年《小提琴奏鸣曲》交响乐作品《牧神午后》感官美色彩美,宣告法国器乐艺术的新生。《大海》歌剧《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受比利时象征主义文学家梅特林克感动而创作。

NOTES (7)世纪末情结下的法国音乐:拉威尔

1、拉威尔简介

祖籍瑞士,生于西班牙,极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14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是从著名音乐家福雷,先后对肖邦、舒曼、夏布里埃、萨蒂、俄国“强力集团”等人的音乐深感兴趣,模仿并学习他们的风格。

毕业后进入成熟期,有钢琴套曲《镜》、《夜之幽灵》,管弦乐曲《西班牙狂想曲》、歌剧《西班牙时刻》、舞剧《达夫妮和克洛埃》。

一战后再次达到创作高潮,有钢琴套曲《库普兰之墓》、舞蹈诗《圆舞曲》、歌剧《孩子与魔法》、管弦乐改编曲《图画展览会》、管弦乐曲《波列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在德彪西独创的音乐语言的基础上,使印象主义音乐更加丰富。拉威尔是富于个人创造的借鉴德彪西。钢琴作品《古风小步舞曲》、《为死去的公主而作的帕凡舞曲》、《库普兰墓前》等作品,旋律清晰、节奏规整、有明确的古典主义结构,和声更复杂精致,有清晰的功能性。《鹅妈妈组曲》温情感伤质朴动人,《镜》《夜之幽灵》2、技巧无与伦比色彩斑斓夺目

拉威尔善于驾驭管弦作品,配器才能非凡。《达夫妮和克罗埃》改编自同名芭蕾舞剧,在三管编制的乐队基础上加入多种打击乐器,使用各种非常规的弦乐器演奏法。大量改编别人的管弦乐作品,如《丑角的晨歌》、《图画展览会》也证明拉威尔音乐色彩创作能力。

在创作中融合了西班牙音乐因素。其母为西班牙人。《西班牙狂想曲》、小提琴曲《茨冈》(茨冈是西班牙吉普赛人的别称)、《波列罗》。德彪西也用过西班牙音乐因素,如1912年《意象》之二《伊比利亚》,但不及拉威尔时间早且成功。

3、德彪西VS拉威尔

杨过VS段誉

单论性格,德彪西的反叛与特立独行像极了金庸小说中的杨过(有趣的是德彪西的处女作就叫《浪子》),而他致力于突破的德国音乐传统恰好可以比作《神雕侠侣》中的礼教。从这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可以推想出,要反抗一个强大的统治性的存在,必须有一种傲视凡俗、剑走偏锋的气魄,这本身就意味着其性格与才能中必然存在某种尖锐的特质。德彪西的作品中,各种反传统的和音、片段化的旋律线条、非常规的节奏等等,无不在反映着这一点。德彪西的音乐像风一样飘逸洒脱,变化莫测,穿越了德国音乐的高山深谷,吹向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带给听众全新的体验和感受。风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另一些问题,比如难以捕捉,有时难免显得比较怪异,让人有凛冽之感。比如《喜悦之岛》,非常美妙的作品,钢琴的音色让人印象深刻,旋律轻灵,如风吹过水面,泛起微妙的、转瞬即逝的美丽波纹。但喜悦之中总是让我能听出几分悲音,或许是感到这轻灵难以捕捉,或许是感到这华彩纤细易碎,总是让人不踏实的欢乐。

而拉威尔,我想把他比成段誉。这想法在上课时看到那句“I just wrote a huge crescendo.”的时候就立刻冒出来,这种谦逊、温和,甚至有几分腼腆的回答,让我对他充满了好感。去看了他的生平,更肯定了我的想法。拉威尔

很小就显露出的音乐才华、热情与懒散、长辈缘朋友缘、兴趣广泛、对国家的责任、虽然加入了“捣乱分子协会”,仍然是个温文尔雅、道道地地的波特莱尔式的公子哥儿,哈,多有趣的一个公子哥儿。这种背景也决定了,拉威尔不是妒世愤俗者,他的传统背景不是他要去挣脱的桎梏,而是可以善加运用的工具。拉威尔的音乐既有印象主义强烈丰富的色彩,又有精巧典雅的古典特质,同时继承发展了两笔风格不同的音乐财富。如拉威尔一战后的作品《库普兰之墓》,前奏曲中连绵不绝的三连音,如打通任督二脉后流转不息的真气,于循环中带给人舒畅的流动感,让人在多彩的声音漩涡中沉迷,巴洛克舞曲形式在拉威尔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德彪西与拉威尔,一个如风飘逸,一个似水细腻;一个反叛传统,一个博采众家;一个大胆试验,一个精心雕琢;一个擅长钢琴小品,一个更善于驾驭管弦作品。也许当我还是个古怪的少女时,会对德彪西印象更深刻些,但是现在,还是对拉威尔印象更深,尤其是爱上Bolero之后,拉威尔在我心中的地位已几乎不可动摇。

革命VS进化

拉威尔自评:严格的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革命”,我只是一场“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但我从未企图屏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我从未中止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不是一个擅长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拉威尔很准确的概括了自己音乐的特点:进化。相对的,我更愿意把德彪西的音乐看成是革命,而且这位革命音乐家才华过于出众,精力过于旺盛,仅靠一己之力将自己开创的新派别发展到极致,身兼创派祖师与集大成者,自己革了自己的命,让此派后人难以超越突破。

把拉威尔看成德彪西的传人显然是不合适的,尽管早期拉威尔确实曾受到德彪西的启发,但拉威尔的音乐广度和涉猎题材的宽度远超德彪西。当德彪西致力于反传统时,拉威尔正从传统中汲取各种养料,这个传统不仅是德国古典传统,还包括了欧洲民间传统,拉威尔的进化是多维度的,但也不能就此否认德彪西革命的意义,如果没有德彪西的革命,拉威尔的创作一定不会如此丰富。两位大师虽然出生时间只相差13年,但二者背负的使命不尽相同,革命与进化,是他们二人注定的命运。

如果非要从他们中间为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挑一个代表人物(尽管他们俩都不太喜欢被归到印象乐派,德彪西更愿意说自己是象征主义,而拉威尔干脆自称无门派组织成员),我会选择德彪西,这个选择是对革命者的致敬。作为现代音乐的先行者和新音乐风格的开创者,德彪西的探索几乎可以说改变了音乐的定义。在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中能够听到超越世俗的勇气与纯粹,也许不容易接受,甚至刺耳——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为革命需矫枉,矫枉必过正——但谁也无法忽视德彪西音乐中闪烁着的灵动的火花,谁也不能否认其伟大。

而在德彪西的作品中,挑选一部最具代表意味的作品,我会选择《牧神午后》。这部诞生于1894年的管弦乐作品开始部分用一段飘渺的长笛SOLO营造出神秘虚幻的气氛,为作品定下了梦幻的基调。随后展开流水般的竖琴、丝绒般的圆号、绸缎般的双簧管,甜美、流畅,一笔一笔勾画出午后暖洋洋的森林中那幅绮色画面,而微微震颤的弦乐则是画布上的浮光,随着角度变化散发出迷人柔光。整部作品如同一幅完美的印象派画作一样,留给人朦胧模糊的美感,其光影效果之丰富,色彩之缤纷,都让人为之神迷。

NOTES (8)勋伯格

1、【德国表现主义】聆听需要培养新的听觉习惯。

作为20世纪重要艺术流派之一首先出现在绘画诗歌领域,1901年法国画家埃尔维首次使用这个名词描述梵高、塞尚、马蒂斯等美术家的绘画风格,音乐领域代表人物主要为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及他的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他们三人的创作类似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也以维也纳为活动中心,故史称新维也纳乐派或第二维也纳乐派。

2、【发生】

晚期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如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李夏德·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和《艾莱克特拉》等都孕育了表现主义的某些特征。对强烈情绪的描述、绝望心理的挖掘及对恐怖气氛的渲染、变态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都可视为表现主义的先声。表现主义正是在世纪末情结德国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荒诞夸张发展的结果。20世纪初,德奥与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知识分子不满,目睹黑暗腐败后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只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感觉和体验,认为只有这些才是真实的。因此表现主义开始关心社会最底层者的命运。彻底与传统告别。部分反应在欣德米特、巴托克、奥涅格等人的作品中,影响广泛。

3、【区别】

1.拒绝关心听众

2.印象主义重视瞬间感觉,主要描绘客观对象的外貌,现实不一定是真实,要表现主观对现实的解释,不在乎解释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他们没有抛弃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也都有现实基础,只是与我们熟悉的现象很不一样,是被夸张变形过的真实。表现主义更重视表达人深刻的内心体验,强调艺术家灵魂深处的主观情感。他们认为以往艺术中所有美好形象都是虚幻的,各种畸形、变态、怪诞和夸张的形象才值得表现。勋伯格认为美和真实是两个不可能结合的极端,现实黑暗可怕,反映现实的艺术也不可能美好。

3.作品中常见形象表面扭曲怪诞,实质单纯美好,是社会牺牲品,是丑陋现实造成的不幸。

4.瓦格纳半音主义和十二音音乐都用12个音,但瓦格纳遵循调性原则,十二音没有遵循,选一音列,原行、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创作,12个单音出现之前音列中任何一个单音都不能重复,先后出现的12个音构成旋律,同时出现的12个音构成和弦,音列既可以分散出现在不同声部中,也可以不同声部各有自己的音列。通常使用数字对音列中的各音进行标记,原型为0,1代表该音与原型的音程距离为1个半音,2为两个半音,依次类推,数理逻辑支撑创作思维,由于四种音列各有12种不同的音高位置,因此共有48个音列。十二音音乐作品通常都可以列出音列表,可创作分析作品。机械性、数学化。

4、【特点】

1.苦碎绝望,常采用片段化的极具跳动的旋律、幅度极大的力度变化、大量使用的不谐和音,即所谓的难听的声音关系等技术。

2.最重要的技法是无调性。放弃调性中心,不抒情无逻辑乏色彩。无调性发展为十二音音乐,是表现主义最根本的特点。

5、【勋伯格】

1874生于维也纳,1951死于美国。家贫父早亡,8岁习小提琴,20岁随作曲家曾林斯基学习对位法。创作与著作等身,传世有《和声学教程》、《作曲理论》、《风格与思想》等论著。风格有三阶段:1,1908年前为探索性质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升华之夜》、《古列之歌》、《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2.1908年后转入无调性风格,提出音色旋律(认为同一单音在不同乐器上先后发出就能形成一个旋律,即用音色形成旋律),和念唱音调(介于朗诵和歌唱之间的发声方法,要求歌手按照音符所标记的音高开始演唱,然后立刻转变为升高或降低的说话音调)代表作1909《五首管弦乐小品》、《期待》、《月迷彼埃罗》、《幸福的手》。3.1915年开始勋伯格十二音音乐风格,先有音乐形象再选择音列,代表作《钢琴组曲》、《乐队变奏曲,NO31》、《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钢琴协奏曲》、《摩西和阿伦》。中晚期贡献最大,他创造的表现主义音乐,无调性和十二音音乐强烈冲击了德奥音乐的传统基础,造成西方音乐形态的重大转型,引起音乐界的广泛争论。勋伯格终身未轻视传统音乐技法。尊重巴赫,精通对位法,教学内容仍是古典的调性音乐,有在传统上推陈出新的精神。正是因为无调性和十二音音乐的出现才引发了20世纪后一系列方式各异的新音乐的问世。

6、【表现主义代表作】

《升华之夜》表现主义先声,1899年公认最受欢迎作品,一对恋人在月夜下的对白令人心碎,男人戴绿帽喜当爹。情绪哀伤,采用弦乐六重奏形式,运用瓦格纳式半音主义技法表现文学家德默尔诗歌当中的意境。在D 小调展开,以一个缓慢安静的下行主题为基础展开,小提琴声部与大提琴声部相交应答,旋律起伏动荡,和声富于变化,结束在D大调上。1917年改编为大型弦乐队作品,后被改编为芭蕾舞《火柱》配乐。

《古列之歌》1900-1911,改编自丹麦诗人雅克布森的叙事诗,讲述国王瓦尔德玛深爱少女托弗,王妃因妒毒死托弗的故事。古列是湖名,是国王死后与托弗亡魂相会之地,勋伯格以规模宏大的人声和乐队表现这一爱情题材,动用6名独唱和3组合唱队,4管编制乐队,舞台人员多达400人,全曲分三部分23段,表现3个主题,瓦托之爱,丧托之痛,瓦魂之飞翔,序曲主导和弦在降E大调上,曲末合唱分别出现在C\E\G\A四个大调上,收束在C大调上,统一全曲。注意第三部分第四首《森林是托弗的声音湖水是托弗的眼睛》。

《佩利亚斯和梅丽桑德》1903年,与德彪西同名歌剧一样,都是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科的戏剧改编。

《五首管弦乐小品》,勋伯格1909,《预感》《往事》《色彩》《转机》《带助奏的宣叙调》。《色彩》中勋伯格提出了音色旋律思想,没有任何主体发展,音色的搭配就是音乐的旋律线条。

独唱《月迷彼埃罗》,勋伯格作品,念唱音调,彼埃罗是欧洲丑角形象,作品描绘他面对月光的种种痛苦幻觉与想象。脱胎于比利时诗人吉罗的组诗,作曲家从原诗50首中选出21首入乐,歌词使用大量象征手法,内容含混模糊缺乏联系。

独角戏《期待》勋伯格为真实而创作。全局充斥着无以名状的压抑悲愤绝望苦痛,令人自然联想到社会现实。

《幸福的手》1913年音乐剧,是作曲家讲音乐和色彩结合使用的重要尝试。舞台灯光与音乐强弱相结合,

由红色逐渐到棕色绿色橙色白色等多种颜色。

《乐队变奏曲》1928年,在4管编制乐队基础上加入了竖琴、钢片琴、曼陀林和木琴等乐器。开始处音列将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音完整呈现绝无重复,随后19小节中通过逆行、倒影等手法将这一音列变化了四次,共有9个变化段落,这9个变奏有的改变音列进行,有的换乐器,有的采用一件乐器与乐队配合,有的不同乐器组之间相互交织,十二音音列主题千变万化,尾声段落将B-A-C-H作为新的主题展开增添新意。

《小提琴协奏曲》,1936年,题献给学生韦伯恩,表达了勋伯格对学生的感情。乐曲从表面上看带有明显的古典协奏曲结构,分为快慢快三个乐章,一三乐章均有华彩的即兴段落,但由于音乐严格按照十二音技法创作,旋律绝不古典,音响刺激而不悦耳,借用传统曲式结构进行现代音乐创作是二十世纪常见手法。

《华沙幸存者》,1947年,勋伯格最激动人心的作品,只用了一个音列,为朗诵、男声合唱队和管弦乐团设计,作词勋伯格,歌词一定程度来自直接或间接的报道,三个角色,三种语言,见证人(幸存者)用英文,朗诵语调叙述事件经过,法西斯军官用德语,叫喊,犹太人用希伯来语,死前齐唱众赞歌。音列前4音主要由小号演奏,有突出的动机性质,音列开始时的小二度音程具备某种意义上的动机性质,将这两个动机有机统一,音乐紧凑有力,表现勋伯格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

《沃采克》,贝尔格根据德国文学家毕希纳同名戏剧改编的歌剧,以普通士兵沃采克和情妇玛丽之间的纠缠为主线。

《露露》是贝尔格根据韦德金德的《地灵》及《潘多拉的盒子》改编的歌剧,以女子露露的悲惨命运为主题,展示小人物命运。

NOTES (9)贝尔格、韦伯恩

【贝尔格】1885-1935

作品有传统色彩,可听性高。1885年2月9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阿尔班。大学前假期自修钢琴作曲,父亲早逝,19岁当公务员。1904年师从勋伯格学习作曲五年。此前有70多部主要为歌曲和钢琴曲的作品。创作舞台仅限于维也纳,勋伯格最有才弟子。传世作品不多,以高质量著称。创造性的将浪漫主义情感和表现主义的美学精神结合。1935年12月24日贝尔格因血液中毒在维也纳逝世。

【贝尔格作品】

1914年原作1923年修改,献给勋伯格的《三首管弦乐曲》由前奏曲、轮舞和进行曲组成,是早期无调性风格代表作之一。从此作品可看出其在创作之初便显露出对传统体裁的偏爱和对音乐旋律抒情性的重视。

歌剧《沃采克》构思于1914,取材于毕希纳原剧,贝尔格一战服兵役,一直拖到1921年完成,1924年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出其中三个片段,1925年排练137次后由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演。沃采克是日耳曼军队上尉团长的勤务兵和理发师,穷,结不了婚只能跟玛丽同居,为了挣钱给一个偏执狂的军医做实验品,上尉无道,常挖苦沃采克有私生子。沃采克各种被刺激精神错乱,玛丽与军乐队长私通,沃采克杀了她再跳湖自杀,幕落时他们的儿子正在街上玩骑马游戏,浑然不知。歌剧有进步意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好人性的沦丧。贝尔格音乐以无调性为主,兼顾了调性音乐技法,还预示了十二音音乐的某些手法。由于借用了瓦格纳主导动机的手段,音乐动机和剧中人物的配合具体生动。根据故事作曲家设计了多种演唱风格配合情节发展,其中既有德国传统歌唱剧的旋律,也有念唱音调;既有咏叹调段落,也有配乐念白。器乐曲将各场贯穿起来,灵活使用的各种传统曲式让音乐获得高度统一,作品大获成功,成为20实际西方歌剧舞台上的经典名作之一。贝尔格在此作品中初步探索十二音音乐创作。

1923年完成,9月13日贺勋伯格50大寿的礼物,《室内协奏曲:为小提琴、钢琴和木管乐器而作》成功尝试十二音音乐风格。配器法很成功,三个乐章以单乐章形式演出,一气呵成。第一乐章,谐谑风格的主题与变奏曲用十二音音列写成,开篇处的小提琴、圆号和钢琴三个声部奏出的5小节动机,贝尔格将勋伯格、韦伯恩和自己名字的德文字母作为音列因素融入其中,三个声部代表三个人物三种性格。第二乐章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乐队演奏,像协奏曲,将十二音音乐流于僵硬的弊病革除。展示了十二音音乐的新可能。在《室内协奏曲》基础上创作《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小提琴协奏曲》。

《抒情组曲》完成于1926年,6个乐章,是贝尔格十二音技法另一名作,1928年贝尔格将其中三个乐章改为管弦乐曲。

《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尔格天鹅之歌,完成于去世前数月,作品所题献的天使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遗孀再婚之女,因病于18岁夭折。贝尔格放下歌剧《露露》悲愤写成此作。全曲实际4个乐章,但因为前两个乐章和

后两个乐章均连续演奏,所以听起来是两个乐章。结构布局打破传统做法,四个乐章被设计为行板、谐谑曲小快板、快板和柔板。前半部分维也纳情调,开始的行板描写少女的病痛,谐谑曲小快板追忆少女幼年时代幸福时光。优美的行板主导动机建立在五度音程基础上,小快板乐章根据这一动机变化展开。后半部压抑阴暗,是少女的生命与死亡抗争直至解脱。柔板乐章中出现了巴赫众赞歌《这就够了》将乐曲推向高潮。隐喻死亡归于净化,寄托作者哀思。

《露露》未竟之作。十二音歌剧。露露,类似卡门,红颜祸水,沦为娼妓,死在嫖客手中。

【韦伯恩】1883-1945 粉帅O(∩_∩)O

勋伯格二弟子,音乐更面向未来。贝尔格试图将无调性和十二音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韦伯恩倾向于高度简洁和理性化,完全不顾听众感受,或许正是如此1945年后其被众多作曲后辈高度推崇。他打开了迈向未来的大门。作品充满实验性和先锋性,共31首。法西斯曾禁其作品。二战后受重视,影响布列兹、施托克豪森、诺诺等重要的50年代后音乐家。点描派音乐的先声。序列音乐在他手中初具雏形,对音色的深入挖掘为后人开辟了音乐创作的新路。音乐史家常把20世纪50年代后称为“韦伯恩以后的时代”。终身活动在奥地利。从他根据巴赫《音乐的奉献》改编的《赋格曲》来看,尽管其音乐总体有高度理性化特点,但其本人却不乏激情,只是其对外界刺激怀有谨慎的审视,通过音乐表现这些感受时往往深思熟虑反复提炼。作品短小内涵丰富。天生孤傲与人交往很少,晚景困苦,二战后不久韦伯恩独自散步被美国士兵开枪打死。

【韦伯恩作品】

1908年管弦乐曲《帕萨卡里亚》,韦伯恩从此作品开始与传统音乐技法决裂。乐器在四件弦乐器上以极弱的力度拨奏出8小节主题,以之为基础做了30次变奏。虽然借鉴了巴洛克音乐形式,帕萨卡里亚是一种古老的舞曲,技法完全现代。

《为弦乐队而作的五个乐章》原为1909年弦乐四重奏,1930年改编为弦乐队,在传统弦乐器上广泛试验了各种音色效果,特别是对拨奏和泛音技法的探索。

《管弦乐曲六首》1910年完成,题献给勋伯格,完全用十二音技法写成,6首乐曲反常的一概采取慢速度。

《五首管弦乐曲》1923年完成,乐器数量少种类多,管弦乐外还有风琴曼陀林和吉他,以短著称,全都不超过1分钟,第四首“流畅而十分优美的”乐章只有6小节19秒。发展了勋伯格音色旋律概念,为后来20世纪4、50年代后的点描派音乐打下基础。

1928年的《交响曲》,乐队编制除弦乐四重奏外只有单簧管、低音单簧管、竖琴各一件、圆号两支,规模和室内乐相仿。规模很难说是交响曲,以十二音技法写成,采用点描手法,音的流动如光线变化,乐队编制不大但交响思维著称是韦伯恩称其为交响曲的原因。

【韦伯恩特点】

1.旋律与和声片段化不谐和音化,难听,缺乏线条感,支离破碎。

2.由于重视音色变化,织体异常节俭。

3.认为主题一旦开始,音乐就应该表现其该表现的东西,后必出新,所以他的音乐结构特别短小。“勃拉姆斯用一页表达的韦伯恩用了一个小节。”

NOTES (10)新古典主义与斯特拉文斯基

【新古典主义】

跳过浪漫找古典,古典不够再向前。随机应变出新意,我说古典就古典。

是20世纪西方音乐继印象主义、表现主义之后的第三大听觉样式风潮。是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在西方音乐舞台上的重要流派。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1920年发表公开信《新的古典主义》被认为是此音乐风格的宣言。信中明确说新古典主义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就是掌握、选择和利用以往经验的全部成果以及这些成果所体现出的坚实而优美的形式。主要特征是风格的统一、复调的高度发展和明朗的客观气质。创作起点在1920年。美籍俄罗斯人斯特拉文斯基,1920年舞剧《普契涅拉》的首演宣告了新古典主义的诞生。新古典主义的出现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存在紧密联系,除了一战动摇了人们的幻想,带来社会心理巨变;对音乐的看法和观念的转变更加是直接原因。晚期浪漫主义音乐过分夸张的音乐语言,印象主义虚无缥缈的音乐情绪都令当时听众厌倦,新古典主义音乐家要求艺术整体的均衡完美,追求适度理性的情感,重新使用了大量浪漫主义之前的曲式,如组曲、赋格曲等,采用明确的调性,抛弃瓦格纳后的半音音阶,采用清晰的旋律线条代替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节奏要求匀称规则,色彩即没有浪漫主义的浓烈,也没有印象主义过于讲究色彩,高扬一种人内在的

理性力量,突出简朴实在的风格。在20世纪上半叶有庞大的创作群体,如斯特拉文斯基、德国兴德米特、法国六人团、意大利卡塞拉、捷克马蒂奴。音乐家根据个人爱好和特点与现代人的思想和感情相结合,采用古典音乐同时又大量使用各种现代技法,遵循古典精神同时也不乏20世纪特有的新颖、不谐和的音响。欣赏窍门:将古典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横向对比。

【新古典主义先声】

布索尼公开信前已有新古典主义风格先声。

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1917年。

法国德彪西和拉威尔后期的钢琴曲,如拉威尔1917年《库普兰之墓》。

法国萨蒂《官僚小奏鸣曲》等。

【新古典主义首部作品】

《普契涅拉》舞剧,1920年,揭示了创作素材与古典传统二者之间的深厚联系。剧情取自意大利18世纪喜剧人物普契涅拉的传说,音乐也来自意大利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帕格莱西,帕格莱西的音乐作为全剧基础,其中不少段落原封不动。新古典主义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的音乐风格和特征(新古典主义最重要的外观特点)。但新古典主义的古典含义并不具体,有时指18世纪下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有时指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的巴洛克音乐,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斯卡拉蒂,有时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帕勒斯特里那、蒙特威尔第,古典概念模糊,包括的是被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忽略遗忘的一切东西。【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是20世纪上半叶最主要音乐流派成果的集大成者。其作品有很强的跨世纪和跨世界的感觉。

1882年生于彼得堡,自幼成长于良好的音乐环境中,其父为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唱家。9岁学钢琴,中学毕业后去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5年毕业时已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了两年作曲,1906年决定投身音乐,当时已有不少习作,其中以1908年的《焰火》为代表,原为题献给恩师之女结婚礼物,作品洋溢着印象主义色彩,1909年彼得堡首演时受到俄罗斯舞蹈团领导人佳吉列夫的注意,邀请斯特拉文斯基为舞蹈团创作舞剧音乐,由此创作《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以此奠定其一流作曲家的地位。一战期间旅居瑞士创作歌剧《夜莺》。十月革命后与祖国失联,1920年定居法国,1934年入法国籍。1939年往哈佛讲学,著《音乐诗学》六讲,由于二战爆发留在美国,1945年入美国籍,1962年回苏联。斯特拉文斯基晚年结集出版其与自己助手、指挥家克拉夫特的对话,集中反映其一生音乐思想。

早期俄罗斯风格,以《火》《彼》《春》为代表,深受佳吉列夫影响,音乐不仅有俄罗斯保持联系,也有明显东方色彩,旋律配器极富变化。1911年的《彼》曲调清新、节奏动感、色彩丰富。1913年《春》描绘俄罗斯先民春天祭祀大地的仪式场景,演员身披粗麻袋片,演出非传统舞蹈,音乐前所未闻,首演时造成罕见骚乱,一度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上的“丑闻”之一,实践证明《春》不仅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作品之一,原始主义的代表作,其中使用的很多新技法,特别是节奏上的创新,如重音移位、附加时值、复节奏等,在传统基础上丰富了节奏。因为对爵士乐的兴趣,斯特拉文斯基在一战期间创作《士兵的故事》,使其成为最早采用爵士音乐语言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

中期新古典主义风格,从1920年《普契涅拉》到1951年《浪子生涯》,重要作品有1927《俄狄浦斯王》,1928《阿波罗》,1928《魔女之吻》,1930《诗篇交响曲》,1931《小提琴协奏曲》1940《C大调交响曲》1942-1945《三个乐章的交响曲》1951《浪子生涯》。特别应重视《诗篇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此时期特点有,1,回到巴赫只能说是对过去风格有选择回归的总口号,他吸收了巴赫音乐的结构因素,却排斥巴赫音乐中的情感因素;2,暗示和模仿的以往作曲家的音乐素材不单是古典的,许多浪漫主义或浪漫主义之后的音乐家素材也在他的范围中,但弃之已经是新古典主义;3,尽管其一直追求音乐的无情感性,但很多作品还是存有一定感情因素,3040年代的某些作品,如《诗篇交响曲》就不乏情感力量。

晚期序列主义风格。序列主义是十二音音乐的继续发展。1952年接受勋伯格十二音音乐,1956年创作整体序列音乐作品,尤其对韦伯恩作品感兴趣。代表作1957《阿贡》,1958合唱《哀歌》,1966《安魂赞美诗》。

NOTES (11)德国、法国新古典主义

德国新古典主义

【欣德米特】1895-1963

多才多艺德国快手作曲家、演奏家,兼通钢琴、小号、单簧管、长笛、大提琴、低音提琴,音乐社会活动家,

音乐教师。

9岁开始学小提琴,12岁起师事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教师黑格纳(Hegner),一年后又转到该音乐学院提琴教师中的老前辈雷布纳(Adolf Rebner)门下。这位教师发现欣德米特很有音乐天赋,就为他在音乐学院争取了一个免费生名额。

在随后的三年中欣德米特集中精力在学习小提琴;1912年,他开始学习作曲,后来又开始学习各种乐器,最杰出的是单簧管和钢琴,此外还有中提琴等。到1915年,欣德米特不仅在一个弦乐四重奏团中任第二小提琴手,还被法兰克福歌剧院乐队聘为第一小提琴手。两年后的1917年,欣德米特应征服役,他参加了一个团级军乐队,并且在那里组织了一个弦乐四重奏团,还时常举行非公开音乐会。战后,欣德米特重返法兰克福歌剧院乐团。1924年与乐团指挥的女儿结婚。其作品还是有不乏德国式的晦涩之处。

1919年作品开始出现个人特色,1921-1922,先后凭借《第二弦乐四重奏》和《室内乐队曲》成名。与库尔特韦尔、克舍涅克等人倡导实用音乐。实用音乐是专门为业余音乐爱好者在家中或非正式场合自娱自乐演奏的音乐,将德国精英音乐平民化的运动推向高潮。

教授作曲、和声理论,著作等身,《作曲技法》、《传统和声简明教程》、《音乐家的基本训练》、《一个作曲家的世界》。

创作题材广泛、题材众多、数量甚大,反对世纪末情结中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提出音乐创作是有目的的,将对位法与和声提升到新水平,调式体系自成一家,称为“线性对位”,强调对位织体中各个声部旋律的进行,较少顾及声部的纵向关系,形成声部之间的横向独立性。这种不谐和的对位效果称为其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之一。表现为《画家马蒂斯》中不太容易被接受的宏大音流。

坚持调性创作,只是他自有一套和声的组织方法和体系。尽管听起来不怎么好,但却证明了在调性音乐中还有其他可能。

创作三阶段:

1918-1923,利用各种技法,受勋伯格影响,写出有表现主义风格特点的《第二弦乐四重奏》,1922年受巴托克风格影响创作《第三弦乐四重奏》,作品中选用现代狐步舞曲和警报器噪音效果的《室内乐队曲》被认为具有未来主义音乐的特征,其中不少灵感来自斯特拉文斯基和法国米约。1922年钢琴作品《1922组曲》中又得益于爵士乐。此阶段探索实验意味重,尚未形成个人风格。

1924年相应回到巴赫,开始将目光投向德国巴洛克等古代传统,进入新古典主义时期。由于对德国古代音乐传统的研究,巴赫、新教圣咏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复调作曲家的对位技法成为欣德米特音乐思维的重要基础,但其音乐语言另辟蹊径,使用较多变化音,形成复杂的音乐语汇。《小号与钢琴奏鸣曲》《中提琴奏鸣曲》《室内乐队曲》(2-7号)《乐队协奏曲》等代表作都不同程度受巴赫《布兰登堡协奏曲》启发。创作大量实用音乐如《让我们来起造一座城市》等。

1934年进入第三阶段,是各种风格的综合时期,将过去成果大加利用,进一步突出个性化音乐语言同时,音乐风格难以归类某些作品非常注重情感,如《画家马蒂斯》(中世纪德国画家马蒂斯·格瓦尔德1480-1529)其鲜明抒情特性与新古典主义不同,越到晚期越抽象,和声效果越不谐和,如《调性游戏》《(歌剧)世界的和谐》。其他重要作品有舞剧《尊贵的显圣》《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大号协奏曲》《天使的音乐会》《送葬》《圣安东尼厄斯的诱惑》。

【库尔特韦尔】

意大利布索尼门生,主张音乐必须面向大众,音乐语言清晰简练。代表作歌剧《三分钱歌剧》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合作完成,内容是英国200年前乞丐歌剧的翻版,针砭时政,融嬉笑怒骂于轻松调侃中,1928年首演引起轰动,5年中译为11种文字

【奥尔夫】orff

在其他作曲家技法变得复杂时将简单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因素综合起来,通过节奏的内在推动力、配器的色彩、打击乐的作用等独创了自己的风格。音乐朴实有力,没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多愁善感和虚无缥缈。代表作大型康塔塔《卡尔米娜布拉纳》又称《布兰诗歌》是20世纪音乐舞台上著名保留曲目之一。

著名音乐教师,奥尔夫教学法与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日本铃木教学法合成20世纪三大音乐教学法。

法国新古典主义

【法国六人团】

六人团来自于1920年记者科莱在《喜剧》杂志上发表的《俄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的文章。包括奥涅格、米约、普朗克、奥力克、杜列、泰费尔。同信科克托的思想,反对印象主义,推崇萨蒂作品的风格。很少引用古典作曲家的素材或复兴古典曲式,注重音乐的明快、简朴和实在等特点。

1921年杜列最先离开巴黎去法国南部,逐渐投身音乐社会活动,不久奥力克专事电影音乐创作,唯一女性作曲家泰费尔婚后少有作品问世,因此六人团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奥涅格、米约、普朗克三人团。

【奥涅格】1899-1963

1909年开始在苏黎世音乐学院接受德国音乐教育,深受巴赫、贝多芬到瓦格纳音乐影响,1911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接触印象主义音乐。主要创作领域集中在交响乐和室内乐。由于崇敬巴赫,奥涅格作品中有更多的德国特点,雄浑热情、深沉厚重、富于激情和动感,没有法国音乐那种清澈灵动的感觉。广泛采用各种手法,创作以综合性见长,难定流派。一生创作200多部体裁各异的作品,代表作大多是大型作品。1921年根据圣经故事创作的歌剧《大卫王》是其早年成名作。1923《太平洋231》通过管弦乐队模仿了火车的开动、加速、奔跑、减速、停车的完整过程,其中出现各种不谐和和声,频繁变化的节奏节拍,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风行欧美,作品中表现出运动感和速度感使之成为未来主义在音乐领域中的著名例证。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完成于1935年,是奥涅格影响最大作品之一。一生写作五部交响乐,1946年《第三交响曲》(礼拜)反映了作曲家作为虔诚的新教徒的复杂心绪,全曲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用了教会音乐标题,第一乐章《末日经》果断有力的快板,描写了世界的混乱和堕落,作品中刺耳的小号声、巨大的木琴颤音、如暴风骤雨般的半音进行等不谐和音响生动体现现代生活情境中,人的心理状态。第二乐章《从深渊走来》柔板,描写人们在绝望深渊中不放弃希望的坚强决心,第三乐章《求主赐予和平》行板,在宽广温暖的氛围中表达了对上帝的笃信。《第五交响乐》又称《三个D音》,全曲三个乐章一概结束在定音鼓和低音弦乐拨奏的D音上,质朴而富于感染力。

【米约】1892-1874

7岁学习小提琴,1909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1916年曾出任法国驻巴西公使秘书。1918年回到巴黎。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善于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闻所见融入音乐,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受到什么启发就创作什么音乐。作品题材丰富。为故乡创作管弦乐组曲《普罗旺斯组曲》1937、《法兰西组曲》1944,在巴西受南美民风和音乐启发创作组曲《巴西回忆》1921、管弦乐《屋顶上的牛》1929,20世纪20年代访美纽约期间受美国黑人爵士乐启发创作舞剧《世界的创造》1923,作品以爵士乐语言为基础,成功将黑人音乐因素与欧洲音乐相结合。米约在这个方面的尝试要比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还早一年。1940年定居美国后创作《世界观光组曲》分六部分,前奏曲法兰西,葡萄牙,意大利,美国,墨西哥,巴西,每一首均选取当地代表性的体裁,充满民族风情,反映了作曲家世界主义的情怀。

米约的音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克托和萨蒂的思想,技法中多调性最突出,构成了他众多作品的基础,是20世纪西方音乐历史上最常使用多调性的作曲家之一。米约重视旋律清晰,认为多调性是为衬托旋律而服务的,因此其音乐以抒情性见长。1921年《管弦乐小夜曲》是米约早期作品之一,由优美的古典风格的第一乐章,歌谣咏唱式的抒情乐章及活泼的终曲组成,全曲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和青春的活力,被认为是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四首小协奏曲(四季)》创作于1934年,完成于1956年,分别写给小提琴《春》中提琴《夏》双钢琴《秋》和长号《冬》,构思来自于意大利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编号达到443部。

【普朗克】1899-1962

清新高雅轻快,钟情钢琴,20世纪最重要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作品有《古钢琴协奏曲田园》1930,《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1932和《钢琴协奏曲》1949,公认为20世纪钢琴文献中的精品。最接近萨蒂理想,芭蕾组曲《牝鹿les biches》原为1923年佳吉列夫舞蹈团的委约作品,1939年-1940年抽出五首改编为管弦乐组曲,组曲第一首《回旋曲》由小号奏出天真轻盈欢快的主题,第二首《柔板》由双簧管主奏宁静优美的旋律,都是其新古典主义音乐特有气质。舞剧协奏曲《晨歌aubade》1929,由钢琴和18件乐器演奏,不仅采用如托卡塔、宣叙调、回旋曲等体裁,第一主题采用内涵质朴的民歌并配以简洁的和声。这一具有古典乐派清澈明晰特点的主题始终给人以轻松甜美之感。《古钢琴协奏曲田园》和《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是其最著名的新古典主义钢琴作品。前者是专为古钢琴演奏家兰多夫斯卡创作,全曲三个乐章,整体风格近似亨德尔的古钢琴作品,终曲急板令人想起亨德尔《快乐铁匠》的主题,作品始终贯穿明快和声,气氛轻松活泼,类似于巴洛克时代的大协奏曲;后者融合了法国音乐的纯净和莫扎特音乐的典雅,第一乐章中民歌式的主题,第二乐章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悠远透明的音色及第三乐章俏皮幽默的性格都是其新古典主义风格在不同侧面的反映。《钢琴协奏曲》是其较晚作品,不仅使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且调性明晰结构严谨,充满了特有的抒情性,富有古典趣味。类似其他作品,在协奏曲的末乐章中依然在欢快的情绪中达到高潮。是倾毕生心力坚持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少数作曲家中的精英代表。

NOTES (12)民族主义音乐

【民族主义音乐】

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地位相当,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音乐第四大主流音乐风格。19世纪中后叶已经在捷克、芬兰、挪威等国家出现,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继承此传统同时又有新特点——不再与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紧密联系;在爱国主义上减弱了;对民间音乐本身的兴趣更浓烈,其中一些音乐家已经开始系统整理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出色的民族音乐学家。在20世纪有巨大创作群体。

【匈牙利】

巴托克,与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音乐最重要的革新者。早年即在钢琴与作曲上显露天才,1989年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攻读作曲。1904年记录了第一首匈牙利农民歌曲。1905年与柯达伊结为好友,共同发现真正的匈牙利民间音乐,即农民音乐,结束了李斯特、勃拉姆斯作品中引用的城市吉普赛音调是匈牙利民间音乐的历史。

1889-1907是巴托克创作第一阶段。受贝多芬、李斯特、李夏德施特劳斯等人影响,技巧成熟但缺乏特点。代表作《柯树特》《管弦乐和钢琴狂想曲》等。

1908-1924成长为一流民族音乐学家,1904-1914年采集发表民歌数千首,未发表的还有2700多首匈牙利民歌,3500多首罗马尼亚民歌和200多首阿拉伯民歌。创造性的将五声音阶和古老的调式音阶与自己的音乐结合,形成独特的半音体系音乐语言。不像瓦格纳的变化音体系和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保持了清晰的音级和调性。代表作管弦乐《两幅肖像》、第一、第二《弦乐四重奏》、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剧《神奇的满大人》、旋律质朴粗犷节奏原始粗野的钢琴曲《粗野的快板》、1915《15首匈牙利农民歌曲》。6册钢琴教材《小宇宙》。1926-1940,特点更为激进而有新意。斯特拉文斯基影响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新古典主义倾向。代表作1936《为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而写的音乐》在两个器乐组基础上外加木琴、钢琴、竖琴、钢片琴等乐器,效果奇特,第一乐章沉静的快板突出音量对比,音流富于变化,第二乐章快板在奏鸣曲结构基础上弦乐分两组对话追逐,气氛热烈,第三乐章慢板,主题依次出现,形成A-B-C-B-A结构,演奏法多变,极富美感,第四乐章极快板主题非常丰富,至少有7个主题出现,主题旋律节奏都来自匈牙利民间音乐。代表作还有《第三至第六弦乐四重奏》、《世俗大合唱》、《为两架钢琴与打击乐而写的奏鸣曲》等。

1904-1945第四阶段,1940年躲避法西斯离开祖国迁居美国,1942年患白血病仍创作不止。代表作《管弦乐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民族特色鲜明旋律线条流畅自如、气质浪漫著称于世。带着欧洲最先进的音乐技术来到美国,在美国却被遗忘。

【美国】无传统

德沃夏克写《自新大陆》时是纽约音乐学院院长,他提醒美国人印第安人的音乐是美国民族音乐的起点。

第一位在作品中注入美国民族音乐色彩的音乐家是麦克道尔,代表作《印第安组曲》有美国色彩,基本上还是模仿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风格。

吉尔伯特和法韦尔曾分别使用美国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因素创作,但都不够成功。

艾夫斯不仅在美国音乐探索,也是20世纪西方音乐先驱,但势单力薄,作品无法上演,当时影响微弱。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民族主义音乐成熟,涌现创作群体,包括作曲家科普兰、哈里斯、皮斯顿、塞辛斯、汤姆森及格什温等人。科普兰和格什温贡献最大,代表了美国民族主义音乐发展的两个方向。

科普兰1900年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幼年时随姐姐学钢琴,17岁碎作曲家戈德马克学习和声开始作曲,1921留学巴黎三年师从法国女作曲家、教育家布朗热,1924年返美开始创作生涯。创作至于还热心美国现代音乐的介绍和推广,与塞辛斯成立科普兰-塞辛斯音乐会专门演出美国音乐家的作品,后来发起雅都美国音乐节和箭头音乐出版社,组创全美作曲家协会并担任主席7年。

早期创作总体以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为基础,结合使用了当时各种新音乐手法。代表作《管风琴与乐队交响曲》,即《第一交响乐》,借此作在美国崭露头角,作品使用大量不谐和音,音响刺激情绪热烈。《剧场音乐》与《钢琴乐队协奏曲》是科普兰将爵士乐的复杂节奏与严肃音乐相结合的试验。《舞蹈交响曲》继续探索,第三乐章在激烈粗犷的爵士乐节奏基础上配合生机勃勃的旋律,将作品推向壮观宏大的顶点。由于爵士乐的局限性,伺候很少用爵士乐因素创作。

30年代前期作品《钢琴变奏曲》《短交响曲》《叙述》等,科普兰走向客观理性风格,音乐内容开始抽象化。30年代中后期更重视音乐作品的民族性。管弦乐《墨西哥沙龙》1932年造访墨西哥的游记作品,使用了大量当地民歌素材。舞剧音乐《小伙子比利》和《牧场竞技》都是由分段曲组成,每一首都借用了很多美国西部牛仔的

音乐。1944年《阿巴拉契亚山的春天》是为美国女舞蹈家马萨格雷厄姆的舞蹈团创作,描绘19世纪初宾夕法尼亚阿帕拉契亚山区的幸福生活。标题作品《林肯肖像》为朗诵和乐队而作,为唤起爱国心将美国歌曲、民谣与林肯讲话融为一炉,受到高度欢迎。此时期还写有不少实用音乐,还创作纯器乐作品《钢琴奏鸣曲》《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交响曲》等。

50年代后进入晚期创作时期,走向无调性。代表作《钢琴幻想曲》、《温柔的大地》、《内涵》或《内在特性》,远离了民间音乐和流行音乐,音乐语言趋于主观抽象。

格什温也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师从过戈德马克。极早就认定爵士乐是美国音乐,要为之奋斗。12岁学习钢琴,1914年中学时便受雇于纽约某流行音乐出版公司做歌曲推销员。1916年发行第一首歌曲《当你想要他们时却得不到了》,1917年百老汇邀请其担任专职作曲,1919年第一部音乐剧《露西尔》,同年完成《斯瓦尼》成为当年最畅销流行歌曲之一。一生坚持流行音乐创作,著名歌曲《女人要温驯》《疯狂的姑娘》《我为你歌唱》。1919年写了一部弦乐四重奏,发现其不足,开始求教于奥地利指挥家薄丹茨基、美国作曲家里格、考威尔、俄国作曲家希林格。1924年美国爵士乐队领导人惠特曼特约他创作一首爵士风格的钢琴协奏曲,格什温写完旋律,由格罗非编配完成《蓝色狂想曲》,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将爵士与古典(近似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美国民族音乐历史上最具美国特色的作品之一。此后创作《F大调钢琴与乐队协奏曲》、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蓝色狂想曲姊妹篇),都延续了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相结合的风格。取材于南卡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吉与贝丝》是其又一巅峰,没有直接使用民间音乐素材,但仍然民间风味纯正,其中唱段如《夏天到》,但首演不太成功,1937年脑癌逝世后才受肯定。

【英国】无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亨利普赛尔,巴洛克时期出现亨德尔之后长期沉寂。19世纪末民族主义音乐先驱帕里、斯坦福掀起民歌运动,开始英国民族主义音乐复兴,他们成立的英国民歌协会后来在夏普领导下从民歌采集扩展到英国古代音乐文化。埃尔加在德国音乐基础上探索英国音乐的新路,有《谜语变奏曲》《杰隆修斯之梦》被认为英国音乐复兴的标志。

复兴四阶段,1,初创,代表有帕里、斯坦福、夏普、埃尔加;2,自觉运用沃安威廉斯、霍尔斯特;3,趋于折中布里斯、布什、沃尔顿、蒂皮特、布里顿都是20世纪的人了,前两阶段跨世纪;4,民族主义影响渐小,戴维斯、贝内特。

沃安威廉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重要作曲家,18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受到帕里和斯坦福民族音乐思想影响,立志复兴英国民族音乐,20岁转学剑桥,23岁重归皇家学院,与霍斯特结交。1897年至柏林随布鲁赫短期学习,1901年得到剑桥音乐博士学位。1903年加入英国民歌协会。1904年编订出版《英国赞美歌集》。1909年前往巴黎拜拉威尔为师,一战服役于陆军,1919年担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33年被推选为英国民歌协会主席。85岁临终前还在修订《第九交响曲》。受多方面影响,尤其是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将情感淳朴气质内敛的民歌作为创作最高榜样。民歌风格的旋律和对位构成其最核心音乐特征,广泛使用各种民间调式和古代教会调式,调性明确和声清晰节奏平稳,配器法借鉴拉威尔的手法却没那样精致闪烁,即便情绪紧张激烈也被处理得节制有度。管弦乐曲《诺福克狂想曲》是早期代表,根据英国诺福克地方民歌改写。运用英国诗人豪斯曼的诗歌谱写的声乐套曲《在文洛克边界》,及根据英国16世纪作曲家塔利斯的主题创作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1910是其初显创作个性的作品代表。在9部交响曲中描绘了英国人生活。第二部《伦敦》最出名,细致反映了伦敦自然风光和市民生活,第三部《田园》第七部《南极》都是交响乐创作中的重要作品。采用英国古代民歌《绿袖》写成的管弦乐曲《绿袖幻想曲》1929年作为间奏曲首次出现在歌剧《恋爱中的约翰爵士》中,是其最流行的作品。声乐领域的重要创作有歌剧《牲口贩休》《骑马下海人》《天路历程》、清唱剧《圣城》,都以英国文学家如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为歌词,旋律线条受英国语言影响。

布里顿严格意义上不能完全算民族主义风格作曲家,被认为20世纪最成功最有影响的英国作曲家。1930年入皇家音乐学院之前已经师从作曲家布里奇学习。14岁已经写作10首钢琴奏鸣曲,3首钢琴组曲,6首弦乐四重奏,1部清唱剧和众多歌曲。20世纪30年代主要为电影、广播和戏剧创作配乐,期间结识诗人奥登。40年代偏重严肃音乐创作,1945年完成歌剧《彼得·格兰姆斯》,悲剧,渔民格兰姆斯与社会的冲突,人情冷漠无信任无理解终致惨剧。20世纪最受欢迎最成功歌剧之一。乐队作品早期有《布里奇主题变奏曲》,根据亨利普赛尔的创作,配器法经典之一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及《春天交响曲》。1962年完成大型声乐器乐曲《战争安魂曲》为战争中被毁的考文垂大教堂重新落成而作,题献给战争中被杀害的四位朋友,既吸收了圣咏、巴赫、威尔第等人的素材,又广泛使用各种20世纪音乐语言,完美结合现代与传统,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上以纪念二战为题材的著名作品。重视抒情性,对德国马勒欣赏,重视动力性,从斯特拉文斯基寻找灵感,重视音乐抽象内涵,不仅关

注贝尔格歌剧中的表现主义色彩,还偏重异国情调感受,将目光投向东方,对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牧歌,都铎王朝的宗教音乐极了解,英国声乐传统是其创作的总起点。发展并完善了室内歌剧,歌唱者5-6人,乐队规模十几人,音乐精致凝练手法丰富多变效果动人心魄,处理器乐曲时也遵从了很多声乐曲的规则特点,歌剧保持了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不用瓦格纳式的无终旋律,突出旋律同时巧妙使用对位织体。

俄罗斯

【三阶段】

1917-1932 文化政策宽松

1932-1953 文化政策紧缩

1952-1991 文化政策解冻

【普罗科菲耶夫】

生于乌克兰,3岁学习钢琴,5岁半作曲,9岁完成第一部歌剧,11岁师从作曲家格里艾尔,13岁参加彼得堡音乐学院入学考试时已经写有歌剧4部,奏鸣曲2首,交响曲1部和若干钢琴作品,在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里亚多夫指导下在配器、和声、对位和作曲方面长足进步,1909年修完作曲专业后继续深造钢琴和指挥,1914年毕业时获得钢琴演奏最高奖。1911年《第一钢琴协奏曲》中表现出充分个性化和现代音乐创作思维,作品中出现了粗犷及机械运动般的节奏效果。后来的1913《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奏鸣曲》(大量使用不谐和和声、打击乐式钢琴演奏法),康塔塔《我们七个人》等作品更大胆。1917《古典交响曲》转折之作,采用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语言创作,清新优美典雅高贵,成为20世纪20年代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先兆之一。1918前往美国6年,1919年新歌剧《三个橙子的爱情》、《第三钢琴协奏曲》是此时期代表作。《三个橙子的爱情》又称《三橘之恋》,歌剧很少上演了,但从中选出的6首管弦乐曲以组曲方式还在出现。《第三钢琴协奏曲》被公认为五部钢琴协奏曲中最杰出的一部,将现代音乐的实验性和传统音乐的情感结合起来,热情洋溢,欢愉幽默,是20世纪音乐舞台上常见保留曲目。1923年迁居巴黎,与佳吉列夫、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等交往。1925年《第二交响曲》问世,“由钢和铁铸成的作品”,不谐和音响运用在其作品中最多的一部。1927年《钢花跳跃》机械风格代表,是奥涅格《太平洋231》后又一部有未来主义色彩的作品。1928年舞剧《浪子》又变回去,糅合了古典主义的清晰和浪漫主义的激情。1934年回国,苏联时期在1948年苏共批判资产阶级形式主义运动中被主要批判,但此阶段其创作力空前旺盛,写下大量重要作品。此阶段更重视旋律,表现出更多简朴和抒情特点。代表作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1943年获得斯大林奖,1944年获得苏联劳动红旗勋章)。

早期作品有反浪漫主义特点,苏联时期表现出更多对古典形式和浪漫主义的爱好。试图将俄罗斯音乐从浪漫、忧郁、以民歌为基础的陈旧风格中解放出来,从而为自己、为俄罗斯人、为西方音乐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语言。坚持调性,和声语言丰富,富于表现力,是一位管弦乐配器大师,集中体现了俄罗斯音乐大师在配器法领域的成就。

【肖斯塔科维奇】

1906年出生于彼得格勒,九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后很快就进了格拉塞尔的音乐小学。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两门主科──钢琴与作曲。19岁以《第一交响曲》自作曲班毕业。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是其创作第一阶段,代表作除1925《第一交响曲》还有1927《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1929《第三交响曲(五一劳动节)》,2、3交响曲是通过现代作曲手法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重要尝试,表现出对俄罗斯传统音乐风格的挑战,在《24首钢琴前奏曲》和《大提琴奏鸣曲》之后,1934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是将革新与传统结合起来的代表,受到广泛欢迎。

1936年后受到苏联文化政策改变的影响。《真理报》发表社论《纷乱代替音乐》,批判《姆》,肖撤回了《第四交响曲》,1937年《第五交响曲》问世,得到好评,再次证明其在苏联音乐创作中的重要地位。1940年创作有新古典主义意味的《钢琴五重奏》获得斯大林奖,1941年《第七交响曲》表现了苏联人么抗击法西斯的坚强决心,次年首演引起轰动,作品总谱还被制成微缩胶片用军用飞机送到美国,由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成为反对法西斯精神的象征,成为世界级音乐家。1948年苏联再对反人民的形式主义倾向批判,点名批判肖斯塔科维奇。仍然创作《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清唱剧《森林之歌》、《第四弦乐四重奏》、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的祖国》等,部分作品是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才发表。文化政策解冻后1953年创作《第十交响曲》,是作曲家对苦难岁月真实情感的表达。

1958年苏共为肖平反,开始新阶段。1957《第十一交响曲》用革命歌曲为素材,为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而

作,与1961年纪念列宁的《第十二交响曲》一样都被认为是具有现实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1961年《第十三交响曲》因采用了苏联是人叶普图申科的诗歌作为五个乐章的歌词而触犯当局再度被禁。1969年《第十四交响曲》问世,11个乐章,采用了与死亡有关的歌词,是作曲家对死亡的抗议。其他重要作品还有《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七弦乐四重奏》、自传性的《第八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第十二弦乐四重奏》等。1966年苏联当局为其60大寿大庆,拍摄纪录片《肖斯塔科维奇》,授予其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音乐风格不易归类,无门无派自创一格,坚持传统又大胆探索现代意味的音乐语言。在许多无标题纯器乐作品中较多使用了无调性的音乐语言,但每次使用都是无调性和调性并置,最后回归调性,可听性好。因时代影响以隐笔写心声,在以不为人知的痛苦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思索,成为那个时代关于人类精神、文明最精华的结晶。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1]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赏析论文 土木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201001020204 董硕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 摘要:在音乐中,有魔鬼的诱惑,有上帝的昭示,有人类的挣扎。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是使人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视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气质,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肖邦的音乐风格处处透露着优雅、细腻、精致,色彩性的和声处理的很有独特性,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浪漫。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大学生影响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施特劳斯 音乐,是思维者的声音。——雨果 古典音乐虽然被称为高雅音乐,离我们这个时代较为遥远,但是它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意义的。古典音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世界杯开幕式演出郎朗的演奏、F1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卡门》、北京残奥会盲人演奏的《c 小调幻想即兴曲》,甚至是《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根据尼采作品创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被运用于《2001太空漫游》……还有流行歌曲借用古典旋律:SHE的《不想长大》、Hayley Westminster的《never say goodbye》等等。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晦涩难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在古典音乐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时期 欧洲古典音乐伴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与当时社会氛围相适应的各类音乐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流派。它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所包括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作品与史料丰富详实。它所承载的异域的人文风情,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了解和欣赏欧洲古典音乐会使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 欧典古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特点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时期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得彪西、舒曼、舒伯

最新西方音乐史考试题合集

西方音乐史习题库 (第一学期) 一、填空题 1、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织体是(单声部);采用(托洛斯体系(调式))调式;用(希腊字母、符号两种方式)记谱。 2、古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称(荷马史诗),当时弹唱史诗的人称(行吟诗人)。 3、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 4、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中)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 5、中世纪兴起的复调音乐形式主要有(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孔杜克图斯)、(经文歌)。 6、公元9—11世纪,反映城市生活的世俗音乐兴起,一些骑士们经常饮酒唱歌,歌曲内容多反映战争、爱情,这些人在法国称为(游吟诗人),在德国称为(恋诗歌手)。 7、人们习惯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当时意大利兴起的世俗音乐体裁主要有(牧歌)、(巴拉塔)、(狩猎歌)。 8、文艺复兴时期声乐的主要体裁有(牧歌)、(尚松)、(利德)、(比良西科)等。 9、文艺复兴发源于北方的(勃艮第地区),即今日的法国北部,比利时,荷兰等地。音乐史上称为(勃艮第)乐派。10、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始于(德)国,由(马丁.路德)发起。 11、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帕莱斯特里纳)、(托马斯.路易斯.维托利亚)、(加布里埃利叔侄),其中威尼斯乐派成功培育出(宏伟壮观)的音乐风格。 12、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代表人物有(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第)。 1、(数字低音)是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沿用整个巴罗克时期。 2、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歌剧(《尤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 3、巴罗克时期的组曲是由不同国家的四种不同风格的舞曲组成的,分别是(德

西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心得

《大学音乐基础与欣赏》的心得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故我选修了《20世纪西方音乐》,乘此机会,陶冶我的情操,从中学习到些知识,音乐中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大多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意志、品格和情操。 什么是音乐,生理上是种种机能,物理上是种种声音,心理上是种种情感,道理上是种种人生。归结为一句话,人类用声音表情的听觉艺术!20世纪是人类音乐史上最具表现力的一百年,人类音乐风格上最多元意义的一百年,人类美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一百年......20世纪是西方音乐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在这看似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表象之下,音乐思想中的建构与解放运动的交织形成了20世纪音乐发展的基本结构.现代音乐中的这种建构与解放首先始于19世纪末,当时西方世界的历史背景、人文思想和科技发展对音乐形式、内容及风格产生的巨大影响,促使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结构逐渐瓦解并在其中孕育了新现代音乐结构的萌芽.在进入20世纪之后,西方现代音乐思想呈现出建构与解放双线交织的发展脉络,并分别从音乐本体形式、时代背景及哲学美学思潮、不同流派风格及受众群体三个方面体现出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思想中建构与解放的对立关系、并存关系、继承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现代音乐逐渐进入后现代时期,在全球化经济与反文化潮流冲击下西方音乐思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彻底解构,并逐渐建构起一种新的多元化开放性的音乐思想结构,这种新音乐思想结构也将继续影响21世纪音乐发展. 西方音乐是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全球学界公认七个阶段: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公元前11世纪荷马时代—公元5世纪) 2.中世纪时期(公元5—16世纪) 3.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6—17世纪) 4.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 5.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1810年)

西方音乐赏析

论《西方音乐赏析》 这一个学期开始了,也到了选择选修课的时候了,每一次选课就像是在打仗一样,而在这一个学期的选修课争夺战中,我选择了《西方音乐赏析》这一门课。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门课程,主要是因为我看到了“音乐”这两个字,于是我就在想,选修课嘛,就不要再让自己受罪了,选一个轻松的课就好了嘛。照我想的话,这一门课就是听听音乐啥的。听什么音乐呢就是一些老掉牙的音乐。在原来我完全不理解西方音乐的魅力,虽然我喜欢的是现代的流行音乐,在后来我才明白,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不懂,不了解他的内涵,以及它所包含的情感。自从学习了这一门课程之后,总算明白了西方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一种不分国界的东西,你或许听不懂他的语言,但是你完全可以听懂他里面所包含的感情,起伏的音调是可以感染其他的人的感情的。虽然喜欢现代流行音乐的人很多,但是有几部作品能历经时间的冲刷经久不衰的。反而那一些我们认为是老掉牙的西方音乐,往往历经几百年的时间而俞显辉煌,就像一些美酒,愈陈愈香,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正是这一门课给我们了一个了解西方音乐的机会。 科学证明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有强力的引导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分为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心灵感受,好的音乐能改善人的心情,不好的音乐会影响人的情绪。音乐史无私的,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王公贵族们可以享受奢华的宫廷音乐,而平民百姓也有民间小调来述

说自己。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在这一门课开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些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大体分为几个时期,还有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西方音乐的种类。但是这些东西给我的冲击力远远不够,就仅仅在我的脑海里过了一下,不久我就忘光了。留下一些依稀证明他存在字句,巴赫、莫扎特、斯特劳斯、圆舞曲、歌剧……之后我就找了一些西方的音乐听。我找了贝多芬的曲目第五交响曲《命运》,这一部作品给我了很大的冲击,在作品的开头“当当当当”四个重音就有一种悲愤不屈的情绪产生,说的通俗一点就像是当头一棒,很有节奏,很有气势。这是一种让人恐惧的、充满震撼力的开头,接着仿佛狂风暴雨般的后续弦律接连不断,让人有一种就要窒息的感觉,是一种震动人心的旋律,激荡的弦律里充满了不屈的意味。我结合贝多芬的背景仿佛可以明白一些,让人不禁在想,这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在困难来临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弃只要还有一点希望,就不能放弃!究竟是命运让你放弃,还是你自己放弃了自己究竟是命运打败了你,还是困难和挫折打败了你贝多芬凝练他的苦难成就了这一乐章,了解了他,在听这一曲目的时候,就越容易与音乐产生一种共鸣,容易被这一个曲子感染,告诉我们不应该放弃。贝多芬的音乐给我很大的震动。《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等一些听起来也比较有感觉,但是其他的音乐人的音乐,我就有一种不是很听得懂的感觉,尽管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伟大音乐家,也有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深入了解他们创作音乐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所包含的深刻情感。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简述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从宗教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到之后的浪漫主义音乐,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这学期我对西方近代音乐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分析一下西方现代音乐的几种流派与形式。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十分复杂,一百年间,音乐思潮、作曲风格、音乐技法和表现手法变化十分迅速而频繁,日新月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音乐创作受到了象征主义文化和印象派绘画的影响,随之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如同印象派绘画风格一样,主要表现倏忽朦胧的主观现象,用迷离恍惚的音乐语言,渲染出闪烁的气氛和色彩。创作手法上打破了完整的旋律和曲式,配乐上和声纤细柔和,展现给人一幅模糊的、色彩捉摸不定的音画,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奇幻的音乐世界。如德彪西的代表作《牧神午后》,一开始,长笛的主旋律就奠定了全曲田园风的基调,柔和的音色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梦一般的世界。 如果说印象主义是把人们对外界的印象描绘下来,那么,把人们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就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音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流行在德国和奥地利的一个现代流派,同样是由绘画、诗歌领域扩展到了音乐领域。印象主义常常以大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而表现主义抓住的是人的内心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体验。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作曲家勋

伯格,作品强调夸张手法的应用,表现内心强烈的感受,通过梦境象征的手法来释放出心灵深处的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并广泛性地运用无调性的作曲技法,作品极富表现力,如勋伯格的《乐迷披埃罗》。 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诞生了新古典主义乐派。它强调艺术整体各方面均衡、完美稳定,追求适度的、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提倡纯音乐,使听众集中精力于音乐本身,而不是借助音乐以外的手段。代表人物有著名的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时,与现代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并使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古典音乐进行改造。 同时,20世纪也出现了新民族主义音乐。与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目标不同,19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把人民的生活理想化了,抓住的是民族色彩和气氛,广泛地加以传播。而新民族主义乐派则更为深入地以科学研究的精神来探讨民族音乐,强调汲取民间音乐固有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20世纪的新民族音乐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与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相结合,使用尖锐的和音,打击乐般的节奏和古典调式,丰富了现代音乐,同时也促进了现代音乐与19世纪音乐理念的决裂。 当然,提到西方近代音乐,就不得不提音乐剧艺术。百年音乐剧的发展之中,它的发展、兴旺与风靡,几乎贯穿了20世纪,横贯欧美大陆。音乐剧的巨大魅力,令全球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观众为之着迷。音乐剧作为20世纪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从最本真的意义上实现了寓教于乐。

西方音乐史机考题库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西方音乐的历史通常从哪一个时期讲起?B A 古罗马 B 古希腊 C 古埃及 D 古印度 2.西方音乐的历史痕迹可见于:D A 考古挖掘的乐器与乐谱残片 B 陶器、浮雕上的音乐图像 C 古代文献记载 D 以上三点均可 3.“音乐”一词的来源与什么神灵有关?B A 宙斯 B 阿波罗 C 缪斯 D 雅典娜 4.德尔斐赞美诗常用的伴奏乐器是:C A 阿夫洛斯管 B 潘笛 C 里拉琴 D 竖琴 5.酒神颂歌常用的伴奏乐器是:A A 阿夫洛斯管 B 管风琴 C 基萨拉琴 D 鼓和钹 6.词意为“和着里拉琴而唱的诗歌”指的是:D A 颂歌 B 抒情诗 C 史诗 D 赞美诗 7.悲剧《俄瑞斯特斯》的创作者是:D A 荷马 B 萨福 C 埃斯库罗斯 D 欧里庇得斯 8.提出以四音音列为音乐体系基础的古希腊音乐理论家是:B A 毕达哥拉斯 B 亚里斯多塞诺斯 C 柏拉图 D 苏格拉底 10、古罗马音乐的主要特征是:D A 军乐较发达 B 追求气势和排场 C 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D 以上三点均是 11.“中世纪”的开端通常以西罗马帝国的陷落为标志,其年代是:B A 公元313年 B 公元476年

C 公元800年 D 公元1054年 12.中世纪音乐的盛期是指:B A 5-10世纪 B 11-13世纪 C 14世纪 D 16世纪 13.西方教会初期,米兰教区使用的圣咏是:A A 安布罗斯圣咏 B 高卢圣咏 C 贝内文托圣咏 D 老罗马圣咏 14.莫扎拉比圣咏主要指哪个地区的圣咏?D A 不列颠 B 法国 C 意大利 D 西班牙和葡萄牙 15.按照词乐关系,歌词的一个音节配四到五个音符的形式称为:D A 吟诵式 B 花唱式 C 纽姆式 D 音节式 16.在圣咏的演唱方式中,将唱诗班分成两组轮流演唱的形式属于:B A 应答歌唱 B 交替歌唱 C 齐唱 D 独唱 20.常规弥撒配乐的第一首经文是:D A 荣耀经 B 信经 C 圣哉经 D 慈悲经 21.最初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后来独立出来的体裁是:B A 附加段 B 继叙咏 C 教仪剧 22.以下哪些乐曲曾引用《末日经》做为旋律素材?D A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B 李斯特《死之舞》 C 圣桑《骷髅之舞》 D 以上三部均是 23.以耶稣诞生、复活等故事编创的小型戏剧属于:C A 道德剧 B 奇迹剧 C 神秘剧 24.《美德的戏剧》出自哪位作曲家?A A 希德嘉 B 萨福 C 莱奥南 25.西方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叫做;C A 迪斯康特 B 附加段 C 奥尔加农

智慧树 20世纪西方音乐 毕明辉 章节小测正确答案

20世纪西方音乐智慧树章测答案 第一章章单元测试——音乐的史纲 1、《塞吉洛斯的墓志铭》的音乐形态是单声歌曲 2、“散而有序”中的“散”指的是区域的变化 3、西方音乐历史,目前全球公认的段分为7个阶段 4、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音乐历史阶段是中世纪时期 5、一部出现在1607年名为《奥菲欧》的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6、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核心活动地区为意大利 7、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 8、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活动中心在维也纳 9、泛欧洲的艺术浪潮在19世纪被称为浪漫主义 10、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35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音乐的风格属于20世纪 11、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41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12.反复聆听《塞吉洛斯的墓志铭》,旋律与里拉琴伴奏的旋律是相同的 13.中世纪时期,西方教会音乐以哪种形式为主: 人声曲 14 以下哪种音乐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奥尔加农 15 圣咏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形态: 单声音乐形态 16 中世纪圣咏采用的语言是:

巴赫 B. 亨德尔 C. 维瓦尔第 D. 蒙特威尔第 18 《尤丽迪茜》是哪个音乐时期的开端标识作品:巴洛克 19 古典主义音乐三杰不包括以下哪位作曲家:威尔第 A. 莫扎特 B. 海顿 C. 威尔第 D. 贝多芬 20 20世纪西方音乐的第一时间界标是:1945 21 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35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于:20世纪 22 本集课程视频的4分41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你认为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第二章:音乐的风格 1、西方音乐历史段分的客观依据是风格特征 2、音乐的不同种类为称为乐种,区分不同乐种的客观依据是风格构成 3、风格一词的西文原义是一种带尖的工具 4、风格一词的中文语源要追溯到中国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建立的乐府文化运动 5、风格一词中的“风”,在中国音乐里的解释是:民歌 6、风格体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6个 7、音乐风格体的空间构成包括几个部分:5个 8、与音乐风格体空间构成相对应的是:时间构成

西方音乐赏析

西方音乐赏析 第一编资本主义前音乐发展概况 一、引言 二、氏族社会音乐的特征 三、奴隶社会音乐的特征 四、封建社会音乐的特征 第二编资本主义时期音乐发展概况 第一章向往自由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二)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水上音乐等〕 (三)克利斯托夫·威利巴尔德·格鲁克〔阿尔赛斯特序曲等〕 第二章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时期 一、交响乐的出现 二、交响乐队的编制 三、新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小夜曲等〕 (二)沃尔夫冈·阿马杜斯·莫扎特 〔弦乐小夜曲等〕 (三)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四、浪漫派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弗朗兹·瑟拉富·彼德·舒伯特 〔小夜曲等〕 (二)艾克多尔·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三)菲里克斯·门德尔松 〔小提琴协奏曲〕 (四)罗伯特·舒曼 〔梦幻曲等〕 (五)约翰尼斯·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等〕 (六)乔亚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 〔威廉·退尔序曲等〕 (七)朱瑟贝威尔第 〔饮酒歌〕 (八)贾科莫·普契尼 〔歌剧:蝴蝶夫人等〕 (九)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 〔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十)乔治·比才 〔歌剧:卡门等〕 (十一)弗朗茨·雷哈尔 轻歌剧〔风流寡妇〕 (十二)费德里克·法朗索·肖邦 钢琴作品:〔练习曲、即兴曲、夜曲、前奏曲等〕(十三)弗朗茨·李斯特 〔爱之梦等〕 (十四)小约翰·斯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等〕 (十五)别德里奇·斯美塔那 〔沃尔塔瓦河〕 (十六)安托宁·德沃夏克 〔斯拉夫舞曲等〕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钟子林字体: 【大中小】 人类已经迈入一个新的世纪。 回顾过去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问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即便是现在,我们也能从回顾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西方现代音乐。 (一)1909年在20世纪音乐史中或许是很重要的一年。 那年8月,勋伯格完成了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 无调性音乐语言显得夸张、怪诞,是与世纪初流行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流派相联系的。 表现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用极端主观的方式,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表现出来。 欧洲音乐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自1600年以来,几个世纪所遵循的调性原则被打破了。 不过,调性原则的打破并不是突如其来的。 勋伯格之前,在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里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理夏德·施特劳斯的乐队织体、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中,调性已经趋于瓦解。 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是十二音音乐。 勋伯格于1923年完成了他第一首十二音作品《钢琴组曲》(op.25)。

从此,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方法被确立下来。 十二音的原则在勋伯格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威伯恩--特别是后者--的作品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威伯恩把勋伯格音乐中的序列原则应用到节奏、音色等方面,以发展了一种高度浓缩和简练的音乐语言著称。 与无调性相联系的是多调性。 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中创造了所谓"彼得鲁什卡和弦",把C大调与#F大调并置在一起。 艾夫斯早在19世纪末,在没有受到同时代其他作曲家影响的情况下,使用了多调性,如《美国变奏曲》(1891)。 卡赛拉在《11首儿童曲》(1920)中运用多调性,多少含有逗趣的意味。 多调性用得最多的是米约,特别在他的《屋顶上的牛》(19)中表现明显。 兴德米特也对传统调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的音乐是有调性的,但不同于大小调体系,而有他自成一家的、非常广泛的调性理论体系(有人称之为"泛调性")。 在节奏领域,斯特拉文斯基受俄罗斯民间音乐启发,在《彼得鲁什卡》(1911)中使用了不断变化的拍子记号。 在接着上演的《春之祭》(1913)中,不对称的节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巴托克在对匈牙利等地的民歌收集中,也发现了不对称的节奏,它们不同于欧洲传统音乐,如5/ 8、7/ 8、11/8等质数节拍,并将它们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之中。 于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中按照规则交替的重音思维习惯被打破了。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

西方音乐史考试重点 一、客观题(选择、填空、判断) 1、(德)贝多芬 九首交响曲——《第三、五(命运)、九(合唱)交响曲》英雄性、戏剧 性。《第一、四、八交响曲》生活风俗性和抒情性。《第七交响曲》群众 性、舞蹈性。《第二交响曲》综合性。《第六交响曲》(田园)自然与哲理 相结合。 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在形式上有所开拓,标题音乐。 32首钢琴套曲,《月光》、《悲怆》、《热情》、《暴风雨》。 歌剧《费德里奥》——拯救歌剧。 2、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①(德)韦伯——《魔弹射手》——使用“主导动机”。 ②(奥地利)舒伯特——歌曲之王。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自由音乐家”。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自传式作品)——失意、哀伤。 艺术歌曲《野玫瑰》、《魔王》、《鳟鱼》等。《圣母颂》源自瓦尔克《湖上 夫人》中的《艾伦之歌》。 器乐作品《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总的交响曲有9部。 3、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①(德)门德尔松 48首“无词歌”——单乐章的钢琴小品,专为钢琴而创作。 音乐会序曲、标题性序曲(单乐章、带有标题的管弦乐序曲)有7首作品,代表的是《仲夏夜之梦》,其中有《婚礼进行曲》为其配乐。带有描绘性 标题的作品是《春之歌》、《猎歌》等。 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主奏乐器在第三小节就奏出了乐器。 1843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所音乐学院。1847年指挥演奏了巴赫的《马太 受难曲》是史上第二次。 ②(德)舒曼——1840年-1841年是他主要创作时期——艺术歌曲之年。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意》。 钢琴套曲——有描绘性、篇幅小。《狂欢节》、《童年情景》(每个乐章都是独立的,尤其是第七首《梦幻曲》著名)。他还倡导“大卫同盟”理念。 ③(波兰)肖邦音乐创作特征: 主要创作的是钢琴独奏曲,以单乐章为主,而且古朴而忧伤,寂静而神秘。 在音乐中运用弹性节奏。使用波兰民族音乐、民间舞蹈素材,旋律宽广。 如玛祖卡、波兰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甚至将其运用到史诗性作品中。曲式结构大多不复杂,采用三部曲式。音乐中的装饰音和多连音、双音具有肖邦的个人风格。和声富于色彩性和浪漫色彩。 4、法国大歌剧:

西方音乐鉴赏感想

西方音乐鉴赏感想 经济与贸易学院 08金融1班何茵 200836650237 西方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来了解和欣赏一下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和优秀作品,而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自觉这门课程真的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虽说不上大有长进,但总的来说已经对西方音乐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有了起码的印象,不会再是一问三不知的囧样了,这就是我上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吧。 西方音乐发展史可说的上是一部精彩纷呈的人物传记。 首先登场的是巴洛克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萌芽和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政治与思想意识的转变,巴洛克音乐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於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巴洛克音乐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名得益于这个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巴洛克时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应该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歌剧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纪最出色的作曲家”。但是说到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不得不提J.S.巴赫,他被誉为“音乐之父”,他的功绩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见的。亨德尔则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师,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愉悦、优雅,他的协奏曲作品、歌剧、神剧都是巴洛克时期最为宝贵的音乐财富。而这个时期的演奏乐器——管风琴最令我为之惊艳,印象深刻。管风琴的体积之大,声音之洪亮,气势之磅礴都是那么的独树一帜,让人深深着迷。另外,亨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闻名遐迩。 然后要介绍的是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而这就是古典主义音乐的萌芽。古典音乐的风格表现为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家个个都是声名显著——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被世人尊称为乐圣的一代音乐巨子,他在命运上的坎坷经历与他的音乐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强烈对比,让世人对他更加充满了尊进和崇拜。他流传于世的著名作品有《月光》《田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悲怆鸣奏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更是被公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

西方音乐史题仅供参考

西方音乐史题仅供参考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西方音乐史100题 (仅供参考) 1、论述古希腊音乐理论的概貌。 2、试述古希腊的调式音阶理论。 3、请举出两位古希腊音乐理论家,并试述其主要音乐观点。 4、试述中世纪时期教会音乐的发展。 5、试述中世纪时期格里高利圣咏的产生与发展。 6、试述中世纪时期世俗音乐的发展。 7、中世纪教会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发展状况相比,有何不同? 8、试述中世纪教会调式与古希腊调式理论的不同。 9、什么是新艺术?与之对应的古艺术指的是哪个时期的艺术?两者有何不同? 10、比较法国游吟诗人特罗巴多与特罗威尔的不同特点,各举出一个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1、试述中世纪时期德国世俗音乐的发展状况。 12、试述文艺复兴时期四大乐派各自的音乐特色。

13、试述佛兰德乐派代表人物拉索的主要贡献,并举出其两首代表作品。 14、试述罗马乐派创始人帕莱斯特里纳的主要创作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15、试述德国宗教改革时期在音乐方面的改革。 16、试述歌剧的诞生及早期发展。 17、试述蒙特威尔第在歌剧创作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其代表作品。 18、试述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的在歌剧创作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其代表作品。 19、试述早期歌剧两大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创作特点,并举例说明。 20、试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正歌剧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贡献。 21、试述巴洛克时期清唱剧和康塔塔是如何诞生的? 22、试述意大利清唱剧在巴洛克时期的发展,并举出一位代表作曲家的代表作品。 23、试述德国清唱剧在巴洛克时期的发展,并举出一位代表作曲家的代表作品。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贝多芬的《月光》 贝多芬的《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 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 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 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 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 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 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 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 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 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西方古典音乐赏析:《幻想奏鸣曲》 《月光》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吴旺维创作的成熟期。这 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 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 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 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

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 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 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 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 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 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 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 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 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 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 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绕着《月光》,有一段误传的轶事。上半世纪,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 “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于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 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 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 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 光曲……”。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 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 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 “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QuasiunaFantasia)。

20世纪西方音乐

20世纪西方音乐 NOTES (1)西方音乐史纲 1、西方音乐是一个历史与地理共同作用下的文化体。 2、西方音乐文化特点:——散(地域散点移动)而有序(时间发展连续)、乐以表情 3、七个阶段 ①古希腊古罗马时期BCE11-BC5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表情克制含蓄感伤 塞吉洛斯的墓志铭(BC1) 生便乐之,遇事莫怨人生苦短时运自转 as long as you live,be lighthearted. let nothing trouble you. life is only too short, and time takes its roll. ②中世纪时期BCE5-BC15 法国 神权时代教会音乐音乐成为礼仪的一部分分为圣乐与俗乐office+mass 圣咏格里高利一世《唱经歌集》 单声古谱发展为复调多声部 单声圣咏:《慈悲经》 奥尔加农(最晚在BC9) 表情肃穆排斥激情男声咏唱 ③文艺复兴时期BC16-BC17 意大利 原为复古,实际弘扬资本主义文化精神,反对神权文化 表情愈发鲜明多声音乐成主流器乐发展 ④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德奥 神权过渡到君权声乐器乐并驾齐驱复调大发展 歌剧出现主旋律清晰表情更加丰富第一部歌剧《优丽迪茜》 晚期三杰巴赫(德)亨德尔德维瓦尔第意 ⑤古典主义时期1750-1810 奥地利维也纳 君权过渡到人权克制的激情 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感官愉悦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贝多芬莫扎特 ⑥浪漫主义时期1810-1900 整个欧洲 感性理性双重特点泛欧洲浪漫主义风潮抒情激情奔放 艺术歌曲交响诗标题音乐 后期世纪末风潮 德彪西转型施特劳斯马勒结束浪漫主义开始表现主义) ⑦二十世纪1900至今美国纽约 古典流行民间电影电子 1945年为界现代后现代 结合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4、20世纪西方音乐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百年,一方面这一百年是西方音乐进程的阶段成果和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这一百年的价值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积累和体现。

西方音乐史试题试卷。选择题(4)[1]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古希腊时期的乐器有(); ①里拉琴;②基萨拉琴;③潘管;④阿夫洛斯管;⑤风笛 2、古希腊节奏样式主要有(); ①八种;②四种;③九种;④十种 3、古希腊音乐常与()有联系; ①诗歌;②舞蹈;③戏剧;④宗教活动 4、古希腊的四声音阶可分为(); ①自然音阶、半音音阶、四分音阶; ②六声音阶、自然音阶、半音音阶; ③七声音阶、六声音阶、四声音阶; ④完整音阶、不完整音阶、四声音阶 5、古希腊音乐体裁有(); ①萨福体歌谣;②平达体颂歌;③阿尔塞欧斯韵律;④酒神颂 6、古希腊调式包括(); ①多里亚调式;②弗里几亚调式;③利地亚调式;④伊奥尼亚调式;⑤爱奥尼亚调式 7、复调音乐的发展顺序为(); ①格里高利圣咏-第斯康特-奥尔加农-克劳苏拉; ②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克劳苏拉; ③克劳苏拉-格里高利圣咏-第斯康特-奥尔加农; ④奥尔加农-格里高利圣咏-克劳苏拉-第斯康特 8、圭多创造的六声音阶是: ① dol、re、mi、fa、sol、la;

② dol、re、mi、fa、sol、la、si; ③ ut、re、mi、fa、sol、la; ④ ut、re、mi、fa、sol、la、si 9、教会调式包括(); ①多里亚调式;②弗里几亚调式;③利地亚调式;④伊奥尼亚调式;⑤爱奥尼亚调式 10、欧洲音乐史上调式的发展过程为(); ①古希腊调式-教会调式-中古调式-大小调体系; ②中古调式-古希腊调式-教会调式-大小调体系; ③古希腊调式-中古调式-教会调式-大小调体系; ④古希腊调式-中古调式-大小调体系 11、在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体裁中,格里高利圣咏声部被称为(); ①固定声部;②圣咏声部;③固定调;④奥尔加农声部 12、在最早出现的复调音乐体裁中,附加声部被称为(); ①固定声部;②上方声部;③下方声部;④奥尔加农声部 13、第斯康特声部附加在格里高利圣咏的(); ①上方;②下方;③上下方皆有;④与奥尔加农声部相同 14、中世纪时期的世俗音乐创作者有(); ①流浪艺人;②游吟诗人;③戈利亚德;④恋诗歌手;⑤名歌手 15、中世纪时期的法国游吟诗人分为(); ①恋诗歌手和名歌手; ②特罗巴多和特罗威尔; ③流浪艺人和戈利亚德; ④南方游吟诗人和北方游吟诗人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

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章节答案参考

智慧树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 章节答案参考 (本人经过初步整理材料筛选的,未经过精加工。不能作为标准答案,仅供参考。若材料整理有误,谅解,谢谢合作) 第一讲:音乐的史纲 1、《塞吉洛斯的墓志铭》的音乐形态是单声歌曲 2、“散而有序”中的“散”指的是区域的变化 3、西方音乐历史,目前全球公认的段分为七个阶段 4、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音乐历史阶段是中世纪时期 5、一部出现在 1607 年名为《奥菲欧》的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6、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核心活动地区为意大利 7、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 8、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活动中心在维也纳 9、泛欧洲的艺术浪潮在 19 世纪被称为浪漫主义 10、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35 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于 20 世纪 11、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41 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你认为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12、反复聆听《塞吉洛斯的墓志铭》,旋律与里拉琴伴奏的旋律是相同的 13、中世纪时期,西方教会音乐以人声曲形式为主

14、奥尔加农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15、圣咏是单声音乐形态 16、中世纪圣咏采用的语言是拉丁文 17、巴洛克音乐晚期三杰: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 18、《尤丽迪茜》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开端标识作品 19、古典主义音乐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20、世纪西方音乐的第一时间界标是 1945 年 21、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35 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 20 世纪 第二讲:音乐的风格 1、西方音乐历史段分的客观依据是风格特征 2、音乐的不同种类为称为乐种,区分不同乐种的客观依据是风格构成 3、风格一词的西文原义是一种带尖的工具 4、风格一词的中文语源要追溯到中国秦朝(公元前 221 年至前207 年)建立的乐府文化运动 5、风格一词中的“风”,在中国音乐里的解释是:民歌 6、风格体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6 个 7、音乐风格体的空间构成包括几个部分:5 个 8、与音乐风格体空间构成相对应的是:时间构成 9、旋律的希腊语原义是:歌曲

西方音乐史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从古希腊到早期罗马基督教会的音乐 一、问答题 1. 简述古希腊在音程、音阶和调式方面的理论。 毕达哥拉斯把音程与数字的比例联系起来,并根据计算结果把音程分为协和的与不协和的两类,认为弦长比例的数字越简单,音程就越协和。托勒密把音程和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他所谓的“天体的音乐”是一种由行星的运动产生的听不到的音乐。亚里斯多西诺斯和克里奥尼德斯指出四音音阶是整个音乐系统的基础,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两个音可以变化,从而形成“自然音的”变“化音的”和“四分音的”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两个四音音阶可以由“衔接式”或“分离式”连成一个八度音阶,四个四音音阶可以连成一个“大完整体系”,三个四音音阶可以由“衔接式”构成“小完整体系”。古希腊的调式以四音音阶为基础,一共有多利亚、弗利吉亚、里底亚、混合里底亚、副多利亚、副弗利吉亚和副里底亚七种。 2. 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伦理道德的性质,可以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和思想,音乐中不同的调式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亚里士多德认为混合里底亚调式会使人悲伤,多利亚调式可体现出勇敢,而弗利吉亚调式则会使人激动和好战。柏拉图对此也有同感,他限定了一些他认为可以使用的调式和节奏,认为将音乐与体育完美结合,才能培养出理想国家的人才,而某些不好的音乐则必须加以禁止,否则可能导致人们产生不良行为。亚里士多德更注重经验和实用,并认为音乐也可以用于人们的娱乐。他还有一种理论叫做“模仿说”,相信音乐是对人的感情或各种情感状态的模仿,因此人们聆听音乐时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他们二人这种强调音乐对人道德品性教育作用的观点,就是所谓的“音乐教化作用说”。 二、名词解释 1.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音乐理论的奠基人,把音高关系与数字的比例联系起来。 2. 四音音阶:古希腊的音阶形式,是古希腊音乐系统的基础。 3. 里拉琴:古希腊最重要的弦乐器,是供业余演奏者使用的比较简单的乐器,用于崇拜日神的仪式和为颂歌或史诗伴奏。 4. 《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古希腊后期重要音乐作品,产生于克里特岛,共三首,为声乐曲。 三、选择题 1. B 2.C 3.A 4.B 第二章中世纪的圣咏和世俗歌曲 一、问答题 1.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 基本特征:(1)单音织体,拉丁文歌词。(2)节奏自由,由歌词的韵律决定。(3)音域较窄,旋律以级进为主,多呈拱形。(4)音乐结构由歌词段落的划分来决定。(5)音乐具有节制和超脱的表情特征。 历史意义:它是西方音乐文化遗产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宝,同时也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从这些单声部的圣咏中逐渐孕育和发展出一种丰富的复调音乐传统,对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法国游吟诗人歌曲概述。 兴盛于11 世纪至13 世纪末的游吟诗人,首先出现在法国南部,叫做“特罗巴多”。12 世纪中叶,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聚集中心,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当时的诗歌大都配有旋律,大部分旋律已经遗失,被记下谱来的歌曲被收在《尚松曲集》中。游吟诗人歌曲的中心题材是爱情,最重要的新主题是“宫廷之恋”,除此之外还涉及相当丰富的题材,其主要形式大致可分为康索、晨歌、田园歌、辩论歌、讽刺歌、悲歌、记功歌等。 二、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