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发展史

合集下载

口译理论

口译理论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1.简介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

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口译三角模式:第一语言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4.口译的三阶段:a)理解(comprehension)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翻译的历史概述

翻译的历史概述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许多的国家还没有⾃⼰的⽂字的时候,我国的翻译事业就产⽣了。

据有关史书记载,周朝和秦始皇时代,语⾔中已有了外来语,说明当时已有翻译活动了。

但⽐较⼀致的看法,认为我国的翻译业始于东汉桓帝建和⼆年,即公元⼀四⼋年。

根据翻译的内容,可以把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

⼀ 东汉⾄北宋时期 这是以佛经翻译为主的时期,历时约⼀千四百多年。

后汉时安息国⼈安世⾼,他将梵⽂《安般守意经》等九⼗五部佛经译成汉⽂;过些时候娄迦谶来到我国,他也翻译了⼗多部佛经,他的学⽣⽀亮,⽀亮的弟⼦⽀谦,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望的⼈;还有⼀个名叫竺法护的⼈,他也译了⼀百七⼗五部佛经,对佛经的⼴泛流传作出了贡献。

从隋到唐,是我国翻译事业发达的⼀个阶段。

隋代的释彦琮,梵⽂造诣深,并总结出⼀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释彦琮以后,出现了⼀个翻译巨星⽞奘。

⽞奘于唐太宗贞观⼆年去印度求经,⼗七年后回国,带回佛经六百五⼗七部,译出七⼗五部⼀千三百三⼗五卷;并将⽼⼦著作的⼀部分译成梵⽂,成为第⼀个把汉⽂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

⽞奘在翻译理论⽅⾯也有所贡献,他提出的“既须求真,⼜须喻俗”的翻译标准,今天仍有⼀定的指导意义。

北宋时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派⼈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来传法。

宋太宗还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从事佛经翻译,但盛况已不如唐初的极盛 时期,到南宋,则渐渐地⾛向衰落。

佛经的翻译 ,对中国影响的是思想和⽂化⽅⾯。

由于佛教思想是⼀种迷信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如亚洲的国家和民族,迷信思想严重,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中。

在⽂化上的影响有语⾔、⽂学、学术思想等,尤其在语⾔⽅⾯,⾮常显著,不仅吸收了梵语词,还利⽤汉语构词法创造了许多词,如菩萨、刹那、因缘、天堂、地狱等,语法的长定语、倒装句也多起来。

其他的如⾳韵学、雕刻、建筑、⾳乐、绘画等都有佛教的烙印,敦煌艺术就是明显的例⼦。

⼆ 明朝⾄五四运动时期 这是我国翻译事业进⼊⼀个新的转折性阶段。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中国翻译四个阶段

二、发展期(东晋—隋朝)
• 释道安:《综理众经目录》《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
序》
• 真谛:《无上依经》《十七地论》《摄大乘论》《俱舍
释论》
• 鸠摩罗什:《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
《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
• 人物介绍:鸠摩罗什,意为童寿。后秦高僧,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大
师之一。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自幼习经,学识渊博,秦梵两 娴,颂写自在。曾游遍西域诸国,精通佛经,于弘始三年移居长安译经。 一生译佛经74部,384卷。
• 代表译作:《大品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诘》 • 特点:
• ①、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曲从方言,趣不乖本”,即将佛经以 曲折的方式用汉语表达,但不违背愿意,达到辞旨婉约,自然流畅,声 韵俱佳的效果。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必有赞得见佛之 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 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经》
• 特点:
• ①、译文为了力求保全原文的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 多用音译。
• ②、其译经思想是“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 存文饰”,“审得本旨,了不加饰”。他一贯主张译经必 须“弃文存质”,即不重文词,但存本意。
支娄迦谶(Lokaksema,东汉)
• 影响:
• 支娄迦谶译出的《首楞严三昧经》说:“佛告坚意,有三昧名首楞 严,若有菩萨得三昧,如汝所问,皆能出现于般涅槃而不永灭,示诸 形色而不坏色相,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这种用大 神通游戏世间的思想,在中国这个盛行神仙不老方术的社会是深受欢 迎的。此经自支娄迦谶译出至于姚秦,二百余年中,先后竟有7个译 本,支娄迦谶的首译之功是不可抹煞的。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 优点:支谦和道安的方法都体现了“忠实” 二字。严复的“信”、“达”、“雅” , 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 ,不够 通俗化,实际上,这正是严复的明智之处。 傅雷的“神似”说 ,把我国传统美学中 “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 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钱钟 书的“化境”说,与传统的“信、达、雅” 说相比,“化境”说更为严谨、含义更为 深远。
• 不足: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过于 拘泥于原文,不够灵活,显得不够生动。 道安的方法亦是如此,显得死板,都是古 代直译的代表。严复的“信、达、雅” , 由于太“雅”而失去了“达”和“信”, 不太容易理解。 • 傅雷的“神似”说,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 重美学,偏离了原文的主旨,显得有点夸 张。
•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 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 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 论的生命力。
• 比如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道安的 “尽从实录, 不令有损言游字”, 玄奘的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这些有关翻译的 观点都是他们在翻译佛经过程中的一些主 张。后来又出现了严复的“信”、“达”、 “雅”之说,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 “化境”说, 而这些标准是针对文学翻译而 言的。
翻译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 地重新表达出来。 《牛精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 另一种语言。 (1)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 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 的活动。 (范存忠,1985: 80 ) (2)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决不失 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 1949)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 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1980)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1997) (5)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萧立明, 2001)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第一讲 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简介

• •
1. 各类文体翻译研究回顾 进入80年代,我国翻译结束了经验式的封闭性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对各种 文体翻译的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文学翻译,大量的国外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 内,相继出现了法律翻译、新闻翻译、社科翻译、应用文翻译、科技翻译和 经贸翻译等各相关学科的专门翻译的研究。口译翻译研究也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现代文体翻译具有以下特征:1. 题材和体裁丰富;2. 实用性、针对性强; 3. 文体特征研究细致。文学翻译在诗歌方面,英诗汉译以卞之琳为代表,既 译神也译形,提出了格律移植宽严有度,“以顿(汉语中口语的基本节奏单 位)代步(指英诗的音步)”的主张。江枫进一步提出“以形传神,立形存 神”的观点。汉诗英译方面翁显良有独到见解,以意象和节奏为本色,以不 切为切,浅中见深。许渊冲提出用:一(identification)、艺(re-creation)、 异(innovation)、依(imitation)、怡(recreation)、易(rendition)六个 字概述了译诗的目的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常道与变道。高健和刘炳善对散 文翻译颇有研究,提出“意之所到,风格随之”,巧劲来自真功夫。许国璋 主张学术翻译要“切译”,自成一体。程镇球对政论性文稿的翻译以严谨著 称,陈忠诚译法律以精确驰名。刘先刚提出建立企业翻译学的构想,使科技 翻译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公文、合同、广告、招标文件等应用性文 体的翻译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口译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 第五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清末的严复翻译了许多 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的《群学肆言》 (The Study of Sociology)、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On The Sociology • On Liberty)、甄克思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 Liberty A Politics)等。 他提出了“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对我们的翻译具有指 导意义。第六个时期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 近代翻译史的先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 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文 的丰姿。”第七个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口译发展史

口译发展史

口译发展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之间沟通合作的重要工具。

那么,口译的发展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早期的口译主要依赖于人工翻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声传译”。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国际会议的增多,同声传译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当时的同声传译员往往需要在会议室内即兴翻译,这对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过,这种方式的翻译效果并不太理想,因为同声传译员往往需要在听说之间进行快速的切换,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犯错或者漏译。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同声传译的方式也逐渐改变了。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率先研制出了同声传译系统,称为“耳语机”。

这种机器可以将发言者的话语实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然后通过耳机传递给听众。

尽管耳语机的翻译效果比人工翻译要好很多,但是它的价格非常昂贵,只有极少数公司和高端会议能够负担得起。

直到20世纪6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同声传译领域,同声传译的方式才真正得到了革命性的变化。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将会议现场的语音信号实时转换成文字,然后通过网络传递给翻译员。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速度,还可以让翻译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翻译。

不过,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成本相对较高,只有高端会议和大型组织才会采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声传译的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如今,许多公司和组织都开始使用在线同声传译平台,通过互联网传递语音和文字,实现实时的翻译服务。

这种方式不仅便于使用和管理,还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口译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最初的人工翻译到现在的在线同声传译平台,口译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人类语言交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人们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式。

口译中的释义派理论的历史发展历程

口译中的释义派理论的历史发展历程

口译中的释义派理论的历史发展历程口译的发展历史口译的历史渊源已久。

历史上讲不同语言的各民族或各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文化等各种交流、交往时,都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兼通不同语言的“中介人”的作用来达成语言文化方面的沟通。

据说,在中国历史上,把这种兼通不同语言的“中介人”称作“舌人”。

但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各种国际会议和谈判等场合中常用的正式口译的历史并不长。

会议口译(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正式使用连续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此之前,国际会议上通用的是交替传译,因为当时工作语言大都只限于法语和英语,而且同声传译设备所需的科学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直至1947年,在德国纽伦堡的审判纳粹战犯的法庭上,审判同时使用了德语、英语、法语和俄语四种语言,为了提高法庭的工作效率,开始尝试使用同声传译。

起初使用的方法,是在一段发言后,由不同的译员同时将发言容译成其他三种语言,通过耳机分别传送到不同听众的耳中。

当然,这实际上仍是连续传译。

后来又进一步试验与发言同时进行翻译,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于是开始大规模地使用,这就出现了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同声传译。

北京翻译公司品格翻译觉得口译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即口译职业化的真正标志,是1953年“国际会议译员协会”的成立,英文名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ers(AIIC)。

口译练习:口译历史简介

口译练习:口译历史简介

口译的发展史口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ing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oldest businesses of mankind.在原始社会,原始部落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属于一种自给自足、各自为政的区域性活动。

In primitive communitie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tribes were self-sufficient, self-managed/self-governed and confined to their local areas.随着文明进程,这种自我封闭的社会形式阻碍了人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各部落群体便产生了跨越疆域、向外发展进行经贸文化交流的愿望和需要。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is kind of isolated societal form began to hinder the further progress/advance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Therefore, human tribes and communities began to have desire and need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economies and cultures beyond the border in the outside world.语言不通显然成为这种跨民族交流的最大障碍,而口译作为语言媒介可以使人们与外界进行经贸文化交往的愿望得以实现。

The barrier of difference in languages (The barrier of Babel / The linguistic barrier) obviously became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while interpreting can help people solve the problem and realize the outreaching dream.于是,构筑人类跨文化跨民族交际活动的桥梁——双语种或多语种口译便应运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译发展史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柴明颎
-
1
何为译(中国)
《礼记·王制》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 鞮,北方曰译
《周礼·秋官·序官》(唐代的大经学家、 语言学家贾公彦)译即易,谓换易言语 使相解也
-
2
何为译(西方)
Etymologically, "translation" is a "carrying across" or "bringing across."
An activity consisting (mainly) in the production or utterances (texts) which are presumed to have a similar meaning and/or effect as previously existing utterances in an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
-
12
建立培训(T/I)学校
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1930) 日内瓦、维也纳(1940) 巴黎(1950)
-
13
成立行业协会
国际翻译联合会(FIT) 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
-
14
为了教和用进行研究
1931年对口译中交 替传译的笔记进行了研 究并发表了研究论文
-
15
口译教学突破
The interpreter of the gods among mankind. Not a genuine interlingual mediator but Overseer of dragomans (Aswan Elephantine) From talking to the “barbarians” to the seagoing
contrasted with "paraphrase" ("a saying in other
words," from the Greek "paraphrasis").[
-
3何为口Biblioteka (古埃及)Interpreting is an ancient human practice which clearly predates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and (written) translation.
巴黎和会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和英国劳合·乔治 除法语以外又添加了英语 保罗·芒杜 (口译员) 口译员是特殊人才,是天生的,无法培养
-
9
电声设备的采纳
美国商人爱德华·法林、电气工程师戈 登·芬莱和IBM公司总裁托马斯·沃生共同 开发了法林-芬莱-IBM系统(1920s)
话筒、传声系统、耳机和联接电线 (1927)
-
6
西方职业口译的发展
-
7
现代职业口译的起步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1919) 第一次世界劳工大会(1919) 国联(League of Nations) 第二次世界大战 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 (1945-6) 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
-
8
交替传译的时代
The Latin "translatio" derives from the perfect passive participle, "translatus," of "transferre" ("to transfer" — from "trans," "across" + "ferre,"
"to carry" or "to bring").
美国人道斯特上校
同传译员厢(1945)
-
10
同声传译
1946年的联合国大会的秋季会议 就尝试使用同声传译系统,并取得 了成功
1947年,联合国通过152号决议, 将同声传译定为联合国的永久性服 务之一
-
11
联合国第152号文件
H:\学院\讲课PPT\联合国第152号文件.doc 学院\讲课PPT\联合国第152号文件.doc
-
17
口译信息处理过程
-
18
谢谢
-
19
expeditions for business and war
-
4
古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故事
亚历山大港的商船 当地行政官的决定 士兵商船搜查书 带回后进行比较 有则返还,如果没有就让携书人翻译 所有书籍保存于亚历山大图书馆(被大火
焚毁,现有碑刻还留存在那里)
-
5
口译的起源和社会地位
口头交际早于文字的出现 口译的出现早于笔译 随意性 自然双语者 低下 舌人
学习语言 巴黎新索帮大学(第三)口笔译学院 学习口译不等同于学习语言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Interpretation by Seleskovitch and Lederer Deverbalization
-
16
对学习者的要求
双母语要求(bilingualism) 工作语言 A 语言——母语作为工作语言 B 语言——非母语主动工作语言 C 语言——非母语接受性工作语言
Additionally, the Greek term for "translation,"
"metaphrasis" ("a speaking across"), has
supplied English with "metaphrase" — a "literal
translation," or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 a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