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合集下载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按表型分类可分为: 按表型分类可分为: 正常代谢型 活性缺乏型 超速代谢型 中间代谢型
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
种 族 CYP2D6, % 无 非洲/非 非洲 非 裔美国 人 亚洲人 白种人 8 有 超快 92 ? CYP2C19,% 无 - 4-7 有 CYP2C9, % 无 有
- 93-96 0.003 >99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A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改用 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 型药源性疾病 选择性高的药物, 选择性高的药物,或加用对不良反应有拮抗作 用的药物。 用的药物。 B型药源性疾病:通常是确定病因后,必须立 型药源性疾病: 型药源性疾病 通常是确定病因后,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1 7
98 92
1 1
12-22 78-88 - - 3 97
0.08 0.36
>99 >99
Hale Waihona Puke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占总数% 疾病 例数 占总数% 73 16.08 过敏性休克 40 8.81 急性肾功能衰竭 27 5.95 中毒 3.75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17 17 3.75 急性白血病 16 3.52 粒细胞缺乏 14 3.08 急性肝坏死 13 2.86 猝死 12 2.64 过敏 10 2.20 再生障碍性贫血 239 52.64 合计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92年文献综述)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原则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1)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过敏 )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史,必须要明确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关 联程度。 联程度。 2)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如过敏性疾病一般早期首先 )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的发生。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 的发生 3)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也是与过敏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浅谈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浅谈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药引起 的 A R及 中毒 报 道 显 著 增 多 。收 集 近 几 年 的 D
4 严 格掌握 用 药剂量 、 法 、 程 用 疗 临床上 常有 因应 用 中药 由于剂 量过 大 、 程过 长 , 疗 用法 不 当引起 DD的发 生 , 童使 用时 更应严 格 掌握剂 量疗 程 。
重复 第 2 3步 。 、
应 的袋 装或 其他 形式 的外 治 中药放 入该 内衣裤 的不 同
部 位 的贴兜 内 , 使外 用 中药 可 以大 面 积 、 效 、 久 地 有 持 接触 人 体患部 , 别 是 接 触 脊柱 、 、 、 、 关 节 及 特 肩 髋 肘 膝
腹 部这 些外用 中药不 易达 到 的部 位 , 行治 疗 , 进 并可 及 时更换 新 的外 用 中药 , 使病 人得 到持 续治疗 ; 内衣 裤 该 可 随时穿 脱 , 治疗 时 间 可 以 掌控 。这 样 既方 便 医 生 施 治 、 人受 治 , 病 又有 利 于 提 高疗 效 , 外 用 中药 在上 述 使
摘要: 分析中药药源性疾病(r — dc ia ) 生的原因及普遍性和危害性, d gnue des ui d s e 强调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重要性, 对如何预防 中药药源性疾病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中药学;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
随着 中医药 的 发展 , 医药 已成 为 我 国 卫 生保 健 中 事业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 国 际上 也 发 挥 着 越来 越 大 的 在 影响 。但 “ 凡药 三分 毒 ” 在 《 , 神农 本 草 经 》 中就记 载 有 关于药 物 的毒性 问题 。 中药 药源 性 疾病 ( I ) D D 除包 括 正常 剂量 下 出现 的 药 物不 良反 应 ( D 外 , 包 括 因 A R) 还 用药剂 量 过大 , 程 过长 , 疗 或滥 用误 用等 引起 的 中毒反 应 , 有 因炮制 、 还 配伍 不 当引起 的 。随着 临床 药学 工作 的开展 , 品 A R监 测 工 作 受 到 医药 界 广 泛 重 视 , 药 D 中

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千手观音21 位演员中18 人因药致聋
90
180 100
19

苯甲醇作青霉素溶媒肌内注射导致儿童 臀肌挛缩症,表现为步态异常、下蹲受 限,不能翘“二郎腿”,呈“蛙形腿”, 其中陕西一家仅有240名学生的小学就有 患者28人。
20
苯甲醇—臀肌挛缩
2004年湖北恩施州鹤峰 县某乡495人(2-29岁) 表现:跛行、八字腿、 蛙行腿、难翘“二郎 腿”、下蹲受限、皮肤 凹陷 手术费每人3000元/人, 一个乡148.5万元
12
方向的探讨
病人及配对对照者母亲的部分资料摘要
13


Herbst 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 母亲妊娠早期开始持续服用已烯雌酚显 著地增加了其女儿青春期发生阴道腺癌 的危险性。OR=28.0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又鉴于阴道腺癌的 严重性,美国FDA撤消了怀孕妇女使用 已烯雌酚的批准书。
特性 反应程度
持续时间 发生条件 反应关系
ADR 可轻可重
可长可短 正常剂量/用法 是DID的起因
DID 均较重
均较长 正常/超量/误服 /错服 是ADR的结果
7
(二)重大药害事件

100年来,国际上先后发生10多起大规模 药害事件
8
国外100年来重大药害事件
年代
19301960
地区
各国
药物
醋酸铊
5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s,DID) 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过 程中,因用药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而 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疾病。与 ADR 不同 的是,引起药源性疾病并不限于正常用法和用 量,还包括过量和误用药物所造成的损害。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的异常病状。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

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

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

2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

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2],这就是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主要含有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

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

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有肾毒性。

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

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

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3]。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1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2.1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63 年瑞典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1965 年全世界成立了国际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我国80年代初开展此项工作。

《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 h 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不成熟药品上市或应用,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单位发现假劣药品及药品中毒事故,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999年11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终止药源性疾病。

2.2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

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分析,已有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开发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

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

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临床用药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咨询等。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新药临床试验规模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

药源性疾病该如何预防?

药源性疾病该如何预防?

药源性疾病该如何预防?1、认真贯彻《物品管理法》加强药品的监督管理,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法律措施。

(1)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院制剂实行许可证制度;(2)严格药品标准审定,颁布药品品种的审批权限;(3)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由国家实行特殊管理;(4)加强中药材管理;(5)严格进口药品和出口药品的审批原则;(6)对制造、销售假药、劣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

凡违反药品管理法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7)依法打击不科学、不真实的虚假广告。

2、加强临床药学工作药学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医师与药师应面向临床病人。

(1)了解药物的药效学与药动力规律,不良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对其安全性、有效性作出评价,以决定病人是否应用;(2)以病人为对象,综合运用药理学和药剂学知识,研究给药方案是否合理,有无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3)监督病人的用药行为,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4)要慎重使用新药,试药前应参阅有关资料,试用中应密切观察药效及药物毒性,并做好防范措施,确保用药安全;(5)对作用强烈,治疗指数低的药物进行血药浓度测定,为调整给药量提供科学依据。

3、要坚持合理用药正确、有效、安全的用药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有效措施。

(1)首先要明确诊断,依据病情和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药;(2)用药前要详询用药史,凡有青霉素等过敏史的患者,都要禁用此类药物;(4)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普鲁卡因等麻醉药、破伤风抗毒素等生物制品、细胞色素C等生化制剂、泛影酸钠等诊断药之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并做好抢救准备;(3)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差异、生理特点及肝、肾功能状态,实行个体化用药;(5)根据病情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性质,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方法及疗程;(6)老人服药,小儿服药都应在帮助病人服完药后离开;(7)尽量减少联合用药,服用复方制剂一定要了解所含药物成分,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8)药师护士发放药物应做到“三查七对”。

药源性疾病与预防

药源性疾病与预防

第一章总论1.药源性疾病: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所用药物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使用引起的机体某个(或几个)器官或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与体征的疾病;2.诱发因素:(1)患者因素:1) 年龄早产儿、新生儿某些生理性物质缺乏;药物代谢酶发育不全;①小儿皮肤黏膜相对表面积大于成人;血脑屏障发育不全;肾血流量、肾小管滤过和分泌功能较小;生理功能减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异常;②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频繁,品种多,数量大;2)性别女性>男性,如药源性红斑狼疮,保泰松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氯霉素引起的再障;3) 遗传遗传基因的差别造成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导致红细胞对不能抵抗氧化损伤;4) 疾病疾病状态,药动学及药效学发生改变;2.药物因素1) 药物本身的作用;2)相互作用;3)药物应用:主要为不合理用药包括无适应症用药或适应症不符,剂量、用药间隔、疗程途径等的不符;以及联合用药或使用药物品种过多;3.分类1)按病因分类:A型反应:指由于药理作用增强导致和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发生率高;病死率低;与剂量相关;B型反应:药物的异常与免疫反应继而遗传药理学相关;特点:发生率低;病死率高;与剂量无关;2)按发病的快慢和病程分类:急性药源性疾病、慢性药源性疾病3)按受损器官分类4)按病理改变分类:功能性改变、器质性改变4.引发药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

其次为个体体质和遗传原因;5.诊断1)追溯病史;2)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和病人的症状确认发病在用药的相关时间内;3)排除药物以外其他因素是否能造成该临床表现;4)辅助检查可否能提供依据;5)是否符合药源性疾病的反应特征;6)停药后是否减轻;7)从多种药物中找到致病药;8)“除激发”和“再激发”;6.治疗原则:1)停止所用药物;2)找出致病药物;3)对症治疗;4)预防为主;第二章药源性肝脏疾病1.药源性肝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及肝脏对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2.损伤机制包括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伤和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3.相关因素:1)药物因素药物本身具有肝脏毒性;酶诱导和酶抑制;2)个体因素。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考点 提示
1.常见药源性疾病;
2.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肾病
急性肾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ACEI类、环孢素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多与剂量无关)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最常见的药源性肾病; 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造 影剂、环孢素
答案:E
谢 谢!
答案:ABCDE
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原则:首先停用所有药物,然后采取抢救措施、应用拮抗药物、调整治 疗方案。
1.加强认识,慎重用药 2.加强管理 3.加强临床药学服务 4.坚持合理用药 5.加强医药科普教育 6.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例题
单 选 题
药源性疾病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严重才持续时间过长,引起 下列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不恰当的是 A. 依据病情的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 B. 根据对象个体差异,建立合理的给药方案 C. 监督患者用药行为,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 D. 慎重使用新药,实行个体化给药 E. 尽量联合用药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三)药源性皮肤病
Steven-Johno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 磺胺类、抗惊厥药、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 皮坏死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管炎和血清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炎:别嘌醇、青霉素、氨茶碱、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丙 硫氧嘧啶、雷尼替丁、喹诺酮类和免疫抑制剂
血清病:头孢氨苄、米诺环素、普萘洛尔和链激酶
肾小管梗阻 肾病综合征
尿酸或草酸盐(抗肿瘤药引起肿瘤组织溶解形成尿酸)
药物引起的免疫机制介导
金盐、青霉胺、卡托普利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摘要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危害性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医务人员要警惕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预防治疗
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首先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史,这一点对有过敏倾向和特异体质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这类患者服用常量或低于常用量药物就可发生过敏反应。

年龄: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多,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初期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

由于一些药物可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对哺乳妇女用药应慎重选择。

授乳母亲禁用青霉素、链霉素。

肝病、肾病患者,除应尽可能选择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还应适当减少剂量。

多数药物在肝代谢、肾清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清除率减低,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延长,血液浓度增高,易引起不良反应。

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症用药,即要符合适应证,也要排除禁忌证,切忌随意用药。

应采取小剂量、少品种、短疗程、多观察。

选用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要注意用量、用法。

根据所选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即药效学与药动学规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用药品种应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同时,还应了解患者自用药品的情况,以免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

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会造成药物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

同时也会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或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而损害机体。

应用新药时,须掌握有关资料,如药效学与药动学的知识。

慎重用药,严密观察。

病人用药的安全监护,新药上市后的安全性监督,在病人用药过程中,了解病人的家族病史、过敏史。

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必要时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判断。

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检查器官功能。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发现akr的早期症状,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防止对患者的进一步损害。

注意药物的迟发反应,这种反应常发生于用药数月或数年。

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
及时停药,祛除药因:这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药源性疾病发生于用药后,因此用药时间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对于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的病史、用药史、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生化检验等资料是诊断的依据。

确定不良反应后,患者停用相关药物后,疾病可自愈或停止进展。

如不能确定哪一种药物是致病因子
时,按其药物反应的规律,逐个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治疗,进行排查。

加强排泄,延缓吸收:与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的治疗,临床可用静脉输液,利尿、导泻、洗胃、催吐、毒物吸附剂、血液透析来加速药物的排泄,延缓、减少药物的吸收。

如磺胺对肾功损害可通过利尿,促进药物在肾小管的排泄。

及时拮抗,积极处理:若致病的药物明确,可选用特异性拮抗剂降低致病药物的药理活性,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积极处理过敏反应:①对过敏性休克的治疗要第一时间抢救,切忌延误抢救时机,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严重者可静滴肾上腺皮质激素,肌注异丙嗪,心跳骤停采用心肺复苏抢救治疗。

②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抗过敏治疗,严重的过敏性药源性疾病和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③对一些临床症状可对症局部用药,但有些患者对多种药物敏感,因此在进一步治疗和选择药物时要简化治疗措施,避免此类药物的反复使用,加重已发生的药源性疾病。

对药物引起的各系统器官损害的治疗,与其他疾病因素引起的相应器官治疗方法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