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的调查研究
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范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后静何伊熙翊徐晗升指导老师:(中国计量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 310018)摘要:基于个人切身感受、社会调查,网络数据分析发现,快节奏生活的侵蚀非物质文化现象较严重,其前景不容乐观。
在此背景下,本调研团队围绕“弘扬非物质文化,寻找最美传承人”为主题,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进行了调查,并以宣传单的形式予以宣传普与,展开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其传承与保护的文化之旅。
本文总结和揭示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现状与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本调研团队通过多方面了解切合实际提出几点可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当地的人都不甚了解;网络、电视等媒体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可以取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社会关注;对非物质文化,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既可以达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商业化的得到足够的资金上的支持。
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传承弘扬调查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汹涌浪潮下,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捍卫世界各国的文化主权、强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身份、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大前提出发,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6年正式生效为标志,保护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风俗礼仪和节庆、传统手工伎艺、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以与相关文化活动空间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中国作为有着5000年未间断传统的文明古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最早缔约国之一,中央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重点部署。
提出了通过政府主导,逐步评审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建立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四级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国家“文化遗产日”等具体的保护工作思路。
民间艺术

关于嵊州泥塑的调查报告前言: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
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提起中国的泥人,人们便会想到无锡的“大阿福”和天津的“泥人张”,然而,绽放在浙江东部四明山麓的嵊州泥人之花,却以她夸张的造型、得体的装饰、俊雅的色彩,不仅能与无锡、天津的泥人媲美,而且还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嵊州泥塑吸取了各家泥人制作的优点,融会贯通,脱颖而出。
它造型简洁,强调夸张变形,色彩艳而不俗,目前正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姿成为“浙江泥人”的代表,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的产品一并成为中国三大泥人品牌产品。
被人们誉称为“浙江泥人”的嵊州泥塑,是当今受到人们注目的一颗泥塑新星。
当我步入嵊州“浙江泥人宓研究所陈列馆”,陈列柜里琳琅满目的泥塑精品使我目不暇接。
凭着艺人们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的品质与功夫,泥人或是被夸张变形而造型别致,或是被高度概括而展示强烈风格。
浑厚的民间特色,风趣盎然的田园诗情,怎能不使人为之倾倒?在这些泥塑作品中可以看到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描绘出复杂、精致的脸相、花案及人物情趣,它们有似流畅之写意笔墨,有似“惜墨如金”的颜色点缀--普通的泥土,通过设计师和工人们的紧密配合与协作,完成了他们的艺术创造。
也可以说,在完整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双方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段有机地统一在特定的作品中,相得益彰。
(图1为玻璃展橱里的收藏品·各国元首头像漫塑)泥塑的基本用料是泥土,但是不是所有的泥土都能捏成一个精致的作品,泥塑的泥土需要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
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
绍兴曲艺---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特色及社会因素

绍兴曲艺---绍兴莲花落的艺术特色及社会因素摘要身为绍兴人,莲花落,从小耳濡目染。
莲花落在绍兴人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
绍兴莲花落是大概念“莲花落”与宁波走书,广西零零落,金华道情,温州鼓词一样是浙江主要曲种。
主要流行与绍兴,上虞,萧山,余姚,杭州一带,为群众喜闻乐见。
2006年,绍兴莲花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地方曲艺,它有如何的命运,它又是为何如此受到欢迎,笔者将从绍兴莲花落的与艺术特色及其社会因素来谈谈这个话题关键字绍兴莲花落艺术特色历史社会因素故事内容一(名称艺术关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说一)l莲花落研究者:莲花落初始时期,艺人们沿街卖唱,内容主要是以“ 劝善醒世”为主旨,后来渐渐主唱者领唱,从者帮腔的形式,与唐代的“散花落”衍变来的“咍咍莲花落’相近,因此属于大概念“莲花落”。
二)绍兴莲花落老观众:莲花落故事动人,唱腔动听,劝善醒世,风趣诙谐,引得观音走下莲台与百姓一起欣赏,故被称为“莲花落”。
三)绍兴莲花落老艺人“豆腐啊土”:说唱莲花落,故事一定要前后“连”的牢,情节一定要左右“化“的开,段子一定要随时煞的“落”。
?(绍兴方言,煞的落,即煞的住)演唱莲花落,演唱者一定要根据现场即兴发挥,顺势引导,就是说要有”连”,有“化”,有“落”,,者才叫“莲花落”。
从绍兴莲花落的名称来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绍兴莲花落受欢迎是由于其故事情节以及说唱艺术。
研究者的研究比较理论性。
作为绍兴莲花落的接受者,即老观众的对于莲花落名称的由来则较大程度上出于他们对莲花落的印象----故事动人,说唱动听,风趣诙谐。
莲花落老艺人则更注重其说唱的技术。
有连有化有落。
二(历史社会渊源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时期莲花落已经流行,佛典《续传灯录》第23《俞道婆》载:"一日闻丐唱《莲花乐》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因得到洞庭源。
'忽大悟。
"可见莲花落最初是丐者卖艺所演唱。
“绍兴酱缸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历史意义评估

c t f y ac tn ho i dw eko eodt n r ae t toQn n t t s m k ooyt t o osy ho l e s s v u r o ue a iSa n a i nw byn e et t ea i d ay h e ae bd a de nta a u o Xg n d h c u fr Re f g y s , e y h n h s S
X n  ̄sysu ea n es ys u eid s y s c 9 c nuya dn b d a d e o k o h ig osu e a o gkth n r al v r h ig o c mo gt o c u t n e 1 e tr n o o yt t osn t n w S a X n  ̄s a c m n i e e l oe e a h a n r i h n c s t
绍兴市特色街巷调查与研究

绍兴市特色街巷调查与研究绍兴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特色街巷。
本文将结合调查与研究,介绍绍兴市的特色街巷。
在绍兴市,有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特色街巷。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鲁迅故里—沈园街。
沈园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也是许多文化名人的故居所在地。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如枫桥、状元桥、溪源桥等,展示了绍兴古城的风貌和历史文化。
沈园街的巷弄狭窄,犹如迷宫,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绍兴,在独特的街景中感受着历史的沧桑。
另一个具有特色的街巷是鉴湖街。
鉴湖街位于绍兴市的市中心,是一个集古玩、美食、艺术于一体的街区。
街上有许多古玩店,可以品味古朴的艺术品和各种收藏品。
鉴湖街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和餐馆,可以品尝到正宗的绍兴风味美食。
街上还有一些艺术家工作室,可以欣赏到各种艺术展览和表演。
鉴湖街以其独特的艺术氛围和美食文化而闻名。
绍兴市还有许多其他特色街巷,如高银街、兰亭文化街等。
这些街巷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比如高银街是绍兴市最大的古建筑街区,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兰亭文化街则以兰亭文化为主题,展示了绍兴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艺术。
为了更好地了解绍兴市特色街巷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我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根据调查结果,许多受访者认为绍兴市的特色街巷有其独特的魅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维护和管理、商业化等。
一些受访者认为特色街巷的开发应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
据他们透露,他们希望特色街巷可以更好地展示绍兴市的历史和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
基于以上调查研究,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绍兴市应加强特色街巷的保护和管理,提升其整体形象和环境。
应注重特色街巷的文化传承,推动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书法展览、传统工艺品制作等。
应注重特色街巷的商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商家进驻,提供更多的特色商品和服务。
绍兴市应加强宣传和推广,将特色街巷打造成为绍兴市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更多游客。
绍兴市的特色街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文广局关于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2007-2008)的通知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文广局关于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2007-2008)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绍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2.18•【字号】绍政办发[2007]207号•【施行日期】2007.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文广局关于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2007-2008)的通知(绍政办发〔2007〕20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文广局关于《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2007-2008)》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广泛发动,周密安排,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抓好各个工作环节的落实,确保普查工作保质按时圆满完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打下良好基础。
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2007-2008)(市文广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等)和文化空间。
我市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蕴藏有类别丰富、数量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更好地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市决定在基本完成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于2007年至2008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面、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
要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为指导,按照文化部《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认真的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流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抓紧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特别是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第三批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三批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景二、第三批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具体内容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四、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文一、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景越城区,位于我国浙江省绍兴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多彩,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多个领域。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越城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申报和保护工作。
二、第三批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具体内容近日,越城区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包括了以下项目:1.传统技艺:越城刺绣、越城木雕、越城石雕等。
2.民间文学:越城谚语、越城民间故事等。
3.传统医药:越城传统中医药、越城中医药养生等。
4.传统音乐:越城民间歌曲、越城民间曲艺等。
5.传统舞蹈:越城民间舞蹈、越城祭祀舞蹈等。
6.传统戏剧:越城戏曲、越城曲艺等。
7.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越城传统体育项目、越城传统游艺等。
8.传统美术:越城剪纸、越城年画等。
9.传统手工艺:越城泥塑、越城风筝等。
10.民俗:越城传统节庆、越城民间信仰等。
这些项目凝聚了越城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越城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意义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我们了解过去、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对于提升民族创新能力具有启示作用。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对于丰富民间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申报工作,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关注和保护。
绍兴非遗课程设计

绍兴非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绍兴地区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掌握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该项非遗的特点、价值和影响,并能够举例说明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3. 学生理解非遗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性,了解相关保护措施和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非遗技艺,如绍兴剪纸、竹编等,提高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非遗项目在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非遗资料,提高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非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学生通过学习非遗,培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激发对家乡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意识。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方文化课程,以绍兴非遗为主题,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对地方文化有一定了解,好奇心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渐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设定的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选取绍兴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绍兴剪纸、竹编、黄酒制作等,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介绍非遗概念、分类及绍兴地区非遗资源分布情况。
2. 绍兴剪纸艺术:讲解剪纸的历史、特点、技艺和分类,分析其在民间习俗和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 绍兴竹编技艺:介绍竹编的历史、材料、工艺流程和代表性作品,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4. 绍兴黄酒制作:讲述黄酒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品质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其在我国酿酒业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的调查研究一、课题研究背景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惟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源远”而且“流长”,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的先辈们一代代地将炎黄血脉凝结其中,世代相传,直至今天。
翻开古城绍兴的文明史册,绍兴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酒乡、桥乡、戏曲之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到处洋溢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蕴藏有类别丰富、数量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的箍桶便是其中之一,它曾经是江浙一带的传统手工工艺,这门古老的行业,也曾经陪伴了绍兴人民一起走过了多少个寻常而又平凡的悠悠岁月,让人深深难忘。
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在今天看来,这个古老的行当的路也就越走越窄,很多箍桶世家的手艺也快失传了,也可以说绍兴箍桶已渐渐消亡。
作为绍兴这方水土所特有的越地风情,作为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曾经给百姓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它们的现状如何?出路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二、研究的方法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及完成课题的要求、达到的目标,我们小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1、实地调查法2、文献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4、调查研究法5、分析讨论法三、研究目的与意义1、通过对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手艺的调查考察,使我们懂得了箍桶等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智慧,而且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传承古老技艺,有利于传承中华血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且,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条件下,发展的这些手艺项目,可以为劳动者就地创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2、通过了解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手艺的现状,意识到国家抢救和保护箍桶等传统技艺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了解和支持绍兴市政府在开发保护箍桶等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为提高绍兴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营造和谐绍兴魅力绍兴而努力。
3、通过参与和研究,让我们了解和领略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也充分领略到绍兴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保护和传承箍桶等古老技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责无旁贷,希望能为古城绍兴更加有魅力尽一份绵薄之力。
4、通过课题的实施,可以培养或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综合表现能力;能学会和加强团结与合作,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了我们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对今后我们学习和工作都是有深远的意义。
四、研究的情况与结果1、箍桶行业的现状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
作为江浙绍兴宁波一带较为典型、普遍的手工工艺,是在农耕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并且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直接来源于本土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民风习俗的集中体现,透着传统、质朴的社会生活元素。
箍桶作为传统技艺,历史上是师傅授艺、徒弟拜师学艺的师徒模式体系,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历经历史变迁而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箍桶哦,箍桶哦……”走街串巷的艺人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是中国20世纪50~80年代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最熟悉的声音。
对成长于80年代的人来说,箍桶匠是童年生活中一个深刻的影像。
每当吆喝声近了,孩子们都会围聚过去,看手艺戏法,看热闹,这是一幕典型的中国乡村生活场景。
箍桶手艺人的家里,也就是他们的生产场所,是村庄里人们爱聚集聊天的场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变迁及人们日常生活器具更新换代,箍桶这门流传久远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也随之离我们的生活越发遥远了。
绍兴市现在掌握这种技术的艺人已经是屈指可数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箍桶这个古老的行当的路也就越走越窄,很多箍桶世家的手艺也就失传了。
但是在一些农村还有少量箍桶艺人的存在,他们还在从事着这个市场越来越小的行当。
箍桶这个手艺现在还没有消失,但是它却正在消失,真是不知道它还能够保留多久?“箍桶哦”,“箍桶哦”的吆喝声真的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连同马桶、脚桶一起进入了民俗博物馆吗?但是,每一个传统工艺都凝集着多代艺人的心血,饱受沧桑的历史洗礼,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传统工艺的流失,失去的不仅是产品,而且还有传统文化。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老人们提起这个话题,显得非常熟悉和亲切,因为这行陪伴他们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生活,而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箍桶匠,也不知道箍桶等传统手艺为何物。
我们研究小组心情显得沉重。
可喜的是,我国政府正努力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极力保护和抢救类似的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2、箍桶行业失传的主要原因箍桶在绍兴算得上是一种久远的行当,又是一种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行当。
我们小组在调查中,老辈市民们给我们描绘了他们独特的形象:箍桶匠与其他手艺人相比有个明显的特点是,他们肩上通常担着一个担子,担子的一头有一个椭圆形的木桶工具箱,高度在40公分左右,桶盖一半是固定,还有一半是活动的,工具箱里有锯子,刨刀,斧头,钳子,凿子,铁锤,铁圆规,小墨斗,虎头钳等专用工具,另一头则是备用的几捆大小不同的铅线、竹篾、木料、铁箍等物。
我们小组在深巷走访中,根本看不到他们影子,也没有能够听到他们“箍桶哦”,“箍桶哦”那久违的吆喝声,感叹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曾经与我们的生活须臾不能分离的箍桶行业,在岁月的流逝中成了逐渐远去的风景。
我们小组分析讨论箍桶行业渐渐远去的主要原因是:1、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方式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人们的消费对象、消费方式、消费水平等都是由生产水平决定。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制造工业、塑料工业等还不发达,百姓仍沿袭古代长期的生活习性,家里普遍使用的是轻巧牢固、经久耐用、工艺精制、物美价廉的木桶木盆等传统木工手工制作的日用品。
我们小组调查中发现,在绍古城兴,自古就有这样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在女儿的陪嫁中必不可少的要有两样东西,马桶和脚桶,这是最让箍桶匠高兴的为他们做的。
百姓生活离不开各种木桶,箍桶匠自然吃香。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近现代的工业时代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取代了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别是城市改造和拆迁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家庭里传统的卫浴设施比如浴桶脚盆,全部被现代的浴缸和轻便便宜的塑料制品代替,传统的箍桶手艺行业也就逐渐失去了市场,面临失传的境地。
“一个普通的不锈钢洗脸盆不到10元,塑料桶的价格更低,只要2、3元,而用木头手工制作的不要说成本,光工钱就要四五十元了。
谁还钟情这传统又耐用的木桶呢!”市民杨师傅感慨道。
2、市场经济条件下,打工潮对传统手艺的冲击传统箍桶手工技艺多为家族、个体或作坊式的生产结构,家庭成员就是主要的人力资源,大都沿袭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种传承方式。
长期以来,这种传统手工艺主要是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显现为对既有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农村青年除了劳动生产,还要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的手工艺术,是自然而然,古已有之的传统。
然而,源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在进入工业社会的今天,孕育和产生原生文化的土壤和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工业技术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固有的生存模式进一步进一步解体,箍桶手工技艺的生产者―广大新型农民也在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迅的大幅发展,今天的农村青年更关心的是如何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农村青年会果断地舍弃困窘的农村生活,同时也舍弃了传统的手工技艺,义无反顾地投进“打工潮”的怀抱,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得土生土长的农民变成城里的“农民工”,成为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庞大群体。
这种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脱离了本乡本土的身份转换,造成传统箍桶民间手工艺术创造主体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的承袭和发展,世代相传的技艺很有可能在这一代人手中产生断层或消失。
许多民间艺术形态的消失或濒临消失,正是由于无人传承所致,而承继者的转移和流失是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滑落到了“一人兴艺,人亡艺亡”的境地。
如我们在采访绍兴市区蕺山街箍桶匠陈师傅时,谈起箍桶就激动而又伤感告诉我们:“过去桶的用途多不胜数,现在只给饭店蒸饭用。
做箍桶是一件苦差事,以前贫困人家的小孩多,为了生计学做箍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样的苦差事就没人想去做了,像我这样的老“箍桶匠”,基本上都已经“金盆洗手”了,连自家的孩子都嫌收入低,不愿意继承,也曾经带过几个徒弟,徒弟们早已转行了,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愿意做这一行的就更少了。
”同时,他脸上透露出了无奈和痛惜,担心这样下去这个手艺真的要失传和绝迹了。
3、社会大背景使箍桶传统手艺失掉赖以生存的土壞我国是个文化遗产资源的大国,但对传统民族文化、对箍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长期未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有的重视。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忽视对民族之根、国之魂魄的应有保护,忽视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应有尊崇。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年青人在都市森林里被互联网和电玩包围,而对传统民族文化、箍桶等传统手艺缺乏基本的了解,箍桶传统工艺被现代农村青年视为落后可笑的东西,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明显的凸现;在打工潮盛行的背景下,农村大部分青年出门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开拓了眼界,更多的接触和接受了现代社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生话方式无论从物质或精神需求来说已不能使他们满足,现代生活方式无疑对他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种认识上的变异使他们对传统生活的认可程度更加淡化,失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从甚至连一些掌握“精通技艺”老箍通对自身行当的文化也持怀疑和否定,如施苏虹爷爷坦然地说:“说实话吧,箍桶是个技术活,没两三年时间根本学不来,现在木料再贵也不值几个钱,卖的完全是手艺,有时一天才做一个,却卖不了多少钱啊。
现在的形势,我也不会强求儿子选择这个行当啦。
”他也说对箍桶行当不太看好,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4、箍桶艺人对传统工艺技术创新不强箍桶等传统工艺,是属于口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来是师傅授艺、徒弟拜师学艺的师徒模式,是特殊技艺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
然而,我们小组在走访资料中,研究发现由于一些技艺仍未摆脱传统思维惯性,技术创新力不足,使特殊技艺人才的培养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