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06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6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6年上海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0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0题。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1部分阅读(87分)一、文言文(共38分)考生注意:1.请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1—6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B 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请将选定的组号填入答题纸的指定处。

2.7—10题为考生共做试题。

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白日放歌须纵酒,________。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3)________,误人藕花深处。

(4)日光下彻,________,怡然不动。

(5)《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存有偏见的句子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2.安陵君其许寡人()3.余幼好书,家贫难致()(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岳阳楼记(节选)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6.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________的心情。

(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

(2)十岁裁诗走马成,________。

上海2006年高考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海2006年高考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复习资料目 录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报考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它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准确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等等。

一般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

第五部分:资料分析资料分析着重考察报考者对文字、图形、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逻辑判断与加工的能力。

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报考者需要根据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2003年第一季度五城市GDP 情况图例题:根据所给图回答问题:1.2003年第一季度GDP 总量和增速均居同一位的城市有A.1个B.2个C.3个D.4个 (解答:C )2.下列哪个组合的陈述是正确的?200400600800100012001400京津沪渝穗城市累计数(亿元)024681012141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率(%)Ⅰ.2003年第一季度五个城市的GDP总量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Ⅱ.2003年第一季度广州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北京Ⅲ.2002年同期重庆的GDP总量也是第五位A.ⅠB.Ⅰ和ⅢC.Ⅰ和ⅡD.Ⅰ、Ⅱ和Ⅲ(解答:A)第一章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考查目的和内容第二节选词填空的题型和解题技巧一、常见题型分析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去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的假酒案。

A.不止正确耸人听闻 B.不只正确耸人听闻 C.不只准确骇人听闻 D.不止准确骇人听闻分析3.C(搞清词义,结合语境。

中考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中考上海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满分150分)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

(18分)1.山光悦鸟性,。

(《题破山寺后禅院》)2.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3.,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4.晨兴理荒秽,。

(《归园田居》)5.,亭亭净植……(《爱莲说》)6.虎见之,,以为神……(《黔之驴》)(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

(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分)8.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

(8分)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9.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朝代)的林嗣环。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11.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3分)()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12分)闻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2006年松江区初三语文阶段测试(二)

2006年松江区初三语文阶段测试(二)

2006年松江区初三语文阶段测试(二)(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第一部分阅读(87分)一.文言文阅读(共38分)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花木成畦手自栽。

(2)纷纷暮雪下辕门,。

(3),夜泊秦淮近酒家。

(4)所以动心忍性,。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实词(4分)2.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 3.桓侯故使人间之。

故()(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

(7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言,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选文的作者是(朝代)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2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作者借村中人的自叙,表达了的愿望。

(3分)B组(供使用新教材的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花木成畦手自栽。

(2),病树前头万木春。

(3)学而不思则罔,。

(4)纸上得来终觉浅,。

(5)“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一段可用《蜀相》中的,两句来概括。

(二)解释下列实词(4分)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胜() 3.渔人甚异之。

异()(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课文选自西汉时期(人名)所编的。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2分)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分)6.节选语段通过齐威王的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C组:供使用S版教材考生完成(一)默写(15分)1、(1)桐花万里丹山路,。

上海市200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上海市200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上海市2006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水的感悟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不可思议和不可或缺,那恐怕要数“空气”和“水”了。

因为“空气”无色、无味、无形,我们无从把握和感受,所以很难去说它;而“水”则不同,它随时随处可见、可用、可感。

正因为有水,我们的地球才区别于其它星球,也正因为有水,人类才能绵延不jue 。

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水”中,却对它理解很少,甚至于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水就像人的血液。

它如此重要,却不显山露水,更不张扬狂妄。

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方感其可贵;当人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又将其淡忘。

可见,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

③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

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

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

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

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

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④水,随流赋形,但它始终坚守个性。

尽管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水并不是任意随人随物摆布的,一直有自己的原则。

那就是,一旦外力无视它的个性,水就会表现出率性而为和我行我素的“自由”精神。

当一盆水倒在地上,它就会随意而流;当江河被束缚过分,它就会冲破堤坝;当雨水自高天飘落,它就会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

所以,水又是自由的,它在本质上并不是受制于人和物的。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⑤水,流淌不息,但它不懈追求宁静。

一条河流的长途跋涉,一挂瀑布的痛苦轰鸣,甚至是大海的汹涌澎湃,都是为了归于平静。

水平如镜时,它才能照出万物的容颜,才能显示出宁静致远的内心。

因此,我们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⑥水,生命之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陆地仅占五分之一,而水却占了五分之四。

如果说,陆地是边框,那么水面就是镜子。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47套)[下学期]-45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47套)[下学期]-45

广安市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非课改区)语文试卷温馨提示: 1. 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 全卷由A卷和B卷组成。

A卷满分为100分,B卷满分为50分,120分钟完卷。

3. 本卷试题并不难,许多题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相信你能正确运用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发挥聪明才智,做出充满创意的精彩回答。

A卷 (10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入题前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 共18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迸.(bìng)裂B. 阴晦.(huì)C. 澎湃.(bài)D. 提.(tí)防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滥芋充数口干舌燥头晕目炫剽悍B. 黄粱美梦甜言密语鞠躬尽瘁矍铄C. 泱泱不乐眼花僚乱迫不急待斑澜D. 面面俱到明知故犯喧宾夺主窥伺3.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萝花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瀑布遮住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盘虬卧龙:形容枝干直挺粗大。

)B.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颓唐:衰颓败落。

)C.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

)D. 去年暑假,我读了许多课外书籍,获益匪浅....。

(获益匪浅:指收获很大,得到很多。

匪:不。

)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哥白尼的地动学说粉碎了上帝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那种_____的宇宙观。

②人类_____沙漠的最大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会很快地变成现实。

③云能帮助我们_____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A. 荒谬、征伐、区别B. 荒谬、征服、识别C. 荒诞、征伐、识别D. 荒诞、征服、区别5.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

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

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议论文阅读2006年无锡市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市一位政协委员近日陪同外籍专家去外滩和新天地游览时发现,那里的餐厅、酒吧普遍只提供英文菜谱和酒水单。

当他建议商家增加中文菜谱和酒水单时,商家却强调,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国人。

同行的外籍专家对此事也感到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允许冷落母语,中国现在经济强大了,为什么母语的地位这么可怜?近年来,来华工作、经商、旅游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但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中国服务业平等的服务对象,中国土地上的餐饮服务场所不提供中文菜谱是不尊重母语、片曰理解国际化的错误行为。

母语是一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集中载体。

令人忧心的是,我们身边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远不止这些服务场所。

不少地方的科研人员为了晋升职务、职称,80%以上的精力都用在了“拼外语”上,出成果无从谈起;国内不少企业以突出外文标识为高档的标志,有些产品干脆假冒洋货只标外文;国外“中文热”方兴未艾,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国内许多学生甚至在汉语比赛中屡屡败给来华留学生。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文字大赛中,第一名得主是一支留学生队伍。

更可悲的事发生在上海最近举行的一次高级口译人才招聘考试中,有的考生竞把“人之初,性本善”译成“人之初,性都是很关的”;有的人把“八年抗战”译成“八年反战行动”。

当今中国,上大学、读研、读博、求职、评职称,外语都是必考科目,汉语水平反而不是大学必修课,更不是考研、评职称的考查项目。

“为考试而学外语”的指挥棒,不但使“外语热”中的急功近利色彩日趋浓厚,而且导致了母语被边缘化的危险。

“外语热”是中国社会融入国际大家庭的必要步骤,但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

15.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分)16.(1)在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冷落母语、轻视本土文化的现象?(2分) 答:(2)你如何理解“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之上’’这句话的含义?(2分)答:参考答案:15.(2分)国际化首先要尊重母语。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共97份)[下学期]-63

2006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共97份)[下学期]-63

厦门市2006年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40分钟)考生注意:1.自信沉着,仔细审题,努力展示初中三年的学习成果;2.全卷分四个部分,计28小题;3.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以0分计算;4.交卷时只交答题卡,本试卷由考场处理,考生不得擅自带走。

第一部分口语交际(满分:20分)[一]完成1—10题(20分)1.听一则“读书方法简介”,判断哪一种方法是冰心..提出的?(2分)A.独立思考法 B.创新法 C.三到法2.听一则“天气小常识”,判断大雾天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A.引发各种交通事故。

B.影响人体健康。

C.能见度差、湿度大。

3.听下面一段话,判断喜剧电影大师卓别林话中的含义.....是什么?(2分)A.掌声和欢呼声太响了,所以演说的声音显得无力。

B.此时感慨万千,这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

C.没必要像别的获奖者那样全都说些多余的话。

听下面一则材料,回答第4题和第5题。

4.最早使用....“OK”的人是谁?(2分)A.现在的中学生B.电报的签收者C.美国的欧德·克利5.对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正确的是哪一项?(2分)A.“OK”的用法来源于邮政。

B.“OK”是生活中十分流行的日常用语。

C.签写“OK”代表一种确认。

听下面一段争论,回答第6题和第7题。

6.刘艺和王晖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A. 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可锻炼能力。

B. 中学生要不要学好文化知识。

C. 中学生是否应该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7.对他们争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分)..?说出你的理由8.根据下面的情境,请你向同学们转述..班主任的话。

(2分)9.在下面这种情况下,你该在电话里.....对林鹏的妈妈说什么呢?(2分)10.你想说服..母亲让你参加观鸟夏令营,你会对母亲说哪些话呢?(2分)第二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满分:29分)[二]完成11—14题(29分)11.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6分)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

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

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

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

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大中型城市,一般情况下都会形成具有功能特征的区域,以此为据可以建立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模式,即以建筑区域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角色和性质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以区域为单位的建筑及其他重要视觉元素的色彩景观控制。

中心商务区往往因集中了城市的高标准建筑而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

像上海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商贸区,多以高层、超高层的写字楼、酒店或大型综合性建筑群为主,在控制策略上,应以色彩的调和为主。

商业区常常以商业街或商业广场等形式出现,其色彩一般是城市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应该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商业区所应采取的控制策略是不同的。

传统商业街所要传达的文化含量并不亚于其商业性,因此,色彩的处理应慎重,广告招贴和商品陈列应遵从传统方式,避免因色彩面积过大而破坏景观。

而一般商业区以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色彩多变、强烈冲击的视觉效果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特色。

但国内很多城市的商业区经常存在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通病,相对而言,欧洲城市的商业区则要“安静”得多。

传统地方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地方历史和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保护地方人文环境和发扬其特色的重点所在,因此需要格外仔细地分析研究和慎重操作。

对于确实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性建筑,外立面应以保护性清洗为主,尽量保留其原有的材质和色彩,绝不应盲目翻修粉饰,整旧一新。

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但如何正确实施则有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

只有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中去,并在研究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条例,才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对此进行有力的指导和管理。

1.作为城市面貌的重要信息之一,城市色彩可以反映城市的______________。

(2分) 2.根据文意,对“城市色彩”研究对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城市的色彩基调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B.城市每处重要建筑的外观色调应如何决定c.怎样使城市的整体环境色彩调和美丽宜人D.一个城市是否有可能形成特定的色彩基调3,作者认为,商业区的色彩景观应如何控制?(3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

请推断“安静”的原因。

(4分) 5.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

(22分)①世纪之星陨落了,陨落在世纪终结的前夜。

她的使命已经完成,她整整燃烧了一百年!她以不竭的热情在自己拥有的一角天空,默默地放射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教他们如何爱、如何为弱小者和善良者献出心力,既不高调,亦不卑微,一百年不间断,以一以贯之的从容和平淡,燃烧自己,烛照世间。

这样的人,在这一百年中,即使不是仅见,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②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也是世纪的见证人。

清王朝覆灭时,她是少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她是青年;整个中年时期在离乱和忧患中度过。

动荡和苦难,造就了她成熟的人生。

饱经忧患的她,极大地延长了中年期。

她似乎在向世人昭示,人的生命有多么大的承受力,她坚强地活着,体验那超乎想像的苦难并战胜它,从充满噩梦的昨日,直至舒展开放的今日。

③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大海和母亲是支持这个世界全部丰富性的两个基本意象。

母亲的意象,是包容在大海这个大的意象之中的。

冰心曾在诗中向造物者祈求,倘若生命中只有一次“极乐的片刻”,那么,她的愿望便是:“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春水》)④在冰心的诗中,我、母亲、大海是三位一体的。

人类各式各样的爱中,母爱最纯真、也最伟大。

母亲对儿女之爱无须特意表现,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

子女对于母亲之爱的怀想与礼赞也如此。

这是排斥了一切势利考虑之后的无私、无邪、无欲的高贵情感。

冰心从母爱出发,推己及人,以一片婉转女儿心,传达出人间的万种柔情。

⑤大海博大涵容,它的宽广胸襟可以装下世间一切的苦厄、欢愉和忧思。

它静如明镜,动有狂澜。

在它碧波万顷的宁静中,包蕴着震天撼地的伟力。

它的激情也是内蕴的,却夜以继日地起伏涌动,若人的生命之树常青!诚然,这位昔日的南国闺秀,有着一颗晶莹柔婉的女儿心,对母亲、对兄弟、对友人、对弱者;而大海的博大、雄健、恒久,却从另一面衬托了这位世纪老人的高远和伟大。

⑥在文学经历上,冰心是五四新文学的同龄人。

她说过,是五四运动那“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压迫和呼唤”。

冰心称这股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是“电光后的一声惊雷”,把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她的创作活动始于1919年,一直延伸到世纪末。

五四运动中涌现了一批狂飙突进的猛将,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是登高一呼从者如云的英雄式的人物。

冰心不是这类英雄式的人物,她更“平常”,但她响应和参与了这种英雄业绩的创造和建设。

她和“五四”一代人有着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反抗和批判。

他们同样是新时代和新潮流的推动者,共同完成了中国20世纪伟大的精神革命。

伟大的五四精神突出地表现在对于旧文化和旧礼教的抗争,但“五四”并非一味地“破坏”,它有鲜明的建设精神;“五四”也井非一味地“激烈”,它的本质是温情和人性的”这些本质在那些猛将身上,是隐藏着和潜伏着的,而在另一类“非猛将”如冰心这样的人身上,则成为一种非常明显确定的品质。

⑦这是最丰富和最有创造力的一代人。

在这个让人景仰的队伍中,走着我们的冰心先生。

她是最先觉悟的那些女性中的一位。

中西、古今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在她那里造出了奇迹。

她的创作服膺于“为人生”的理想;她发起和倡导了中国新诗史上的“小诗运动”;她用通讯的方式写散文,她的《寄小读者》开辟了散文的新天地;她还是儿童文学热情的支持者和实践者。

⑧冰心毕生都在这样辛勤地创造着,直到生命的晚景,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而且愈到后来,性格中潜藏的刚烈之气愈为显扬。

她正气凛然,疾恶如仇,所作短文如《万般皆上品》、《无士则如何》等,竟有匕首般的犀利!⑨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冰心走完她的百年人生长途,离我们远去了。

但她在我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颗不倦地燃烧着的星。

这颗星已燃烧了一百年!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值得整个民族永远珍惜。

6,课文中涉及到得五四新文化运动得重要人物有___________(除本文提及外)。

(1分)7,作者认为冰心是“世纪的见证人”,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2分)8,五四运动中的“猛将”与“非猛将”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

(3分)9,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A.依照作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⑥段应归为第二层次。

B.第③段中引用了《春水》的话是为了阐明冰心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C.冰心文学世界中的两个基本意象都表现了关爱众生的人间柔情。

D.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

E.本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F.冰心晚年笔耕不辍,创作风格愈加刚烈犀利,显示了疾恶如仇的性格。

10.依照文意,概括冰心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

(3分)11.五四运动对冰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12.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4分)(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

(5分)13.(1)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2)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3)___________,朝露待日睎。

(汉乐府《长歌行》)(4)___________,洛阳盛衰之候也。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5)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6)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

(曹雪芹《红楼梦》)(7)仓禀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四)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

(8分)[黄钟] 人月圆张可久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

(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