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骨料的表观密度
粗骨料试验报告5-20(20100527-1-01)

含泥量ωc(%)
<C30≤1.0
C30~C45≤1.0
≥C50≤0.5
0.4
泥块含量ωc,1(%)
≤0.2
0
针、片状颗粒含量(%)
<C30≤10
C30~C45≤8
≥C50≤5
5
含水率ωwc(%)
/
/
吸水率ωwa(%)
<2(普通环境)
0.60
三氧化硫含量ωso3(%)
/
/
有机物含量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
代表数量:216m3试验日期:2010.05.26
使用部位:桥梁桩基、隧道初期支护、二衬等报告日期:2010.05.27
试验项目
标准规定值
试验结果
堆积密度ρ1(kg/m3)
/
1690
紧密密度ρ0(kg/m3)
/
1870
表观密度ρ(kg/m3)
/
2790
紧密空隙率P(%)
<40
33
堆积空隙率P(%)
/
新建合肥至福州铁路(闽赣段)
粗骨料试验报告
委托单位:中铁十一局京福铁路客专闽赣Ⅰ标第五项目部报告编号:HFMG-Ⅰ-SYJ0-CGL-20100527-1-01
工程名称:桥涵、隧道工程委托编号:HFMG-Ⅰ-SYJ0-WTCGL-20100526-1-01
产地规格:中云采石场5-20mm取样地点:1#拌合站
4.75
2.36
标准规定累计筛余(%)
-
-
-
-
-
-
0
0-
10
-
40-80
90-100
95-100
实际累计筛余(%)
-
-
粗骨料的密度

若干份组成一组试样,务必使所取试样代表本批来料
• 情2.3况从和火品车质、。汽车、货船上取样时,应从各不同部位 和深度处,抽取大致相等的试样若干份,组成一组试
样,抽取的具体份数,应视能够组成本批来料代表样
注的:需要而定。 ①如经观察,认为各节车皮、汽车或货船的碎石或砾
三、粗骨料
定义: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 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93 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 分类 按技术要求分为3类: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 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为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
拌合楼的冷料输送带、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级配碎 石混合料等,应从皮带运输机上采集样品。取样时, 可在皮带运输机骤停的状态下取其中一截的全部材料 ,或在皮带运输机的端部连续接一定时间的料得到, 将间隔3 次以上所取的试样组成一组试样,作为代表 性试样。
• 2.2 在材料场同批来料的料堆上取样时,应先铲除堆 脚等处无代表性的部分,再在料堆的顶部、中部和底
石子的技术质量要求: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空隙 率
含泥量、泥块含量及石粉含 量
• 强度 • 颗粒级配 • 最大粒径
含针泥片量状:颗粒含量
• 含有泥害量物是质指含粒量径小于 0.075mm的颗粒含量;
• 泥块含量是指卵石、碎石 中粒径大于4.75mm经水洗 手捏后小于2.36mm的颗粒 含量。具体指标见表。
项目四 粗骨料的检测
任务一 粗骨料的含水量、含泥量的测定 任务二 粗骨料的颗粒级配的评定 任务三 粗骨料的针、片状含量测定 任务四 粗骨料的压碎值的测定 任务五 粗骨料的密度的测定
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公式

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公式
混凝土的表观密度是指混凝土施工后的实际重量比体积,它主要受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含水率的影响。
表观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表观密度=实际重量/实际体积
其中,实际重量指混凝土施工后的实际重量,实际体积指隔离物、添加剂、浮力、气泡、空隙等因素减去后的混凝土实际体积。
另外,混凝土表观密度实际上受混凝土的细度分布、浆液性状态和抗压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混凝土的水泥量、水灰比、添加剂种类和掺量及施工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由此可见,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公式的精确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施工中,应当根据不同施工现场的情况和要求灵活运用技巧,提高混凝土表观密度的测量精度。
- 1 -。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一、试验目的本次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满足设计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要求的最优混凝土配合比,为实际工程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二、原材料1、水泥:选用_____牌 PO 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细骨料:采用中砂,细度模数为 26,含泥量小于 20%,表观密度为 2650kg/m³。
3、粗骨料:选用 5-25mm 连续级配的碎石,含泥量小于 10%,表观密度为 2700kg/m³,针片状颗粒含量小于 10%。
4、外加剂:选用_____牌高效减水剂,减水率为 20%。
5、水: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
三、配合比设计要求1、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 C30。
2、坍落度要求为 160-200mm。
四、配合比计算1、确定配制强度根据公式 fcu,0 = fcu,k +1645σ,其中 fcu,k 为混凝土设计强度标准值,σ 为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取 50MPa。
则配制强度 fcu,0 = 30 +1645×5 = 382MPa。
2、计算水胶比根据公式 W/B =αa×fb /(fcu,0 +αa×αb×fb),其中αa、αb 为回归系数,分别取 053 和 020,fb 为胶凝材料 28d 抗压强度。
经计算,水胶比 W/B = 050。
3、确定用水量根据坍落度要求和骨料最大粒径,查相关规范,初步确定单位用水量为 210kg/m³。
考虑外加剂的减水率,实际用水量为 210×(1 20%)= 168kg/m³。
4、计算胶凝材料用量胶凝材料用量= 168 / 050 = 336kg/m³。
5、确定水泥用量假设粉煤灰掺量为 20%,则水泥用量= 336×(1 20%)=269kg/m³。
6、确定粉煤灰用量粉煤灰用量= 336 269 = 67kg/m³。
再生骨料特点

再生骨料的特点是:1) 再生粗骨料粒径。
再生粗骨料一般为采用建筑拆除后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人工破碎制成,骨料粒径最大约30mm。
再生骨料颗粒大部分表面附着废旧砂浆的次生颗粒,少部分为与废旧砂浆完全脱离的原状颗粒,还有很少部分为废旧砂浆颗粒。
2) 堆积密度与表观密度。
再生骨料由于来源于废弃混凝土,在表面存有一定数量的水泥砂浆,表面比较粗糙且有棱角,因此,其孔隙率大、吸水率较高(最高时达到5.7%),而原生骨料吸水率一般不超过1%。
加之其在破碎时内部会出现大量裂缝,导致再生骨料的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均较低(堆积密度1400kg/m3左右、表观密度2400kg/m3左右),而原生骨料堆积密度为1590kg/m3左右、表观密度2700kg/m3左右。
3) 压碎指标。
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高于天然骨料,且随母体混凝土强度的不同而出现较大波动,在13%~19%之间波动,其特性与母体混凝土有关,强度和加工破碎方法与压碎指标具有密切的联系。
而原生骨料压碎值基本不超过10%。
4) 吸水率。
再生骨料中的水泥砂浆含量和机械破碎造成的损伤程度,对再生骨料的吸水率有很大影响。
砂浆含量越高,内部的微裂缝越多,则再生骨料的孔隙率高、吸水性大。
同时,母体材料组成及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吸水率也有影响。
经过多次试验证明,粗细骨料在吸水率上存在很大差异。
【精品】粗集料的表观密度

【关键字】精品粗集料的表观密度(网篮法)1,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相对密度、表观密度、表干密度、毛体积密度、以及粗集料的吸水率。
2,仪具与材料(1)浸水天平(2)吊篮(3)溢流水槽(4)烘箱:能控温在105℃±5℃(5)毛巾(6)温度计(7)标准筛(8)盛水容器(9)其他:(刷子等)3,试验准备(1)将试样用标准筛过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用4.75mm筛过筛,对2.36mm-4.75mm集料,或混在4.75mm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分料器法和四分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保持原来的级配。
在测定2.36mm-4.75mm的粗集料时试验过程应特别小心,不得丢失集料。
(2)测定密度所需的试样最小质量符合下表规定(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并适当搅动,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经多次漂洗干净至水完全清澈为止。
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4,试验步骤(1)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瓷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高出试样20m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在石料上的气泡完全逸出。
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将天平调零。
吊篮的筛网应保证集料不会通过筛孔流失,对2.36mm-4.75mm粗集料应更换小孔筛网,或在网篮中加放一个浅盘。
(3)调节水温在15℃-25℃范围内。
将试样移入吊篮中。
溢流水槽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
称取粗集料在水中的质量()。
(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较粗的粗集料可直接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
将较细的粗集料(2.36mm-4.75mm)连同浅盘一起取出,稍稍倾斜搪瓷盘,仔细倒出余水,将粗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用毛巾吸走从集料中漏出的自由水。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

粗集料表观密度试验(网篮法)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各种粗集料的表观相对密度和表观密度。
2 仪具与材料(1)天平或浸水天平:称量应满足试样数量称量要求,感量不大于最大称量的0.05%。
(2)吊篮:耐锈蚀材料制成,直径和高度为1 50mm左右,四周及底部用1~2mm的筛网编制或具有密集的孔眼。
(3)溢流水槽:在称重水中质量时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
(4) 烘箱:能控温在105℃±5℃。
(5)温度计。
(6)标准筛(7)其它:盛水容器(如搪瓷盘)、刷子、毛巾等。
3试验准备将试样用标准筛过筛除去其中的细集料,对较粗的粗集料可用4.75mm筛过筛,对2.36 -4.75mm集料,或者混在4.75mm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则用2.36mm标准筛过筛,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缩分至要求的质量,分两份备用。
对沥青路面用粗集料,应对不同规格的集料分别测定,不得混杂,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试样应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级配。
在测定2.36-4.75 mm粗集料时,试验过程中应特别小心,不得私丢失集料。
2、经缩分后供测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应符合表1-2的规定。
3、将每一份集料试样浸泡在水中,并适当搅拌,仔细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尘土和石粉,以多次漂洗至水完全清澈为止。
清洗过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颗粒。
4 试验步骤4.1 取试样一份装入干净的搪次盘中,注入洁净的水,水面至少应高出试样50mm,轻轻搅动石料,使附着石料上的气泡逸出。
在室温下保持浸水24h。
2、将吊篮挂在天平的吊钩上,浸入溢流水槽中,向溢流水槽中注水,水面高度至水槽的溢流孔为止,将天平调零。
吊篮的筛网应保证集料不会通过筛孔流失,对2.36-4.75mm集料粗集料应更换小孔筛网,或在网篮中加放入一个浅盘。
3、调节水温在世界上5-25℃范围内。
将试样移入吊篮中。
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水槽的溢流孔控制,维持不变,称取集料的水中质量(m w)。
4、提起吊篮,稍稍滴水后,较粗的粗集料可以直接将粗集料倒在拧干的湿毛巾上。
碎石5-10mm

试验结论:所检项目均符合GB/T14685-2011《建设
TB/T3043-2005《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技术 用碎石、卵石》》、TB/T3043-2005《预制后张法预
条件》
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技术条件》要求。
试验 .
复核
批准
单位(章)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 样品产地 代表数量
报告编号 委托编号 记录编号 规格种类 报告日期
5-10mm
试验项目
表观密度ρ (kg/m3) 堆积密度ρ L(kg/m3) 堆积空隙率v L(%) 紧密密度ρ C(kg/m3) 紧密空隙率v c(%) 含泥量ω c(%) 泥块含量ωc,1(%)
针、片状颗粒含量(%)
铁建设函200927号委托单位报告编号粗骨料试验报告施工部位记录编号工程名称委托编号代表数量报告日期样品产地规格种类510mm试验项目标准规定值试验结果表观密度kgm3堆积密度lkgm3堆积空隙率vl紧密密度ckgm3紧密空隙率vc40含泥量c0
粗骨料试验报告
表批号准:文铁号建:试铁报建0设3 函 [2009]27 号
坚固性指标δ j(%)
含水率ω wc(%)
吸水率ω wa(%)
三氧化硫含量ω so3(%)有机物含ຫໍສະໝຸດ 判定压碎指标 值δ a (%)
碎石 卵石
岩石抗压强度f (MPa)
标准规定值 / / / /
<40 ≤0.5 ≤0.2
≤5 / / / / /
≤10.0 / /
试验结果 / / / / /
0.2 0.2 3.2
/ / / / / / / /
筛孔尺寸(mm)
颗 标准规定累计筛余 粒 (%) 级 实际累计筛余(%) 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碎石或卵石表观密度试验(简易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
不宜用于最大粒径超过40mm的碎石或卵石。
1.实验设备:
(1)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2)天平——称量5kg,感量5g;
(3)广口瓶——1000ml,磨口,并带玻璃片;
(4)试验筛——孔径为5mm;
(5)毛巾、刷子等。
2.试样制备:
实验前,将样品筛去5mm以下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不少于2kg,洗刷干净后,分成两份备用。
3.具体步骤:
(1)按表6.2.3规定的数量称取试样;
(2)将试样浸水饱和然后装入广口瓶中。
装试样时,广口瓶应倾斜放置,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覆盖瓶口,以上下左右摇晃的方法排除气泡;
(3)气泡排尽后,向瓶中添加饮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边缘。
然后用玻璃片沿瓶口迅速滑行,使其紧贴瓶口水面。
擦干瓶外水分后,称取试样、水、瓶和玻璃
片总重量(m1);
(4)将瓶中的试样倒入浅盘中,放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取出,放在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重(m0);
(5)将瓶洗净,重新注入饮用水,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擦干瓶外水分后称重(m2);
注:试验时各项称重可以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但从试样加水静置的2h最后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4.计算公式:
表观密度ρ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式中: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两次结果之差应小于20kg/m3,否则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值超过20kg/m3,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试验结果记录
组别试样、水、瓶和
玻璃片的共量
(m1)
烘干后试
样重量
(m0)
水、瓶和
玻璃片共
重(m2)
水温修正
系数
α
t
表观密度
ρ
表观密度
平均值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