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骨料的表观密度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

a5
A5=a1 + a2 +a3 +a4 +a5
a6
A6=a1 + a2 +a3 +a4 +a5
+a6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砂的颗粒级配区范围
筛孔尺寸 (mm)
10.0 5.00 2.50 1.25 0.630 0.315 0.160
累计筛余量
Ⅰ区
Ⅱ区
Ⅲ区
0
0
0
10~0
10~0
10~0
0.1 ——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累计筛余与分计筛余的关系
筛孔尺寸 (mm)
5.00 2.50 1.25 0.635 0.315 0.160
分计筛余 (%)
累计筛余(%)
a1
A1= a1
a2
A2= a1+ a2
a3
A3= a1 + a2 +a3
a4
A4= a1 + a2 +a3 +a4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分计筛余百分数:各筛上的 筛余量占砂样总重的百分数。
累计筛余百分数:名筛及比 该筛粗的所有筛的分计筛余百分数 之和。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A2 A3 A4 A5 A6) 5A1
细度模数 Mx=
100 A1
粗砂Mx=3.7-3.1;中砂Mx=3.0-2.3; 细砂Mx=2.2-1.6;特细砂Mx=1.5-0.7。
<0.03
<1.0 合格 <0.1
<1.0 合格 __
混凝土骨料

混凝土骨料(concrete aggregate)在混凝土中起填充和骨架作用,粒径在0.16mm以上的矿物质颗粒材料,也称集料。
分类骨料按粒径分细骨料和粗骨料两类。
细骨料又有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细砂之分,它们的细度模数分别为3.7~3.1、3.0~2.3、2.2~1.6和1.5~0.7按产源和材质,细骨料可分普通河砂、山砂、海砂、人工破碎砂(石屑)和废渣砂等。
粗骨料分卵石、碎石、碎卵石、高炉重矿渣、碎砖、二次骨料(混凝土破碎物)及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天然岩石(如安山岩、石英岩)或人工煅烧物(如耐火砖块、耐火粘土熟料)等。
按表观密度,骨料分普通骨料、轻骨料和重骨料(如重晶石)三种。
作用骨料在混凝土中所起的作用是:(1)骨料占混凝土总体积的70%~80%,在混凝土中形成坚强的骨架,可减小混凝土的收缩。
(2)改变混凝土的性能。
通过选用适当的骨料品种或骨料级配,可以配制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混凝土,如轻骨料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耐热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
(3)良好的砂石级配还可节约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质量要求制备混凝土时应按下述指标和规定来控制骨料的质量。
普通混凝土用砂粒径为0.16~5.0mm的颗粒。
要求:(1)颗粒级配。
按筛分结果分为I、Ⅱ、Ⅲ三区(即粗砂区、中砂区、细砂区),其分区标准如表1。
(2)含泥量及泥块含量如表2。
(3)用Na2SO4溶液法检验的坚固性指标,其值为5次循环后的重量损失,在寒冷地区处于潮湿状态下的混凝土不大于8%,其他条件下使用的混凝土不大于10%。
(4)云母含量不大于2%。
(5)轻物质含量不大于1%。
(6)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以SO3计)不大于1%。
(7)有机物含量,按比色法试验,不深于标准色。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及卵石粒径大于5mm的石块颗粒。
要求:(1)颗粒级配。
按公称粒级分级(以mm计),其中连续粒级有5~10、5~16、5~20、5~25、5~31.5、5~40等粒级;单粒级有10~20、16~31.5、20~40、31.5~63、40~80等粒级。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

普通混凝土用细骨料(砂)的性质、质量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水、外加剂和外掺料组成的。
混凝土的技术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材料的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决定的,同时也与施工工艺(拌合、浇筑、养护等)有关。
因此,了解各原材料的性质、作用及其质量要求,对合理选择材料及其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至关重要。
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故称为骨料(集料)。
砂子填充石子的空隙,砂、石构成的坚硬骨架可拟制由于水泥浆硬化和水泥石干燥而产生的收缩。
混凝土中砂的作用是调节比例,使配合比最优,从而在少用水泥的情况下更好的发挥各种材料的作用。
一、混凝土用细集料(砂)基本类型及其性质粒径为0.15~4.75的集料为细集料(砂)。
砂按产源有天然砂或人工砂。
天然砂是岩石风化后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由不同矿物散粒组成的混合物,一般有海砂、山砂及河砂。
山砂的颗粒多具棱角,表面粗糙,与水泥黏结较好。
河砂的颗粒多呈圆形,表面光滑,与水泥的黏结较差。
因而在水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山砂拌制的混凝土流动性较差,但强度较高,而河砂则与之相反。
人工砂是由人工采集的块石加工而成的,棱角多,较洁净,但造价高。
工程中常选用河砂配制混凝土。
混合砂是由人工砂和天然砂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砂,它执行人工砂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把人工砂和天然砂相混合,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降低机制砂的生产成本。
一般在当地缺乏天然砂源时,可采用人工砂或混合砂。
根据砂用途将其分为三类: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或建筑砂浆)。
二、混凝土用砂的质量标准砂的质量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细度模数是表征天然砂粒径的粗细程度及类别的指标。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粒,混合在一起后的总体砂的粗细程度。
建筑用砂通常分为粗、中、细三个级别。
在相同质量条件下,细砂的总表面积较大,粗砂的总表面积较小。
细骨料表观密度试验

细骨料表观密度试验(标准法)一、目的与适用范围用容量瓶法测定细骨料(天然砂、石屑、机制砂)表观密度。
二、仪具与材料1、天平:称量1 kg,感量1g。
2、容量瓶:500mL。
3、烘箱:能控温在105°C±5°C。
4、烧杯:500mL。
5、洁净水。
6、其它: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汁等。
三、试验准备将缩分至650g左右的试样在温度为105C+5C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分成两份备用。
四、试验步骤1、称取烘干的试样约300g,精确至1g(m),装入盛有半瓶洁净水的容量瓶中,摇动容量瓶,使试样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
塞紧瓶塞。
2、在恒温条件下静置24h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精确至1g(m )。
13、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同样温度的洁净水(温差不超过2C)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总质量,精确至1g(m)。
2注:在砂的表现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期间的温差不得超超过五、计算1、细骨料的表观密度P .S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 3)。
r m 、-a x 1000(kg /m 3)17式中:m 。
一一烘干试样质量(g);m 1—一瓶+试样+水总质量(g); m 2—一瓶+水总质量(g);a t ——水温对水相对密度修正系数,见下表。
六、数据记录以两次平行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 值大于20kg / m 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总结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新规范一、术语、符号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为2000kg/m3~2800kg/m3的混凝土;在建工行业,普通混凝土简称混凝土,是指水泥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小于10mm且须用维勃稠度s表示其稠度的混凝土;维勃稠度可以合理表示坍落度很小甚至为零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维勃稠度等级划分为5个;塑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mm~90mm的混凝土;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为100mm~150mm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低于160mm的混凝土;胶凝材料混凝土中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胶凝材料用量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和矿物掺合料用量之和;水胶比混凝土中用水量与胶凝材料用量的质量比;代替水灰比胶凝材料和胶凝材料用量的术语和定义在混凝土工程技术领域已被广泛接受二、设计方法、步骤及相关规定基本参数1水胶比W/B;2每立方米砼用水量m w;3每立方米砼胶凝材料用量m b;4每立方米砼水泥用量m C;5每立方米砼矿物掺合料用量m f;6砂率βS:砂与骨料总量的重量比;7每立方米砼砂用量m S;8每立方米砼石用量m g;理论配合比计算配合比的设计与计算基本步骤:✓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计算水胶比;✓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计算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矿物掺合料和水泥用量;✓确定混凝土砂率;✓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1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混凝土配制强度应按下列规定确定:当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σ645.1,0,+≥k cu cu f f 1式中:0,cu f ——混凝土配制强度MPa ;k cu f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这里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值MPa ;σ——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当设计强度等级不小于C60时,配制强度应按下式确定:k cu cu f f ,0,15.1≥ 2✧ 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应按下列规定确定:有近1~3个月同品种、同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且试件组数不小于30,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时 ≥ 30组数据按式3统计计算:1122,-⋅-=∑=n m n fni fcui cu σ 3式中:i cu f ,——第i 组试件强度MPa ;2fcu m ——n 组试件的强度平均值MPa ; n ——试件组数;对于强度等级不大于C30的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时,按式3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时,应取;对于强度等级大于C30且小于C60的混凝土,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不小于时,应按式3的计算结果取值;当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时,应取;当没有近期的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资料时,其强度标准差σ可按下表取值;表1 标准差σ取值MPa2水胶比确定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60时,混凝土水胶比宜按下式计算:bb a cu ba f f f B W ααα+=0, 4式中:B W ——混凝土水胶比; a α、b α——回归系数,按表2取值;b f ——胶凝材料28d 胶砂抗压强度MPa,可以实测;也可按照式5计算确定;表2 回归系数a α、b α取值表当胶凝材料28d 胶砂抗压强度值b f 无实测值时,可按下式计算:ce s f b f f γγ= 5式中:f γ、s γ——粉煤灰影响系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按表3选用;ce f ——水泥28d 胶砂抗压强度MPa,可以实测;也可按照式6计算确定;表3 粉煤灰影响系数f γ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s γ注:1.采用Ⅰ级、Ⅱ级粉煤灰宜取上限值;2.采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下限值,采用S9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宜取上限值,采用S10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可取上限值加;3.当超出表中的掺量时,粉煤灰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影响系数经试验确定 当水泥28d 胶砂抗压强度ce f 无实测值时,可按下式计算:g ce c ce f f ,γ= 6式中:c γ——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可按实际统计资料确定,也可按表4选用;g ce f ,——水泥强度等级值MPa;表4 水泥强度等级值的富余系数c γ耐久性验证: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控制水胶比是保证耐久性的重要手段,水胶比是配比设计的首要参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作了规定;表5 结构混凝土材料水胶比基本要求注: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二b、三a类环境中的混凝土应使用引气剂,并可采用括号中的有关参数;混凝土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按表6进行划分;表6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混凝土的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7的规定,配制C15及其以下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不受表7的限制;在满足最大水胶比条件下,最小胶凝材料用量是满足混凝土施工性能和掺加矿物掺和料后满足混凝土耐久性的胶凝材料用量表7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3用水量确定每立方米干硬性或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m应符合下列规定:w1混凝土水胶比在范围时,可以按表8、9选取;2混凝土水胶比小于时,可通过试验确定;表8 干硬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3表9 塑性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3注: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取值;采用细砂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用水量可以增加5kg-10kg ;采用粗砂时,可减少5kg-10kg ; 2.掺用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4胶凝材料用量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0b m 应按式7计算,并应进行试拌调整,在拌合物性能满足的情况下,取经济合理的胶凝材料用量;BW m m w b 07 式中:0b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kg/m 3;0w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用水量kg/m 3;B W ——水胶比;5砂率确定砂率s β应根据骨料的技术性质、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施工要求,参考既有历史资料确定;当缺乏砂率的历史资料时,混凝土砂率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坍落度小于10mm 的混凝土,其砂率应经试验确定;2坍落度为10mm-60mm 的混凝土,其砂率可根据粗骨料品种、最大公称粒径及水胶比按照表7选取;3坍落度大于60mm 的混凝土,其砂率可经经验确定,也可在表10的基础上,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 、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表10 混凝土的砂率%注:1.本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的减少或增加; 2.采用人工砂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可以适当增加; 3.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 6粗、细骨料用量确定当采用质量法计算混凝土配合比时,粗、细骨料用量应按式8计算,砂率按式9计算;cp w s g b m m m m m =+++0000 8%100⨯+=sogo sos m m m β 9式中:0b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kg/m 3;0w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用水量kg/m 3; 0g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粗骨料用量kg/m 3;0s m ——计算配合比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细骨料用量kg/m 3;s β——砂率;cp m ——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质量kg,可取2350kg/m 3-2450 kg/m 3;当采用体积法计算混凝土配合比时,粗、细骨料用量按式10、11计算;101.00=++++αρρρρww ss gg bb m m m m 10%100⨯+=sogo sos m m m β 11式中:b ρ——胶凝材料密度kg/m 3;仅采用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时,便为水泥密度;g ρ——粗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s ρ——细骨料的表观密度kg/m 3;w ρ——水的密度kg/m 3,可取1000 kg/m 3;α——混凝土的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时,α可取1;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调整与确定1配合比的试配混凝土试配应采用强制式拌和机进行搅拌,搅拌方法与施工采用方法相同; 实验室成型条件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每盘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应符合表11的规定,并不应小于搅拌机公称容量的1/4且不应大于搅拌机公称容量;表11 混凝土试配的最小搅拌量在计算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试拌;计算水胶比应该保持不变,并应通过调整配合比其他参数使得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然后修正计算配合比,提出试拌配合比;在试拌配合比的基础上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并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应为上述确定的试拌配合比,另外两个配合比的水胶比宜比试拌配合比分别增加和减少,用水量应与试拌配合比相同,砂率可适当增加和减少1%;2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拌合物性能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3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时,每个配合比应至少制作一组试件,并标准养护至28d或设计规定龄期进行试压;2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根据得出的各组砼强度结果,绘制强度和胶水比的线性关系图或插值法确定略大于砼配制强度f相对应的胶水比数值;cu0,或者选三个或多个强度中的一个所对应的胶水比,该强度大等于配制强度;在试拌配合比的基础上,用水量m应按试拌配合比中的单位用水量,并根据制作强度w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进行适当调整;胶凝材料用量b m 应以用水量乘以确定的胶水比计算得出;粗骨料g m 和细骨料s m 用量应按试拌配合比中砂率,根据用水量及胶凝材料用量进行调整;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和配合比校正系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配合比调整后的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应按下式计算:w s g b c c m m m m +++=,ρ 12式中:c c ,ρ——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计算值kg/m 3;b m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m 3; g m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m 3;s m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m 3; w m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m 3;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按下式计算:cc tc ,,ρρδ=13 式中:δ——混凝土配合比校正系数;t c ,ρ——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实测值kg/m 3;当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配合比保持不变;当二者之差超过2%时,应将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δ;施工配合比当工地所采用砂的含水量为s W ,石子的含水量为g W 时,将上述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每立方米中各种材料的用量为:胶凝材料: b bm m ='细骨料: )1('s s s W m m +⨯=粗骨料: )1('g g g W m m +⨯=水: )('g g s s w w W m W m m m ⨯+⨯-=三、参考资料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2011,人民交通出版社;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人民交通出版社;四、计算示例设计资料1设计要求非寒冷地区露天环境下某桥梁工程桥墩用钢筋混凝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30,施工要求坍落度为35-50mm;2组成材料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级,密度为3/3100m kg c =ρ; 砂:中砂,表观密度3/2600m kg s =ρ;碎石:最大粒径40mm,表观密度3/2650m kg g =ρ; 水:自来水;设计要求1确定理论计算配合比;2经试拌坍落度为10mm,采取措施:增加5%水泥浆,工作性满足要求;请确定试拌配合比34某施工现场砂子的含水率为s W =2%,碎石含水率为g W =1%,请确定施工配合比设计计算步骤1:理论配合比计算 1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30,查表得到混凝土强度标准差为σ=,混凝土的配制强度为:225.380.5645.130645.1,0,=⨯+=+≥σk cu cu f f MPa2水胶比确定水泥强度等级为5.32,=g ce f MPa,查表得到富余系数为,那么水泥28d 胶砂抗压强度:4.365.3212.1,=⨯==g ce c ce f f γ MPa本次设计采用水泥作为唯一的胶凝材料,因此,0.1=f γ、0.1=s γ; 胶凝材料28d 胶砂抗压强度值b f 为:4.36==ce s f b f f γγ MPa由于粗骨料为碎石,因此查表得到a α=,b α=; 混凝土水胶比宜按下式计算:该结构所处环境类别为二a,其最大水胶比为;因此,计算所得的水胶比满足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3用水量确定混凝土拌合物施工要求坍落度为35-50mm,碎石最大粒径为40mm,因此查表得到单位用水量为:0w m =175kg/m 34胶凝材料用量确定根据水胶比46.0=B W ,0w m =175kg/m 3,计算得到水泥用量为:0c m =380 kg/m 3根据耐久性要求,二a 环境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小水泥用量为280 kg/m 3;本次计算所得的水泥用量满足结构耐久性要求;5砂率确定由碎石最大粒径40mm,水胶比,可得: 对应于水胶比时,砂率s β=; 对应于水胶比时,砂率s β=; 由水胶比,通过线性内插可知:s β=+5.29)40.046.0(40.050.05.295.32+-⨯--=6粗、细骨料用量确定 采用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计算:101.00=++++αρρρρww ss gg bb m m m m 10%100⨯+=sogo sos m m m β 11联立方程组求解可得:0g m =1253kg/m 3so m =571 kg/m 3按体积法计算所得混凝土计算配合比为:0b m :0w m :0s m :0g m =380:175:571:1253 以水泥质量为1表示其他材料用量为:0b m :0w m :0s m :0g m =1::: 步骤2:试拌配合比计算按计算配合比试拌混凝土拌合物,各种材料用量为: 水泥:380=; 水:175=; 砂:571=; 碎石:1253=;采取措施:增加5%水泥浆,那么: 水泥:3801+5%=; 水:1751+5%=; 砂:571=; 碎石:1253=; 进行试拌配合比换算: 水泥体积:3100=; 水体积:1000=; 砂体积:2600=; 碎石体积:2650=; 拌合物总体积:+++=配置1m 3混凝土拌合物所需材料比例为:0b m :0w m :0s m :0g m =1/: 1/: 1/: 1/=405:187:580:1273上述比例即为试拌配合比; 步骤3:设计配合比计算 1强度检验以计算水胶比为基础,采用水灰比、、进行强度检验,基准用水量187kg/m 3保持不变,相应调整砂、碎石用量,拌制三组混凝土拌合物并成型试件,水灰比、的两种配合比坍落度均符合要求;与三个水灰比相对应的28d 抗压强度实测结果分别为:、 MPa 、 MPa;绘制灰水比与抗压强度曲线,如下:得到对应于混凝土配置强度225.380.5645.130645.1,0,=⨯+=+≥σk cu cu f f MPa 的灰水比为:;因此水灰比为; 2设计配合比确定按强度试验结果修正混凝土配合比,各种材料用量为: 单位用水量保持为拌合配合比用水量:187kg/m 3; 单位水泥用量为:187/=416 kg/m 3;砂、碎石按体积法计算得到,砂用量为: 碎石用量为: 3设计配合比的调整 步骤4:施工配合比计算。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 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 混凝土配合比设
计中确定三个参数的原则是:在满足混凝 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的 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 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规格确定单 位用水量;砂率应以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填 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混 凝土配合比设计以计算1m3混凝土中各材 料用量为基准,计算时骨料以干燥状态为 准。
ρc,c= C十W十S十G 再用初步配合比进行试拌混凝土,测得其表观密度
实测值(ρc,t),然后按下式得出校正系数δ,即
当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 计算值的2%时,则上述得出的初步配合比即可确定为 混凝土的正式配合比设计值。若二者之差超过2%时, 则须将初步配合比中每项材料用量均乘以校正系数得值, 即为最终定出的混凝土正式配合比设计值,通常也称实 验室配合比。
②当采用体积法(绝对体积法)时,应按下式 计算:
m c 0 m g 0 m so m w 0 0 . 01 1
c
g
s
w
s
m so
100
m s0 m g 0
%
式中
ρ c — — 水 泥 密 度 ( k g / m 3 ), 可 取 2 9 0 0 ~ 3 1 0 0 k g / m 3 。 ρ g — — 粗 骨 料 的 表 观 密 度 ( k g / m 3 );
100 %
式中
mc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 mg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粗骨料用量(kg); ms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细骨料用量(kg); mw0——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kg); βs——砂率(%); mcp——每立方米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重量(kg); 其值可取 2400~2450kg。
细骨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细骨料检测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细那么适用于一样工业及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中一般混凝土用砂及公路工程用集料的质量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细集料的细度模数、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含泥量、泥块含量、含水率、吸水率、有机物含量、轻物质含量、氯离子含量、牢固性、云母含量、石粉含量、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碱集料反映的测定。
二、编制依据1.《建设用砂》GB/T14684-20202.《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203.《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实验方式快速砂浆棒法》TB/三、采纳的仪器设备一、各检测项目序号如下表所示:2、各检测项目采纳要紧仪器设备如下表所示:四、分类与规格4. 1 分类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两类:4. 2 规格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模数分别为:粗:中:细:3 类别砂按技术要求分为I类、Ⅱ类、Ⅲ类五、技术要求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均匀牢固、吸水率低、间隙率小的干净天然中粗河砂,也可选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利用海砂。
细骨料的颗粒级配(累计筛余百分数)应符合规定。
有超出分界限,但超出总量不该大于5%。
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宜小于%。
当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大于等于%且小于%时,除混凝土的碱含量应知足表6.3.2的规定外,还应采取掺加矿物搀和料等抑制碱—骨料反映的技术方法,并经实验证明抑制有效。
当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为%及以上时,不得利用。
关于梁体、轨道板和轨枕等重要结构,细骨料的砂浆棒膨胀率应小于%。
细骨料不得具有碱—碳酸盐反映活性。
细骨料的碱活性应按TB/T2922进行查验,第一对骨料的矿物组成和类型进行查验,当无碱—碳酸盐反映活性时,应采纳砂浆棒法查验碱—硅酸反映活性。
细骨料的其它技术要求应符合规定。
细骨料技术要求注:1 冻融破坏环境下,细骨料的含泥量应不大于%。
2当砂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专门查验,确认能知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纳。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细骨料的表观密度检测》

细骨料的表观密度检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表观密度概念;掌握细骨料的表观密度检测方法技能目标:能进行细骨料的表观密度检测试验,并进行数据处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教学设计:开始教学内容:1试验名称:细骨料的表观密度检测2技术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213试验目的:判断砂的表观密度。
4试验仪器:容量瓶(500mL)、天平(称量1000g,感量)、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温度计等。
5试验步骤:①试样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660g ,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至室温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②称取上述试样300g ,精确至,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mL 的刻度处,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 ,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颈刻500mL 刻度线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质量,精确至1g 。
③将瓶内水和试样全部倒出,洗净容量瓶,再向瓶内注水至瓶颈500mL 刻度线处,擦干瓶外水分,称其质量,精确至1g 。
试验时试验室温度应在15℃~25℃。
6试验结果计算与评定:砂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g/m 3;水ραρ⨯--+=)(12000t G G G G式中:——砂的表观密度,g/m 3; ——水的密度,1000 g/m 3; ——烘干试样的质量,g ;——试样、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 ——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t α——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4-18)。
表4-18 不同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g/m 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21g/m 3,须重新试验。
教学考核:完成混凝土细骨料表观密度检测试验,并得出试验结论。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记录实验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1、初步控制期 组成材料的质量检验及控制;砼
配合比的确定及控制。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2、生产控制
准确的计量;均匀搅拌;减少转运 次数,缩短运输时间和采用正确的装御 方法;合理的浇筑程序,充分捣实;严 格执行规定的养护制度等。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二)不足之处
1.自重大,比强度小 ; 2.抗拉强度较低 ; 3.导热系数大λ=1.40w/(m·k ); 4.硬化慢,生产周期长。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四、工程中对砼的基本要求及其质量 控制环节
(一)基本要求 (二)质量控制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一)基本要求
1、砼拌合物必须具有适合于施工条件 的施工性能
2、砼硬化后的强度必须满足结构设计 的强度等级要求
3、砼应具有适应于工程所处环境条件 的耐久性能
4、满足以上条件,要最大限度的节约 水泥降低成本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二)质量控制
1、初步控制期 2、生产控制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筛分析方法: 筛分曲线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筛分析方法:
一套孔径为5.0、 2.5、 1.25、 0.630 、 0.315 、0.160mm标准筛。将500g干砂依 次过筛
分计筛余百分数: 累计筛余百分数: 累计筛余与分计筛余的关系见表4-2-3 细度模数 Mx= 砂的颗粒级配用级配区表示(见表4-2-4)。
Exit
一、砼的基本组成材料及作用 水泥、水、天然砂石、掺合料、 外加剂。 砼的组成结构见图4-2-1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二、砼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一) 水泥 (二) 骨料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一) 水 泥
1、水泥品种的选择 根据砼的工程性质与特点,工
程所处环境条件及施工条件 2、水泥标号选择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砼的组成材料
一、砼的基本组成材料及作用 二、砼组成材料的技术要求 三、砼拌合及养护用水 四、砼外加剂 五、砼掺合料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1、重砼 2、普通砼 3、轻砼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1、 重砼
ρ0 >2600kg/m3。主要用作核能工 程的屏蔽结构材料。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2 普通砼
ρ0=2100-2500kg/m3。主要用作各 种建筑的承重结构材料。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与砼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Fra bibliotek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二) 骨 料
1、细骨料 2、粗骨料 3、骨料的含水状态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1.细骨料(粒径为0.16-5mm)
(1)细骨料的种类及特性 (2)砼用砂质量标准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1)细骨料的种类及特性
★ 天然砂:由天然岩石经长期风化等 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
* 河砂:颗粒表面圆滑而清洁
* 海砂:颗粒表面圆滑清结,常含盐 类及碎贝壳等有害杂质
* 山砂:颗粒多具棱角,表面粗糙, 含泥量及有机杂质多。
★ 人工砂:将天然岩石压碎而成,其 颗粒富有棱角,比较洁净,但砂中片状 颗粒及细粉含量较多且成本较高。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四)按抗压强度分 低强砼(fcu<30Mpa) 高强砼(fcu≥60Mpa) 超高强砼(fcu≥100Mpa)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三、砼的特点
(一)优点 (二)不足之处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一)优点
1.原材料来源丰富,造价低廉; 2.砼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3.配制灵活、适应性好; 4.抗压强度高 ; 5.与钢筋有牢固的粘结力; 6.耐久性良好; 7.耐火性好; 8.生产能耗较低。
返回
(2)砼用砂质量标准
a.泥和粘土块含量(见表4-2-1) b.有害杂质含量(见表4-2-2) c. 碱-活性骨料 d.砂的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 e.坚固性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d.砂的粗细程度及颗粒级配
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砂混 合在一起后的平均粗细程度。
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中不同粒径 颗粒的组配情况。(见图4-2-2)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分计筛余百分数:各筛上的 筛余量占砂样总重的百分数。
累计筛余百分数:名筛及比 该筛粗的所有筛的分计筛余百分数 之和。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A2 A3 A4 A5 A6) 5A1
细度模数 Mx=
100 A1
粗砂Mx=3.7-3.1;中砂Mx=3.0-2.3; 细砂Mx=2.2-1.6;特细砂Mx=1.5-0.7。
返回
3轻砼
ρ0<1900kg/m3。其用途分为结构用、 保温用、结构兼保温用几种。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二)按用途分 结构砼(普通砼)、防水砼、 耐热砼、耐酸砼、装饰砼、大体积 砼、膨胀砼、防辐射砼、道路砼等。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三)按所用胶凝材料分 水泥砼、聚合物砼、树脂砼、石 膏砼、沥青砼、水玻璃砼 。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砂 的 级 配 区 曲 线
返回
砂的坚固性指标
项目
砂的等级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循环后重量损 失(%)
8
10
10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返回
2.粗骨料(粒径小于5mm)
一、砼的定义 凡是由胶凝材料、骨料和水按适 当比例配合、拌合制成混合物,经 一定时间硬化后而成的人造石材。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二、砼分类
(一) 按表观密度分 (二) 按用途分 (三) 按所用胶凝材料分 (四) 按抗压强度分
Chapter 4 第一节 概 述
(一)按表观密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