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_湖广填四川_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湖广填四川”与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其当代启示

湖广填四川与移民的文化适应及其当代启示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一词,是历史上晚清时期,指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量农民涌向四川省的一个现象。
这个时期,四川正处于脆弱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同时向政府征集“充实大川、屯垦荒滩”的民间招标活动,在这个背景下,成百上千的湖广农民来到四川,为这个贫困省份注入了人口和经济活力。
然而,这种巨大的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新来的移民们需要先适应四川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俗,同时也要适应本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这种文化适应需要长时间的调整和刻意的努力。
移民的文化适应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移民的口径已经不再是湖广填四川这样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了,但是移民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仍然会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
文化适应是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逐渐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文化环境,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这个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语言沟通、社会交往、文化信仰等等。
在文化适应中,语言沟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如果无法准确地理解当地语言和口音,那么人们之间的交流就很难顺畅地进行。
为了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移民们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学习当地的语言,并逐渐适应当地的口音和语调。
在社会交往方面,移民们也需要适应当地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习惯。
如果不熟悉当地的社会规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尴尬和困难。
为了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移民们需要积极地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习惯,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此外,移民的文化信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些人可能从小在某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移居到新的地方后,需要适应当地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这需要移民们保持开放心态,接纳新的文化,同时也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
当代启示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文化适应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移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努力。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移民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微观化,但是文化适应的问题却仍然非常重要。
对于移民来说,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工作,还可以促进我们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摘要:湖广填四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次重大人口迁移现象,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资料,系统地研究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探讨这一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规模及其对四川社会产生的影响,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证。
湖广填四川指的是明末清初时期,湖南、湖北两地大量人口涌入四川地区的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始于明朝晚期,经过清朝初年的发展,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浪潮。
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可以从农民起义、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多方面来分析。
明末时期,全国各地频发的农民起义导致了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特别是湖南、湖北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民起义较为集中的区域,这些起义不仅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而且造成了人口大量外流。
明末清初的战乱也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和李闯王起义等战乱,使得湖南、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大量人口被迫离开家园。
自然灾害也是湖广填四川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明末清初时期,发生了多次灾害,如冰雹、旱灾、洪涝等,使得湖南、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量农民外流。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解读。
政治因素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末时期,由于政局混乱,权力割据,导致了大量人民逃亡,尤其是湖南、湖北地区。
而随着清朝统一了全国局势,包括对于四川的统治,为湖广填四川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
经济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清时期,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迅猛,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经济资源,吸引了湖南、湖北地区的农民前来谋生。
对于湖南、湖北地区的农民而言,四川地区是一个相对富饶的地方,可以提供更好的生计和发展机会。
环境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的原因之一。
湖南、湖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频发,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而四川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辽阔的土地和水资源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南、湖北两省人口剧增,其中一部分人口向四川地区迁移的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对于四川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迁移动因、迁移规模和影响等方面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
一、历史沿革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中期,湖北、湖南两省的人口爆发式增长,土地资源有限,农民生活困苦。
四川地区自明代末期起开始向平原区域开垦,土地资源丰富,空间较大。
这些因素导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出现。
到了清代,湖广填四川现象更为普遍。
清代初年,后金建立清朝,西南边疆安定后,大大推动了湖广填四川的趋势。
国家对四川地区的开发和治理力度加大,促使湖北、湖南两省人民向四川地区迁移。
而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从1516年的101.3万增长到1853年的305.4万,几乎翻了三倍。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经历了明代中期到清末民初近400年的历史阶段。
二、迁移动因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政策:明代中期以后,国家对四川地区开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政府鼓励湖南、湖北的农民前往四川地区开垦,提供了土地、种子和免税等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促使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的形成。
2. 经济因素:湖北、湖南两省的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密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困苦。
而四川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
移民前往四川地区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3. 自然因素:湖南、湖北两省地处南方,气候湿热,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涝、旱灾等。
而四川地区地理环境相对稳定,自然灾害相对较少。
这也是湖广填四川的迁移动因之一。
三、迁移规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规模非常庞大。
根据史料数据统计,清代初年,四川地区的人口为101.3万,而到了1853年已增长到305.4万,其中大部分是从湖南、湖北迁入的移民。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规模对四川地区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南、湖北人大规模迁徙到四川地区的历史事件。
这一迁徙现象不仅在四川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迁徙原因、迁徙规模、影响等方面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尤其是湖广一地,积极参与了抵抗清军入侵的抗清斗争。
清朝建立后对湖北、湖南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造成了湖广一带社会经济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口的减少。
由于清朝实行了“分省经济”,四川作为国库重地,成为了清廷收取财政的重要地区。
这些因素导致了湖南、湖北民众大量迁移到四川寻找生计。
二、迁徙原因1.战乱逼迁:湖北、湖南地区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重重的战争压力下,为了逃避战乱,他们选择迁移到相对安定的四川地区。
2.经济因素:四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对于湖广人来说,迁移到四川可以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3.政治因素:清朝在湖北、湖南一带镇压严重,湖广人民为了躲避清军的迫害,选择迁移到四川等地避难。
三、迁徙规模湖广填四川的迁徙规模庞大,据史料记载,只在明末清初10年间,湖南流亡四川就达到了100万人之多。
据称这些湖广移民深入四川,有的甚至迁移到了西部边疆地区。
湖北人也有大量移民到四川地区。
这一批移民大都来自农村,在西南地区开垦土地,经营农田,在四川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湖广移民聚居点。
四、影响1.农业发展: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得四川地区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湖广移民深耕细作,大规模开垦土地,推动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2.经济繁荣:湖广移民带来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和技术,为四川地区的商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广移民大举经商,使得四川地区的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3.文化交流: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得湖南、湖北文化与巴蜀文化得以交融。
湖广移民带来了丰富的湖湘文化元素,与川渝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湖广指的是明清时期的湖南、湖北两省,而四川则是中国的西南省份。
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广一带人口向四川移民的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与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始于明代末年,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经济和环境因素。
明朝末年,由于战乱与政变,湖广一带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口开始向四川一带迁徙。
四川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气候条件恶劣,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因此对于那些被战乱摧毁的湖广地区的人口来说,四川地区提供了一个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在清代达到了高峰。
清朝对于移民的政策非常宽松,鼓励人口向边疆地区移民,尤其是向内地的四川移民。
四川的地理环境使得各种资源得以丰富开发,加之清朝政府积极鼓励移民开垦边疆并为移民提供一系列优厚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湖广移民来到四川。
据统计,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人数以千计,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和商人。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对于四川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湖广移民带来了湖南湖北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经验,加速了四川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湖广移民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理念,促进了四川地区的商业繁荣。
特别是在四川的城市中,湖广移民以他们独特的商业智慧和资源优势,成为了当地商业的中坚力量。
湖广移民还带来了湖南湖北的文化风貌,丰富了四川地区的文化内涵。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大量的移民给当地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由于四川地区几乎处于封闭状态,土地资源有限,湖广移民的大量涌入导致了土地肥力下降和环境恶化。
湖广移民的大量涌入也给四川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移民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使得当地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受到一定的冲击。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摘要: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移民的原因、移民潮的过程以及对四川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社会经济;影响一、引言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灾害因素的推动,另一方面是政治因素的推动。
灾害因素是引发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湖南、广东地区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如旱灾、洪水等。
这些灾害导致了当地农民生计困难,生活贫苦。
与此四川地区常年以水旱灾害著称,但其灾害频率相对较低。
湖南、广东地区农民面临灾害后,选择离开家园来到四川地区,希望能够在那里寻找到更好的生计机会。
政治因素也是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南明政权的建立与清朝的灭亡,使得湖南、广东地区的农民生活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而相对来讲,四川地区政局相对稳定,民生相对有保障。
一些湖南、广东地区的农民选择离开家园,来到相对较为安定的四川地区。
三、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过程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分别是明末湖商入川阶段、中期广商入川阶段和清初大规模湖广入川阶段。
在明末期,湖南商人开始向四川地区扩张。
这些湖南商人以经商为主,主要从事丝绸、竹木、药材等贸易活动,带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在明末清初期,广东商人开始涌入四川地区。
广东商人擅长刺绣、织锦等手工艺,带来了四川地区的手工业繁荣。
广东商人还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和养殖技术,丰富了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清朝初年,湖南、广东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涌入四川地区。
这一移民潮主要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两类。
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者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这一移民潮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对于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对于两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以深入挖掘移民历史的背后故事,揭示移民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背景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主要发生在清朝晚期至民国初年,当时湖北、湖南、广东地区人口密集,土地不足,社会经济压力较大。
与此四川地处西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成为吸引外地移民的重要地区。
大量湖广移民纷纷涌入四川,成为了当地的新移民群体。
二、湖广移民的途径和方式为了躲避战乱、逃避生活压力,湖广移民选择了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进入四川地区。
其中包括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
水路是指通过长江水系,利用船只运输的方式来到四川,而陆路则是指通过陆上贩易、聘请长途运输队伍等方式来到四川。
在四川,他们多选择集结成村,寻找适合的土地或者做小生意,期望能够在这里获得新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三、移民对四川社会的影响湖广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为四川带来了新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加强了当地的人口基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移民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丰富和改变了四川的社会风貌。
移民也为四川的教育、医疗等事业做出了贡献,带来了新的衣食住行方式和生活理念。
四、移民对湖广地区的影响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对湖广地区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移民的出走减轻了当地社会的压力,缓解了湖广地区的人口过剩问题。
湖广移民的流出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加速了湖广地区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移民也将湖广地区的文化和传统带到了新的地方,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五、移民的故事和价值每一个移民背后,都有着一段深刻的故事。
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家庭,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土地,展开了艰苦的奋斗和努力。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坚毅与顽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历史,不仅仅是一段人口迁徙的过程,更是一个民族的奋斗史和文化的传承史。
“湖广填四川”:背景、进程与影响再窥

“湖广填四川”:背景、进程与影响再窥
王征
【期刊名称】《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四川民间向来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此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流民迁徙活动之一。
明清之际,先后由湖广向四川移民,既有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考虑,也有内在的经济动因;其中既有政府行政手法推动,也有政府因势利导,引导进行。
“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王征
【作者单位】济南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人口迁移对川菜发展的影响——以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为例 [J], 温中华;高小红
2.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 [J], 张敏;柯立;孙上茜
3.从《竹枝词》看清代"湖广填四川"——兼论清代四川移民"半楚"的表现与影响[J], 黄权生
4.浅谈“湖广填四川”对巴蜀地区的文化影响 [J], 李华
5.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 [J], 魏登云; 曹先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5月 第5期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Journal of Changshu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Phil os ophy &Scocial Sciences )M ay .,2008No .5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人口迁徙及其影响张 敏,柯 立,孙上茜(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
本文选取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其迁徙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空间格局;影响;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08)05-0080-03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张 敏(1976—),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和城市文化。
文化传播学派的先驱F 拉策尔认为:“一切的民族连同自然民族都有其历史性,有必要研究他们的遭遇,这些遭遇大部分是迁徙的结果。
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其相互影响程度,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中国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每次大规模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会带来影响,在此,我们择选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进行论述。
一、“湖广填四川”中移民人口分布格局及成因 明末清初,持续数十年的战乱造成四川的人口锐减,“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同时,瘟疫流行。
至顺治18年,四川总人口只有“50万左右”。
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的萧条,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四川的残破,不但危及西南,而且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不利后果。
因此,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恢复生产的措施。
于是,由清政府倡导并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四川的活动拉开了序幕。
此次移民籍贯复杂,由于移民中以湖广人口为多,所以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从清初开始,到道光朝为止,前后百余年,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而人口“填四川”不仅有效缓解了湖广地区的人口压力,避免了社会动荡,而且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1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从移民的来源看,以湖北、湖南、陕西为主(见图1)。
光绪年间《德阳县志续志》中的《陕西会馆田记》一文说:“……时朝廷功令他省民人入蜀报垦……当此之日,楚来最多,亦最选,秦次之,江右为后,粤、闽出于乱定数十所之外。
故人邑人率皆五方杂处”。
《成都通览》是这一论点的另一个佐证:当时填四川者,湖广籍占25%,云贵籍占15%,江西籍占15%,陕西籍占10%,安徽占5%,山东占5%,广东占5%,广8西占5%,而福建、山西、甘肃合占5%。
这说明湖北、云贵、江西和陕西人占了湖广填四川人口的大多数。
到嘉庆中期大规模移民接近尾声时,省内人口中移民或移民后裔至少占85%。
由于入川移民人口构成复杂,对定居地取舍各有不同,同时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以及对自有文化的认同,在移民初期往往在空间上形成不同地理位置的集聚。
由于四川人口的急剧减少(可能是整个村落的消失),为后来伴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而来的新地名提供了条件,“在原始地名出现大规模的、系统的转移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地名学方法)就更加有效,有可能据此复原整个移民过程。
”因此,我们在此通过对四川移民地名的研究分析入川移民的总体定居偏好以及各省移民在入川后的空间分布。
表1 四川省各地区省籍移民地名统计表籍贯地区湖广江西广东陕西贵州云南福建浙江西蕃河南山西江南总计成都市128350*********德阳市715350100000085绵阳市381750000000051内江市23158230300010257南充市12437100000000135乐山市123500010000021达县市310100000000036自贡市700110000000072泸州市91103001000016宜宾市360200100000039渡口市0210010000004雅安市0211000000003凉山州27005812400340阿坝州0061000020004甘孜州000000000002重庆市10370150110100126万县市673310001000075蓓菱市2640000032总计83251532316126574251035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四川移民地名中地理位置反映的距离递减规律。
先以湖广移民为例:川西平原和德阳、绵阳地区移民地名湖广籍有121个,占69.54%,川中91.49%,川东北90.64%,川东85.22%,宜宾、泸州、乐山地区为75%,川西高原不足4%。
在表2中,横轴表示四川不同位置的城市与湖广地区距离由近至远排列,纵轴为湖广籍地名数。
由此可以大致体现距离递减规律,即距移民籍贯地(湖广)越远,移民聚居点越少。
同样的情况在陕西移民,广东、福建移民和贵州移民上亦有所体现。
如川西、川西北、陕西移民比例大,川东地区湖广移民占大半、广东、福建移民较少,而贵州移民相对较多。
当然,形成这种移民定居点地域上的不均匀分布,除了距离衰减的规律还必须考虑其他情况,如形成该现象的原因也与明清之际战争对四川各地区的破坏程度以及移民在原籍的生产方式有关:川东、川中地区为当时张献忠破坏最大的地区,人口损耗较大,更需要大量移民补充;湖广移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江西人经商见长,在移民定居点选择上,湖广籍多居丘陵、台地的沿江等区县,而江西、福建、浙江籍则择居城镇。
“广东移民择适宜其原籍农夫作物生长的北纬30度以南的永州、江津地区,种植甘蔗和荔枝,永州地区与川南地区毗邻。
”同时,移民入川都选择交通便利且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和平坝丘陵地区,长江及其川中支流移民点集中。
二、“湖广填四川”的影响清朝前期的大量移民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与一定密度的人口紧密联系。
为维持生产生活与整个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有起码的人口数量。
大量移民定居的过程就是经济恢复的过程,他们逐渐构成了四川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18(一)经济关系的多样化大规模移民首先引起了经济关系的多样化,清前期的人口迁入,本质上是“入”对人地关系的调整。
从康熙中叶大规模移民开始阶段的任意插占土地到雍正六年下诏规定“入川人民”,以一夫一妻为一户,“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使大量移民同土地重新结合,实际是土地的重新分配,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首批移民入川后进行圈地,成为移民的受益者,后续移民只能通过“租佃”方式糊口,这样产生了地主、佃农以及其间复杂的租佃关系,也引起了频繁的土地买卖。
(二)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大量的移民进入四川插占土地、辛勤垦殖,使残破的四川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引起经济形式的多样化。
大量移民入川带来一些经济作物及种植技术的流入。
如玉米、番薯的传入和推广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两者都是高产作物,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土地也能得到更大限度的利用,粮食总产量增加,刺激人口的增殖,大量剩余粮食沿江而下,外销发展,甘蔗、山蚕的引入,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都有很深的影响。
直至今日,四川盆地依然是我国甘蔗种植的最北界线,山蚕引入间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由于这些作物的种植基本为了销售,所以一种新的农业种植方式即商品性农业种植方式相应发展起来。
促进了四川农业经济的多样性发展。
但是,应该注意大量外省人口迁入,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致使人口膨胀成为可能,“进一步强化了固定的陡坡旱地垦殖业占主导的农业经济结构”。
致使人口进一步膨胀后,土地资源与生产结构矛盾突出,技术进步的诱发机制表现不足,农业生态破坏严重,农业产出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后,这种格局一旦形成,由山地生物多样性而来的产出多样性优势往往利用不足,形成了一种人与资源不协调的结构性贫困。
同时,清代四川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纺织纱布成为重庆农村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出现了以棉纺业、丝织业为主的专业厂镇。
陶瓷、造纸等因大量外地工匠迁入而得以重新发展。
煤、铁的大量开发,也促使了五金业的发展,出现了“五金之乡”,如大足县龙水镇。
(三)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大量移民还改变了城市经济结构,重庆的变化尤为显著,乾隆年间,重庆商人的原籍绝大多数为外省,“其中湖广江西占多数”。
这种情况表明,由于大批商业性移民,使得重庆发展成为一座移民商贸城市,并促进了重庆的各种转口贸易,从而引起与各种贸易和转口等货运业务有关的一系列新行业的兴起,造成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发展。
由于四川的商品经济与商品贸易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一线的东西贸易有重大发展,粮食和棉、糖、盐汇流而下,集中在宜宾、泸州、重庆,从而形成了一个沿江的城市贸易系统。
除了对四川经济的影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也引起了巴蜀文化多方面的流变,诸如方言、风俗时尚、建筑风格、行为方式、衣物饮食、歌舞戏剧、婚丧嫁娶、祭祀礼仪等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但是,尽管四川籍土著为数甚少,但是巴蜀文化经数千年发展而凝聚起来的文化底蕴不但仍在四川各地顽强的保存流传,还不断影响从外省前来的移民的原籍文化。
因此,在巴蜀文化与各省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又混合成新的文化面貌。
在这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这段历史,现在的许多人或是知之甚少,或是一无所知,甚至一些四川、重庆的居民对祖先背井离乡的历史也并不了解。
同样是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山西大槐树就充分利用了史实作为其文化资源开发的立足点,开发大槐树的寻根旅游,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推广了当地的形象,成为现下许多中国人寻根问祖的首选之地。
相形之下,对“湖广填四川”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还没有深化。
虽然在重庆,通过开发湖广会馆旅游对“湖广填四川”进行了一定的推广,但是对于波及大半中国、影响了之后数百年中国历史的“湖广填四川”,这点宣传实在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在对四川、重庆文化旅游的开发之中,在重点介绍巴蜀文化时,可以利用“湖广填四川”加深文化旅游的含金量,使川渝的自然观光游览充实文化元素,提升川渝的旅游形象。
(下转第96页)45-49.[14]陈弱水.一九四九年前的陈寅恪———学术渊源与治学大要[M]//新学术之路.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105-108.[15]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M]//钱文忠.陈寅恪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A Study of Chen Y i n queπs Acade m i c Thoughtsthrough Prefaces and EpiloguesLU Yuan(Depart m ent of Soci ol og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Chen Yinque,the great hist orian,wr ote a series of p refaces t o the works by other scholars and ep il ogues with reference t o old docu ments,in which he reflected on his acade m ic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methods,and exp ressed his feelings about life and worldly affairs.These writings are not only based on Chenπs inter p retati on and affir mati 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cade m ic researches with his“sy mpathy of understanding”,but als o serve as a way t o comf ort his friends,which can be seen as i m portant materials t o reveal Chen Yinqueπs acade m ic app r oaches and s p irits as well as his attitude t owards life.This article discusses Chenπs research methods in hist ory studies by analyzing dozens of his p refaces and ep il ogues collected in the Anthol ogy of Chen Yinque,and als o atte mp ts t o in2 ter p ret Chen Yinque both as a pers on and as a scholar in an alternative way.Key words:Chen Yinque;p refaces and ep il ogues;research method;acade m ic s p irits(上接第82页)参考文献:[1]芮逸夫.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卷[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2]四川省富顺县志编纂委员会.富顺县志:卷2[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3]孙錤.蜀破镜:卷5[M].[4]李世平.四川人口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5]江立华,孙洪涛.中国流民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蓝勇.清代四川省土著移民分布的地理特征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2.[8]大清会典事例:卷166[M].[9]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上海:中华书局.2001.[10]隗瀛涛.近代重庆城市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11]段渝,谭洛非.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黄权生,杨光华.四川移民地名与湖广填四川———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和移民的省籍比例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Hu2Guang Fills Si chuan”i n Late M i n g and Early Qi n gDynasti es and its EffectsZHAN G M in,KE L i,SUN Shang2qian(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Hu2Guang Fills Sichuan”is the largest i m m igrati on in Chinaπs hist ory,which lasted for several dynas2 ties.This paper chooses the peri od fr om late M ing Dynasty t o early Q ing Dynasty t o analyze the s patial features of this event and expound on its effects on the l ocal economy and culture.Key words:Hu2Guang Fills Sichuan;s patial structure;ef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