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
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
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
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
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
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
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
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
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
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这个事件发生在那个朝代?之间又相距多久?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
这点可以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下来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一丝信息。
本文将回答你:今天的湖南、湖北人从何而来!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
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
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
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
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
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
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移民的来源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
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
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
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
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
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
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
江西省省情省策100 题精选

江西省省情省策100题精选1、号称江西矿产的“五朵金花”是指(D)A.铜、银、金、钽、铀B.铋、铍、叶蜡石、海泡石、铜C.钨、铯、钪、碲、石英粉D.铜、钨、钽铌、铀和稀土2、江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D)A.鹰潭、南昌、赣州B.景德镇、南昌、临川C.景德镇、樟树、赣州D.景德镇、南昌、赣州3、江西教育发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两宋时期,被称为(A)。
A.“文章节义之邦”B.礼仪之邦C.礼乐之邦D.桑梓之邦4、(A)时期,江西是佛教传播弘扬之要地,时有“求官到长安,求佛到江西”之说。
A.隋唐时期C.商周时期D.战国时期5、“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浪潮,贯穿整个(D)时期,成为持续影响当时中国整体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
A.秦汉B.隋唐C.唐宋D.明清6、明代江西著名画家朱耷,其号为(C),其画作在国外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产生很大影响,被称为“东方凡高”。
A.文山B.叠山C.八大山人D.古心7、江西的冶铜业源远流长,远在(C),江西的先民们就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
A.两汉时期B.隋唐时期C.商周时期8、江西的重大考古发现(B),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A.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B.吴城文化遗址C.大洋洲商代遗址D.蒙山银矿遗址9、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大罢工爆发,当时下达罢工令的领导是(D)。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李立三10、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夕,(B)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
A.庐山B.三清山C.井冈山D.龙虎山11、江西省的汉语方言有赣语、客家话、官话、吴语和徽语,其中(C)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
A.吴语C.赣语D.官话12、1000多年前,(D)就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于世。
A.江汉平原B.两湖平原C.巢湖平原D.鄱阳湖平原13、与地球的干渴相比,江西“物华天宝”的宝中之宝,是她拥有的相对丰裕的水资源。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相当于湘、鄂、桂及粤黔部分地区,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插旗占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
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组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
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
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
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
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
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引言: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清时期湖南、湖北人大规模迁徙到四川地区的历史事件。
这一迁徙现象不仅在四川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迁徙原因、迁徙规模、影响等方面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尤其是湖广一地,积极参与了抵抗清军入侵的抗清斗争。
清朝建立后对湖北、湖南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造成了湖广一带社会经济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口的减少。
由于清朝实行了“分省经济”,四川作为国库重地,成为了清廷收取财政的重要地区。
这些因素导致了湖南、湖北民众大量迁移到四川寻找生计。
二、迁徙原因1.战乱逼迁:湖北、湖南地区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重重的战争压力下,为了逃避战乱,他们选择迁移到相对安定的四川地区。
2.经济因素:四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对于湖广人来说,迁移到四川可以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3.政治因素:清朝在湖北、湖南一带镇压严重,湖广人民为了躲避清军的迫害,选择迁移到四川等地避难。
三、迁徙规模湖广填四川的迁徙规模庞大,据史料记载,只在明末清初10年间,湖南流亡四川就达到了100万人之多。
据称这些湖广移民深入四川,有的甚至迁移到了西部边疆地区。
湖北人也有大量移民到四川地区。
这一批移民大都来自农村,在西南地区开垦土地,经营农田,在四川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湖广移民聚居点。
四、影响1.农业发展: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得四川地区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湖广移民深耕细作,大规模开垦土地,推动了四川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2.经济繁荣:湖广移民带来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和技术,为四川地区的商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湖广移民大举经商,使得四川地区的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
3.文化交流:湖广填四川移民使得湖南、湖北文化与巴蜀文化得以交融。
湖广移民带来了丰富的湖湘文化元素,与川渝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关于我国移民历史,相信很多人听过说“湖广填四川”。
所谓“湖广填四川”,就是主要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省份的居民统一迁居四川。
《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
”汉唐以来,尤其是明末兵灾之后,川蜀受损严重,田地荒芜,民生凋敝。
但川蜀毕竟是天府之国啊,一旦兵戈休止,大量田地需要开垦,于是政府便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重点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
历史事件有时候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人口流动这事上,就是一环套一环,你推动这一步,这一步又推了下一步。
在移民问题上,如果要细细追溯源头,那也是大有来头。
这湖广的人口是哪里来的?这就要说起“江西填湖广”了。
我们先来看看“湖广”。
湖广的历史比较悠久。
元代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这就是湖广行省,管辖范围却比较广,包括长江以南、湖北、湖南大部、广西、海南全省、贵州大部,甚至雷州半岛也在其中。
明清时期,湖广的概念进一步缩小,后来特指湖南、湖北,也就是“两湖”。
从范围上来,“江西填湖广”应该指填“两湖”比较恰当。
湖广之地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粮食颇丰,明清时期更是出名。
明代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
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可见,民间对湖广的富足是极为认可的。
我们知道,明清之前,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苏常熟,天下足”。
这里面既有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的成分,也有江浙一带该种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的原因。
湖广之地粮食丰收,不仅可以向江浙输入,还可以支援京师,这是很了不起的。
有数据表明,明成化八年,也就是1472年,湖广、江西等地运往京师的粮食达324万多石,占全国运京师粮的80%以上。
粮食多,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用于开垦的土地存量可观;二是有足够多的可用于开垦的人口。
《长沙府志》等方志中,有很多数据支撑,我们暂不细说。
如此富饶的土地,湖广原来不缺人口的,这么多的人口都跑哪去了?一个自然是跑四川了。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

明朝震撼中国的江西大移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
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
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
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
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
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
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
湖广填四川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是什么样子的

湖广填四川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历史上是什么样子的本文导读:相信很多人是上面的这种认识,更有甚者认为张献忠当年进川屠杀四川人,导致人口锐减,才有湖南、湖北、广东等几个省移民四川的故事发生。
其实根据大多历史学家的论证,湖广填四川有下面几个重要的内容:1.湖广填四川并不仅仅发生在清朝,而是经历了明、清数百年时间的迁移。
南宋末年(公元1200多年),四川军民参与长期的抗金战争,后来又与蒙古军队展开了50年的争斗,期间蒙古军曾三次攻入成都,直到南宋灭亡,元朝建立时候,四川人口已经从南宋末年的近1000万人口锐减到南宋灭亡后的60万人(1282年),仅剩下10%还不到。
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整个元朝近100年时间,由于没有组织迁移,四川人口没有多大的变化。
到了元末明初,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徐寿辉旗下大元帅明玉珍率领的湖北地区农民军十几万人进入四川,后被朱元璋所灭,这些湖北来的军民算是第一次填四川。
明朝开始,湖广地区大量农民迁移到四川,到了1381年,明朝建立仅十几年时间,四川人口就增加到了146万人,明朝也有连续移民,不过直到明末1644年,四川人口也只恢复到400万人,经过300多年的元、明统治时期,四川人口只恢复到了南宋末年的一半不到。
明末清初,张献忠、李自成、清军以及后来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30年间经历长期战争加瘟疫等自然灾害发生,四川再次遭遇了人口锐减,据官方统计,1668年(康熙七年),四川省会城市成都只剩下七万人,四川全省人口约60万人,比明末400万人锐减了340万人,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四川土地上几乎荒无人烟。
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
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也正是这年起,康熙发动全国十几个省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移民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
这点可以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下来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一丝信息。
本文将回答你:今天的湖南、湖北人从何而来!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
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
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
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
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
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
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移民的来源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
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
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
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
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
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
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
赣北多于赣南。
从流域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
移民的分布成千上万户外省移民扶老携幼,远途跋涉,迁入两湖,自主择居,在分布上看似无序,实际上很有规律。
受相对地理位置和迁移距离的影响,各省移民有一个大致的分布范围。
陕西、山西等北方移民集中落户在湖北的北部和西北部,比如陕西移民占郧阳地区人口的40%。
越往南,数量越少,远徙湖南的就极其有限了。
而广东、福建移民又主要定居在湖南的南部。
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在两湖的分布,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湖北东部的家族比例中,江西移民达80%,而在西北部还不到30%。
湖南北部的家族中,江西移民占60%左右,中部有80%强,而西部只有41%。
湖南的移民分布还有一个特点,南部的江西移民少于北部和中部。
移民的路线移民的路线是奠定上述移民地理特征的重要基础之一,很多移民现象可以由此得到解答。
复原当时的移民路线,可以看到移民是水陆并举迁入两湖。
进入湖南以陆路为主。
湘东与赣西之间的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山脉,呈北北东向雁行错列,海拔大多在千米以上,是湘江与赣江的分水岭。
这些山地之间的长廊断陷谷地或斜谷地就构成了江西以及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移民进入湖南的天然交通孔道。
进入湖北以水路为主,移民充分利用了长江、汉水交通动脉。
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堤乘船溯江而上,先选择鄂东定居,故东部江西移民最多。
然后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一路继续沿江西进,一路进入汉水逆流而上,另一路则走随枣走廊的陆路通道。
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移民则通过两条路南下,陕西移民主要沿汉水河谷通道首先进入鄂西北,其它北方移民则穿过南阳盆地到达襄樊,由此再向其它地方扩散。
所以,北方移民大多分布在湖北西北和北部。
移民的过程分析现有的移民资料,发现这场运动至少远可以上溯到唐朝,一直延续到清后期,时间跨度达一千多年。
南宋末年以前是序幕期,移民动因有的是受战乱所逼,有的是听说两湖人口稀少,土地易于购置。
其后,出现过两次迁徙高潮。
最大的_次是元末明初。
元朝末年,两湖尤其是湖北,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踞的主要战场,社会动荡使人口锐减。
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一时间长江上西行的移民船只一艘接着一艘,陆路上拖家带口的单身移民也络绎不绝。
今天湖北一些地方还流传着“洪武开坎”的传说,两湖的家族中有50%就是洪武年间迁来的。
这可能就是“解手”传说的历史基础吧。
第二个高潮则是魏源所记的清初。
与洪武移民相比,这次高潮的规模要小一些。
因为经过几百年的开发,两湖的人口压力已经出现,当江西等省移民在向西迁徙时两湖也有不少人向西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形成了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所以,有些江西移民继续西行到了四川、陕南等地。
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明朝后期,江西等省移民仍在源源不断地迁进两湖,虽然不似洪武年间猛烈,但因时间长,总量也十分可观。
这些移民主要是为了在经济上寻求发展,以为两湖荒地可随意圈占开垦,有的因苦于江西等地赋重,两湖比之要轻而且逃税机会多才决定西迁。
总之,出于经济考虑是这个阶段移民的一大特点,而且都是自愿的,不象洪武年间带有一定强迫性。
这一千多年的移民运动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发展,战乱只是一种外在的推力,根本的原因在于湖南、湖北的经济开发落后于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有相当广阔的开发空间接纳移民。
所以,移民的过程,也是长江流域内开发格局逐渐由东向西拓展的过程。
江西几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一线图1:安徽寿县王氏江西——湖北英山——明初玉四公迁安徽寿县2:湖南益阳市王氏山西太原(南郊区)——江西吉安——湖南攸县——湖南长沙——湖南望城3:湖北武汉市汉南区王氏(王家昌)江西筷子街——湖北武汉4:重庆江北跳蹬河江西庐陵——湖北蒲圻——同治癸酉1873年——入川居江北县5:湖北浠水县三店大王坳王氏(王根云)山西祁县——安徽宣诚——江西武口——江西傅贤——江西流槎——湖北浠水县6:湖北浠水县三店大王坳王氏(王根云)山西祁县——安徽宣诚——江西武口——江西傅贤——江西流槎——湖北浠水县7:重庆南川市冷水关义和坝王氏(王世远)江西吉安泰和县——1628年四川长寿县尖担坝——贵州——康熙年间重庆南川市冷水关义和坝8: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寺蚀缶盍畹髑闶÷槌窍匦⒏邢纾ń裥⒏邢兀蚀缶胨拇ü泡缴菰糁遥ㄈ碧茫?9;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卢宁县湘花乡谢鸡桥二十七都__移居贵州大定府东里六甲陈相五杨柳场(即毕节市小坝镇)。
再后来又到了四川省建南道临远府西昌得昌司管下大卡新村10:四川古蔺高笠官寨始祖明朝名将王守仁后裔王凤,王安理提供江西太和——吉安——湖北孝感——贵州遵义——四川古蔺高笠官寨11:贵州遵义西乡马蹄王氏三槐堂王恩俊江西吉安吉水县唤鹅里十三都——四川重庆跳蹬河王家场——明朝万历年间王堂公迁贵州遵义军民府首县沙溪里(现马蹄镇)■“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
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
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
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
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
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
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
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
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
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
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
从碑文分析,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是试探性的迁移,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
■湘粤人祖籍多是赣人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得出结论: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
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为空前。
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
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专家们称,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刘、李、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
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其中10姓来自江西,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
江西向粤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余波。
粤北和湖南之间尽管横亘着五岭山脉,但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广东北部,而汉代修筑的长安至岭南的西京古道,越过湘、粤边界的骑田岭,成了湖南进入粤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另一条通道。
此外,从湘南流入粤北的武水,则是两地自然的交通途径。
历史上江西人入迁湖南,便沿着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扩散到粤北地区。
■江右帮跻身十大商帮在一个版图辽阔,靠着油光水亮的大马、吱嘎作响的木车、迎风鼓帆的商船,信息得穿越几个月或是几个季节方可到达边陲僻壤的古老帝国里,江西商人如过江之鲫,深入中原、江南和边陲,苦心经营赢得世人口碑,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