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_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_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历史,通过分析其起因、过程、影响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了这一历史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研究指出,湖广填四川移民源于人口过剩和生计压力,经历了从单纯迁移到文化交流的演变,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移民历史的影响体现在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等方面。
在当今社会,湖广填四川移民仍然对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结论部分强调了这一研究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了解和传承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起因、演变、影响、文化交流、当今社会、意义、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清朝时期,四川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有限,生活条件相对困苦。
而湖广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较好,资源丰富,生活条件较为优越。
四川地区的一部分人口开始向湖广地区迁移,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涉及到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移民史、地方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为当今社会理解和解决移民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移民史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为探讨中国社会演变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依据。
湖广填四川移民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对于加深我们对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互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不仅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影响,也反映了人类移民行为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对于推动移民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00多年前“湖广填四川”,移民四川的不仅是3个省,还有14个省

300多年前“湖广填四川”,移民四川的不仅是3个省,还有14个省展开全文古代我国有名的移民潮有4次: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填四川,其中“填四川”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
四川是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历史上在四川建立的王朝也不少。
三国时刘备选择四川,也是为了图谋中原。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历代王朝都不想丢掉。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说法有很多,有记载元末明初就已经发生,但那是陆续的移民,真正的大规模移民还是清朝。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期频繁的战乱导致全国人口急剧减少,清王朝收不上税。
于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时,清朝对全国人口进行了一次统计,当时的四川省只剩下9万多人。
而且全省的官员仅缺,清朝就让一批批新考入的官员到四川任职。
在这些官员中,四川巡抚张德地很有见解,他到了四川后对荒凉的天府之国感到忧心,视野中几乎没有人烟,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
于是张巡抚就上书康熙皇帝,尽快把其他省份人移民到四川,开垦荒地,提高税收。
康熙皇帝不仅接到张巡抚奏折,他还接到其他官中的奏折,也是请求康熙移民。
于是1694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诏令:《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要求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向四川移民,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移民运动开始了。
当时清朝移民政策很吸引人,凡是入川垦荒种地的,这些地就属于个人土地了,而且可以带老婆孩子一起来。
5年内不收税收,要求新增人口也不增税。
在当时来看,这种政策无疑就是一场“土地革命”,除了湖南、湖北、广东外,还有其他省份的人也加入移民大潮中。
清朝末年有一本书叫《成都通览》对这次移民活动进行详细记载。
据书中统计,这次“湖广填四川”中湖广移民占了25%,河南和山东两省占了5%,陕西省移民占了10%,云南和贵州两省占了15%,江西省移民占了15%,安徽省占了5%,江浙两省占了10%,广西占了10%,福建、山西和甘肃三省移民占了5%。
或许在这些移民就有我们先人本族。
这次大规模移民一直持续到清朝道光年间,四川的人口出现了增长。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这个事件发生在那个朝代之间又相距多久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这个事件发生在那个朝代?之间又相距多久?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
这点可以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下来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一丝信息。
本文将回答你:今天的湖南、湖北人从何而来!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
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
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
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
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
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
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移民的来源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
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
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
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
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
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
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迁移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次又一次移民浪潮。
这点可以从当年移民活动流传下来的“走西口”、“闯关东”、“充军云南”等民谚中,得到一丝信息。
本文将回答你:今天的湖南、湖北人从何而来!在湖南、湖北两省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作“江西填湖广”。
“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
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
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
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
与这句民谚相伴的还有许多生动的传说。
比如:不少湖南、湖北人(尤其在乡村)称自己是“江西种”,并说凡江西人后裔其小脚指的指甲多一块。
又如,两湖一些地方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当地人解释说,因为其祖先是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来的,途中要方便时,须先呼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一直沿袭至今。
移民的来源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湖南、湖北人中除极少数是土著的后裔外,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两湖以外其它省迁来的。
考查其原籍,发现移民来自十多个省区,有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四川等。
居前三位的是江西、安徽、广东。
从大流域看,长江中下游的江、浙、皖、赣约占移民总数的90%。
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内有—个由东向西的移民趋势,而且是两湖移民来源的主要特征。
在这90%中,江西移民又占90%。
据推算,两湖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
所以,民间以“江西”来代称移民的来源,确实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个“填”字表现得是那么生动形象。
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也就是明清时期的饶州、南昌、吉安、九江四府。
重新解读清代四川移民史“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评介

本、文谠本、方崧卿本、南宋蜀本、朱熹本、魏仲举本都采用过欧本,从而判定欧阳修韩集校本对韩文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产生过重大影响。
南宋监本被置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通过北宋监本可以上推李汉原编本,通过方、朱校理本可以下溯明清诸本,1200年来的韩集传本,真正做到了条分缕析、各得其所。
以上的考察,除了揭示韩集在宋元时期的传播状况之外,对韩集文本整理尤为重要。
现代注本从蒋抱玄《注释评点韩昌黎文集十卷诗全集四卷》、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到屈守元《韩愈全集校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旧注去取失当的问题,正是由于混淆了诸本的源流关系。
例如:当旧注内容相近时,往往删削早出的洪兴祖、祝充、樊汝霖等注,而采用晚出的孙汝听、韩醇等注,因为五百家注往往以孙、韩列前。
该书考定韩集宋代注本的先后顺序:洪兴祖、祝充、樊汝霖、文谠、严有翼、孙汝听、韩醇、方崧卿、朱熹、魏仲举、王伯大、廖莹中,有助于现代韩集整理对旧注的取舍安排。
有意识地将韩集宋元传本源流关系的实证性考察结论作为韩集整理时旧注取舍及排序的依据,必将从根本上提升韩集整理的学术品格,从而对现代古籍整理学术规范的建设产生有益的影响。
三、思想文化批评:文献研究的接受史视角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文献学研究的最高境界。
《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贯穿始终的学术史意识。
其《内容提要》揭橥该书的撰著宗旨:“通过对韩文流传的考察,揭示韩学在宋代传播与接受的状况,进而展现宋代韩学乃至宋学本身兴起、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进程。
”该书的学术视野主要聚焦在两大方面:韩学与宋学。
而这两大主题又交相渗透,融合为一。
作者这样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韩愈的学说奠定了宋学的基础:具体说来,韩愈倡导的儒学道统通过理学得以发扬光大;韩愈倡导的古文通过欧、苏、曾、王得以蔚为大国;韩愈议论化、散文化的诗风,则通过欧、苏、黄、陈发展为宋诗的主流。
从上述意义上考量,宋学即是韩学;宋人对韩学接受与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宋学兴起、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考量,韩学即是宋学。
湖广填四川

四明宗风,泰和贺氏源出会稽,后唐迁湘,明成化迁鄂,乾嘉间迁居川渝、陕南。
湖广填四川(2011-05-20 17:28:33)标签:杂谈明清两代,由于战乱、兵燹、灾荒、瘟疫等社会原因以及“迁海”、“圈地”、“剃发”、“平台”等政治原因,晋冀、两湖、两广、赣粤、苏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史称“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改变了汉、唐以来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开创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实现了由政府强制移民到支持鼓励民间自发移民的政策转变,由被动的政治性移民向自发性经济移民的转变;“湖广填四川”及其所延伸的“湖广填陕南”移民运动导致了川陕乃至鄂西部分地区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变化,使川陕鄂三边地区生态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川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和冲击;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川陕传统社会来了一次重塑。
这场空前大规模的移民,客观上促成了自成一隅的秦巴山区对全国的一次大开放。
外来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促进了秦巴山区人口繁衍和人种的优化;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大交融,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
南人北移,秦关汉河,五方杂处;东民西迁,巴山蜀水,客家云集。
寻宗问祖,追根溯源,回眸聚焦《明清川陕大移民》,或许,你能从其中寻找到你的根,你的血缘,你的宗亲,你先祖西迁川陕的足迹。
湖南移民长沙地区01、延陵世家,善化吴氏祖籍江西,元末迁居湖南,清初迁居川东、鄂西和陕南。
02、三槐衍派,善化王氏乾隆七年迁居陕西安康汉阴县。
03、庐陵望族,善化彭氏世居江西吉安庐陵县,洪武七年迁湘,道光十年迁陕、川。
04、潭州镇守,善化陈氏乾隆年间迁居陕西安康。
05、江右流移,善化李氏乾隆七年迁居陕南。
06、豫章世家,善化唐氏源出江西,南宋末迁湘,乾隆七年迁秦。
07、武威世家,长沙石氏康熙乾隆间迁居陕西安康、湖北、四川等地。
08、茶陵千户,长沙柳氏先祖为茶陵千户所指挥,乾隆三十七年迁陕。
“湖广填四川”真相解密

湖⼴填四川“湖⼴填四川”真相解密湖⼴填四川定义“湖⼴填四川”是⼀个特定的称谓,它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锐减,从⽽由清政府在⼤半个中国推⾏的移民填川政策。
这次⼤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百多年。
其中,康熙中叶⾄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潮,四川⼈的祖先,绝⼤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四川的。
虽然当时共有⼗⼏个省份的移民被卷⼊这次移民浪潮,⽐如湖北、湖南、⼴东、江西、福建、⼴西、陕西、贵州、云南、⼭西、河南、⼭东等,但因为当时移民⼊川的外省⼈以“湖⼴籍”最多,因⽽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填四川”。
所谓“湖⼴”,是指湖北、湖南两地。
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省”。
介绍在⼀般⼈的记忆中,“湖⼴填四川”这⼀历史事件是跟明朝末年“张献忠剿四川”分不开的。
时⾄今⽇,仍有不少四川的⽗⽼乡亲能够讲述“张献忠剿四川杀得鸡⽝不留”的恐怖故事。
似乎“湖⼴填四川”这⼀事件的起因,是张献忠把四川的⼟著⼈⼝杀光了。
张献忠是对四川造成过严重的破坏,但他在四川停留的时间前后只有⼏年,⽽明末清初四川⼤规模的战乱却持续了34年。
因此,张献忠⽆疑成为了清初四川残破和⼈⼝锐减的替罪⽺。
四川不愧为“天府之国”。
当⼗⼀⼆个省份的⼀百多万移民来到四川安家落户(康熙⼆⼗四年,四川的⼈⼝只有1.8万余丁,折合⼈⼝9万余;然⽽到乾隆三⼗⼆年的时候,四川⼈⼝已达290余万),⼀个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时代来临了。
“异乡⼈”开始在这⽚⾦⾊的⼟地上纵情舞蹈。
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产技术、地⽅戏、习俗、⽅⾔,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仙过海,各显神通。
随着漫长⽽艰⾟的创业过程的逝去,⼀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像汹涌的潮⽔如期⽽⾄。
他们获得了财富,获得了新⽣,获得了主⼈的称谓,同时也获得了这⽚⼟地的嘉奖。
“湖⼴填四川”对中国近现代史产⽣了⼀种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移民⼊川的第六代后裔开始,四川经过多⽂化、多民族的⼤融合以后,涌现出邓⼩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等杰出⼈物。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一、大夏政权的移民1、明氏大夏政权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在颖州(今安徽阜阳)爆发,是为红巾军。
巴蜀之地,因李喜喜青巾军入掠,杀虐甚甚,直到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率红巾军西征,占据巴渝,始得稍安。
明玉珍义军首定夔万,同年四月,攻下重庆,以此为中心四出扩张,至正二十一年(1361)攻下成都。
同年十月,在重庆称陇蜀王。
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明玉珍称帝,都重庆,国号夏,改元天统,是为大夏政权。
明洪武四年(1371),大夏政权为朱元璋派兵灭亡。
2、移民概况明玉珍占领巴蜀后,广招移民,发展生产,稳定四川,巩固政权,除了入川时所带20万大军外,还从湖北招移民入川,发展经济。
宋元之际,四川战争长达半个世纪,人口损失严重,待元朝统一,历90年左右,但因元统治残暴,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据李世平先生研究,元末人口约773,388人,估算为80万人。
时四川辖9路3府。
巴渝地区有重庆路、夔路,约20万人口。
即元末巴渝地区(以今重庆市为主)有人口约20万。
明玉珍率兵入川到建立政权称帝,共约有军队20万。
对此数,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曾作估算说:“(明玉珍)以偏师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
当时,明玉珍归徐寿辉部西红巾军,其师为陈友谅掌握权纲。
而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倾巢而出,“号六十万”。
明玉珍也曾言“区区人马二十万,北下汉中,东下荆楚……”。
可以确定,明玉珍有兵20万。
这20万军队,基本上都是明玉珍从湖广带入四川的。
由于在巴渝地区战事并不激烈,明玉珍军队很快占领了此地区,因此,此次战争对巴渝之地人口损伤并不很大。
明玉珍入川后,有割据一方之心,因此,很可能要求军队携家室入川。
若按1:1比例计,20万军队,则有20万家属相随。
这些家属,由政府统一安置,故合称这些兵士和家属为军事移民,不会少于40万人。
这40万余人的分布,主要是在巴渝地区,按2/3计,则有27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