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训练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天天练46 小说阅读(能力提升篇)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20+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20+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20简明、得体(二)[基础过关]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虽然我国出台的“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但8年来,这一规定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

市场上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仍大行其道。

专家分析说,白色污染问题在“限塑令”出台前后曾引发公众关注,但随着城乡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塑料袋引发的污染问题便不再凸显,人们关注较多的通常是空气、水等污染问题。

“限塑令”推广初期塑料袋的使用量是下降的,但替代塑料袋的物品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同时对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

虽然超市执行“限塑令”相对到位一些,但是菜市场、餐馆和路边的商贩,仍会用0.025 mm以下的超薄塑料袋。

请以记者街访的方式,表现百姓对“限塑令”施行情况的认识。

要求:表达连贯、得体。

记者:请问您对施行了8年的“限塑令”怎么看?路人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路人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记者:白色污染其实危害也很大的,你们赞成以严格的执法措施施行“限塑令”吗?路人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路人乙: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必须删除的有哪四个?写出序号即可。

大家都不陌生。

而对于“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谚语来说①在日常生活中,苹果更像是一位灰姑娘,没有出众的外表,也没有昂成为了全世界最贵的身价。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35+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35+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35文言翻译(一)[基础过关]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长安中,张柬之代杨元琰为荆州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则天革命【注】,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

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

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

及事成,加云麾将军。

(选自《旧唐书》)【注】革命: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称帝,故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1)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1)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6小说阅读专练外国小说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6小说阅读专练外国小说含解析

天天练46 小说阅读专练(外国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你演奏吧[保加利亚]兹德诺夫卡·伊芙提莫娃''“别拿走我的单簧管,万科,求你了。

”伊万说,“你还记得有一回我用这个单簧管为你的爸爸演奏吗?你爸爸的肋骨疼得要命,但我为他演奏了一曲之后,他的身子一下子就舒展开了,关节也能活动了。

”伊万穿着一件磨破了的棉衣,手里紧紧攥着一支老旧的单簧管。

这乐器已然历经沧桑,褪色的表面上到处都是划印。

“你已经在我这儿赊了整整几个月的账了,伊万,”柜台后面的男人说,“到现在你连一毛钱都没有还给我。

”这个男人身处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里,算是咖啡馆、酒馆和便利店三合一的店堂吧。

他就是这家店的老板万科,把稻米、白糖和面包卖给村民就是他平日的营生。

穿破棉衣的男人抚弄着单簧管黯淡无光的音键,“我会在你儿子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所有表哥表弟堂姐堂妹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族里所有老人的葬礼上免费演奏。

别把我的单簧管拿走。

我儿子这阵子正在学呢。

他在街上听到什么调子,就能在这乐器上立刻摆弄出来。

”“你不应该这么贪杯啊,伙计。

为什么你不去意大利找份工作呢?你早就应该去赚钱。

”酒馆老板说着就伸手去拿单簧管,“我儿子还小。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结婚。

”“那会儿你为你儿子搞了个生日聚会,我为他演奏,一毛钱没收,你老婆听得都哭了。

”单簧管手伊万说,“还有,牙医把你那颗烂牙拔出来的时候,你没求我过来给你演奏吗?你的嘴肿得跟一个枕头似的,是我吹着小曲儿给你止了疼。

”“你给我止了疼是因为我们一起喝醉了来着。

”万科打断了他的话,“而且在你搞定这件事之前,你把我最好的一瓶白兰地给喝了。

”酒馆老板嘟哝着,伸手去拿单簧管,“看看这个!它只配扔进垃圾堆。

”酒馆老板一脸厌恶地摇着头。

“你可以拿走……你愿意的话,我去把我的冰箱给你拿来?”“那冰箱本来就是我的,伙计。

我把它扔出去,然后你去把它捡走了。

我才不要那个见鬼的冰箱呢。

全程训练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4论述文阅读(能力提升篇)

全程训练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44论述文阅读(能力提升篇)

天天练44 阐述文阅读(才能提升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对五四文学创立主体的人生遭际进展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

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

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利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构造,“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单独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将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标准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假如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仍然会是父权的衣钵。

晚清社会假如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会仍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

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场对社会进展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标准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施行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

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抗,承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仍然牵挂科举。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

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那么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分裂。

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承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标准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全程训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专练(一)

全程训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47传记阅读专练(一)

天天练47 传记阅读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安作璋:道德学问著春秋赵秋丽'李志臣'李建业''“我的一生可用读书、教书、写书来概括。

”年近九旬的安作璋先生安详地坐在狭窄的书房里,身上自然流淌着一股浓烈淳厚的文化气息。

1927年1月,安作璋出生于山东曹县城内文庙旁一户书香之家,家门两边有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这成为他一生遵循的信条。

1937年,安作璋小学毕业,家乡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也在县城办了一些学校,但他随家庭转到乡下私塾读书。

在家庭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下,他先后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书。

1944年秋,安作璋流亡辗转到山东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学习。

安作璋说:“这段艰苦岁月,支撑我的是那些历史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

”1947年中学毕业,安作璋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投入著名文史学家张维华、栾调甫、朱东润等先生门下,获得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教诲。

在张维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安作璋主攻秦汉史。

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总是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文献,四易寒暑竟有7个假期没有回家。

1951年,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

1954年2月20日、5月27日,他的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罕见的,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1955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出版,1957年再版。

当时,他年仅28岁。

1959年,《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出版,1979年再版。

“十年动乱时期,我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到隔离和批斗。

”安作璋说,在那是非颠倒的年月,他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著述达数千万字。

1980年,他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教授。

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

他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

全程训练高考语文1轮复习天天练论述性文本阅读专练能力提升篇_

全程训练高考语文1轮复习天天练论述性文本阅读专练能力提升篇_

每日练 40阐述性文本阅读专练(能力提高篇)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长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度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亲密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根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亮地表现了这类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亲密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次序与和睦,“礼”也是全部民俗风气由来的源泉。

礼仪的观点深入到社会活动的全部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表现。

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来宾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

晚唐人刘贞亮《茶十德》中提出了“十德”说,此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的句子,这说明最迟在唐朝,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广泛民俗。

而在政界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差别官阶等级的标记,点茶与点汤成为政界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其哲学思想重申适量原则。

茶文化中表现了这一点,《茶经》中重申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可以用停蓄不流的死水。

在喝茶之中,第一次沏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其实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正确之“至味”。

喝茶的量也重申适量。

喝茶人经过饮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地,这就是茶道。

喝茶的全过程贯衣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倡导经过茶道,创造出社会和睦稳固、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的空间。

唐朝诗人们的饮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知足,侧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重申心灵感觉,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地。

经过喝茶与茶道展现,表现出人的精神心胸和文化涵养,表现人的高傲清廉、节简朴实的思想品行。

道家思想重申对自然的追求。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这样的,自但是然的,而非存心做作所致。

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擅长川谷之间,先人尊崇野生茶的质量,倡导“真茶”的观点,反对在茶汤中掺以香料。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9+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9+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49写作集训(基础过关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头攒动的旅游景区,乘坐观光缆车上山下山的游客络绎不绝。

缆车给游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和议论。

有人说:“缆车真好,一路轻松游览,居高临下,极目楚天。

”也有人说:“坐缆车是轻松,可一路摇摇晃晃,让人提心吊胆,哪有心情赏景呀!”还有游客说:“这缆车太快了,还没看清美景,就匆匆过去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拥有自己事业的青年,去看望昔日的老师。

聊到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大家抱怨连连。

老师拿出一壶咖啡,以及各式各样的杯子。

这些杯子看上去有的很平庸,有的很昂贵,有的很精致。

老师叫他们每人选个杯子。

当每人手里都有杯咖啡时,老师说:“发现没有,看起来漂亮的杯子都被拿走了,剩下的都是普通的、貌似廉价的杯子。

”“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事,你们只是想选择最好的,但这也是你们的压力和问题的根源。

你们想没想过,真正重要的是咖啡,而不是杯子。

可是你们下意识会选择漂亮的杯子,甚至还可能觊觎着别人的杯子。

有时候正因为我们太关注杯子,所以无法好好享用咖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流水会远去,时光会流淌,生命会消逝,存在的只有现在。

材料二辉煌的盛唐已逝,但伟大的诗魂永存;古希腊城邦已经坍圮,但自由民主的星火依旧蔓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与天地自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荀子在谈到这一话题时,既认为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欲为;又认为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14+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14+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14选仿换[能力提升]1.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

读小说就是读人物,《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莫不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爱博纯真,叛逆任性,令人喜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画线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读哲学使人深刻,读历史使人睿智,读诗歌使人灵透。

你看:一篇《福兮福兮》给了我们一把利剑,劈开纷繁的世界,让人将利弊得失看得清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书呈现的不仅是语言文字之美,更有隐在其后、超越其上的一种大美情怀。

3.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两句话。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

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语段改写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可调整个别字词的顺序,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我喜欢自然风光,还喜欢生活中的故事,情节曲折的小说更让我喜爱,也喜欢大自然的音响,富于魅力的风光摄影更让我着迷,当然,那美妙动听的音乐尤其让我陶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5.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46 小说阅读(能力提升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①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

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

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

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

”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

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

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

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

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

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

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

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

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

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

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是。

”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

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

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

”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

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

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

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

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

【注】①辘轳:汉民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

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

C.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

D.小说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侧面表现了老魏对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E.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

2.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重逢张承志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民歌①我们见面时,并没有出现什么戏剧性的情景。

索米娅用力拽着牛鼻绳,大步迎面走来。

她笑着向我问好:“呵,白音宝力格!我听达瓦仓说你来啦。

怎么样,路上累么?工作好么?你还是老样子!嗬——嘿!”她使劲拉着缰绳。

②她牵着首车的一头红花牛,和我并排走着。

她并没有哇地哭出来,更没有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甚至也没有喊我“巴帕”(蒙语,可译为“哥哥”),她丝毫没有流露对往事的伤感和这劳苦生涯的委屈,甚至在我挡开她,用力挥着三齿耙和平底锨,替她把那四车煤炭卸在学校伙房后面时,也是一样。

她随口说着什么,若无其事。

③她变了,若是没有那熟悉的脸庞,那斜削的肩膀和那黑黑的眼睛,或许我会真的认不出她来,毕竟我们已阔别九年。

她身上消逝了一种我永远记得的气味,一种从小时、从她骑在牛背上扶着我的肩头时就留在我记忆里的温馨。

她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喑哑,说话带着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

她穿着一件磨烂了肘部的破蓝布袍子,袍襟上沾满黑污的煤迹和油腻。

她毫不在意地抱起沉重的大煤块,贴着胸口把它们搬开,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又红又粗糙。

当我推开她,用三齿耙去对付那些煤块时,她似乎并没有觉察到我的心情,马上又从牛车另一侧再抱下一块。

她絮叨叨地和我以及前来帮忙的炊事员聊着天气和一路见闻,又自然又平静。

但是,我相信这只是她的一层薄薄的外壳。

因为,此刻的我在她眼里也一定同样是既平静又有分寸。

生活教给了我们同样的本领,使我们能在那层外壳后面隐藏内心的真实。

我们一块儿干着活儿,轰轰地卸着煤块;我们也一定正想着同样的往事,让它在心中激起轰轰的震响。

④下午的诺盖淖尔湖边小镇阳光明丽。

已经放了学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在索米娅周围又吵又嚷;休息的教师们,乳品厂的临时工,还有蹒跚着串门的老汉,都围着这堆刚卸下的煤评头品足地议论。

我发觉索米娅在这里人缘很好,她总是被那些人喊住,谈笑上几句什么。

⑤直到活儿干完了,她领着我回家时,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式随意闲谈着。

当我们转过学校前面的低缓土坡,顺着湖畔的小路朝那间半地穴式的小泥坯屋走去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嘶。

钢嘎·哈拉拖着脚绊,一蹦一跳地奔来。

直到马儿蹦跳着来到我们眼前,不管不顾地径自把脖颈伸向索米娅,把颤动着的嘴唇伸到她的怀里,我才明白了这黑马所具备的一切。

⑥我惊奇万分地望着钢嘎·哈拉。

它一声不吭地用黑黑的大脑袋在索米娅怀里揉搓着,双耳一耸一耸,不安地睁大着那对琥珀色的眼睛,好像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

⑦索米娅用沾满煤末的手轻轻搂着黑骏马的头,久久地抚摸着它,我看见,她的眼睛里盈满着泪水,肩膀在微微地发抖。

但是她始终背朝着我,一句话也没有说。

⑧她飞快地收拾着屋子,打开窗子,点燃炉火,涮洗所有的锅碗什物,挨个地给三个男孩洗掉脸蛋上的脏污,把其其格支使得团团转。

⑨泥屋里又充满了温暖,但不是昨夜那种热烘烘、乱糟糟。

她烧了一大锅浓浓的酽茶,把大茶壶煨在炉灶旁的红灰上。

她找出一罐黄油和一包黑砂糖,煎了很多黄澄澄的小面饼。

她把炸饼摆在我面前,那散着诱人甜香的饼上,油花在嗞嗞地响着。

⑩山那边白音乌拉公社没有送过柴油机发的电来,天黑了,屋里一片昏暗。

索米娅点燃了煤油灯。

又一个傍晚,我一直盼望着又一直害怕的傍晚降临了。

炉灶里的牛粪火闪着橘黄色的火焰。

这活泼的暖色点缀了浓暮灰蓝的阴暗色彩,一闪一跳地,把那被严严压实的不安和激动引了出来,像一阵气浪,像一支无声的旋律,在这低矮的小泥屋里愈来愈浓郁地回旋着。

(节选自《黑骏马》)【注】“我”与索米娅青梅竹马,曾共同喂养过黑骏马钢嘎·哈拉,后因故分离。

本文描述的是他们九年后重逢的情景。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在阔别九年之后遇到了索米娅,见面时索米娅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间接传达了“我”内心的伤感和惭愧。

B.索米娅有很好的人缘,她用一贯的开心、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孩子和其他人都很喜欢她。

C.本文始终在一种“随意闲谈”的氛围中展开,叙事不紧不缓,情感不喜不悲,这种安排符合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

D.开篇引用的两句民歌,颇具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既暗示了本文人物之间的关系,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E.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语句,结尾部分描绘的昏暗而又不失温暖的静谧场景,令人回味无穷。

6.突然出现的黑骏马钢嘎·哈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主人公索米娅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①~⑤段详略安排很有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