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电池的现状及发展

合集下载

温度(高低温,温差)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温度(高低温,温差)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锂电池中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广、循环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的优点,被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

但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可逆反应热、欧姆热、极化热和副反应热,电池的发热量主要受其内阻及充电电流的影响。

动力电池是非常“娇贵”的。

温度对动力电池整体性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用性能、寿命和安全性三个方面。

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一般要综合考虑温度对电池性能、寿命和安全的影响以确定电池最优工作范围,并在此温度范围内获得性能和寿命的最佳平衡。

普遍认为电池最佳工作温度区间为20℃~30℃,实际项目中需根据电池相关热测试结果,确定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

锂电池容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通过测试发现,温度每上升1℃容量就上升原来的0.8%,但温度的升高也会损坏电池,电池循环寿命和容量都会逐渐降低。

根据试验,在常温25℃的环境下,如果温度升高6~10℃时,会因为高温增加电池的浮充电电流而导致电池的寿命减少一半。

由于过充电量的积累,电池的循环寿命缩短。

锂电池的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如果电池温度升高,总放电不变,放电深度就会减小。

当电池的温度上升到45℃时,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如果电池在温度高于50℃的环境下充电,酸会加速在蓄电池极板上的腐蚀,而且温度升高会加速电池外壳的老化。

温度的变化使得锂电池可用容量会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具体参考程度为:-10℃时可用容量为70%,0℃时可用容量为85%,25℃时可用容量为100%。

因此,天气变冷电池性能下降为正常现象,当温度降低时,电池放电电压也大幅降低,这样电池在低温放电时就会更快的到达放电截止电压,从而造成低温放电容量明显低于常温容量。

低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当锂离子电池处于低温状态时,其可用容量减少、充放电功率受限。

如果对功率不加以限制,会引起电池内部锂离子的析出,从而引发电池容量不可逆的衰减,并且会给电池的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环境温度越低,电池内活性物的活性越低,电解液内阻和粘度越高,离子扩散越难,而且低温下锂离子在电极中的扩散速度慢,较难嵌入而易于脱出,从而使容量急速下降,因此,低温下使用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很大的影响。

温差电池的现状及发展

温差电池的现状及发展

温差电池的现状及发展东北石油大学电气工程新技术文献综述 2011年 11月 6日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研究方向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专业班级电气08-1班学生姓名冯小童学生学号 080603140102温差电池的现状及发展摘要:温差电池是利用热电转换材料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全静态直接发电方式,具有设备结构紧凑、性能可靠、运行时无噪声、无磨损、移动灵活等优点,有微小温差存在的情况下即可产生电势。

在军事、航天、医学、为电子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能源紧缺现象日趋严重,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燃料电池的实用困难,使得温差电池作为适应范围广和符合环保的绿色能源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介绍了温差电池技术的机理,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和提高发电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温差电热能转换温差电池绿色能源0 引言温差电技术研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于20 世纪60 年代达到顶峰,并成功的在航天器上实现了长时发电。

近几年来,温差电池不仅在军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日本丰桥科技大学稻垣教授等人首次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只温差电池,当前日本在废热利用,特别是陶瓷热能转换材料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倾向于军事、航天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欧盟着重于小功率电源、传感器和运用纳米技术进行产品开发;我国在温差电方面虽有一定实力,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1 温差电池简介温差电池,就是利用温度差异,使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温差电池的材料一般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种。

用金属制成的电池塞贝克效应较小,常用于测量温度、辐射强度等;用半导体制成的温差电池塞贝克塞贝克效应较强,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也较高,因此,可将多个这样的电池组成温差电堆,作为小功率电源。

1.1 塞贝克效应塞贝克效应,又称为第一热电效应它是指由于温差而产生的热电现象。

在两种金属A 和B 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使两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则在回路中将出现电流,称为热电流。

人体温差电池

人体温差电池

人体温差电池
温差电池,就是利用温度差异,使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温差电池的材料一般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种。

用金属制成的电池赛贝克效应较小,常用于测量温度、辐射强度等。

这种电池一般把若干个温差电偶串联起来,把其中一头暴露于热源,另一个接点固定在一个特定温度环境中,这样产生的电动势等于各个电偶之和,再根据测量的电动势换算成温度或强度。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它来测量冶炼及热处理炉的高温。

尽管手机、电子表等微型便携电子产品依靠电池摆脱了电线的“纠缠”,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每使用一段时间后还是需要充电或更换电池。

德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利用人体温差产生电能的新型电池,可以给这些便携式的微型电子仪器提供长久的“动力”。

温差发电片
据德国《科学画报》杂志报道,来自德国慕尼黑的一家芯片研发企业研究出的这种新型电池,主要由一个可感应温差的硅芯片构成。

当这种特殊的硅芯片正面“感受”到的温度较之背面温度具有一定温差时,其内部电子就会产生定向流动,从而产生“微量、但却足够用的电流”。

负责研发这种电池的科学家温纳·韦伯介绍说,“只要在人体皮肤与衣服等之间有5摄氏度的温差,就可以利用这种电池为一块普通的腕表提供足够的能量”。

据介绍,与目前已有的一些同类温差电池相比较,新型电池的特点在于其所采用的材料硅更加容易获得,并且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温差发电现状

温差发电现状

温差发电现状
随着全世界走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温差发电技术也逐渐成为现代能源竞争中的新热点。

在过去几年里,温差发电技术已经发展得很快,因为它可以有效利用温差来发电,提供可持续、便宜、安全、低碳排放的绿色能源。

可以说,温差发电技术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它采用多种技术来利用温差能量发电,例如热电技术、压缩热循环技术、电子热封技术等。

与常规的电力发电技术相比,温差发电可以以更少的能耗和更低的成本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

在最近几年,温度差发电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热电技术。

热电技术是温差发电技术中最常见的形式,利用温度差,制造电力。

它更加环保,可以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不会污染大气。

比如,太阳能热电技术就是一种采用热电技术的发电方式,它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给大众带来更多的清洁能源可见。

此外,热压缩循环技术也被广泛用于温度差发电。

热压缩循环技术利用温度差发电。

它将低温的外部空气转换成高压热气体,随后驱动活塞引擎,活塞引擎可以产生电力。

另外,电子热封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温度差发电。

电子热封技术利用温度差,制造电力。

它可以在低温环境中运行,可以有效利用外部温度差来产生能源,而不损耗能源。

总之,温差发电技术对全球的电力革新、环保革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有力替代方案。

它可以有效利用温差能量,
为人类提供安全、优质、可再生的能源。

展望未来,温差发电技术将会更加发达,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温差电池PPT

温差电池PPT
用金属制成的电池,赛贝克效应较小,常用于测 量温度、辐射强度等。测量原理是将上述产生的电 动势换算成温度或强度。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它来测量冶炼及 热处理炉的高温。
赛贝克效应
把两种不同的金属导体接成闭合电路时,如果把 它的两个接点分别置于温度不同的两个环境中,则 电路中就会有电流产生。这一现象称为塞贝克效应, 又称作第一热电效应。(这一现象是赛贝克在1821 年发现的。)
将两种不同类型的热电转换材料N型和P型半导体 的一端结合并将其置于高温状态,另一端开路并给 以低温。
由于高温端的热激发作用较强,空穴和电子浓度 也比低温端高,在这种载流子浓度梯度的驱动下, 空穴和电子向低温端扩散,从而在低温开路端形成 电势差。
将许多对P型和N型热电转换材料连接起来组成模 块,就可得到足够高的电压,形成一个电压较高的温 差电池。
➢ 虽然温差发电已有诸多应用,但长久以来受热电 转换效率和较大成本的限制,温差电技术向工业 和民用产业的普及受到很大制约。
➢ 可以设想一下,在温差电池技术成熟以后, 我们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电池就可以利用身 体与外界的温度差发电,而大大延长其使用 时间。
上述闭合电路叫做温差电偶,这种情况下产生电 流的电动势叫做温差电动势。
例如:铁与铜的冷接头为1℃,热接头处为100℃, 则有5.2mV的温差电动势产生。
半导体材料温差电池
简介:用半导体制成的温差电池赛贝克效应较 强,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也较高,将多个这样 的电池组成温差电堆,作为小功率电源。
半导体材料温差电池工作原理
温差电技术发展历程
温差电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于20世纪60年 代达到高峰,并成功地在航天器上实现了长时发电。 当时美国能源部的空间与防御动力系统办公室给出 鉴定称,“温差发电已被证明为性能可靠,维修少, 可在极端恶劣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动力技术”。

2024年温差发电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温差发电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温差发电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温差发电是一种利用地球内部温差产生能量的发电技术。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温差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温差发电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技术进展、主要市场参与者等方面。

市场规模目前,温差发电市场规模整体较小,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和欧洲。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2019年全球温差发电市场规模约为x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xxx亿美元。

尽管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温差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技术进展温差发电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目前,主要的温差发电技术包括热电效应温差发电和奥特曼循环温差发电。

热电效应温差发电是利用材料的热电效应将温差转化为电能的方法。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低温温差发电,如地热发电和工业余热利用。

奥特曼循环温差发电是利用低温热源与高温热源之间的温差驱动发电机运转的方法。

该技术适用于高温温差发电,如太阳能光热发电和核能发电。

近年来,温差发电技术不断创新,如纳米材料的应用、新型工作介质的研发等,使得温差发电的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提升。

这些技术进展进一步推动了温差发电市场的发展。

主要市场参与者目前,温差发电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发电设备制造商、能源公司和科研机构等。

其中,一些知名的公司在温差发电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

美国的X公司是一家领先的热电效应温差发电设备制造商,其产品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

欧洲的Y公司则是一家主要从事奥特曼循环温差发电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一些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也在推动温差发电市场的发展。

这些机构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温差发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市场前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大气污染的担忧,温差发电市场具有广阔的前景。

预计未来几年,温差发电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2024年温差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温差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温差发电市场前景分析引言温差发电(也称热差发电、热量差动力发电)是一种利用地球自然温差产生电能的新型清洁能源技术。

它通过利用热源温度差异实现能量转换,具有潜力巨大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对温差发电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温差发电技术概述温差发电技术主要包括热电堆、热机、热泵等。

其中,热电堆是最常用的温差发电技术,在温差发电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热电堆主要是利用热电材料的热电效应实现能量转换,其高效、可靠、环保的特点使其成为温差发电市场的关键技术。

温差发电市场现状分析1.市场规模扩大: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对清洁能源的大力支持,温差发电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外温差发电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

2.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温差发电技术在高温与废热能转换效率的提升以及新材料的研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将促进温差发电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清洁能源政策和目标,加大对温差发电技术的支持力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会。

2024年温差发电市场前景分析1.温差发电在清洁能源行业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温差发电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其地位将逐渐得到认可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市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温差发电主要应用于工业废热利用、建筑节能等领域。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商业化推广,温差发电有望拓展到更多领域,如家庭供暖、交通运输等。

3.投资前景广阔:温差发电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技术,投资前景广阔。

在未来几年中,预计将有更多投资者和企业加入到温差发电产业中,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挑战与对策在温差发电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主要包括技术成本高、效率有限、设备维护等方面。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温差发电市场的健康发展。

结论温差发电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同位素温差电池

同位素温差电池

同位素温差电池
同位素温差电池是一种利用同位素的热力学性质产生电能的装置。


通过将两种同位素(通常是氢和氘)分别置于高、低温环境中,使其
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从而产生电势差。

同位素温差电池的工作原理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热量无法从低温
物体自发地传递到高温物体。

因此,在两个不同温度下,同位素的反
应速率也会不同。

这种差异会导致电子在两个半电池之间移动,从而
产生电势差。

通常情况下,同位素温差电池使用氢和氘作为反应物质。

在高温环境下,氢和氘可以进行核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能量。

在低温环境下,
氢和氘则进行核裂变反应,并吸收能量。

这种不对称的化学反应速率
导致了电子流动,并产生了电势差。

由于同位素温差电池可以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氢和氘来产生能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

此外,同位素温差电池还可
以用于太空探索等特殊领域,因为它不需要任何外部能源供应。

总之,同位素温差电池是一种利用同位素的热力学性质产生电能的装
置。

它通过利用氢和氘在不同温度下不对称的化学反应速率产生电势差,并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差电池的现状及发展————————————————————————————————作者:————————————————————————————————日期:2东北石油大学电气工程新技术文献综述 2011年 11月 6日课程电气工程新技术研究方向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专业班级电气08-1班学生姓名冯小童学生学号 080603140102温差电池的现状及发展摘要:温差电池是利用热电转换材料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全静态直接发电方式,具有设备结构紧凑、性能可靠、运行时无噪声、无磨损、移动灵活等优点,有微小温差存在的情况下即可产生电势。

在军事、航天、医学、为电子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能源紧缺现象日趋严重,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燃料电池的实用困难,使得温差电池作为适应范围广和符合环保的绿色能源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介绍了温差电池技术的机理,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和提高发电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温差电热能转换温差电池绿色能源0 引言温差电技术研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于20 世纪60 年代达到顶峰,并成功的在航天器上实现了长时发电。

近几年来,温差电池不仅在军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日本丰桥科技大学稻垣教授等人首次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只温差电池,当前日本在废热利用,特别是陶瓷热能转换材料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倾向于军事、航天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欧盟着重于小功率电源、传感器和运用纳米技术进行产品开发;我国在温差电方面虽有一定实力,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1 温差电池简介温差电池,就是利用温度差异,使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温差电池的材料一般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种。

用金属制成的电池塞贝克效应较小,常用于测量温度、辐射强度等;用半导体制成的温差电池塞贝克塞贝克效应较强,热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也较高,因此,可将多个这样的电池组成温差电堆,作为小功率电源。

1.1 塞贝克效应塞贝克效应,又称为第一热电效应它是指由于温差而产生的热电现象。

在两种金属A 和B 组成的回路中,如果使两个接触点的温度不同,则在回路中将出现电流,称为热电流。

塞贝克效应的实质在于两种金属接触时会产生接触电势差,该电视差取决于金属的电子逸出功和有效电子密度这两个基本因素。

半导体的温差电动势较大,可用作温差发电器。

1.2 帕尔帖效应1834 年法国物理学家帕尔帖在铜丝的两头各接一根铋丝,再将两根铋丝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上,通电后,发现一个接头变热,一个接头变冷。

这说明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电回路在有直流电通过时,两个接头处分别发生了吸放热现象。

当改变电流方向,吸热端和放热端也会随之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做帕尔帖效应。

1.3 汤姆逊效应上面所述的两个效应都涉及到由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回路。

而汤姆逊效应则发现于单一均匀导体中的热电转换现象。

如果电流流过有温度梯度的导体,导体中除了产生焦耳热以外,在导体和周围环境之间还会有能量交换,这种现象叫做汤姆逊效应,产生的热成为汤姆逊热。

2 温差电池的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已投入大量资金及精力研制微型温差电组件。

Seiko 仪器公司已研制出一种依靠人的体温发电的用于手表的微型温差电池。

温差电源件块状材料切割而成,原件截面积 100mm x 100mm,高度约 600mm,该电池尺寸2.0mm x 2.0mm x 1.3.由50 对原件串联构成,温差1K 时产生20mv 电压,输出功率1mw。

在手表中将10 个微型温差电池串联起来,为容量4.5mah 锂离子蓄电池充电。

美国的喷气动力实验室在温差电池的制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他们用氩等离子沉积(Argon plasma deposition )的方法在硅衬底上沉积上Cr 和Au,然后使用光刻技术做出用于沉积 p、n 型温差材料的微区,接着用电化学沉积法在硅衬底上先后沉积 n型Bi2Te3、Bi2Te3—-x Se-x 和p 型Bi2-x Sb-xTe3 温差电材料,塞贝克系数分别为-80~ -120mv/k 和40~80mv/k,沉积完成后在温差电材料的表面构造导电层并将硅衬底去除。

制作的微型温差电池包含高度为20~·60mm 的 n 型及p 型温差电单体几万个。

这种器件使用温度范围是室温到500K。

由2300 对高度为50mm的微型温差电偶制作的的微温差电池,在温差8.5K,负载电压4.1V 时产生电功率22mw,比功率约为1.3w/cm2,热电转换效率0.4%。

清华大学的Li Jing feng 等使用硅刻蚀技术(Silicon molding process)制造微型温差电微器件方面取得了进展。

其工艺大致如下:(1)在 Si 片的正反面分别覆盖上掩膜板用反应离子刻蚀技术(RIE)做出深300mm、面积为40mm2 的孔;(2)用类似压膜法的工艺将温差电材料灌注到孔内;(3)通过光刻显影和电沉积技术将p/n 联接起来,并使用XeF2 将Si 刻蚀掉。

3 温差电技术的应用最早的温差发电机于1942 年由苏联研制成功,发电效率为1.5%~2%。

之后一些特殊领域对电源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温差电技术的发展。

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陆续有一批温差电技术的发电机成功的哦能够与航天飞机、军事和远洋探索。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温差发电机正逐渐拓宽其应用领域,不仅在军事和高科技方面,而且在民用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义勇前景,随着能源与环境危机的日益逼近,科学家在利用低品位与废能源发电方面加大了研究力度,部分研究成果已步入产业化。

3.1 远程空间探索自从 1969 年阿波罗号飞船成功登陆月球,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直不断深入地进行中。

随着探索空间的拓展,对太空中应用的电池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太阳能电池在远离太阳、黑暗、冰冷和空洞的世界里很难发挥作用。

使用热源稳定、结构紧凑、性能可靠、寿命长的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系统成为理想的选择。

利用温差电技术,一枚硬币大小的放射性同位素热源能够提供长达二十年以上的连续不断的电能,这是其他任何一种热能源技术所不能比拟的。

而且温差发电系统拥有更诱人的体积和重量。

这使得发电机的重量大大的减小,完全可以满足飞船在航行、通讯和科学一起使用方面的所有用电要求.3.2 军事为满足陆军对电源系统的特殊要求---轻便、灵活、充电方便等,从1999 年开始,美国能源部启动了“能源收获科学与技术项目”,研究利用温差发电模块,将士兵的体热收集起来用于电池充电。

其近期目标是实现对 12 小时的作战任务最少产出 250 瓦小时的电能,目前该研究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3.3 远距离通讯、导航和设备保护温差电技术性能稳定、无需维护的特点使其在发电和输送点困难的偏远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已用于基地、沙漠、森林等无人地区的微波中继电站电源、远地自动无线电接收装置和自动天气预报站、无人航标灯、油管的阴极保护等。

3.4 小功率电源体积小、重量轻、无振动、无噪音使温差发电机非常适合用作小功率电源(小于5W),在各种无人监视的传感器、微笑短程通讯装置以及医学和生理学研究用微小型发电机、传感电路、逻辑门和各种纠错电路需要的短期微瓦、毫瓦级电能方面,温差技术均可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5 温差电传感器最近,基于热电转化材料的 Seebeck 效应,许多新兴的温差电传感器被研制成功,并用于低温温度测量、单像素红外线和X 射线探测、氢气和其他可燃气体泄漏检测等。

4 温差电池的发展趋势现在,就整体温差电池发展水平而言,我国与国外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发展较为缓慢。

特别是在应用方面,我国比较缺乏相关技术以及市场的支持。

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节能技术,温差电池在能源技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军事、航天或是其他科研领域也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所以,我国深入开展温差电池技术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结21 世纪是一个以绿色能源为主的高技术时代,对温差电池的应用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扩展。

最近,在温差电池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和应用实例。

随着对热电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热电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伴随制造技术的成熟,我们相信温差电池必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利用更为先进的温差电池,我们可以收集多余的热量,变废为宝;为汽车提供辅助电源和车载空调;利用自己的提问发电驱动风扇或者给手机充电。

人类将逐渐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并不再为能源使用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而苦恼。

参考文献[1] 高敏,张景韶,ROWE D M.温差电转换及其应用[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1—3.[2] 张建中,王保明,李昌进.微温差电池的设计[J].电源技术,2004,9:569—571.[3] 张建中.温差电技术发展新动向[J/OL].中国电子报。

[4] 樊东黎.美国热处理技术发展路线图概述[J].金属热处理,2006(1).[5] 徐祖耀,徐璐萍,潘健生等.面向 21 世纪的“绿色热处理”[J].热处理,2000(1).[6] 樊东黎.热处理设备展望[J].机械工人(热加工),2006(5).[7] 章韶敬.温差电转换及其应用[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6.[8] 黄志勇,吴知非,周世新等.温差发电器及其在航天与核电领域的应用.原子能科学技术,2004,38:42-47[9] 张腾,张征.温差发电技术及其一些应用.能源技术,2009,30(1):35-39 [10] 姜宝港.略述温差电技术及其应用[J].家电技术,2004,4:48-49.[11] 王为,贾发龙.新型微温差电池的设计[J].家电技术,2009,9:569-571 [12] 李茂德,屈健,李玉东.接触效应对小型半导体温差发电器性能的影响.半导体学报,2005,26(12):2440-2444[13] 林玉兰,吕迎阳,梁广.基于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的锂电池充电装置[期刊论文] ,电源技术,2006(01) [14] 黄正谨.电子设计竞赛赛题解析 2003 [15] 马建国.电子系统设计 2006[16] 屈健,李茂德,乐伟.半导体温差发电器的工作性能优化[期刊论文].低温工程,2005(02)[17] 李伟江,李玉东,腊冬低温差下半导体温差发电器分析[期刊论文].能源技术 2006(05)[18] 施文,钟武,余大斌.微型热电器件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材料导报,2010(7)[19] 许斌,王为.微型温差电器件及相关材料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电源技术,2006(3)[20] 许志建,徐行.塞贝克效应与温差发电[期刊论文].现代物理知识,2004(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