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 文档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脉法解二)整理:明峻云开日出双子座光生校对:玄风咱们上一次主要讲了第三卷《脉法解》,主要是讲了摸脉基本的一些方法,主要讲要去体会脉气,体会脉气那种自然而然地周流的即时状态。
这是脉诊的基本功,那么今天咱们接着来讲,讲这个具体的脉象,以前历代的脉学、脉经,都会讲到很多的脉象,所谓的28脉也好,多少脉也好,会讲很多的脉象。
那么这个脉象一多呢,虽然可以分门别类,讲的比较细,但是也容易流散无穷,这么一个弊端,多了反而不容易从整体上去把握。
包括《四圣心源》黄元御先生,他在讲脉象的时候,前面讲了一个总论,后面也是分为24脉,也是一种脉象一种脉象的来讲,那么它的好处是,它是一对一对的来讲,两个脉对应着来讲,所以有了归纳的意思在里面,而且讲的时候这个脉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结合在意思,不同的脉象之间可能会有穿插的,不同的脉的部位有一个什么样的脉象。
他也是按一气周流这个意思来穿插着讲,所以这一点是跟其它脉诊、脉书、讲脉法的一些其它书相比而言,这是《四圣心源》讲脉法讲得更有意义,或者说是着眼点更高一个地方,历来脉法确实不是很好讲,因为这个东西其实是一种感觉,如何能够把它讲的很形象、易于让大家理解,方便大家学习接受,我也没有很多的经验。
《脉法解》这一卷,今天晚上就把它讲完,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怎么去讲,我是想把后面这24脉所有的内容,我把它揉合在一块来讲,不去分开一个脉一个脉的讲了。
我把它全部综合在一块给大家讲,讲的也是我个人的体会,这样希望能够让大家理解的时候能够更方便一些,大家结合我讲的再去分开看,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四圣心源》原文它是两个脉两个脉的分开讲的,我讲的时候不会分开,我会把所有的内容根据我的理解,把它综合在一块,来给大家讲讲我的体会,这是今天晚上讲课的主要形式。
那么首先说一下,我们要摸脉,病人来了你要摸脉肯定是摸这个病脉、不正常的脉,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正常的脉是什么,要有一个标准,正常的脉象我们都知道它叫缓和之脉,缓脉,脉贵缓和、脉贵有神,什么叫缓和之脉,就是脉你摸着很软,又比较有力、比较饱满,跳动的过程感觉很有灵气,很有神气,脉气很清透、很灵润,也不快也不慢,也不沉也不浮,就是那种雍容和缓,落落大方,如果从脉气的感观把它当成一个人的话,就像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书生,那种感觉。
《四圣心源》讲解

《四圣心源》讲解20101213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一整理:月射寒江江南明锦-双子座猫熊无所住校对:山上月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
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
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
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
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
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
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
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
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
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
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
我就先把我讲的思路跟大家汇报一下。
四圣心源文档

四圣心源引言四圣心源是一种古老的能量体系,涵盖了四种不同属性的能量,包括圣洁、智慧、力量和和平。
这四种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的灵魂之源,每一种能量都有独特的特性和用途。
本文将介绍四圣心源的背景、属性和运用方式。
背景四圣心源的概念源自古代传说,据说宇宙中存在四个神圣的心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力量和能量。
这四个心源被视为宇宙的真正源泉,因此被称为四圣心源。
在古代文化中,四圣心源被认为是宇宙平衡与和谐的象征。
属性四圣心源分别是:1.圣洁:圣洁能量代表纯净、正义和由内而外的美。
它具有净化和启示的作用,能够帮助人们追寻内心的纯净,并保持身心清洁。
圣洁能量还可以驱散负面能量,提升环境的正能量。
2.智慧:智慧能量代表思考、理解和学习的力量。
它使人们具备洞察力和创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做出明智的决策。
智慧能量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促进精神成长和发展。
3.力量:力量能量代表力量和坚韧的力量。
它赋予人们力量和动力,使他们具备掌控命运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力量能量还可以增强体力和耐力,保持身体健康和活力。
4.和平:和平能量代表平和、宁静和爱的力量。
它能够平息冲突和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和平能量还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使人们更加与自然和谐共生。
运用方式四圣心源的能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使用和引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用方式:1.冥想和瞑想:通过冥想和瞑想,人们可以专注于四圣心源的能量,与其相连接并接受其启示和能量的加持。
这种方法有助于平衡身心,提高意识水平和灵性发展。
2.祈祷和祝福:通过祈祷和祝福,人们可以向四圣心源发送感恩和祝福的能量。
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与四圣心源之间的联系,并获取它们的力量和保佑。
3.能量治疗和疗愈:四圣心源的能量可以用于能量治疗和疗愈,帮助人们恢复健康和平衡身心。
通过将四圣心源的能量引入身体,可以促进能量的流动和修复,加速身体的自愈过程。
4.创造和艺术:四圣心源的能量可以激发创造力和艺术灵感。
四圣心源word

卷一天人解远在黄帝的年代,黄帝咨询岐伯,一问一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最早的医学经典,以探究人与宇宙自然的奥秘。
这本书中的话就是说:明白天的运行道理,必然可以对应于人;明白了人的道理,也必然可以对应于天道。
正所谓“天人一理”,不懂得天道运行,又怎么能懂得人的道理呢?从扁鹊(秦越人)、张仲景两位圣贤以后,医理失传,庸医遍地,不学无术,对先圣所传精义不求甚解,害人无数。
故我写这篇“天人解”以昭示天下。
一、阴阳变化混沌未开之时,天地不分,阴阳不辨。
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沉为阴,清升浊降是自气之理。
清气上升为天,浊阴下降为地,天地的清浊二气之间是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的中轴,就是“土”,五行之土气。
中气的枢轴运动,带动清气向左旋转,上升化为“火”气;带动浊气向右旋转,下降为“水”气。
化为火则热,化为水则寒。
清气向左上升,升到一半未化成火的时候,叫做“木”,木气适宜温暖,继续上升,积温成热而最终化成“火”。
浊气向右下降,降到一半未成水的时候,叫做“金”,金气清凉肃降,积凉成寒,最终化为“水”。
水、火、金、木是四时气机的表现,叫做“四象”。
四象是阴阳的气机升降,而阴阳的升降就是中气的浮沉。
分开了叫做四象,合起来概括地说就是阴阳。
而阴阳不过是中气的变化而已。
四象的气机轮换更替,一年循环一遍,周而复始。
阳气生发、旺盛于上半年,阴气肃降收敛于下半年。
阳气初生时为春,完全升发旺盛时为夏。
春生夏长是木和火的气机的生长变化,木为春火为夏,所以春温夏热。
阴气初收之时为秋,完全收敛肃降为冬。
秋收冬藏是金和水的气机运行的变化,金为秋而水为冬,所以秋凉而冬寒。
“土”没有专门的位置,主令的时间在六月,又叫季夏。
土结合四象,就是金、木、水火、土组成的五行。
二、五行生克五行相生的顺序: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五行相克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天地的位置、自然的气象是: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气生于东方,形成了春的温气;升于南方,形成了夏的热气;下降于西,形成了秋的凉气;下降于北,形成了冬的寒冷之气。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四圣心源四圣心源,指的是四种珍贵的草药——人参、灵芝、鹿茸和虫草花。
这四种草药在中医药传统中被誉为“四圣”,因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而闻名于世。
这些草药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珍稀宝贝。
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四圣心源的起源、功效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四种草药分别是什么。
人参,别名“北五味子”,是一种带有地下茎的植物。
其主要产地有中国、韩国和俄罗斯等地区。
人参被誉为“草中之皇”,具有提神增力、滋补益气、抗衰老的功效。
灵芝,是一种真菌,主要生长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
灵芝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被称为“仙草”,常被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延缓衰老、抗肿瘤等方面。
鹿茸,是雄性鹿的角,多生长在鹿类的头部。
鹿茸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激素,具有补肾强壮、益气养血的功效。
虫草花,是一种特殊的真菌,寄生在某些昆虫体内。
虫草花具有滋阴润肺、益气养血、强身健体的功效,常被用于提高免疫力和增强体力。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四圣心源草药。
在中国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对这四种草药的详细记载。
人参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补益良药”,灵芝则被称为“万物草皇”,鹿茸被称为“补中益气之上草”,虫草花也被称为“草中之宝”。
这些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证据,证明了四圣心源的药用价值和重要性。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四圣心源的功效。
科学家们通过提取四圣心源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研究了它们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的有效成分可以改善机体的抵抗力和促进新陈代谢,灵芝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的作用,鹿茸中的成分能够刺激血液循环和提高脑血流,虫草花则具有抗疲劳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四圣心源草药的药物价值,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现代医学中,四圣心源草药被广泛地应用于保健和治疗。
由于四圣心源草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天然的特点,因此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的重要选择。
人们可以通过口服草药的药剂形式,服用制作好的草药粉末胶囊,或者将其泡水饮用。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11)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1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圣心源》——第四卷劳伤解。
这一卷大概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从正气虚的角度来讲,后一部分从邪气实的角度来讲。
首先看一下劳伤解的卷名。
为什么叫“劳伤解”?《内经》里有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的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如果一个人的正气充足,自然就不会有邪气致病。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的疾病都是正气本身首先出现问题,然后邪气乘虚而入,这样才导致疾病的发生。
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
那么正气是怎么变得不足?怎么变虚的呢?黄元御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正气虚的根源,不在于外界环境,不在于外在因素,而在于本人,在于自己。
是自己不会养生。
所以在劳伤解的引言里讲到:“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
实际上就是讲人体本身的正气要是顺应天道,顺其自然地去养生。
本身正气是很充足的,就是因为人自己欲念过多,忧劳过重,这一些统统称为劳伤。
当然也包括像比较困难的时期,老百姓生活比较困苦,辛勤劳作,但是不能果腹,这也算,都算劳伤。
总而言之自身正气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颐养,所以慢慢地便会衰败,正气一虚,百病丛生。
《四圣心源》讲疾病,从第四卷劳伤解开始讲比较具体的疾病,首先讲劳伤解也是所有疾病的一个提纲。
劳伤解实际上也就是阴重气虚而致病的意思,治疗的时候去注重扶助人体的正气,而这个正气尤其以中气为主。
所以第一小节讲的就是“中气”。
我们四圣的理论体系就是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
那么这个中土斡旋就是脾升胃降,己土升,戊土降。
只有中气比较充足有力,中气本身不虚的时候,中土才能够斡旋枢转。
它才能够正常地升降,能够动,一旦中土虚的时候,本身中焦这股气升降斡旋力量不够的时侯,它自己就停滞在中焦,或者说壅堵在中焦,中土就郁而为病,所以,对于中气,从劳伤解来讲,黄元御首先强调中气。
就中气这一小节来讲,从中土气虚的角度讲,首先是温运中土,因为中土斡旋是整个一气的枢纽和根源。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劳伤解三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劳伤解三今天和大家继续讨论劳伤解关于阳虚的部分,上节课和大家讨论的是关于阴虚的部分。
阴虚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关于黄元御先生关于气机如何潜降、敛藏,而且对中气的枢转这一问题。
上节课关于阴虚这一类治法和理解,黄元御先生一般喜欢用参芪,参芪这些用药在他的理论里面属于潜降一路的,因为参芪补气,肺主气,气足而能潜降,所以对于很多虚损的病人,关于参芪的运用,偏于右路的不得潜降这一类的。
这一点区别于近代大部医家的理解:右路属阴,一路以敛降含藏涵藏为主,而参芪升脾阳,提脾气,偏于左路。
大家认识着眼点不同,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今天主要讲阳虚。
原文:“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
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性也,(这也就是说,本乎上者亲上,像《内经》里讲的:“天气下为雨,地气上为云。
”这也是一种天地阴阳之气互相求索而得来的。
)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
很多虚损的病人,之所以阳气不能缓升上来,就是因为后天之本亏了以后,阳气衰陷于下。
这个时候,一用热药,病人来了就要说,我不能补,也不能温,我一温了就上火,一补了就郁滞。
这是因为中土有郁滞。
中土不能枢转,一温的话,就会陷于下,或者逆于上,不能沿左路升达上去。
很多人如果这个道理不清楚的话,就不能看明白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讲的这里面的一些道理,结合到最近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医院有个老专家,说:“你怎么咳嗽都用热药呢?”在他看来,咳嗽都属于肺热,肺是阳明燥金之气,肺气闭郁,则燥化,燥比较多。
而为什么又老用温燥的药呢?我就说:“肺胃相连,脾胃寒湿,肺中虽然有燥热,但是脾胃是寒湿的。
脾胃寒湿一去,燥金之气自然潜降。
火即归元,自然咳嗽就消失了。
所以在用药的时候,中焦需要清降胃气,还要温中。
如果上焦化火,可以佐以一些清降阳明、少阳之药,而不必专门去清肺热。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汇编本>感谢名单:民间中医网:/主讲老师:行者整理组织者:大海、姜附桂。
整理参与者:铁牛、一页书、兰欣、天色以晚、无智亦无得、走近中医、壁水云间、紫蔓荆、汀上白沙、春天、完美人生、还原、龙行天下、bEwAtEr、无中生有、健康使者、明素析灵、气立、无动于中、橡树、丰明、丝空竹、四圣、左旋、如岳、村夫、姜附桂。
排版汇编者:简单+10%更新日期:2008/11/21神农本草经人参................................................................................................................3干姜和生姜.................................................................................................11桂枝............................................................................................................19附子............................................................................................................27苍术和白术.................................................................................................33甘草............................................................................................................37芍药............................................................................................................46地黄............................................................................................................52当归............................................................................................................58黄芪............................................................................................................67大黄............................................................................................................76四圣心源天人解一....................................................................................................83天人解三....................................................................................................91脉法解一....................................................................................................95脉法解二.................................................................................................100脉法解三.................................................................................................106脉法解四.................................................................................................115脉法解五.................................................................................................120脉法解六.................................................................................................125劳伤解一.................................................................................................131劳伤解二.................................................................................................136劳伤解三.................................................................................................142劳伤解四.................................................................................................149杂病解一.................................................................................................157杂病解二.................................................................................................162杂病解三.................................................................................................167行者杂论六经气化总论..........................................................................................174中医概念.................................................................................................180医道渊源.................................................................................................187后天八卦.................................................................................................193河图洛书.................................................................................................201六经气化.................................................................................................208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70925 人参铁牛整理喂,大家好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圣心, 文稿, 讲座, 老师, 录音今天继续讲四圣心源。
以前脉法讲完了,下面继续往下讲四圣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辩证这方面。
黄元御先生在开始写的这段话我给大家念一下:人不能有生而无死,而死多不尽其年。
外有伐性之斧①,内有腐肠之药②,重以万念纷驰,百感忧劳,往往未壮而衰,未老而病。
顾保炼不谨,既失之东隅③,而医药无差,冀挽之桑榆④。
古圣不作,医法中乖,贵阴贱阳,反经背道,轻则饮药而病加,重乃逢医而人废,金将军且将玉碎,石学士未必瓦全。
叹竖子之侵陵⑤,痛鬼伯⑥之催促,书穷烛灭,百慨俱集。
作劳伤解。
这段是黄元御先生对各家杂病写的序。
现在给大家讲《劳伤解》。
按着黄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讲的是中气,劳伤就是说,首先是阴亏、阳亏、气亏、血亏、精亏,然后分别加以阐释。
先看《劳伤解》的中气篇,黄先生说百病所生皆由于中气不得运转有关系。
所以虚劳篇先讲以中气为主,在过去道家里修证就是说,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说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运转的几种状态,五行就是五种运动状态,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后左右,不同的变化跟象的转化都需要中气的运作,而中气的盈缩恰恰又是整个现象的归纳。
先天的变化,我们人之生,先成精,从精气的角度说,先天的部分由一团元精、元气、元阳组成。
其实这些是一个东西,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用的情况下名字叫的不同而已,然后这一元真气有盈有缩,这一元真气的盈缩合于天地就会产生推动我们人体的种种的气血周流,经脉运行,等等,所以元气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来源。
郑钦安先生就把握住了这点,然后从一元盈缩立本,来治疗大病重病,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惑、病机归为一,把阴阳归结为一,这是在古今医家中十分罕见的。
我们讲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气,而后天的饮食在于先天的元气,先天元气不可能一下受损,也不可能瞬间受到扼制,因为平常人生的很多病都属于杂病,极危重的状况都是暂时的或者比较少见的,而在杂病的调理之中就以后天脾胃、中气的运转为根本,而中气的运转又受先天原火的温煦,所以这两点其实是不矛盾的。
我们学习黄元御的四象中气运转的观念的时候,不要把一元盈缩忘掉,每个病都是这样,它表面上是中气运转四象浮沉这种关系,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缩,所以一元之际有亏的时候,我们就要建立起大的观念来调理。
为什么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为很多病人有元阳亏虚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杂病很容易收到效果。
黄元御这篇“中气”节可以说讲的十分的浅显,大家读过一篇就会有这种感觉,但是要把“中气”节,中气之往来,与五行的关系,牢牢的在脑子里建立起来,然后每一动念,见了病人的症状,一动念分析,每个症状的分析过程之中都牢牢的建立起来这个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
首先中气又分阴阳,体为阴,阴中生阳,所以升清,脾阴可以生达阳气,所以又称脾阴又称脾阳。
对胃来说《内经》上始终谈的都是胃阳,因为胃为腑,体为阳,用为阴,胃通降为本,所以我们又称胃阴,胃是喜湿而恶燥,脾是喜燥而恶湿,所以临床经常遇见脾湿而胃燥这种现象。
黄芽汤立足于脾湿,人参、甘草、茯苓、干姜,中气之至崇阳补火,用的是中焦培土泻水,然后是温补中焦阳气为主,脾湿不化就要利湿,用的是茯苓,中焦脾土不厚的话,就要从土,所以用的是人参、甘草,脾阳不得升达,升散就用辛味,所以辛味以散之、以升之,所以辛味助其用,发散,升达木气所以脾气因之而升达。
在临床上常遇到两种现象,一湿一燥,这在很多的病情会产生很多复杂难以判断的症状,因为病人既有脾湿的症状,又有虚火燥热的症状,这里面往往有很多的因素错杂在一起,由于己土湿郁,就是说脾土湿郁,肝木不得升达,厥阴之上,重现相火之化,少阳胆火就不容易降,上面化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不降,直接就会引起阳明经胃气不降,所以很多肝病的病人,肝家的病人嘛,往往是饥而不欲食,知道饿,一吃就饱,《内经》里说善饥者胃热,就是说很容易饿,这是胃中有热,很容易就吃饱了,这是脾中有湿,经常肠鸣,肚子咕咕叫,这是腹中有寒,肠道有寒,所以很多种病人是处在寒热错杂的情况下。
首先在这里讲明白一个问题,我们平常谈燥、湿,湿从何来,燥从何来,给大家提这个问题,大家想想,湿是怎么来的,燥是怎么来的,你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说,湿是怎么来的-脾湿,燥是怎么来的-胃燥,阐释它是怎么变化,因为在阐释这种基本医理的时候,你必须用比它更朴素、比它更直接的思维来阐释它,你不能用更复杂的东西,在它之上的观念来阐释它就可笑了,大家先进入这种状态想想,湿气是怎么化,燥是怎么化。
我们今天谈的是中气,《劳伤解》这篇,需要对中气的往来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就是说燥、湿二气皆为水火之中气,后天以水火立极,水火往来产生了燥湿,水火往来产生了金木二象,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立极先讲水火,由水火的变化而产生了这种升降,产生了金木,而在其中燥湿就产生出来了。
“附中”(学员)讲的是“阳不足则生湿,阳气郁就化燥”。
……嗯,这还是有问题,阳不足燥的病人很多,象冬天的病人一派干燥之象。
“大海”(学员)讲的是“湿是由脾不升,燥是由胃不降”……呃,这还比较正统一些。
但我来讲湿是由何而来的,湿是由水化为火的过程中生湿,由阳入阴时化燥,这是燥湿两个不同的地方。
由阴出阳,水生木,木生火,它是由阴气蒸动,举个例子说,地气上为云,天气降而为雨,地气上而为云,这里就产生出来,如果地气不上呢,阴郁在下,湿气弥漫。
天气降为雨,天气要不降呢,它也是一种燥象,由阳入阴产生燥。
我们人生活在气交之中,天地气交,上为天,下为地,上为乾,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是先天八卦的方位,而我们人用事是自身的小天地合于外在的,水火立极的,是以心肾,心肾往来,水火既济,这样产生了后天为用的小天地,所以说以水火为用,所以我们讲究燥湿时,湿气重的时候,地气不升,这时怎么来燥湿?再来给大家出个问题,湿气弥漫的时候怎么去燥湿?同样还是从五行的角度来解释。
水火之中气郁扼住了,地气不升了,你怎么样地气升上去,临床上有很多病人舌苔厚腻,心情抑郁,就是温滞的,就是清不了湿,怎么办?温病学派来了,要清热利湿,分消水湿,各种润湿,燥湿……还有那个火神派来了,让在大太阳里晒上几天,外燥内湿,把病人晒的……白术茯苓只可解一般湿,真正湿气弥漫的时候,光白术茯苓干不成事,如果只有白术茯苓能去中焦湿郁的话,天下就没有湿郁了。
还是那句话,风能胜湿。
升达木气,用什么药升达木气呢?不要一看黄元御的书一看就是桂枝,就用桂枝试试,湿没解除,三阳气逆上去了。
风能胜湿,肝木要能升达,荆芥,防风,藿香藁本,风药羌活独活,风能胜湿。
在临床上久病湿郁的病人把握这一点,这些病人要适当的用些风药,藿香什么的……不是简单的芳香化湿,如只这样理解就窄了。
这里面呢,风虽然胜湿了,本身脾土太壅滞了,怎么办?你得消伐一下,怎么消伐?木郁达之,土郁呢,金郁泻之,土郁决之,就是土气如果太庸滞的话,用苦味泻药,清降一下肺胃气,苦泻燥,苍术、厚朴、枳实这些。
脾土的厚薄怎么看?如果一个人先天啊形质平时比较臃滞,秉赋就土厚,先天秉赋骨头露在外面,比较瘦弱的这些,秉赋土气就薄些,后天变化看舌头,舌胖的人土雍,舌瘦的人中焦土气偏薄,土气薄的既要用风药也要用甘缓之药,白术、甘草、人参,人参有点苦,也是偏于泻,土气薄的直接用白术,人参不要用,甘草也不要用。
直接白术、茯苓干姜。
古人很多人用药都非常讲究,包括温病学派的各大家们,很多地方用白术,很多地方用甘草、用人参不用白术,这里是有讲究的,我以前讲过中药的取舍,大家把黄元御的书关于这几味药看一看,理解理解。
通过这一点在临床上碰到中焦湿郁的病人,这种病人往往情绪还有问题,脾主意,长期中焦土气湿郁的话,情绪烦燥,然后有脾气古怪之类,通过化解中焦的湿郁,其它的几行的问题,金水木火都可以得到缓解。
跟着再看黄元御先生: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
这一点是中气旺,怎么样才中气旺呢?这里面在反复强调这一点。
黄元御先生种种调病之法,过去古人讲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治什么治什么,黄元御的方药是治乱,就是中焦已经逆乱了你用这种方法治,如果中焦没有逆乱,只是秉赋于中气虚,偏滞,不在治病范围之内,这个需要养生之法调整,需要平和之法调整,需要通过守意,通过平常养生,来达到目的,如果通过汤药达到养生的目的,这是缘木求鱼。
汤药是草木之气,草木之气入于人体来调整有余不足的偏气,本来就需要人身的元气进行运化,而草木之气都发散,本来就耗散元气,所以用这些药,既希望通过药物把中气调和,然后是经脉之气的有余不足,达到以和为期的目的。
所以你看中气旺或中气亏怎么着,中气旺不是靠药来旺,中气亏,中气虚以后产生什么问题,然后通过药把这些中气亏产生的逆转问题把它解决了。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
”黄元御先生这些用词用字,如果是做职业大夫,以后以看病为生,要花点时间在医学这上面的,我建议对这些话要熟读,要经常读,然后达到,自己随口就能说出来,感觉这不是黄元御说的,就是自己说的,就跟自己的东西一样,要达到这种状态才行。
如果不能达到这种状态,好象有隔阂,黄元御说怎么样,这不对,你没理解,中国文化讲传承,你彻明以后这个东西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这个东西就是你的东西,这就是传承,而不是说他发现怎么怎么回事。
这就是阴阳五行的道理。
最后一点你要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以后,才能对这套理论生起不疑之信,真正的大信,有了这种信以后,慢慢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才能妙笔生花,才能出现对医理的豁明。
象我们开始学医,其实也是一种盲信,就是相信,有这么个医理,有这么个东西,有这个事实,最后医理通达,有这么个境界,所以拚命的求索,拚命的不断琢磨,如果开始你要没有这个信念的话,你不会有任何成就,因为你就不会在迷茫之中探索了。
这是不可能的。
你就尽量找亮堂的地,怎么简单,怎样明白,怎么样能够得到一个暂时的解释,这就是一般学者做学问,那也是糟塌学问,我们中国医学的种种东西,它都是靠实证来,要不怎么说医道,画道,五道,干什么都与道联系起来,这不是凭空说的。
所以论坛里有人说讲出来好辩论,没什么好辩论的,就是一言堂,老想着辩论搞清楚,就象黄元御先生的学说一样,这套学说也需要经过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印证,佛家修证分两条路,一条事证,一条理证,理证通过止观、观想这种禅定的思维来领悟的道理,这是理证,这不叫事证,而事证是从阴阳的变化,从身体经脉的变化,从这上走,从事上走是古往今来是非常罕见了,就象古人说的,能通阴阳者,山河大地皆可变化,天地宇宙皆在一掌中,这是真正的事,所以我们只是说一说,没有资格谈这类事情,大家都是从理上谈,这种理不是口头上的理,也不是靠文字、是靠止观,一步步也是靠工夫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