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
中级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上半年下午试题、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12章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下午试题分析与解答试题一阅读下列说明和图,回答问题1至问题4,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说明]某大型企业的数据中心为了集中管理、控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并支持大量的连接需求,欲构建数据管理中问件,其主要功能如下:(1)数据管理员可通过中间件进行用户管理、操作管理和权限管理。
用户管理维护用户信息,用户信息(用户名、密码)存储在用户表中;操作管理维护数据实体的标准操作及其所属的后端数据库信息,标准操作和后端数据库信息存放在操作表中;权限管理维护权限表,该表存储用户可执行的操作信息。
(2)中间件验证前端应用提供的用户信息。
若验证不通过,返回非法用户信息;若验证通过,中间件将等待前端应用提交操作请求。
(3)前端应用提交操作请求后,中间件先对请求进行格式检查。
如果格式不正确,返回格式错误信息;如果格式正确,则进行权限验证(验证用户是否有权执行请求的操作),若用户无权执行该操作,则返回权限不足信息,否则进行连接管理。
(4)连接管理连接相应的后台数据库并提交操作。
连接管理先检查是否存在空闲的数据库连接,如果不存在,新建连接;如果存在,则重用连接。
(5)后端数据库执行操作并将结果传给中间件,中间件对收到的操作结果进行处理后,将其返回给前端应用。
现采用结构化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获得如图1-1所示的顶层数据流图和图1-2所示的0层数据流图。
[问题1]使用说明中的词语,给出图1-1中的实体E1~E3的名称。
[问题2]使用说明中的词语,给出图1-2中的数据存储D1~D3的名称。
[问题3]给出图1-2中加工P的名称及其输入、输出流。
名称起点终点输入流P输出流P除加工P的输入与输出流外,图1-2还缺失了两条数据流,请给出这两条数据流的起点和终点。
起点终点注:名称使用说明中的词汇,起点和终点均使用图1-2中的符号或词汇。
[问题4]在绘制数据流图时,需要注意加工的绘制。
请给出三种在绘制加工的输入、输出时可能出现的错误。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

招聘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关系数据库中,用来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是:A. 属性B. 二维表C. 网状结构D. 树状结构答案:B. 二维表解析:在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是一张二维表,它由行和列组成。
每一行代表一个元组(实体),每一列表示一个属性(实体的一个特征)。
因此,在关系数据库中,实体间的联系是通过这些二维表来表示的。
2、下列关于事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事务是数据库进行的基本工作单位B. 如果一个事务执行成功,则全部更新提交C. 如果一个事务执行失败,则已做过的更新被恢复原状D. 事务中的操作可以部分完成答案:D. 事务中的操作可以部分完成解析:事务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执行过程中的一个逻辑单元,由有限个数据库操作组成。
事务应该满足ACID原则,即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和持久性(Durability)。
其中原子性要求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因此事务中的操作不可以部分完成。
3、在数据库系统中,用来定义和描述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的是( )A. 数据字典B. 外模式C. 概念模式D. 内模式答案:C解析: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概念模式(Conceptual Schema)也称为逻辑模式,它定义了数据库中所有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包括数据的组织、数据的联系、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要求等,是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是全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是对数据库系统中所有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和存储的集合,它包含了数据库中所有的元数据,但不直接定义数据的逻辑结构。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
2022年上半年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综合知识》真题及详解【完整版】

2022年上半年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综合知识》真题及详解【完整版】单项选择题(共计75题,每题1分。
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计算机操作的最小时间单位是()。
A.指令周期B.时钟周期C.总线周期D.CPU周期【答案】B【解析】计算机操作的最小时间单位是时钟周期。
时钟周期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最小的时间单位。
2.设指令由取指、分析、执行3个子部件完成,并且每个子部件的时间均为Δt。
若采用常规标量单流水线处理机,连续执行20条指令,共需()。
A.20ΔtB.21ΔtC.22ΔtD.24Δt【答案】C【解析】(Δt+Δt+Δt)+(20-1)Δt=22Δt。
3.计算机系统中,I/O接口的功能有()。
①数据传输及缓存;②设备状态检测和反馈;③I/O操作的控制与定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I/O接口是主机与被控对象进行信息交换的纽带。
主机通过I/O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绝大部分I/O接口电路都是可编程的,即它们的工作方式可由程序进行控制。
基本功能包括:①进行端口地址译码设备选择。
②向CPU提供I/O设备的状态信息和进行命令译码。
③进行定时和相应时序控制。
④对传送数据提供缓冲,以消除计算机与外设在“定时”或数据处理速度上的差异。
⑤提供计算机与外设间有关信息格式的相容性变换。
提供有关电气的适配。
⑥还可以中断方式实现CPU与外设之间信息的交换。
4.计算机中使用系统总线结构的目的是便于增减外设,同时()。
A.减少信息传输线的数量B.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C.减少总的信息传输量D.提高信息传输的并行性【答案】A【解析】总线是在计算机中连接两个或多个功能部件的一组共享的信息传输线,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多个部件共享传输介质。
它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骨架,是各个功能部件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公共通道,借助总线的连接,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可以传送地址、数据和各种控制信息。
在计算机系统中采用总线结构,便于实现系统的积木化构造,便于增减外设,同时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传输线的数量。
上半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真题与答案详解下午题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SQL统工程师考试真题解析
考试难度及备考建议
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SQL语言及其应用
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和原理
数据库设计和优化
数据库安全和管理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答案详解
调整计划:根据学习进度和效果,适时调整学习计划,保持学习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01
题目:什么是数据库系统工程师? 答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是负责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数据库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
答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是负责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数据库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
02
熟练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和原理
熟悉常见数据库系统产品的特点和操作
掌握数据库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熟悉数据库系统安全和性能优化的方法和技巧
熟悉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掌握SQL语言和数据库设计方法。
理解题目要求,明确解题目标,分析题目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关系。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SQL查询语句和函数,构建查询条件和排序规则。
优化查询语句,提高查询效率,确保查询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备考策略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考试大纲和时间安排,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
刷题练习:通过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参加培训课程: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获取更深入的学习指导和经验分享。
掌握基础知识:深入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数据库设计和SQL语言等。
官方教材:全面了解考试大纲和知识点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历年试题分析与解答(第4版)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历年试题分析与解答(第4版)第 1 章计算机硬件基础1.1 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考试大纲,本章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
(1)计算机组成原理:CPU的组成、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2)存储系统:存储器的组成、多级存储体系、RAID类型和特性。
(3)I/O系统:常用I/O设备、通信设备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I/O接口的功能、类型和特点。
(4)计算机体系结构:CISC/RISC、流水线操作、多处理机和并行处理。
(5)可靠性和性能评测:诊断与容错、系统可靠性分析评价、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方法、性能计算(响应时间、吞吐量、周转时间)、性能指标和性能设计、性能测试和性能评估。
从近年试题来看,有关计算机硬件基础方面考查的范围比较广,但所考查的知识都是一些基本概念。
1.1.1 试题1试题1(2004年11月试题1~2)内存按字节编址,地址从A4000H到CBFFFH,共有(1)字节。
若用存储容量为32K?8bit的存储芯片构成该内存,至少需要(2)片。
(1)A.80K B.96K C.160K D.192K(2)A.2 B.5 C.8 D.10试题1分析由CBFFF-A4000就可以得出具体的容量大小:CBFFF-A4000+1 = 27FFF+1,化为10进制,则为163840字节(byte),即163840 ? 1024=160K字节。
因为芯片的容量是32K?8bit,即32K字节(1byte=8bit),所以只要160 ? 32=5块存储芯片就可以实现该容量。
试题1答案(1)C(2)B1.1.2 试题2试题2(2004年11月试题3)中断响应时间是指(3) .(3)A.从中断处理开始到中断处理结束所用的时间B.从发出中断请求到中断处理结束后所用的时间C.从发出中断请求到进入中断处理所用的时间D.从中断处理结束到再次中断请求的时间试题2分析当CPU执行I/O请求指令时,向I/O控制器发出相应指令后,CPU并不等待I/O控制器返回的结果,而是继续执行其他操作。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

招聘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笔试题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在数据库系统中,用于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
A. 概念模式B. 外模式C. 内模式D. 存储模式答案:A解析:在数据库系统中,存在三级模式结构,即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
•概念模式(Conceptual Schema):也称为逻辑模式,它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概念模式。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也称为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因此,用于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概念模式,选项A 正确。
2、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中实现数据物理独立性的是( )。
A. 外模式/内模式映射B. 外模式/模式映射C. 模式/内模式映射D. 逻辑结构/物理结构映射答案:C解析: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通过三级模式两级映像来实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逻辑独立性:当模式改变时(例如增加新的关系、新的属性、改变属性的数据类型等),只要对外模式/模式映射做相应的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
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例如选用了另一种存储结构),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做相应的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
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计算机四级考试《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试题和答案(1篇)

计算机四级考试《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试题和答案(1篇)计算机四级考试《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试题和答案 11 .试述DBMS的基本功能? (简答题)DBMS主要是实现对共享数据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存取。
DBMS的基本功能有:(1)数据库定义功能; (2)数据存取功能;(3)数据库运行管理功能;(4)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功能;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6)其他功能2 .试述DBMS 四种进程组织方案,并分析各种方案的特点和优缺点。
(简答题)DBMS 四种进程组织方案是:N方案:N个DB用户应用程序对应N个用户进程,DBMS作为应用程序的子程序被连入用户应用程序中。
因此这种方案也称为连入式方案。
数据库系统中一共有N个进程。
2N方案:每个用户进程__BMS进程为之服务,因此N个用户进程就有N个DBMS 进程,共2N个进程。
N+1方案:N个用户进程仅__BMS进程为它们服务,因此共N+1个进程,共N+1个进程。
N+M方案:用M个DBMS进程为N 个用户进程提供服务,一般M N。
这四个方案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请参见《概论》11.2.1、11.2.2、11.2.3、11.2.4。
3 .理解并解释下列术语的含义:进程、任务、“轻权”进程、线程、线索。
(简答题)进程:操作系统中的核心概念,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
进程既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也是操作系统调度的基本单位。
任务:在单处理器系统中任务与进程是类似的概念。
随着多处理器系统以及并行计算技术的发展,进程概念被进一步细划为任务(Task)与线程(Thread)的概念。
任务是申请资源的基本单位,而线程是调度和运行的基本单位。
轻权进程:线程又被称为“轻权”或“轻量” 进程。
线索:是数据库系统中的概念,它借鉴了操作系统中“线程”的概念:整个DBMS可以看作是一个Task,当有一个用户申请数据库服务时,Task分配多个Thread为之服务,多个Thread并行工作,共享资源。
2022软考中级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历年经典真题及解析part13

第1题单选题若CPU要执行的指令为:MOV R1,#45(即将数值45传送到寄存器R1中),则该指令中采用的寻址方式为()。
A.直接寻址和立即寻址B.寄存器寻址和立即寻址C.相对寻址和直接寻址D.寄存器间接寻址和直接寻址【解析】正确答案:B。
本题考查指令系统基础知识。
指令中的寻址方式就是如何对指令中的地址字段进行解释,以获得操作数的方法或获得程序转移地址的方法。
常用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操作数就包含在指令中直接寻址:操作数存放在内存单元中,指令中直接给出操作数所在的存储单元的地址寄存器寻址:操作数存放在某一寄存器中,指令中给出存放操作数所在的寄存器名寄存器间接寻址:操作数存放在内存单元中,操作数所在存储单元的地址在某个寄存器中间接寻址:指令中给出操作数地址的地址相对寻址:指令地址码给出的是一个偏移量(可正可负),操作数地址等于本条指令的地址加上该偏移量变址寻址:操作数地址等于变址寄存器的内容加偏移量题目给出的指令中,R1是寄存器,属于寄存器寻址方式,45是立即数,属于立即寻址方式第2题案例题阅读下列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某商业银行账务系统的部分关系模式如下:账户表:Account (ano, aname, balance),其中属性含义分别为:账户号码,账户名称和账户余额。
交易明细表:TranDetails (too, ano, ttime, toptr, amount, ttype),其中属性分别为:交易编号,账户号码,交易时间,交易操作员,交易金额,交易类型(1-存款,2-取款,3-转账)。
余额汇总表:AcctSums (adate, atime, allamt),其中属性分别为:汇总日期,汇总时间,总余额。
常见的交易规则如下:存/取款交易:操作员核对用户相关信息,在系统上执行存/取款交易。
账务系统増加/ 减少该账户余额/并在交易明细表中增加一条存/取款交易明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第4版)第1章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根据考试大纲,本章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点:CPU和存储器的组成、性能、基本工作原理。
常用I/O设备、通信设备的性能,以及基本工作原理。
I/O接口的功能、类型和特点。
CISC/RISC、流水线操作、多处理机及并行处理。
1.1计算机组成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控制、运算中心,它主要通过总线和其他设备进行联系。
另外,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外部设备也常常直接连接到中央处理器的外部I/O (In put/Output,输入/输出)脚的相关引脚上。
中央处理器的类型和品种异常丰富,各种中央处理器的性能也差别很大,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及不同的指令系统。
但都是基于冯•诺依曼结构,因而其基本组成部分相似。
1.1.1 运算器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各种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其他操作。
一个计算过程需要用到加法器/累加器、数据寄存器、状态寄存器等。
加法是运算器的基本功能,在大多数中央处理器中,其他计算也是经过变换后使用加法喜X Y图1-1 位加法逻辑图其中Xi、Yi是加数和被加数,Ci+1是低位进位,Ci是进位,Zi是和。
为完成多位数据加法,可以通过增加电路和部件,使简单的加法器能够变为串行、并行加法器,超前进位加法器等。
运算器的位数,即运算器一次能对多少位的数据做加法。
这是衡量中央处理器的一个重要指标。
1.1.2 控制器控制器是中央处理器的核心,它控制和协调整个计算机的动作,其组成如图1-2所示。
控制通常需要程序计数器 (Program Counter,PC )、指令寄存器(Instruction Register,IR )、指令译码器(Instruction Decoder,ID 、、定时和控制电路,以及脉冲源、中断(在图1-2 中未表示)等共同组成。
图1-2 控制器的组成控制器各组件的说明如下。
指令寄存器(IR):中央处理器,执行的操作码存放在这里。
指令译码器(ID):将操作码解码,告诉中央处理器该做什么。
定时和控制电路(Timi ng/Co ntrol Circuit ):用来产生各种微操作控制信号。
程序计数器(PC):程序计数器中存放的是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由于多数情况下程序是顺序执行,所以程序计算数器设计成能自动加 1.当出现转移指令、中断等情况时,就需要重填程序计数器。
程序计数器可能是下一条指令的绝对地址,也可能是相对地址,即地址偏移量。
标志寄存器(Flags Register,FR ):这个寄存器通常记录运算器的重要状态或特征,包括是否溢出、结果为0、被0除等。
这个寄存器的每一位表示一个特征。
标志寄存器的典型应用是作为跳转指令的判断条件。
堆栈和堆栈指针(Stack Pointer,SP ):堆栈可以由一组寄存器或在存储器内的特定区域组成。
由于寄存器数量总是有限的,所以大多数系统采用了使用存储器的软件堆栈。
指向堆栈顶部的指针称为堆栈指针。
寄存器组:上面提及的程序计数器、标志寄存器等为专用寄存器,都有特定的功能和用途。
通用寄存器的功能由程序指令决定,最常见的应用是放置计算的中间结果,减少对存储器的访问次数。
通常寄存器的宽度和运算器的位数是一致的。
1.1.3存储器系统这里的存储器是指中央处理器通过总线直接能访问的存储器,通常称为内存。
硬盘等需通过I/O接口访问的存储器常称为外存或者辅存。
存储器的作用显然是存储数据,包括指令、指令带的数据(这正是冯•诺依曼结构的特点之一)和中央处理器处理后的结果(包括中间结果)。
中央处理器对存储器的访问需通过控制地址、数据总线进行。
存储器的数据组织是线性的,所存储的数据都有整齐的”编号",即访问地址。
存储器一般每个存储单元中有8位数据, 其容量是其存储单元的总和。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如下。
存取时间:指的是从中央处理器发出指令到操作完成的时间。
传输率:或称为数据传输带宽,指单位时间内写入或读取的数据的多少,显然,存取时间越少,则传输率越高。
存储密度:在单位面积中的存储容量,人们在不断增加这个值。
有关存储器系统的详细内容,请阅读本书第2章。
1.1.4时序产生器和控制方式为了使得计算机各部件同步工作,计算机中都有一个脉冲源,通常是晶振。
这个脉冲源产生主振脉冲,主振脉冲的时间间隔为主振周期,即时钟周期。
中央处理器执行指令的时间(包括取指)为指令周期,由于指令可能有不同的复杂度,所以,每种指令的指令周期可能不同。
CPU (Ce ntral Process Un it )周期也称机器周期,一般是从内存中读一个指令的最短时间。
CPU周期又由若干个时钟周期组成。
指令周期与时钟周期的关系如图1-3所示。
时种伺胡图1-3 指令周期与时钟周期通常把CPU执行指令的各个微操作遵循的时间顺序叫时序。
时序图是形象地表示信号线上信息变化的时间序列的图形。
组合逻辑控制和微程序控制是两种基本的控制方式。
1.组合逻辑控制使用专门逻辑电路的控制方式,它的实现有硬件接线控制和可编程逻辑阵列两种。
硬件连线法最直接,可以用较少的元件实现最快的速度,但是如果要更改,只有重新设计。
可编程逻辑阵列采用低成本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方式。
组合逻辑控制灵活性很差,在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中难以处理不断增加的复杂指令,但是它使用的电子原件少,在精简指令计算机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微程序控制为提高控制的灵活性,许多中央处理器采用了微程序控制的控制方法,先看如下的几个概念。
细分为若干个微操作。
微程序存在控制内存内。
作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在一个CPU周期内并行执行。
3.微指令格式微指令格式如图1-4所示。
图1-4 微指令的格式在如图1-4所示的前半部分,存放着对各种控制门进行激活或关闭的控制信息;后半部分是后续微指令的地址。
微指令格式实现了数据结构中的单向列表。
操作控制字段的格式有如下两种。
水平型微指令:操作控制字段的每一位控制不同的控制门,可以在一个微指令中定义。
执行多个并行的微操作的优点是效率高、灵活,执行时间短。
垂直型微指令:与水平型微指令相比,其格式要短,一条微指令中包括的微操作少,只有1~2个。
由于其指令字短,所以比较容易掌握。
在实践中也常常使用混合型微指令,即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的混合。
1.1.5 指令流、数据流和计算机的分类首先介绍指令流和数据流的定义。
指令流:机器执行的指令序列。
数据流:由指令流调用的数据序列,包括输入数据和中间结果。
1.计算机根据多倍性的分类按照计算机在一个执行阶断能执行的指令或能处理数据的最大可能个数,人们把计算机分成4种,如表1-1所示。
SISD (Single Instruction Single Data, 单指令流单数据流):这是最简单的方式,计算机每次处理一条指令,并只对一个操作部件分配数据。
SIMD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单指令流多数据流):具备SIMD 点的常常是并行处理机,这种处理机具备多个处理单元,每次都执行同样的指令,对不同的数据单元进行处理。
这种计算机非常适合于处理矩阵计算等。
MISD (Multiple Instruction Single Data, 多指令流单数据流):这种处理方式比较难以想象,有多个处理单元,同时执行不同的指令,但针对的是单一数据。
有资料认为流水线处理机,是每个数据由不同操作部件对其进行处理。
MIMD (Multiple In struction Multiple Data, 多指令流多数据流):这是一种全面的并行处理,典型的是多处理机。
这种计算机的设计和控制都很复杂。
2.计算机按照程序流程机制的分类1)控制流计算机这是通常见到的计算机,使用程序计数器(PC)来确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指令程序流由程序员直接控制,其主存是共享的,存储区可以为多指令修改(后面将会提到),这容易产生数据相关性,对并行性不利。
2)数据流计算机在冯•诺依曼体系中,计算机是指令流驱动的,而数据流则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看起来合理,但在某些时候也不尽然。
相对比的是数据流驱动,即一旦数据准备好,则立即开始执行相关的指令,这种非冯•诺依曼体系仍然在探索中。
目前,对冯•诺依曼体系的改良已有相当的成果,即流水线技术和并行计算机。
在数据流计算机中,数据不在共享的存储器中,而是在指令间传送,成为令牌。
当需要使用该数据的指令收到令牌,开始执行之后,该令牌即消失,执行的指令将执行的结果数据当做新的令牌发送。
这种方式不再需要程序计数器及共享的存储器,但需要检测数据可用性的专门部件,以建立、识别、处理数据令牌标记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
在其他一些方面,数据流计算机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
例如,在数据流计算机中,由于没有程序计数器,使得程序的调试和诊断变得困难。
因为没有共享的存储器,也就无法控制其分配,无法支持数组、递归等操作。
3)归约机(Reductions Machine )亦称需求驱动,是对一个操作结果的需求而启动的。
归约机采用一种”惰性计算”的方式,操作只有在另一条指令需要这个操作的结果时才执行。
例如,当计算5+ (6 X2-10 )时,归约机并非先去计算6 X2,而是先计算整个算式,碰到(6 X2-10 )再启动一个过程去计算它,最后碰到需要计算6 X2,计算后一层层退回,得到整个算术的值。
由于需求驱动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求值操作,因而可以提高系统效率。
归约机是一种面向函数式语言,或以函数式语言为机器语言的机器。
函数式语言程序没有诸如指令计数器、数据存储器和程序当前状态之类的概念。
这种语言的程序是纯数学意义上的函数,它作用于程序的输入,得到的结果值就是程序的输出。
因此它不具有副作用,保证了程序各部分的并发执行。
1.1.6 处理器性能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同的指令系统、不同的体系实现方式、不同数量的硬件及不同部件的组合,都对计算机的性能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而且不同的应用对处理器的性能方面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要求对处理器性能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全面地衡量处理器的性能。
1.影响处理器性能的因素1 )基本字长运算器进行计算的位数称为基本字长。
字长越长,处理器计算的精度就越高,复杂度也越高。
这是因为基本字长增加不但要增加运算器的复杂度,而且需要同时增加寄存器和总线的宽度。
2)数据通路宽度数据通路宽度指的是数据总线一次所能并行传送的位数。
它体现了信息的传送能力,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有效处理速度。
在处理器内部,数据通路的宽度一般是基本字长,而外部总线的数据通路宽度则不一定。
如果外部数据通路宽度小于基本字长,那么运算器需要的数据,必需多次通过总线从主存传递到处理器内部。
3)指令系统不同的指令系统对处理器的性能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精简指令系统和复杂指令系统之间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