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备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单元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金秋时节单元集体备课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金秋时节”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和一个习作、一个语文园地组成。
《古诗三首》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的情绪,通过分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秋天的雨》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通过分析重点词句,借助图片、音乐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本次习作主题是写日记,引导学生学习写日记的格式和内容及好处。
重点是分析例文,总结日记格式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会写日记。
语文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学习用合作和探究法等方法理解词语,并学会运用;用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积累四季特别是秋天的成语。
本单元教学编排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中,古诗词的字词是比较难理解的,那么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可以用好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观察课文插图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时,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展开教学。
二、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展开教学);(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3)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思辨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0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指导“蔡”,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
3.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通过对话朗读的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想法,明白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课前:出示阅读资料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十分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
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
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
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于今天的休克或假死)。
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
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
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肋下做药熨疗法。
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
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
他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
一、揭题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齐读课题《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1、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字词出示词语:开火车读正音骨髓扎针(用针刺下去念“zhā”)男女生读骨髓肠胃皮肤(身体部位)扎针敷烫服汤药(治疗方法)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谁能用一句话更简炼地说)1+1 (蔡桓公生病了,扁鹊多次劝其治疗,他都不理睬,最后病死了)4、小结①故事中有两个人,一人是扁鹊,是个名医,板书:名医另一个是蔡桓公,板书:蔡桓公,分解范写“蔡”字,正“桓”音,讲的是蔡桓公生了小病,扁鹊医,结果蔡桓公病死了。
②听着听着,你有什么想问吗?三、认识名医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三年级上册语文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第2单元

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设计备课教师:陈思祺【单元概述】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文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劝勉朋友,或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天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行于深秋道路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
【设计理念】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读”为主线,以“阅读教学”为重点,通过“以文带文、师生双主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完成29篇文章的学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低年级安排过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
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内容】1.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主”教材第二单元4篇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课时集体备课

第二单元课时备课店埠镇朴木小学王巧芝教学内容: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空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具体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他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他的特点的。
教学策略:讲授法,启发式学具准备:生字卡片、一段爬山虎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字词正音: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2)识别字型。
(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1.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2.小组讨论:(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l.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五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分重要的作⽤。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忧考⼩编整理了⼩学三年级上册第⼆单元语⽂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灰雀教材简析《灰雀》这篇课⽂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
全⽂共13个⾃然段。
第1⾃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常喜欢公园⾥那:只灰雀。
第2—10⾃然段讲有⼀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
⼩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
第11~13⾃然段讲第⼆天,列宁果然⼜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以⼈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的教育过程,⼜写了⼩男孩⼼理认识过程。
⼈物的内⼼活动外化为语⾔,⼆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起。
1.理解课⽂内容,懂得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体会列宁对孩⼦的教育过程及⼩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字新词。
3.培养学⽣创造性思维能⼀.学习⽬标1、认识“桦、胸”等5个⽣字。
会写“郊、散”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联系上下⽂,读懂⽂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物的语⾔及神态描写中,体会⼈物的⼼理活动。
三、教学难点:1、联系上下⽂,读懂⽂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四、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课前准备1、⽣字卡⽚。
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点解析及目标设计。
教学内容分类 课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要点)
课时 安排
古诗三首
铺满金色巴掌 的水泥道 秋天的雨
1、认识 35 个生字,会写 29 个词语。
2~3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 3
首古诗。默写《山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练习摘抄词句。
2
4、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练习仿写。
5、学习如何理解词语,练习归纳课文主
要内容。 2
听听,秋的声
1
音
习作 语文园地
写日记
1、学习如何写日记,注意格式正确。
2、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2~3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1、学习如何理解词语,掌握多种方法理 解词语。 2、能说出关于四季的词语,积极交流。 3、练习书写。 4、积累关于秋天的词语,练习说话。
2
教学本课可以安排四个教学过程: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注 意方法引导,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课文关于秋天的雨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再引导学 生归纳。二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作者对于秋天的雨的喜爱,可以引导学生 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三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理解词语。
四是指导学生练习仿写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4、《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1)认识 9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体会大自然声音的活力。 (3)能运用学习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自主学习词语。 教学建议:本课教学可以安排两个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歌大 意,关注诗歌描写的关于秋天声音的词句。其次,朗读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词语,了解大意。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关于秋天的声音的描述,练习仿写句子。 5、语文园地教学建议 (1)交流平台教学建议:查字典教学建议:本单元查字典是复习巩固,目的就是再次 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了的查字典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反 复练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阅读时不认识“媚”字,应该选择什 么方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方法解决阅读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比如网上学习,比如向别人请教等。 (2)词句段运用教学建议:重点解读一下第二题。本道题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意 思的练习。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引导学生读懂题目;接着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 如何理解词语意思的,然后指导学生明白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理解不同的词语。比如“憧憬” 一词,可以选择联系上下文理解,引导学生抓住“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来理解,即对某 种事物充满了向往。理解“忐忑不安”可以引导学生从字形上理解,内心上下不定,心里不 安。当然,作为词语理解练习,不仅仅限于这些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更多的题目练 习,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熟悉词语理解的方法。
【老师必备】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壹 教 学 内 容
壹
4 古诗三首
教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学
内
6 秋天的雨
容
7 听听,秋的声音
引导学生把握 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与美丽;
★ 习作
培养学生观察 和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
★ 语文园地
大自然、热爱秋天 的情感。
七言古诗
咏景言志
勉励诗
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
儿童的视角 丰富的想象
金
秋时 节
部编版三上第二单元
目 录
壹
贰
单
单
元
元
教
整
材
合
解
课
读
例
1
单元 2 整合 3 课例 4
5
6
精读引领课-《古诗三首》 精读引领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精读引领课-《秋天的雨》 略读整合课-《听听秋的声音》 表达训练课-《学写日记》 达标提升课-《秋日硕果》
单元教材解读
教学内容 (二) 教学目标 (四) (一) 课程定位 (三) 课程安排
四 巩固延伸 学以致用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交流描 写四季的诗句。导入要学习的《 古诗三首》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思考它 们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一)解诗题,知作者
1.交流《赠刘景文》中的“赠”的 意思,解题。
2.学生交流作者苏轼的资料,教师 相机补充。 (二)读古诗,有节奏
2
精读引领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北大荒的秋天》
精读引领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北大荒的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能正确朗读课文,并正确使用语音语调;* 学会分析词语、句子的结构,理解语法用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课文:《小乌鸦和亲爱的小猫咪》* 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小乌鸦和小猫咪的兴趣。
- 讨论学生对乌鸦和猫咪的认识和了解。
2. 预(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 引导学生提出对词语和句子的疑问。
3. 讲解(15分钟)- 对课文的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 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4. 复朗读(10分钟)- 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音语调的错误。
5. 分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合作阅读(15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负责阅读课文中的一段并理解内容。
- 合作讨论并完成问题解答。
7. 朗读表演(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表演。
- 注意表演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8.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表现和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的分组讨论和合作能力。
3. 学生的朗读表演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课文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
这正是编者安排的巧妙,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代替了冗长枯燥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去探寻名人足迹,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整合优势。
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突出单元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作了相应的提示。
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组课文都是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课文,如何结合文本特点落实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呢?(一)引导学生主动感知──蓄情待发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一个个名人故事,从内容上讲能够吸引学生阅读,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到这些课文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读过了。
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时,我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自读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文章大意。
(二)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融情共鸣1、设境生情通过图画、录像、音乐、动作及语言的描绘,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
教学时,要重视单元整体引导。
在开始本单元学习之前,可以用课件展示出单元导读中的名人画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提问:“画的都是一些谁?你认识其中的哪位?”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依次进行介绍。
2、读中悟情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
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品质。
如:《小摄影师》是一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高尔基对孩子的深切关爱。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用“﹏”划出高尔基说的话,用"──"划出描写高尔基神情的句子,并用"▲"画出描写高尔基的动作的词。
然后我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读这些重点词句:(1)指名读,学生评价,再读(由学生评价引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2)思考读:如果你就是这位小摄影师,请你和你的同学、老师谈谈你与高尔基见面的情形;(3)分角色读。
在这样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仔细地琢磨这些蕴涵着深刻情感的词、句、段,如:高尔基的“赶紧”“大声喊”以及拒绝摄影师和对小男孩的等待。
学生通过品味,既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语言文字,培养了语感,又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领悟了文章中的真情实感。
(三)引导学生主动创新──泻情升华还以《小摄影师》为例,学完了课文,体会了人物的品质,再引导学生思考:“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再来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展开想象,接着写写这个故事。
”因为学生有深刻体会,被高尔基那种品质所感动,孩子们便能写出一篇篇想象合理而饶有趣味的习作。
再例如,学完了整组课文,再回到单元开始时的问题:“名人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想对自己说两句什么话吗?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
”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和课外收集到的名人故事的学习,体会到名人身上的种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他们再联系自己,便能写出很多鼓励自己积极上进的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第一模块:第二单元预习卡三、预习达标环节1.小组预习达标检查:四人小组内,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
课文内容的概括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此环节只作交流不做评价。
2.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师抽查预习情况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
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词、朗读的问题。
梳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在自主预习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过关环节中,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同时运用学生自评、他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
五、教师指导书写较难写的字本单元左右结构字比较多,教师重点指导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左右两部分所占比例。
学生先描红再练写。
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字听写过关。
第二模块:一、导入学习。
二、预习回顾,初知内容。
《灰雀》学案设计内容:教学流程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师: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
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呢?找出句子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读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用来度的方式体会列宁的感受。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四、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
指导读。
2、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②“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
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指导朗读写列宁“喜爱灰雀” 的句子。
(二)那灰雀到底哪儿去了?请生讨论回答:小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又是他放回来的。
1、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找一找。
体会(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机板书:占为己有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 “一定会飞回来的!”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板书:勇于改错的决心(4)男孩为什么要先捉走后又放回这只灰雀呢?他对灰雀喜爱吗?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2、小结:是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所以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又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三)列宁是怎样对待小朋友的呢?1、找到课文中写列宁对待小朋友的句子小声地读一读,再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体会:(1)“小灰雀,你昨天到哪儿去了?”(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例如:列宁为什么微笑?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到哪儿去?鸟儿会回答吗)各自练读第3-9自然段,细细体味列宁说这话的意思。
(2)揣摩“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这些话的心情和含义。
把你的体会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3)听到:小男孩说:“他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
”列宁此时此刻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带着你的体验来读读句子。
(4)所以列宁微笑着说,(生齐读---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就是这份深深的爱意打动了孩子的心,让他勇于改正错误,也就是这句不愿伤害小男孩自尊心的问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
2、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体验、升华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
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扩展延伸1、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也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说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2、个别交流。
五、课后作业:收集名人故事教后反思第三模块:自读提高课(3课时)一、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一)根据学案自学:《小摄影师》学案设计内容: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画句找答案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读句知内容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
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