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城(盐官)志-最新最全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

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故事在汉语中,很大一部分成语都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者典故。

陇南盐官盐业考

陇南盐官盐业考

陇南盐官盐业考撒海涛【摘要】甘肃省盐官镇因产盐而得名,亦因产盐而闻名.自秦设西县、汉置盐官对其进行管理以来,盐官便一直是整个天水、陇南地区主要的食盐供应中心.盐官盐业历代皆有记载,史不绝书.盐官盐业生产为官营盐业,历代均对其加强监管,至宋代因产盐量之高而闻名天下.盐官位于茶马古道南北线及丝绸之路关中—天水一路三线交汇之处,盐业的发展为西北最大骡马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对盐官镇历代盐业之形成与发展、生产与销售、价值与影响作一翔实考述,以期有裨益于这一领域之研究.【期刊名称】《盐业史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8页(P38-45)【关键词】盐官;盐井;西垂;骡马市场【作者】撒海涛【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7盐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古代最稳定、最重要的专卖商品,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盐与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甘肃“地处边界,土壤多含卤质,故产盐之地几遍全境”①李亦人.调查甘肃盐产概况[J].钱业月报,1934(14):9.。

自秦设西县、汉置盐官,一直到民国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维度中,盐官是整个陇南、天水地区重要的食盐供应中心。

盐官盐业的形成与发展,既得益于丰富的盐矿资源,亦与盐官所处的重要交通位置息息相关;盐官盐业经济的发达,也使得西北最大的骡马市场的出现成为可能。

甘肃礼县古镇盐官历来以其源远流长的“井盐”闻名于世,盐官历史上是否有过池盐生产呢?《晋书·食货志》载:“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

”②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509.陈连庆先生认为:“盐池,当依《晋书·宣帝纪》改作‘盐冶’。

盐冶指盐铁专卖事业。

京兆、天水、南安一带并无盐池。

卤城(盐官)简史-最新

卤城(盐官)简史-最新

卤城(盐官)简史失落的文明,我们能不能拾起...卤城,三国古地名(今甘肃陇南市盐官),中国地图地理几何中心位置,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

在这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文明,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这里就是陇右历史文化名城卤城--盐官。

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沿革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带,史称“非子邑秦”,“居西犬丘”。

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

秦昭襄王时置此地设陇西郡西县。

秦朝时,为西县治所,西南部仍为氏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

西汉时,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时期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地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有武都郡武县及羌道。

三国时,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

晋时,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

仇池国(296一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

前赵(304一329)、后赵(31争一351)、前凉(314一376)、前秦(351一394)、后秦(384一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地域。

唐时,先属山南西道,后属陇右道秦州。

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晋、周时,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西南部没于吐蕃。

五代汉时全地域没于吐蕃。

盐官属天水军辖治。

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

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

卤城(盐官)简史-最新最全

卤城(盐官)简史-最新最全

卤城(盐官)简史卤城,三国古地名(今甘肃陇南市礼县盐官),中国地图地理几何中心位置,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

在这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文明,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这里就是陇右历史文化名城卤城--盐官。

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沿革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带,史称“非子邑秦”,“居西犬丘”。

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

秦昭襄王时置此地设陇西郡西县。

秦朝时,为西县治所,西南部仍为氏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

西汉时,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时期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地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有武都郡武县及羌道。

三国时,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

晋时,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

仇池国(296一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

前赵(304一329)、后赵(31争一351)、前凉(314一376)、前秦(351一394)、后秦(384一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地域。

唐时,先属山南西道,后属陇右道秦州。

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晋、周时,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西南部没于吐蕃。

五代汉时全地域没于吐蕃。

盐官属天水军辖治。

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

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

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

盐官导游词(范文)

盐官导游词(范文)

盐官导游词盐官导游‎词‎篇一:‎盐官导游词简最新‎宰相府第风情一条街—‎—观潮公园——海神庙‎——金庸书院----‎-王国维故居各位游‎客:首先欢迎‎你们来盐官旅游,我姓‎*,你们可以叫我“小‎*”,我们首先安排的‎景点是宰相府第风情一‎条街。

盐官位于钱塘‎江北岸,与萧山隔江相‎望,东距上海160公‎里,西距杭州45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盐官之名始于西汉,‎因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此设司盐之官而得名‎。

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如今盐官‎景区面积5.4‎平方公里,总人口71‎20人。

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让人目不暇接‎。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四处,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各位游客,在盐官‎东北部,有一条宰相府‎第风情街,它以“宰相‎府第”陈阁老宅为中心‎,集中体现了盐官古镇‎的皇家气息与人文风范‎。

“宰相府第风情街‎到了”,有史可查到的‎盐官古城建城时间是在‎唐永徽六年(655年‎),距今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从建‎城1949年的千余年‎间,盐官长期作为县(‎州)治所在地,盐官有‎一首民谣:“‎一座古塔十年庙,五大‎城门四吊桥,七十二弄‎三大街……”这里就描‎绘出了我们盐官众多的‎名胜古迹,盐官有五大‎城门分别为:‎东门春熙门、南门镇海‎门、西门安戌门、北门‎拱辰门、东北门宣德门‎。

宣德门又称小东门,‎所以这个吊桥也称为小‎东门吊桥了。

城墙、城‎楼、城门等等都是盐官‎作为古城的最显著的特‎色。

“宰相府第风情‎一条街”全长600米‎,现在我们看到的宣德‎门是整条街的起点,宣‎德门这三个字是盐官北‎宋状元张九成题写的,‎意思是“宣扬德化”的‎意思。

城门上的“镇海‎楼”之名是乾隆皇帝所‎赐,当时乾隆皇帝四次‎到盐官,三次是从这扇‎门进来的。

乾隆到盐官‎最主要的目的是巡视海‎塘,同时由于舟马劳顿‎,乾隆到宣德门后,一‎般都要到城楼上去看看‎,顺便听听大臣门关于‎海塘治理的一些汇报。

宫廷档案记载的光绪盐法志纂修

宫廷档案记载的光绪盐法志纂修

宫廷档案记载的光绪盐法志纂修回眸清代扬州纂修光绪《两淮盐法志》的这段历程,不仅有益于我们加深了解《重修两淮盐法志》的具体纂修过程,同时对于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稽古振今,推进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深入开展,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标签:光绪盐法志;清宫扬州御档“食货乃八政之一,而盐又食货之一也。

”《周礼》载掌盐政之官名为“盐人”,春秋战国时设官对食盐征税,汉武帝时实行食盐专卖。

历代政府通过制度、法令、则例等,来管理食盐的生产、转运、销售、征税等一切事务,通称盐法。

盐法上关国课,下裕民生,在古代社会的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两淮”曾是清代最大的盐产区,下辖30个盐场,所产之盐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

两淮盐业一直都是清政府的财政支柱性产业,为国家提供了巨额税收,时称“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

“两淮盐赋实居天下诸司之半,良法美意,居在可稽。

惟旧志撰次无体,纪叙未周,不可以训。

”两淮盐法志自明朝起就开始纂修,嘉靖《两淮盐法志》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刊印,由两淮巡盐御史杨选、两淮都转运盐使陈暹修,举人史起蛰、张榘撰。

全书共12卷,约30万字,是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两淮盐法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夫盐法以足国用,而盐志以佐盐法,二者相为表里”。

清政府高度重视两淮盐业,5次组织人员纂修《两淮盐法志》。

清朝的5部《两淮盐法志》记载了当时的盐务状况与盐法政策,是当时政府在两淮地区管理盐务、实施盐政、组织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征税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当时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也是后人研究两淮盐业史的重要文献。

扬州作为两淮盐区的总部,自然成为朝廷官修专业志书——盐法志的最佳之地。

据《清宫扬州御档》有关记载,乾隆、嘉庆及光绪三朝盐法志(前两次修志详情未见档案史料记载)都是在扬州完成编修,新编辑的《清宫扬州御档续编》中也有记载光绪《重修两淮盐法志》编纂具体情况的奏折。

一、回眸清代扬州数修盐法志清代纂修两淮盐区盐法志的传统从康熙朝开始。

盐 官 简 史

盐 官 简 史

盐官简史2020年04月12日作者jiajidu甘肃陇南盐官镇(三国时称卤城),中国地图地理几何中心位置,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

在这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文明(晚清西方人传入),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自古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就是陇右历史文化名城卤城--盐官。

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西部区域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文名称盐官镇外文名称Yanguan Town别名卤城西县西犬丘西垂行政区类别镇所属地区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下辖地区2个居民委员会,27个村民委员会。

政府驻地盐官电话区号0939邮政区码742201地理位置得陇望蜀秦陇要冲面积116.13平方千米 [1]人口49000人(2017) [1]气候条件暖温带著名景点盐井祠、太平山钟楼寺、财神庙等机场天水机场陇南成州机场火车站天水站陇南站车牌代码甘·K目录.1地理环境.2历史沿革.3秦人发祥之地.4自然条件.▪气候.▪地貌特产.5西北骡马交易市场.6文化遗产.7教育.8名人轶事.9名胜古迹.10历史名人.11民俗文化.▪高台/马社火.▪庙会.▪乞巧节.▪地方饮食.▪武术.▪其它.12交通指南地理环境得陇望蜀,北接渭水,南通川蜀,地理上处于古丝绸之路渭水线复线和茶马古道交汇处。

古道要冲先秦至近代,中原巴蜀互通,最平坦的道路是从成都平原出发,北上汉中,经陇右的西汉水流域、渭河流域,再越陇山《分南(过甘泉麦积山)北(过陇县)二道》,经宝鸡,进关中,入中原。

据专家研究,史前社会,中华大地上东西方古部族的大迁徙路线中,这一条很重要。

夏商周时代秦民族的西迁陇右,后来秦国的东进和南下灭蜀,基本就是沿着这条路线。

祁山真假难辨的诸葛六出

祁山真假难辨的诸葛六出

祁山真假难辨的诸葛六出在所有关于“三国”的故事中,最令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长坂坡大战,赵子龙白马银枪、孤身救主的身影,让忠臣义士赞叹不绝;而让人充满遐想却又让人扼腕叹息的则属“六出祁山”,出师未捷的悲壮结局千百年来总是牵挂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绪。

2006年的夏秋时节,我们走进甘肃礼县祁山堡。

祁山堡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六出祁山”的地方,也是《三国演义》中祁山大营的所在地,更是千百年来无数人神往的地方。

走进祁山,就是为了探寻1700多年前金戈铁马的征战,寻找隐藏在那块土地上的三国故事。

历史上,诸葛亮发动了五次伐魏战争,而真正能称得上出祁山的只有两次,但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将其渲染成诸葛亮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

于是,原本并不存在的“六出祁山”也就一次次地被人们演绎、被神化,最终把一个文弱书生推上了神的祭坛。

千年孤山祁山堡我们来到了甘肃礼县祁山乡,拜访了那个孤独耸立在西秦岭深处的小山――祁山堡。

我们从天水出发,沿着通往甘肃陇南地区的公路向西南方行进,走了60多公里后就到了甘肃礼县祁山乡。

闻名天下的祁山堡就坐落在一个峡谷中,远远看去,祁山堡只是一个小山包,但历史上却是一个让人揪心的地方,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地方。

自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兴兵伐魏,将大本营设在这里后,近2000年来,祁山就成为中国无数文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或许是承载了太多的希望,或许是其他的原因,我看不出那个小山包有多么雄伟,尽管它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成祁山大寨,但的确非常普通,以至于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探访者感到失望。

沿着河谷,顺着山路,我们攀到山顶上。

这座山只有200多米高,但四面绝壁,城墙围绕,易守难攻。

自古至今,这里就是连通甘肃、陕西、四川的交通咽喉,占据此地可以控制南北山脉和河道,占尽地理优势。

诸葛亮只有两次出祁山据考证,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确切,它是小说家笔下的夸张和虚构。

从历史记载来看,诸葛亮一生有五次伐魏的壮举,在这次伐魏的过程中只有两次出祁山,其他三次中有一次出兵陈仓(今宝鸡),一次出兵武都、阴平(今祁山以南),还有一次出兵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附近的渭河南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卤城(盐官)简史卤城,三国古地名(今甘肃陇南市礼县盐官),中国地图地理几何中心位置,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

在这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文明,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这里就是陇右历史文化名城卤城--盐官。

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沿革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带,史称“非子邑秦”,“居西犬丘”。

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

秦昭襄王时置此地设陇西郡西县。

秦朝时,为西县治所,西南部仍为氏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

西汉时,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时期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地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有武都郡武县及羌道。

三国时,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

晋时,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

仇池国(296一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

前赵(304一329)、后赵(31争一351)、前凉(314一376)、前秦(351一394)、后秦(384一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地域。

唐时,先属山南西道,后属陇右道秦州。

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晋、周时,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西南部没于吐蕃。

五代汉时全地域没于吐蕃。

盐官属天水军辖治。

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

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

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

民国25年(1936)蒋介石令甘肃全省设七个行政专员公署,属第四区(天水)专署领辖。

1949年8月在解放军一野七军彭绍辉将军带领下,经盐官解放战役全城解放,在当地乡贤首领独五爷的带领下举城开门迎新,解放军初期的开明政策,任用社会贤达安抚战乱情绪,凝聚社会力量,稳定发展了建国初期的当地经济民生。

初隶武都专区,1955年10月划归天水专区,1985年7月又划归陇南地区。

地理要冲得陇望蜀,北接渭水,南通川蜀,地理上处于丝绸之路渭水线复线和茶马古道交汇处。

已有学者关注到“蜀道”不单指秦巴蜀道,还应包含自陇入川的“陇蜀道”。

“由上邽(今天水) 南下汉中入蜀,称‘陇蜀道’。

陇蜀道从上邽至汉中区间也有两条路可走。

其西道经陇南市礼县、略阳至汉中; 东道经麦积山、两当、凤县至汉中”。

显而易见,与四川广元、陕西汉中接壤的甘肃陇南地区则成为了“陇蜀道”自陇入川的必经地域。

“陇蜀道”在陇南境内是由走向不同的线路连接或组合形成的,如阴平道(由文县入川) 、覆津道(成县至武都) 、青泥河道(成县经徽县至略阳) 、祁山道(天水经陇南市礼县至成县或武都入川) 等。

“陇蜀道”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路,它还是一条承载着丰富、厚重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化线路,“陇蜀道”沿线的栈道、石门、关隘、驿馆、摩崖石刻、古镇(古村落) 等都集聚着有待后人解码的文化底语。

由此可见,只有包含“陇蜀道”的“蜀道”之概念才是完整的。

一、秦汉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陕-甘-川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线路与支点卤城(今陇南市礼县盐官镇) 是陇南重镇,系西、礼两县的东大门,地处关陇古道和陇蜀通道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自陇右秦州(今天水市) 经卤城、祁山至略阳或接覆津道至武都、文县再入川的“祁山道”可谓是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四川与北方丝绸之路有效连接的便捷通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祁山道”及卤城对陕甘川三省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秦西垂陵园的发现与考古发掘,陇南市礼县(古称西垂) 已被确定为秦人发祥地,卤城则地处西垂腹地。

早秦时期,秦人之所以在此崛起,应该与卤城盛产井盐有着紧密的联系。

甘肃省仅有两口盐井(定西漳县的盐井和陇南陇南市礼县卤城的盐井) 。

在漫长的盐铁专营的历史时期,卤城成为了陇右、陇南,甚至陕甘川毗邻地区食盐的供应地。

以四川自贡为代表的区域是我国盐井最为集中的地区。

早秦时期,煮盐的器皿主要是陶鬲,但陶鬲本身容积小、导热性差等缺陷决定了井盐产量相当低,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替代陶鬲,铁器的出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早秦时期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当属关中地区,而西垂因是秦人发祥地,先进生产力很快就会传至西垂,铁器也不例外。

据樊志民《早秦农业历史初探》中引述: 在秦襄公初入关中的活动地域“北起灵台,西至陇西,南至宝鸡,东及长武”秦国初期墓葬都曾出土过较多的铁器。

这说明“襄公始国”时关中地区已有铁器使用。

1994 年甘肃省文物局考古所对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园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发现,有生锈的铁剑等铁器。

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西垂陵园(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遗址) 埋葬的就是襄公夫妇。

这些都表明,在春秋初期,铁器已传入西垂地区。

秦穆公时期由于征服了羌戎并扩大了秦地,秦与周边诸侯国的往来进一步加强,这为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煮盐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充实的现实条件。

《史记·秦本纪》载: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

说的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 年) ,司马错伐蜀并灭之初设蜀郡。

秦襄公比秦惠文王要早400 多年,所以,四川的铁锅煮盐技术并不排除从西垂地区经祁山道传过去的可能性,因为陇南与四川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对较近,又有着相同的重要物资———井盐,而且,因受关中文明的直接影响,秦早期西垂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川蜀地区要发达得多。

卤城盐井祠内矗立的重立《明嘉靖盐井碑记序》载: 其盐西南通徽成阶文陇南市礼县汉中,东道秦陇,凡舟车所至,人力所通,靡远弗济。

可见,卤城与汉中、川蜀地区有着紧密的经贸及文化往来,而这种往来主要是通过陆路连接线———祁山道,水路连接线———西汉水(流经陇南市礼县、西和、成县、略阳、汉中再进入四川) 来实现的。

近年,陇南市礼县罗坝乡崖湾村出土了秦国蜀郡中心武库的“成都”铭铜矛,1998 年陇南市礼县马河乡吴宋河村也曾出土了三国时期带有“蜀郡”铭的钺形铁铲。

这些出土文物都铁证般地表明: 陇南市礼县地处蜀陇要冲,确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同时也印证了西垂地区与巴蜀地区存在着极为久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伦先生认为:在雅安汉源的大渡河边,茂县、汶川的岷江河畔都发现了来自北方的四五千年前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但这些遗址中的外来因素都来自西北的甘、青一带的文化。

由此说明,甘川经济文化交流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这种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则是必经卤城的祁山道。

相传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驻兵于汉中。

萧何建议说,欲取天下者,须占据陇上的西垂故地,方可取关中,攻长安。

因为西垂故地为蜀陇要冲,进可以翻越陇山,直逼长安,退可以据守陇上或退回汉中入川,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基于这种考虑,刘邦派樊哙占领了古西垂,即当时的西县(卤城系其腹地) 。

然后择机派兵攻打陈仓,袭击项羽所封的雍王章邯。

可见,在秦晚期楚汉之争过程中,据有“扼陇蜀之要,控攻守要冲”的祁山道、卤城成为了汉高祖刘邦北上抗楚图强的理想线路及战略支点,地处西垂腹地的卤城物产丰饶、盛产粮食、尤为重要的是能提供人体及马匹必需的食盐,这在食盐资源极为短缺的秦汉时期成为了独特的战略物资,占据卤城,进可攻取秦州,冀望陈仓与长安,祁山道卤城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

二、三国时期: 祁山道卤城成为蜀魏争夺交锋的前沿堡垒卤城位于天水故城顺西汉水西南15 公里处,由卤城西行6 公里便至祁山堡,由此可见,卤城与祁山近在咫尺,而西汉水则将卤城、祁山河谷地带连为一体,卤城当为祁山道之要冲,“据《三国志》卷25《杨阜传》记载,建安十七年(214 年) ,杨阜在冀城(今甘肃甘谷西) 抵抗马超失败后,先至历城(今甘肃西和县城北) ,后‘与(姜) 叙起兵于卤城’继续抵抗马超。

”《三国志》载: 十九年(214 年) ,赵衢,尹奉等谋讨(马) 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

衢等谲说超,使出击叙,於后尽杀超妻子。

超奔汉中,还围祁山。

叙等急求救……渊到,诸县皆已降。

卤城沿祁山道进可取陇右天水,退可守汉中、巴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食盐资源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诸葛亮首次北伐路线图完全是出于现实考量而做出的选择,因为蜀欲出兵陇右,要么选择地势险要的关陇通道(陇山道和陈仓渭水道) ,要么选择路途相对遥远的陇蜀通道(祁山道) ,但“陇山道”(自天水经秦安或清水抵张川县,然后翻陇山至陕西陇县入关中,称之为“陇山道”) 和“陈仓渭水道”(东起陕西宝鸡,西至甘肃天水,全长200 多公里) 均掌握在魏军手中,供诸葛亮选择的交通线中仅有陇蜀通道(祁山道) 一条线。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 年) ,诸葛亮首次北伐选择的路线是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武都、祁山、至天水,道路虽远,但地势相对秦巴蜀道显得较为平坦,而且魏军防守力量也较为薄弱。

三月,从汉中出发的“蜀军在陇右占领了武都、祁山、西县、天水之后,便受阻于郭淮据守的上邽(今天水) 和游楚坚守的陇西郡”。

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曾两次占据卤城,当地还盛传着“卤水洗尘”的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亲率大军两次出师祁山,两次占据了卤城,两次发布了三个相同的命令。

第一个命令是挑选三百名精壮士兵,去盐井协同盐工煮盐,所产盐全部为蜀军补充军需。

第二个命令是蜀军轮换进驻卤城,稍作休整。

第三个命令为所有进驻卤城的蜀军将士都要用烧温的卤水洗头、洗脚或洗澡。

当时许多将士对这三个命令有些纳闷,不了解其意,后来很快明白了。

蜀军从蜀地远道而来,长途跋涉,非常艰辛,一路天气炎热,蚊蝇叮咬,有的士兵满身臭汗,有的脚底磨成了血泡,有的还不服水土,疲劳不堪。

卤水洗后有奇效,满身的臭汗、脚底的血泡、蚊蝇叮咬的痕印很快除去,蜀军体力得到迅速恢复。

同时将烧开的卤水晾冷后为伤员清洗伤口换药,伤口很快愈合。

卤水洗尘将过,蜀魏大战就开始了,蜀军将士们个个精神焕发,大家都称赞诸葛丞相卤水洗尘的命令真好真及时。

”从“卤水洗尘”的故事可知,卤城独特的井盐资源不仅能有效地补充了蜀军军需,而且疗治了蜀军将士的疾病,使得蜀军士气高涨,为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治通鉴》载: 若趣祁山,熟麦千顷。

由此可见,卤城一带除盛产井盐和良马外,还盛产小麦,这就为远道而来的蜀军有效补充军粮提供了可能性。

祁山向东可图陇右天水,向西可退靠长道峡谷或陇南市礼县盆地,是用武的最佳战略要地,祁山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诸葛亮实现据陇右窥关中宏图伟业的前沿堡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