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历史沿革之秦人发祥地
秦人的发源地礼县说说

秦人的发源地礼县说说甘肃陇南礼县,秦文化发祥地被称作“秦人故里”,很多人都不了解甘肃陇南礼县,秦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作“秦人故里”,很多人都不真正了解。
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隶属于甘肃陇南市。
其实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甘肃礼县,包括西北地区的人。
但据考证,甘肃礼县其实是秦文化的发源地,有报道称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实际上礼县的人文景点很多,只是了解的人不多,毕竟是处在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县。
甘肃礼县礼县面积429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万,2019年GDP 为42亿,属于经济较落后的县。
不过,礼县在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属于人口较多的大县了。
另外,很多人都认为甘肃是黄土高原,沙漠戈壁,其实并非如此,比如礼县所在的陇南市就和人们的想象大不相同。
这里接近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在自然环境还是不错的。
最重要的礼县有不少人文景不为人所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些礼县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甘肃礼县是秦族、秦文化发祥地。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古籍资料10000余册,展馆内主要展示了秦早期文化的文物及礼县历史、民俗文化及翰墨遗珍书画。
博物馆建筑宏伟气派,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铁笼山三国古战场铁笼山位于礼县县城南15公里处。
铁笼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
三国时姜维曾在此大战司马昭。
铁笼山主要由堡子沟、灯笼缝、大士庵、水帘洞、姜维饮马井等景点组成。
“蜀川炎等寒烟,渡陇惟余伯约贤。
试看青青山上草,春来犹献五铢钱。
”武山贤人李克明的《铁笼山》一诗,为铁笼山古战场的历史地位和研究武山战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祁山武侯祠祁山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
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等十余处古遗址。
浅谈早期的秦文化——以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遗址为例

先, 帝颛顼之苗裔孙 日女修。 女修织 , 玄鸟陨卵, 女修
吞之 , 生 子大业 。 大 业取 少典 之子 , 日女华 。 女华 生 大
费, 与禹平水土……( 大费 ) 佐舜调驯鸟兽 , 鸟兽多驯
服, 是 为柏翳 , 舜 赐姓赢 氏。 ” 从此 , 赢 族开 始逐 渐 地 兴旺起来 。到夏 王朝时 , 秦 人祖先 活动在孟诸 泽一带 ( 今河 南商丘 以北到 山东曹 、单 一带 的沼泽地 区) , 公
关键 词 : 甘 肃礼 县 ; 大堡 子 山 ; 秦 文化
d o i :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9 — 0 3 3 9 . 2 0 1 4 . 0 3 . 0 1 7
[ 中图分类号 ] K 2 3 2 ( 2 4 2 ) [ 文献标识码 ] B
的 时代 价 值和 现实 意义 。
一
西垂( 西犬 丘 ) 就 在县 东 北 的永兴 一 带 。三 国 时
期, 东北部属秦州汉阳郡西县隶于魏 , 西南部属武都
郡 武 都 县 隶 于 蜀 ,至 今 依 然 保 留着 三 国 战 场 遗
址——祁山堡( 诸葛亮屯兵之地) 。 唐时 , 东北部先属 山南西道成州的汉源、 长道二县 , 后属陇右道秦州长 道县, 西南部分属陇右道成州上禄县及宕州 良恭县 。 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治所 , 隶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0 3 3 9 ( 2 0 1 4 ) 0 3 — 0 0 8 0 — 0 5
秦人 的发祥 地— —礼 县 ,在 陇南 文化历 史 研究 中 占有 重要 地位 和影 响 。甘肃 秦文 化研 究会 的成立 进 一 步扩 大 了礼 县 的影 响 ,也促 进 了其经 济文 化旅 游 的发展 。加强 对 大堡子 山及本 地 区其他 历史 遗址 文化 的发 掘与整 理 ,对研 究 早期 的秦 文化 具有 重 要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历史沿革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历史沿革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
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启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
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柱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文物普查、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
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七千年前就有祖先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夏、商时期武都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为羌氐民族。
先秦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代属白马氐族人。
西汉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辖。
东汉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
西晋,属秦州武都郡统之。
东晋、十六国,武都郡先属仇池国,后由前秦政权统治。
南北朝,公元448年,北魏置武都镇(掌控一方军事,镇治石门,即今城关旧城山),辖武阶郡(郡治翫当,即今大安庙附近)、修城郡等数郡。
约公元497年,北魏武都镇、武阶郡属梁州。
西魏,约公元546年属南秦州。
北周,约公元572年改称武州(与武都郡同治今旧城山),领11县。
隋朝,约公元612年,武都郡(治将利,即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诸县。
唐代,约741年武州属陇右道;约公元820年属吐蕃。
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旧城山)。
五代十国,约公元908年,阶州为岐统之。
约公元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
约公元959年。
属后周,仍称阶州。
约公元924年和公元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
羲皇故里话西和

羲皇故里话西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
西和县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秦国的发祥地之一,氐人地方政权古仇池国的国址,三国时代蜀魏相争的主战场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华夏文明的源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白皋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德于地,傍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结绳崐之政,于是始创嫁娶,以俪皮这礼,结纲罟以教佃渔,崐古曰宓羲氏。
”宋代罗泌的《路史》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
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
生于仇夷,长于起城。
”“生于仇夷,长在起城”句中的“仇夷”就是今天的陇南西和县,“起城”就是现今的天水秦安县。
《遁甲开山图注》亦云:“仇夷山,四面绝立。
彭池、成起皆西士,是伏羲出生处。
”“仇夷山”就是今陇南西和县的仇池山。
因陇南和天水在行政区域划上,长期以来合合分分,1985年,又将原隶属于天水的西和县划归陇南,按照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的历史说法,说陇南西和是“羲皇故里”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当不为过。
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
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
魏晋南北朝时,氐人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仇池国,前后达358年。
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
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
南宋,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
地方课程资料甘肃陇南介绍资料

甘肃陇南旅游介绍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陇南旅游资源独特,不光山奇水秀,文化灿烂,而且历史悠久。
《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就是现在陇南的西和县,至今伏羲崖还耸立在仇池山上;陇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王朝的发祥地,秦始皇先祖在我市的礼县繁衍生息数百年才奠定了雄立关中、定鼎中原、统一六国的千秋基业。
比较著名的人文景区景点还有成县杜甫草堂、礼县先秦文化遗址、祁山三国古战场、西和仇池国遗址、阴平三国古栈道。
陇南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西北最大的天然溶洞----武都万象洞,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县鸡峰山、文县洋汤天池和徽县三滩、康县阳坝、宕昌官鹅沟等生态旅游风景区。
这些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分别与四川九寨沟、甘肃天水麦积山遥相呼应。
独特的地理位置还造就了文化的多元特色。
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陇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大交汇,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提供给游人的是一份风物常青的画卷。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
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
现辖武都区和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康县、文县、宕昌8个县,242个乡镇,3423个村民委员会,54万户。
境内有汉、回、藏等21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5万多人。
面积27923平方公里,人口281万。
是甘肃境内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陇南家乡美

武都油橄榄,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特 产。武都区是中国境内油橄榄最佳适 宜种植区之一、中国四大油橄榄生产 基地之一,合适的气候土壤条件及种 植传统,使该区油橄榄产量高,含油 率高,所产橄榄油产品荣获中国林产 品博览会和甘肃省林业名特优新产品 博览会银奖、金奖。2004年,中国国 家质检总局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予以保护。
阳坝 梅园
康县阳坝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甘肃省康县 东南部,景区总面积504.93平方公里,境 内气候温润、景色秀丽,有红豆杉、香樟、 白皮松等国列珍稀树种近40种;有金丝猴、 金猫、大鲵等国列珍稀动物36种,又自然 景观200余处,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 居全省之首。
宕昌官鹅沟
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 肃省宕昌县城郊,距甘肃省 省会兰州市340公里。2003 年10月,晋升为国家级森林 公园。峡谷里有二十多个颜 色深浅不一的碧绿湖泊,湖 水清澈,还有老树等盘桓水 中,是摄影家眼中的“小九 寨”。峡谷两侧山势陡峭, 山崖上有很多瀑布飞流直下, 景观众多。
7000
忆记忆记忆记
陇南,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接陕 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 辖武都1区和宕昌、文县、康县、成县、徽县、礼县、西和、两当8县, 共4个街道办事处、80个镇、115个乡,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282.77万人(2013年)。[1-3] 2014年末,陇南市总人口283.23万人[4] 。 陇南是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 “陇上江南”。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气候垂直分布, 地域差异明显,有水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大熊猫、金丝猴等 20多种珍稀动物。拥有4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武都裕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武都裕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文县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文县天池、宕昌官 鹅沟、成县鸡峰山)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5-11] 陇南历史悠久,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秦第一陵园——秦西垂陵 园位于礼县大堡子山。此外陇南还是中国主要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 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 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而且这里河谷纵横, 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 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 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 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 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 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 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 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卤城(盐官)简史-最新最全

卤城(盐官)简史卤城,三国古地名(今甘肃陇南市礼县盐官),中国地图地理几何中心位置,地处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是一方有着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
在这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西域文化水乳交融,秦文化、商文化、盐文化、马文化、乞巧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辉映,儒-释-道-伊斯兰-基督文明,三教九流和谐共处,这里就是陇右历史文化名城卤城--盐官。
这里曾是北线丝绸之路和南线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之一,处于关陇古道和陇蜀古道连接部,闻名国内的盐官骡马交易市场就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体现和映证,回首历史,对于当下建设一带一路和西部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沿革周朝时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发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带,史称“非子邑秦”,“居西犬丘”。
中经襄公,直至文公时秦都才由西垂迁到湃渭之会。
秦昭襄王时置此地设陇西郡西县。
秦朝时,为西县治所,西南部仍为氏羌人所居,尚未置郡县。
西汉时,为凉州刺史部陇西郡西县,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陇西郡羌道,王莽时期改西县为西治。
东汉时,地属凉州刺史部汉阳郡西县,西南部有武都郡武县及羌道。
三国时,称之卤城,为魏蜀交战界地,双方互相争夺,各有怀属。
晋时,属秦州天水郡始昌县(晋改西县日始昌)。
仇池国(296一322)时期,全部地域属仇池国。
前赵(304一329)、后赵(31争一351)、前凉(314一376)、前秦(351一394)、后秦(384一417)时期,这几个地方割据政权或全部或部分,或较长时间或短暂地占据过本地域。
唐时,先属山南西道,后属陇右道秦州。
盐官城曾为党项马邑州州治所,隶于秦州都督府。
五代的岐、唐、晋、周时,属陇右道秦州天雄、雄武节度使所辖,西南部没于吐蕃。
五代汉时全地域没于吐蕃。
盐官属天水军辖治。
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属秦州。
中华民国时,民国2年(1913)袁世凯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
民国16年(1927)道废,县直属于省。
陇县历史沿革

陇县历史沿革陇县因处陇山山脉的东版而得名。
陇县历史悠久,远在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千河谷地繁衍生息。
陇县建制较早,商代为矢国领地,周代(约公元前771年)为秦非子驻地,是秦人重要的发祥地。
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为“汧邑”,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邑为“县”,置陇关,故有"秦都陇关"之称。
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关经过。
北魏孝明帝时(公元517年)于“汧县”又置“东秦州”,因魏废帝2年(公元553年)改秦为“陇州”,历经五代、宋、元、明、清,辛亥革命后(公元1913年)改州为陇县,1961年千阳并入,1964年重新恢复陇县县制至今。
夏、商《禹贡》载,为雍州之域。
周西周初期,周公推行分封制,汧水上游一带为矢国封地。
孝王八年(前890),秦人首领非子在汧、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十三年(前885)封非子为附庸,在汧水之滨(今牙科乡磨儿原)筑秦城。
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非子五代孙)迁都汧邑(今东南乡郑家沟原)。
东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
到秦文公四年(前762),在汧邑建都14年。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推行县制,改汧邑为汧县。
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置汧县,属内史。
西汉初期,分汧县西部置郁夷县(治所今固关街东)。
王莽地皇四年(23),改郁夷县为郁平县,属右扶风。
东汉撤销郁平县,辖地并入汧县。
灵帝中平六年(189),汧县改属汉安郡(治所在今宝鸡市西北)。
献帝时撤郡,汧县复属右扶风。
三国魏初,隃糜县辖地并入汧县。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分汧县西部,在郁夷县故址设陇关县,后撤销,辖地仍归汧县,属扶风郡。
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建平元年(330),在汧县设陇东郡,后撤。
建平二年(331),将陈仓县(今宝鸡县千河以西)部分辖地划归汧县管辖,属扶风郡。
北魏太延二年(436),在汧县置东秦州,复设陇东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陇南市历史沿革之秦人发祥地
西汉水上游是秦人的发祥地。
今礼县红河、盐官一带的古西犬丘地区,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地。
西汉水源头今礼县北部和天水市秦城区南部接壤处的黄土丘陵中,有两条相接成“丁”字形的河谷盆地,一条是略呈东西走向,长百余里的盐官川(上延至天水市小天水镇),一条是南北走向,长80余里的红河川(上延至天水市杨家寺乡)。
红河川北隔一道不大的山岭与天水藉河川相接。
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天然的农牧场所,盐官川又有井水可熬盐。
秦人先祖正是以这两条宽广富饶的河谷盆地起家,经过与周围西戎族进行艰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农牧经营,为开创后来的煌煌伟业奠定了基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先祖大骆及其子非子在这里牧马养畜,繁衍生息,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非子得到周孝王赏识,赐姓嬴,封秦地为周朝的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为周朝牧马。
又以大骆另一妻申侯女所生之子成为大骆适嗣,居住在西犬丘故地。
成及其子孙与戎族为争夺生存环境,在这里展开了长期争斗。
公元前842年,西戎攻灭西犬丘大骆之族。
周宣王命非子后秦仲征伐西戎,秦仲又于公元前824年被西戎所杀。
周宣王招秦仲长子庄公兄弟5人,统兵7000,攻破西戎,于是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故地。
公元
前776年,西戎又围攻西犬丘,秦襄公长兄世父率兵抵抗,被西戎俘虏。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于骊山下。
秦襄公因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赐给陕西岐山以西土地,秦正式成为诸侯国。
襄公之子文公继位后,于公元前763年东出行猎,至宝鸡附近千河与渭河汇合处营建新邑。
数百年中,秦人在陇南的都邑西犬丘,先后有过犬丘、西垂、西垂宫等不同称谓,但地址未变。
秦统一后至两汉,西犬丘又成为西县治所所在地,直到公元228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攻魏,兵败街亭后,撤兵回汉中时“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西县建置始消失。
秦人的长期活动,在这里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仅礼县境内经过普查建档的文物点即达107处,遍及东北部的18个乡镇。
相传永兴乡西汉水之滨绵延3.5公里的西南山,是西垂国缪庄王的皇家园陵遗址,古墓葬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文物之丰富,令人惊叹叫绝。
关于缪庄王皇家园陵的传说和当地出土文物均与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相吻合。
《史记·秦本纪·集解》对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卒,葬西山”,就明确指出在西犬丘附近,也就是今天的西汉水上游礼县北部。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1994年春,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在礼
县永坪乡大堡子山清理发掘了两座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时
期墓葬,其规模之大,极为罕见。
大堡子山墓地位
于礼县城东13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墓地东西长约250米,
南北宽约140米。
清理发掘的两座古墓位于墓地中心部位,为南北并列、东西走向、中字形大型墓葬,编号为M2、M3。
其南端有从葬的2座车马坑。
M2全长88米,墓室长
6.8――12.1米、宽5――11.7米、深15.1米。
M3全长115米,墓室长6.75――24.65米、宽3.35――9.8米、深16.5米。
两座大墓均有东、西两条斜坡墓道,墓室是上大下小的斗状,均设二层台,台上有殉人;皆开腰坑,坑内各殉犬一只、玉琮一件。
车马坑也东西向,辕东舆西。
从已清理的编号为K1的车马坑残存遗迹看,坑内殉车4排,每排并列3乘,每乘两服两骖。
古墓已被盗掘一空。
但从各方面透露的资料信息显示,该墓所出器物,包括装饰棺橔的大金鸷金饰片,鼎、簋、椭方壶、编钟、编镈等青铜礼器,数量甚巨。
用成对的大金鸷装饰棺橔,当与嬴秦以鸷鸟为始祖图腾的宗教观念有关。
西和县公安局于1993年秋缴获一批盗自礼县大堡子山的器物,包括铜鼎7件,铜簋4件。
铜鼎M3采:1,敛口,立耳,浅腹下垂,微圜底,三兽蹄足内敛,足根有扉棱,耳饰重环纹,颈饰窍曲纹,与腹部垂鳞纹以宽条带相隔。
口径33厘米,最大腹径3
7.6厘米,高3
8.6厘米。
器腹内壁铸铭文二行6字:“秦公作铸用鼎”。
铜簋M3采:8,器身敛口,鼓腹,龙首状双耳,耳下有垂珥,圈足下有三个小兽蹄足,口沿下饰变体夔龙纹,盖面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垂鳞纹。
口径20厘米,最大腹径26.8厘米,残高10.4厘米。
器内
底与盖内各有铭文二行6字:“秦公作铸用毀”。
关于两座
大墓的主人,学术界有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等不同认识,多数学者认为是秦成为诸侯以后最早的两位国君――秦襄公
和秦文公。
近年来,随着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的不
断丰富,对陇南秦人发祥地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秦人先祖在陇南活动的史学研究进一步深入。
大堡子山陵区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