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谷县介绍

甘谷县介绍甘谷县隶属于甘肃省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
截止2012年,甘谷县总人口63.02万人。
2013年,甘谷县实现生产总值49.82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81.6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4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8%。
甘谷县的名优特产有麻鞋,脊兽,油煎洋芋,甘谷浆水面,酥圈圈等,甘谷县的著名人物有潘钦岳,石作蜀,巩建丰,姜维,尹夫人等。
甘谷县先后荣获“全国辣椒之乡”、“中国花椒之乡”等荣誉称号。
截止2016年,甘谷县辖10镇5乡:大像山镇、新兴镇、磐安镇、六峰镇、安远镇、大石镇、礼辛镇、大庄镇、武家河镇、金山镇、西坪乡、八里湾乡、白家湾乡、谢家湾乡、古坡乡。
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天水市秦州区中梁乡等9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天水市9个乡撤乡改镇。
甘谷县撤销金山乡,设立金山镇。
2015年10月9日,根据《甘肃省民政厅关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等22个乡撤乡改镇的批复》(甘民复〔2015〕113号),甘谷县大石乡、礼辛乡、大庄乡、武家河乡改为大石镇、礼辛镇、大庄镇、武家河镇。
位置境域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地处东经104°58′~105°31′,北纬34°31′~35°03′之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全县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49千米,总面积1572.6平方千米。
地貌甘谷县属黄土高原地区,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
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海拔1228米(六峰镇觉皇寺村东),最高海拔2716米(古坡乡大条梁),相对高差1488米。
华夏第一县

传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在 一个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 白象闯入她的洞房,用象鼻在她 肚下舔了一下,从此摩耶夫人就 怀孕了。这就是《乘象入胎》画 像的由来。
大佛胡须 在甘谷县内流传着关于大佛 蝌蚪状短须的传说,相传在清末 有一外县人商人来甘谷在度渭河 时不幸落水,命在旦夕是远远望 见山上大佛,便祈求大佛,答应 如若得救便为大佛镀金,在冥冥 之中好像有拉了他一把,他便活 了下来。为了实现诺言,便请匠 人为大佛镀金,到最后时发现金 子有些不够,就少一点点,他不 知怎么办,那匠人就建议说为大 佛画上胡须吧,那人觉得也只能 这样了,因此在甘谷大佛中出现 了别具特色的蝌蚪状短须。
人 文
甘谷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688年置县,迄今已有2695年的历 景 史,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蜀 石作蜀、蜀汉 石作蜀 观 大将军姜维 姜维、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 姜维 之地。县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 处,古墓葬18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 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 人面鲵鱼瓶 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 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 唐三彩凤首壶 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山石窟 大像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 北魏时期的 大像山石窟 北魏 石胎泥塑大佛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 文物。此外,华盖寺石窟 天门山 蔡家寺 姜维墓 古风台 巩建丰 华盖寺石窟、天门山 蔡家寺、姜维墓 古风台、巩建丰 华盖寺石窟 天门山、蔡家寺 姜维墓、古风台 巩建丰纪 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 尖山寺森林公园
南山
泸古洞
天坛
白云
石窟庐舍那 灵山
香 港 大 屿 山
甘谷历史沿革

甘谷历史沿革从出土文物考证,秦安大地湾文化时期(距今7800—7000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西周为冀戎人活动地区。
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武公伐冀戎后置冀县(以冀戎活动地为县名),是全国立县最早之地,迄今2678年。
城址在今县城东黄羊堡(城址已湮没)。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陇西郡,冀县属之。
秦统一六国后,冀县仍属陇西郡。
汉沿秦制,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雍州为凉州,析置天水郡,并以冀,邽两县属地分置成纪等16县。
冀由陇西郡改属天水郡(郡治平襄)。
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王莽篡汉,改冀县为冀治。
更始元年(23年)隗嚣起兵应汉,据兵10万于光武八年(32年)自称西伯,都于冀。
光武建武十年(34年),废冀治,复为冀县,仍属天水郡。
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移天水郡治冀,改为汉阳郡,为甘谷立郡之始。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刺史部治冀,为甘谷立州之始。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将州治缩小,凉州由冀移治姑臧(今武威),改汉阳为天水郡,仍治冀县。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今礼县东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魏应汉,冀县属蜀。
街亭失守后,冀县仍属魏。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始置秦州,治冀,冀复为州(秦州)、郡(天水)治所在地。
太康三年(282年),废秦州入雍州,七年复立,将秦州、天水郡治所由冀移治上邽。
冀县仍属秦州天水郡。
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废冀县。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分天水郡为汉阳郡。
以废冀县地分置当亭、黄瓜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置秦州总管府,改当亭为冀城县,后以冀城入黄瓜。
隋大业二年(606年),废秦州总管府,置天水郡,废黄瓜复冀城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冀城县为伏羌县,根据唐王朝“夷夏一家”、“巨伏戎羌”的政策而命名。
宋初,废伏羌县。
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以县南地置大潭县(今西和县西南),属秦州。
旋属岷州,以废伏羌置伏羌寨。
华夏第一县——甘谷

编麻鞋、穿麻鞋是甘谷县人们多年以来的传统。把传统做成一个产 业,并使之成长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成了西北最大的麻鞋生产 基地,这就不是偶然了。 是什么赋予甘谷麻鞋如此大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记者采访发现,这里蕴涵着普通而深刻的辩证法。 许多年来,人们都在“麻鞋”的前面加个“小”字。言下之意, 小小麻鞋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一般都是在农闲的时候,由家里的女 人们一针一线地做好,给全家人穿,顶多也只能算得上一项家庭副 业,妇女们把多做的麻鞋拿到集市上卖,换个油盐钱补贴家用。从 来没有人奢望“小麻鞋”能成为一项“大产业”。 把“小麻鞋”做成“大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任甘谷县 县委书记白晓玲的“点石成金”。甘谷县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寻 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每一任在甘谷县任职领导的头等大事。 2004年,白晓玲走马上任县委书记后,深入到全县农村调 查研究。此次调研,确定了甘谷县农村三大特色产业:辣椒、花卉 和麻鞋。 2004年,发展麻鞋产业被写入当年的甘谷县《政府工作报 告》,并正式成为甘谷县对外招商项目之一。
土地资源:甘谷县县域内土壤类型复杂,计 有九类二十九种。其中绵土类最多,占总面积 的63%,红土类占16.4%,淀土类占10.42%,黑 土褐土和其它类占9.8%。全县耕地面积89.63万 亩,其中:山地81.23万亩,川地8.40万亩,有 水平梯田64.47万亩。
旅游姿源:甘谷在历史上享有“文化之乡”, 商旅重镇之美称。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县 城西南40里处传为秦先祖非子牧马之地。有仰 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多处,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 件。境内现有大像山、姜维纪念馆、尖山寺、 华盖寺、蔡家寺、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20多处。 大像山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文旗山上,山上塑 有高23.3米的大佛一尊,是渭水流域唯一的一 尊唐代大佛,陇东石窟仅有此例,为麦积山石 窟的姊妹窟,名扬海内外。姜维纪念馆座落在 县城东5公里处的姜家庄,占地面积500多亩。 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省级森林公园尖山寺,林 木葱茏,青松苍翠,峰峦竞秀,林壑优美。
华夏甘谷第一县

灵凤耸翠
为甘谷八景之一,位于甘谷县尖山寺,又称灵风山,位于甘谷西南25公里的 尖山之上,最早古迹建于汉魏六朝时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亩,其中有林地 8727亩,森林覆盖度为39%,森林蓄积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 之间,相对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属南部半湿润气候型区,年平均 气温2.4-8.1,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势雄伟,森 林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保护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园内 别具一格的森林特点。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叶松、华山松、白桦、 山杨、漆树、辽东栎、椴树、青 肤杨、山杏、山李等。灌木层有 榛子、山核桃、刺五加、枸子、 珍珠梅、沙棘、山樱桃、野花椒、 卫茅等,荟萃100多种针阔乔灌 木、草本植物及中药材。林中有 梅花鹿、金钱豹,锦鸡等十余 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青山、绿水、怪石、雄峰、人文古刹、神奇传说、异 花异草,构成了尖山寺森林公园独特景色,1995年1月被甘肃省林业厅命名 为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
鼍峰旭日
峰在县城东渭水峪峡南。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颇富声名。 落日熔金,半天霞锦。
甘谷酥圈圈 甘 谷 凉 粉
花牛苹果
麻 食
呱 呱
酸饭
甜 醅
煮洋芋
油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花中皇后月季又称“月月红”, 自然花期5至11月,开花连续不断。 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 玫瑰、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丰花 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 月季等。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
甘谷实验月季园是2002全国劳 动模范姚天基创办的西北地区第一 家集月季花专业技术研究与生产为 一体的
甘谷县实施“浅山 栽果椒 ”的发展思路, 形成了渭河南北两面山 区数十里的花椒带,在 安远镇的阴坡村、大像 山镇的二十里铺村、六 峰镇的觉皇寺等村,户 均两亩花椒、收入万元 以上的农户很普遍,全 县花椒面积达10万多亩, 花椒成为仅次于苹果的 第二大果品产业。
甘谷县

甘谷县甘谷武术甘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
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生在这里。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
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
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
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苦练,并传给本族人。
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
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
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
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
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中国著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
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可谓是诸艺俱全。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
甘谷

庄 王 九 年
甘 谷 , 古 称
+
688 年 ) , 建 冀 县 , 前 元 ( 公
冀 , 周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天水市 西北,渭河中游。地处东经104°58′至 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 间,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 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相连。 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 积1572.6平方公里。 全县共有405个村委,2210个村民小 组, 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乡共 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悬崖大像 天门春晓 朱圉晚霞 南岭清波
石鼓擎雪 渭川秋烟 灵凤耸翠 鼍峰旭日
悬崖大像
悬崖大像即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 悬崖大像即甘谷大象山石窟, 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 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 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 一座正看如旗,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 旧名文旗, 山上松桧丛生, 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 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 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 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 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 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 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 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 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悬崖大像 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 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 大都平面近方形。 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 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 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 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 国也很罕见。 国也很罕见。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

甘肃省各县的来历甘肃建省约有700 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
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代建立大一统帝国后,创立行省制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兰州:兰州位于黄河上中游的西北黄土高原。
兰州名称的缘起,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是由皋兰山得名。
由于古人约定俗成的省略方法,皋兰一词去“皋”留“兰”,得名兰州。
又据《皋兰县志》记载:“皋兰即兰州,皋兰之名,以南山名皋兰而得名。
李唐时浑部内向以为兰州都督府,而兰州之名始焉。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州,金城郡改为兰州,置兰州总管府,府治子城,“兰州”之称即始于此,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1941年7月始设兰州市。
现为甘肃省省会。
兰州又称“金城”,古时沿用此称时间最久、流传地域最广。
榆中:县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秦“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因县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而得名。
榆中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4年)。
皋兰:县名。
因县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皋兰县,始有皋兰县名。
永登:县名。
永登县始建于东晋十六国前凉时期,后几经易名,1928年恢复永登县名。
因地处河西干旱区,意含祝愿五谷永远丰登之意。
嘉峪关: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因有万里长城西起点──天下雄关嘉峪关而得名。
“嘉峪关”意为“美好的山谷”,市域南靠祁连山,北倚马鬃山,东接酒泉盆地,西为平坦的戈壁,地处走廊西段最窄处。
嘉峪关市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有人口10万。
嘉峪关旅游资源以嘉峪关关城、魏晋壁画墓、万里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长城博物馆、黑山岩画等最为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 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甘谷的历史人物
• • • • • • • • • • • • •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人。
• •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 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 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 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 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 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 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 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 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石新贵——生于1947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少将 军衔,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长安书画院副院长。
■巩作义——号渭舟,男,1950年生于甘肃甘谷,著名书法家,南京大学毕业,现居山东济南。现为 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 ■贾斌1938年生,出版家,笔名西贝、钟文,甘肃甘谷人,兰州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编审,原为中 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8年病逝于北京。 ■ 牛勃(1964~)中国作协会员,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 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 420余篇,160万字。 ■李淑英(1984~),女,甘肃甘谷人,甘肃省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代表歌曲有《人有精神心有 根(甘谷县歌)》,《啊朋友,来吧!》,《东方之光》,《塞上行》等。 ■牛跟道(1955~),男, 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现供职于陇南烟草公司,他喜好文学,在诗、词、 曲、文、歌多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他兼爱音乐,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人生》、《乡思》、《我的老 父亲》、《我的母亲》等数十首歌曲,并被多家歌曲出版社所刊登,制有本人《歌曲创作专集(光 碟)》。
甘谷的特产
• 甘谷辣椒 • • 提及甘谷辣椒,无人不知,无人不赞。每到收获季节,甘谷山川红遍, 到处都是辣椒的世界、辣香的海洋。尤其是该县的盘安镇,几乎家家户 户的庄前屋后、檐下树上,都会挂满红彤彤的辣椒串儿,处处椒香迷人。 • • 甘谷所产辣椒,色泽红亮,肉厚油多,角条硕长,皱纹均匀,制干率高, 味道浓郁鲜香,具有开胃健脾、养颜明目、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等 多种功效,且富含十几种矿物质营养和多种维生素。甘谷辣椒有近400 多年的种植历史,积几百年栽培之经验的甘谷辣农们,已总结了一套精 湛独到的种植技术,加之甘谷地区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温差大,为辣 椒种植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 • • 甘谷辣椒产量高、质量好,该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要高出一般辣椒许 多,是世界辣椒品种中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市场上独占鳌头,也是该县 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渠道,90%以上出口创汇。已多系列、多品 种开发,有辣椒面、丝、片、丁、酱、油等几十种,远销韩国、日本、 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受到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 奈克夫人的高度赞誉,被外商誉为“辣椒之王”。
• •
• • • •
甘谷的历史人物
• • • ■尹夫人——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437),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 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 ■姚 苌——姚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 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杨 机——杨机:字显略,北魏名臣,天水冀人,今甘肃省甘谷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 474年),死于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巩建丰——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 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 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王 权—— 晚清学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张 海——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1874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 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
• •
甘谷的旅游景点
大象山
• 悬崖大像 • 甘谷大象山石窟,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 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 ,旧名文旗,现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 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 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大佛 • 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千多年。 •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 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 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 •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 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 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 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 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2001年该石窟升格为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
甘谷的历史文物
• 蔡家寺 • 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 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 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 (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 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 村,顾名思义,村人大率当为蔡姓,就像河对岸斜对的蒋家寺村,其村民 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不闻有过蔡姓之人。这一点,至迟在 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 (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笔者今尚存有其《椒园诗钞》誊稿 一卷,其诗多经其师临洮吴镇与无锡杨芳灿等评定。 • • 作为佛教庙宇的蔡家寺,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松柏映翠,梵宇玲琅, 在甘谷县内,不论其宗教环境、建筑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仅次于大像山, 但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像山是个释道二教杂陈的所在,而蔡家寺却是一 处甚为规格的佛教建筑群,且有藏经楼与经板之珍。更无论寺内匾额、楹 联及铭文,多为邑名士潘钦岳(清初)、何鸿吉(民国)所撰所书,具有 较高的观赏价值呢,有意者何不前往一游,相信你一定大有所获!
甘谷的地理位置
平公长通西区间 地 方里 渭与,, 处 公,公县武南东 东 里总里相山接邻 经 面,连县秦秦 至 积东。接州安 , 北 全 县 壤 区 西 纬 县 、 , 、 宽 南北礼麦 北与县积 之 至 , 60 49 1572.6
104°58′ 105°31′ 34°31′ 35°03′
甘谷的历史人物
甘谷的历史文物
• • • • • • • 姜维墓 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世传为姜维故里,有姜维衣冠冢。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 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随从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民非常悲愤, 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 姜维墓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南将军岭靴子坪上,距县城东5公里,占地面积6000平 方米。1997年甘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姜维墓故址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城(今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人。是甘肃早期历史上的著名 人物。 姜维逝世后,忠骨埋于四川,但故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大将军,在距县城东5公里的姜家 庄的将军岭上,修建了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姜维衣冠冢和姜维纪念馆,杨成武将军 亲笔题写了 “姜维故里”碑。千百年来,姜维孝感天地、气贯长虹的高贵品质,启迪和鼓 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儿女。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为了弘扬“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的姜维精神,充分发挥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 宣传、审美教育、旅游观赏等各项功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宣传、文化、教 育等部门和属地乡镇党委政府均把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工作规划之中,从设 施建设、活动建设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姜维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真正发挥 了该基地启迪爱国意识、激发建设热情、灌输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等 多项功能,在县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