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华夏第一县笔记

华夏第一县笔记作者:王琪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05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这一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政权形式的政治制度,至今仍保持着无限的活力。
然而,在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时,甘谷已经有467年的建县历史了。
早在公元前688年,秦始皇的先祖秦武公伐冀戎,置冀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就此诞生,甘谷成为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建县的地方,距今已有2700年的光阴,堪坐“华夏第一县”宝座。
甘谷始称冀县,又叫伏羌,今名甘谷。
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县历史。
2700多年的风吹雨打,2700多年的时光轮回,打磨得这片土地风情万种,摇曳多姿,浸润得这片土地深邃博大,古韵悠悠。
它就像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汲取着历史的营养,成长着时代的风貌,它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承载着文化的信息,舒展着今时的风流,它更像一方端庄沉着的古砚,展露着前人深沉的思想精华,期待着后人书写华美的诗章。
“华夏第一县”的美名,不是虚忘的夜郎自大,不是忘情的自我陶醉,而是年轮熬成的芬芳,而是岁月沉淀的精华。
二历史收存在历史的典籍里,也流转在今人的口碑里。
“甭看冀县地方碎,伏羲皇帝头一辈。
桑叶儿衣裳脸上黑,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这首流传在甘谷县白家湾乡一带的民谣,在穿越了无数个寒来暑往的轮回后,依然清新如昨,就像古风台人8000年前使用八卦灶台和八卦鸡笼,而今还在像当初一样的步入百姓人家,融入日常生活。
古风台,这个被人们称为“古今第一台”的地方,诞生过人文始祖的伏羲,闪现过一划开天的灵光。
它是华夏文明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圣人思想的风暴第一次在这里汹涌漫延,人类文化的种籽第一次在这里破土而出。
伏羲在这里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与乌龟谈话,和鲵鱼聊天,开天明道,创立八卦,世界从此摆脱混沌愚昧,风清云淡,鸟语花香,人类从此步入文明坦途,目光清澈,灵魂轻扬。
三当我平庸的目光与这个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目光再次相遇时,我的心灵又一次被甘谷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深厚而深深震撼了!这双清澈而明亮的眼睛来自于5500年前的一只彩陶瓶,瓶体上因刻划人面鲵鱼而被称作“人面鲵鱼瓶”。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 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甘谷的历史人物
• • • • • • • • • • • • •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人。
• •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 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 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 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 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 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 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 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 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甘谷县文化资源PPT资料16页

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象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 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 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 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 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 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日
坡
出
上
嵩晨 山钟 坳惊
飞
林 间 小
鸟溪
青 青 草
水
Hale Waihona Puke 潺冀华城夏广第场一宽县甘阔谷壮,丽在,
冀城广场 20美19轮年美迎来奂了,她金2碧700辉年煌华,诞 ,是这甘座谷我县国一历颗史璀最璨悠久的的明古珠
县,我的家乡,正以全新的
也是其文明的标志。
面貌,走向未来
甘
谷
舌尖上的 甘谷凉粉 酿
皮
甘谷 子
甘谷酥油圈煎圈洋芋呱呱 擀面皮
出版发行班: 牛丽珍 学号:11125111016
谢谢
甘谷 山川秀美 历史悠久 崇文尚武 重教兴学 气候温和
华夏第一县,风光无限
为全国县 制肇始地, 有“华夏 第一县” 之称。
大像山 风采
大像山千佛洞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境内距县城五华里处。那里有一 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山,现名大象山。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 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 年。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历史记载,甘谷县名,因宋代名将杨文广曾在县城北的城子村筑筚篱城抵抗西夏,取名甘谷城,于是有甘谷之名。
甘谷古称冀城,县名历代多变更。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甘谷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
甘谷古属雍州,为冀戎繁衍活动之地,古代,为秦国的“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后,置北地、陇西两郡,冀属陇西郡。
秦始皇(赵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其中陇西郡辖冀县。
扩展资料:甘肃的县制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从春秋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辖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甘肃省情知识之历史沿革

甘肃省情知识(简介)之历史沿革历史沿革:甘肃省以古甘州,肃州两字首字而得名,简称“甘”或“陇”。
甘肃县的建制早于省的设置,从春秋时期萌芽开始算起,迄今已达两千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置甘肃军司,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从元代开始正式设置甘肃省,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甘肃省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上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
进入新石器时代,甘肃东部的大地湾文化,以其历史之久远,内蕴之厚重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源头,与中原一带的仰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商代,甘肃境内有羌,共(今泾川县),密(灵台县)等方国部落。
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省境东部现天水市定居下来。
公元前668年,秦国设邽县(今天水市麦积区南),冀州(今甘谷县)。
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战国时期,秦国的疆域已达今甘肃的东南部。
西汉时期又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郡。
东汉时,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郡县三级制。
甘肃属凉州,共辖10郡,2属国,99县。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省境共置凉州1州,12郡,77县。
大部分地方属魏国,南部的部分地方属蜀国。
西晋时期,省境设凉州,秦州,兼属雍州,统12郡,72县。
南北朝时期,甘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的统治地区。
北魏时,甘肃境设置8州,35郡,91县。
北周时,甘肃境设22州,56郡,104县。
隋初,省境设16郡,76县。
唐朝时期,省境设22州,辖67县。
元代,甘肃行政区划大体上是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公元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甘州区)。
省辖7路,5个直隶州,4个府,22属州,24县。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
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设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共设13布政使司,甘肃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甘谷历史沿革

甘谷历史沿革从出土文物考证,秦安大地湾文化时期(距今7800—7000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西周为冀戎人活动地区。
周庄王九年(前688年),秦武公伐冀戎后置冀县(以冀戎活动地为县名),是全国立县最早之地,迄今2678年。
城址在今县城东黄羊堡(城址已湮没)。
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置陇西郡,冀县属之。
秦统一六国后,冀县仍属陇西郡。
汉沿秦制,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改雍州为凉州,析置天水郡,并以冀,邽两县属地分置成纪等16县。
冀由陇西郡改属天水郡(郡治平襄)。
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王莽篡汉,改冀县为冀治。
更始元年(23年)隗嚣起兵应汉,据兵10万于光武八年(32年)自称西伯,都于冀。
光武建武十年(34年),废冀治,复为冀县,仍属天水郡。
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移天水郡治冀,改为汉阳郡,为甘谷立郡之始。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凉州刺史部治冀,为甘谷立州之始。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将州治缩小,凉州由冀移治姑臧(今武威),改汉阳为天水郡,仍治冀县。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今礼县东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魏应汉,冀县属蜀。
街亭失守后,冀县仍属魏。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始置秦州,治冀,冀复为州(秦州)、郡(天水)治所在地。
太康三年(282年),废秦州入雍州,七年复立,将秦州、天水郡治所由冀移治上邽。
冀县仍属秦州天水郡。
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废冀县。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分天水郡为汉阳郡。
以废冀县地分置当亭、黄瓜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置秦州总管府,改当亭为冀城县,后以冀城入黄瓜。
隋大业二年(606年),废秦州总管府,置天水郡,废黄瓜复冀城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冀城县为伏羌县,根据唐王朝“夷夏一家”、“巨伏戎羌”的政策而命名。
宋初,废伏羌县。
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以县南地置大潭县(今西和县西南),属秦州。
旋属岷州,以废伏羌置伏羌寨。
华夏第一县——甘谷

编麻鞋、穿麻鞋是甘谷县人们多年以来的传统。把传统做成一个产 业,并使之成长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成了西北最大的麻鞋生产 基地,这就不是偶然了。 是什么赋予甘谷麻鞋如此大的生命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记者采访发现,这里蕴涵着普通而深刻的辩证法。 许多年来,人们都在“麻鞋”的前面加个“小”字。言下之意, 小小麻鞋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一般都是在农闲的时候,由家里的女 人们一针一线地做好,给全家人穿,顶多也只能算得上一项家庭副 业,妇女们把多做的麻鞋拿到集市上卖,换个油盐钱补贴家用。从 来没有人奢望“小麻鞋”能成为一项“大产业”。 把“小麻鞋”做成“大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任甘谷县 县委书记白晓玲的“点石成金”。甘谷县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寻 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每一任在甘谷县任职领导的头等大事。 2004年,白晓玲走马上任县委书记后,深入到全县农村调 查研究。此次调研,确定了甘谷县农村三大特色产业:辣椒、花卉 和麻鞋。 2004年,发展麻鞋产业被写入当年的甘谷县《政府工作报 告》,并正式成为甘谷县对外招商项目之一。
土地资源:甘谷县县域内土壤类型复杂,计 有九类二十九种。其中绵土类最多,占总面积 的63%,红土类占16.4%,淀土类占10.42%,黑 土褐土和其它类占9.8%。全县耕地面积89.63万 亩,其中:山地81.23万亩,川地8.40万亩,有 水平梯田64.47万亩。
旅游姿源:甘谷在历史上享有“文化之乡”, 商旅重镇之美称。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县 城西南40里处传为秦先祖非子牧马之地。有仰 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多处,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 件。境内现有大像山、姜维纪念馆、尖山寺、 华盖寺、蔡家寺、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20多处。 大像山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文旗山上,山上塑 有高23.3米的大佛一尊,是渭水流域唯一的一 尊唐代大佛,陇东石窟仅有此例,为麦积山石 窟的姊妹窟,名扬海内外。姜维纪念馆座落在 县城东5公里处的姜家庄,占地面积500多亩。 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省级森林公园尖山寺,林 木葱茏,青松苍翠,峰峦竞秀,林壑优美。
华夏甘谷第一县

灵凤耸翠
为甘谷八景之一,位于甘谷县尖山寺,又称灵风山,位于甘谷西南25公里的 尖山之上,最早古迹建于汉魏六朝时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亩,其中有林地 8727亩,森林覆盖度为39%,森林蓄积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 之间,相对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属南部半湿润气候型区,年平均 气温2.4-8.1,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势雄伟,森 林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保护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园内 别具一格的森林特点。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叶松、华山松、白桦、 山杨、漆树、辽东栎、椴树、青 肤杨、山杏、山李等。灌木层有 榛子、山核桃、刺五加、枸子、 珍珠梅、沙棘、山樱桃、野花椒、 卫茅等,荟萃100多种针阔乔灌 木、草本植物及中药材。林中有 梅花鹿、金钱豹,锦鸡等十余 种国家保护野生动物。青山、绿水、怪石、雄峰、人文古刹、神奇传说、异 花异草,构成了尖山寺森林公园独特景色,1995年1月被甘肃省林业厅命名 为尖山寺省级森林公园。
鼍峰旭日
峰在县城东渭水峪峡南。朱崖上有。“禹奠朱圉“勒刻,颇富声名。 落日熔金,半天霞锦。
甘谷酥圈圈 甘 谷 凉 粉
花牛苹果
麻 食
呱 呱
酸饭
甜 醅
煮洋芋
油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花中皇后月季又称“月月红”, 自然花期5至11月,开花连续不断。 月季花种类主要有切花月季、食用 玫瑰、藤本月季、大花月季、丰花 月季、微型月季、树状月季、地被 月季等。中国是月季的原产地之一。
甘谷实验月季园是2002全国劳 动模范姚天基创办的西北地区第一 家集月季花专业技术研究与生产为 一体的
甘谷县实施“浅山 栽果椒 ”的发展思路, 形成了渭河南北两面山 区数十里的花椒带,在 安远镇的阴坡村、大像 山镇的二十里铺村、六 峰镇的觉皇寺等村,户 均两亩花椒、收入万元 以上的农户很普遍,全 县花椒面积达10万多亩, 花椒成为仅次于苹果的 第二大果品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 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 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 •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 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 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 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 •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 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 • ■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 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 • ■贾斌1938年生,出版家,笔名西贝、钟文,甘肃甘谷人,兰州大学毕业。中共党员,编审,原为中
国社会出版社社长、总编辑。2008年病逝于北京。 • • ■ 牛勃(1964~)中国作协会员,笔名思翔,甘肃甘谷人,天水市文联委员,市作协副主席,甘谷县政
协委员,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在各级各类报纸杂志发表各类作品 420余篇,160万字。 • • ■李淑英(1984~),女,甘肃甘谷人,甘肃省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代表歌曲有《人有精神心有 根(甘谷县歌)》,《啊朋友,来吧!》,《东方之光》,《塞上行》等。 • ■牛跟道(1955~),男, 汉族,甘肃省甘谷县人,现供职于陇南烟草公司,他喜好文学,在诗、词、 曲、文、歌多方面取得骄人成就。他兼爱音乐,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人生》、《乡思》、《我的老 父亲》、《我的母亲》等数十首歌曲,并被多家歌曲出版社所刊登,制有本人《歌曲创作专集(光 碟)》。
甘谷的历史人物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 •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甘谷的历史文物
华盖寺
华盖寺石窟,位于甘谷县城西十里,渭河南岸的二十村东。因山顶绿草如茵,恰似一顶红教僧帽,戴在状如 圆柱的红色悬崖之上,故当地人叫它喇嘛帽顶。又因山势奇特,一峰突起,似刀削斧劈,直入云端,如 一把红缦绿顶的华盖依山亭立,山崖以上“之”字形排列的洞窟参差错落,状如蜂房故称华盖洞。
甘谷的历史人物
• ■尹夫人——西凉昭武皇后尹夫人(363~437),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期杰出的 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甘肃武威)。
• • ■姚 苌——姚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
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 • ■杨 机——杨机:字显略,北魏名臣,天水冀人,今甘肃省甘谷县。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
474年),死于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 • ■巩建丰——巩建丰:(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县(今甘谷县)人。康熙
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攥修、云南学政、侍读学士。雍正十年(公 元1732年)告老还乡,以讲学著书为乐,学生数百人,人称“关西师表”。 • • ■王 权—— 晚清学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县人,晚清学者。 • • ■张 海——张海(1874-1956年),字子寿,1874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自幼学习脊兽艺术, 一生捏制脊兽,闻名陇上,人尊其为“张大兽”。 • •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 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人。
• • ■石新贵——生于1947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少将
军衔,系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 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长安书画院副院长。
• • ■巩作义——号渭舟,男,1950年生于甘肃甘谷,著名书法家,南京大学毕业,现居山东济南。现为
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山东水彩画院副院长。
104°58′ 105°3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4°31′ 35°03′
60
甘谷的地理位置
平公长通西区间 地 方里 渭与,, 处 公里,总面积公里,东西宽县相连。全县南北武山县接壤,北与南 接 秦 州 区 、 礼 县东 邻 秦 安 县 、 麦 积至 之, 北 纬东 经 至
,
1572.6
49
甘谷的历史人物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