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稿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九年级第二课讲学稿.2xls

九年级第二课讲学稿.2xls

5、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八大召开期间,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海外主流媒体每天都及时作出报道和分析评论,根据材 料,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中国为什么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 6、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新中国成立后,有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变, 使我 们能够自信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中国的强国之路。中国正通过自己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大国地位,使自己在国际 舞 台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响亮。 (1)中国的大国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活页
备课组长签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时编号
中国的声音响彻世界各地 中国是“贸易大国” 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声音 中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复习旧课,回答问题
1、地球村形成的原因?其根本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意义: 3、作为村民的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4、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5、如何做负责任的村民(建设美好地球村该怎么做?)
泉塘中学 九 年级 思品 学科师生共用讲学稿
授课时间 周次 日期 主备 刘春华 副主备 於承广 新授课 学习内容 中国的声音 通过相关时事材料的列举、讨论,使学生对中 国的国际形象、重要地位产生感性认识。 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指导我国在世界格局 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课型 学 习 重 难 点 复习课 评讲课 学 习 目 标 重点 难点 复习课
(2)中国声音很响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学反思
二、课堂探究
1、中国的声音很响亮的表现: (1)中国以其充满自信和富有原则性的独特声音,向世人彰显着现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以及原则立场;(2)国际 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响应和支持。 2、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的根本原因: (1)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2)国际地位的提高;(3)中国的声音富有正义性和建设意义。 3、中国的大国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中国是贸易大国。 4、我国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 (1)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2)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 (3)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实现了款余额是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在二十 多年间创造的巨大财富,使13亿中国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 发展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借鉴。 7、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哪些国家?拥有何种权利?中国为何能拥有此项权利? 中、法、俄、英、美,拥有权利:对关于国际战争与和平、制裁及维和行动等方面的决议拥有否决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8、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 中国根据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尽自己的能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公正,受到世界上广大爱好

讲课第二课时教案模板范文

讲课第二课时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狐狸和乌鸦》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懂得不能贪图小便宜。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点。

2. 学习课文中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

2. 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拓展。

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朗读、人物形象分析等。

2. 教学用具:角色扮演道具、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情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狐狸还是乌鸦呢?为什么?3. 引出本节课主题:学习课文《狐狸和乌鸦》,进一步了解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1.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分析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点:a. 狐狸:狡猾、贪婪、虚伪。

b. 乌鸦:善良、诚实、天真。

3. 学习课文中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情感:a. 狐狸和乌鸦的对话体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善良。

b.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b. 你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角色扮演1.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狐狸,另一组扮演乌鸦。

2. 教师提供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小故事。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

六、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狐狸和乌鸦的性格特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七、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狐狸和乌鸦》的相关故事,了解更多关于狐狸和乌鸦的知识。

繁星讲学稿第二课时

繁星讲学稿第二课时

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系列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总第 4 课时执笔:内容:繁星课型:新授时间:审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点面结合的手法能力目标: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教学重点]理清第三自然段的思路[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⒈第3段状写“我”在海上每晚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这一段文字按照怎样的思路逐步展开的?⒉.以下画线部分的描写,哪些是写的实景,哪些是作者的想像和联想,请加以归类。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半明半昧的星。

(A)船在动,星也在动(B),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C),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D)。

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题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E)。

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F)(1)写实景的是:_______________写作者的想像和联想的是:________ ________㈠复习旧课㈡学习研讨文章第三小节。

1、朗读文章第三小节2、熟读文章第三小节,用10个以内字概括本段,说说这段文字按照怎样的思路渐次展开?你怎样得出的?3、这段文字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哪几句写虚?哪几句写感受?4、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谈谈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㈢学习研讨文章第四小节1、朗读文章三、四两小节,第三小节从面上泛写海上看繁星,第四小节从点上特写海上看星座,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2、“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句话暗示什么?一个“看”字,一个“呢”字,有什么作用?默写:一、阅读3、4小节,回答问题1、三年前,南京的夜,特点是。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 授课稿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 授课稿

《荷叶圆圆》授课稿——第二课时阅读一、说课大家好,今天由我给一年级下册的小朋友们上语文课第13课《荷叶圆圆》的第二课时,《荷叶圆圆》是一篇讲读课文,语句很优美,也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

且低年段的学段目标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所以本课主要采用个性化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授课(一)导入:小朋友们,我们昨天初步认识了荷塘里的字宝宝们,跟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今天你们还记得他们长什么样子吗?正式上课之前呀,让我们来玩一个叫作“青蛙找朋友”文字游戏。

1、导出“青蛙找朋友”PPT,同学们一起说这个字叫什么?点击连线。

2、青蛙们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证明同学们跟生字宝宝们也相当熟悉了,那就让我们跟生字宝宝一起到课文里的荷塘里玩耍吧。

(二)正式授课标题部分1、大屏幕上显示一池绿油油的荷叶,接着显示一张又大又圆的荷叶。

2、问:这是怎样的荷叶?(引导学生说出圆圆的、绿绿的……)3、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然后老师慢慢地把大圆画成荷叶。

4、师:哦,那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13课,一起大声朗读标题:荷叶圆圆。

5、贴板书:荷叶圆圆。

过渡11、师说: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一下荷塘的美景了,那现在就请你们自己自由地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标出自然段,并找找有哪些小动物喜欢圆圆的荷叶。

第一自然段1、师说:好的,大家已经读完了。

小朋友们,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这个荷塘里的荷叶是怎样的吗?它到底有多美?好的,你说。

哦,原来呀,它是圆圆的,绿绿的。

“圆”呢,说的是荷叶的形状,“绿”呢,说的是荷叶的颜色。

2、师说:老师这里还有一个东西,谁可以用类似“圆圆的、绿绿的”这样的词语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你说,好的,香蕉是长长的,黄黄的。

第二自然段1、师说:我们读完课文,知道有四位小动物特别喜欢荷叶,在这四个小朋友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小朋友呢——请找到“它”所在的那个小节连读两遍。

读得特别好的同学呢,课后老师就把这根香蕉奖励给谁。

故宫博物院(第二课时)

故宫博物院(第二课时)

榆林市第十二中学语文自主学习讲学稿班级:姓名:小组名称:。

跟踪演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中,每组都有一个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改正。

①矗立(chù) 湛蓝(zhàn) 矫健(qiáo) ( ) ②藻井(zào) 蟠龙(pán) 檀木(tán) ( ) ③击磬(qìnɡ) 赏赐(sì) 御花园(yù) ( ) ④额枋(fānɡ) 妃嫔(bīn) 金銮殿(luán) ( )
2.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雕金屏风 相互应衬( ) ②烟雾燎绕 池馆水榭( ) ③幽雅宁静 迴然不同( ) ④庄严肃穆 龙风呈祥( )
3、本文进行说明时,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二、阅读5、6自然段,回答问题。

4、第①段写太和殿
“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5.第(2)段说明太和殿内景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

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需要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察点。

本段确立的观察点是。

6.按空间顺序说明往往借助于方位词。

第②段文字中使用的方位词有哪些?
7.①②段文字都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请具体说明突出了什么样的特征,目的是什么?
8、从上述两段文字看,选文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八上道德与法治讲学稿一、二课

八上道德与法治讲学稿一、二课

八上道德与法治讲学稿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1 我与社会【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体味随着自身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复杂性【自主学习】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2.主要的社会关系有血缘关系、()关系、()关系。

(选择题考点)【巩固训练】1.下面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看法正确的是()A、宇航员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B、“狼孩”在狼群中完成了社会化C、个人的存在与社会的发展无关D、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2、我们是社区的居民,是商场的消费者,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对此看法正确的是()A、人的身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定的B、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C、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D、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3.佛祖释迦牟尼曾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答不出来。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A.要积极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B.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4.下列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不可分离②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③个人离不开社会,但社会可以离开个人④个人可以离开社会,但社会离不开个人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②③5.吴京是电影《战狼2》的导演,是谢楠的丈夫,是吴所谓的父亲,也是吴彬的学生。

这表明()①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②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具有不同的身份③人的身份是通过家庭关系确定的④人的身份是通过亲子关系确定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课堂随笔】八上道德与法治讲学稿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2在社会中成长【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散文讲学稿_2

散文讲学稿_2

初三散文阅读专题讲学稿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刘焕香审批:李娜课时安排:4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2.掌握写景抒情和叙事散文阅读的方法和答题技巧;3.完善各考点的精细化答题思路,落实得分点。

4.中考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自习】一、散文阅读知识梳理1、特点:形散而神聚。

形散:选材不受限制,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神聚:无论什么内容,都要表达同一个中心。

无论什么方法,都要为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服务。

2.表达的情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3、常用表达方式:抒情、叙事、议论、描写、说明。

4、分类: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记叙散文: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为主。

抒情散文:以景物为中心,抒发感情为主。

议论散文:借助某个“物”“事”说理,议论为主。

5.常见表现手法(写作方法):象征;衬托;对比;讽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6.常用赏析的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对象的什么特点。

②夸张:突出某种特点或感情。

③对偶:使文章句式结构整齐,具有音韵和谐的美感。

④排比:加强语言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⑤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

⑥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

⑦反问、双重否定: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7.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1)人物描描写人物的方法有:①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②正面(直接)描写、侧面烘托(间接)③细节描写。

8.、结构方面关键句的作用:⑪、首段或段首、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总领下文;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⑫、中间过渡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⑬、尾段或段尾、篇尾: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前后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二、常见考查题型:(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或人物性格(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线索(3)把握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4)发展性考题:(1)谈启示(2)谈感受(5)精彩词句的品味及哲理性语句深层含义的品析(6)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三、阅读一、二,完成散文阅读《槭树下的家》。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通用8篇)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通用8篇)

《假如》第二课时说课稿(通用8篇)《假如》其次课时说课稿篇1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班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

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其次课时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特点本单元的开篇的导语是"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许多东西给需要的人。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妙。

' 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肯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育同学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

《假如》这篇阅读课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2、课文内容它是一首布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像力、制造力。

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

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朗读这首诗,同学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很多新的"假如'。

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同学想像的空间,满意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班级同学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同学的阅读力量,因此我把这节课的学问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育同学的书面语言力量(即阅读力量)。

那就是同学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同学轮读,整体悟读,使同学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同学的共性化行为,不应用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我把同学的自我阅读,并在读中得到自身真实体验贯穿本节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同学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妙愿望,并憧憬和追求美妙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制稿人刘联肖审稿人李立国
2010-9-3
学习目标1分析诗歌语言,赏析生动鲜明的意象;
2 结合背景,感知作者博大的思想情怀;
3初步培养诗歌鉴赏的兴趣,试写新诗。

走进课堂
(一)温故夯实学生忆诵
(二)文章赏析
一“独立寒秋图”点明了、、。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二“湘江秋景图”
1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写到的意象有、、、、
、。

作者用多种观察视角。

或远观,或,或仰望,或
,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2在这一节中,你认为作者哪几个字用的最富有表现力,试简析。

例如:万山红遍的“遍”字,点明了山林红的范围之广,红得彻底。

3思考提升“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三“峥嵘岁月图”
1活学活用:结合《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试析“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诗中的作用。

2“恰”字统领的句子从到。

这几句话表现他们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写出了早期革命者怎样的特点?
四“中流击水图”
本句用设问的形式,通过回忆当年游泳时的豪情,呼应上文,委婉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即、、的革命青年。

五走近修辞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其作用是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六疑难探究结合所学,整理描写秋景的诗句,思考: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凄惨,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七牛刀小试试写一首新诗,要求书写工整,注意韵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