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六课复习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总结 第六课

第六课1. 实践的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三个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
(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十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新问题、新要求、新工具)(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真理: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7.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行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认识论的相关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实践②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注重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认识。
(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世界观〗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第6课

高三哲学知识点框架第6课人的本质和存在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一直以来都对自己的本质和存在产生着疑问。
在哲学的探索中,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人的存在和现状人的存在是可以被感知和体验的,我们通过感官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但是,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局限于肉体,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层面。
人在世界上的存在是有目的和价值的,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
然而,人的现状常常是不完美和困惑的。
我们经常陷入对生活意义的质疑,对自己的生命感到迷茫。
我们可能会问,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既是哲学的命题,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
第二部分:人的本质和自由意志人的本质是哲学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是生物学和遗传决定的。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取决于个体的经验和环境。
自由意志是人的特有能力之一,它使人能够做出选择,发挥创造力和主导自己的生活。
然而,自由意志也是受到一些限制和挑战的。
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受到社会、文化和道德的约束,个体的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第三部分:人的存在和意义对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探索,让人不断思考生活的价值和无常。
有些人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生活应该被当作一种珍贵的礼物。
其他人则追求更大的意义和目标,例如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美德等。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和伦理也成为了人对自己行为的指导原则。
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我们应该以善良和公正的方式对待他人。
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存在于一个社会和群体中,应该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
结语通过探讨人的本质和存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人的存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我们应该对待生命持有敬畏之心,并以自由和创造力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不论是否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哲学的探索将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和理解人的存在之谜。
《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认识论)复习

[考点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考点1](理解) 1] 2、基本形式(了解): 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 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提示】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两者对照, 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考点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2](说明) 2]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1)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提出新问题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 认识的发展; 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改造着主观世界, 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提高自己 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动力。 一动力。
(2的制定、 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阶级社会中,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 为阶级斗争。 为阶级斗争。
最新哲学第六课复习

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 〖原理内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 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 的过程来说的。 • • 〖方法论〗:要求我们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 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
5、认识的发展规律原理 (追求真
理的规律原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
2、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
的认识,科学的理论会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认 识,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要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
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课堂探究 合作共赢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唯一途径? 2、实践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3、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4、真理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有没有终极真理?
5、割裂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
总结: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是唯一途径。 2、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
质性活动。(不能说实践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3、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4、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没有终极真理。
5、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否认认识反作用是形而上学, 反之是唯心主义错误倾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答题工具梳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重点掌握】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 式上升,永无止境的过程。 •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 发展真理。
哲学复习第6课

客观性原理的方法论: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易错点: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但不 等于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知识联系】
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决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 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
辨 析: “有用即真理”
参考: 1)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客观性.由于真理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因此,它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 导和促进作用.在此意义上,真理是非常 有用的.(肯定题目中的可取观点并分析) 2)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的事物是指能 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真 理.(指出题目中的不足之处) 3)“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唯心主 义)真理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 是非常有害的.(小结题中观点的实质)
思辨: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参考: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 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 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 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②、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 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 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 性。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寓言故事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 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真理都是具体的
指主观认识符合 当地的实际.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识符合 当时的实际.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 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p47①):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
因为: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
事物及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结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 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构 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3.认识具有前进性、上升性 (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 式的前进或者螺旋式 的上升。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 求和发展真理
(四)认识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2、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
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在实践中追 求和发展真理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高三哲学第六课笔记

第六课:创造价值承担使命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1. 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人生和人生价值以及世间所有事物的价值,从而形成关于“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 价值观的作用:人的思想和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1) 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2) 价值取向引导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3) 价值取向引导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注意】价值取向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正确地判断利弊,促使实践活动获得成功3. 人们的根本利益是最高价值的判断标准(1) 为什么人们的根本利益是最高价值的判断标准?○1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作用○2在我们国家,人民群众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体○3在社会生活中,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价值判断的正确性(2) 如何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以,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4.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 人生价值观的定义: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 人生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1人生的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经济,物质,道德,精神贡献→奉献○2人生的自我价值:尊重和满足→索取○3两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a. 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须向社会索取,才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b. 个人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必须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才能获得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3)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根本途径:○1首先要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2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3劳动和奉献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二.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1. 理想的特点:(1) 对于理想的追求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2) 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是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3) 理想以客观可能性为依据,具有现实的可能性(4) 理想作为社会意识,受时代条件的制约,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注意】○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理想一般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联系○2尽管理想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作用,可以将客观需要与主观意愿恰当地结合起来2. 内涵:(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共同理想(1) 内容:○1生活理想:对物质,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集中表现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有机统一○2职业理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及其成就的向往和追求○3道德理想:对一定社会的高尚的做人准则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向往和追求○4社会理想:对未来更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最根本的,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理想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2) 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标准→以德治国○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2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现阶段我们的基本行为准则○3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尚的道德理想3. 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对立统一(1)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但又不同于理想(2)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即奋斗,实践方法论:要求我们将理想根植于现实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坚持社会实践,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4. 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1) 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把我国建设成富强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神圣历史使命(2) 如何做:○1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以更高的目标规划人生,以进取的姿态开拓有价值的人生a. 全面提高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b.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的首要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c. 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2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传承先进文化。
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doc

编制人:苏长荣编号:11 审核:高一政治备课组cxsz2017-201 i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导学案班级: 姓名: 小组: 时间:2018年04月【复习目1.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⑴真理的客律%;安健旃建的电佝"⑶真剽挪陶⑷真理和谬误。
帏点:②______ 4.认识旦泓](1)认识的反复性; 【思维图】反作■③■社会历史性宴映是队识发展的⑤I宾嘘是椎滴认帜的真理性的(& 宴践是队识的⑦的iK W,科学鬼论对实践只仃指号伟ffl 的认UIM1会把人们的实雌活动引向歧途* [含义:鼻理是标志主现同客现励r-w«性:是度理⑪的属性.S面液条件性:任何X理部有n巳造用m,如驱«出了u个条件和惹国.真理就会变成*n体性:任何瓦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说的.郴是左说与客瓠.理籍与实发的必统一fMM性认in过W< XFW性I上升性8山说[MHte进•开拓创新.在实姓中*I在实眺中检技利丘A 9f和发现点理.【考法1】常见的考法是以国家新出台的政策、计划,或者是新的科学发展、实践含 应注意研究成果为载体,设置措施类、体现类、依据类、认识类等题型,从实践决定认 个向 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考查,有时也可能结合实践的特征、认台匕程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性的唯一标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 认识从实践中来, 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 的目的 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扩大实 识的过1.实践不能认为实践是人 们认识 世界和改 造 世界的践的外延:实践是个世界的活台匕 目匕实践是 活动”或 “实践是3.实践温馨寄语: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笔记栏】【导学过程】【核心考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社会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 系
考点四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①侧重点: 强调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还强调人们的认识过程和追求真理 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 ②原因: A.从认识主体上说,人的认识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立场、观 点、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B.从认识客体上说,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的暴露 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表现: 必须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即感性认识上升为 理性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 (完成认识的根部目的) 的多次 反复
总结: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 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 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还具有上升性,认识运 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 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简化版: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 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5、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概括总结的党的“三个代 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考点三 真理
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真 理
谬 误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1、真理的含义
误区四: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 实践活动。
误区五: 实践是社会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考点二:实践与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源 于实践 认识的来源问题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认识的途径问题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所以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 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即真理只有一个。认为在同 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认识是错误 的; 2、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真理属于主观范畴, 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4、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 观点,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3.真理与谬误
2、 真理 谬误
区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 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 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 别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但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伴而行的,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 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 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 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 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人们在犯了错误后,只要善 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认真总结教训,就能使错误成为认识发展的重要 环节,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现谬误向真理的转化。
考点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性质
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 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非整个世界 (3)实践活动是一种“改造”活动,会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4)实践是物质性活动,也就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5)“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和探索 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6)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是联接主客观的桥梁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 不播种,终无所获。
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 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 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 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 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 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特别提示】 科学理论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1)对真理具体性和条件性的理解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就是说,某 一认识是真理,说明它符合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和实践需要, 所以它是真理。任何真理如果离开它符合的那个特定的时间、 地点,就会变成谬误。 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 如果超出了自己使用的范围和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的意义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这要求我 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可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也可表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客观 物质 性
坚 持 实践的客 观物 质 性 就是在实 践问 题 上 贯彻了 唯 物主 义的思想。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 主观 第一,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能动 第二,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动性就是在实践问 性 人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 题上贯彻了辩证法 料。 第三,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 的思想。 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 践 的三个基 本特 社会性 —— 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 社会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 征 是 相互联系 不可 历史 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分 割 的 。 体现 了在 性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在 辩 证 唯物主义 认识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论 中 贯穿着唯 物论 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和辩证法思想。
总结: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 围; 3、真理是具体的,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1、要求我们要随着过程的推移与历史条件的变化要不断 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 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 对待错误。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 2、教师讲课。
3、猴子摘桃子。 4、 国家政策的制定 5、学生认真学习。
√
√ 6、克隆羊“多利”问世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特点 原因或表现 第一,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 客观的。 第二,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的过程及结 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 的。 提示注意
误区一: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一切物质性活动
误区二: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 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 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误区三: 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 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 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 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 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内容; 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是客观的,;
注意: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求索真理的历程》高考考点
一、实践及特点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 3、真理的条件性 4、真理和谬误 三、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
【知识拓展】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2. 从实践的构成要素上看,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 动,但实践是人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实 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 实践具有社会性,但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既可以采用集体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 无论哪种形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4.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