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全文讲解

合集下载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

曾国藩《冰鉴》原文白话精解一、【榜首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

」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力,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榜首。

文言解析:俗语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大米,依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掉。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涵精力状况。

俗语义说:「山岳外表的泥土尽管常常掉落丢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儿所说的「镇石」,适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力状况,首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首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人、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涵精力状况,又要调查他们的体势神态。

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首要看他们的精力状况和骨骼丰俊与否。

精力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瑰宝物品,调查人们的精力和骨骼,就适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

门打开之后,天然能够发现里边的瑰宝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

两扇大门:精力和骨铬,是观人的榜首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态;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弄清到底。

静若荧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他人而沉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行不辨。

文言解析: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讨、调查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纯洁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纯洁与昏浊是比较简单差异的,但因为纯洁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简单分辩。

要调查一个人是奸邪仍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态两种状况下的体现。

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慈祥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

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目中无人。

曾国藩《冰鉴·三·内观精神,外察情念》译文与赏析

曾国藩《冰鉴·三·内观精神,外察情念》译文与赏析

曾国藩《冰鉴·三·内观精神,外察情念》译文与赏析三内观精神,外察情念【原文】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1)”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2)看之,疏节阔目(3),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注释】(1)“收拾入门”:道家术语,指无杂念,静心修炼。

(2)做不了处:尚未收拢人心的时候,杂念未去,不能静心修炼的时候。

(3)疏节阔目:疏忽大意,不周密精细。

【译文】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故作抖擞与真的精神振作的人是很容易辨别的。

而那种介乎于假抖擞与真振作之间的可就比较难以识别了。

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

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

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

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摒去杂念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摒去杂念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解读】虽然说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表现,但综合人的各种言行举止,完全可以排除干扰察看“神”的真与假。

人的精神状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流露,一种是故作抖擞,这两种显而易见,也比较容易区分。

介于假振作与真抖擞之间的就不容易区分了。

凡属自然者,出于真诚,无意作态,因此气终不绝,流露持久,其“神”自然有余;而故作抖擞者,故意造作,缺乏真诚,因此底气不足,抖擞短暂,其“神”自然不足。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用人的传世奇书,以下是全文及译文:【第一神骨】原文: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

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

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

像工人、农民、商人等阶层,我们要全面观察他们的体态、骨骼、五官等方面的特点。

而对于文人墨客,我们首先要观察他们的精神气质和骨骼风貌。

总的来说,观察一个人要直接、简洁,抓住关键点,这就是识人的第一步。

【第二神骨】原文:圣贤者,盖非气质之美,而是学问之深。

故端庄厚重者,圣贤之质;谦和恭敬者,圣贤之情。

观其走路,知其气质;观其言语,知其学问。

译文:圣贤之人,并非生来就具有美好的气质,而是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学问。

所以,端庄厚重是圣贤的品质特征;谦和恭敬是圣贤的情感表现。

观察一个人的走路姿态,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了解他的学问修养。

【第三神骨】原文: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

神者,气质之精;器者,骨骼之粗。

观神骨,知其气质;观器局,知其骨骼。

译文:形而上的,称为“神”;形而下的,称为“器”。

“神”是指一个人的气质精华,“器”是指一个人的骨骼风貌。

观察一个人的神骨,可以了解他的气质;观察一个人的器局,可以了解他的骨骼特点。

【第四神骨】原文:耳目者,精神之窗户;骨骼者,精神之支架。

窗户明净,精神饱满;支架坚挺,骨骼丰俊。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冰鉴全文及译文《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分7章。

冰鉴内容简介《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

它是中国古代人的发明创造,向我们揭示了古代生活的一个侧面。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

”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传世有不少清代晚期的木胎冰箱,多用红木、花梨、柏木等较为细腻的木料制成,此件为红木制品,仿竹编式样,制作精致。

形制为大口小底,外观如斗形,铅叶镶里,底部有泄水小孔,结构类似木桶。

冰箱箱体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

为使冰箱处于一定高度便于取放冰块和食物,配有箱座。

《冰鉴》识人、用人之“相术”: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

曾国藩所著述《冰鉴》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学、禁;摸透人的精、气、神;任用智、言、劳三种人《冰鉴》智慧修炼“冰鉴”智慧,融东方《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为一体。

它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情态、精神、须眉、骨骼、气色、刚柔、声音、容貌的全面观察总结,进而深层次探秘其内在的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人际、气质、能力、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然后量材而用,人尽其才。

它不同于一般低埋、庸俗、机械、片面、宿命的江湖相术,是一门极其复杂的人才测评、选拔艺术,堪称中国古代人才战略、人才选拔智慧的大乘经典。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之声相篇原文附翻译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之声相篇原文附翻译

曾国藩冰鉴相人术之声相篇原文附翻译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

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

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译文] 人的声音,跟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

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

看相识人的时候,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见到其人的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竞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声与音不同。

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

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quot;为上。

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

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

"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

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较?[ 译文] 声和音看上去密不可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声产生于发音器官的启动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感觉到它。

辨识声相优劣高下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着重从人情的喜怒哀乐中去细加鉴别。

欣喜之声,宛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宛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宛如雪花于疾风刮来之前在空中飞舞,其情致宁静轻婉。

它们都由于一个共同的特点--轻扬而清朗,被列入上佳之口。

如果是刚键激越的阳刚之声,那么,象钟声一样宏亮沉雄,就高贵;象锣声一样轻薄浮泛,就卑贱;如来是温润文秀的阴柔之声,那么,象鸡鸣一样清朗悠扬,就高贵;象蛙鸣一样喧嚣空洞,就卑贱。

冰鉴刚柔篇解释

冰鉴刚柔篇解释

冰鉴刚柔篇解释
嘿,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冰鉴刚柔篇!你知道吗,这就像是打开
了一扇通往了解人性奥秘的大门。

刚柔啊,就好像是天气,有时阳光明媚,那就是刚,坚定、果断,
像那坚硬的石头,风吹雨打都不怕。

比如说咱身边那些遇到困难从不
退缩,勇往直前的人,他们就是刚的代表呀!“嘿,老张遇到那难事儿,眉头都不皱一下,直接就上,真刚啊!”
而柔呢,就像是那温柔的微风,轻轻拂过,让人感觉很舒服。

那些
善解人意,说话轻声细语的人不就是柔的体现嘛。

“你看小李,说话那
个温柔劲儿,真是柔到骨子里啦!”
这刚柔可不是简单的分个类就完事儿了。

它们在一个人身上能相互
融合,相互作用呢!就好比一道美味的菜肴,需要各种调料搭配得恰
到好处,才能让人回味无穷。

一个人既有刚的一面,能在关键时刻顶
得住压力,又有柔的一面,能和大家和谐相处,那才厉害呢!
而且啊,这刚柔还能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看出来。

一个说话大大
咧咧,做事雷厉风行的人,大概率是偏刚的;而一个总是和声细语,
做事慢条斯理的人,可能就更偏柔一些。

咱再想想,在生活中,不同刚柔特质的人适合的工作也不一样呢!
刚的人可能更适合去开拓新领域,去挑战那些难啃的骨头;柔的人呢,可能在一些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中更能发挥优势。

总之啊,这冰鉴刚柔篇可真是有意思,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别人。

我觉得吧,认识刚柔,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也能让我们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其中的奥秘呀!。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全文翻译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一章总论神骨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二章神分清浊邪正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三章“神”存于心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四章观骨察人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五章骨之色与质
冰鉴第一篇神骨鉴第六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一章总论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二章外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三章内刚柔
冰鉴第二篇刚柔鉴第四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一章总论容貌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二章论容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三章论貌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四章论目鼻口齿
冰鉴第三篇容貌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一章总论情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二章论恒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三章论时态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四章曾国藩“情态”鉴智慧
冰鉴第四篇情态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一章总论须眉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二章论眉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三章论须
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四章曾国藩“须眉”鉴智慧冰鉴第五篇须眉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一章总论声音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二章论声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三章论音
冰鉴第六篇声音鉴第四章智慧启悟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一章总论气色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二章气色的类型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三章气色与文人的关系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四章青色和白色
冰鉴第七篇气色鉴第五章智慧启悟
曾国藩《冰鉴》中的识人术:以容止观人
曾国藩《冰鉴》里的识人奇术
曾国藩冰鉴读后感。

《冰鉴》气色鉴·智慧启悟全文,翻译赏析

《冰鉴》气色鉴·智慧启悟全文,翻译赏析

《冰鉴》气色鉴·智慧启悟全文,翻译赏析气是色之根本。

色是气的外在表现形式。

察颜观色,可辨识人才。

如何辨别人才真伪古人云,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世上最难的事没有比识人更难了。

辨别人才为什么是最为困难的事情呢?这是因为事物有似是而非的,刚直开朗貌似刻薄;柔媚疲软貌似忠厚;表面看上去十分廉洁而实际并非如此;口出狂言能言明识明而实际上却是无能之辈;海阔天空、天南海北地胡侃一通表面看来似博学而实际上是空话连篇无半点真才实学;反应迟钝没有实际学问却似知识渊博;攻击诽谤别人的人却看似正派正直的人;掩饰其恶的一面而将善的一面大肆宣扬者看上去好似刚正不阿的人。

将这些一个一个地加以对照比较,就不难发现都存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现象,优秀的良才与劣等的废才,真才实学的人才与滥竽充数的冒牌货,这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混在一起实在难以真正地区分、识别得一清二楚。

说像是的而又不是的,像不是的而又似是的。

人才的优秀与低下,真与假,混淆在一起时,真是难以辨别了。

尤其是在无名的人中发现贤才,在拉车的骡马中间相出骏马,在深渊里捡出含珠大蚌,在石头堆里找出藏光的珍宝,这是何等的不易啊!这就进一步说明了识良莠之难了。

人才难得亦难识,这是古往今来人们经过千辛万苦积累而成的共同认知。

凡识人有所思,识人有所为的有识之士,总是独具慧眼地悟出人才之所以难识: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识人,自古为难;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有天下者,以知人为最困难;知人之道,圣贤所难,受知固不易,知士诚尤难。

知人之难,莫难于别真伪;知人之难,良莠难分;知人之难,贤佞难辨;任贤非难,知贤为难;使能非难,知能为难;论资级难于知人,为今识人仍有难;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经师易得,一将难求。

虽然知休未易,谁可例轻天下士?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

(1)知人识人自古为难“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这是宋朝诗人陆九渊的一句名言,他揭示了识人的基本情况。

说明了世上千难万难的事情,再没有比了解识别人更难的事情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鉴全文讲解
《冰鉴》是曾国藩所著的一部鉴人专著,主要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方面考察人的内在品质和性格特点。

在《冰鉴》中,曾国藩提出了“神骨”这一概念,认为“神”是指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而“骨”则是指一个人的骨骼品相。

一个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

在考察人物时,要首先观察他的神骨,因为这是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在考察人物时,曾国藩还提出了“九骨”的说法,即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这些骨骼在头、面部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人的品性和命运。

此外,《冰鉴》还提到了“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即面部以青色为贵,这是因为在五行中,青色代表东方、代表春季、代表肝胆等。

因此,面部以青色为贵的人可能具有健康、朝气、欣欣向荣的特点。

总的来说,《冰鉴》是一部鉴人专著,通过观察人的神骨、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方面来考察人的内在品质和性格特点。

在阅读《冰鉴》时,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