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及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辐射防护基础

辐射防护基础
✓ 辐射损伤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是辐射性质、剂 量、剂量率、照射方式、照射部位和范围等。
6.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及相关防护措 施
1.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效应,
而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合理达到尽可能 低的水平。
2.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性;剂量限制和潜
在照射危险限制;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剂量约束 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射线类型 作用形式
α
γ、χ 光电、康普顿、电子对
中子
弹性、非弹性、吸收
材料选择原则 一般低 Z 材料 低 Z 材料+高 Z 材料
高 Z 材料、 含 H 低 Z 材料、 含硼材料
常用屏蔽材料
铝、有机玻璃、 混凝土、铅 铅、铁、钨 混凝土、砖 水、石蜡、含硼 聚乙烯
➢屏蔽方式 • 固定式:防护墙(迷路)、防护门、观察窗
2.相关术语解释
2.1 放射性 radioactivity 某些核素自发地放出粒子或γ射线,或在发生轨道电 子俘获之后放出X射线,或发生自发裂变的性质。
2.2 放射性核素 radionuclide 能够自发地放射各种射线的核素。
2.3 放射性污染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 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 者射线。
表1 内、外照射的不同特点
照射方式 辐射源类型
危害方式
常见致电离粒子 照射特点
内照射
开放源
电离、化学毒性
α、β
持续
外照射
密封源
电离
高能β、γ、x、n
间断
2.9 吸收剂量 D absorbed dose 指当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用来表示单位质量 的受照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2024版】

放射性防护知识培训【2024版】
主要内容
一、放射性基础知识
1、基础概念
2、射线分类及危害
3、常用的辐射量及单位
二、放射卫生法规
1、《职业病防治法 》
2001年
国务院令60号
1、《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52号)
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号
( GBZ101-2002 )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 GBZ67-2002)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总则)等
25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
主要管理对象及范围
放射工作卫生 防护管理办法
放射防护器材与 含放射性产品卫 生管理办法
放射事故管理 规定
放射工作单位
生产、销售和 进口企业
22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法规与标准
(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 GB 18871-2002 )
《用于X、γ线外照射放射防护的剂量转换因 子》(GB11712-89)
《不同年龄公众成员的放射性核素的ALI值》 (GB/T16142-1995)等为剂量估算提供基本 参数的标准也属于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国家标准
专业标准 地方标准 企业标准
21 2024/11/1
二、放射卫生标准
2、放射卫生标准按其性质和使用范围共分6类: (一)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二)职业照射的防护标准 (三)公众照射的防护标准 (四)医疗照射的防护标准 (五)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六)监测规范和方法标准
发给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方可上岗 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每年复核一次,每5年焕

放射物理与防护知识点总结

放射物理与防护知识点总结

放射物理与防护知识点总结放射物理与防护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及其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了解和掌握。

1. 放射性物质的性质:放射性物质具有不稳定的原子核,会自发地放射出射线或粒子。

常见的放射性物质包括铀、钚、镭等。

2. 放射线的分类:放射线可分为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和伽马射线。

阿尔法射线是带有正电荷的粒子,贝塔射线可以是带有正电荷的粒子或是带有负电荷的电子,伽马射线是无电荷的电磁波。

3. 辐射剂量的度量:用剂量当量(rem)或居里(Ci)来度量放射线对生物体的影响程度。

剂量当量表示吸收的辐射剂量的生物效应,而居里则表示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活度。

4. 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防护:辐射防护的目的是最小化人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常见的防护方法包括时间限制、距离保护和屏蔽措施。

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增加与放射源的距离以及使用合适的屏蔽物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5. 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性废物是指产生过程中或使用放射性物质后产生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废物。

正确的管理和处理放射性废物是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封存、中转、转运和最终处置。

6. 放射性影像学:放射性影像学是一种利用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常见的放射性影像学包括X射线摄影、断层扫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总之,放射物理与防护是一个涉及到放射性物质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正确处理和管理放射性物质以及保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还需要注意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以确保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处理符合安全要求。

辐射防护(防辐射)(放射性物质)知识问答

辐射防护(防辐射)(放射性物质)知识问答

辐射防护(防辐射)(放射性物质)知识问答1.什么是辐射?辐射可以分成两类,电离辐射(核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磁辐射)两类。

核辐射是指放射性元素(确切地说应为放射性核素)能够自发地从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同时释放出能量,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这一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当放射性物质连续发生衰变时,原子核中有的发生α衰变,有的发生β衰变,同时就会伴随着γ辐射。

这时,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中就会同时具有α、β和γ三种射线。

不同射线的穿透能力不同。

如图1所示。

测井所使用的钍(Th)、镭(Ra)、镅(Am)、铍(Be )和铯(Cs)等放射性元素都是具有放射性,其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时,也会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

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

电磁辐射则指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现象,包括可见光、紫外线、无线电波和微波辐射等。

图1 不同射线的穿透能力2.受损核电站泄漏哪些放射性物质?损坏的核电设施会释放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相对比较危险的是一些释放出的颗粒状放射性化学物质,这些颗粒仅仅是沙粒大小的四分之一,比如碘-131、锶-90和铯-137。

如图2所示。

碘-131的半衰期是八天,意味着它需要数月时间才会完全消失。

放射性的碘还可以通过摄入或吸入进入人体。

也可能落在带叶蔬菜上或聚集到海鱼和淡水鱼体内,被人食用,从而对身体带来危害。

锶-90的半衰期长达29.1年。

锶-90主要通过食物和水进入人体,摄入锶-90会导致骨癌(骨骼附近软组织的癌症)和白血病。

核反应堆完全熔解后,会释放出另一种危险物质铯-137。

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

人会通过食物和水将其摄入,或类似灰尘被人吸入。

与其接触,会增加癌症的患病率。

图2 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3.人体是怎样受辐射影响的?放射性元素释放出的射线及其它带电或不带电粒子作用于组成人体的原子,引起电离或激发,使人体中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分子,DNA分子和酶) 的结构破坏,进一步影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导致机体死亡。

放射防护知识点总结文案

放射防护知识点总结文案

放射防护知识点总结文案放射防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核医学、核能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和辐射环境中的工作岗位。

放射防护的实施旨在减少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护工作者和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防止辐射污染和保护环境。

除了专业人员外,一般公众也需要了解一些放射防护知识,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下面将就放射防护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 时间原则:尽可能减少暴露时间,减少辐射吸收。

2. 距离原则:与辐射源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辐射暴露。

3. 隔离原则:通过隔离、屏蔽和阻挡等措施减少辐射照射。

二、放射源的分类根据放射源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将放射源分为天然放射源和人工放射源。

1. 天然放射源:包括地球、太阳天然放射,以及人体内存在的钾、铷、钍等放射性元素。

2. 人工放射源: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等。

三、辐射防护的措施1. 个体防护:佩戴防护服、佩戴防护眼镜、戴口罩、佩戴手套等。

2. 工作场所防护:增加屏蔽物、加强通风、限制人员进入等。

3. 应急处置:紧急撤离、急救护理、辐射源限制等。

4. 监测控制:辐射剂量监测、环境辐射监测、辐射源追踪等。

四、放射剂量的计量和限值1. 放射剂量的计量单位:剂量当量、照射剂量、照射率、活度等。

2. 放射剂量的限值标准:职业暴露限值、公众接触限值、环境放射标准等。

五、放射防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1. 国家标准:《放射防护管理规定》、《电离辐射防护基本标准》、《职业病防治法》等。

2. 行业标准:医疗机构、核能公司、辐射设备制造商等应遵守相关行业标准。

六、辐射对人体的影响1. 急性辐射病:全身照射导致的急性辐射病,表现为神经系统损伤、消化系统损伤等。

2. 慢性辐射病:长期低剂量照射导致的慢性辐射病,包括白血病、癌症等。

3. 遗传影响:辐射对人类生育后代造成的影响,包括遗传基因突变、胎儿畸形等。

七、公众的放射防护知识1. 食品安全:避免食用过多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关注食品安全监测信息等。

放射性与辐射防护

放射性与辐射防护

放射性与辐射防护
放射性是指物质内部存在放射性核素并释放能量的属性。

放射性物
质可以通过放射性衰变或核反应释放辐射能量,包括α、β、γ 射线、
中子等。

而辐射防护是一系列措施,旨在降低人体或环境受到放射性
材料辐射的风险。

辐射防护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员免受辐射伤害,确保放射性材料的
使用和处理不会对公众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一些辐射防护措施包括:
1. 时间:最简单且有效的措施是减少接触辐射源的时间,尽量减少
暴露时间。

2. 距离:与辐射源保持适当的距离,减少辐射强度。

3. 屏蔽:使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铅等,来减少辐射的穿透。

4. 个人防护装备: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面具、
护目镜等。

5. 辐射监测:对辐射源和工作环境进行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
范围内。

6. 控制源的使用:限制放射性材料的使用和储存,并确保按照合适
的方法处理废弃物。

7. 培训和教育:对从事与放射性材料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
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实践技能。

辐射防护的重要性不仅适用于核能、医疗和工业等行业,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设备,如手机、微波炉等。

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人们暴露于放射性材料所带来的风险。

放射性及其辐射防护

放射性及其辐射防护

外照射与内照射
• 外照射是指体外辐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 主要由X,γ射线中子束,高能带电粒子束 和β射线引起。 对这些电离辐射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 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 内照射是指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作为 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造成内照射的途经 有:吸入,食入和通过皮肤粘膜或伤口。
Cd

48.6 m
111 48
Cd
电离,电离辐射
• 如果某种射线,或者 它的次级射线与原子 的轨道电子作用(碰 撞),能够使电子脱 离原有的轨道而逃逸, 那么这个过程称为电 离。 • 能够使原子发生电离 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α βγ射线的穿透能力
• α 射线:贯穿本领小,它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几CM,一 张纸片就能阻止它的穿透,但电离能力最强, • β射线:电离作用较小,贯穿本领较大,它在空气中的射 程因能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为几米,几MM的钢片 才能阻止它的穿透, • γ射线:它具有间接电离作用,贯穿本领很大,它在空气 中的射程通常为几百米,几十CM厚的混泥土或几CM厚的 铅板才能阻止它的穿透, • 掌握射线的这种特性,能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辐射 防护
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
• 原子是由非常小,带正电的原子核,及带负 电的电子高速环绕运动组成,整个原子不带 电。 • 原子大小10-10M,原子核大小5X10-15M原子 核只有原子的1/2000,但占有原子99.9%的 质量。
•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 质子和中子是靠核力结合在一起的。
β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韧致辐射
• β粒子当其速度较高时与核库仑场强烈作用, 电子被减速,同时将其一部分能量转化为 电磁辐射,则产生韧致辐射—X射线,电子 能量越高,韧致辐射就越强。

辐射与防护基本知识

辐射与防护基本知识

2、我国放射事故的分级
按其危害程度分为三级:一般、较大、 重大事故
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 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 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 和一般事故等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Ⅰ类、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 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 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 (2)袭击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等 • (3)爆炸核装置或核武器(化爆: 涉及群组
• 工作期间的事故 – 工人
– 放射性照相术 – 辐照器 (密封源或加速器)
• 由于放射源失控导致的事故 – 公众照射
– 放射治疗 – 孤儿放射源
• 医学应用中的事故 – 病人
(外、内照射事故) • (5)临界事故
• (6)放射性废物储存事故 • (7)军用核设施事故
①核武器试验、运输、装检事故; ②核潜艇事故等。 • (8)其他核辐射事故 如核工业事故,核动力卫星坠毁 事故等。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
• (1)散布放射性物质,包括发布恐怖信息-信件、网 络,秘密散布放射性物质,恶意照射,污染水源、食物、 日用品,及使用放射性物质散布装置(Radiological Dispersal Device,RDD;脏弹)等。
HT = WR x D
辐射权重因子 (WR)
ICRP 60 (1991)
辐射类型与能量范围
WR
光子(X、γ) 所有能量
1
电子, 所有能量
1
中子
<10 keV
10-100 keV
5
>100 kev to 2 MeV
10
2-20 MeV
20
>20 MeV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及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时或核反应时放出的射线。

至今已知的2 800多种核素中有2 500多种是具有放射性的,这些放射性核素经过一次或多次衰变释放出粒子和量子辐射直到稳定核素为止。

对核电厂来说,通常要考虑的是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流。

α射线是氦原子核流,β射线是电子流,它们和中子流、宇宙射线统称粒子辐射。

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称为电磁辐射,类似的还有X射线等。

这些射线的共同特点是:(1)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只能用仪器才能探测到;
(2)有大小不等的穿透能力;(3)通过物质时能产生电离作用。

正是这种电离作用,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辐射无处不在
人类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各种射线的照射。

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乃至人的身体内都存在放射性核素。

天然照射的第一个来源是宇宙射线,第二个来源是土壤、岩石和饮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如钾-40、钍、铀、镭和氡,由它们造成的对人体的照射叫做天然本底照射。

世界平均天然本底剂量为2.42毫希/人.年,有些高本底的地区可以达到10毫希/人.年。

做X光检查、乘飞机、吸烟、看电视,都会受到天然本底以外的额外照射,叫做人为放射性照射。

例如一个人坐飞机往返北京一欧洲一次,受到的宇宙射线照射剂量约0.02毫希,做一次胸部透视,剂量也可以达到0.3毫希。

核电厂周围居民因核电厂运行所接受的剂量,只有不到0.0l毫希/人.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辐射的生物效应
与天然本底相当的照射对健康没有任何影响,但较大剂量的照射会产生生物效应。

辐射的生物效应分为两类:
(1) 确定性效应:人体受到较大剂量的照射,会使许多细胞死亡而又不能被新生细胞的增殖所补偿,导致组织或器官功能失常甚至丧失,造成急性溃疡、伤害性腺导致不育等急性放射性病,严重威胁生命或降低生活质量。

这种生物效应通常具有剂量的阈值,低于阈值,效应不发生;高于阈值,效应发生。

确定性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2) 随机性效应:受照后,细胞未被杀死,而是发生变异,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引起恶性变化或遗传改变,即可能致癌或引起遗传效应。

随机性效应的发生概率
不存在阈值,它可能在受照射若干年后才发生,但不是一定会发生,也不一定单纯是由于受照射而发生,因为与照射无关的其他因素(如化学毒物、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引起类似效应。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不同受照剂量对人体的伤害影响见表1。

由表1可见,小于250毫希的照射不会对健康有影响。

表1不同受照剂量对人体的伤害影响
一次受照剂量/毫

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 无影响
100~250 观察不到临床反应
250~500 可能引起血液变化,但无严重伤害
500~1 000 血液发生变化,有一定损伤,但无倦怠感
l 000~2 000 有血液损伤,可能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容易治愈
2 000~4 000 明显损伤,可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4 000~
5 000
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经治疗50%能恢复,其余50%受照者可能在30天内死亡
大于6 000 引起严重放射病,致死率较高
辐射剂量标准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了一个具有很大安全裕量的辐射剂量标准:对于职业工作人员,平均剂量不得大于20毫希/人.年,是安全下限的l/12;对于核电厂区周围的居民,平均剂量不得大于1毫希/人.年,是天然本底剂量的40%。

我国核行业的管理标准更为严格,为0.25毫希/人.年。

在核电厂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电厂员工和厂外居民实际受到的剂量值远低于设定的标准。

秦山核电厂周围居民实测数据为0.01毫希/人•年,只是天然本底的1/240。

辐射如何防护
外部源发出的辐射穿透人体产生照射剂量,叫做外照射。

外照射剂量值与放射性源的强度成正比,与接受照射的时间成正比,而与人到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所以控制外照射剂量的有效手段是:
(1) 加大人员与放射源的距离;
(2) 尽量缩短人员在放射性区域停留时间;
(3) 采用屏蔽技术。

常用的屏蔽材料有混凝土、铁、铅,厚水层也有很好的防护效果。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部产生的照射叫做内照射。

要尽量不让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如禁止在核电厂控制区内吃东西、喝水;在必要时先补充一些稳定的碘盐,使体内的碘含量饱和,减少最容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碘的吸收;进入放射性工作区穿特制的连体服,以防止放射性物质沾在皮肤上进而渗入体内;如果空气中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工作人员还要穿上特制的气衣,像潜水员或宇航员一样呼吸干净的空气。

如果放射性物质已经进入体内,就要用特定的药物促使它尽快排出。

茶水就有促进放射性物质排出的功效。

强放射性物质的操作要在热室中进行。

所谓热室,即具有可靠的屏蔽、密封和通风过滤设施,用机械手等进行远距离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