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2
2022福州高中语文会考卷子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古诗词的表现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押韵D. 反复答案:D. 反复2. 下列哪一句不属于“离骚”?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D.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答案:C.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3. 下列哪一句诗句不属于“豪放派”?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 下列哪一句诗句出自《登科后》?A.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 把酒问青天,月色空悠悠。
C.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A.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 下列哪一句不属于“抒情派”?A.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 把酒问青天,月色空悠悠。
C.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阅读理解(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中国的古代文学,有一种叫做“楚辞”的诗歌。
楚辞是一种抒情诗,它以楚地的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为主题,表达了楚国文化的精髓。
楚辞诗歌以豪放、抒情和感慨为特点,大多以四言古诗为主,描绘了楚国的山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表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和悲壮的精神。
最著名的楚辞诗人是屈原,他的《离骚》是楚辞中最有名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楚国人民的高尚精神,表达了楚国的苦难和悲壮的精神。
楚辞的另一位著名诗人是陆游,他的诗歌以抒情和感慨为主,描绘了楚国的山水、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表达了楚国人民的苦难和悲壮的精神。
6. 楚辞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答案:楚辞是一种抒情诗。
福建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C

福建普通高中会考语文真题及答案C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陌生,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一直被作为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角度加以看待。
“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成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这个“游民”是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种宽泛称谓,指代那些脱离土地的人。
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了整个皇权专制社会的主导舆论。
到明太祖朱元璋时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到了清代,统治者对“游民”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把流民和游民区分开。
严寄湘的《救荒六十策》中说:“平日居民有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令绅查早保甲册时,于姓名下添注‘游民’两字。
”从这里看出,清代统治者是把游民看作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
很明显,又把游民的概念狭窄化了。
这种理解一直延伸到了建国后,建国初期,“游民改造”的对象就是从事“乞讨、诈骗、偷窃、抢劫、聚赌”等活动的人们。
以上都是在政治范畴中对游民进行定义,所以多是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生活状况及职业状况来确定的。
这样进行的概念划分总是或宽或窄,清代之前把流民和游民统称,清代之后却又将游民等同于流氓了。
直到近代,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中,第一次从学术角度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
许多学者开始在学术范畴中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
王家范在《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一书中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即“脱离了社会整合,丧失其原有的职业社会角色,游离于法定的户籍管理之外的人口。
”在中国主要是自然灾害和战乱原因会造成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迁移到富庶的地区。
陆德阳在《流民史》中也定义:“流民为因遭遇自然灾害、社会厄难或其他的种种原因,为了避难、求生而背井离乡、流向他乡的人。
福建省语文会考试卷2023答案

福建省语文会考试卷2023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 《论语》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下一句是()A. 小人之交甜言蜜语B. 君子之交深如海C. 小人之交薄如纸D. 君子之交若切答案:D. 君子之交若切2.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抒情”的是()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春眠不觉晓C. 春风又绿江南岸D. 春风十里扬州路答案:A. 春花秋月何时了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抒情”的是()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春眠不觉晓C. 春风又绿江南岸D. 春风十里扬州路答案:A. 春花秋月何时了4.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抒情”的是()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春眠不觉晓C. 春风又绿江南岸D. 春风十里扬州路答案:A. 春花秋月何时了5.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抒情”的是()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春眠不觉晓C. 春风又绿江南岸D. 春风十里扬州路答案:A. 春花秋月何时了6.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抒情”的是()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春眠不觉晓C. 春风又绿江南岸D. 春风十里扬州路答案:A. 春花秋月何时了7. 《论语》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下一句是()A. 小人之交甜言蜜语B. 君子之交深如海C. 小人之交薄如纸D. 君子之交若切答案:D. 君子之交若切8.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抒情”的是()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春眠不觉晓C. 春风又绿江南岸D. 春风十里扬州路答案:A. 春花秋月何时了9. 下列古诗中,最能体现“抒情”的是()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春眠不觉晓C. 春风又绿江南岸D. 春风十里扬州路答案:A. 春花秋月何时了10. 下列古诗中,最能体现“抒情”的是()A. 春花秋月何时了B. 春眠不觉晓C. 春风又绿江南岸D. 春风十里扬州路答案:A. 春花秋月何时了。
福建省2023年会考语文答案

福建省2023年会考语文答案
2023年福建省会考语文答案
一、容易题:
1. 《望洋》的原名是什么?
A.《天涯歌女》
2. 《无题》的作者是谁?
A.李清照
3. 古代“四书五经”中的诗经是指?
A.《诗经·大雅·小雅·周南·周北》
4. 谁编写了《水浒传》?
A.施耐庵
5. 晋江《隋唐英雄谱》是由谁编写的?
A.兴索阮元
二、根据文言文原文,选择最佳答案:
1. 武松行侠仗义,绝不虚乱无度。
A.虚乱
B.行侠
D.仗义
答案:D.仗义
2. 东山再起,晓出青云志。
A.晓出
B.青云
C.东山
D.志气
答案:A.晓出
3. 今祟先贤,垂拱后人。
A.垂拱
B.今祟
C.后人
D.先贤
答案:B.今祟
4. 请你吃葡萄,不用酒来消愁。
A.不用
B.请你
D.消愁
答案:C.葡萄
5.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A.只有
B.相思
C.穷时
D.无尽
答案:B.相思
三、根据上下文填空: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____,一日回看万山红”这句话,把“回看”用“_____”替换,应为:“____,一日空馀万山红”。
答案:空馀,空馀,空馀。
福建语文会考试卷2023答案

福建语文会考试卷2023答案【听力】1. 短文听写(10分)草原上的蝗虫在春天会密集繁殖。
它们会吞食大量的植物,给牧民们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牧民们通常会采取草原放牧轮转的方式,使得不同的地方得以休养生息,减少了蝗虫大量生长的机会。
同时,他们还会通过人工捕蝗和放蝗来控制蝗虫的数量。
严格的防治措施使得草原环境保持稳定,牧民可以更好地赖以为生。
2. 对话理解(10分)A:你觉得今天的数学考试难不难啊?B:恩,还好,感觉比上次考试简单一些。
不过还是有一些题目做错了。
A:我觉得比较难啊,有些题目我完全不会做。
B:可能是我们平时做的题目不一样吧。
你是怎么准备数学考试的?A:我一直都都在认真做练习题,还看了不少数学相关的书。
不过好像这次考试的题目都有些新颖,让我感到有些吃力。
【阅读】1. 短文阅读(15分)一场由局地气温过高引发的极端天气在上个月在南方地区肆虐。
各地的居民都非常担心这种天气会给农作物、畜牧业、能源和基础设施带来重大的损失。
为此,各地政府和专家们表示必须加强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措施,必须迎头赶上,以避免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
2. 阅读理解(15分)导演管虎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的新作《夺冠》不是一部体育电影,而是一部关于团队精神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女排集训时期的故事,其中既有训练、比赛的精彩场面,也有成员之间的误解、对抗和重重困难的克服。
影片的目的是展示女排精神这一中国特色的团队文化,在观众中引发共鸣和赞誉。
该片已在中国上映,并收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好评。
【写作】1. 写作表达(30分)请你根据以下要点写一篇文章:你最喜欢的一本书要点:1)介绍这本书的名称和作者,说明你为什么会读这本书;2)简要描述这本书的内容和主题,以及你最喜欢的章节;3)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和感受。
参考作文:我最喜欢的书是《小王子》,这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写的一本小说。
我之所以会读这本书,是因为它被誉为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并且很多人都推崇它为一本值得终生读多次的好书。
高中语文会考福建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会考福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B.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C.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D. 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这篇文章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C. 由于他刻苦学习,因此成绩优异。
D. 这次活动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
B. 他像一只受伤的野兽,独自在角落里舔舐伤口。
C. 她的笑容如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D. 以上都是。
4. 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的有:A. 《呐喊》B. 《家》C. 《边城》D. 《骆驼祥子》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雨来了,秋天的叶落了,冬天的雪飘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勇敢。
D. 以上都是。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
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春晓》。
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作者是______。
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______的《水调歌头》。
1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12. 请简述《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
四、阅读理解(每题15分,共30分)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文章内容略)(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14.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古诗内容略)(1)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2)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五、作文(30分)15. 以“我眼中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22年1月福建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答案

2022年1月福建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答案2022年1月,福建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部分考察学生们在语文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考试语文答案包括文言文、现代文、古诗词课文及文学鉴赏共四大类,涉及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考生可根据试题和解答要求,结合知识点,完成考试任务。
一、文言文题目:(一)文言文题目:请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回答问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问:“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含义是,首先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学习,勤奋的观察、思考事物,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和更深的认识,这就是“格物”。
二、现代文:(二)现代文题目:请阅读下面篇章,回答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已经渐渐开始,不少现代诗人也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作品之中,从而构建出一种新的文化美。
例如,林徽因在《红楼梦》中,将古典传统文化与新时髦的文化穿插,从而营造出一种“无可取代”的文化理念,在那里,政治、宗教、家庭、社会关系等各种因素重叠而成,既有细腻的情感展示,又夹杂着智慧的探究,而这种美的深刻体现,恰恰闪耀着林徽因的古典文化精髓和时代精神。
问:林徽因在《红楼梦》中,如何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答:林徽因在《红楼梦》中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通过将古典传统文化与新时髦的文化穿插,构建出一种新的文化美,从而营造出一种“无可取代”的文化理念,在那里,政治、宗教、家庭、社会关系等各种因素重叠而成,既有细腻的情感展示,又夹杂着智慧的探究,而这种美的深刻体现,恰恰闪耀着林徽因的古典文化精髓和时代精神。
三、古诗词课文:(三)古诗词课文题目: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们今宵别离到明朝。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几何长。
问: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答:这首诗描绘了一晚别离的场景,表达了心中对一晚美好的欢聚而又离别的思念。
最新-202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语文试题

最新-202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语文试题一、阅读理解阅读下列短文,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答案。
1. 标题:《夜的钢琴家》长治市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市,有水有山,还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学院。
这所音乐学院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而最受大家欢迎的,莫过于那位夜晚里弹奏钢琴的小伙子。
每当黎明降临时,他就会坐在扶手椅上演奏他的专辑,那些深情厚意的音符在夜空里飘荡,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问题:夜晚里弹奏钢琴的小伙子最受大家欢迎的原因是什么?A. 他是优秀音乐人才B. 他的音乐专辑很受欢迎C. 他每天晚上都在演奏D. 其他观众对他夜晚演奏的青睐2. 标题:《背影》铃铃铃,下课铃响起,学生们兴奋地跑出了教室。
在人群中,只有一个学生没有和同学一起欢笑,那是林涛,他独自站在那儿,目送着同学们离去,泪水一滴一滴地流下。
他默默地回想起今天发生的事情,赵老师对他的严肃批评让他感到异常伤心。
他不明白为什么别的同学都被夸奖了,而只有他被揪出了问题。
问题:林涛为什么感到异常伤心?A. 因为学业上有问题B. 因为被夸奖了C. 因为被赵老师批评了D. 因为同学都离开了3. 标题:《夏天的冰淇淋》夏天是吃冰淇淋的好季节,小明最喜欢和爷爷一起去吃冰淇淋,每次他都会选择草莓味的冰淇淋。
他说,草莓的味道很甜,吃起来很好吃。
问题:小明最喜欢什么味道的冰淇淋?A. 草莓味B. 巧克力味C. 香草味D. 口味不确定4. 标题:《变色龙的后代》值此时节,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变色龙的后代。
变色龙的后代是非常有趣的生物,它们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颜色和温度变化而改变自己的颜色。
比如,当它们在树叶上爬行时,会变成绿色,以便更好地隐藏自己;而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可能会变成红色或黑色来警示敌人。
问题:变色龙的后代可以根据什么来改变自己的颜色?A. 周围环境的颜色B. 自己的喜好C. 光线的强弱D. 温度的变化5. 标题:《旅行的意义》旅行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视野,增长知识,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2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
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
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
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
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
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
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
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
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
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
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
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
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
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4分)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
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
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
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
”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
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
”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
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
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
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
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
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
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
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
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
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
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
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
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
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
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
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
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
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