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详解

特点之二
特点之三
第一节 标准引言
标准目的
引导企业建立能源管 理体系,规范能源管理行 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
适用范围
任何类型与规模的工
业企业均可使用,其他类 型的用能单位可参考使用。
续发展。
第一节 标准引言
战略选择
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 体系是最高管理者的一项 战略性选择。体系的成功 实施有赖于最高管理者的
第三节 标准主要条款解释
4.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2 文件要求 4.2.2 文件控制 用能单位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规定以下方面的控制要求: a) 文件发布前得到审批;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c) 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e) 明确文件存放方式,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明确处置方式,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 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 4.2.3 记录控制 用能单位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能源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 证据。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记 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
PDCA管理模式
Plan:策划
Action:改进
Check:检查
Do:实施
第二节 标准范围、引用文件和术语
标准的文体结构
7 过程策划 8 运行控制 9 内部审 核 10 管理评审 本部分是体系建立的 基础,是按照PDCA的 管理模式对策划、建 立、检查和改进各个 阶段提出的具体要求。 是体系建立实施的骨 架。
第三节 标准主要条款解释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

最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已经于2018年8月发布,国家标准GB/T23331标准也将修订。
针对能源管理体系新标准的情况作如下介绍:一、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换版时间表自2016年以来,ISO技术委员会一直在修订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以确保该标准能够继续满足能源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根据ISO 在委员会吸纳了所有公众意见后,最终的国家标准草案已经在2018年6月完成,英文版已发布,中文版已于2018年9月正式发布。
最终的标准于2019年1月发布完成。
A、按照国际认可论坛(1AF)的要求,ISO50001:2018的转换期为标准发布后3年,转换截止期后,依据ISO50001:2011的认证证书将作废或撤销。
日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发布文件,对过渡期的时间进度安排作出要求:1.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6个月內做好针对ISO50001:2018的转换评审的准备。
2.认可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内完成依据ISO50001:2018开展认证的认可转换。
3.认证机构在修订版标准(ISO50001:2018)发布后的18个月后,停止依据ISO50001:2011实施的包括初次、监督和再认证在内的所有审核活动;认证机构考虑依据修订标准(ISO50001:2018)实施审核的结果、以确定对已认可的依据IS050001:2011的认证证书的后续认证决定。
B、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确定将等同采用ISO50001:2018国际标准对国标GB/T23331进行修订。
C、CNAS对EnMS认证机构的认可转换期及有关安排将与IAF要求一致。
D、由于转换期时间紧张,建议EnMS认证机构尽早跟踪标准修订动态、识别标准内容的修订差异,着手制定和启动认证转换的工作安排。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总要求管理职责4.2.1管理承诺4.2.2 能源方针4.2.3 职责和权限策划4.3.1 能源因素4.3.2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4.3.3 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4.3.4 能源目标和指标4.3.5 能源管理方案实施与运行4.4.1 资源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4.4.3 信息交流4.4.4 文件和文件控制4.4.5 记录控制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检查与纠正4.5.1 监视、测量与评价4.5.2 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4.5.3 内部审核管理评审附录A(资料性附录)GB/T XXXX与GB/T 19001-2000之间的联系附录B(资料性附录)GB/T XXXX与GB/T 24001-2004之间的联系引言本标准是规范组织的能源管理,旨在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
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
该标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
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组织可以:——应用系统的管理手段使其能源管理工作满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过程方法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搭建良好平台。
——提高能源管理的有效性,并改进其整体绩效。
——使相关方确信其已经建立了适宜的能源管理体系。
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 PDCA)”方法,有助于其实现管理承诺和能源方针,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其中:——策划:包括识别和评价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制定能源管理方案等。
我国现行使用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是

我国现行使用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是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一、标准来源: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是由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的标准,是我国能源管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二、标准内容:《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 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明确了建立、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2. 能源政策的确定:要求组织确定和公布能源政策,明确能源目标和计划。
3. 能源管理责任的确定:明确组织内各级负责人对能源管理的责任和职责。
4. 能源绩效评价和改进:要求组织建立能源绩效评价机制,制定能源绩效指标,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5. 能源数据管理:明确了能源数据的收集、分析、报告和保护的要求。
6. 能源管理宣传与培训:要求组织开展能源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能源意识和能力。
三、标准中规定的数值:《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并没有具体规定能源使用的数值要求,而是注重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通过能源绩效评价和改进来提高能源效率。
四、技术要点:《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重点关注以下技术要点:1.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组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包括能源政策、组织结构、职责与职权、能源目标和计划等。
2. 能源绩效评价和改进:要求组织制定能源绩效指标,进行能源绩效评估和改进,包括能源数据的收集、分析、报告和保护等。
3. 能源管理宣传与培训:要求组织开展能源管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能源意识和能力。
4. 能源管理的持续改进:要求组织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实现能源节约和减排。
五、应用方向:《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适用于各类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等,无论其规模大小和行业背景,都可以根据标准要求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六、总结:《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是我国现行使用的能源管理体系的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能源政策的确定、能源管理责任的确定、能源绩效评价和改进、能源数据管理和能源管理宣传与培训等内容。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GBT23331-2019

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3、低碳经济的驱动
1)低碳经济的概念:原则、途径、手段、目的、作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 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 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 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 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docin/sundae_meng
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2)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 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止是烟雾、光 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在 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 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4)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并且还呈现出不合理的快速上 升趋势。 据2019年3月5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根据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工业生产总值 占世界的总份额达到15.6%,日本为15.4%,工业生产总值首度超过 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据保守估计中国将在10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制造品生产国。
产品名称 火电/ (g ·(kW ·h) -1) 钢/ ( kg ·t -1) 水泥/ (kg ·t -1) 乙烯/ (kg ·t -1) 合成氨/ (kg ·t -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标准介绍

水是一种特殊能源;
有些是通过加工、转换取得的,如电力、热力、成品油等, 这种能源也被称为二次能源;
包括生产用能、辅助生产用能和生活用能。
四、基本术语及定义
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
效率的因素。 确定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点,制定能源管 理方案,实施能源改进项目; 哪里识别: 产品、活动和过程;设备、系统和设施;结构、 技术和管理等”; 如何识别:监测、检查、审核、诊断、比对等。
能源管理方案:应针对目标和指标制定能源管理方案,内容包括: 职责和权限、技术方案、实施方法、财务措施和时间进度安排等。
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背景
我国能源状况:我国人均淡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占有量远低 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和水资源消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2007 年能源消费增长率为7.7%,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万元GDP 能耗和水耗高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
60% 50% 40% 30% 20% 11% 10% 0% 4% 25% 55%
国宏美亚(北京)工业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中心 Center for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CIEE)
五、主要内容介绍
管理承诺
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 为实现能源方针而进 行策划、实施、检查、 处置,对能源管理的 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并实现持续改进。
能源方针
持续改进
策划
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背景
管理节能支撑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 深挖节能潜力; “十一五”充分准备:标准、认证试点、能源管理师培训;
“十二五”高度重视:政府部门、国际机构;
“低成本、无成本”系统管理节能的节能潜力约15%。
GBT23331_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8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T 23331-2009,与GB/T 23331-200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边界”(见3.1)、“持续改进”(见3.2)、“纠正”(见3.3)、“纠正措施”(见3.4)、“能源消耗”(见3.7)、“能源管理团队”(见3.10)、“能源措施参数”(见3.13)、“能源评审”(见3.15)、“能源服务”(见3.16)、“能源使用”(见3.18)、“相关方”(见3.19)、“内部审核”(见3.20)、“不符合”(见3.21)、“组织”(见3.22)、“预防措施”(见3.23)、“程序”(见3.24)、“记录”(见3.25)、“范围”(见3.26)、“主要能源使用”(见3.27)和“最高管理者”(见 3.28)等术语;—修改了“能源”(见3.5)、“能源基准”(见3.6)和“能源绩效”(见3.12)的定义;—修改了有关“总要求”(见4.1)、“管理职责”(见4.2)、“能源方针”(见4.3)、“策划”(见4.4)、“实施与运行”(见4.5)、“检查”(见4.6)、“管理评审”(见4.7)等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删除了“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标杆”术语。
本标准中“能源”、“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等术语与我国能源领域中的习惯定义存在差别,此类术语仅应用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应用过程,从而确保与ISO 50001协调一致。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的修改:—删除了部分有关术语来源参考文件的批注;—删除了部分与我国应用情况无关的批注;—附录B中,将ISO相关标准修改为等同转化的国家标准并进行比较。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德州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宝山钢铁集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GB23331-2012 谢国俊

2014年7月16日2时16分
27
能源评审活动——递进关系
能源数据 与信息
分析
能源绩效水平 (现状)
寻找 改进机会
2014年7月16日2时16分
28
三、术语和定义
能源服务 energy services (见3.16) 与能源供应、能源利用有关的活动及其结 果。
2014年7月16日2时16分 4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
3. ISO 9001、ISO 14001等实践经验奠定的理论基础 ISO 9001:于1987年首次发布 ISO 14001 :于1994年首次发布 GB/T 28001:于2001年首次发布 GB/T 23331-2009:于2009年3月11日发布,2009年 11月1日实施 GB/T 23331-2012:于2012年12月31日发布,2013年 10月1日实施。等同采用ISO50001:2011
2014年7月16日2时16分
20
三、术语和定义
能源管理体系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nMS(见3.9) 用于建立能源方针、能源目标、过程和程 序以实现能源绩效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 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
2014年7月16日2时16分
21
三、术语和定义
能源管理团队 energy management team(见3.10) 负责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活动并实现 能源绩效持续改进的人员。
2014年7月16日2时16分
10
运行模式图
2014年7月16日2时16分
11
三、术语和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2008年8月11日)一、任务来源本国家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负责组织起草,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6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中的要求,原定于2007年完成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但由于近两年来,有关国际组织一直积极努力促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多次研讨,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将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纳入议事议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并考虑到尽量与国际标准相协调等原因,对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进程有所推延。
项目编号:-T-469项目名称: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制、修订:制订上报单位: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0)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的背景、意义及其理论基础(一)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背景能源管理体系概念的产生源自于对能源问题的关注。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给各个国家带来了能源制约问题,发展需求与能源制约的矛盾唤醒和强化了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
而且人们意识到单纯开发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关注工业节能、建筑节能等系统节能问题,研究采用低成本、无成本的方法,用系统的管理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一些思想前瞻的组织还建立了能源管理队伍,有计划地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使得组织能够持续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管理能源理念的树立,也因此产生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思想和概念。
(二)建立、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意义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能源供给矛盾尤为突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导向下,虽然能源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组织能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缺乏全过程系统的科学监控,系统的能源管理思想没有得到具体体现和贯彻实施。
为了切实地加强组织的能源管理,促进节约能源并降低组织生产成本,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推行规范化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便是一条科学可行的途径。
对我国现阶段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能源紧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内部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
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于:(1)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这是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方式,只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而“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主要由执行者凭个人的经验甚至意愿来决定,导致有些节能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系统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的能源管理体系,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
(3)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为建立和完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组织结构提供保障。
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
(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理论基础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针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使用或能源消耗,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以高效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管理实践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而且引入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
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战略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借鉴ISO9000和ISO14000的理念和思想、强调规范各种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注重识别和利用适宜的节能技术和方法,以及最佳能源管理实践和经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其他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情况及国际标准的进展国际上有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如英国能源效率办公室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制定的《能源管理指南》、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瑞典标准化协会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说明》、爱尔兰国家标准局(NSAI)制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等。
此外,韩国也发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德国和荷兰也制定了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规范。
另外,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气技术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共同组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研制三个与能源管理有关的欧洲标准,其中包括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积极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进程。
2007年初至今,先后在奥地利、泰国和中国召开了3次关于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研讨会,特别是2008年4月在北京由国家标准委(SAC)和UNIDO共同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讨会上,ISO、UNIDO以及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就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结构、核心理念、要素、与其他国际标准的差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讨论,并就能源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容达成基本共识。
这几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交流和改进完善的机会。
为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ISO成立了ISO/PC242---能源管理体系项目委员会,由美国和巴西共同担任秘书处,由巴西、中国、英国和美国共同承担该委员会的相应职务。
该委员会将于2008年9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相信这次会议将对能源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制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四、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研制及起草过程早在2002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就开始了有关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工作,逐步探索建立我国的能源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
但由于诸多原因,研究初期并没有正式提出国家标准立项。
在借助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两个课题研究、试点和相关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申请了国家标准立项并获得批准。
国家标准正式立项后,标准提出单位和起草单位组成了工作组,制定了工作计划,通过深入研究并多次召开工作组讨论会议,形成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草案”,同时,标准制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大量的能源管理体系相关的标准和资料并组织消化和理解,并据此对标准草案内容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现在的征求意见稿。
详细过程如下:1、2002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在多年致力于能源政策和规范研究、实施及推广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的概念,并开始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2、2004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重视和关注下,中标认证中心正式提出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与推广应用政策研究”的课题,并完成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3、2005年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技术体系研究”作为国家质检总局、认监委共同承担管理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项的重要课题“资源节约认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关键内容正式立项,课题研究确定了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核心要素及相应的规范文件。
2007年11月,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
4、2006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标认证中心正式通过提出“能源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立项申请,并获得批准。
在前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讨论,2006年底确定了标准草案。
5、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标准草案在一定范围内向相关专家征求意见,并根据意见对标准草案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
6、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期间,在标准起草和研制的过程中,起草组非常注重国际的动态和趋势,一直与有关国际组织(如ISO,UNIDO)和相关国家(如美国、英国)保持紧密的联系与合作。
在2007年3月、5月和2008年4月,分别参加了相关国际组织召开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国际研讨会,并根据研讨会的情况及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发展趋势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7、2008年7月,召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讨论会,对标准条款内容及表述方式等进行了完善,并形成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征求意见稿)》。
五、标准的核心思想及基本概念/构架分析(一)标准制定的核心思想1、全过程控制思想:应用系统理论和过程方法,以低成本、无成本的管理措施,将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有机结合,针对组织用能全过程(能源采购、贮存以及使用等)和生产运营全过程(生产运营、管理运用和生活运营),对组织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控制和管理,实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2、运用PDCA理论:充分运用PDCA理论,借鉴和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方法和节能实践,不断提高组织的能源绩效,是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要求内容之一。
3、充分结合能源管理的特点:将能源管理的特点充分体现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各项具体要求中,努力与现行的能源管理系方法,如能源诊断等技术相结合。
4、充分借鉴现有的管理体系标准:遵循管理体系标准的国际惯例、发展趋势和一般要求,借鉴ISO9000、ISO14000等成熟国际管理体系标准的理念和方法,在标准构架、相关表述和要求方面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相协调。
(二)能源管理体系基本概念/构架分析结合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控制和适用对象等核心要求,对能源管理体系基本管理理念和基本概念/构架的分析如下: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对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合格与否,更应关注节能潜力的不断挖掘,通过与自身历史情况比较、与同行情况比较,实现“量控”。
虽然本标准没有提出具体的能源绩效的要求,但组织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监测、测量和评价、管理评审等活动衡量组织的能源绩效,以实现持续改进。
六、 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基本内容(一)能源管理体系模式标准草案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模式,如图一所示:图一 能源管理体系模式 (二)标准草案《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主要内容1、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