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标准(48课时)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与标准)

《摄影测量与遥感》考核方式与标准《摄影测量与遥感》是测绘工程技术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摄影测量员职业资格证书重要课程。
学生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应掌握摄影测量基础知识,掌握航空摄影的技术设计、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具有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实施与内业数据处理的初步能力。
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教学标准》(2019年)2.《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教学标准》(2019年)3.《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教学标准》(2019年)4.《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5.《测绘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6.《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7.《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标准》(2023年)二、考核依据1.本课程适用的教材及活页教材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3.《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3236-2009)4.《1:500_1:1000_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H/T7930-2008)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教学进程中同步考核,在学期末进行课程理论考核,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
5.职业技能认证考核的组织与实施本课程共有两个认证考核项目,每个考核项目安排2学时,在教学项目完成后进行,要求在4个学时内完成两个项目的认证考核工作。
考核时间占用理论授课课时,在课程学期授课计划中予以安排。
6.成绩录入与登记课程整体成绩录入。
由任课教师将课程过程考核.期末综合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成绩按比例合计后,计算课程整体成绩,并在学期末录入学院教学管理系统。
7.成绩认定.补考或重修规定(1)职业技能认证考核成绩不合格者,该项成绩以零分计。
(2)职业技能认证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学生需申请补考或重修。
补考安排在下学期前两周内进行,补考不合格者需申请重修。
(3)课程整体成绩不及格者,学生需申请补考或重修。
由任课教师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补考项目,补考安排在下学期前两周内进行,补考不及格者需申请重修。
《摄影测量学》教学大纲

《摄影测量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总 学 时:时:48 48 讲课学时:讲课学时:40 40 实验学时:时:8 8总 学 分:分:3.0 3.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考核方式:考试考核方式:考试适用对象:地理信息系统适用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概论、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先修课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概论、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参考教材:《摄影测量学》张剑清、潘励《摄影测量学》张剑清、潘励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任务与目的本课程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必修课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学信息调查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航摄像片及其解析的知识,初步具备利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对数字影像进行影像信息识别、提取、处理和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站对数字影像进行影像信息识别、提取、处理和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导论(一)导论 (2学时)学时)1. 了解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了解摄影测量的发展历程2. 了解摄影测量的任务了解摄影测量的任务3. 了解数字摄影测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中的作用了解数字摄影测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中的作用(二)单张航摄像片的解析(二)单张航摄像片的解析 (10学时)学时)1.了解航空摄影的基本知识.了解航空摄影的基本知识2.理解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理解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3.理解航摄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理解航摄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4.掌握中心投影的构像方程与投影变换.掌握中心投影的构像方程与投影变换(三)双像解析摄影测量(三)双像解析摄影测量 (10学时)学时)1.了解航摄像对的立体观察与量测.了解航摄像对的立体观察与量测2.理解立体像对的前方交会公式.理解立体像对的前方交会公式3. 理解解析法相对定向、解析法绝对定向理解解析法相对定向、解析法绝对定向4. 理解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理解解析法空中三角测量(四)全数字摄影测量基础((四)全数字摄影测量基础(1010学时)学时)1 1. 理解数字摄像及数字影像重采样理解数字摄像及数字影像重采样2. 理解基于灰度的数字影像相关理解基于灰度的数字影像相关3. 理解核线相关与同名核线的确定理解核线相关与同名核线的确定4. 理解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理解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5. 掌握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掌握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五)数字摄影内外业详细生产流程((五)数字摄影内外业详细生产流程(88学时)学时)1. 了解数字摄影测量的外业工作了解数字摄影测量的外业工作2. 掌握数字摄影测量的内业工作掌握数字摄影测量的内业工作3. 了解数字摄影测量外业调绘任务了解数字摄影测量外业调绘任务4. 了解数字摄影测量数据入库工作了解数字摄影测量数据入库工作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一)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认识((一)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认识(22学时)学时)了解数字摄影测量的生产流程和对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认识。
《摄影测量学》课程标准(高职)

考试
纯理论
□纯实践
□理论+实践
学时/项目
总学时
理论学时
比例
实践学时
比例
计划学时
32
32
100%
0
0%
本课程实际学时
\
\
\
\
\
在上列方框中打√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名称、版本、主编、出版社)
教材:《摄影测量学》王佩军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参考书:《摄影测量原理》王之卓出版社:测绘出版社1979
任务3
像点与地面点坐标关系建立
任务4
像点位移
学习单元情境设计
单元名称
像对立体观察
学时
8
学习要求
通过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能够进
行像对立体观察和立体像对的定向与解析。
任务分解
任务1
像对立体观察
任务2
立体像对定向与解析
学习单元情境设计
单元名称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学时
6
学习要求
单元名称
像片判读与调绘
学时
2
学习要求
学生根据像片判读特征,以相关企业的航空摄影资料作为工作对象和实施
工具,能够进行像片判读。
任务分解
任务1
像片判读与调绘
学习单元情境设计
单元名称
地面摄影测量外业工作
学时
2
学习要求
学生根据地面摄影像片的野外调绘目的和特点,熟悉、掌握调绘的方法和
漏洞的补测方法。
任务分解
任务1
-113-
(一)课程整体设
序号
学习情境
知识目标
专业能力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设计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原理,包括光学摄影、数字摄影、遥感图像处理等;(3)熟悉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方法和技术;(4)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2.技能目标:(1)能够使用摄影测量与遥感设备进行数据采集;(2)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3)学会运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资源等;(4)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述: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2.摄影测量原理:光学摄影、数字摄影、摄影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3.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的获取、预处理、信息提取和应用;4.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如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资源等;5.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未来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理论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实验法:学生进行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设计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 理解遥感图像的成像过程、图像处理和分析方法;3. 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传感器及其适用范围。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进行地表信息的采集和处理;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遥感图像的解译和空间分析;3. 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服务社会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摄影测量与遥感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地理学科拓展课程,结合实际案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摄影测量与遥感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教学内容1. 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理论- 摄影测量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遥感传感器及其图像特性2.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方法- 遥感图像的增强与分类- 遥感图像解译与应用实例3. 摄影测量与遥感实践操作- 摄影测量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介绍与操作- 实地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采集4. 摄影测量与遥感在地理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地表覆盖分类与变化监测- 环境保护与资源调查- 灾害评估与应急响应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摄影测量与遥感基础理论第二周: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一)第三周: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二)第四周:摄影测量与遥感实践操作第五周:摄影测量与遥感在地理信息科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教材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课程编号:102077总学时数:48学时学分:3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先修课程:遥感概论教材:《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
参考书目:1. 彭望琭,白振平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2.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3年3. 日本遥感协会,《遥感精解》,测绘出版社, 1993年4. 孙家柄等《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测绘出版社, 1999年5. 吕国楷等《遥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6. 张永生等《遥感图像信息系统》,科学出版社, 2000年7. 秦其明,《遥感概论网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述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有遥感物理基础、地物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和遥感成像机理;不同遥感器特性与遥感构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与技术;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方法和解译步骤;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需求,课程最后简要介绍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综合应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遥感概论是地理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系统介绍了遥感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中地理学类专业本科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之一。
通过该课程教学与实习,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遥感物理基础、遥感成像机理和影像解译原理;(2)了解遥感技术系统,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3)了解并掌握航空照片、多光谱遥感图像、热红外遥感图像、雷达图像(SAR)和高光谱遥感图像等不同类型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以及运用遥感图像进行地学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与技能;(4)了解遥感技术进展和“3S”系统的综合应用。
课程要求:(1)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课程既介绍了航空照片、多光谱图像、热红外图像、雷达图像和高光谱图像成像方面的基本理论,也阐述了遥感图像解译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加深对遥感原理的理解。
摄影测量与遥感 专业课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课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是一门涉及地球科学、地图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
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其研究范围涵盖了遥感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以及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和应用等内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遥感数据获取方面,传感器的发展和卫星技术的进步使得获取地球
表面信息变得更加精准和高效。
通过卫星、航空器等平台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地理信息的全球监测,为科学研究和决策制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在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遥感图像的处理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
特征提取、目标检测等步骤。
结合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遥感图像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环境保护等领域。
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和应用是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理空间信息,可以实现对地表地貌、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摄影测量领域,摄影测量是利用相机和测量仪器对地球表面进行精
确测量和记录的技术。
通过摄影测量技术,可以获取地表地形、建筑物等信息,并实现对这些信息的三维建模和精准定位,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等提
供重要支持。
让我们让我们总结一下,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课程涉及领域广泛,应用范围广泛,是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将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处理等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设计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设计1. 前言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和完成一项摄影测量和遥感的实际任务,深入了解和掌握这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方法。
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二部分是实际任务的设计和完成,第三个部分是报告和总结。
2. 理论学习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摄影测量和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对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进行彻底的分析和学习。
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同时学生需要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实际任务设计和完成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根据自己上一部分学习的成果,设计一个自己的摄影测量和遥感的实际任务。
这个任务可以是一个小的实验或者一个大的研究项目,但是需要具备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也需要体现出自己的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行配备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同时组建一个队伍完成任务,这个队伍最好是跨专业的多元化队伍,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提高任务的完成质量。
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撰写一份实验报告或者研究论文,总结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分析任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收获。
4. 报告和总结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准备一份关于整个摄影测量和遥感课程设计的最终报告。
这份报告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介绍自己所选领域的概况和研究现状;•分析自己的理论调查和实际任务设计的过程和结果;•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提出改进意见。
这份报告的撰写需要独立完成,同时要求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思维能力。
5. 总结整个摄影测量和遥感课程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由独立思考到团队合作的过程。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加深对这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标准
(适用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课程类型: B类课程
执笔人:
课程团队:
审定人:
编制时间: 2017年 4 月 16 日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表
二〇一七年三月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学习项目学习情境1:预备知识学时:2学时
学习情境2:数字摄影测量学时:12学时
学习情境3:影像的判读和调绘学时:4学时
学习项目4: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学时:28学时
学习情境5:遥感专题图的制作学时:2学时
三、“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考核评价
说明:①总评成绩=平时表现成绩(20%)+项目考核(50%)+终结性考核成绩(30%)。
四、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