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考试知识点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考试知识点一、选择题1.当你在家中使用非处方药时,为了安全,应注意的方面有()①该药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②该药是不是广告推荐的药品③该药的适用范围、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④该药包装盒是否有OTC标志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规定药品的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正确;②看该药的生产企业和批准文号等信息,可以证明药品的是否由合法的正规企业生产,不能是广告推荐的药品,错误;知道该药品是否过期、功能用量、禁忌等信息,正确;非处方药是不需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简称OTC,正确;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
【点睛】处方药的使用有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是解题的关键。
2.对下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B.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D.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病原体等异物称为抗原。
【详解】A、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A正确;B、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相应的病毒消灭,而不是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B错误;C、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该免疫细胞会产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C正确;D、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D正确。
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八年级生物下册单元复习知识清单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知识清单考点1 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3.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如空气、饮食、生物媒介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5.会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如患流感的小明,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染源是小明传染源指:传染病患者(动物)和病原体携带者(动物)6.预防传染病措施:控制传染源:治疗、隔离、杀死、深埋、焚毁切断传播途径:开窗通风、消毒、个人卫生、灭蚊蝇、禁止随地吐痰、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餐具、献血前HIV检测、禁止进口、戴口罩保护易感人群:远离病区、注射疫苗、锻炼身体注意了注意了:携带病原体的蚊蝇是传播途径,所以灭蚊蝇是切断传播途径!!!考点2 免疫和计划免疫1.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针对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4.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性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5.免疫: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康。
6.免疫的主要功能:①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归纳

生物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归纳一、选择题1.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病原体起抗原作用B.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C.该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D.接种疫苗就是注射抗体,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图中有免疫细胞、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详解】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所以图中的病原体起抗原作用,故A正确;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属于特异性免疫,具有选择性,故B正确;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因此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故C正确;疫苗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传染病,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2.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请判断受伤血管和急救措施()A.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B.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C.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D.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答案】C【解析】【分析】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按压或捆扎伤口近心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动脉出血的特点是: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以及止血方法。
3.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措施,骨髓的捐献者称为供体,接受供体骨髓的病人称为受体,受体做完移植手术后要在无菌隔离区度过一段时间。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就可能感染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全世界每年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被猫、狗咬伤后注射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抗毒血清含有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C.家里饲养的猫、狗等宠物应及时接种疫苗D.被咬伤后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答案】A【解析】【分析】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详解】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
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因此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的患者,注射的抗毒血清属于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故B、C正确,A错误;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该病无法治愈,只能预防,所以被狗、猫等咬伤要及时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进行防治,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疫苗和抗病毒血清,并了解其意义。
2.去年年底,全国大范围爆发流感,疾控中心监测出主要三种病毒,其中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
关于流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流感病毒具有细胞结构B.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有利于减少流感传播C.从传染病角度看,乙型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D.在病情多发期,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场所,教室内要紧闭门窗,防止感冒【答案】B【解析】【分析】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人教版】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

9
A.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B.都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死亡率最高的是艾滋病D.居室消毒可以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
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表格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都是有病原体引起的,A符合题意。
D.注射的流感疫苗属于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抗生素能杀灭体内细菌,对病毒无效。
【详解】
伤口缓慢流出暗红血液,是静脉出血,指压血管的远心端止血,A错误;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B正确;
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结合时,要先做30次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所以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C错误;
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
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B符合题意。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

生物初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就可能感染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全世界每年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被猫、狗咬伤后注射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抗毒血清含有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C.家里饲养的猫、狗等宠物应及时接种疫苗D.被咬伤后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答案】A【解析】【分析】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详解】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
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因此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的患者,注射的抗毒血清属于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故B、C正确,A错误;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该病无法治愈,只能预防,所以被狗、猫等咬伤要及时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进行防治,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疫苗和抗病毒血清,并了解其意义。
2.去某些热带国家旅游时,需要接种黄热病等传染病疫苗获得“国际预防接种证明书”。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出血等为主要症状,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下列关于黄热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黄热病毒是黄热病的传染源B.黄热病毒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C.消灭伊蚊可切断黄热病的传播途径D.接种黄热病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一、选择题1.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可经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人的过程如图所示。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疟疾患者。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按蚊是引发人体感染疟疾的病原体B.肝脏和红细胞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C.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保护易感人群【答案】C【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及时处理等)、切断传播途径(清洁、开窗通风、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加强锻炼、预防接种等)。
【详解】A、从传染病角度分析,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A错误;B、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因此,疟疾患者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B错误;C、按蚊是能够传染病原体的动物,因此按蚊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中的传播途径生物媒介。
所以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C正确;D、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控制传染源,D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病原体、传染源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2.去某些热带国家旅游时,需要接种黄热病等传染病疫苗获得“国际预防接种证明书”。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头痛、出血等为主要症状,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下列关于黄热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黄热病毒是黄热病的传染源B.黄热病毒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C.消灭伊蚊可切断黄热病的传播途径D.接种黄热病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
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知识点汇集一、传染病1、传染病是指由致病的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2)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4、四大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例子)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报告、诊断、治疗、隔离)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理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消灭媒介生物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二、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和黏膜(纤毛)阻挡、杀灭、清扫•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吞噬、消灭•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2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异物等)疫苗是由被杀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
计划免疫是当今世界预防传染病的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措施。
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一、二道防线5.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6.免疫的功能:①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②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③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三、健康一、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1.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良好状态.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①循序渐进,运动量要适宜;②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③参加多种运动,全面均衡发展。
2.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知识点汇总一、选择题1.注射流感疫苗可帮助免疫力较弱的人有效预防感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免疫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B.注射流感疫苗可直接杀死病原体C.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注射的流感疫苗属于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详解】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因此,注射流感疫苗可帮助免疫力较弱的人类有效预防感冒,是因为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这种流感具有了抵抗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2.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请判断受伤血管和急救措施()A.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B.静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C.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近心端D.动脉,按压捆扎伤口远心端【答案】C【解析】【分析】三种血管的出血特点和止血方法:出血类型出血特点止血方法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可用止血带或绷带在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颜色暗红,血液流速较慢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在远心端止血毛细血管出血颜色红色,血液缓慢渗出可自然止血,也可用创可贴包扎伤口动脉出血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右手被割伤,喷出大量鲜红血液”,表明受伤的血管是动脉;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按压或捆扎伤口近心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动脉出血的特点是:颜色鲜红,血流较快,或喷射而出,以及止血方法。
3.医学上“现场初步急救基本技术”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及转运等五项。
下列有关急救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人发生溺水事故时,应立即采取图一所示的方法急救B.图一所示急救方法中人工呼吸的频率越快越好C.图二中伤口处血液颜色鲜红,随心跳涌出,应在伤口A端用止血带止血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答案】D【解析】【分析】在遇到意外时,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还要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如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止血等常用的急救措施。
图一为心肺复苏;图二为血管破裂。
【详解】A.当人发生溺水事故时,首先请设法拨打号码120急救电话,清除口和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实施人工呼吸帮他恢复呼吸,故A错误。
B.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吹气次数应和呼吸频率相似,吹气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故B错误。
C.出血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其中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血液呈鲜红色,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出血时应该在近心端止血。
图二中伤口处血液颜色鲜红,随心跳涌出,是动脉出血,应在伤口B端用止血带止血,故C错误。
D.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缺氧窒息。
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时,应先将其移到通风处,然后拨打“120”,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解决题目,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4.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措施,骨髓的捐献者称为供体,接受供体骨髓的病人称为受体,受体做完移植手术后要在无菌隔离区度过一段时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移植的供体骨髓对受体来说相当于抗原B.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C.移植手术后,受体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D.目前预防白血病最简便易行的手段是注射疫苗【答案】D【解析】由于不同的人体之间抗原决定簇不同,所以输入患者体内的异体骨髓相当于抗原物质,A 正确;移植手术后造成排斥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移植手术后的排斥反应,克服方法是通过药物抑制排异反应,然后待它们慢慢嵌合,C正确;白血病又称血癌,病人产生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产生量减少。
移植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D错误。
5.当你在家中使用非处方药时,为了安全,应注意的方面有()①该药的生产日期及有效期②该药是不是广告推荐的药品③该药的适用范围、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④该药包装盒是否有OTC标志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详解】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规定药品的标签应当包含药品通用名称、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等内容,正确;②看该药的生产企业和批准文号等信息,可以证明药品的是否由合法的正规企业生产,不能是广告推荐的药品,错误;知道该药品是否过期、功能用量、禁忌等信息,正确;非处方药是不需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简称OTC,正确;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
【点睛】处方药的使用有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是解题的关键。
6.学会急救方法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可救人一命。
以下心肺复苏步骤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答案】B【解析】【分析】掌握急救常识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心肺复苏的步骤正确是先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畅通,然后进行人工呼吸。
【详解】病人在生命垂危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心跳的现象,我们要拨打急救电话并采取一定的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
常用方法有:口对口吹气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
图中施救的先后顺序应是①③②,B 正确。
【点睛】掌握人工呼吸这种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解决题目,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7.人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就可能感染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几乎100%,全世界每年数万人死于狂犬病。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被猫、狗咬伤后注射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抗毒血清含有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C.家里饲养的猫、狗等宠物应及时接种疫苗D.被咬伤后要及时注射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答案】A【解析】【分析】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详解】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
抗毒血清是对于某种毒素抵抗或可以使毒性减弱、消失的血清,属于抗体。
因此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的患者,注射的抗毒血清属于抗体,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保护人体不被狂犬病病毒侵袭,维持人的身体健康,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故B、C正确,A错误;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该病无法治愈,只能预防,所以被狗、猫等咬伤要及时注射狂犬病抗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进行防治,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疫苗和抗病毒血清,并了解其意义。
8.2011年4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3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人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这5种传染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B.都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C.死亡率最高的是艾滋病D.居室消毒可以切断传播途径【答案】A【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表格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都是有病原体引起的,A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即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如艾滋病目前还没研制出疫苗,还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B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发病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为90÷98≈91.8%,C不符合题意。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对居室消毒不能切断传播的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相关内容,结合分析表中的内容来解答本题。
9.去年年底,全国大范围爆发流感,疾控中心监测出主要三种病毒,其中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
关于流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流感病毒具有细胞结构B.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有利于减少流感传播C.从传染病角度看,乙型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D.在病情多发期,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场所,教室内要紧闭门窗,防止感冒【答案】B【解析】【分析】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详解】A. 流感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A不符合题意。
B. 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既是出于礼貌,同时也避免病菌随着打喷嚏或者咳嗽时喷出的飞沫四处播散,传播给周围的其他人,有利于减少流感传播,B符合题意。
C. 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做传染源。
因此从传染病角度看,乙型流感病毒属于病原体,而乙型流感患者属于传染源,C不符合题意。
D. 在病情多发期,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场所,教室内要开窗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密度,减少人与病原体接触机会,是简单、有效地室内空气消毒方法,D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10.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病原体起抗原作用B.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C.该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D.接种疫苗就是注射抗体,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图中有免疫细胞、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