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2精品

合集下载

最新-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及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 专题一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必修2 精品

最新-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模拟及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 专题一之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必修2 精品

必修二专题一: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4小题,共0分)1.(2018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7题)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大运河的开通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D.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限制2.(2018年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12题)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右图是唐代的著名城市。

其中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和商贸中心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2018年3月福州市质检17题)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

材料反映了当时()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4.(2018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7题)日本人斯波义信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斯波义信所述的这一现象可能出现于()A.汉代长安B.北魏洛阳C.唐代长安D.宋代临安5.(2018年4月北京东城区一模13题)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与前代相比,明清时期工商业取得新进展主要表现在()①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出现②沿海外贸港口城市走向兴盛③制瓷业中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④政府垄断盐、茶等商品的经营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6.(2018年1月河南郑州高三质检8题)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7.(2018年4月潮州市二模14题)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

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现实意义。

另外还要学生明白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重农抑商1、“重农抑商”的目的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此后,中国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

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⑴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

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

⑵“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

汉武帝商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直到唐代,西汉时期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人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实行,商人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海禁”政策的推行,扼杀了经济进步。在世界走 向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日益保守落后。
记知识纲要
一、重农抑商
1.含义
强调重视发展农耕, 限制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 3.概况 (1)战国时期 商鞅 变法确立,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沿袭继 承;《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碍了海外市场的形成;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
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受重农抑商政策和封建地租暴利的影响, 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
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统治者对商业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 的生产规模,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资本主义 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4)思想因素: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实行八股取士,
制烟业和制茶业等,也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3.影响 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非常突出。 (2)发展缓慢,往往夭折、中断。 5.缓慢原因
(1)政策:压抑工商业以及 闭关锁国 的政策,是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经济: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3)根本: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代化的世界。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表现
(1)明代: ①地区: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②劳动力: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自由劳动力 市场。
③实质:出现了“机户 出资 、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清代: ①规模:出现较成熟的 手工业 工场。 ②行业:除纺织业外,制瓷业、冶铜业、造纸业、制糖业、
(3)评价: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 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但明朝中后期,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人民版必修2_1[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人民版必修2_1[1].4

充足资金的作坊 主、商人 自由劳动力
土地买卖制 度和高额地 租吸引商业 资本买田置 地,影响了 资本的积累。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资金
国内 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国际 市场
劳动力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国家 政策
“重农抑商” 、 “海禁” 、 “闭关锁国”
材料一:“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 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 宅,治园池,多蓄奴婢,被服骑毂,设钟鼓,备女乐。 ——《汉书· 成帝纪》
材料二:”外戚王凤及其家族“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 后庭姬妾,各数十人,童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 狗马驰逐” ——《汉书· 元后传》 思考:
2. 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利还是弊?说明你的理由。
特征
重农抑商政策 工商业严格管理政策 海禁与闭关政策 禁奢侈
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 2、内容:
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
建王朝所继承 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1)直接目的 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
雇佣工人向资本家出卖 劳动力,资本家剥削雇 佣工人的劳动 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 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状态。
实质:雇佣关系
机户雇佣机工
商人雇佣居民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 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Word版含解析

训练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础达标]1.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A.(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唐)“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2.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商贾发展,增加财政收入B.提倡粮食节约,严禁商品流通C.稳定市场物价,增强军事力量D.调整商业布局,加强户籍管理4.《唐会要》记载“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己亲邻买卖”。

这实质上反映了唐代()A.注重邻里之间和谐人际关系B.对商业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C.田宅产业只能卖给亲戚邻居D.坊市限制的规定已有所松动5.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能力提升]6.《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7.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共所矣”。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小农经济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C.减少人口流动D.打击了富商大贾8.“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2018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2卷历史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7 高考历史全国2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4 分,共48 分)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

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8.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 派播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 协造” 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版专为商办B.“ 协造” 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工业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28.年,《申报》登载的“ 艾罗补脑汁” 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8.188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国党员占总人口的1% 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31.1977 年,我国个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 万人,至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2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货,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若从山东、江、浙、闽、粤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将所有沿海船
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竖桩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蛑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两朝实行的海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有何区别?(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政策本原因。

(4)请简要分析海禁政策及其结果。

【参考答案】
(1)都不允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海外贸易。

(2)明朝是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淸斗争。

(3)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的。

(4)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本题考查明淸时期的对外政策。

第(1)(2)问可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解答。

第(3)(4)问解答的关键是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及对其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解析版)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解析版)

考点4 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点图解】【名师点拨】1.“海禁”≠“闭关锁国”(1)“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认识古代地主田庄经济(1)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它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

(2)汉代田庄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以满足地主的生活和享乐需要为目的组织生产。

田庄内部能够“闭门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给”,即农林牧副渔诸业并兴。

(3)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

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但也成为封建割据的重要因素。

3.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历年真题】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由于西汉需要缴纳高额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

重农抑商是汉代的重要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征收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8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
1.(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
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2018年高考海南单科2题)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
业()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3.(2018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4.(2018年高考海南单科7题)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
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5.(2018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
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6.(2018年广东高考4题)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
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
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
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7.(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1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187年)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④
8.(2018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
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9.(2018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回答16—17题。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0.(2018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11.(2018年高考山东文综15题)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
12.(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
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
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
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

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
以表其慕顺之心。

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材料二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

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
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

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
行。

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然从不贵奇巧,
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
收存货物。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此事尤
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
并分析其原因。

(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10分)
13.(2018年海南高考历史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
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
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
而省民力也。

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6分)
14.(2018年海南高考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市井
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