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
首先,病原侵入植物体内是病害发生发展的第一步。

病原体多以孢子、霉菌丝、细菌或病毒颗粒等形式存在,通过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散布到
植物受害地区。

一旦病原体接触到植物的受感染部分,它们就可以通过破
损的表皮进入植物体内,通常是通过伤口、气孔、导管或细胞的开口进入。

一部分病原体也可以通过凝结体、根和叶的皮肤和根部细胞等途径侵入植物。

病原侵入后,营养吸收是病害发展的第二阶段。

病原体在植物内部或
外部寄生,利用植物的营养为生存和繁殖提供条件。

病原可以通过分泌物、细胞膜上的特殊结构或菌丝网络等途径吸收植物组织中的养分。

它们还可
以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毒素和类似抗生素的物质,破坏植物细胞运输系
统和抵抗机制,从而更好地依赖植物为它们提供营养。

最后,病原体的扩散是病害发展的最后一步。

一旦病原体成功地寄生
在植物体内,在一定的时间内,它会利用植物的组织和气孔进行无性或有
性繁殖。

在繁殖的过程中,病原会产生大量的孢子或霉菌丝,依靠风、水、虫子等外部因素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这种传播过程可以是局部传播,即病
害在同一植物各部分间传播;也可以是距离传播,即病害通过空气、水、
土壤等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植物病害的三要素是指病原体、宿主和环境。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植物病害的病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

病原体通过侵入植物体内,繁殖和生长,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病原体的种类繁多,不同的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方式和病害症状也各不相同。

有些病原体通过感染植物的根部或地下茎,引起根腐病、立枯病等;有些病原体通过感染植物的叶片、茎部或果实,引起叶斑病、枝枯病、果腐病等。

病原体的侵染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宿主是指被病原体感染并发生病害的植物。

不同的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不同,有些植物对某些病原体具有较强的抗性,不易感染;而有些植物则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

宿主的抗性与其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其生理状态、养分供给等因素有关。

对于同一种病原体,不同的宿主植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病害症状和严重程度。

因此,了解宿主的特性和抗性对于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是指病原体和宿主发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病原体和宿主的生长和繁殖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某些病原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繁殖迅速,易引发病害;而在干燥环境下,病原菌的繁殖能力较弱。

土壤的酸碱度、肥力等也会影响植物的健康状况和病害的发生。

光照是植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植物抵御病害。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要素是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础。

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病害才能发生。

因此,在防治植物病害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宿主品种,改善环境条件,以减轻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重要要素。

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病害防治策略,保护植物的健康生长。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与侵染循环
一、植物病害的发生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 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病害的发病过程,简 称病程。病程大致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 四个时期。实际上病程是一个连续的侵染过程。 (一)接触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接触 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病毒、植原体 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 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表真 皮菌 的孢 全子 过直 程接 穿 透 寄 主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
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环境 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大多数真菌 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 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 南方的梅雨季节和北方的雨季,植物病害发生普遍而 严重;少雨干旱季节发病轻或不发病。适宜的温度可 以促进真菌孢子的萌发,并缩短入侵所需的时间。此 外,光照、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入也有一定影响。 保护性杀菌剂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病原物侵入。喷洒保 护剂、减少和保护伤口、控制侵染发生的条件,是防 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嫁接
牛松 墨 天
寄 主
传病介体
松材线虫病
嫁接
松材线虫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
植物病害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 使某种植物受到巨大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的条件:有大量易于感病的寄主;有大量致病力强的 病原物;有适合病害大量发生的环境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 不可,而且必须同时存在。 1.病原物方面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的连续再侵染, 使病原物迅速积累。感病植物的长期连作,病株及其残体不加 清除或处理不当,均有利于病原物的大量积累。对于那些只有 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病害,每年病害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病 原物群体最初的数量。借气流传播的病原物比较容易造成病害 的流行。从外地传入的新的病原物,由于栽培地区的寄主植物 对其缺乏适应能力,从而表现出极强的侵染力,常造成病害的 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间;有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
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 茎和鳞茎。
3 病植物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
落果和死根等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 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 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对病 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也可提供营养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 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渐死亡和消失,因此残 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快慢有关 。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
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 物,大都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 很多。 伤口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病原物侵染的成功率。
侵入期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除接种数量生理活性外,还受寄主的感病
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①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
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 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 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②温度
主要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
侵入期
1.2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植物的病原大多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外寄生。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细菌、病毒
2、侵入途径: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活性、侵入部 位和寄主品种的抗病性而异。许多侵染植 物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成功侵染。
二、病原物侵入途径与病害防治的关系
1、栽培过程中防止和减少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2、根据抗侵入的条件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 3、根据抗侵入的条件对病害进行预测预报。 4、为化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如化学保护剂的
复合侵染(compound infection)
• 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随机传播到寄主植 物上,同一侵染位点可同时或先后遭受不 止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并常常表现几种病 原物混合寄生的复杂症状。
第四节 发病期
一、发病期的概念
• 植物受到侵染以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 即表现症状而发病。从出现症状开始即 进入发病期,直到生长季结束,甚至直 到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间。
光照对于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 用或抑制作用。
第二节 侵入期
侵入期的概念
病原物在寄主表面或周围萌发或生长 到达侵入部位。就有可能侵入寄主植物。 通常,将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 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 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 菌丝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有的真菌还能 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 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
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病原物可以从侵入点 扩展到寄主大部分或全株的现象。所引起的病害 称为系统病害。
病原物的系统侵 染分三种情况
(1)沿导管蔓延; (2)沿筛蔓延;
(3)沿生长点蔓延。
许多维管束病害和绝大多数病毒病 害和菌原体病害都是系统侵染引起的, 如棉花黄萎病、番茄青枯病、烟草花叶 病和枣疯病等。

园艺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园艺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园艺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4)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可直接侵入 寄主组织。
(5)大多数真菌是以孢子萌发后形成的 芽管或者以菌丝侵入的。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侵入前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1.接触期 接触期又称侵染前期,是指病原物的繁殖体等
以各种方式到达植物体表面,并与植物的感病部位接 触的时期。如真菌的孢子、细菌的菌体等可以通过气 流、雨水以及各种生物带到植物体表。
2.侵入期 侵入期是指病原物从寄主体表进入体内,与寄主
(1)专性寄生物 (严格寄生物) (2)强寄生物(兼性寄生物) (3)弱寄生物(兼性寄生物) (4)严格腐生物 (专性腐生物 )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根据它们寄生能力的强弱分为
(1)专 性寄生 物 (严 格寄生 物)
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 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其营养 方式为活体营养型(biotrophe)。如 果寄主植物死亡,对它们十分不利,如 菟丝子,如果寄主死了,它也无法再生 活下去。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破坏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
主 的 致病 病原 作物 用对

表现在对寄主的养分、水份的大量掠夺;
病原物的代谢产物,如各种酶、毒 素和生长素类物质对寄主的破坏作用。
第三节园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物与寄主植物
植物病害的形成,是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 病原物的致病作用和寄主植物的抗病作用相互作用 的结果。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植物病害是指造成植物生长、发育异常或病死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原体: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体细胞、原核生物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寄生在植物体内或外,通过直接侵染或介体传播进入植物内部,破坏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病害的发生。

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温、高湿和高湿度环境是许多病原体繁殖和传播的有利条件。

此外,干旱、寒冷、干燥等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植物健康,使其抵抗病害的能力降低。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对病原体的抗病性是由其遗传物质决定的,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抗病性。

当植物缺乏特定的抗病性基因时,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和攻击,从而引起病害的发生。

4.土壤因素:土壤因素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中的养分、酸碱度和含水量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中养分不足或养分过多会使植物体质虚弱,降低植物的免疫力,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5.农艺管理不当:农艺管理不当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田间灌溉不当,导致水分过湿,增加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化学肥料使用过量,导致养分过剩,使植物生长过旺,易受病害侵袭;药剂喷洒不适当,导致药效不足或过量,达不到防治效果等。

6.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是植物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他植物、昆虫、土壤中的微生物等生物都可能成为植物病害的传播媒介。

例如,许多昆虫是植物病原体传播的载体,它们吸食有病原体的植物汁液后,再传播到其他健康的植物上,从而引起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总之,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病害可能由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

为了减少植物病害的发生,除了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外,还要注重种植健康品种、优化农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植物病害的危害。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任何一种病虫害的零散发生到发展必须具备病虫来源、寄主植物、传播途径三大要素;它成为流行爆发性病虫害也必须包括寄主植物、病虫来源、环境条件三大要素。

从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爆发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危害度递进过程,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所以不要等到一种病虫害爆发了才采取措施。

任何一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方针是预防为主,采取生物与物理方法综合防治,实现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

具体是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其越冬越夏的藏身之处,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基数;掌握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寄主范围,采取抗病虫害的不同寄主植物轮作;营造一个利于植物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建立病虫害定期调查、预测预报体系,在一个病虫害发生之初就要采取控制措施(如杀虫灯、矿物农药和有机农药使用)。

一、基本原理有机农业中的有机种植主要是解决不用化学投入物、不用转基因品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用转基因品种,在转基因品种没有普及,绝大部分是常规品种的今天,不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在于农药使用泛滥的今天,抗药性害虫成了优势群体以后,如何解决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它与不用化肥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列成为有机种植需要解决的两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原理有机种植认证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其寓意有三点:1、其一,土壤退毒、优良土壤结构培育、良好土壤理化性状形成,需要这个时间;其二,轮作制度培肥土壤,有机肥的矿化速度,土壤肥效的物质循环补偿能力需要这个时间建立;其三,害虫天敌数量的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交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建立需要这个时间。

美国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独立农耕地抛荒两年,任其杂草横生,第三年种上作物,发现地力更肥了,病虫害也不要用药防治了;又如,北方冬季严寒,处于休耕,北方土地比南方土地肥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内容第一节侵入前期第二节侵入期第三节潜育期第四节发病期植物病理学2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使寄主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植物病理学3•对寄主植物而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因而也称为病程(pathogenesis)。

这一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为了便于分析,一般将侵染过程划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植物病理学4第一节侵入前期一、侵入和侵入前期的概念•接触:指病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的初次直接碰触。

•侵入前期:是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植物病理学5二、侵入前期在病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病原物侵入之前, 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复杂的环境中, 包括各种生物竞争因素的影响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所以,侵入前期是病程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时期也是侵入和发展的有利时机。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就是要利用这一时期。

植物病理学6三、侵入前期分为接触前和接触后接触前•大多数病原物都是被动地被携带或传播,随机地落在寄主植物和其它物体上,一般只有很少部分的病原物能被传到寄主植物表面,大部分都落在不能侵染的植物或其它物体上。

但是有些昆虫传带病原物到植物体上的效率很高。

植物病理学7接触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有利和关键时期•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包括各种生物竞争因素的影响,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病原物种类繁多,接触前病原物的形态不同,有休眠状态的,有随时可以萌发侵入的。

病原物是休眠状态的,遇到合适的条件萌发成活动状态,它们在成功侵入寄主前都在寄主体外暴露一段时间。

植物病理学8接触前影响病程的主要因素植物表面的理化状况和微生物组成对病原物的侵入前期影响最大。

植物根分泌物:能引诱土壤中植物线虫和真菌的游动孢子向根部聚集,促使真菌孢子和病原物休眠体的萌发,有利病原物侵染结构的形成和进一步侵入。

根围或叶围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和竞争作用,因而,可利用这些有益微生物来进行病害的生物防治。

植物病理学9接触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在植物表面或根围常常有一段生长的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这些生长活动有助于病原物到达它侵入植物的部位。

植物病理学10四、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识别活动•病原物与寄主之间有一系列的识别活动,其中包括物理学和生化识别等。

—物理学识别:包括寄主表皮的作用,水和电荷的作用。

表皮毛、表皮结构等对病原物有刺激作用,称作趋触性。

—生化识别:植物表面的水滴中往往累积有较多的无机盐和植物的分泌物,所以对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植物病理学11五、影响侵入前期的主要因子侵入前期,病原物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温度和湿度往往影响病原物的活动和侵入结构的形成。

许多真菌孢子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光照对于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植物病理学12第二节侵入期侵入期的概念病原物在寄主表面或周围萌发或生长到达侵入部位。

就有可能侵入寄主植物。

通常,将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主关系的这段时间,称为病原物的侵入期。

植物病理学13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1、各种病原物的侵入途径:•真菌:大都是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丝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有的真菌还能从角质层或者表皮直接侵入,高等担子菌还能以侵入能力很强的根状菌索侵入。

•细菌:主要是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而有的只能从伤口侵入。

植物病理学14•植物病毒:从各种方式造成的伤口侵入的。

虫媒传染的病毒是通过虫媒口器取食时才能侵入寄主植物。

汁液和嫁接传染的病毒也可通过其它媒介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植物。

•线虫:穿刺和进入未损伤的植物细胞和组织。

•寄生性种子植物:吸根穿透力很强。

植物病理学152、侵入方式•被动侵入:细菌随着水滴或水膜从植物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毒则通过摩擦和介体侵入,这些方式都是被动的。

•主动侵入:真菌以孢子萌发形成的芽管或者以菌丝、根状菌索侵入;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侵入时的主动性更加明显。

植物病理学16各种途径的侵入过程1 、表皮直接侵入(1)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真菌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而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产生较细的侵染丝;侵染丝穿过植物的角质层,在细胞间扩展,然后再穿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

侵染丝穿过角质层和细胞壁以后,就变粗而恢复原来的菌丝状。

植物病理学17植物病理学18真菌直接侵入的典型过程示意图(2)侵入机制•附着胞和侵染丝的机械压力。

例如麦类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形成的侵染丝的压力可达7个大气压,能穿透寄主的角质层。

•酶降解学说。

•机械压力和酶降解学说。

植物病理学192、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

•在自然孔口中,尤其是以气孔最为重要。

真菌的芽管或菌丝从气孔侵入寄主的情况是最常见的,许多细菌也是从气孔侵入的。

植物病理学203、伤口侵入•植物表面各种机械损伤造成的伤口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

•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也可以造成一些有利于病原物侵入的自然伤口,如叶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口等。

•真菌、细菌的一些种类能通过伤口侵入。

植物病理学21•有的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还有一类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步侵入健全的组织。

这类病原物有时也称作伤口寄生物,大都是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

•植物病毒的伤口侵入情况是比较持殊的,它需要有寄主细胞并不死亡的极轻微的伤口作为侵入的途径。

防治方法与病原生物的侵入途径有关。

植物病理学224、其他侵入途径:(1)花器侵入,如桃果花腐病。

(2)幼苗侵入,如小麦黑穗病。

(3)根毛侵入,如十字花科根肿病。

植物病理学23侵染剂量•病原物要有一定的数量才能引起寄主感染和发病,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为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活性、侵入部位和寄主品种的抗病性而异。

许多侵染植物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就能成功侵染。

植物病理学24二、病原物侵入途径与病害防治的关系1、栽培过程中防止和减少伤口,促进伤口愈合。

2、根据抗侵入的条件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

3、根据抗侵入的条件对病害进行预测预报。

4、为化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如化学保护剂的使用和化学内吸剂的使用。

植物病理学25三、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病原物的侵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

多数病原物在高湿条件下才能侵入成功。

因此,人工接种时接种植物往往需要保湿。

细菌侵入需要有水滴和水膜存在;多数真菌的侵入,湿度越高越有利,最好有水滴存在。

•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愈高,病原物侵入愈快。

光照与侵入也有一定关系。

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真菌来说,因为光照关系到气孔的开闭而影响其侵入。

植物病理学26第三节潜育期•潜育期的概念: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但是寄主并不是单纯供给水分和营养物的培养基,寄主对病原物的侵入有一定的反应。

因此,潜育期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植物病理学27病原物侵入寄主后有三种情况(1)病原物侵入,但没有建立寄生关系;(2)病原物侵入,建立了寄生关系,能否得到发展,还要看具体条件而定。

(3)病原物侵入,建立了寄生关系,得到了扩展,病程进行下去。

植物病理学28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扩展的方式和部位1、各类病原物在寄主内扩展,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局部侵染(local infection):病原物侵入后扩展的范围局限于侵入点附近的现象。

所形成的病害称为局部病害,如斑点病、腐烂病等。

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病原物可以从侵入点扩展到寄主大部分或全株的现象。

所引起的病害称为系统病害。

植物病理学29植物病理学30(1)沿导管蔓延;(2)沿筛管蔓延;(3)沿生长点蔓延。

病原物的系统侵染分三种情况许多维管束病害和绝大多数病毒病害和菌原体病害都是系统侵染引起的,如棉花黄萎病、番茄青枯病、烟草花叶病和枣疯病等。

2、侵入寄主后,不同病原物的扩展也是不同的。

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的生长蔓延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病原物在植物细胞间扩展,从细胞间隙或借助于吸器从细胞内吸收养分和水分,如专性寄生真菌等;二是病原物侵入寄主细胞内,在植物细胞内寄生,借助寄主的营养维持其生长,如病毒、菌原体等;三是病原物在植物细胞间和细胞内同时生长。

如多数真菌菌丝可以在细胞间生长,同时又可穿透细胞壁在细胞内生长;病原细菌大多在寄主细胞外生存、繁殖,有些也可进入寄主细胞内。

植物病理学31潜伏侵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物侵入后在寄主体内潜伏,寄主不立即表现症状,而在一定条件下或在寄主不同发育阶段才表现症状。

如苹果轮纹病、苹果炭疽病等。

植物病理学32症状隐蔽(masked symptom)•病原物侵染后使寄主表现症状,但在某些条件如低温或高温下,症状可以暂时隐蔽,如条件适宜又可重新出现。

如棉花黄萎病出现症状后在棉株现蕾时由于高温症状隐蔽,以后温度降低时又可再表现。

植物病理学33复合侵染(compound infection)•在侵染过程中,病原物随机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同一侵染位点可同时或先后遭受不止一种病原物的侵染,并常常表现几种病原物混合寄生的复杂症状。

植物病理学34第四节发病期一、发病期的概念•植物受到侵染以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现症状而发病。

从出现症状开始即进入发病期,直到生长季结束,甚至直到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间。

植物病理学35二、产孢期•随着症状的发展,真菌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环境条件特别是温、湿度对症状出现后病斑扩大和病原物繁殖体孢子形成影响很大。

植物病理学36思考题1.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哪几个时期?2.什么是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3.环境条件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何影响?4.各类病原物侵入寄主有哪些途径?5.真菌是如何直接侵入植物的?植物病理学37第九章病害循环植物病理学38本章内容第一节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第二节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第三节病原物的传播第四节侵染循环的种类第五节侵染循环与病害控制植物病理学39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的概念•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有人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