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伽师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作者:李珂罗顺根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5年第22期李珂罗顺根甘肃政法学院摘要: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作为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其人口素质、经济发展形式、区域功能划分等因素都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将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为出发点,对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有效探讨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制约因素;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04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460-02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构造省区、城市群以及地带经济区等区域经济的基础。

就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现状来看,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主要是县域层面的问题,县域经济包括联结城乡、“三农”问题等,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势来看,县域经济发展为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战略任务。

下面本文将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展开系统分析,从县域经济发展内涵出发,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探讨出有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主要是以县域为中心,在县级政府调控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实现更大区域的分工协作的经济体系。

县域经济发展是在以县级区划前提下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其中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个部门,以及相关财政、金融等其他服务部门等。

县域经济发展中各个部门之间以独立的经济单元形式存在,其经济关系及活动也为相对独立的。

县域经济发展本身属于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要对县域区划范围内的经济实现有效建设,并协调经济、人口、环境等各方面发展关系,以保障县域内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县域经济发展要有效保障县域内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建设【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促进经济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更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建设一、伽师县发展现状伽师县地处新疆西南部,是喀什地区的一个中等县,在喀什东部,距喀什73公里。

是国家级贫困县。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始终相对缓慢滞后,是典型的农业县穷财政。

全县总人口是35.7342万人,伽师县维吾尔族人口是35.3342万人,汉族人口是0.4万人;维吾尔族人口占全县人口98.5%。

人均耕地面积是2.24亩,全县农业人口是31.9878万人,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是2.58亩。

农村劳动力人口是15.7084万人.据2007年统计, 伽师县贫困户有2.2480万户,贫困人口有10 .7904 万人。

气候干燥,风沙大;土地盐碱大,严重缺水,地震多发带。

伽师县是以伽师瓜闻名全国的,同时也是因为96年、97年多次发生地震在全国出了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伽师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90.4%。

它的经济优势是棉花、甜瓜、杏子、酸西梅、还有工业园区正在开发中。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与兄弟县、市、全国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骨干企业少,项目建设速度慢,发展后劲相对较弱。

三是城市发展还比较滞后,生产服务、文化娱乐、商贸功能不足,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群众生活水平还不高。

此外,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心无大境界、目无大追求、没有大目标、缺乏大举措”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思路和对策(一)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坚持用党的十七大及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七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全面部署。

合纵连横着力打造特色伽师

合纵连横着力打造特色伽师

合纵连横着力打造特色伽师作者:王雪来源:《大陆桥视野·经济瞭望》 2011年第9期文、图│本刊记者王雪不到伽师古城,难解西域古国。

也许就是这句惊叹,再加上伽师独特的区位优势、储量丰富的铜矿资源、稀有果品生产基地、优惠的投资政策,使各地客商纷纷来此投资兴业,一展鸿图。

伽师县县委书记朱雪冰告诉记者,伽师县以广东产业援疆为契机,抓紧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资方面的工作决策部署,按照伽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大战略”和建设“六大基地”的要求,积极做好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洽谈工作,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挖掘优势资源,通过采取主动对接招商、展会招商、赴对口省市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有效形式和措施,合纵连横,为招商引资工作助力加威。

据了解,2011年,伽师县计划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0.4亿元。

截至目前,已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49个,合同金额57.685亿元;新履约项目39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已到位资金8.732亿元,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的42.8%,同比增长74.7%。

2011年8月18日,《大陆桥视野》杂志记者应邀参加“中国新疆第二届伽师瓜文化旅游节”,趁此机会就伽师“招商引资”情况对相关人士做了专访。

全力推进“六大基地”建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伽师县抢抓机遇,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商贸活县、城建带县、科教兴县、文化塑县、瓜枣富民”六大战略,加快实施铜业基地建设、棉纺基地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机电机械制造组装加工基地建设、小商品、小五金、小家电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新型建材基地等“六大基地”建设,以此吸引山东招金、广东广兴、广东励进、浙江雅戈尔、喀什远东、上海宁亿等大企业大集团的入驻,从而加速推进伽师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瓜香铜城”成为伽师实至名归的美誉。

山东招金集团总裁王培福对记者说,之所以来伽师投资,正是因为古城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其途径探究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其途径探究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其途径探究摘要: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本文就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及实施途径作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发展县域经济意义途径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人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新时期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意义1、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的重大措施。

目前,我国城乡经济与社会二元结构仍然十分明显:一是农业比重过大。

二是农村人口比重过大,而且素质低下。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而县域经济在规划制定、产业开发、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农业和其他各业之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统一调动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乡、村三个层次以及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

因此,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其本身就是城乡统筹的具体体现。

2、发展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

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

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3、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

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

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

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

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

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

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

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特点及其发展模式

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特点及其发展模式

个 重 要标 志 。
2 所有 制结构 。 、 所有制结构也构成 区别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

如何根据县域 的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 最有效地组织和运用现有
的人 口、 物力 、 财力 , 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 , 挥优势 , 合 发 加速发
项重要内容。 同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在所有 制结构上表 不
全国经济发展 战略 的指导下确定和制定 地 区差异性 。由于全国各个 县的县域地理 条件不 同 , 、 资源
分布和经济发展也很不 平衡 , 以 , 所 各县 的经济 发展 战略也就会 有很大差异 。 例如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 , 工业基础和技本条 件好 , 农业生 产条件优越 , 口密度高 , 人 为了充分利用优势 , 宜于 发展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经济 。特别是 沿海发达县 , 以利 可
布, 形成县域经济的布局 , 并且在县域特定的 自然 、 经济条件下形 成各部 门闯的不 同组合 , 从而形成县域经济 的特点。 这就是说 , 在
县域经济内部 , 既存在着工业 、 农业 、 交通运输 、 商业外 贸、 城乡公 用事业 、 科技 、 教育 、 文化 、 卫生等国民经济部门的复杂联系 , 又存
展县办工业 、 乡镇企业 、 栽桑养蚕 、 水果生产等过程中所 出现的先 是“ 一哄而上” 继而“ , 一哄而下” 的现象 , 就是缺乏 战略考虑 的典
究一个县 的范围内国民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 , 由县的经济状况 是 及其 与全 国经济 的关系决定的。

型例子。 可见 , 有没有明确而切实可行的发展 战略 , 对于县域经济
3 技术结构 。 、 技术结构是指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状
况, 即先进技术和装备 、 中间技术 和装 备以及传 统技术 在生产 中 的构成状况和所起作用 。由于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各县的技

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

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

县域经济就是民生经济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关乎百姓福祉的经济模式。

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将其打造成为真正的民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域经济关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着眼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而县域经济恰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就业,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使乡村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农民,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二、县域经济关乎农民收入增长农民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农民收入增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业等,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会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使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县域经济关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通过推动县域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村水利设施,保障农村供电稳定。

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也需要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四、县域经济关乎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

通过加强县域产业链连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提高全县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确保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推动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县域经济关乎社会稳定和和谐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基础。

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减少农民工外出打工现象,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增加农民对本地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稳定。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范例)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范例)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五篇范例)第一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2011-04-11 11:27:08| 分类:县域经济 |字号大中小订阅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县域经济,旨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县域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非常好的机遇。

我们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的对策,应当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准确为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微观组成部分,具有区域经济的本质特征。

区域具有开放性、非均衡性、经济上不可分性和权能上的区限性等特征,区域经济由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构成,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地域单元。

而县域经济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是区域经济的基本单元。

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考察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要找准位置。

要把县域经济放在区域经济中的大背景来定位,即把县放在市、省、省际经济圈、甚至全国经济圈上,来寻找县域经济所处位置,以此来考察和确定县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发展什么的问题,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确定主导产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主导产业来支撑。

因而,县一级在确立发展的主导产业时,应当尽可能地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这样有利于国家的产业投资,有利于用活用足国家的优惠政策,有利于县级各方面对上的争取,以便寻求更多的县域经济发展机会和途径。

其次,要认清县情。

认清县情是县域经济发展定位的基础。

应从县所处的区位因素入手。

所谓区位因素,是指影响以至决定经济、人文、社会现象的空间位置和组合关系的客观存在的因素。

一要认清自然资源和历史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伽师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谈到县域经济时,常说: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或者是“郡县治,则天下安”与此体现相同思想的还有孟子提出的“百姓安,才能天下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相对于国家来说郡县属于局部,相对于天下来说百姓属于局部。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

“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郡县制自此确立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东汉荀悦《前汉纪》记载,“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进而引申为:“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伽师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基础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强区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区兴,县域活则全区活。

我们发展县域经济,也要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分类推进。

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创新发展优势,确立差异化发展战略,增强自身的比较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伽师,维吾尔语称“排孜阿瓦提”,意为美丽富饶的地方,是“丝绸之路”南道久负盛名的重要商埠,是著名的古代西域重镇之一。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东邻巴楚,西接疏勒,南连岳普湖,北依天山山脉的柯坪南支,西北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毗邻,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一块绿洲,素有“西域明珠”的美誉。

目前,伽师县县域经济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伽师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社会和谐稳定为第一责任,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和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两大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商贸活县、城建带县、科教兴县、文化塑县、瓜枣富农”六大战略,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我们对于发展的规划不能只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绩,我们拿自己和自己比只会看到骄傲,与喀什地区所辖的其他县市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同时我们自身在发展县域经济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的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2010年我们的三产比值是53:25:22,第一产业农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二、三产业成为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断腿”,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农业收入,而二、三产业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

同时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均gdp所拥有的份额比较低,2010年我闲的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国相比存在近70%的差距。

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8%,我县现有38万人,近一半为贫困户,是国家级的贫困县,我们现在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缩小与其他县市、与全国的差距。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弱。

伽师县是一个少数
民族聚集的贫困地区,虽然“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较快增速,但与新疆发达县(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贫困人口多,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五大特色产业尚处在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粗放型管理向标准化生产迈进的重要阶段,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偏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能力不强。

工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过于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城镇化水平较低,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不畅,城市商贸和三产缺乏活力。

第三,人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人才匮乏是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干部人才队伍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干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干部人才流失严重,各行业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城建规划、新型工业、旅游经贸等领域管理及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高技能人才尤为匮乏,高级职称人才140名,仅占人才总数的2.2%。

农民整体素质较差,劳动技能掌握较少,多为体能劳动,并且思想观念陈旧。

第四,水资源严重缺乏。

自然降水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4毫米,蒸发量大。

地表径流量随季节分配严重不均,“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现象十分明显,春、秋两季季节性缺水达2亿立方米。

伽师县地下水沿克孜河自上而下水质越来越差,矿化度高,氟和砷等有害矿物质严重超标,不能直接用于生活饮用水和农业灌溉。

淡水资
源奇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不足40升/日,不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五分之一。

水资源成为制约伽师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最主要因素。

第五,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

伽师县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及世界性气候变化影响、人为活动的干扰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加之风沙灾害频发,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伽师县的经济发展。

伽师县正处由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化发展转型时期,来自工业结构性污染的压力、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压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压力,造成了生态用水的严重不足和环境污染负荷的迅速增加。

三、伽师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面对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伽师县已站在跨越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那么要如何从政治和历史的高度把握机遇,来促进伽师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呢。

伽师县立足自身实际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
“十二五”期间,伽师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缘优势,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实施矿产优势资源转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伽师县依托“六大基地“即:铜业、棉纺、农副产品加工、机电机械组装、小商品小五金出口加工和新型建材“六大基地”。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特殊产
业政策支持,紧抓广东佛山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升级“双转移”的战略机遇,大力引进、培育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业,实现共赢。

到2015年,力争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年均增长52%(现价),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左右,年均增长59%。

逐步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形成
2、扶持壮大地方中小企业
3、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
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而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伽师县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改造、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伽师瓜、红枣、西梅等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超市”、“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 +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鼓励农户和企业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减少农民。

伽师县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大带小的原则,坚持“东改西扩、北展南控、生态文明、绿化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思路,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承载力,建设宜业宜居、生态良好、干净整洁的现代城市(镇)。

1.优化城镇体系总体布局
2.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四)、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做优做强现代特色农业。

伽师县按照“绿色、特色、规模、品牌”的要求,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粮调棉,重点发展“多熟制、三高田”,做大做强伽师瓜产业,做优做精红枣、西梅等特色林果业。

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红枣、西梅等优势树种,在逐步形成规模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效益、强化管理、普及良种、提高技术。

打造喀什地区乃至全疆知名的优质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特色种植和特色畜牧产品生产基地。

(五)、商贸旅游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伽师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伽师县境内已发现18处文物古迹和6处古城遗址,尤其是喀拉墩、阿帕克霍加、穆尔通、塔克亚古城开发潜力巨大;万亩原始胡杨林、千顷西克尔湖、百里七
彩山、十里民俗风情一条街、森林旅游度假村公园等旅游景观奇特;新疆境内最大的地震断裂峡谷——西克尔魔幻大峡谷,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地质公园”。

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也让我们看到了伽师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股新鲜的活力。

那就是商贸旅游业。

整合境内旅游资源,深度挖潜旅游资源,打好“历史、文化、民俗、特产”四张牌。

做大绿洲文化、大漠文化、汉唐古城文化。

重现汉唐古城神韵,精炼汉唐古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三条旅游线路,重点打造七彩山、大峡谷、原始胡杨林、西克尔湖、森林公园、民俗风情一条街等集“山、谷、林、湖、园、街”的六大特色旅游景点;构建以迎宾花园、胡杨公园、铜城公园和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体育广场为主的城市休闲空间;通过“中国?新疆?伽师瓜旅游文化节”,提升“瓜乡铜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名副其实的喀什旅游“后花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