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基于中国“四大名镇”的经验启示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案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案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案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镇、村庄,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文化景观、传统建筑等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和保护。

下面列举的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案例。

1.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古城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传统文化,如木质结构的建筑群、纳西族民居、古老的街道和运河等。

为了保护古城,政府加强了对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并限制了车辆进入,保持了古城的原貌。

2. 保护性发展西塘古镇:西塘古镇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和水系,如石拱桥、青砖瓦房、古井等。

为了保护古镇的独特风貌,政府限制了车辆进入,并采取措施保护和修缮古建筑,同时发展旅游业,使古镇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3. 乌镇:乌镇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古镇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和水系,如石拱桥、青砖瓦房、古井等。

政府投入资金对古镇进行保护和修缮,并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购物。

4. 卢浮宫: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如蒙娜丽莎、维纳斯等。

政府对卢浮宫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保持了博物馆的原貌,并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

5. 弗洛伦萨:弗洛伦萨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是意大利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城市保存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艺术品,如圣母百花大教堂、乌菲兹美术馆等。

政府对弗洛伦萨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并制定了严格的建筑规划,以保持城市的独特风貌。

6. 哈尔滨松花江风景区:哈尔滨位于中国黑龙江省,松花江风景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风景区保留了大量俄式建筑和传统民居,如索菲亚教堂、中东铁路站等。

政府投入资金对风景区进行保护和修缮,并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购物。

7. 苏州古典园林:苏州位于中国江苏省,古典园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万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基于中国“四大名镇”的经验启示

万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基于中国“四大名镇”的经验启示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 0 1 3年 第 3期
历 史文 化 名镇 的保 护 与开 发
基 于 中国“四大名 镇 " 的经验 启 示
口 周 乾 松 徐 连 林
摘要 : 加 强我 国历 史文 化名镇 的保护利 用 , 建设 中华 民族共 有 的精 神 家 园 , 是贯彻 落 实党 的
十八大提 出“ 建设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体 系, 弘扬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 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文化 工 程 。本 文试 图通过 对 中国四 大历 史文化 名镇 实现 保 护 与发 展 “ 双赢” 的 经验 进 行研 究 , 为我 国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供有益的成功经验和避免共性 问题 的启示; 同时, 在客观地分析我 国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现状、 趋势及其存在不同程度的“ 建设性、 开发性、 旅游性、 保护性破坏” 等 问题基础上, 重点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 中切 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 出了具体 可行 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 实力、 提升 国际影响竞争力 , 都 具 有重要 的历 史意 义和 现 实价值 。
l l 8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 0 1 3年第 3期
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 数朝 代 的洗礼 , 饱经 沧桑 , 它 融汇 了各 个 民族 的文化 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 的供水系统 , 这 系 统纵 横交错 、 精 巧独 特 , 至今 仍有 效地 发挥 着作

缴 古城 维护 费 , 即从 每位 游 客住 宿 费 中提 取 4 O一8 O 元; 三 是接受 境 外有 关 机 构 和 基 金 会 以及 国内企 业 的捐赠 ; 四是 古 城 内公房 的 出租 收 益 。 四项 资金 为 古 城保 护提 供 了稳 定 的 物 质基 础 , 也 为 我 国历 史 名 镇 保 护提供 了经 验借 鉴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作⼜上了⼀个台阶,下⾯是⼩编特地为⼤家整理收集的《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欢迎⼤家阅读与参考。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浅析 《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于2008年4⽉2⽇由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从2008年起开始施⾏。

这份条例的出台,对于近⼏年来各省各地出现的申报历史⽂化名城的热潮起到了指导性的作⽤。

本⽂通过对条例的解读,来探讨《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申报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起到的作⽤及其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上,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得⼀些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和建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

同时,也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导致不少古村镇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情的被拆除,或者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对于资源价值并不⾼的建筑群落等过度开发,甚⾄炒作,造成了资⾦的浪费和历史⽂化名城名镇鱼龙混杂的局⾯。

因此,认真解读《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审核、开发和保护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作⽤。

⼀、《条例》的重要作⽤ 1.加强了⼤众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意识。

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要特别强调加强保护的意识。

要让⼈们,尤其是地⽅旅游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旅游规划企业、旅游景区投资商等,认识到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化意义和保护价值,让其了解哪些东西是应该保护的,哪些是必须保护的以及应该怎么保护等。

否则,可能出现投资越多,结果离要取得的效果越远。

没有正确的保护意识,盲⽬的开发只能把这些⽂化遗产毁掉。

《条例》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定义和保护做出了详细的定义,普及了⼤众对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认知,也为历史⽂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与开发⼯作提供了指导思想。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导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整治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我国传统村落的现状1.1 我国传统村落的特点我国传统村落是我国古代村落建筑风貌的代表,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在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村落通过建筑、规划、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展现了我国古代乡村社会的组织形式、聚落风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色。

1.2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尽管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传统村落却面临着亟待保护的困境。

其中,一些传统村落因为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和消失,这不仅损害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传承和发展。

1.3 我国传统村落整治的现状为了解决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对于传统村落的整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推进。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整治导则以及实践中的一些困难,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的问题2.1 缺乏规范的整治导则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中存在着整治导则不够规范、统一、科学的问题,这导致了整治工作的不规范性和盲目性。

缺乏有效的整治导则也使得传统村落整治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2.2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机制不仅包括法律、政策等宏观层面的保护机制,也包括对传统村落的具体保护举措和措施。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会使得整治工作难以开展和实施。

2.3 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传统村落整治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的支持,但是现实中,我国传统村落整治工作还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机构支持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的发展和保护。

而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村通常指历史悠久、具有独特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的古老村落。

这些村落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优秀乡村建筑和园林景观的典范。

西递、宏村、兴坪、周庄等知名历史文化名村已经成为中外游客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向后人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乡村文化和建筑的典范,代表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

因此,只有通过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才能够真正地传承和保护好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那么,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名村呢?首先,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珍贵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规范历史文化名村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缮,以确保它们能够永久保存下来。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监管和管理,切实保障这些村落居民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过程中得到合理的利益。

其次,历史文化名村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吸引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但是,这种利用必须有计划、有序,不能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造成影响。

因此,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在开发旅游资源时,采取科学的规划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发,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

最后,历史文化名村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和文物上,更体现在当地居民的习俗、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上。

因此,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弘扬他们的民间文化和传统技艺,让这些村落的文化和乡土特色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分析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分析范文_毕业论文范文_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必要性分析范文这里我们讨论的传统历史古镇,主要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城镇发展过程,体现了一定历史阶段风貌特点的“古镇”。

这类古镇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遗迹、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如苏州的周庄、安徽的宏村等。

第一,传统古镇有着悠长的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能够反映该地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以及建筑的风貌特点;第二,传统历史古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一些历史古镇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如贵州的千户苗寨;第三,传统历史古镇能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一样的自然风貌,古镇在适应这些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亦产生了不同风貌,如藏区的土库房;第四,传统历史古镇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大量的传统建筑风貌,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景观形象,而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的融合统一,构成了传统古镇别具一格的景观特征;第五,传统古镇的形成往往有其独特的功能特征,在文教、政治、军事、商贸、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丽江古城是当时茶马古道重要的驿站。

传统历史古镇保护和重建的价值传统古镇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自发的,不同于现代城市有着统一的规划。

现存历史古镇的建筑风貌并不仅代表某个时间节点上的建筑,还会有各个时期建筑风貌的并存,如成都的宽窄巷子,不仅有明清时代的中式传统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欧式混搭建筑形态。

但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我国不同地方传统古镇的历史遗存也并不均衡。

总的来说,明清以前的传统古镇建筑已基本消失,现存的传统古镇主要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

这些古镇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传统历史古镇根据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往往会形成适当的发展规模。

例如在南方以水路为主的地区,交通以人力的渡船为主,商品贸易以面对面的交易日常用品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规模较小,从而形成了江南古镇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案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案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案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将列举一些成功的保护案例。

1. 南京:中山陵中山陵位于南京市,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南京市政府通过严格的保护措施,保留了中山陵的原貌,包括建筑、园林和纪念设施等,并且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向人们展示中山陵的历史和文化。

2. 北京: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北京市政府通过修缮和保护故宫建筑、收藏文物等工作,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并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3. 苏州: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位于江苏苏州市。

苏州市政府通过对拙政园的保护和修缮,使其保持了原有的园林风貌,并且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中国传统园林的魅力。

4. 黄山:宏村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是中国古代村落的代表之一。

黟县政府通过修缮和保护宏村的传统建筑、传统民居,保持了宏村的原汁原味,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5. 四川: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之一。

四川省政府通过加强对都江堰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使其成为了国内外游客关注的热点,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

6. 山东:孔庙、孔林孔庙和孔林位于山东曲阜市,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

曲阜市政府通过对孔庙、孔林的保护,使其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学习和参观。

7. 四川: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山市,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代表。

峨眉山市政府通过加强对峨眉山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使其成为了重要的佛教胜地和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8. 江苏:周庄周庄位于江苏昆山市,是中国古代水乡古镇的代表之一。

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

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

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乡镇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制定有效的规划方案。

本文将就乡镇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规划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乡镇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农村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的村落。

这些村庄地域特色鲜明,建筑风格独特,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历史文化名村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

二、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1. 传承历史文化:乡镇历史文化名村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与利用这些村庄,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镇历史文化名村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可以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3. 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利用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乡村居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三、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内容1. 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制度,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文物和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其中。

2. 村庄整体规划:制定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规划,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保留村庄原有的风貌和特色,同时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提升村庄的生活品质。

3. 提供公共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如道路、水电、通讯等,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 乡村旅游开发:开发符合社区特色和历史文化的旅游项目,提供各类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增加乡村居民和游客的收益。

5.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宣传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成果,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提高村庄的名气和知名度。

四、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实施步骤1. 研究调查:对乡镇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全面调研,了解村庄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具体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方案,明确目标、措施和时间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万方数据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地方政府就划分保护区,对保护单位按照保护等级 进行规范保护,较好保护了古城内的街道,城墙、护 城河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的群体布局、空间风貌、形体 色彩等,并在维护、修复、重建中坚持原有风貌施工, 做到原工艺和原材料保护原结构。到2005年,古城 内所有单位实施搬迁,减少城内居住人口,居民生活 中心区域转移至城外。2006年至今,平遥地方政府 坚持“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发展模式,在保护前 提下搞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重保护,成功探索出一条 “保存古城格局原貌、留住历史记忆、利用文化遗 产、传承古代文明,促进古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 赢”之路。 2、“平遥模式”的主要经验 ①创新管理体制,组建保护机构。建立“名城保护 委员会”,全面负责古城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研究、 协调古城保护规划、修复、开发等重大事情。 ②坚持放眼世界,维护古城的原真性。通过完 善《平遥古城保护条例》配套的法规和办法,推进了 古城保护的法制化;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修 复如旧,以存其真”的方针原则,对古城物质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保护传承。 ③坚持立足本土,切实保护古城环境。加强古 城内道路硬化、电缆化、绿化、亮化和消防设施等建 设工程,为古城保护和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坚持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 游发展要素,不断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④坚持“保护前提下搞开发,开发过程中重保 护”。一是保护资金实行多渠道投人和政府补贴、 部门直接投资、社会投资等。二是新城建设与古城 保护统筹实施。三是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 次的旅游产品,实现古城旅游向乡村拓展。四是通 过各种节庆活动对外营销平遥古城,如平遥国际摄 影节等。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
——基于中国“四大名镇"的经验启示

周乾松徐连林
摘要:加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文化工 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镇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经验进行研究,为我国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供有益的成功经验和避免共性问题的启示;同时,在客观地分析我国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现状、趋势及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保护性破坏”等 问题基础上,重点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提出了具体可行 的对策建议。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竞争力,都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3)03—0118—07 历史文化名镇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 产,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血脉。加 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建设中华民族共 有的精神家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根本要求和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城 镇——丽江、平遥、周庄、乌镇保护与发展实现“双 赢”的实践,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提 供了有益的成功经验和避免共性问题的启示。在未 来10年,我国加快城镇化的特殊历史时期,切实加 强历史文化镇村、乡土建筑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 产抢救传承,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显得更为紧 迫,意蕴深远。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 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 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周乾松,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杭州行政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徐连林,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副校长, 行政学院副院长、嘉兴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历史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证研究》(10BSH032)阶段性成果。
118
万方数据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3期
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 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 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 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有效地发挥着作
用。”①
缴古城维护费,即从每位游客住宿费中提取40一80 元;三是接受境外有关机构和基金会以及国内企业 的捐赠;四是古城内公房的出租收益。四项资金为 古城保护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也为我国历史名 镇保护提供了经验借鉴。 ⑤坚持古城保护的“四必须、五不准”。一是坚 持四个必须:即古城建设必须整旧如旧;必须重点保 护好水系、道路、桥梁、民居;必须解决好保护古城风 貌与古城居民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必须让古城居 民自觉参与古城保护。二是坚持五个不准:即古城 建设不准破坏古城布局;不准侵占水系、道路;不准 加高楼房;不准用现代建筑材料装饰房屋;不准见缝 插针建房子。 ⑥实施古城保护六大重点工程:一是实施古城 全面修复工程,使古城文化品质和城市功能得到提 升。二是实施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为古城营造 优美舒适的外部环境。三是实施古城基础设施改建 工程,维护古城风貌和原住民居住其中的“活态古 城”。四是实施古城水资源保护工程,严格保护古 城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五是实施古城美化绿化 工程,使古城在保持原貌基础上更加靓丽整洁。六 是实施古城民风民俗保护工程,使民族文化唤发回 味无穷的原真性魅力。 (二)“平遥模式”——政府主导、保护古城遗 产与建设开发新区相结合 1、平遥古城特色与保护过程 平遥古城具有2800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 整的古代县城。古城基本保存了明清县城的“龟 城”原型,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kd,街、七十二条 蚰蜒巷构成。现存古建筑300多处,有6座城门瓮 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 近3000多座,有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鼻祖”的日 升昌票号,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双林寺, 有堪称“中华瑰宝”的镇国寺万佛大殿。联合国世 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 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 征,而且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 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③ 1997年12月,平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 产”后,地方政府就利用城市规划审批权对古城旅 游开发进行了宏观管理,走出了一条“保护利用民 族文化资源,推动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之 路”,被称为“丽江模式”。自2003年后,丽江市不 断完善古城保护规划,加强古城周边的环境整治。 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亚太地区文化遗 产保护优秀奖”。到2011年,丽江全年接待国内外 游客11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6亿元,成功实 现了古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旅游有机融合的 “双赢”②。 2、“丽江模式”的主要经验 ①坚持保护利用相结合,注重原真性和完整性保 护。一是新旧分开,分区建设即保护古镇区,建设新镇 区,注重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二是坚持保护第一的 原则,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的关系,着眼于不追 求黄金周效应而力求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传承民族文 化和发展经济成功对接”的“丽江现象”。 ②政府投入巨额资金,恢复古城格局和文化风 貌。一是10年投入16亿巨资,修复名人故居院落, 实施古城给排水管网工程,古建筑保护率达100%; 有效保护修复古城古街及其古民居。二是实施“走 进纳西人家”、“民族文化特色街”等项目,通过政 府出资、支付古城房租,请纳西族知名文人、学者、手 工业者在古城开馆授艺,形成许多纳西文化传播点, 并将带有现代商业气息的商家迁出古城,挽留古城 原著民居住,较好地维护了古城居民生活的延续性。 ③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实现纳西文化与经济 对接。一是建立了人类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化 生态保护区,创建东巴文化传习院继承、传授象形文字 和东巴文化。二是精心经营民族文化产业,打造“纳西 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花楼恋歌”等文化
1995年,建立了“周庄古镇保护基金”,将每年古镇 旅游门票收入的10%(2003年后15%)用于古镇保 护。2000年,周庄投资1800多万元,开创了古镇保 护“三线”(电力、通讯、有线电视)地埋的先河。 2001年,投资3000万元实施污水处理工程,较好保 护了古镇区域水环境。2003年,投资1500万元实 施了古镇区绿化工程。以上可见,周庄古镇多年连 续投巨资,进行全方位保护的经验做法,有效推进 了周庄古镇的保护利用。2003年获“亚太地区世界 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预备清单”。 2、“周庄模式”的主要经验 ①坚持“保护中加快发展,发展中加强保护”的 理念。周庄古镇采取科学规划,实施“新旧分开”, 合理布局“古镇区+古镇新区+新镇区”的非空心 化模式,采用不同的保护开发旅游项目,对传统古 镇与现代新镇进行过渡性保护,既坚持不大量迁徙 当地居民,较好保留了古镇的文脉和灵魂;又解决了 现代化建筑,现代生活对古镇原有风貌的侵蚀,促进 了古镇保护发展的“双赢”。 ②坚持政府作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主导 力量。一是政府建立古镇保护管理机构,强化依法 保护古镇与旅游开发相互促进。二是政府作为主要 保护者、开发者、收益者,强化保护古镇与合理整 治、与调节旅游活动相结合。三是加强旅游公司的 资本运作,扩大旅游开发项目和规模;积极开展国内 外古城镇交流、学习与合作,提升旅游质量。 ③坚持居民为主体、居民利益至上的发展模 式。这是“周庄模式”的最大特点,既给原住民带来 收益,共享保护发展成果的机会,又为古镇文化遗产 保护增加动力;但容易导致旅游开发的无序性和过 度商业化,这就需要政府切实加强保护与管理。 ④坚持传承文化遗产促进古镇保护、带动旅游 开发。周庄古镇不仅每年投巨资扶持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而且持续打造 《四季周庄》实景演出、兴建画家村、风情小镇、江南 人家等休闲旅游配套项目,较好地传承发展江南水 乡文化与民俗风情;并利用周庄文化遗产兴建文化 创意产业园,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鸟镇模式”——政府主导的旅游公司为 主体,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开发促进保护 1、乌镇古镇特色与保护过程 乌镇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具有7000年文明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