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油类测定分析方法的综述

合集下载

水中含油量测试方法

水中含油量测试方法

水中含油量测试方法注: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写作内容应符合您的实际需要。

一、引言水中含油量的测试是在石油勘探和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水中油的含量越高,会对环境产生越大的污染,同时也会降低油田的开发效益。

二、水中含油量测试的重要性在石油勘探和生产过程中,水中油含量的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测试水中油含量,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水中油含量过高的管线、油水分离器等设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可以为油田开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指导油井操作和生产管理。

三、水中含油量测试方法的分类目前,水中含油量测试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化学法:利用溶解、还原、氧化等化学反应来测定水中油含量,比较准确,但需要较长的测试时间。

2.物理法:通过测量水中油颗粒的尺寸、密度等信息,来计算出水中油的含量,测试时间相对较短,但准确度较低。

3.光学法:使用专业的设备来测量水中油膜的厚度和颜色,以此来计算出水中油含量,测试时间比较短,精度相对较高。

四、常见的水中含油量测试设备介绍1. UV荧光水分析仪:可以快速、精确地测定水中油的含量,测试时间只需要几分钟。

在测试时,将样品放入封闭的测试仪器中,通过荧光探测仪器检测水中油的含量。

该仪器操作简单,精确度高,平均误差仅为±5ppm。

2.红外式水中油分析仪:通过利用红外吸收分析原理,可以快速测试水中油的含量,测试时间约为2分钟左右。

该仪器可以检测多种类型的油,精确度和准确性高,误差一般为±5ppm。

3.激光散射水中油含量分析仪:运用激光散射原理,通过检测水中油的粒子大小和密度等参数,可以计算出水中油含量。

该仪器测试精度高,测试时间比较短,平均误差仅为±2ppm。

五、总结水中含油量的测试是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环节。

目前,常见的水中含油量测试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光学法等,其要点在于快速、精确地测定水中油的含量。

因此,选用合适的测试设备可以为油田开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指导,提高生产效率和环境保护意识。

水中油的测定

水中油的测定

水中油的测定2.5.1 方法一红外光度法(GB12152—89)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锅炉用水及冷却水分析。

油含量0.1~100mg/L。

2)引用标准:GB6903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通则。

3)方法概要矿物油的甲基、次甲基在3.14um波长处有明显的吸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值与油含量成正比。

本法以四氯化碳萃取水样中油,然后用红外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

通常情况下,本法则定火电厂锅炉给水、生产返回水不存在干扰,测定循环冷却水时,有机磷类在一般使用剂量下亦不干扰测定。

测定所用标准油可有如下两种选择:a.以正十六烷和异辛烷等体积混合物作为标准“油”,称之为标准混合物。

这时测定结果应当乘以校正因子1.4。

b.以从生产返回水或循环冷却水中萃取出来的油或组成上与被测定油相近的矿物油作为标准油。

4)试剂4.1)四氯化碳,AR4.2)无水硫酸钠,AR4.3)硫酸(1+1)4.4)正十六烷,AR4.5)异辛烷,AR4.6)标准油,萃取或矿物油5)仪器5.1)红外分光光度计或红外油份测定仪,1cm,5cm吸收池。

5.2)分液漏斗,1000mL。

5.3)容量瓶,100mL。

6)分析步骤6.1)标准溶液的配制。

6.1.1)标准混合物:用移液管吸取15mL正十六烷和15mL异辛烷置入同一具塞三角瓶中,混合后塞紧备用。

6.1.2)标准溶液A:取约20mL四氯化碳于100mL容量瓶中,塞上塞子,称量。

取1mL标准混合物迅速加入该瓶中,塞上塞子,重新称量(均称准至0.2mg)。

两次称量之差即为标准混合物的质量。

加四氯化碳至刻度。

计算此标准混合物的准确浓度(mg/L)。

该浓度值约为730mg/L,乘以校正因子1.4,折合为标准油浓度约为1022mg/L。

6.1.3)标准溶液B:取4mL标准溶液A,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稀释至刻度,计算其准确浓度。

此溶液浓度折合为标准油浓度约为41mg/100mL.6.1.4)标准溶液C:取3mL标准溶液A,于100mL容量瓶中,用四氯化碳稀释至刻度,计算其准确浓度。

水中油检测仪原理及分析方法

水中油检测仪原理及分析方法

水中油检测仪原理及分析方法水中油在线监测仪器专]设计连接油冷却器或冷却循环水,OMD系列为适应较高的水温而专门]进行了改进。

而且测量范围已经根据预期的油的浓度进行了修正。

该仪器依据IMOResolutionMEPC.107(49)标准制造。

仪器出厂配有2个报警点,两点出厂值10ppm,其他数值的设定(20ppm或30ppm)可以在现场随时通过仪器前部面板的按钮进行调整,如果测量值超过报警点,在仪器前部的面板上发出明显的信号,同时通过继电器传出。

另外配有0(4)-20mA(等同于0-100ppm测量值)的测量信号输出,可以连接外部选定的记录器。

在线水中油分析仪测试原理:采用几个光学传感器,侦测通过水流样品中油滴对光的折射和反射光的强度,然后传感器的信号通过微处理系统计算水中油份的含量并形成线性读数输出。

如果一一个报警器(出厂设置10ppm)发出报警,第二报警器将会在超过设置时间后运行。

微处理系统会不间断的检测传感器部件及相关的电子元件,以确保在超过维修时间或极端的条件下测量的准确度。

水体中总含油量检测(水体中石油类/动植物油类含量)是近年来水质监测的新热点,可以覆盖油田、石化、炼油,采油、输油、工业冷却水、循环水、锅炉用水、中水回用等很多领域,实时、快速、准确地检测技术成为新的应用需要。

水中油分析技术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重量法、红外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色谱法、超声法、浊度法、光散射法,经过多年的应用,其存在的局限性如体积庞大、结构操作复杂、灵敏度低、选择性差、分析速度慢、分析时间长、或为实验室专用、或需要添加吸附剂等都限制了他们的应用领域。

紫外吸收水体总含油量分析仪,以期满足水中油检测更广泛的现场应用需求。

紫外吸收水体总含油量分析仪设计理念依据“国准方法GB/T16488-1996,国家环保总局标准(HJ/T92—200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石油类、动植物油监测方法的自动在线监测法为(红外法、荧光法)”,利用矿物油/动植物油类受到紫外光激发会产生可见光波段的荧光特性,在仪器设计上不仅可用于在线监测,也可以实验室应用。

水中油的测定

水中油的测定

水中油的测定水中油的测定是指对水样中的油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

水中油污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在工业化程度高、石化化工等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水中油污染的程度更加严重。

因此,对水中油的测定显得格外重要。

一、水中油的分类水中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原油: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中,原油由于泄漏、事故等原因进入水体,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生物种群;2、燃料油:该类油主要是指煤油、柴油、汽油等机动车、船舶等使用的燃料油;3、工业用油:指用于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印染、化学合成等工业过程中润滑和冷却的油。

二、水中油污染的危害水中油污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诸多危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生态系统:油污染会破坏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破坏大量的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影响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地下水资源:油类物质对地下水的侵蚀能力很强,不仅会使地下水的水质受到污染,还会影响地下水层的稳定性,形成地下水难以修复的污染区;3、人体健康:长期暴露在油污染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健康影响,如不适、呼吸道疾病、皮肤炎等。

水中油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量法:即测定样品中油质物质的总重量,是油的含量的常用测定方法之一。

首先需要将样品进行过滤,在干燥的条件下进行失重试验,从而得出油物质的总重量。

2、溶解氧法:在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以反映出水体中是否存在油类物质。

油类物质会对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消耗,因此,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越低,说明水中油的含量越高。

3、紫外分光光度法:该方法是利用油类物质对紫外线的吸收性质进行测定,根据样品的吸收光谱确定水中油的含量。

4、荧光法:利用荧光基质特有的发射光谱进行测定,对荧光作出强度和发射光谱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水中油类物质的浓度。

四、水中油的处理方法对于水中油污染,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治理。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1、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如沉淀、过滤、吸附等)分离、过滤、固定或去除油类物质。

水中石油类的测定方法及萃取剂的选择探析

水中石油类的测定方法及萃取剂的选择探析

科技信息0.前言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非烃类和烃类物质构成。

石油中有多种烃,主要包括环烷烃、烯烃、链烷烃以及芳香烃4类,石油中具有的不同馏分会对动植物和人类产生不同影响。

低沸点的烃类一般会渗入动植物体内,干扰动植物具有的正常生理机能;而高沸点的烃类则容易在植物表面生成一层薄膜,阻碍植物的呼吸、水汽蒸腾及光合作用的进行[1]。

与含量相对较多的烷烃类比较,石油中含有芳香烃很少,但其毒性却非常大,尤其是多环芳烃中含有的某些致癌物质。

但因油是一种组成成分复杂的混合体,因此长期以来油类检测方法很多,没有统一的方法,而且每种测定方法之间都没有可比性。

1.水体中石油类测定方法分析目前,常使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红外分光光度方法、重量法及非分散红外方法[2]。

其中,重量法具有不受油品限制的优点,但是检测流程较长、操作过程繁杂、具有灵敏度较低的缺点,且精密度受到熟练操作程度以及操作条件的影响较大。

非分散红外法也是只能检测石油中存在的甲基和二甲基,却无法检测石油中具有的芳烃,没能考虑到矿物油中存在的不同成分会在红外光谱分析中不同类型的C-H化学键伸缩振动吸收系数引起的差异,出现“以偏概全”的缺陷[3]。

而红外分光光度法是以检测CH、CH2、CH3三种烷烃基团作为基础,其中也包括对芳烃的检测。

因此,红外分光光度方法结果准确、不受油品的限制。

2.红外分光光度法及优点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是选用四氯化碳提取水体中的油类物质,检测总提取物,然后利用硅酸镁将萃取液吸附,经过脱去动植物油等其他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种类。

其含量根据波长为3030cm-1、2960cm-1和2930谱带处的吸光度A3030、A2960和A2930分别进行计算[4]。

与其他石油类测定方法相对比,红外分光光度具有的优点体现在:(1)红外分光光度方法检测石油构成物代表性强。

石油物种的环烃、烷烃占石油总量的70%~80%,这两类烷烃中的CH3、CH2和CH是红外分光光度方法检测的基础。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的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石油类的方法

自动紫外油分析仪,无须使用无水硫酸钠进行脱水处分析仪将直接从萃取仪器中吸入萃取液进行测量。

自动测量、自动清洗,还可以连续自动测量水中石油类,使用硅酸镁吸附柱对水中动植物油进行吸附,同时计算机会实时提示硅
全自动紫外油分析仪编辑区中选择“空白”,点击空白右侧“增加”按钮,选择“空白
号口毛细管插入正己烷试剂瓶中,点击“运行”按钮,仪器将自动进行测量。

处,以水作为参比对正己烷的透
则可以使用,
1 000 mL分液漏斗
进行萃取,将硫
t=3.14;
而标准规定检出限为
2.2 标准曲线
动进行超量稀释。

石油类浓度为
选取。

水中油类测定分析方法的综述

水中油类测定分析方法的综述

水中油类测定分析方法的综述李海州(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水中油类的测定方法做了比较系统的综述。

对几种水中油类的常用方法,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其优劣进行了评价。

另外,介绍了测定水中油类含量存在的难点、发展趋势和技术改进等。

关键词:水;油类;测定分析油类是指任何类型的(矿物油、植物油等)及其炼制品(汽油、柴油、机油、煤油等)、油泥和油渣[1]。

油类主要有漂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和油类附着在固体悬浮物表面而形成油膜---固体物5种形式。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00—1000吨油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由于漂浮于水体表面的油将会影响空气和水体表面氧的交换,而分散于水体中以及吸附于悬浮颗粒上或以乳化状态存在于水体的油易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并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使水质恶化;油膜还能附着于鱼鳃上,使鱼类窒息而死;当鱼类产卵期,在含有油类污染物质废水中孵化的鱼苗,多数为畸形,生命力低下,易于死亡;含有油类污染物的废水进入水体后,造成的危害很为严重,不仅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而且影响水体附近的环境,因此,油类是水体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水质监测中,也是一项重要的监测项目。

要消除油类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首先就必须能够准确的测定水中油类的含量。

然而,水中油类含量测定又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水中的油类成分是相当复杂的,此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水体中油类污染的成分也不同,无法有用单一的油标准进行对照,无法准确测定,所以水体中油类物质含量的测定问题是环境分析化学一个古老、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

目前水体中油类测定常用的方法有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光度和国家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2],本文简要介绍以上几种方法的原理和优劣,及人们对水体中油类监测分析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水中油检测仪原理及分析方法

水中油检测仪原理及分析方法

水中油检测仪原理及分析方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中油类污染物也逐渐成为环保领域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水中油类污染物的检测需要专业仪器和测试技术,而水中油检测仪便是用于检测水体中油类污染物的一种仪器。

本文将介绍水中油检测仪的原理及其分析方法。

一、水中油检测仪的原理水中油检测仪是一种能在水环境中直接检测油污染的仪器。

检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紫外线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油类污染物,一种是利用荧光原位探测法检测油类污染物。

1.紫外线吸收分光光度法该方法是利用油类污染物在紫外线下的吸收特性来检测的。

它的原理是通过将检测器照射于含有油污染物的水样中,使得水样中的油污染物的能量被吸收。

同时,在传输的过程中,光的强度会随着油污染物的浓度而降低。

通过检测测量得到的光强信号,可以计算出油污染物的浓度。

2.荧光原位探测法荧光原位探测法是新型的油污检测技术,它基于荧光分析的原理,通过荧光染料与油类污染物之间的特定反应,测定水中油类污染物的含量。

荧光原位探测法技术成熟,具有快速、准确、无需分离样品等特点,可以用于在线检测油类污染物。

二、水中油检测仪的分析方法水中油检测仪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但使用正确的方法可以保证检测精度。

下面将分别介绍紫外线吸收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原位探测法的使用方法。

1.紫外线吸收分光光度法的使用方法步骤一:打开检测仪器的电源并进入菜单界面,选择UV(紫外线光谱)模式。

步骤二:准备样品,将所需测量的水样送入检测器的试管中。

步骤三:选择所需的波长范围,并设置检测参数(如初始值和终止值)。

步骤四:开始检测,等待一段时间后,读取仪器上显示出来的检测结果。

2.荧光原位探测法的使用方法步骤一:打开检测仪器的电源,并进入相应的菜单界面,选择荧光探针模式。

步骤二:准备样品,将所需测量的水样送进试管中。

步骤三:加入荧光探针,按照设备操作说明进行样品的搅拌,并等待一段时间。

步骤四:读取仪器上显示出来的检测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中油类测定分析方法的综述
李海州
(浙江海洋学院海洋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水中油类的测定方法做了比较系统的综述。

对几种水中油类的常用方法,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做了简要介绍,并对其优劣进行了评价。

另外,介绍了测定水中油类含量存在的难点、发展趋势和技术改进等。

关键词:水;油类;测定分析
油类是指任何类型的(矿物油、植物油等)及其炼制品(汽油、柴油、机油、煤油等)、油泥和油渣[1]。

油类主要有漂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和油类附着在固体悬浮物表面而形成油膜---固体物5种形式。

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00—1000吨油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由于漂浮于水体表面的油将会影响空气和水体表面氧的交换,而分散于水体中以及吸附于悬浮颗粒上或以乳化状态存在于水体的油易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并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使水质恶化;油膜还能附着于鱼鳃上,使鱼类窒息而死;当鱼类产卵期,在含有油类污染物质废水中孵化的鱼苗,多数为畸形,生命力低下,易于死亡;含有油类污染物的废水进入水体后,造成的危害很为严重,不仅影响水生生
物的生长,降低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而且影响水体附近的环境,因此,油类是水体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水质监测中,也是一项重要的监测项目。

要消除油类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首先就必须能够准确的测定水中油类的含量。

然而,水中油类含量测定又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水中的油类成分是相当复杂的,此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水体中油类污染的成分也不同,无法有用单一的油标准进行对照,无法准确测定,所以水体中油类物质含量的测定问题是环境分析化学一个古老、重要而又困难的问题。

目前水体中油类测定常用的方法有重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光度和国家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等[2],本文简要介绍以上几种方法的原理和优劣,及人们对水体中油类监测分析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1.重量法
重量法是用有机萃取剂(石油醚或正己烷)提取酸化了的样品中的油类,将溶剂蒸发掉后,称重后计算油类含量。

重量法应用范围不受油品的限制,可测定含油量较高的污水,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试剂,测定结果的准确度较高、重复性较好。

缺点是损失了沸点低于提取剂的油类成分,方法操作复杂,灵敏度低,分析时间长,并要耗费大量的提取剂,而且方法的精密度随操作条件和熟练程度不同差异很大。

因此,水体中动植物油含量较高的,采用该方法较适合,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工业废水、石油开采及炼制行业中含油量较高,此方
法也适用,但对于油类含量底于10mg/L的水样,测定结果误差较大[3],一般来说,该方法不适合测定海水中的油类含量。

2.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油类中芳香族化合物和含共轭双键化合物在215—260紫外区的特征吸收测定油类的含量。

该方法是仪器分析油类较好的方法,该方法精密度高,操作简单,适用范围0.05—50mg/L 的含油水样,所用溶剂为石油醚或正己烷,它溶解能力强,来源较广,毒性小。

如果要精确测定含油量,其中标准油取得十分困难,因此,数据可比性和准确性都较差[4],但吴玉新[5]在实验证明该方法的准确度相对误差不超过3%。

如果能简化标准油品的提取过程,其应用范围将进一不扩大。

3.荧光光度法
荧光光度法的原理是根据有机物吸收紫外光后发射出的荧光强度定量。

同紫外一样,产生荧光的物质主要是芳香族化合物和含共轭双键化合物。

荧光光度法是最为灵敏的测油方法,其测定范围为0.002—20mg/L,但当油品组分中芳烃数目不同时,所产生的荧光强度差异很大。

4.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采用四氯化碳(三氯三氟乙烷)萃取水体中的油类物
质,根据油类中碳氢伸缩振动在红外光谱区产生的特征吸收测定油类的方法。

红外光度法分为非分散红外光度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非分散红外光度法利用油中烷烃的甲基、亚甲基在近红外区34μm附近的特征吸收,红外分光光度法利用烷烃中甲基、亚甲基及芳烃的碳氢振动3个波长的吸收。

钱达[6]用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了水中总油和矿物油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高,可比性较好,测定范围宽(50mm)吸收池,油样浓度范围为0.5—10mg,10mm吸收池,油样浓度范围为20—400mg/l,检出限为0.02mg/l,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然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由于没有考虑到芳烃类化合物,当油品中芳烃含量超过25%时,它的吸光系数和通常油品(其中芳烃含量不超过15%)有很大差异[4]。

因此,非分散红外光度法采用的标准油品应尽可能选用与污染源相同或相近的油品。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优点为由于充分考虑了烷烃和芳香烃的共同影响,如规定一种混合油品为标准油品,则待测样品中各烃类的组成变化对测定的结果影响不大。

在该方法重视使用氯化碳(或三氰三氯乙烷)是国际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而议定书》限制使用的试剂,至2010年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部停用,因此积极开发和寻找代替产品是解决测油问题的当务之急。

5.尝试和改进
鉴于上述情况和检测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人们开始对水体中油类的监测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尝试和改进。

目前无论是采用光度法还是重量法分析测定水体中的油类含量,都少不了萃取这一重要的操作步骤,张吉[7]应用仪器萃取水体中的油类,既省力,又大大提高样品测定结果的紧密度、准确度和可比性。

戴泳[8]对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的油类作了改进,方法在油标、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钠的选择及用量等方面作了一些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常使用的大庆原油或15#机油作为油标使用,只限于被测水体中污染油的峰值与其相同或接近时,才是可靠的,否则所得结果都有不同的误差。

氯化钠的加入量对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用量在7-10克是吸光度基本稳定,另外方法采用工作曲线代替标准曲线,可使用回收率达到98.6%,并提高了测定的准确性。

姚经纬[9]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废水中的油类,并对油类的标准问题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选用标准时应根据废水中某油为主,就用该油为标准波长也选用其油的最大吸收波长,若废水中有两中以上油质为主就用重量法从该废水中制取的油质为标准油,波长通过该油质扫描而定。

王喜贵[10]利用PECDS指令和OBEY语言编制了一个利用峰面积进行红外光谱定量测定,同时将该方法与用重量法,峰高法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方法使用简便,分析精度高,减少了噪声等因素的影响,测定结果良好。

刘延良[4]对现行方法使用的四氯化碳萃取剂在2010年被禁用问题,
提出了以四氯化乙烯代替四氯化碳的建议。

夏达英[11]在水中矿物油荧光特性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可以利用现场测量水域中矿物油污染的程度(浓度和范围),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激光谱,荧光谱和测量荧光余辉时间,可以分别做为鉴别油类污染的种类和程度信息的数据。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水中油类污染对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同时,水中油类检测分析的探索和研究将会有新的开拓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水体油污染治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页
[2]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11页
[3] 周昭智.含油污水中石油类分析中的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和术,2001,S1.
[4] 刘延良,刘京,齐文启等.水中石油类分析方法的现状[J].环境科学研究,2000,10(05):38—39.
[5] 吴玉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水中油含量的研究[J].环境保护.1998,四
[6]钱达.交通环保,1997,18(3):3114
[7] 张吉,王培花.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98,2:392
[8] 戴泳.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方法改进[J].干旱环境监测.1994,01
[9] 姚经纬.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0,26(3):887
[10] 王喜贵,刘志伟,李景峰等.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615
[11] 夏达英黄渤海海洋,2002.20[2]:91--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