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教案

等在空中运动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可以忽略。
师: 既然一定条件下空气阻力影响可以忽略, 那我们就可以忽略次
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于以一定速度抛出的物体,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只受重力,这样的运动就叫做抛
体运动。
【定义】: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忽略空气阻力,只受重力,这样的运动叫做抛体运动。所以抛体运动也是一个
师: 刚刚我们研究了曲线运动的运动规律,下面我们来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师: 前面牛顿定律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物体做曲线运 动时的受力有什么特点呢? 演示实验 1:以抛粉笔为例体会 【体会】: 物体的运动规律不是仅仅由合外力决定的,粉笔在空中只受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物体在空中的运
【提醒】: 我
师: 现在我们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一直在变,那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具体的速度方向是怎样 的呢?
演示实验 如图所示 【问题】:为什么说从 A 点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
的轨迹记录了钢球在 A
点的运动方向?
【解析】:因为 A 离开轨道后不再受轨道束缚, 在白纸上做的是直线运 的方向就是物体离开 A 点的速度方向
师: 既然不是匀变速,这就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加速度
变化的运动是很复杂的运动。现在研究的难点就在于阻力的影响,如果没有阻力,那物体在空中只受重力,就是
一个匀变速运动。对于研究匀变速运动我们还是很有经验的。那空气阻力的影响能忽略吗,研究表明,如果物体
的密度大一点,体积小一点,这时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就很小,可以忽略。像刚才讲的垒球,铁饼,标枪
定经常见到下面的这些运动。将物体以任意角度抛出,比如垒球,铁饼,标枪等。
师: 要研究这们的运动, 就必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全章教学设计(教案),汇总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全章教学设计汇总一、《曲线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曲线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三、《平抛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四、《平抛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六、《圆周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七、《圆周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八、《向心加速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九、《向心加速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向心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一、《向心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十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十三、《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什么是曲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吗?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___等运动,后者如.质点在某一过程中速度方向总是沿着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一定不断变化、由于曲线的切线方向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做曲线方向在不断地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成)二、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种变速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所受外力在改变速度效果方面有何不同?5-1-2图5-1-2三点时瞬时速度的方向分别标出三点合外力与速度的夹角,并通过力的正交分解,比较力在改变速度方面有何不同。
质点将做何种运动?力方向一定与瞬时速度方向不在m/s,方向为。
运动,加速度大小为运动,加速度大小为三、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授课、理解平抛运动是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
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问:图片上的足球、垒球、链球、水平细管流出的水做什么运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这作用的运动叫做动的性质了吗?课外作业四、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平抛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教、抛体的位移考讨论动,而平抛运五、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教学设计)调节斜槽末端水平,使小球飞出时的速度计算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图(甲)是研究平)说明判断槽口切线是否水平的方法;六、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法及教具依据学习目标,研读课本物体在转动一考: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是怎么变化的?:时针的周期是60 s倍,针端点的线速度分针是时探究二、匀速圆周运动的传动装置中各物理量间的关系的各点七、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四节《圆周运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资料,解决存在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2baffc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c.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2.方法与过程(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二、教学重难点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问题2:我们知道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是保持不变的,那么在做曲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点呢?(方向时刻在改变)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教师:我们来猜想一下,钢珠从弯曲的玻璃管中滚落出来,运动方向会是下面那一种情况呢?学生:猜想教师:现在咱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当B点无限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变成了曲线在A点的切线,这一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变成了A点的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教案2

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复习教案新课标要求1、要深刻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判断物体是否做曲线运动只需要找到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及物体的速度方向即可。
曲线运动的特点是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就是在曲线上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其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2、认直把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所遵循的一个原则,两个原理。
一个原则是运动的和成与分解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这里包括对l 、v、a 的合成与分解。
两个原理是: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和运动的等时性原理。
运动的独立性原理是指:物体在任何方向的运动,都按其自身的规律来进行,不会因为其他方向的运动是否存在而受到影响。
运动的等时性原理是指:若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先后的问题。
3、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以及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
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有两个:其一为物体具有不为零的水平初速度V0。
其二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的作用。
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为:根据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不受力,竖直方向只受重力的特点,将其沿水平(x轴)和竖直(y 轴)两个方向分解,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将复杂的曲线运动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化为直线运动的合成,是我们处理曲线运动的常用方法。
4、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是:线速度的大小恒定不变。
角速度、周期和频率恒定不变,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也是恒定不变的。
处理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方法为:运用几何关系找到圆周运动的圆心和轨道半径,根据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大小,最后利用向心力的适当表达式列方程求解。
复习重点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教学难点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应用。
教学方法: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本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研究了两种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 曲线运动 教案

4、交流与探究
现在我们探讨了蜡块在玻璃管中的运动,请大家考虑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哪些物体的运动过程与蜡块相似?
典型事例:小船过河,对小船在水里的运动加以讨论。
5、蜡块的速度
由分运动求合运动的过程叫做运动的合成;
由合运动求分运动的过程叫做运动的分解。
(2)我们骑摩托车或自行车通过弯道时,我们侧身骑,为什么?
(3)盘山公路路面有何特点?火车铁轨在弯道有何特点?
4、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交流与讨论
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我们探究了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和速度。请大家根据我们探究的结果研究一下平抛运动的物体位移和速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一般抛体运动
常见的处理方法:
第一、将斜上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竖直上抛运动,这样有由此可以得到哪些特点?
交流与讨论
对于斜抛运动我们只介绍下船上抛和斜下抛的研究方法,除了平抛、斜上抛、斜下抛外,抛体运动还包括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请大家根据我们研究前面几种抛体运动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竖直上抛和竖直下抛。
1、蜡块的位置
建立如图6.2—2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选蜡块开始运动的位置为原点,水平向右的方向和竖直向上的方向分别为x轴和y轴的正方向。
在观察中我们已经发现蜡块在玻璃管中是匀速上升的,所以我们设蜡块匀速上升的速度为vy,玻璃管向右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x,从蜡块开始运动的时刻开始计时,我们就可以得到蜡块在t时刻的位置P(x,y),我们该如何得到点p的两个坐标呢?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示范教案

第五章 曲线运动本章设计本章以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为例,介绍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规律及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种方法是处理曲线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它既是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一种深化巩固,更渗透着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生学习了曲线运动的方向后,教材通过让学生做一个“飞镖”,使飞镖在空中做斜抛运动,观察飞镖的指向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情景,观察飞镖落入地面及插入泥土时的指向,联系飞镖在空中做曲线运动的轨迹,体会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与运动轨迹的关系.重视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的亲身体验,学生经过亲身观察和体验后,既容易理解知识,又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实验:研究平抛运动”这节课中,教材给出了明确的探究思路,但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步骤,而是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装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重视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在对这些案例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创造性地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教材构建了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材是先学向心力后研究向心加速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应了牛顿第二定律的逻辑思想,但不能理解向心加速度是反映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这一本质含义.研究匀速圆周运动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确定向心力.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产生加速度的力是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合力,因此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是向心力.向心力一般是由合力提供的,在具体问题中也可以是由某个实际的力提供,如拉力、重力、摩擦力等.2.确定匀速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主要是线速度、角速度、轨道半径、周期和向心加速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计算中常常遇到π值的问题,一定注意带入的是3.14而不是180°,因为圆周运动中的角速度是以弧度/秒(rad/s)为单位的.例如钟表的分针周期是60 min ,求它转动的角速度.根据ω=2πT ,那么ω=2×3.1460×60rad/s =1.74×10-3 rad/s. 通过本节的学习,首先要明确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如何描述曲线运动,学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其次,应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同样适用于曲线运动,它是反映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再次,应领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等效思想的方法在曲线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全章共7节,建议用9课时,各课时安排如下:1曲线运动文本式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本节主要内容是做曲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方向的判定,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以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特别是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物体的运动方向时刻在变化.教学中要突出矢量性的分析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矢量的含义.对于曲线运动的教学,教师可以联系各种生活实例以及前面学习过的直线运动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曲线运动的位移、速度的方向等问题,首先让学生讨论如何确定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教师可以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自己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方案,进而通过实验找出任意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与其运动轨迹的关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证明这个结论.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我们可以把复杂运动看成是几个简单运动的合运动,通过研究分运动的性质和轨迹来确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通过研究简单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进一步研究曲线运动的规律.例如:平抛运动、机械振动.对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更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地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得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重点1.物体做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判断.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难点1.在具体问题中,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2.理解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课时安排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2.在具体情景中,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3.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4.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过程与方法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2.通过对抛体运动的观察和思考,了解一个运动可以与几个不同的运动效果相同,体会等效替代的方法.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知道运动的独立性,学习化繁为简的研究方法.4.掌握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处理简单的矢量运算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钢球、小木球、条形磁铁.知识准备: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受力情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生活中运动情况有很多种,通过学习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不变.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组画面(多媒体播放):抛出去的标枪、宇宙中的星体、砂轮打磨下来的微粒的运动又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呢?演示导入演示1.自由释放一支较小的粉笔头;演示2.平行抛出一支相同大小的粉笔头.两支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交流讨论.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复习导入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直线运动?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推进新课曲线运动是人们常见的运动形式,如运动员掷出的铁饼是沿着曲线运动的,发射出的导弹在空中是沿着曲线飞行的,汽车拐弯时的运动是曲线运动,地球、月球、人造地球卫星沿轨道的运动是曲线运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曲线运动的例子.问题:做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那么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位移与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的描述有什么区别呢?一、曲线运动的位移回忆思考:位移是怎样定义的?其实我们在学习位移定义的时候,教师就引入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并比较了物体在做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时,物体的位移与路程的区别.结论:无论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均为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补充问题:如何描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位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平面内的物体的运动轨迹及位移.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二、曲线运动的速度演示1:在旋转的砂轮上磨刀具.演示2: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问题1:磨出的火星如何运动?为什么?问题2: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为什么?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实验与探究用线拴一石块,用手拿着线的一端,使石块做圆周运动.当石块旋转到你事先选定的方位时,将手中的线释放,石块抛出,请另一个同学记下石块的落地点,将过抛出点且垂直于地面的竖直线在地面上的垂足与落地点连成一条直线.结论:石块会沿脱手处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思考并讨论:1.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如何确定某点的瞬时速度?分析:如要求直线上的某处A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不远处取一B点,求A、B两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即为A点的瞬时速度.2.在曲线运动中如何求某点的瞬时速度?交流讨论:先求AB的平均速度,据式:v AB=s ABt可知:v AB的方向与s AB的方向一致,t越小,v AB越接近A点的瞬时速度,当t→0时,AB即为曲线的切线,A点的瞬时速度方向为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可见,速度的方向为质点在该处的切线方向,且方向是时刻改变的.结论: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沿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补充问题:什么是切线?P和Q是曲线C上邻近的两点,P为定点,当Q点沿着曲线C无限地接近P点时,割线PQ的极限位置PT叫做曲线C在点P的切线,P点叫做切点;经过切点P并且垂直于切线PT的直线PN叫做曲线C在点P的法线(无限逼近的思想).设疑: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问题引导:速度是______(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就发生了______,也就具有______,因此曲线运动是______.学生讨论并总结:矢量变化加速度变速运动课堂训练1.关于曲线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可能不变B.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可能不变C.曲线运动的速度可能不变D.曲线运动可能是匀变速运动答案:AD2.质点在力F的作用下做曲线运动,下列各图是质点受力方向与运动轨迹图,正确的是().答案:ACD师生共同分析:曲线运动既然是变速运动,它一定具有加速度且加速度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由质点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知,受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共线,且指向曲线的内侧.三、运动描述的实例实验与探究如图所示,在一端封闭、长约1 m的玻璃管内注满清水.水中放一圆柱形的红蜡块R,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橡胶塞塞紧.(图甲)将这个玻璃管倒置(图乙),红蜡块R就沿玻璃管上升.如果旁边放一把米尺,可以看到红蜡块上升的速度大致不变,即红蜡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再次将玻璃管上下颠倒,在红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红蜡块的运动.(图丙)问题:在黑板的背景前观察由甲到乙的过程,可以发现红蜡块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过程丙中红蜡块做的是什么运动呢?注明:学生回答可能有很多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但不能给出具体的答案,为下面的探索奠定基础.教师引导:对于直线运动,很明显,其运动轨迹就是直线,建立直线坐标系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是一个运动轨迹不确定的运动还能这样处理吗?很显然是不能的,这时我们可以选择平面内的坐标系.比如选择我们最熟悉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物体的运动.1.红蜡块的位置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选红蜡块开始运动的位置为原点,水平向右的方向和竖直向上的方向分别为x轴和y轴的正方向.在观察中我们已经发现红蜡块在玻璃管中是匀速上升的,所以我们设红蜡块匀速上升的速度为v y ,玻璃管向右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x ,从红蜡块开始运动的时刻开始计时,我们就可以得到红蜡块在t 时刻的位置P (x ,y ).问题:我们该如何得到点P 的两个坐标呢?学生讨论:红蜡块在两个方向上做的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x 、y 可以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 =v t 获得,即x =v x t y =v y t这样我们就确定了红蜡块运动过程中任意时刻的位置.2.红蜡块的速度红蜡块在某个位置的速度等于该位置的位移除以发生这段位移所需要的时间.根据红蜡块的位置坐标,我们很容易求出红蜡块在任意时刻的位移的大小OP =x 2+y 2=t v 2x +v 2y ,所以我们可以直接计算红蜡块的速度.学生推导速度公式:v =OP t =t v 2x +v 2y t=v 2x +v 2y . 3.红蜡块的运动轨迹在数学上,关于x 、y 两个变量的方程可以代表一条直线或曲线.现在我们要找红蜡块运动的轨迹,实际上我们只要找到表示红蜡块运动轨迹的方程就可以了.问题: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关于红蜡块位置的两个方程,发现在这两个关系式中,除了x 、y 之外还有一个变量t ,我们应该如何来得到红蜡块的轨迹方程呢?讨论:根据数学上的消元法,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关系式中消去变量t ,就可以得到关于x 、y 两个变量的方程了.实际上我们前面得到的两个关系式就相当于我们在数学上学到的参数方程,消t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消去参数的过程.由红蜡块的位置坐标不难得到其轨迹方程:y =v y v xx 可见,该方程代表的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即红蜡块相对于黑板做直线运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红蜡块实际的运动是相对于黑板向右上方的运动,它是由向上和向右的两个分运动来合成的,我们把红蜡块沿玻璃管向上的运动和它随着玻璃管向右的运动都叫做这个运动的分运动;而红蜡块相对于黑板向右上方的运动叫做合运动.概念:由分运动求合运动的过程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合运动求分运动的过程叫做运动的分解.实验与探究(flash 演示,探究运动的独立性)在右图装置中,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 、N ,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 、Q ;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 、D ;调节电磁铁C 、D 的高度,使AC =BD ,从而保证小铁球P 、Q 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 0相等.操作:将小铁球P 、Q 分别吸在电磁铁C 、D 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铁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 0同时分别从轨道M 、N 的下端射出;增大或者减小轨道M 下端离桌面的高度,只改变小铁球P 到达桌面时速度竖直方向分量的大小,再进行实验.结果:两小铁球总是同时到达E 处,发生碰撞.结论:实验结果显示,改变小铁球P 在轨道M 下端离桌面的高度,两个小铁球仍然会发生碰撞,说明沿竖直方向的距离变化了,即改变了两铁球相遇时小铁球P 沿竖直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但并不能改变小铁球P 沿水平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因此,两个小铁球一旦具有水平方向上相同的初速度,就会发生碰撞.这说明小铁球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并不影响它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1如果在前面所做的实验中玻璃管长90 cm ,红蜡块由玻璃管的一端沿管匀速地竖直向上运动,同时匀速地向右水平移动玻璃管,当玻璃管水平移动了80 cm 时,红蜡块到达玻璃管的另一端.整个运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20 s ,求红蜡块运动的合速度.解答: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 1=0.920m/s =0.045 m/s 水平方向的分速度v 2=0.820m/s =0.04 m/s 合速度:v =v 21+v 22=0.06 m/s合速度与合位移的方向相同,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方法求合位移.交流与探究现在我们探讨了红蜡块在玻璃管中的运动,请大家考虑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哪些物体的运动过程与红蜡块相似.典型事例:船过河,对船在水里的运动加以讨论.课件展示:(flash)分别选择“船在静水”和“船在流水”中按钮,演示船的运动情况,还可以利用课件改变船速和水流速度以及船的运动方向,让学生感性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参考:船过河时的运动情况和红蜡块在玻璃管中的运动情况基本是相同的.首先船过河时会有一个自己的运动速度,当它开始行走的时候,同时由于水流的作用,它要顺着水流方向获得一个与水速相同的速度.小船自己的速度一般是与河岸成一定角度的,而水流给小船的速度却是沿着河岸的,所以船实际的运动路径是这两个分运动合成的结果,而合速度取决于这两个分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已知某船在静水中的速率为v 1=4 m/s ,现让船渡过某条河,假设这条河的两岸是理想的平行线,河宽为d =100 m ,河水的流动速度为v 2=3 m/s ,方向与河岸平行.试分析:(1)欲使船以最短时间渡过河去,船的航向怎样?最短时间是多少?到达对岸的位置怎样?船发生的位移是多大?(2)欲使船渡河过程中的航行距离最短,船的航向又应怎样?渡河所用时间是多少? 分析:船同时参与了两个分运动:一是船相对于水的运动,其速度就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 1=4 m/s ,方向与船头的指向相同;二是船随水漂流的运动,其速度等于河水流速v 2=3 m/s ,方向平行于河岸,与水流动方向相同,指向下游.船在河水中实际发生的运动(站在岸边观察者看到的运动)即是由上述两个分运动合成的.根据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渡河时间取决于垂直河岸速度的大小,与水流速度无关,但渡河时船的运动轨迹取决于合速度的方向,显然与水流速度有关系.解答:(1)根据运动的独立性和等时性,当船在垂直河岸方向上的分速度v ⊥最大时,渡河所用时间最短,设船头指向上游且与上游河岸夹角为α,其合速度v 与分运动速度v 1、v 2的矢量关系如图所示.河水流速v 2平行于河岸,不影响渡河快慢,船在垂直河岸方向上的分速度v ⊥=v 1sin α,则船渡河所用时间为t =d v 1sin α. 显然,当sin α=1即α=90°时,v ⊥最大,t 最小,此时船身垂直于河岸,船头始终指向正对岸,但船实际的航向斜向下游,如图所示.渡河的最短时间t min =d v 1=1004s =25 s. 船的位移为s =v t =v 21+v 22t min =42+32×25 m =125 m.船渡过河时已在正对岸的下游A 处,其顺水漂流的位移为x =v 2t min =v 2d v 1=3×1004m =75 m.(2)由于v 1>v 2,故船的合速度与河岸垂直时,船的航行距离最短.设此时船速v 1的方向(船头的指向)斜向上游,且与河岸成θ角,如图所示,则cos θ= v 2v 1=34,θ=41°24′. 船的实际速度为:v 合=v 21-v 22=42-32 m/s =7 m/s.故渡河时间:t ′=d v 合=1007s =10077 s ≈38 s. 思维拓展当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v 1大于水流速度v 2时,船航行的最短航程为河的宽度,此时船头指向应与上游河岸成θ角,且cos θ=v 2v 1. 如果水流速度v 2大于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v 1,则不论船的航行方向(船头的指向)如何,总要被水冲向下游,那么,怎样才能使漂向下游的距离最小,从而使航程最短呢?如图所示,以v 2矢量的末端为圆心,以v 1的大小为半径作圆,当合速度的方向与圆相切时,合速度的方向与河岸的夹角最大,此时航程最短.由图可知sin α=v 1v 2,最短航程为s =d sin α=v 2v 1d .此时船头指向应与上游河岸成θ′角,且cos θ′=v 1v 2. 小结:小船渡河问题一般有渡河时间最短和航程最短两类问题:1.关于最短时间,可根据运动等时性原理由船对水的分运动时间来求解,由于河宽一定,只有当船对水速度v 1垂直河岸时,垂直河岸方向的分速度最大,所以必有t min =d 1. 2.关于最短航程,要注意比较水流速度v 2和船对静水速度v 1的大小情况,若v 1>v 2,船的最短航程就等于河宽d ,此时船头指向应与上游河岸成θ角,且cos θ=v 2v 1;若v 2>v 1,则最短航程s =v 2v 1d ,此时船头指向应与上游河岸成θ′角,且cos θ′= v 1v 2.如果物体在一个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在与它垂直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合运动的轨迹是什么样的?提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 1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应如图所示,而加速度a 与v 2同向,则a 与v 合必有夹角,因此合运动的轨迹为曲线.知识拓展1.合运动和分运动总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没有合运动也就没有分运动,反之也成立,即没有分运动也就没有合运动.对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的这个特点,我们把它称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等时性原理.也就是说,在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合运动持续的时间和各分运动所持续的时间是相等的.2.在红蜡块运动的过程中,虽然体现出来的是合运动的运动效果,但各个分运动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并不会因为参与了运动合成而改变自己的状态,在运动的合成的过程中,各个分运动是互不影响的.我们把这个特点称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独立性原理.课堂训练1.关于运动的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合运动的速度一定比每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B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C .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直线运动D .两个分运动的时间,一定与它们的合运动的时间相等2.如果两个分运动的速度大小相等,且为定值,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个分运动夹角为零时,合速度最大B .两个分运动夹角为90°时,合速度大小与分速度大小相等C .合速度大小随分运动的夹角的增大而减小D .两个分运动夹角等于120°时,合速度的大小等于分速度参考答案:1.解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和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同样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因此两个互成一定角度的速度合成之后合速度的取值范围为:|v 1-v 2|≤v ≤v 1+v 2,所以A 是错误的.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方程是y =v y v xx ,说明它是直线运动,所以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即B 是正确的.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其运动轨迹取决于两个分运动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C 选项中没有明确这个问题,所以不能断定合运动一定是直线,故C 是错误的.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等时性,我们知道两个分运动的时间一定与它们的合运动的时间相等,D 是正确的.2.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我们知道两个分速度合成之后的范围为|v1-v2|≤v≤v1+v2,由此可以判断当两个分速度夹角为零时合速度最大,夹角为180°时合速度最小,且合速度的大小随着分速度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当两个分速度相等、夹角为90°时,合速度并不与分速度相等,所以B是错误的.当夹角为120°时,合速度与分速度大小相等,所以D是正确的.答案:ACD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方案一>实验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后讨论:由于小球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形磁铁时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后讨论:由于小球在运动方向受磁力作用,会使小球加速或减速,但仍做直线运动.实验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时小球将如何运动?学生实验后讨论:由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个侧力,小球将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而做曲线运动.问题一:物体有初速度但不受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问题二:物体没有初速度但受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问题三:物体既有初速度又受外力时,将做什么运动?结论:a.当初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或相反)时将做直线运动.b.当初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做曲线运动.<方案二>实验探究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钢球、磁铁.演示:小钢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初速度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问题:给你一块磁铁,如何使小钢球做①加速直线运动;②减速直线运动;③曲线运动.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分析论证:。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一节曲线运动教案(14)

2010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知识图解]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性质:⑾运动线速度:v=⑿角速度:ω=⒀周期:T=⒁向心加速度:a=⒂向心力:F=⒃离心运动的条件:F供=0或F供⒄F需曲线运动平抛运动曲线运动条件: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它的初速度不在⑴上质点在某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运动性质:一定是变速运动知识图解答案:⑴同一条直线;⑵运动的合成与分解;⑶匀变速;⑷匀速直线;⑸自由落体运动;⑹下落高度h ;⑺初速度v ;⑻下落高度h ;⑼竖直向下;⑽中;⑾变速;⑿s 2r r tTπω==;⒀2v ;tTrφπ==⒁22r v ππω=;⒂222v 2();r r r T πω==⒃222v 2();m m r mr r Tπω==⒄<。
[专题突破]临界问题:物体由某种物理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中间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通常称之为临界状态,涉及临界状态的问题叫做临界问题。
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思路(1)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研究对象所经历的变化的物理过程, 找出临界状态。
(2)寻找变化过程中相应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找出临界条件。
(3)以临界条件为突破口,列临界方程,求解问题。
专题一:平抛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典例1如图5-1所示,排球场总长为18m ,设球网高度为2m ,运动员站在网前3m 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
(1)若击球高度为2.5m ,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出界,求水平击球的速度范围;(2)当击球点的高度为何值时,无论水平击球的速度多大,球不是触网就是越界?<解题慢镜头> (1)排球被水平击出后,做平抛运动,如图5-2所示. 若正好压在底线上,则球在空中的飞行时间:s s g h t 21105.22201=⨯==由此得排球越界的临界速度s m s m t x v /212/2/112111===。
若球恰好触网,则球在网上方运动的时间:s s g H h t 10110)25.2(2)(202=-⨯=-=得排球触网的临界击球速度值s m s m t s v /103/10/13222===. 要使排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水平击球速度v 的取值范围为:s m v s m /212/103≤<.(2)设击球点的高度为h ,当h 较小时,击球速度过大会出界,击球速度过小又会触网,临界情况是球刚好擦网而过,落地时又恰好压在底线上,如图5-3所示,则有:gH h x g h x )(2221-=,得m m x x H h 1532)123(12)(12212=-=-=.即击球高度不超过此值时,球不是出界就是触网. <答案>(1)s m v s m /212/103≤<(2)3215m <反思总结>物理问题中往往会因物理的量变常常引起不同的物理过程的质变,符合某一定物理过程的物理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变化范围的边界值其实也是一个临界值。
高中物理 第五章 曲线运动小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概念总览详解:暂无2.曲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曲线运动中的合力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详解:曲线运动的特点:1、物体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2、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是时刻变化的,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3、物体的路程总是大于位移的大小;4、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外力和相应的加速度一定不为0。
5、重要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实例:1过山车和行星绕着太阳运动的运动轨迹都是一条曲线.2、两图中的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沿半径方向的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的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指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1.等时性:各分运动经历的时间与合运动经历的时间相同。
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
3.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详解:暂无实例:蜡块同时参与两个分运动:A运动到B,从A运动到D蜡块最后的运动表现为:从A运动到C等时性:分运动A→B与A→D的时间相等独立性:分运动A→B与A→D互不影响等效性:蜡块先上浮运动再水平运动最后也能到达C点4.矢量运算法则1.运动的合成:①如果分运动都在同一直线上,则可选取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量取正,与正方向相反的量取负,将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
②如果分运动互成角度,运动合成时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运动的分解:①确定合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方向);②根据合速度产生的实际运动效果确定分速度的方向;③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
详解:高中阶段遇到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一般都能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知识网络【教学过程】★重难点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曲线运动的思维流程:(欲知)曲线运动规律――→等效分解(只需研究)两直线运动规律――→等效合成(得知)曲线运动规律。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合运动与正交的两个分运动的关系(1)s=x2+y2——(合运动位移等于分运动位移的矢量和)(2)v=v21+v22——(合运动速度等于分运动速度的矢量和)(3)t=t1=t2——(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和同时性)2.小船渡河问题的分析小船渡河过程中,随水漂流和划行这两个分运动互不干扰,各自独立而且具有等时性。
(1)渡河时间最短问题:只要分运动时间最短,则合运动时间最短,即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渡河时间最短,t min=dv船。
(2)航程最短问题:要使合位移最小。
当v水<v船时,合运动的速度可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为河宽。
当v 水>v船时,船不能垂直到达河岸,但仍存在最短航程,当v船与v合垂直时,航程最短。
3.关联物体速度的分解在运动过程中,绳、杆等有长度的物体,其两端点的速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但两端点的速度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确定;二是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特别提醒:关联物体运动的分解1.常见问题:物体斜拉绳或绳斜拉物体,如图所示。
2.规律:由于绳不可伸长,绳两端所连物体的速度沿着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同。
3.速度分解方法:图甲中小车向右运动,拉绳的结果一方面使滑轮右侧绳变长,另一方面使绳绕滑轮转动。
由此可确定车的速度应分解为沿绳和垂直于绳的两个分速度。
甲、乙两图的速度分解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小船匀速横渡一条河流,宽200m,当船头垂直对岸方向航行时,从出发点经时间400s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处,求:(1)水流的速度;(2)若船头保持与河岸成某个角度向上游航行,使船航行的轨迹垂直于岸,则船从出发点到达正对岸所需要的时间.【答案】(1)(2)【解析】根据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时性,即可求解水流的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得船在静水中速度,当船的合速度垂直河岸时,依据矢量的合成法则,求得合速度大小,从而求得到达正对岸的时间.(1)当船头垂直对岸方向航行时,从出发点经时间400s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处,将运动分解成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再依据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那么设水流速度为(2)由题意可知,设船在静水中速度为v c,则有:当船头保持与河岸成某个角度向上游航行,使船航行轨迹垂直于岸,则合速度大小因此船从出发点到达正对岸所需要的时间★重难点二、平抛运动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平抛运动是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它的动力学特征是:水平方向有初速度而不受外力,竖直方向只受重力而无初速度,抓住了平抛运动的这个初始条件,也就抓住了它的解题关键,现将常见的几种解题方法介绍如下:1.利用平抛的时间特点解题平抛运动可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抛出的时间相同,下落的高度和竖直分速度就相同。
2.利用平抛运动的偏转角度解题设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高度为h ,水平位移为x 时,速度v A 与初速度v 0的夹角为θ ,由图可得:tan θ=v y v x =gt v 0=gt 2v 0t =2h x ①将v A 反向延长与x 相交于O 点,设AO =d ,则有:tan θ=h d解得d =12x ,tan θ=2h x =2tan α ② ①②两式揭示了偏转角和其他各物理量的关系。
3.利用平抛运动的轨迹解题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已知抛物线上任意一段,就可求出水平初速度和抛出点,其他物理量也就迎刃而解了。
设图为某小球做平抛运动的一段轨迹,在轨迹上任取两点A 和B ,分别过A 点作竖直线,过B 点作水平线相交于C 点,然后过BC 的中点D 作垂线交轨迹于E 点,过E 点再作水平线交AC 于F 点,小球经过AE 和EB 的时间相等,设为单位时间T 。
由Δy =gT 2知T =Δy g =y FC -y AF gv 0=x EF T =gy FC -y AF ·x EF ★平抛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的应用推论1:平抛运动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和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关系:tan θ=2tan α 推论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平抛运动与斜面相结合问题的处理方法平抛运动经常和斜面结合起来命题,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挖掘隐含的几何关系。
常见模型有两种:(1)物体从斜面平抛后又落到斜面上,如图所示。
则其位移大小为抛出点与落点之间的距离,位移的偏角为斜面的倾角α,且tan α=y x =gt2v 0。
(2)物体做平抛运动时以某一角度(φ)落到斜面上,如图所示。
则其速度的偏角为(φ-α),且tan(φ-α)=v yv 0。
【典型例题】滑雪比赛惊险刺激,如图所示,一名跳台滑雪运动员经过一段加速滑行后从O 点水平飞出,经过6.0s 落到斜坡上的A 点。
已知O 点是斜坡的起点,斜坡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o ,不计空气阻力。
求:(1)A 点与O 点的距离L ;(2)运动员离开O 点时的速度大小;(3)A 点的速度。
【答案】 (1)300m (2)40m/s (3)1052/m s【解析】(1)运动员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则有: 21sin372L at ︒=, 2sin373002sin37gt L m ︒==︒(2)运动员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0cos37L v t ︒=,解得040/v m s =(3)落到A 点时,运动员的水平速度040/x v v m s ==竖直速度60/y v gt m s ==故运动员落到A 点时的速度大小2201052/y v v v m s =+=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α角3tan 2y x v v α== ★重难点三、圆周运动中的临界问题★当物体从某种特性变化为另一种特性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通常叫做临界状态,出现临界状态时,即可理解为“恰好出现”,也可理解为“恰好不出现”。
1.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1)不滑动质量为m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或随圆盘一起转动如图甲、乙所示)时,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F fm 时,物体运动的速度也达到最大,即F fm =m v 2m r ,解得v m =F fm r m 。
(2)绳子被拉断 质量为m 的物体被长为l 的轻绳拴着如图所示),且绕绳的另一端O 做匀速圆周运动,当绳子的拉力达到最大值F m 时,物体的速度最大,即F m =m v 2ml ,解得v m =F m l m 。
这就是物体在半径为l 的圆周上运动的临界速度。
2.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一般情况下只讨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
(1)轻绳模型如图所示,细绳系的小球或在轨道内侧运动的小球,在最高点时的临界状态为只受重力,即mg =mv 2r ,则v =gr 。
在最高点时:(1)v =gr 时,拉力或压力为零。
(2)v >gr 时,物体受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3)v <gr 时,物体不能达到最高点(如图)。
即绳类的临界速度为v 临=gr 。
(2)轻杆模型如图所示,在细轻杆上固定的小球或在管形轨道内运动的小球,由于杆和管能对小球产生向上的支持力,所以小球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在最高点的速度大于或等于零,小球的受力情况为:(1)v =0时, 小球受向上的支持力F N =mg 。
(2)0<v <gr 时,小球受向上的支持力0<F N <mg 。
(3)v =gr 时,小球除受重力之外不受其他力。
(4)v >gr 时,小球受向下的拉力或压力,并且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即杆类的临界速度为v 临=0。
特别提醒:对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1)要明确运动的模型,即绳模型还是杆模型。
(2)由不同模型的临界条件分析受力,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典型例题】如图所示,小球A 质量为m .固定在轻细直杆L 的一端,并随杆一起绕杆的另一端O 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如果小球经过最高位置时,杆对球的作用力为拉力,拉力大小等于球的重力.求:(1)球在最高位置时的速度大小;(2)当小球经过最低点时速度为6gL ,球对杆的作用力和球的向心加速度.【答案】 (1)2v gL =;(2)7mg ,方向竖直向下;球的向心加速度为6g ,方向竖直向上【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小球做圆运动的条件,合外力等于向心力.2v mg F m L+=① F=mg ②解①②两式得: 2v gL =(2)根据小球做圆运动的条件,合外力等于向心力. 2v F mg m L-= 所以F=mg+ 2v m L=7mg 由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杆的作用力为7mg ,方向竖直向下. 球的向心加速度26v a g L==,方向竖直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