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与表演乡村市集与胡集书会关系——兼及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探索胡集书会进校园的传承与发展

探索胡集书会进校园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胡集灯节书会,也叫胡集书会,最初是形成于民间的一种自发行的曲艺活动。
本文旨在通过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说唱艺术——山东胡集书会的介绍,将其推广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以使其能够更好地继承和保留下来,进而发展民族文化,体现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作用,同时也为保持我国的多元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胡集书会;校园;发展2021年1月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
胡集书会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会进校园,不仅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培养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使得传统文化不至于被人们淡化和遗忘,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复苏和繁荣发展。
一、探究胡集书会悠远厚重的灿烂文化胡集书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元初兴起到清代中叶的鼎盛时期;晚清伴随着战争与自然灾害的衰败时期;民国到抗日战争之前,是一个小小的繁荣时期;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期;上世纪八十年代胡集曲艺厅建成,书会重新绽放光彩,进入一个高潮期。
新世纪初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00年书会再现盛况;2007 年以来,胡集镇政府通过“政府买单,送书下乡”的方式,广邀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齐聚胡集,为群众免费送书下村,让群众在家门口都能听到脍炙人口的曲艺;新世纪二十年代借助网络平台将胡集书会推上“云端”,进入千家万户;2020年春节之后,受疫情影响,胡集书会暂时停业。
山东省文联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在2021年发布《关于举办2021年中国胡集灯节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和青年曲艺作品网上展览的通知,向全国征集优秀曲艺作品,推动曲艺事业向前发展。
尤其2023年胡集书会以“赶黄河大集,品曲艺古韵为主题”精彩登场,阔别三年的线下胡集书会回归,首次实现线上线下“双演”合璧,800年的老汤熬成的文化大餐令人回味无穷。
二、探索“书会进校园”的传承路径及形式1、书会进校园的必要性---素质教育与传承文化相辅相成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人文底蕴”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
探析胡集书会的民俗特色及价值

探析胡集书会的民俗特色及价值【摘要】“胡集书会”是与河南的“马街书会”并称的全国两大书会之一。
自元代形成以来,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以曲艺演出贸易为核心的文化市场。
本文从胡集书会的历史特征、社会功能及价值意义方面来探析其民俗特色及其能绵延几百年至今的原因,研究这一兼容民间信仰、民俗及经贸活动的文化空间。
【关键词】胡集书会民俗特色价值意义胡集书会是中国北方的一大曲艺盛会,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偏节。
俗定正月十二逢集时书会开始。
正月十一之前,来自各地的说书艺人,沿途说书卖艺,带着乐器和被褥,赶到胡集,散住在镇上各客栈中。
这称为“前节”。
正月十二大早,说书艺人来到集上,摆摊扯旗,登场献艺,由这天一直到正月十六,为“正节”。
从正月十二晚间起,艺人在各村连续几天说唱,若主人挽留,艺人就继续说唱下去,若主人不留,艺人就再赶正月十七的大集书会。
从十七日至二十一日,称为“偏节”,偏节过后,书会才散场。
2006年6月,胡集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胡集书会无论从文学艺术的范畴,或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它都有极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的民间曲艺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间。
1民俗特色1.1历史悠久,规模宏大。
关于胡集书会具体源于何时何事,认识不一致。
据《惠民县志》记载:胡集书会始于元,兴于明清。
也有学者认为胡集书会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
有关书会起源的确切年代和起因尚难定论。
宣传报道中被广泛采用的“七百年历史”的说法值得商榷,目前并无确切的史料证明。
据笔者的调查,很多老艺人也都听说过师爷赶书会的事情。
根据这些说法推测,有口述证明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后期。
据考察,每年书会都有来自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地区的说书艺人,千里迢迢赶到书会说书亮艺,以曲会友。
滨州附近各地喜欢听书的百姓,也不辞辛苦赶到胡集,形成万人空巷的自然“广场文化”奇观。
胡集灯节书会_小学作文

胡集灯节书会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胡集灯节书会,感谢您的阅读!在惠民县胡集镇,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灯节书会。
胡集灯节书会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据传说,早年某春节后胡集第一个大集,从南方来了一档子说渔鼓书的,从北方来了一档子说大鼓书的,双方因互不服气发生争执。
翌年元宵节前,各自便邀来更多艺人相争。
如此延续,艺人和观众逐年增多,这里逐步成了说书人竞技献艺、各续师承的圣地。
因书会恰逢元宵节,故称胡集灯节书会。
灯节书会起于元朝,兴于明清。
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
是全国三大书会之一。
胡集书会分为前节、正节和偏节。
每年的正月十一之前,来自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带着乐器和被褥,三三两两地云集胡集,一些曲艺爱好者也随之而到,散住在镇上各客栈中。
艺人们来胡集的途中,大都沿途说书卖艺,这称为“前节”。
正月十二凌晨,各路说书人便来到集上,摆下摊子,扯旗挂牌。
上午10时,鼓乐、鞭炮齐鸣,书会正式开始,艺人们各自登场献艺一比高低。
由于正值元宵节,当地民间还有跑龙灯、旱船、扭秧歌、踩高跷、抬芯子、杂耍、武术等传统艺术表演,自正月十二到十六,书会达到高潮。
这便是“正节”。
书会上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毛竹板书、评书、渤海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渔鼓书等等。
当地群众特别爱好听书,书会上人山人海,把说书人围得水泄不通。
同时,各村还派出内行人士到书会上挑选中意的节目,邀请艺人到本村说书并付给一定报酬。
周围各村接连几天都沉浸在听书欢乐之中。
若主人不再继续挽留,艺人们须赶完正月十七的大集书会后再沿途卖艺返乡。
正月十七至二十一日,称为“偏节”。
书会期间,艺人们互相拜年,交换书目,切磋技艺,收徒拜师,使“说书”这一宝贵的民间曲艺文化得以传承和光大。
去年的灯节书会中,有金陵十二钗、踏雪寻梅;今年的灯节书会,则有双龙戏珠、八仙过海。
正月十二那天,虽然天气不太好,但人们还是出来一同欢度这灯节书会。
我走出家门,到外面一看,啊,外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乡镇赶集体验农民文化艺术的力

乡镇赶集体验农民文化艺术的力在当代社会中,农村文化艺术作为中国乡镇地区的独特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传统价值。
乡镇赶集活动作为农村社区中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不仅带给农民朋友们购买日常所需的机会,更是展现农民文化艺术的窗口。
下面,我将就乡镇赶集如何体验农民文化艺术的力量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乡镇赶集的历史渊源就像大城市有繁华的商业街和购物中心一样,乡镇赶集对农村人民而言,是指望能够近距离买到生活所需品的重要去处。
乡镇赶集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赶集活动在中国农村社区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给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是社交、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所。
第二部分:农民文化艺术的体现正是因为乡镇赶集的存在,农民文化艺术得以得以展示和传承。
在赶集活动中,不光有新鲜的农产品和农资产品,还会有各种手工艺品和农民艺术展示,如面塑、剪纸、陶器、木雕、纺织品等。
这些艺术品体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艺术表演与传统习俗的碰撞乡镇赶集也不乏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如民间舞蹈、魔术、杂技、小品等。
这些表演不仅给乡镇带来欢乐,也是农民对农村传统习俗的一种诠释。
例如,春节期间的舞狮表演和踩高跷等节庆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更将农民文化艺术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传承下去。
第四部分:农民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乡镇赶集不仅是对农民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对其创新的机会。
很多农民会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创作农民艺术品,赢得了不少市场和游客的青睐。
与此同时,一些乡镇还开设了农民艺术培训班,为有兴趣从事艺术创作的农民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结语:乡镇赶集作为农民文化艺术的展示和传承窗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种形式,农民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富有审美价值的农民艺术品也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使农民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乡镇赶集,走进乡村,体验农民文化艺术的力量。
关于山东胡集书会现代启示的探析

关于山东胡集书会现代启示的探析作者:成惠玲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胡集书会这种民间说唱艺术概貌地介绍,引发出对现代社会启示意义的阐述。
从而提出要重视这种本土文化,以便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山东胡集书会;现代启示“胡集书会” 是中国仅存其二的民间说唱艺术盛会,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二,在山东省惠民县的胡集镇,传统曲艺艺人定期在此集会献艺。
书会上的曲艺表演异彩纷呈,以西河大鼓、木板大鼓、竹板书、评书为主,同时还兼有乐亭大鼓、渤海大鼓、毛竹板、河南坠子、山东琴书、东路大鼓、山东快书、沧州大鼓、渔鼓、数来宝等多种说唱艺术形式。
这些艺人大部分来自山东省境内的各县市,也有少数来自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内蒙古、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胡集书会无论从内容、形式、艺人的表演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都体现着音乐与人或音乐与文化的生存关系,从而折射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一、胡集书会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被作为一种全新理念提出,强调要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所以,我们要立足本土文化,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从而进一步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壮大民族实力,为人类的美好理想做出更大贡献。
胡集书会的地域或民族特性十分明显,它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民俗、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因素浑然一体,发挥着对本土人民广泛而持久的教化作用。
胡集书会在演出内容上,除了根据古代小说、戏曲改编的大书外,还有大量表现当地生活内容的小段。
这些小段取材于当地发生的实事,为当地民众所熟悉,听起来感到亲切可依;胡集书会在艺术风格上,由于运用的口头性语言和俚俗方言古朴自然、是原汁原味的民众生活用语,容易与民众的思想和情感保持一致。
旋律也是当地语音地采用,反映出当地语言的本土气质,这就形成了书会特有的艺术风格。
胡集书会: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下)

把新传媒 、 新艺术的挑战转化为机 遇 , 从而再现 “ 满街琴鼓争鸣 , 万众赶 会听 书” 的盛况 呢?这不仅是对 有着近8 0 0 年历史 的胡集 书会 的考量 ,也是 为数 众 多的民间艺术形 式需要认真面对 的 问题。
田晓剑
民歌 : 会跳 笙 呢 么来跳 笙 , 不会 跳 笙 呢 么蹲墙根 。( 云 南 山歌 )
档 ,到上 世 纪 5 0 年代 初 , 每
然而 , 随着 时代 的变化 , 电视 、 电
年聚集 的艺人也在 三百档以上。但在 影以及 新兴媒介的普及让 人们的选择 曲艺剧 目创作 的衰 落、 曲艺 “ 文革 ” 期间 , 胡集书会 一度销声匿迹。 日益 丰富 , 党 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以后 ,书会 人才 的青黄不接等都让传统 胡集书会 遭遇 了> 中 击。那 么, 胡集书会怎样才能
起 胡 集 。 当地 政 府 还 加 强 与 各 地 民 间 艺 就 陆续有说 书艺 人在每 年 人的联系 ,主动邀请他 们参加胡集 书 元宵灯节前后汇集于此 , 登 会 , 由政府为 艺人安 排食 宿 , 提供演 出 场献艺。到 明清时期 , 每届 场所 , 为每 年一 届的 “ 书会 ” 提供 了极 书会参 会艺 人 多达 四五 百 大便 利 。
胡集书会 . 窝 撼 翡 癣麟 瓣薅 . “ 胡集书会 ”成 了当地和周 家协 会主席 、著名评 书表演艺术家 刘
没有收音机和报刊的年代 , 多万元 , 修建 了大型曲艺厅 。中国曲艺
在没有 电影、 电视 甚至 开始 复苏 。1 9 8 6 年, 胡集镇政府拨款3 0
边群 众一年 一度 的新春 企 兰芳 , 著名相声演 员姜 昆、 唐杰忠 以及 盼和精神 慰藉。 他们对说书 山东快书著名表演艺术 家孙镇业等 曲 人非常尊敬 , 因为他们从说 艺大 师都曾莅临献艺 ,并借 助现代传 书 艺人 那 里 得 到 的 , 比从 教 播 工具 , 使胡集书会盛况空前 , 影响更 书先生那里得到的还要 多, 加深远。 2 0 0 6 年 ,胡集 书会被列 为首批 国 这些游走 乡村 的艺人 为他 2 0 1 2 年1 2 们 打开 了另一 个广 阔的精 家级非 物 质文化 遗 产之 一 ; 神世界。 艺人们对胡集也非 月 , 被选 为“ 春节特色文化活 动” , 来自 常向往 , 他们的艺术生命在 全 国各地 的民间艺人则称其 为 “ 草根 这里集结 、碰撞 、整合 、 升 维也纳 ” 、 民间艺术的 “ 活化 石 ” 。惠 民 华, 然后 由这里向周围数 以 县委 、县政府 对胡集书会采取 了一 系 百计甚至更多的村落传播。 列保护和振兴措施 。 从2 0 0 7 年起 , 胡集 所 以, “ 胡集书会 ” 已超越 了 书会 开 始 实行 “ 政 府 买单 , 送 ‘ 书’ 下 般 的乡村集市和 书会 , 从 乡” 活动 , 各村 请艺人 到村 中表 演 , 结 而 形成独树 一 帜的文化 品 束后艺人拿 着演出单可以到镇政府领 取报酬 ,以此 吸引更 多优 秀艺人走进 牌。
胡集书会艺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胡集书会艺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摘要】以2009年参加胡集书会的艺人为样本,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胡集书会艺人的基本情况。
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胡集书会艺人基本情况问题对策胡集书会(又名胡集灯节书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自发的、民间的、单纯的曲艺交流集散地,是曲艺艺人的表演舞台与交流空间。
作为书会主体的艺人,是书会生命力的象征:其参与档数显示了胡集书会的繁盛程度,其演出剧目代表着胡集书会的整体水平。
因此,摸清艺人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对现阶段曲艺的抢救与发掘,以及促进胡集书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了解胡集书会艺人的基本情况,笔者于2009年胡集书会举行期间,以与会的艺人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根据胡集镇文化站提供的艺人登记表,对其进行了编号,并从中抽选了40名艺人为调查目标。
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100%。
一、胡集书会艺人基本情况概述本次调查的艺人,大部分都是多次参加胡集书会的当地人(38人)。
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即可看出胡集书会艺人的基本情况。
(一)艺人呈现“老龄化”据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艺人为17.5%,40—50岁的艺人为20%,50—60岁的艺人为35%,60—70岁的艺人为22.5%,70岁以上的艺人为10%。
这说明,胡集书会的艺人群体呈现出老龄化。
同时,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缺乏年轻演员。
(二)对“政策环境”普遍为赞成态度据悉,胡集镇政府推出了“政府买单,送书下乡”的政策,即是无论艺人卖书成功与否,政府都会给予艺人一定的经济补偿。
同时,政府为艺人建立了曲艺厅,并且于2006年5月20日把胡集书会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9年把胡集镇申报为中国曲艺艺术之乡。
在本次调查中,对当前的“政策环境”持满意态度的艺人达92.5%。
从中反映了当前政府的政策符合艺人的利益需求。
乡村文化集市方案策划书3篇

乡村文化集市方案策划书3篇篇一乡村文化集市方案策划书一、活动主题“汇聚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二、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村文化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为了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我们计划举办一场乡村文化集市。
本次活动将以乡村文化为主题,展示乡村特色产品、美食、手工艺品等,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艺表演、民俗展览、亲子互动等,为游客提供一个了解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的平台。
三、活动目的1. 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2.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 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乡村旅游。
4. 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具体日期]地点:[详细地址]五、活动内容1. 乡村特色产品展示与销售组织当地农民和企业展示和销售自己的特色产品,如农产品、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
2. 文化表演邀请当地的文艺团队和艺人进行表演,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民俗舞蹈、民间音乐、戏曲等。
3. 民俗展览设置民俗展览,展示乡村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如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乡村建筑等。
4. 亲子互动设置亲子互动区域,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乡村生活,如农事体验、手工制作、亲子游戏等。
5. 美食体验设置美食摊位,让游客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农家菜、传统小吃等。
六、活动宣传1. 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发布活动信息和照片,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加。
2. 线下宣传在当地的乡镇、村庄、学校、企业等地方张贴活动海报、发放传单,提高活动的知名度。
3. 合作宣传与当地的旅行社、酒店、农家乐等合作,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加。
七、活动预算1. 场地租赁费用:[场地金额]2. 活动布置费用:[布置金额]3. 文化表演费用:[表演金额]4. 民俗展览费用:[展览金额]5. 亲子互动费用:[互动金额]6. 美食体验费用:[美食金额]7. 宣传推广费用:[宣传金额]8. 其他费用:[杂支金额]八、活动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确保活动场地和活动环节的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9期山东社会科学No.9总第19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3集市与表演:乡村市集与胡集书会关系探析———兼及胡集书会的保护与传承之道王加华张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山东济南250200)[摘要]胡集书会为我国两大传统书会之一,至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历史上,胡集书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与其所依靠的乡村大集胡家集密切相关。
此外,在胡集书会的具体运行、实践过程中,亦不可避免受到胡家集这一乡村市集的影响,如写书村落的分布范围、下村艺人的表演周期等,而这都表现出传统乡村市集或者说演出市场对胡集书会的巨大影响力。
因此,今天胡集书会要想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改革演出内容与表演形式以适应乡村民众的娱乐需求乃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胡集书会;乡村市集;市场需求[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09-0068-06胡集书会,又称为“胡集灯节书会”,位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与河南宝丰马街书会并称为中国两大传统书会,至今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①其中正月十二至十六为正节,十七至二十一为偏节,正月十二这天上午更是整个书会的最高潮,届时来自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甚至黑龙江等地的各地艺人竞相登台“亮书”,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以求能被周边村民看中而高价卖出。
周边各村的村民也纷纷于这天上午来到书会现场,挑选自己中意的说书人下村演出。
艺人与村民,在以胡家集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在相互的表演与考察、讨价与还价及请与卖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并维持了这一盛大的书会活动,并使之在很长时间内都保持着繁荣与昌盛。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传统曲艺活动盛会,胡集书会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2006年其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
但是,与马街书会相比,真正从学术角度对胡集书会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还相对少见,更多的还只是一些浮于表面的新闻报道与对书会事项的概况描述。
就少量成果而言,要么是从保护与发展层面进行的现实探讨,要么是对书会惯习的细致描画。
②而真正将胡集灯节书会放回到其所处微观地域社会环境中去,比如与村落家族、乡村集市的关系,进行探讨的更是少见。
郝沛然虽然就书会与集市的互动关系作了简要论述,但其更多还是从一种纯粹经济关系的角度来看书会与集市贸易是如何互动影响的③,而对于书会究竟是如何以市集为依托进行展演的却并未关注。
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市集与书会表演的关系角度进行探讨,具体如展演空间、涉及地域范围、表演的时间周期等。
④收稿日期:2011-06-28作者简介:王加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师,《民俗研究》编辑,历史学博士。
张玉,山东济南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
①与此说不同的是,目前有关胡集书会的官方文献称至少已有700多年历史,对此笔者将另撰文予以探讨。
②具体成果:如邓霞《乡民艺术的展销传统及当代性的思考:以惠民县胡集书会为例》(山东艺术学院2006年学士学位论文)、张献青等《星月留响天地留言:对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胡集书会的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1期)、张玉《民间艺人、书会传承与乡民社会———胡集书会调查与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代福梅《如何进一步开发惠民县胡集灯节书会》(《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等。
③郝沛然:《乡村贸易与民间书会:以山东省胡集书会为例》,《安徽文学》2009年第2期。
④本文的基本资料来源于2010年2月24日至3月1日在惠民县胡集镇进行的为期一周的实地调查,并辅之以已有研究之相关资料。
参加此次调查的有李浩、张玉、付伟安、刘清春、杨莹、张旭、艾小飞、佘康乐、刘星,在此表示感谢!一、乡村市集:民间艺人的日常展演空间在华北乡村各地,存在着一个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乡村集市系统。
与江南等发达地区相比,定期性是这一集市系统的最大特色,并在整个区域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①通常相邻集市在开集日期上是相互错开的,以便使交易者能有充分的回旋余地,而数个相互临近、日期错开的集市又构成一个区域市集系统,形成一个相对较为完整的商业流通网络。
就广大乡村民众而言,集市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物资交流之地,按照施坚雅的说法,它同时还是资金、劳务、信息、婚姻等的交流之区,从而使其所辐射范围内的村庄形成一个基层市场共同体。
②另外,娱乐性也是农村基层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
“基层市场和较高层次市场是专业说书人、戏班子、卖唱盲人、摆赌摊的、卖艺的、练杂技的、卖膏药丸药的以及魔术师等等人物的舞台。
不但村庄里明显缺少这类人,而且一般情况下小市上也见不到他们。
”③换言之,除节日及做寿、结婚等特殊场合外,集市可以说是艺人主要的日常展演空间。
惠民县胡集镇胡家集就是华北成千上万乡村市集中的一个,因其所依靠之胡家庄而得名为胡家集④。
至于胡家集设立的确切时间现已不可考,但肯定已有比较久远的历史。
光绪年间,胡家集就是领有政府司帖的7个在镇集市之一,只是当时其所在地胡家集村还未成为镇级设置⑤。
民国年间,胡家集的地位迅速上升,“胡家集以一市村市,握东南数县之金融中心。
南通济坯,北通□埕口下窪,均朝发夕至。
诚哉为齐北燕南一都会。
奚必殷汉王强藩之封”⑥。
据一些老年人回忆,当时村里光票号就有40多家。
与此同时,胡家集也进入了其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惠民县东南部甚至整个惠民最繁华、最热闹的大集。
“(惠民)境内商业中心在胡家集。
金融界之消息与城市区通,加以其地宜棉,又宜花生,收获之获利比谷粟较丰,富庶优于西北也。
”其中又尤其以木料市、牲口市最为出名,“为全县之最”⑦。
解放以后,胡家集仍旧维持了其作为一方区域中心市集的重要地位,只是盛况已大不如前。
不过,如今胡家集仍旧是周边村落中的第一大集,每年年初(农历),只有正月十二胡家集开集以后,其他集才会陆续开始。
胡集书会正是依靠着胡家集这样一个乡村大集而逐步繁荣兴盛起来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胡集书会,单纯是就正月十二大集(还有就是作为偏节的正月十七集)而言的,这是年后第一个大集,人们纷纷前来采办元宵节用品,故胡集书会又被称为胡集灯节书会。
但实际情况是,并非只有正月十二或十七集这两天,胡家集才有说唱艺人前来表演献艺。
事实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每当逢集,胡家集都会有艺人前来卖唱表演,是“见集都有说书的,就没有没有说书的时候”⑧。
有说评词书的,有说大鼓的,总会有很多档,随便支个场子就说起来,说到精彩之处再向围观的听众敛几个小钱。
说书的地点,最初是在真武庙前,后转到村中央十字路口旁的大坑内,坑内有水的时候再转到其他宽敞的地方。
由于有浓厚的听书氛围,每当逢集这天人们总是聚拢前来津津有味地听上一段,以至于读书的孩子忘记了上学,做小买卖的忘记了招呼客人。
有个卖馒头的,听《岳飞传》着了迷、入了戏,有人招呼他说:怎么不卖馒头了?他满怀悲愤地说:“不卖了!岳老爷都快死了,我还卖那个去!”也就是说,正月十二书会只是一年之中逢集那天表演中的一次。
另外,在整个惠民地区,也并非只有胡家集才是艺人的表演之地,在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
如距离胡集镇40多华里的原陈集乡政府驻地陈集村大集,逢集这天也都会有说唱艺人前来撂地表演。
总之,单纯就乡村市集上的艺人表演来看,正月十二胡集书会并非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如今其他集期已没有艺人前来表演了⑨。
此外,正月十二这天也特别盛大,前来的说书艺人特别多,所涉及地域范围也更为广大。
平日市集的说书艺人主要来自附近地区,如阳信等地,听众也主要来自胡家集村周边地区,几乎没有以村集体为单位请艺人下村表演的情况存在。
正月十二这天说书艺人则来自冀南、鲁北等广大地区,他们前来的主要目的也并非简单撂地表演以求敛几个小钱,而是争取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龚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比较分析———与江南、华南等地的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具体见[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0页。
现在,胡家集既是市集名称,同时也是村庄名称。
胡家集村原名胡家庄,后因市集的关系而改名胡家集。
光绪《惠民县志》卷5《舆地志·乡镇》。
民国《续修惠民县志》卷1《地域志》。
民国《续修惠民县志》卷10《产业志》。
采访对象:胡希文,男,53岁,胡集镇胡家集村人;访谈时间:2010年3月1日上午;访谈地点:胡希文家;访谈人:王加华、张旭。
事实上,若不是2006年胡集书会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胡集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政府买单),恐怕正月十二这天前来的艺人也会寥寥无几。
被周边村落集体看中而被请回村表演;听众的分布范围也更为广阔,周边乡镇所属村庄也有前来请说书艺人回村表演的情况存在。
另外,也并非只有逢集这天才会有艺人前来撂地表演,在每年的三月三庙会与九月十五大会①期间也都会有艺人前来表演。
三月三庙会即真武庙庙会,而九月十五会则是秋收后的地方物资交流大会,届时各方仕女客商纷纷前来,胡家集街上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各地说书艺人也纷纷于此时前来设场表演,力图赚得一份可观收入。
民国年间,大庙被政府征用,成为区公所驻地,但庙会却延续下来。
1937年日本入侵,庙会被迫停止,从此再未恢复。
1948年,为堵黄河决口,庙之大殿被拆除,如今更是只剩庙基,上面建了镇北旅店。
九月十五大会抗战时曾一度迁到镇东刘村,以躲避日机轰炸,后又迁回胡家集并一直延续下来,只是如今会期已被改变且再无艺人前来表演了。
总之,集市期间由于短时间内物流、人流的大量集中,使之成为一个进行说唱表演的理想空间,可以借机吸引大量听众前来观看、收听,而此时他们的口袋中通常又都是有钱的。
胡集书会,正是依靠了这样一个集市空间而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
二、集市圈:请书村落的分布空间每个乡村集市都会有一定的地域涵盖空间,吸引着其所辐射范围内的村庄民众前来交易。
这种集市与其所辐射村庄的空间构成就是集市圈。
依位置、层级及影响力之大小,每个集市圈所包含的村庄数量并不相同,多至近百村,少则二三村,甚至只有一村,以至于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所谓的“圈”②。
每个集市圈范围内的村庄,通常都会前往其所属集市进行商品交换。
当然,一个村庄可能会被包含在多个集市圈内,因此其所进行交易的市集也就不止一个,这也就是为什么相邻集市要在集期上相互错开的最主要原因。
但就同一个集市来说,虽然会有历时性变化,其所辐射的村庄范围在一定时期内却是相对稳定的。
施坚雅将传统乡村集市分为三个层级,即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
基层市场即能满足农民家庭所有正常需要的低级市场,是生产品向上流动的起点和消费品向下流动的终点;中间市场即在产品和劳务向上下两方的垂直流动中都处于中间地位的市场;中心市场即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有重要批发职能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