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合集下载

清代邵武府农村市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

清代邵武府农村市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

邵武府位于福建西北部,府治设于邵武,下设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四县。

邵武府为福建“上四府”之一,毗邻江西,历来是闽赣两省交流的重要枢纽。

明清时期,邵武府兴起了一批农村市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沿存至今,并仍为当地重要的农贸市场或政府驻地。

目前,关于福建市场史的研究成果颇丰①,但针对清代邵武府的农村市场的研究成果仍显不足②,亟待加强。

因此,对历史时期邵武府农村市场的发展与变化进行探究,对当下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仍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就清代邵武府农村市场的发展基础、发展概况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助益于福建地区的市场史研究。

一、清代邵武府墟市发展的背景邵武府的农村市场多被称为“墟”“市”“街”。

“墟”是最常见的用于农村市场的称谓,其规模通常比“市”要小。

仅在个别情况下与“市”混用,如建宁县的溪口米墟,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农村市场,但习惯上仍称之为“墟”而非“市”。

[1]“市”是通常用于规模较大的农村市场的称谓,当地人称“货鬻为市”“民之所居成聚亦有街市”[2]“聚民莫如市”[3],可见市的主要功能在于商业,并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街”也是常见的农村市场的称谓,多在邵武、光泽,其使用情况较“墟”“市”而言更为复杂。

“街”的定义本为“城之中外通衢皆为街”,即强调“街”的交通功能,但由于“街”往往因其交通便利而成为摊贩、店铺的聚集地,其商业功能渐渐得到强化,因而也成为了市场的称谓。

在邵武府,“街”通常以三种形式出现:第一,作为农村市场出现,通常与“墟”“市”平行或与“墟”“市”混称,如邵武县的界首街、严山街皆为独立的农村市场,光泽县的茶焙街、杭头街又名茶焙市、杭头市;第二,作为“市”的承载地出现,如光泽的止马市位于止马街;第三,作为“市”的组成部分出现,如光泽县的水口市在晚清时期拥有五条街道[4]。

此外,“会”也是农村市场的一种补充形式,指的是以年或其他较长的时间段为举办周期的市场,如泰宁县的朱口牛会、邵武县的和平牛会。

明清楚雄地区的集市与市镇

明清楚雄地区的集市与市镇

明清楚雄地区的集市与市镇明清时期的雄地区是一个集市与市镇发达的地方。

在当时,雄地区是商业繁荣的中心,各种商品和货物大量交易,形成了繁华的市场景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清时期雄地区的集市与市镇的特点和发展情况。

明清时期的雄地区主要是指现今中国山西省的雄县和邻近地区。

在这一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集市与市镇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如粮食、棉花、丝绸等农产品,同时还有手工艺品、矿产等商品。

这些商品成为了明清时期雄地区集市与市镇的主要交易对象,吸引了大量商贾和客商前来交易。

在当时的雄地区,集市是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集市上聚集了各种商品,包括农产品、手工艺品、织物、矿产等。

这些商品来自当地和周边地区,形成了货源充足的市场。

集市上的商贩们摆摊设点,摆放着各种货物,吸引过往的客商和买家前来交易。

集市上的交易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商贩们吆喝着各自的商品,客商们忙碌着挑选和交易,整个集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除了集市,雄地区还有许多繁华的市镇。

市镇是雄地区的商业中心,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活动的集中地。

在市镇里,有许多商铺和商业机构,如商行、钱庄、当铺等。

这些商业机构为商品的买卖和资金的融通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市镇成为了商业和金融活动的中心。

市镇上的商铺琳琅满目,橱窗里陈列着各种精美的商品,商家们穿着光鲜的衣服在店门口招揽生意。

钱庄内的银两来往不断,客户们挑选着各种金银首饰和古董进行交易。

在市镇上,人们不仅可以买到各种商品,还可以享受到各种服务,如包装、运输、饮食、住宿等,市镇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明清时期的雄地区集市与市镇的发达,得益于地区的繁荣和商业活动的兴盛。

在这一地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同时还有大量的商业机构和金融资源,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雄地区还有着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商品和货物,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在明清时期的雄地区,商贾们纷纷前来从事商品交易和金融活动。

农村集市发展历程简述

农村集市发展历程简述

农村集市发展历程简述
农村集市是指农村地区定期举行的市场活动,旨在满足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和贸易需求。

农村集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演变经历了以下阶段:
1. 初期发展:古代的农村集市大多数是在农作物丰收季节举办的,以贩卖农产品为主,交流农业技术和经验。

这些集市通常在乡村交界地带或交通便利的地方举办,规模较小。

2. 商业贸易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集市逐渐演变为农产品和日用品的贸易中心。

农村集市的经济地位提高,吸引了更多的商贩前来经营。

集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和时间。

3. 产业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需求的增加,农村集市逐渐拓展了商品种类,包括农产品、手工艺品、家居用品等。

集市成为了农村居民获取商品和服务的重要场所。

4. 城乡融合: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一些农村集市逐渐与城市的商贸网络相连接,成为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物资和信息流通的桥梁。

这种城乡融合的发展使农村集市日益规范化和专业化。

5. 现代化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化,农村集市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一些地区的农村集市引入了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等新技术,提升了交易效率和便利性。

总的来说,农村集市经历了从简单的贸易场所到经济中心的演变过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动,农村集市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发展战略】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发展战略】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许檀农村集市,是中国传统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集市的发展,也是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关于农村集市的研究,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成果。

①这些先行的研究从理论上、方法上,以及各区域的发展特色等方面,给笔者以诸多教益与启迪,也引起笔者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做一综合考察分析,并对农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概况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起源很早,“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小生产者之间的贸易至少可上溯到秦汉时代。

唐宋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坊市制度废弛,草市、墟集贸易日渐活跃。

宋代已有不少墟市征收商税,还有一些草市、墟集更因交通便利、贸易繁盛,逐渐发展为镇市。

不过,农村集市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禹、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

②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一个增至9个。

③在华北地区,州城、县城集市多是在明初设立的;乡村集市中则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明代中叶成化一正德年间兴建的,嘉靖一万历年间其数量更迅速增长。

④到嘉靖一万历年间,全国各主要省区大体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请参见表1表2)。

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在相当大范围内造成人口流失,经济衰退,明中叶以降发展起来的农村集市也遭到很大破坏。

如山东濮州,明代后期已有集市30余处,经明末清初兵燹水患,有2/3以上的集市“市椽无存,故址付之蔓草”,或“仅存一二颓椽败瓦”;有幸保存下来的几个集市也是“无南北聚物,市肆不过豆米麦及牲畜,较之昔已径庭也”。

河南淇县明代“旧有集场九处”,清初“仅存北关一处,其余俱废”。

⑤再如,广东灵山县明代中叶有墟市24个,“殆遭明季之乱……废墟者九,存者仅十有五”。

明代的集市

明代的集市

【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4)【文献号】636【摘要】内容提要:明代的集市在不同地区有不...,又分为许多类型。

自明初以来,由于社会安定...,集市数目和开市日期明显增多,集市贸易日趋繁荣。

明王朝十分重视集市的管...则统称为镇市或市镇。

明代的集市,由于开市的情...器市、毡货市、山货市等。

此外,还有明王朝特设的与北方蒙古...二、集市的发展明初,朱元璋为巩固其统...时还是不定期集市,到明末清初,七峪店等已发...历年间,开市次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县市每逢一...化,同时,也有力地表明了集市贸易的发展。

(【分类】史学【标题】明代的集市【作者】韩大成【期号】198706【总期号】183【页码】17【正文】内容提要:明代的集市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

因开市情况、贸易规模、贸易参加者以及所在地区的不同,又分为许多类型。

自明初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和商品经济逐渐发展,集市数目和开市日期明显增多,集市贸易日趋繁荣。

明王朝十分重视集市的管理,并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如:官府确定集市地点,规定开市日期,统一斛、斗、秤、尺,管制物价,严禁诈骗,等等。

集市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着积极作用,并密切了城乡之间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一、集市的名称与类型集市,是人们贸易有无和商贾凑集的场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是城市店铺贸易的补充。

由于地区的不同,对集市的称谓也不完全一样。

其中两广与江西、福建等地,或称集市为墟;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北直隶等地,则称之为集;四川部分地区称集市为亥;云贵地区或称之为街子,或称之为场;江南、浙江、湖广等地称较小的集市为市,规模较大且设有官署者为镇;但有的则统称为镇市或市镇。

明代的集市,由于开市的情况不同,约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不定期市:这是集市中最原始的形式。

这种集市既没有固定的店铺,也没有固定的集期。

《2024年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范文

《2024年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范文

《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篇一一、引言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

此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为该时期的特色。

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共同推动下,市场经济的活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也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明清时期早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影响及历史意义。

二、明清时期早期市场经济的特点1. 农业的商品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集中,农产品逐渐成为商品市场的主要供应物。

特别是棉、丝、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销售,大大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 手工业的繁荣:在传统手工业如陶瓷、丝织、造纸等行业的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的新兴行业,如棉纺织业等。

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商品种类丰富,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供给。

3. 商业的兴盛:商业活动的频繁使得商品的流通速度加快,同时也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特别是长途贸易的兴起,如海运贸易等,使中国与海外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4. 城市市场的兴起:城市成为了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各大城市如北京、南京、苏州等都有繁荣的市场和商业街区。

同时,农村集市也日益繁荣,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机会。

三、明清时期早期市场经济的影响1.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同时,也为国家财政提供了充足的税源。

2. 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的市场社会转型。

3.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随着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繁荣,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使得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得以充分体现。

4. 挑战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市场经济的发展挑战了传统的封建观念,使得人们的观念逐渐开放和现代化。

同时,也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明清时期早期市场经济的历史意义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中国集市的发展

中国集市的发展

中国集市的发展中国集市作为传统的商业形态之一,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集市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成为了文化交流、社交互动以及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集市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1. 古代集市的兴起古代中国的集市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集市主要是为了方便商品交易和物资流通。

随着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集市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特色。

2. 明清时期的繁荣明清时期是中国集市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集市如扬州的东关市、杭州的河坊街等相继兴起。

这些集市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商贾和游客。

3. 现代集市的转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集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型。

传统的露天集市逐渐被室内市场和商业街所取代,商品种类和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也对传统集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现状分析1. 规模和布局目前,中国的集市规模庞大,涵盖了各个城市和乡村。

大城市中的集市以商业街和室内市场为主,商品种类繁多,供应充足;乡村中的集市则以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为主,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

2. 功能和特色现代中国的集市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具有多种功能和特色。

一方面,集市是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结识朋友、交流信息;另一方面,集市也是文化传承和展示的平台,各地的特色商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在集市上得到了展示和推广。

3. 持续创新和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中国的集市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些集市引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供更加便利的交易环境;另一些集市则注重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打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三、未来趋势1. 电子商务与传统集市的融合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传统集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电子商务也为传统集市带来了新的机遇。

明清楚雄地区的集市与市镇

明清楚雄地区的集市与市镇

明清楚雄地区的集市与市镇1. 引言1.1 明清楚雄地区集市与市镇的发展背景明清时期的雄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集市与市镇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是雄地区集市与市镇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商业活动的兴旺和人口的增加,各地区纷纷建立起了一些规模不大但十分重要的集市与市镇。

这些集市与市镇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易场所,促进了商品流通与社会交往的发展。

雄地区的集市与市镇也成为各地商人争相前往的地方,各种名贵的货物和珍稀的物品在这里交易,使得雄地区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的雄地区集市与市镇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正文2.1 明清时期雄地区集市的形成与特点雄地区集市的形成源于地理因素。

雄地区地处交通要道,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因此吸引了大量商贾和游客聚集于此,促进了集市的形成。

雄地区集市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集市,雄地区集市在规模、商业品种和特色上均有所突出。

雄地区集市以木材、瓷器、茶叶等特产而闻名,吸引了更多的商贩和顾客前来交易。

雄地区集市的组织形式也较为完善。

集市设有专门的市场规划和管理机构,定期举办各类集市活动,如庙会、农耕展览等,为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的购物体验。

明清时期雄地区集市的形成与特点体现了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明清时期雄地区市镇的功能与组成明清时期雄地区的市镇在功能和组成上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市镇在此时期起到了政治管理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市镇是地方政府的基本单位,由地方官员和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共同管理,负责治安、税收、公共事务等。

市镇在经济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产、贸易和物流的中心。

在市镇内设有集市和商业街,供应各类日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吸引大量商品和人流。

市镇还是文化教育的场所,有书院、庙宇、戏台等文化设施,传承着地方文化和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集市,是中国传统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集市的发展,也是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关于农村集市的研究,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迄今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成果。

[①a]这些先行的研究从理论上、方法上,以及各区域的发展特色等方面,给笔者以诸多教益与启迪,也引起笔者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做一综合考察分析,并对农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农村集市的发展概况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起源很早,“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种小生产者之间的贸易至少可上溯到秦汉时代。

唐宋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坊市制度废弛,草市、墟集贸易日渐活跃。

宋代已有不少墟市征收商税,还有一些草市、墟集更因交通便利、贸易繁盛,逐渐发展为镇市。

不过,农村集市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明中叶以后,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

[②a]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一个增至9个。

[③a]在华北地区,州城、县城集市多是在明初设立的;乡村集市中则有相当一分部分是在明代中叶成化—正德年间兴建的,嘉靖—万历年间其数量更迅速增长。

[④a]到嘉靖—万历年间,全国各主要省区大体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请参见表1表2)。

明末清初的战乱天灾在相当大范围内造成人口流失,经济衰退,明中叶以降发展起来的农村集市也遭到很大破坏。

如山东濮州,明代后期已有集市30余处,经明清末初兵燹水患,有2/3以上的集市“市椽无存,故址付之蔓草”,或“仅存一二颓椽败瓦”;有幸保存下来的几个集市也是“无南北聚物,市肆不过豆米麦及牲畜,较之昔已径庭也”。

河南淇县明代“旧有集场九处”,清初“仅存北关一处,其余俱废”。

[①b]再如,广东灵山县明代中叶有墟市24个,“殆遭明季之乱……废墟者九,存者仅十有五”。

顺治末年,清政府为防范台湾郑成功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实行迁海,又使很多港口墟市遭到破坏。

如潮州府澄海县因迁海展界,原有12个墟市“废六存六”,几个重要港口墟市西港埠、东港埠、溪东埠等均因迁海而致“溪港湮塞”。

高州府吴川县的77个墟市中有16个因迁海而废。

[②b]从康熙中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战事已毕,社会经济复苏,集市也随之逐渐恢复,有些地区还有新的发展。

如广东遂溪县两家滩墟,位于遂溪、石城两县交界,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墟市,“迁海以来,商多陆行”,该墟遂废,康熙24年海禁开放之后,逐渐恢复[③b]。

乾隆八年编纂的山东《宁阳县志》记载,该县明代有集市十余处,“明季群盗蜂起,在乡(集市)皆废,国朝顺治四年哀鸿甫定,乡集从白马庙起以渐而复,今则市廛密如也”。

[④b]又如河南裕州之北关、兴隆镇、大酒店、券桥店等集均系康熙29年、30年知州潘云桂“招徕流寓”恢复或新设的;其后康熙45年莅任的知州董学礼设立了十二里河、表家店等集;雍正年间赴任的知州金理、宋名立等又先后增设了柏树冈、维摩寺、四里店、白草坟、五龙庙等数集[⑤b]。

不过,康雍年间也有相当部分地区尚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山东十府中就有六个府的集市此时尚未恢复到明代的平均水平[⑥b]。

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施坚雅教授将中心地理论引入区域市场研究[⑦b],使集市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七八十年代迄今,海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明清时期各省区农村集市的发展状况分别进行了考察,研究地区至少已涉及四川、江浙、安徽、湖广、江西、闽广、陕西、河北、山东等十余个省区(笔者所见的论著见附录)。

这些研究大多检索了大量方志,对明清时期各省农村集市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这里,我们将这些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制成表1。

其中,江浙皖三省因方志记载大多只列市镇,不记集市,故而是市镇数字,其余各省均为集市数。

表1 明清时期各省区集市发展状况表(1)资料来源:(参见本文附录,下同)①石原润b文表1;②许檀b文表1;③魏志强硕士论文附表;④高王凌a文表1;⑤李华a文(打印稿)附表3,该文正式发表时此表未刊出;⑥占小洪硕士论文附表;⑦陈铿前引文(打印稿)附表,该文发表时此表未刊出;⑧李华b文表5。

以上各省集市数据,均按本表的阶段划分重新进行统计。

⑨石原润a文表3,该表系以乾隆、嘉订为界将清代数据分为清代前半期、后半期两部分,本表分别将其归入清初、清末两栏,故与其他省区相比,这三省清初数字可能偏高,清末数字可能偏低。

*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系市镇数。

表2是依据表1数据所作的各省区每州县集市平均数。

该表可见,嘉靖—万历年间,各省区虽发展程度不一,但基本上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农村集市网;康熙、雍正年间集市数量较之明代已有所增长,不过除个别省区外增幅尚属有限;乾隆—道光年间大多数省区集市数量较清初有显著增长,其中直隶、山东增长在20%以上,广东、湖北超过50%,四川、江西的数字更是翻了一番还多;清中叶以后,绝大多数省区仍保持着继续增长的趋势,此外,新开发地区如东北三省集市也在迅速发展。

表2 明清时期各省区集市发展状况表(2)*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系市镇数。

表3是依据表2中各州县集市平均数对全国集市数量进行的估计。

在明代十三个布政司中我们有其中七个的集市数字,如果再加上河南、湖广、广东等布政司,全国主要省区合计集市数量约在一万上下,比清初的数字稍低些。

清代中叶,仅表中所列的11个省区集市合计已有18000余个,若再加上河南、山西、湖南、广西等省的数字,[①c]全国集市总数至少可达22000—25000个,清末当会超过三万。

表3 明清时期各省区集市发展状况表(3)①各省区州县总数系依收入集市数据的区域计算,故部分省区州县数与该省实际州县数有出入。

另,有些省区州县数明、清亦有变化。

②山东明代及清初为104州县,清代为107州县。

③江苏明代及清初以54州县计,清代以70州县计之。

④广东以清中叶数字计入。

*江苏、安徽、浙江三省系市镇数。

**系清初、清末两栏的平均数。

随着集市数量的大幅度增长,集市分布密度也大大提高了。

清代中叶,全国大多数省区已形成一个具有相当密度的农村集市网。

统计数字显示,清代中叶各省区的集市密度大体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平均每集交易面积在60—9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多在40—60平方公里,山区多在100平方公里以上;至于每集交易半径,平原多为3—5公里,山区多为5—7公里,平均约在4—6公里之间。

[②c]也就是说,小农赴集贸易一般只需1—2小时的路程,步行半日即可往返;山区距离稍远,一日也可从容往返;河网区由于水路交通之便,实际耗时则要少的多。

各省区之间集市密度相当接近,这或许可看作清代集市发展的某种整体性吧。

进一步的分析可看到,人口、耕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影响集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定数量的人口与耕地是维持一个集市最基本的条件。

市场是由需求决定的,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保证这一需求的第一要素。

但小农还必须有剩余产品可供出售,才能使他的各项需求从潜在的转化为现实的需求。

比较表4中平原区与山区两部分,平原人口密度多在每平方公里200人以上,而山区人口密度多在100以下,山区集市密度普遍低于平原区,人口稀少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于气候、水源条件的差异,南北方耕作制度亦有不同。

华北平原为旱作区,农作物大多一年一熟,部分地区两年三熟;而长江以南各省均为稻作区,大多一年两熟,条件好的还可一年三熟;故维持一个人的生活所需要的土地数量南北方也相差较大,北方旱作物区大致在3—4亩,而南方只需1—2亩。

当然土质、水源条件不同、商品化程度不同,同样数量的土地其实际收益仍会相差很多。

这些因素都会对市场需求量造成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各省区的差异(请参见表4)。

表4 清代中叶各省平原、山区集市密度与人口、耕地资源对照表资料来源:(1)各府面积、人口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88;山东分府面积有误,系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山东省图以称重法求出;又东昌府含临清直隶州,兖州府含济宁直隶州在内。

(2)集市数字直隶据石原润、山东据许檀、四川据高王凌、江西据詹小洪、广东据李华前引各文集市表统计,清代中叶缺载的州县,以相邻时段数字补入。

江苏据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页142—3,系市镇数;樊树志、陈忠平等亦做过统计,数字差距不大。

河北、山东二省平原各府人口密度、耕地条件相差不多,其集市密度也大致相同;而位于丘陵山区的各府人口密度约为平原区的一半,土质、水源条件亦差,其集市密度较低也就是自然的了。

四川各府中,成都府人口密度最高,达每平方公里500余人,需求总量较大;重庆府人口密度虽不甚高,但人均耕地最多,土地可提供的剩余产品较多,这两府集市密度较他府为高;位于山区的龙安府人口密度仅数十人,人均耕地又不足一亩,人口需求和所能提供的剩余产品均属有限,故集市密度大大低于其他各府;至于保宁府人口密度虽低,但人均耕地较高,其集市密度与平原区的潼州府不相上下。

江西各府中以临江府人口密度和人均耕地为最高,其集市密度也高于其他各府;赣州、南安二府虽位于山区,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也低于其他诸府,但集市密度并不太低,这大概是由于这两府位于大庾岭商路,自乾隆22年清政府限定广州独口通商,江浙闽诸省的丝、茶等货均需经江西翻越大庾岭入广东出口,而进口货物也需由广东翻越大庚岭入江西再转销各地,商品转运及流动人口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这条商路沿线南安、赣州等府市场的发展。

广东各府中以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府人口密度最高,集市密度也是最高的,每100平方公里墟市密度为3.5个,平均每集交易半径只有3公里,这一密度不仅在广东,即便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而粤北山区的嘉应州人口稀少,耕地条件也差,平均2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墟市;南雄州人口虽少,但耕地条件尚佳,而且位于大庾岭商道的广东一侧,其集市密度虽大大低于广州府,但与相邻的江西赣州、南安二府大体相同。

江南的苏州、松江二府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人口密度最高,为平原区一般密度的2—3倍,耕地条件亦佳,但这里的集市密度并不是最高的。

不过,这二府的数字是市镇密度,这一现象提示我们,集市的增长并非无限的,当它达到某一合理的购物距离之后,主要发展方向即可能转向另一个方面。

集市开市频率是反映其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

在既定的集市密度下,开市频率越高,市场的实际效率也就越大。

明清时期,在集市数量增长的同时,集市开市频率也呈增长趋势。

如福建邵武县和平墟、朱坊墟,明代每月仅开市一次,到清代中叶都已增为每旬两集,即每月开市六次;永定县溪口墟,乾隆时每旬一集,道光时增至每旬两集。

[①d]山东金乡县康熙年间共有乡集19处,其中每旬开市两次的9集,开市四次的9集,另有1集每旬只开市1次,总计每月开市57次;乾隆年间该县乡集增至23处,并全部改为“十日四集”,总计每月共开市92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