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千课徒画说:龚贤的山水授课稿

合集下载

诗情画意说山水(说课稿)

诗情画意说山水(说课稿)

诗情画意说山水——《写意山水》说课稿(课件展示)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

这是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的翁卷的诗《野望》。

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课件展示)接下来请让我带领大家进入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

我说课的内容是《写意山水》,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江西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对传承民族文化,发展艺术欣赏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绘画表现能力和培养民族自豪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件展示)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并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是我本节课设定的知识目标。

(课件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是本节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

(课件展示)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则是我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件展示)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是本课的重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则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课件展示)我将从感受——体验——创作——展示——拓展这几个环节教学山水画。

主要采用名画赏析、讲解示范、练习创作等教法、学法。

(课件展示)(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首先,我带领孩子们一同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代诗人奇伟瑰丽的诗篇(课件展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了无数画家们的创作欲望。

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山水画的创作历史,欣赏山水画(课件展示)。

浅谈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

浅谈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

浅谈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临摹教学【摘要】龚贤是中国南宋时期的画家,擅长山水画。

临摹教学是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仿名家作品来提升画技。

选用龚贤的山水画作为临本,可以让学生领会这种古代山水画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介绍了龚贤山水画的特点和风格,临摹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优势。

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表明,学生通过临摹龚贤的作品可以收获很多,并对绘画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结来看,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名家的作品作为临本,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技能。

通过临摹以龚贤山水画为临本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

【关键词】关键词:龚贤山水画、临摹教学、特点、风格、方法、步骤、优势、教学效果、收获、体会、总结、未来、教学方向。

1. 引言1.1 介绍龚贤山水画龚贤(1660-1737),字士美,号西坡居士,又号浮白,浙江富阳人。

清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尤以山水画见长。

他是清代之际浙派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龚贤山水画承袭和发扬了明代松堂派的传统,融合了宋代南北风格,以其雅致秀逸的笔墨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清代江南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龚贤山水画注重表现山水的空间感和变化,擅长描绘潇洒奔放的山石、苍劲挺拔的松树,以及清澈幽深的山泉溪流。

他的画作洗练简练,富有韵律感,给人以静谧幽深的感觉。

龚贤山水画还注重写意,不拘泥于形态,更注重意境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龚贤山水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他通过笔墨的表现,将自己对山水的情感融入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情有味。

龚贤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了临摹教学的重要素材之一。

1.2 临摹教学的重要性临摹教学是绘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

通过临摹,学生可以对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绘画水平。

龚贤画诀,精辟实用,建议收藏!

龚贤画诀,精辟实用,建议收藏!

龚贤画诀,精辟实用,建议收藏!清龚贤山光水影图卷局部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号柴丈人、半亩居人、钟山野老等。

祖籍江苏昆山,早年与复社成员多有往来,后移居南京。

因其独树一帜的诗画功力,多被推为金陵八家之首。

龚贤的艺术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简笔无皴或少皴的“白龚”时期,到探索过渡的“灰龚”时期,再到以“黑、厚、润、实”为特色的“黑龚”时期。

清龚贤《水墨山水》除却诸幅遗世独立的画作,画论方面龚贤亦有较多建树及流传:其为生计授徒(包括受其挚友——海安名望族徐逸的邀请,为其族晚辈教授书画)所作的诸幅课徒画稿以范作详细地讲授了山水画入门的要诀;其余文字还见于《柴丈画说》《龚安节先生画诀》《半亩园诗》《半千课徒画说》等。

龚贤对于作画的诸多领悟和技法讲解,实在不可多得,无论是对于龚贤的研究者,还是研习山水的爱好者,都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清龚贤《松林书屋图》作画要诀:1、“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

《半千课徒画说》2、“余此卷皆从心中肇述,云物邱(丘)壑屋宇舟船,梯磴蹊径,要不背理,使后之玩者可登可涉,可止可安;虽曰幻境,然自有道观之,同一实境也。

”林树中《龚贤年谱》引自《朵云》第63 集上海书画出版社清龚贤《水墨山水》3、“心穷造化之源,目尽山川之变,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

”故宫博物院藏龚贤《奇树图》卷自题4、“不可学古人, 不可不合古人。

学古人则为古人所欺。

吾常欲欺古人,然古人卒不可欺。

久之,然后见古人之道,势不能不合古人也。

此善于学古人者。

”泰州博物馆藏清人画册龚贤题跋5、“每有当意者, 归来则百遍摹之, 不得其梗概不止。

”《廿四幅巨册》跋6、“则知读书养气, 未必非画苑家之急事也。

”《廿四幅巨册·云山图》跋7、“余独不求媚于当世, 纪此一笑。

”刘海粟、王道云《龚贤研究集》(上)江苏美术出版社清龚贤《木叶丹黄图》8、“画有三远,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

平远,水景深,远烟云。

半千课徒画说:龚贤的山水授课稿

半千课徒画说:龚贤的山水授课稿

半千课徒画说:龚贤的山水授课稿(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半千课徒画说:龚贤的山水授课稿清·龚贤《半千课徒画说》二树一丛,分枝不宜相似,即十树五树一丛,亦不得相似。

其中有避就法,纵横法,变换法,破法,救法,改法。

二株一丛则两面俱宜向外,然中间小枝联络,亦不得相背无情也。

三株一丛,则二株家近,一株宜远,以示别也。

近者宜曲而俯,远者宜直而仰。

三株一丛,二株相似,一株宜变,二株直上,则一株宜横出,或下垂似柔非柔,有力故也。

三株不宜结,亦不宜散,散则无情,结是病。

树头树根皆宜参差,大约根在下,树头不得过彼树,下者近也。

上一分是远一分。

枝有上升,有旁出,有下垂,长枝则然,短枝不必。

枯枝短,春枝长,长则谓之条矣。

十树五树一丛,向上旁出枝不妨多,下垂不宜多,下垂枝破式法也。

三株一丛,或二株有根,一株无根,或一株有根,二株无根;三株俱有根,俱无根不得。

大约树曲而俯者根大,直立是根在土。

旁出枝宜长,长有致。

下垂枝只可一枝二枝,不得一树皆垂,他者不碍。

寒林复加横枝,更觉秀媚,或俯或仰,俗谓月牙枝,亦有浓淡。

寒林宜瘦宜长宜直,愈远愈直,远树枝无下垂,不见也。

枝一纵一横。

寒林近枝奇可也,远不宜奇。

寒林愈要向背有情。

淡墨种种,愈淡愈鲜,望之若有五色。

虽寒林欲望之有秀色,所以然笔健而墨润。

寒林墨气不宜太浓,若含烟露者淡故也,入烟一层又淡一层。

此浓叶也,一遍仍谓之秋林,有二遍三遍,五遍七遍之别。

二遍三遍晴林,五遍七遍雨林。

晴林要爽,叶密而气疏,雨林欲苍翠如滴。

点浓叶法,遍遍皆欲上浓下淡,然亦不可相悬绝。

一遍仍用含漿法,上浓下淡,自上点下。

点完不必另和新墨,即用笔中所含未尽之墨,依次自上点下,与初遍或出或入。

若所含之墨已干,将预先和成淡墨,稍茹一点于毫内,二遍已觉参差烟润,有浓淡之态矣。

若只点晴林,再将干笔似皴似染,笼罩一遍。

若点烟林、雨林、朝林,三遍即用湿墨将前三遍精神合而为一,望之更为蓊蔚。

龚贤山水画积墨法

龚贤山水画积墨法

摘要龚贤是我国著名的一位山水画家,他一生中主要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被人们誉为“金陵八家”之首。

龚贤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师承董其昌,又转益多师,兼收并蓄,学习米芾、米友仁父子,董源,倪瓒,沈周等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大师。

因此,他不仅注重传统的绘画技法,而且进行创新,创造了积墨法。

而龚贤的个人风格也经历了多次变化,由浅淡的“白龚”到黑劲的“黑龚”,而以“黑龚”时期的成就最高,他的创作历程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通过六个方面来对龚贤两种画风的转变进行论述。

首先是了解他的生平、学习和生活、技法、画风论述与“金陵八家”的关系,其次了解龚贤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特点,接下来分析龚贤风格转变的原因以及龚贤成就最高的“积墨法”的艺术特征,最后进行总结,研究龚贤的艺术影响与价值。

总之,从其绘画成就上,龚贤既是一位懂得吸取古人精华的画家,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画家。

关键词:龚贤;山水画;积墨法AbstractGong Xi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painter in Chinese history. In his life,he mainly lived in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lately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He is a great painter and known as the first of the “Eight masters in Jinling”.Gong Xian learned from his teacher Dong Qichang , Mi Fu, Mi Youren, Dong Yuan, Ni Zan, Shen Zhou and other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masters. Therefore, he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innovates and creates the “Ink Accumulation Method”. Gong Xian's personal style has also experienced many changes, from the simple "white Gong" to the "black Gong" of dark and vigorous, and the "black Gong" period ha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his creative process is worth lear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ng Xian's two painting styles from six aspects. First, understand his life, study and life, techniques, painting sty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ight masters in Jinling", then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ng Xian's painting style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n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Gong Xian's style change 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Gong Xian's highest achievement of "Ink Accumulation Method", and finally summarize and study Gong Xian's artistic influence and value. In short, Gong Xian is not only a painter who knows how to absorb the essence of the ancients, but also a painter who dares to innovate.Key words:Gong Xian; landscape painting; ink accumulation method目录引言 (1)一、龚贤的生平及其与“金陵画派”的关系 (1)二、龚贤的师承关系及其绘画风格与技巧的渊源关系 (3)三、龚贤山水画绘画技巧的演变过程 (5)(一)初期的“白龚”风格特色 (5)(二)过渡期的风格特色 (6)(三)后期的“黑龚”风格特色 (7)四、龚贤画风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原因 (8)(一)时代背景与生活经历的影响 (8)(二)传统绘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9)(三)道家、儒家的双重影响 (10)五、积墨法的艺术特征 (10)(一)注重空间层次感的表现 (10)(二)笔墨的表现富有强烈的光感 (11)(三)注重用墨的秀润之感 (11)六、龚贤的艺术成就与艺术价值 (12)(一)积墨法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12)(二)龚贤积墨法的意义、价值与艺术成就 (13)结论 (13)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龚贤积墨山水画的临摹

论龚贤积墨山水画的临摹
入刻 画 。 3 对 积 墨 法 的理 解
对于山水 画, 龚贤提出 了比较 系统的理论 , 正如他在 《 虚斋 名画续录》 卷三 中将 山水 画的创作 概括 为 四个基 本 的方 面, 即


柴丈 等。生于江苏省昆山县渡桥镇 , 是金陵八家之首 。“ 野逸画 派” 的重要代表人物。他 的足迹主要 在江苏长江两岸 , 他的作品 的蓝本 主要是江南 山川 , 表 现丘陵 , 低 山, 平川 的山水具有 显著 的地域性特征 。其 山水 画的突出成就在其运用积墨手法塑造 了 自成 蹊径 的黑龚画风。此外 , 龚 贤在绘画理论教 学思想 和方法 等方面的探索对明清之后的中国画和绘画教学都有很大影响。 龚贤生逢乱世 , 正值明清改朝之 际, 他中年 以前的生活极不 安定 , 过着颠 沛流离 、 贫 困孤苦 的生活。晚年 隐居南京清凉 山 , 主要靠卖 画授徒为生。龚贤 的山水画在师法传承上有着丰富而 清晰的脉络“ 山水董源称鼻祖 , 范宽僧 巨绳 其武 , 复有 营丘与郭
◎艺术研究 ◎
论龚 贤积 墨 山水 画的临摹
陈 立 云 (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摘 要: 龚 贤是 清代 著 名 的 山水 画 家 , 其 绘 画作 品 以 积 墨 法
7 1 0 0 6 2 )
为主, 龚贤独特的绘画 艺术风格 和绘画理论 对 中国山水 画创 作 具有 指 导 性 意 义 。 本 文通 过 解 析 龚 贤 的积 墨 山水 画探 讨 龚 贤积 墨 山 水 画的 临 摹 。 关键词 : 龚贤; 山水画; 积墨法; 临摹
之能事毕矣。 ”
举 摆脱 了对时流的依傍 , 卓然独立成家 。龚贤是有傲骨 的“ 性 孤僻 , 与人落落难 合” , 但他并 没有狂放之气 。他 的绘 画正如他 的为人。它始终是很实在 的 , 一步步地 往前。当他真 有所得之 时, 不免会显露出他的傲骨。研究龚贤 的艺 术侧重点 在他 的晚 期, 即在他 5 0岁以后 的 2 0年 。他经历 了国破家亡 , 漂泊谋 生的 艰苦磨难 , 他有了安定 的创作环境 。所有这 些都是龚 贤形成 自 己艺术风貌 的条件 。 龚贤成熟的绘 画特征和成就 : 在传统上 , 追求 神品和逸 品的 最高境界。即“ 综理宋元” “ 散 而为逸 品” 。具体 表现 为追求宋 元绘画的严谨结构和繁复 的大章法。以董源 巨然 的法度为 “ 本 根” , 用吴镇沈周的笔法 为骨骼 , 二米高房 山的墨法 为血 肉, 兼以 倪瓒黄公 望的意趣为游戏。在这些借鉴 , 结合 , 改造 中他 出以己 意, 不无创造 , 造就 自己的面貌 。他的大作品, 巨幅 , 大轴 以及手 卷等都追求神 品的境界 , 大丘大壑 , 气势逼人。其手卷 的表 现力 尤为突出 , 写尽山川奇境 , 极具 深度 , 令 人神往 。册 页则靠 近逸 品, 虽有寥寥数笔者 , 然大都偏 于严谨 , 以 自然生活 中的局部境 界为 目标 , 往往平 中出奇 , 结合 笔墨情趣 , 极 耐玩 味 ; 对 于 自然 , 即所谓造化 , 龚贤的观 察力和表现力都 是超群 的。他 足迹所 至 主要在江苏长江两岸 , 他作品 的蓝本 , 主要是 江南 山川 , 浑润华

龚贤的笔墨情趣

龚贤的笔墨情趣

龚贤的笔墨情趣龚贤的笔墨情趣来源 / 秦缘情的收藏复制·编辑 / 塞上齐翁取证于古人明末清初,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和“四王”为首的娄东派、虞山派,统治着当时的画坛。

他们主张“以古人为师,己自上乘”(董其昌《画竹》),反对”自出新意”,认为只有“与古人同鼻孔出气”,才能“下笔自然契合”(王时敏《西庐画跋》),甚至说只要学得“子久些子脚汗气,于此稍有发现乎”(王原祁《麓台题画稿》)就很满足了。

和这种复古主义美学思想相对立的是龚贤、石涛等人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他们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面对现实美,进行独立的艺术美的创造。

龚贤在《山水卷》中题道: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

非若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也。

然则今之学画者当奈何?曰: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

△半千课徒画稿△半千课徒画稿他将传统、生活与创造的关系论述得十分精辟,“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是说书画美来源于生活美,生活美是书画美的源泉,这是一切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根本前提。

他有力地批评了“今人泥粉本为先天,奉师说为上智”的那种以流代源的本末倒置的错误创作倾向。

所谓“取证”于古人、今人,就是在深入大自然,进行艺术实践时,将古人、今人的东西加以检验,证实对自己有用的,就汲取过来,作为营养;不足的设法补充;加以发展。

这无疑是对的。

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开始是“不得其梗概不止”,后来则“以己意出之”,最后聚众长于一炉,“自成一家”、“我用我法”,他指出当时一些画家的作品缺少自己的面貌,是最没有出息的。

他自己则坚决“独不求媚于世”,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实了这一点。

因此他的朋友周亮工《谈画录》赞扬他的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

”△龚贤扇面△龚贤扇面笔中锋则圆用笔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是其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历代画家、评论家无不对笔墨加以重视。

笔和墨之间,笔居主导地位,中国画史上经历了一个开始只重用笔,而后才讲笔墨并重的发展过程。

龚贤的艺术特征分析

龚贤的艺术特征分析

龚贤的艺术特征分析龚贤的课图稿是让我们学习的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料,本文通过去分析从树木山石,笔法用墨,布势构图三个方面总结出了龚贤的总特征,又从单幅的画作分析证明了这些观点,即厚和润。

他的笔墨和构图是特别惊奇的,不是繁就是简,繁到了极致,也简单到了极致。

龚贤的画是最有特点的,一眼就看的出来,一层一层的积染,或者是淡的或者是浓重的,用干墨或者微湿的墨一点一点的皴起来。

龚贤流标签:艺术特色;龚贤;笔墨龚贤的山水画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后期山水的创作。

整个篇幅的绘画给人黑压压的一片,可是这一片的墨黑却不是死黑,没有一点的黑气。

它是很浓的一片,层层积染,又湿又润。

它也是重的,山画的很重,石头画的很重,所以整张画也很重。

可是,他的“重”是鲜活的,会动。

画虽黑却其中精致,从笔,墨,韵,色等方面都深刻的体现出他的“精”。

它更是奇的。

龚贤的用笔沉稳厚重,质朴老练,笔用的圆润苍劲,皴擦勾画,画树与点苔苍老很有力度,构成了笔健墨丰的画法。

龚贤喜欢用墨厚和润,大多的画都是厚润温和的感觉,而且大都使用积墨法,一层一层积染,更是皴擦点染相结合。

人们常说“半千之所以独有千古更在墨”。

他的层层积墨表示了蒼劲、憨厚、沉郁的景色。

画风浑朴温润而又生机盎然。

石头树木山喜欢用比较枯而且淡的墨多遍皴擦之后渲染,让墨色渐渐变得又浓又重,但其中又有细细的深和浅的变化、明暗的对比。

通过龚贤的言论我们可以清楚知道龚贤的“润” ,实际上是湿度要适度,关键在于皴染的时候仍然能见笔触,如果笔墨太湿,墨汁会染在一起,浑沌一片,便成了“死墨”。

龚贤的画,润湿适度,笔墨融合,层次分明。

白龚时期山水画侧重的是笔法,可以清晰的知道他的笔法是一点点皴出来,整张画面也是透亮的。

后期也就是黑龚时候,是龚贤的画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在这个时候,他将积墨的画法发展到了极致。

一、从树木山石分析看龚贤在《画诀》的开篇时就说过,画画要先学画树,然后才是画石头,画石头外面那层是轮廓,内部的线条是石头的纹路,画完石头的纹路后,再开始用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千课徒画说:龚贤的山水授课稿
清·龚贤《半千课徒画说》二树一丛,分枝不宜相似,即十树五树一丛,亦不得相似。

其中有避就法,纵横法,变换法,破法,救法,改法。

二株一丛则两面俱宜向外,然中间小枝联络,亦不得相背无情也。

三株一丛,则二株家近,一株宜远,以示别也。

近者宜曲而俯,远者宜直而仰。

三株一丛,二株相似,一株宜变,二株直上,则一株宜横出,或下垂似柔非柔,有力故也。

三株不宜结,亦不宜散,散则无情,结是病。

树头树根皆宜参差,大约根在下,树头不得过彼树,下者近也。

上一分是远一分。

枝有上升,有旁出,有下垂,长枝则然,短枝不必。

枯枝短,春枝长,长则谓之条矣。

十树五树一丛,向上旁出枝不妨多,下垂不宜多,下垂枝破式法也。

三株一丛,或二株有根,一株无根,或一株有根,二株无根;三株俱有根,俱无根不得。

大约树曲而俯者根大,直立是根在土。

旁出枝宜长,长有致。

下垂枝只可一枝二枝,不得一树皆垂,他者不碍。

寒林复加横枝,更觉秀媚,或俯或仰,俗谓月牙枝,亦有浓淡。

寒林宜瘦宜长宜直,愈远愈直,远树枝无下垂,不见也。

枝一纵一横。

寒林近枝奇可也,远不宜奇。

寒林愈要向背有情。

淡墨种种,愈淡愈鲜,望之若有五色。

虽寒林欲望之有
秀色,所以然笔健而墨润。

寒林墨气不宜太浓,若含烟露者淡故也,入烟一层又淡一层。

此浓叶也,一遍仍谓之秋林,有二遍三遍,五遍七遍之别。

二遍三遍晴林,五遍七遍雨林。

晴林要爽,叶密而气疏,雨林欲苍翠如滴。

点浓叶法,遍遍皆欲上浓下淡,然亦不可相悬绝。

一遍仍用含浆法,上浓下淡,自上点下。

点完不必另和新墨,即用笔中所含未尽之墨,依次自上点下,与初遍或出或入。

若所含之墨已干,将预先和成淡墨,稍茹一点于毫内,二遍已觉参差烟润,有浓淡之态矣。

若只点晴林,再将干笔似皴似染,笼罩一遍。

若点烟林、雨林、朝林,三遍即用湿墨将前三遍精神合而为一,望之更为蓊蔚。

朝林者,露林也,故宜带湿。

此三遍只算得一遍。

若点成,墨犹不甚浓,故四遍仍用一遍墨,上浓下淡,自上点下,五遍仍用四遍笔中未尽墨,参差加点一层,六遍仍以淡墨笼罩之。

大约一遍为点,二遍为皴,三遍为染,四五六遍仍之。

如此可谓深矣,浓矣,湿矣。

然又有一种吃墨纸,至五遍仍不见黑,故又用六遍焦墨点于最浓之处以醒之。

一遍二遍三遍一歇,俟干再点四遍,五遍又一歇,俟干再点六遍七遍,不干而点则纸通矣。

七遍大约耳,其中皴染原无定数,今人但知点叶,不知叶中有皴染,点不成点,染不成染,故谓之皴。

点叶粒粒宜分,若先模糊,后则不见笔法矣。

然亦不宜太散,太散点成望之不盛。

此学仲圭法,仲圭别号梅花道人,此点
遂谓之梅花点。

点宜聚不宜散,聚而能散,散而能聚,方见奇横。

纯用中锋点。

点欲圆。

今人非不点此叶,望之不厚者,必其中点不圆也。

此学石田老人雨林也,千载之下,犹见苍翠欲滴,此在润不在湿。

润墨鲜,湿墨死。

墨含笔内为润,墨浮笔外为湿。

湿染可也,先湿则上不可加,湿者所以浑,皴点也。

松宜高宜直,枝宜转折如手臂。

松宜秃,针要枝杪勿附身,顶叶宜少,根在土。

孤松宜奇,成林不宜太奇。

虽要古,然须秀。

秀而不古则穉,古而不秀则俗。

松忌俗,栁忌嫩,画栁画松不宜矣。

松针有数种大(方),他如圆松不得多树。

孤松宜圆叶。

一层叶则下石宜乾皴,下石点染,针叶加点一层。

树多则叶密,孤立则叶稀,或留一枝二枝不点叶亦可。

松宜欹不宜屈,宜古不宜俗。

古易俗,欹易屈,故宜别之。

枝虽折下而针俱向上,画针作楷法。

画树惟栁最难,惟荒栁枯栁可画。

最忌袅娜娉婷,如太湖石畔之物。

今人不知画栁。

予曾谒一贵客,朝登其堂,主人尚未起,予饱看堂上《荒栁图》,然不知从何处下手,抑郁者久之。

一日作大树多,欲改为古栁,随意勾数条直下,竟俨然贵客堂中物也。

始悟画栁起先勿作画栁想,只作画树,枝干已成,随勾数笔,便苍老有致,非美人家之点缀也。

身宜阔,枝宜长,条下垂宜直,转折处宜有力。

宜欹斜不宜特立,宜交加不宜远背,根宜现,节宜(密)干宜挺上,丝宜疏少,
皮宜皴黑,枝不尽条,条宜长短有致。

枝长于身,条长者可以至地。

然松在山,柳近水,乱生於野田僻□之间,至妙。

杂树中偶见柳即有致,柳树中隐杂枝不得,柳下但宜芦苇。

向右条自上而下,向左条自下逆上,左多则右少,右长则左短,不得左右一致。

此山之轮廓也。

重一遍,皴之半。

言重勾一遍,已得皴之半矣。

此后照石文略皴数笔,便有眉眼。

正面山如大人,望之俨然声色不动。

群山一丛,如列辟朝君之象。

一遍者笔宜燥,燥则灵活。

山有头有面,有背有脊,有肩有腰有足。

高出为头,向望为面,反面为背,联络为脊,傍起为肩,中路为腰,两分为足。

勾一遍,谓之轮廓,轮廓之内缕缕分者,谓之石文,石文之后然后加皴。

文人之画有不皴者,惟重勾一遍而已。

重勾笔稍乾即似皴矣。

重不可泥前笔,亦不可离前笔。

有意无意,自然不泥,自然不离。

下不碍阔,上笔宜细,似乱勿乱,有力有气。

此三种皆重一遍法,重一遍,皴之半,言重一道之后,稍加皴即如皴矣。

轮廓重勾三四遍,则不用皴矣。

即皴亦不过一二小积阴处耳。

加皴法,皴下不皴上,分阴分阳也。

皴处色黑为阴,不皴处色白为阳。

阳者日光照临处,山脊石面也。

阴者草木积荫虚,山凹石坳也。

皴法先乾后湿,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后乾,则墨死矣。

湿墨每淡于乾墨。

皴在石为(文),在土为痕。

积而至于黑者,非苔藓之故迹,即草木之余根。

小石若积。

石亦有面,面有向背,向背要有情。

石有石嘴,山有山面。

山以石为五官,石以山为四体。

山无石则无脉络,石无山则无包含。

纯山无石为堆,纯石无山为骷髅。

石面宜白,不白则与山无分矣。

石上不生草木故白,土面非草即苔,故宜染墨。

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

大约皴处皆草木苔藓也。

石面有苔,又草木之显着者。

皴宜燥,不燥即墨矣。

皴下不皴上,此书家之同法也。

有斧劈皴,有大斧劈皴,有牛毛皴,有披麻皴,有解索皴,有铁线(皴),有卷云皴,有鬼脸皴,有骷髅皴,有刺梨头皴,有丁字皴,有豆瓣皴,有斧劈兼披麻皴,有解索兼披麻皴。

披麻为正,解索次之,豆瓣不失为大方,且见本领。

大小斧劈古人多用之,今入北派矣。

卷云与解索相近,牛毛太细不足取。

然未有不皴下而留上者,皴处是积阴处也。

重皴一遍,墨稍润矣,谓之半染。

危峰如笏,拳石若螺,阴阳剖判,岌弃嵯峨,生无端倪,云态水波。

结处勿结,散处勿散。

结处稍浓,散处稍淡。

浑沦包破碎,端正蓄神奇,书石法也。

窍心拳面,白(骨)苍根。

琢而不磨,天斧无痕。

一阖一张,神鬼之门。

圆石要有棱,方石要层层,乱石要连属,奇石要有根。

危者要勿损,据地要有情,聚则为累累,散则为星星。

点苔有宜扁点者,有宜直点者,趁势也。

有单点,有重点,有三五七遍点,以树叶之疏密为疏密,以树叶之浅深为浅深。

无论直点扁点,俱宜圆厚,圆气圆,厚气厚,非谓梅花点也。

石嘴山脊上苔宜黑,肢体肤肉上苔宜淡。

黑宜墨活,淡不可湿,湿则墨死矣。

古人谓奇石若杯棬,此类是也。

苔有瓣,无妨乱。

点苔要茸茸,点圆内或空。

要知圆厚处,只在笔中锋。

淡处无妨淡,浓边不碍浓。

须眉生有处,莫作毛仙翁。

用笔宜活活能转,不活不转谓之板。

活忌太圆板忌方,不方不圆翕且张。

拙中寓巧巧无伤,惟意所到成低昂。

要之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平台上无屋(可以)有路登,可以无路入。

平台上有屋,有屋必有路,无路谁来往譬若沙尽头,也没桥为渡。

水阔不可桥,扁舟泊其处。

此理宜较然,不能成窘步。

石多宜静,静在安妥。

一石硗确,群山参错。

理境勿差,乱无不可。

近山色白,积石苍苍。

遥峰则青,浅滩则黄。

黄者白色,不然水光。

有皴无皴,须知阴阳。

气宜浑厚,色宜苍秀,譬若士人,肌丰眉瘦,百巧千奇,甯须梁窦苔助染,染助皴,皴助勾,勾似皴,皴似染,染似苔。

横如爪,竖如爪,横竖看来恕不差。

造化一轮擎在手,生天生地任凭他。

平山之下脚为坡,坡之叠起者即山矣。

然近山之平者皆谓之坡可也。

远坡之微有起伏者,即谓之山可也。

大约土山之脚,俱谓之坡,坡下横笔数道即谓之沙。

坡宜浅,沙宜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