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训练之一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

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 词借咏鹰抒壮怀, 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 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 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 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 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 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 风低” 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 划破” 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 “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 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 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 逐兽云雪冈。 身手:指才能、 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 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 轩举:昂扬貌。 指鹰。 轩举:昂扬貌。 ⑦汝:指鹰。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 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答案: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意思对即可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 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4 么?(4分) 答案: 雁引愁心去 运用了拟人手法, 雁引愁心去”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 为诗人带走愁心, 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 思对即可) 思对即可) 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001—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

2001—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 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 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04年广东高考 年广东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04年广东高考) 。(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 孤月” 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 的意境。 的意境。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1)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 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秋风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的乐观旷达。 不已”的乐观旷达。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亦可另抒己见。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 开放题 自强不息”的要联系“ 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秋景王安石①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②,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

②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

③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 “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C. 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 “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2)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

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

【答案】(1)B(2)《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

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

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

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

综上,这阙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

【解析】【分析】(1)选项B,“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

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

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

(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07年山东高考诗歌《出关》(徐兰)鉴赏

2007年山东高考诗歌《出关》(徐兰)鉴赏

2007年山东高考诗歌《出关》(徐兰)鉴赏【原诗】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鉴赏】(陈志明):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

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

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

“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

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

“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

“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

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土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

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

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

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

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

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诗歌鉴赏专题训练_________(一)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二)水边偶题罗__________________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四)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_ l _ _ _ _ 一 _ _ l _ _ _ _ 一 _
势 。在社会经济全面ka ye u u 和腾飞的浪潮中,她以其江海交 的考 生达不 到百分之 五,简直是凤 毛麟角 就第一个 词语 ( ) 答题指导:一般应先解释该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及意义,再结合相 关的句子或全诗主 旨 进行综合归纳概括。 “ 望”字在诗 中的作用 。
u xe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写出相应 的汉字: “ 被誉为 ‘ 中国近代 目光 ,不断地p i 着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 第一城’的南通市具有丰厚的文化 j d a 和独特的 区位优 i in
_ _ _ 一 _ _ l _ _ _ _ 一 _ _ l _ _ _ _ 一 _
笔者参加 了这次中考阅卷,看 到以上三个词语能全写对
法 )?或者 :诗人是 怎样抒发 自己的感情 的?或者 ;请分析
本诗 中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 ( )答题指 导:首先应准确指 出诗句用了何种表达技 2
2 关键字词或重 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
3 表现手法 .
4 修辞手法及作用 .
巧。其次结合诗文分析作者怎样运用 了 这种手法。再次应 说
表达方式具体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常见的考
简单说,作品的形象即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 ,不仅指人 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注意正面、侧面描写的区分及白 描手法的特点。
抒情分直抒胸臆和 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
物 )。语言是指对用词炼字特 点的概括或对诗歌语言风格的 技巧主要指诗歌中所运 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技法
概括,领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精炼、传神、隽永等。表达 情和托物言志。 修辞手法常见考点有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 、比拟、 表现手法常见考点有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用典,衬托 ( 正衬、反衬),渲染烘托,对 比、对照,联想 ,想象,象 等 ,其他还有互文、色彩、远近 、大小、俯仰、高低等写作 设问、反问等 。 思想 内容指诗歌所表现 的主题、 内容及社会意义 。观点 态度主要指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与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训练之一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组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两首古诗在体裁上都属于,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花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3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两首诗借“荷”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3分)
答:。

(2)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4分)
答:。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1)这首词在题材上属于的作品,“江城子”是这首词的。

(2分)
(2)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而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则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听蜀僧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它的韵脚是。

(2分)
(2)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描写了什么?(2分)
答:
(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4分)
答:。

诗歌鉴赏题组训练答案:
1.(8分)(2005高考浙江卷,有改动)
(1)近体诗/绝句/七绝傍晚西风(共3分,每空1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共5分,答出“拟人”1分,每一首的解诗各1分,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2.(8分)(2005高考全国卷,有改动)
(1)对偶。

“芳树”对“春山”,“无人”对“一路”,“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修辞1分,具体说明,答出两组1分,答全四组2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落漠之情。

(答出情景交融1分,点出“花自落”“鸟空啼”并能作简要分析2分,点出伤春或落漠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3.(8分)(2004高考全国卷,有改动)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而离家的行人听后,不免引起思乡之情。

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与这首词游子思乡的主题正切合。

(能结合词的下阙点出杜鹃在不断地啼叫“不如归去”,2分;点出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游子思乡之情,2分。


(2)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叹惜。

(解诗合理,2分;点出有家难归,2分,意思对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