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训练之一诗歌鉴赏
07年全国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 词借咏鹰抒壮怀, 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 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 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 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 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 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 风低” 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 划破” 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 “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 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 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 逐兽云雪冈。 身手:指才能、 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 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 轩举:昂扬貌。 指鹰。 轩举:昂扬貌。 ⑦汝:指鹰。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 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答案: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 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意思对即可 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 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 ?(4 么?(4分) 答案: 雁引愁心去 运用了拟人手法, 雁引愁心去”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 为诗人带走愁心, 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 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 。(意 “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 思对即可) 思对即可) 雁别秋江去" 言之成理亦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001—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04年广东高考 年广东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04年广东高考) 。(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 孤月” 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 的意境。 的意境。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1)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 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秋风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的乐观旷达。 不已”的乐观旷达。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亦可另抒己见。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 开放题 自强不息”的要联系“ 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秋景王安石①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②,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③,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
②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
③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心中抑郁难当。
B. “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C. 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忆旧。
D. “梦阑时,酒醒后”可指实在的梦和酒,亦可视为作者历尽任途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2)黄苏在《蓼园词选》中认为这首词应是王安石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因其“意致清迥,翛然(意为无拘无束)有出尘之想”。
请结合全词,简析黄苏为何会做如此推断。
【答案】(1)B(2)《蓼园词选》中认为此词意境清明旷远,表达了远离尘世,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情感,因而应该是其仕途受挫,退居金陵时所写。
写景方面,作者听“寒砧”、“画角”之声,看“海上燕”“沙头雁”之景,秋声秋色均寥廓旷远,不是身处政治漩涡的作者常见之景。
抒情方面,作者对家乡有思归之情,对自己因追名逐利、琐事缠身而辜负了光阴,有无奈和追悔之情,对往昔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留恋与向往。
这些都是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王安石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厌倦官场,激流勇退的感慨。
综上,这阙词应该是王安石历经宦海沉浮,退居金陵时的心情写照。
【解析】【分析】(1)选项B,“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
“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高考 语文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大处落笔,想像李使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大树和杜鹃的啼声。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起势不凡。
B.颔联从细处着墨,表现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C.颈联“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等紧扣蜀地特点,而且征收赋税、处理讼案为李使君就任后职事,以此入诗十分贴切。
D.诗的前两联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后两联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意在表现蜀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易于治理。
(2)尾联颇有特色,请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2007年山东高考诗歌《出关》(徐兰)鉴赏

2007年山东高考诗歌《出关》(徐兰)鉴赏【原诗】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鉴赏】(陈志明):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
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
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首句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
“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
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
“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
“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
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土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
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
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
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
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
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八套)诗歌鉴赏专题训练_________(一)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
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
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1.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
(5分)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6分)_________(二)水边偶题罗__________________隐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
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
③蒙邑先生:庄子。
3.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颈联对这种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三)太常引__________________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5.“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
(4分)_________6.“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四)生查子_________独游西岩①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

势 。在社会经济全面ka ye u u 和腾飞的浪潮中,她以其江海交 的考 生达不 到百分之 五,简直是凤 毛麟角 就第一个 词语 ( ) 答题指导:一般应先解释该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2 及意义,再结合相 关的句子或全诗主 旨 进行综合归纳概括。 “ 望”字在诗 中的作用 。
u xe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写出相应 的汉字: “ 被誉为 ‘ 中国近代 目光 ,不断地p i 着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 第一城’的南通市具有丰厚的文化 j d a 和独特的 区位优 i in
_ _ _ 一 _ _ l _ _ _ _ 一 _ _ l _ _ _ _ 一 _
笔者参加 了这次中考阅卷,看 到以上三个词语能全写对
法 )?或者 :诗人是 怎样抒发 自己的感情 的?或者 ;请分析
本诗 中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 ( )答题指 导:首先应准确指 出诗句用了何种表达技 2
2 关键字词或重 点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
3 表现手法 .
4 修辞手法及作用 .
巧。其次结合诗文分析作者怎样运用 了 这种手法。再次应 说
表达方式具体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常见的考
简单说,作品的形象即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 ,不仅指人 点是描写、抒情
描写注意正面、侧面描写的区分及白 描手法的特点。
抒情分直抒胸臆和 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
物 )。语言是指对用词炼字特 点的概括或对诗歌语言风格的 技巧主要指诗歌中所运 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技法
概括,领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精炼、传神、隽永等。表达 情和托物言志。 修辞手法常见考点有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 、比拟、 表现手法常见考点有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用典,衬托 ( 正衬、反衬),渲染烘托,对 比、对照,联想 ,想象,象 等 ,其他还有互文、色彩、远近 、大小、俯仰、高低等写作 设问、反问等 。 思想 内容指诗歌所表现 的主题、 内容及社会意义 。观点 态度主要指作者对人和事的看法与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训练之一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组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两首古诗在体裁上都属于,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花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3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两首诗借“荷”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3分)
答:。
(2)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1)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4分)
答:。
(2)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1)这首词在题材上属于的作品,“江城子”是这首词的。
(2分)
(2)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而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则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听蜀僧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它的韵脚是。
(2分)
(2)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描写了什么?(2分)
答:
(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4分)
答:。
诗歌鉴赏题组训练答案:
1.(8分)(2005高考浙江卷,有改动)
(1)近体诗/绝句/七绝傍晚西风(共3分,每空1分。
)
(2)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共5分,答出“拟人”1分,每一首的解诗各1分,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
2.(8分)(2005高考全国卷,有改动)
(1)对偶。
“芳树”对“春山”,“无人”对“一路”,“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修辞1分,具体说明,答出两组1分,答全四组2分。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落漠之情。
(答出情景交融1分,点出“花自落”“鸟空啼”并能作简要分析2分,点出伤春或落漠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
3.(8分)(2004高考全国卷,有改动)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而离家的行人听后,不免引起思乡之情。
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与这首词游子思乡的主题正切合。
(能结合词的下阙点出杜鹃在不断地啼叫“不如归去”,2分;点出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游子思乡之情,2分。
)
(2)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叹惜。
(解诗合理,2分;点出有家难归,2分,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