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友送别类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赠友送别类诗歌鉴赏》课件

送别诗常用意象的审美情趣
植物:柳、孤蓬、春草、浮萍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霜
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
故古代诗人创作出了不少
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
所包含的感情又是复杂的,
它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 的情感世界。
送 别 诗 中 的 情 感
⑵时间意象:如
黄昏、月夜、秋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 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 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 “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 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 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⑶环境意象:如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
衢洲别李秀才 方干 千山红树万山红, 把酒相看日又曛, 一曲离别两行泪, 不知何地再逢君?
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2:借景抒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3:托物寓情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 别 特诗 点的 二诗 题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 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 《渡荆门送别》、《送友人》、 《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 肆送别》、《送友人入蜀》、 《白雪歌送友人》等。
• 空间意象
• 时间意象
• 环境意象
送 别 诗 中 的 意 象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黄昏、月夜、秋
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 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 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 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 暮客愁新”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二.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1、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别董大(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0首经典的送别古诗赏析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送杜十四之江南这是一首送别诗。
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译文(1)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
之,到...去。
2)荆:今湖北省(3)征帆:指远行的船。
帆:帆船。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2]作品赏析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
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
得第者则称“前进士”。
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
“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
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
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
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
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
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
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
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
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
“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
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
春江渺茫,正好行船。
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
赠友送别诗鉴赏

赠友送别诗鉴赏“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2、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高适《别董大》赏析:诗人与友人的深情离别以及对友人的豁达祝愿

高适《别董大》赏析:诗人与友人的深情离别以及对友人的豁达祝愿《别董大》两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其深沉的离别之情和磅礴的诗韵著称,堪称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第一首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首诗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及注释第一首译文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第二首译文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
飘飖(yáo):飘动。
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创作背景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冬,送别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
敦煌选本《唐诗选》残卷两首次序颠倒,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
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后诗曰“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适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离京回宋中,至天宝六载整十年;又日“今日相逢无酒钱”,应尚未为封丘尉。
天宝六载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天宝六载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品赏析第一首诗作品赏析1、前两句:景色描绘,情感铺垫“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荒凉、凄寒的送别画面。
千里黄云蔽天,太阳黯淡无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雁群南飞,这些景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苍茫、悲壮的氛围。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赠友送别类诗歌鉴赏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别董大 高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千里黄云白日曛,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北风吹雁雪纷纷。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天下谁人不识君。
4、表明自己的心志
⑵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秋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 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 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 文化心理。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 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柳:⑴.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 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非常相似。⑵.“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 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⑶.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 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 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⑶环境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 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
春草和流水: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 尽离愁,如李煜的《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 阳修的《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 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高考古诗词鉴赏精析之赠友送别

古诗词鉴赏专题(2)——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一、梳理积累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一)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二)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1.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2.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李白《送友人》赏析: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之情与离别之绪

李白《送友人》赏析:诗人送别友人时不舍之情与离别之绪《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漂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
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一、作品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2、注释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
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浮云,飘动的云。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自兹去:从此离去。
兹,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班,分别;离别。
三、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
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
”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一说地点在安徽宣城市区别士桥。
“别士桥”原名“镇宁桥”,因为这首诗而被改称为别士桥。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