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doc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一、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方法:①抓关键段。
(总括段,总结段,承上启下段)②抓关键句。
(中心句,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段中过渡句,设问句)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逐段概括,合并归纳)二、概括段落内容答题方法:①抓中心句,直接概括。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②分析文段层次,抓语言标志。
(关联词,指代词,顺序词,特殊标点符号)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准确,全面,简洁)三、筛选提炼信息答题方法:①审题干要求,锁定有效文段。
②根据疑问词,锁定有效词句。
③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全面)四、辨析信息正误(选择题)常见设错类型:①偷换概念。
②表述夸大或缩小。
③混淆或然、必然。
④混淆已然、未然。
⑤以偏概全。
⑥因果颠倒。
⑦张冠李戴。
⑧误划类别。
⑨无中生有。
答题步骤:①对照选项,寻找相关语句。
②比较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③判断选择。
例题:1、(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谢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中考总复习初中语文 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总复习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一、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
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考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全

中考课内现代文复习资料(一)—一.《芦花荡》一、老头子的性格:(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
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
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二、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例:探究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①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业绩。
两方面巨大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②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
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得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2、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气息,雅致隽永。
例:①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的浮动作用:为老人消灭敌人交待环境,埋下伏笔。
②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迎风飘撒。
作用:烘托人物高兴的心情,使老英雄的形象更加突出,使其具有一种传奇色彩,引人入胜。
三、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四、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例: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小说阅读_《中国地图》

_【赏标题】“中国地图”既指文中的中国地图实物,又指装在爷爷心中的中国地图。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
第二步:找设错点,回读分析。A项,“皱着眉头”出现在文章第⑪段,根据文章第⑮~⑯段内容可知,“皱着眉头”是小兵想带爷爷去榆林看一看,给他一个惊喜而故意为之,并不是“对新地图没有标出毛乌素沙漠感到疑惑”。B项,“禹迹图”出现在第⑫段,根据后句爷爷的话语“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可知他对传统测绘精神的重视。C项,“爷爷在榆林的工作经历”出现在第②段,“爷爷重回榆林的情节”出现在⑭段,前后形成呼应,表现祖国山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D项,需联系全文进行分析:爷爷提问—小兵回答—爷爷疑惑—邀请爷爷实地察看—爷爷感叹变化之大。第三步:判定。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判定选项正误。
第二层(④~⑬段):孙子小兵为爷爷解答关于新《中国地图》中的疑问,并要开车带爷爷到榆林实地走访。
语文中考现代文复习资料大全

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 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说明,条理清晰,有条不紊,使说明的内 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突出强调地说明了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别 (事物特征)
2.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对被定义概念作简明扼要周全严密的规定,揭示 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多用于介绍科学知识,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更具体深刻的突出 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横比和纵比) 4.举例子: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 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 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 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文学作品语言的品析-丁继慧

2、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 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 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3分)
——2009杭州《向一棵树鞠躬》P115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榆树对雨水的渴望。
要点不全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榆树“拦” 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榆树 对雨水的渴望和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2008重庆《别踩疼了雪》P117
综合练习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 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008南京《田野上的白发》P103
2、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3分)
——2009南京《蔷薇几度花》P98-99
展示
3、对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进行简要赏析。(3分)
——2008南京《田野上的白发》P103
展示
二 品味句子含义
试试看?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2010南京《天窗》P95
“生活的根”指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成长的基础。 这句话指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 A 抓有比喻义或象征义的关键词语,联系 上下文,围绕文章的中心作答 。
满分
(二)抓关键词
抓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 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 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 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1、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 心湖上奏响,泛漾起重重细细的波纹。 ————2010南京市中考《天窗》P95
2024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题+答题模板一、整体感知内容问题:1.请概选文的主要内容2.请以“xx”为线索,从某角度分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文章围绕“xx”写了哪些内容?答题思路:1.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取主舍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即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3.合并段意。
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归纳要素。
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
二、概括事件方法知识点一:概括事件【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1.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3.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例】《散步》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事件的概括方法,应该按照事件的概括的答题模式去答题。
人物:两个母亲两个儿子(祖孙三代)。
地点:田野。
事件:散步,儿子要走小路,母亲要走大路。
【答案】本文叙述了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
三、分析文章标题知识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题型1】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题技巧】理解标题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题型2】文章标题拟得好在哪里?【答题技巧】1.分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分析标题修辞。
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人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复习资料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复习资料一.记叙文阅读规则1.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 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①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②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 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 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16.解析词语:a词义(感情色彩)b修辞c表达作用(浅层、深层)17.解析句子:a修辞b作用(结构、内容)c语言风格d炼词e蕴含的道理(主旨)格式:该句使用……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描写了……结构上……内容上……表达了作者…… 常考句子作用:A.开头句子: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基调;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埋下伏笔。
B.结尾句子: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发人深思,回味无穷;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使情节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文学作品语言品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总结记叙文语言品析的方法。
2.体会、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归纳总结记叙文语言品析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考要求:
A.体会和推敲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B.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
C.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文学作品语言的品析,常常通过作品中一些最能体现
作品特点的关键句考查,由此确定我们这节课的专题,中考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语言品析。
二、怎样进行语言品析
文学作品语言品析大概包括两类:一、赏析富有表现力的
语言。
二、品味句子的含义。
板书
文学作品语言品析
什么叫有表现力?
一般指语言简洁准确、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凝练、朴素等。
很多时候这种表现力是因为它使用修辞方法实现的。
(一)、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抓修辞方法
(1)、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重重细细的波纹。
(教会方法)——2010南京市中考《天窗》
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
答题步骤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③表达作用(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客观描述)和我听雨的沉醉(主观情感)。
提醒:
谈表达作用时,不宜脱离句子,空谈主旨.
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刘成章《安塞腰鼓》)
这个句子用比喻与排比连用的句式(修辞手法),语势强劲豪迈,有着鲜明的韵律感(表达效果),就像安塞腰鼓的鼓点声铿锵有力(客观描述),表现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主观情感)。
作业试批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⑴、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 淡淡笑。
(实战演练)
——2009南京市中考《蔷薇几度花》P98-99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表现作者对那一丛蔷薇花的赞美。
(2)、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 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2009杭州《向一棵树鞠躬》P115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 不住露珠,表现了榆树对雨水的渴望和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对于一些没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应如何品析呢?
2、抓关键词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等。
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⑶、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重重细细的波纹。
(可以抓什么样的词语对赏析这句话有帮助?什么是叠词?有什么作用?)
答题步骤①找出赏析的词语②表达效果③表达作用
运用叠词,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写出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
小试牛刀
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己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量,艰难地爬行。
--------- 2008南京市中考《田野上的白发》
“跪、爬行”这两个动词突出了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了母亲此时太累了,体力不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
(二)品味句子含义
主要指文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和深刻含义的句子。
它们在
文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中心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学生做后,总结方法)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2010 南京市中考《天窗》
&nbs
现代文现代文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