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基本功能“粘对”

合集下载

排律基本知识:对仗、粘对、平水韵

排律基本知识:对仗、粘对、平水韵

排律基本知识:对仗、粘对、平水韵排律,即十句以上的律诗,亦称长律,由律诗扩展而成,短者仅十句,长者可达三百多句。

排律之“排”,即排比之意。

排律依照律诗的黏对规则、运用对仗的形式,根据诗的内容一联一联排比而成。

如宋代王禹偁的《谪居感事》竟然长达一百六十韵凡三百二十句。

排律限用平水韵,不论篇幅多长,都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诗中每韵为一联,即两句,首句入韵者不计。

首尾两联可用散句,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排律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两种,七言者较少,以五言者为正宗,并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

五言排律,简称五排;七言排律,简称七排。

唐代科举时试帖诗规定用五排,中唐以后限定为五言六韵。

如李华的《尚书都堂瓦松》、钱起的《湘灵鼓瑟》、马戴的《水始冰》、张乔的《月中桂》等等都是五言六韵。

至清代试帖诗改为五言八韵。

排律除句数之外,其他规则都以普通律诗为标准。

首句也同普通律诗一样,有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格式。

排律韵数,多为整数。

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六十韵等。

超过六十韵,有些诗人干脆就写成一百韵。

但亦不尽然。

如元稹的《泛江玩月十二韵》、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

唐代诗人作排律,以五言六韵者居多,首句大多不用韵。

如李白的《送友人寻越中山水》: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从这首排律可以看出其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仄下加横线者,表示宜仄可平,平下加横线者表示宜平可仄。

下同。

)相对于五排,七排的数量相对要少得多,篇幅多为短篇,首句多数用韵。

试举一例。

如唐代温庭筠的《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越溪渔客贺知章,任达怜才爱酒狂。

诗词创作之粘对

诗词创作之粘对

诗词创作之粘对(上)“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

粘,也就是贴上去。

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

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

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粘对”

粘对”

"粘对”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

粘,也就是贴上去。

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

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

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诗词写作基本功能“粘对”

诗词写作基本功能“粘对”

诗词写作能“粘对”
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
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
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
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
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
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

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

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

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写作古典诗词知识要领写一首诗,也同于做一篇文章,必是先有写作的目的,想写什么,打算怎么样写?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如绝句中1、2两句称为首联,3、4两句称为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成为颈联,5、6句称为颌联,7、8句称为尾联。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一,声律要求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二,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

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4,一韵到底5,脚分明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四,章法要求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

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知识点总结

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知识点总结

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知识点总结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传达出丰富的情感与思想。

而要写好一首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下面是诗词写作技巧大全的知识点总结。

一、整体结构1. 诗歌形式:诗词有不同的形式,包括绝句、律诗、古体诗等。

在写作时,应根据主题和情感选取合适的诗歌形式。

2. 韵律把握:韵律是诗词的重要元素,要注意字句的平仄、对仗与押韵,使整篇诗词在音韵上和谐统一。

3. 分段布局:诗词可以分成不同的段落或节,每段落可以表达一个主题或情感。

在写作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诗词整体结构合理有序。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可以给诗词赋予生动的画面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要注重捕捉自然界的细节和变化,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

2. 情感表达:诗词是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之一。

写作时要注重情感的真实和深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词语选择,引发读者的共鸣。

3. 意象运用:诗词常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要选择恰当的意象符号,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意义,使诗词更富有感染力。

三、修辞手法1. 比喻与拟人:比喻和拟人是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变得具体形象化。

要注意比喻和拟人的运用恰到好处,不要过度使用。

2. 对偶与借代:对偶和借代是诗词中用于平衡与变化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应和借来的手法,可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映像力。

3. 反复与排比:反复和排比是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感。

要注意反复和排比的运用要合理,不要过度使用。

四、艺术创新1. 诗句延展:在写作中,可以选择延展诗句的方式,即在句子中间加入逗点或其他的停顿标点,以延长诗句的感觉。

这样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2. 断句突破:断句是诗词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突破传统的断句方式,选择不同的断句点,使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更加独特。

3. 语言创新:诗词的语言可以有新的表现形式。

写诗词的诀窍

写诗词的诀窍

写诗词的诀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写诗词的诀窍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写诗词的诀窍篇11、明确立意。

无论是写古诗还是现代式,立意都是开始写一首诗前就需想好的。

也就是说在写诗前,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然后才能展开来写。

2、讲究平仄。

在古诗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平声对仄声是古诗里一个普遍的规则,除了个别立意独特的外。

而现代诗则比较自由,一般不会要求平仄。

3、要有韵脚。

一首诗可以只有一个韵脚,也可以有多个,这样读起来也会给人朗朗上口的感觉。

这一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都是需要的。

当然,也不能可以去追求押韵,导致诗歌拗口。

4、虚实相对。

太写实的诗歌会缺乏意境。

因此,一般都会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法。

这样诗歌才会给人如梦如幻的奇妙感。

5、句式变化。

一般的古诗由四句或八句组成,但抒写范围是可以无限大的,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那样才不会使诗歌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

现代诗歌也是一样,要富于变化。

6、讲究意境。

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如果诗歌意境好,则完全可以忽略平仄、押韵、虚实等问题。

现代诗更是如此。

写诗词的诀窍篇2一、注意古体诗的韵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

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

二、作柏梁体作柏梁体诗必须句句押韵。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

据说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

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三、作杂言诗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

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

律诗的粘与对

律诗的粘与对

律诗的粘与对律诗的粘与对好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律绝句的粘、对规则。

只要我们弄懂了这些规则,我们写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就不要死记它的格式了。

只要写出第一句,后面几句自然而成。

什么是粘、对?1、什么是粘粘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3、5、7),句子中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

下面我们用一首例诗来具体说明什么是“粘、对、替”-----规则-----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平平仄仄仄平平,一封朝奏九重天仄仄平平仄仄平。

夕贬潮州路八千仄仄平平平仄仄,欲为圣明除弊事平平仄仄仄平平。

肯将衰朽惜残年平平仄仄平平仄,云横秦岭家何在仄仄平平仄仄平。

雪拥蓝关马不前仄仄平平平仄仄,知汝远来应有意平平仄仄仄平平。

好收吾骨瘴江边我们看这首七律,粘:就是格律诗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的2 4 6位置字的平仄,分别与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完全一样。

这就是“粘”,反之为失粘。

我们把12、34、56、78各叫作一联(也有的讲义上叫偶句)。

前句叫前分句,后句叫后分句。

即上联后分句与下联前分句双数位的字平仄相同总结:律诗中的粘主要指偶数句(2,4,6句)与奇数句(3,5,7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称为粘。

2、什么是对对是指一联的前后两分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反(粘是指上下两句中2、4、6位的平仄相同) 。

简单的讲,“对”就是平仄相反。

就是一句中,两个分句中的2位、4位、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反。

例如:前分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分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下面看看这首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大家很熟悉的一二分句:外和闻对二三分句:闻和看粘三四分句:看和卷对四五分句:卷和日粘五六分句:日和春对七八分句:从和上对大家看12句、34句、56句、78句、的第2、4、6位的字的平仄相反这就是对,而23、45、67、句中的第2、4、6位的字的平仄相同,这就是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写作能“粘对”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

“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

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

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

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

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

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

所谓对,就是对立。

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

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

粘,也就是贴上去。

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

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

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办,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

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点:1)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

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2)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

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也正因为如此,故取②、④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句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④句式和②句式。

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七绝: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

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

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实际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这些格式的并不多,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声韵位置的重要性问题了(与拗救也有关,后面单独说)。

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具体来说就是: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

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

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

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

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严格,不可含糊。

如此,除每句的尾字外,逢单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变通,这也是格律诗的严格之下的一种自由。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格律的人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对初学者造成误导。

这个口诀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对比较正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一定适当。

有时“一、三、五”不能不论,某些情况下“二、四、六”也不见得就“分明”。

比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孤平可是近体诗的大忌。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古人作品中偶尔能见到不论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

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再如,对于“平平”脚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说,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即句子的结尾是连续的三个平声字,这同孤平一样,也是近体诗之大忌,必须避免。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

“一三五不论”的话不是完全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

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

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是关于拗救的,后面再说)。

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上面提到了“三平调”和“孤平”是诗家近体诗之大忌,应该避免。

那么出现了“三平调”和“孤平”怎么办呢?假若写诗时出现“三平调”,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的那个字改回仄声,否则就是出律,犯了近体诗避忌。

孤平是近体诗的另一个平仄搭配大忌,所以诗人们写近体诗的时候,都非常注意避免。

据格律大家王力老先生统计,全唐诗中只有两首近体诗有犯孤平。

根据我个人就全唐诗格律的对验,有犯孤平的例子可能比两首要稍微多些,但总之是很少很少的,在数万首诗中,就出现这么寥寥数首,应该说是几乎可以粗略不计了。

当词、曲中用到类似句子的时候,词人们也非常注意避免孤平。

关于孤平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就是我下面要讲的,持这种观点的以王力老先生为代表;另一种说法是“顾名思义”,认为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算孤平,也叫“夹平”,持此观点的以启功老先生为代表。

个人相对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所以这里只就第一种观点进行说解。

所谓孤平,就是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该用平声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如此除了韵脚尾字之外便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七言的首字原本就可平可仄,因此即使七言首字是平声也不计算在内),如此就称它是孤平。

注意:孤平只出现在“仄平”脚的句式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其他句型中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或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能算是孤平,最多算是拗句的一种,有些情况甚至是符合标准格律的。

比如“我宿五松下”只有“松”字一个平声字,其他都是仄声字,但这只能算拗句,不是孤平;再如“未解忆长安”,除了韵脚“安”字外就只有一个“长”字是平声了,但这却是一个标准的律句,即前面所讲的五言“④句式”——仄仄仄平平。

其实孤平,也只是拗句的一种形式,只不过从音律上这种形式属于最不谐和的一类,所以古人就特别的有意避免它,久之就成为诗家共同避忌的规则了。

如果在“仄平”脚句子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怎么办?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后面谈“拗救”时再细说。

还有一个“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句子的尾巴就连续三个仄声字“仄仄仄”,成为“三连仄”,这叫“三仄尾”。

“三仄尾”在近体诗中也是避忌的,但因为仄声字发音比较短,对音律的谐和影响小些,且在近体诗中都是出现在一联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没有“三平调”高,偶尔在近体诗中出现是允许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开时还是应该尽量去避开。

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中,若倒数的两个平声字(五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五、六字)都用了仄声,则会出现“五连仄”或“四连仄”,这种情况属于大拗句,必须在对句中进行补救。

补救办法见《第五天通“拗救”》部分。

孤平、三平调都是近体诗大忌,也正因为它是近体诗大忌,句子音律拗,不顺,不谐和,所以往往被诗家多的采用到古体诗(古风)中,有不少诗家还在古体诗中着意安排使用孤平和三平调。

三仄尾也是古体诗(古风)经常采用的一种平仄搭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