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

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

陕师⼤《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陕西师⼤远程教育学院中⽂专升本科函授⽣《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名词解释:《说⽂解字》:简称《说⽂》,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篆为主。

《说⽂解字诂林》: 丁福保所编,是⼀部古⽂字学⼤型资料性辞书。

全书正编采集有关著作182种,汇为1036卷,总字数达⼀千⼏百万字,装订成12函66册。

书成之后,作者⼜仰取俯拾,编成《说⽂解字诂林补遗》。

《说⽂解字诂林》包罗宏富,博⼤渊深,集万卷于⼀体,是历代对《说⽂解字》注释的总汇。

《康熙字典》:张⽟书、陈廷敬等编,成书于清代康熙五⼗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这本字典按照部⾸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地⽀分⼗⼆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其注⾳采⽤反切法、直⾳法、叶⾳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编,成书于庆历三年,是⼀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在编排上采⽤韵⽬排列法,以平⽔韵⼀百零六韵编次被释的字,每⼀韵为⼀卷。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法的著作。

《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出版于1711年。

共收字四百七⼗多个。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史书、诗词、⼩说,资料丰富。

但“助字”的分类标准不⼀,内部体例也⽋严密。

《佩⽂韵府》:清代张⽟书编,成书于康熙五⼗年,是⼀部按韵编排的古代辞书。

它主要⽤元明时代流传的《韵府群⽟》、《五车韵瑞》等书为底本加以修订增补⽽成。

先列单字,略加注⾳释义,然后列举两字词语、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注明出处,⽤双⾏⼩字列在各条词语之下。

《词诠》:近⼈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的介词、连词、助词、语⽓词及⼀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法、意义并引书证。

《汉语⼤字典》:是⼀部解释汉字形、⾳、义的⼤型语⽂⼯具书。

先秦两汉文学习题

先秦两汉文学习题

先秦两汉文学习题一.填空:1.先秦文学指以前的文学。

2.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为两类:。

3.《击壤歌》、《康衢歌》、《南风歌》等歌谣相传为时期的作品。

4.《弹歌》见于东汉人赵晔《》卷九。

5.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楚辞》和其他一些古籍中。

6.保存我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是《》。

7.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8.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的故事。

9.商民族始祖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

10.《》记录了后稷神话。

11.在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父子。

12.黄帝与战于涿鹿之野。

13.“与日逐走”的神话人物叫。

14.“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5.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16.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社会。

17.黄帝“与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18.解释“黄帝四面”神话为:“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19.《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世纪。

20.《诗经》中的“风”共有篇。

21.《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十国风。

22.《诗经》中的“雅”分为。

23.《诗经》中的“颂”是之乐。

24.《诗经》在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人和赵人的古文“毛诗”晚出,但盛行于世,最终压倒了三家诗。

25.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讴歌先公先王德业的诗篇多与活动相关。

26.《生民》、《公刘》、《绵》、《皇矣》和《》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

27.《诗经·大雅》中的《》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的历史。

2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中的句子。

29.“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一诗中的句子。

30.《诗经卫风·硕人》一篇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一个贵妇人说:“手如柔荑,。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陕西师大考研试题02先秦文学

陕西师大考研试题02先秦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
二○○一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题
适用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考试科目名称:先秦两汉六朝文学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直接做到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2、除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外,不得在卷面上出现姓名、考生编号
或其它标志,否则按违纪处理。

3、本试题共 1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一、填空(每题2分,共20分)
1.汉代首创的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文化机构分别是------、--------、--------。

2.诗人的-------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3.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是----------,其代表作----------。

4.《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着“------------,------------”的宗旨。

5.《两都赋》的作者----------,它开创了----------的范例。

二、解释词语(每题5分,共30分)
1.玄言诗
2.楚辞
3.乐府
4.赋
5.司马相如
6.《论衡》
三、论述题(共50分)
1.钟嵘《诗品》说曹植的诗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结合曹植的诗作,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和看法(20分)。

2.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代的影响(15分)。

3.应如何评价南朝(宋齐梁陈)诗歌(15分)。

3、陕师大《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

3、陕师大《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附答案一、名词解释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们的妄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我国的神话主要散见在《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中。

2、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

又称为“四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毛诗”晚出,却属古文诗学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毛传郑笺: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是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5、风雅颂:诗经》共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6、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7、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一些专门解释《春秋》“书法”而与史实无关的文字,显然是后加的。

8、春秋笔法:《春秋》,鲁国史书。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两汉文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 ①2. ②3. ①4. ②5. ④6. ②7. ④ 8. ③ 9. ⑤ 10. ④ 11. ② 12. ③13. ③ 14. ② 15. ④ 16. ⑤ 17. ④ 18. ④19. ④ 20. ① 21. ④ 22. ① 23. ② 24. ③二. 多项选择题1. ②④2. ①②③⑤3. ①②③4. ②④⑤5. ①③6. ④⑤7. ②③④8. ①③9. ③④⑤ 10. ②③⑤ 11. ④⑤ 12. ①③④三. 填空题1. 《治安策》2. 崔寔3. 刘邦4. 《盐铁论》5. 张衡6. 郭茂倩7. 司马相如8. 赋9. 班固 10. 叙事性 11. 晁错 12. 司马相如13. 司马迁 14. 扬雄 15. 《羽林郎》 16. 常怀千岁忧17. 八十始得归 18. 脉脉不得语 19. 《淮南鸿烈》 20. 《报任安书》21. 《七发》 22. 秦嘉 23. 皎皎河汉女 24. 但坐观罗敷四. 名词解释1.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为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编撰而成《吕氏春秋》兼采儒法道墨农诸家学说,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杂家”。

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先秦的一些文献资料和逸闻轶事,且杂有不少寓言故事,有些文学性。

2. 《史记》体例:《史记》由五种体例组成:十二本纪. 十表. 八书.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全书以本纪为纲,其它各部分互相配合补充,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上至黄帝. 下迄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基础。

3. 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 扬雄,东汉的班固. 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西北师大先秦两汉文学史练习题2013级

西北师大先秦两汉文学史练习题2013级

简单解释题1.上古神话(1)神话是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希望征服自然愿望的反映。

(2)它是想像或幻想的,就是说,人类在传达这一愿望时经过了带艺术意味的加工。

2.四家诗(1)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鲁、韩、齐三家为官学。

毛诗则出现稍晚。

(2)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于世。

其余三家诗消亡。

3.六诗或诗六义(1)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六义。

(2)风、雅、颂为《诗经》的音乐体制,赋、比、兴为《诗经》的表现手法。

4.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这是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对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文字古奥迂涩、艰深难懂的评价。

5.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1)《春秋》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2)孔子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立场和态度,宣扬他尊王、正名等思想。

语言准确而简明。

6.战国策(1)《战国策》为“春秋三传”之一,多记纵横家的言论。

(2)《战国策》记纵横家游说之辞“敷张扬厉,变本恢奇”,形成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7.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1)春秋末至战国初,《老子》、《论语》和《墨子》,多为语录体,辞约义丰。

(2)战国中期,《孟子》和《庄子》的说理文,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迭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荀子》和《韩非子》为先秦说理文的高峰,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文辞富丽。

8.楚辞(1)楚辞是战国后期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代表作家为屈原、宋玉。

(2)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

铺排夸饰,想像丰富。

(3)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各楚物,即在独具特色的楚地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4)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

9.骚体(1)骚即《离骚》,为屈原代表作,亦为楚辞的代表作,后世往往将楚辞体诗歌称为骚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 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夸父逐日”神话最早见于__________一书。

2、“昔我往矣,___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___。

”3、“至人__________,神人__________,圣人__________。

”4、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是__________。

5、“吾令羲和弭节兮,__________;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

”6、《史记》包括十二_____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_____、七十________,共130篇7、《盐铁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

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__________。

9、标志着汉赋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篇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

10、《两都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二京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11、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__________一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1、赋比兴2、《春秋》“三传”3、《庄子》“逍遥游”4、《史记》“三家注”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2、试述乐府的涵义及其演变。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写出《离骚》的前十句,并阐释其“内美”的蕴涵。

2、请各以一首诗为例,比较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不同艺术特色。

答案:一、1.《山海经》2.杨柳依依雨雪霏霏3.无己无功无名4.荀子(荀况)5.望崦嵫而勿迫吾将上下而求索6.本纪世家列传7.桓宽8.赵晔9.枚乘《七发》10.班固张衡11.《玉台新咏》12.越鸟巢南枝二、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一般认为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简称《榖梁传》)。

古代文学练习题(两汉部分)(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练习题(两汉部分)(附参考答案)

古代文学练习题(两汉部分)(附参考答案)
黎夫
【期刊名称】《远程教育杂志》
【年(卷),期】1987(000)004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黎夫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外国文学(俄苏部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J], 无
2.工业审计综合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J], 姚虹
3.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J], 黎夫
4.亚非文学自测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J], 周清
5.幼儿园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教材教法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文选与习作》第一册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作业题一、名词解释神话--—-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其中现存最早、保存最多得就是《山海经》。

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就出自《山海经》。

另外,女娲补天得故事见于《淮南子》、《列子》,女娲造人则出自汉代《风俗通》,《盘古开天辟地》来源于《述异记》得记载。

另外,魏晋南北朝得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与“毛诗”得合称。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前三家就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

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就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

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得《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得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赋比兴--—-就是诗经得主要三种表现手法.就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得归纳。

它就是根据《诗经》得创作经验总结出来得.最早得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就是《诗》之所用,风、雅、颂就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就是故同称为义.”风雅颂----诗经根据乐调得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不同地区得地方音乐。

《风》诗就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得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就是民歌。

雅就是周王朝直辖地区得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就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得乐歌,按音乐得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就是贵族文人得作品。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舞曲歌辞,内容多就是歌颂祖先得功业得.《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就是贵族文人得作品.从时间上瞧,《周颂》与《大雅》得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得小部分与《小雅》得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得大部分与《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从思想性与艺术价值上瞧,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就是中国现存最早得史书,但就是清华简证明传世得《尚书》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就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得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春秋》就是记事得,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得鲁国得《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得“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就是编年体史书.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就是我国古代得一种历史叙述方式与技巧。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得艺术,就是孔子首创得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得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得思想倾向,而不就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战国策----《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就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得纵横家得政治主张与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得历史特点与社会风貌,就是研究战国历史得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就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得一部著作. 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

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得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得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她各种各样得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得内容既有相对得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得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九章----《楚辞》篇名。

中国战国时楚人屈原作.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首抒情乐章。

《楚辞》篇名。

中国战国时楚人屈原作。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首抒情乐章。

这9首诗不就是一时一地之作 ,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得联系。

其中《橘颂》为诗人早期作品,它通过赞美橘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得风格,表现了诗人自己纯洁高尚得品格。

这首诗借物咏志,写得清新秀拔,开朗乐观,别具一格.其余各篇就是屈原遭谗见疏及流放江南后得作品,感情格调与《离骚》大体一致,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后得苦闷,抒发了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得满腔忧愤。

其中《怀沙》、《惜往日》、《悲回风》一般认为就是诗人自沉前得作品,反映了诗人正道直行、不随世浮沉得节操,以及准备以死来殉理想、殉信仰得决心。

九歌——-—《九歌》就是《楚辞》篇名。

原为传说中得一种远古歌曲得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国殇》一篇,就是悼念与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得眷恋,表现出深切得思念或所求未遂得伤感。

王逸说就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

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西汉鸿文--——贾谊得《治安策》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毛主席称之为“西汉一代最好得政论”——贾谊《治安策》,其主旨“以德去刑”。

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得有贾谊得《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得《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

史记五体—--—史记五体指得就是《史记》得五种体例,分别就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就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得从黄帝到汉武帝得各朝代或皇帝得历史,世家就是世代相传得诸侯王得历史,书就是专门得分类史,表就是以表格形式记载得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得历史重大事件,列传就是除本纪与世家以外得社会各阶层人物得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得整体。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

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得一种传记。

“世家”之体古已有之,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世家》三十篇;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亦著《列国世家》十篇。

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参阅唐·刘知几《史通·世家》、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得系统性书目,就是班固撰写得,简称《汉志》。

属于史志书目。

《汉书》十志之一,该书就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得,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得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得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骚体赋-———骚体赋就是汉赋中得一类,它就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得,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得大都就是抒发怀才不遇得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得牢骚,代表作就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得《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得《长门赋》,司马迁得《悲士不遇赋》等.-散体赋——--指汉代盛行得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得方式“铺陈摛(chi)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得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

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就是汉赋得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来说,文学史上说得“汉赋”,都就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散体赋,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韵散结合,以体物为主,一般直书其事,铺采摛文,排比铺陈,多以问答体形式展开描写,辞藻富丽,篇幅庞大。

主要由诸子问答体、战国纵横游说之文与楚辞演化而来.抒情小赋-—--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与价值得一类。

兴起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以降一直绵延不息。

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得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

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得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得清丽自然,有得感情激切.汉末得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得倾向。

张衡得《归田赋》、赵壹得《刺世疾邪赋》、蔡邕得《述行赋》、祢衡得《鹦鹉赋》都就是较有名得作品.汉乐府——--乐府就是自秦代以来设立得配置乐曲、训练乐工与采集民歌得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得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得诗,亦称“乐府诗”.汉乐府就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得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诗经》亦就是现实主义),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得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得语言构造贴近生活得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得新阶段,就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得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得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都就是汉乐府民歌,后者就是我国古代最长得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此外,《长歌行》中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就是千古流传得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