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主备人课题备课时间授课人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备课教案—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初三化学备课教案—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主备人:肖望
九年级化学科课题(学习内容):第四节物质的变化与性质(8)周(1)课时来自核人:学习目标(任务)
1.化学变化的本质
2.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3.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4种基本反应类型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讲授法,精讲精练
课时安排及其它
1




复习的主要内容


高分突破小本
板书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三.4种基本反应类型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序号:2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执教者:授课日期授课班级:九年级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总变化、及变化的实质,掌握物质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4个典型的实验,分析发生的现象,揭示化学变化本质特征,初步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及区分。

教学流程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设计一、教师导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分方法,及二者的本质区别,采用实验的方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结合实际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在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

三、交流展示。

1、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知识梳理。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明确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仔细阅读,适时的点拨。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设计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四、目标检测。

课后练习P1小结:这节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变化和化学变化及物质的性质。

板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变化二、性质,三、区别。

新课导学简案一、导学目标: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初步了解,探究实验。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分析其关系。

(3)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观察结果,阐述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并加以解释。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小组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例如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集体备课群备)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集体备课群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集 体 备 课 教 学 设 计
个 性 化 设 计
一、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过不久后我们就会看到它生锈,纸燃尽后就成了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发现放在外面的水变成了冰,铁丝轻轻一折它就变形了,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奥秘。
蓝色胆
矾溶液
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1-4
颗粒状
石灰石
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等
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这两个实验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常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教师总结】像撕碎纸片这样的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教师提问】变化中伴随哪些现象呢?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课本P6 [实验1-1]、[实验1-2]
【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
物质
变化时的实验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有无新物质生成
1-1
教学目标
(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记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性质的概念和分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第二章: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2.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和技巧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和分组实验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利用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5.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六章:固液气体物质的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变化特点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7.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判断条件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八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和计算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8.2 教学内容溶液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利用练习题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第九章: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中和滴定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0.2 教学内容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0.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十一章: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1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区别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十三章:生活中的化学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3.2 教学内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十四章:实验安全与环保让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14.2 教学内容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1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5.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集体备课初备)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集体备课初备)

Xx县第x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把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
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
提问:
(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
(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
(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
(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
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易、难、会、可以等.
例如:(1)汽油燃烧--- 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 化学性质
(2)汽油挥发--- 物理变化
汽油易挥发--- 物理性质
[实验1-5]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
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
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氧气二氧化碳
颜色无色无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1.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切入点,如煮鸡蛋时蛋白和蛋黄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有趣的化学实验视频,如大象牙膏、火山爆发等,激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好奇心。
3.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些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新知讲授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1.学生Leabharlann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理解不深;
2.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弱;
3.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应对策略:
1.通过实例对比和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理解;
2.加强实验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类等。但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1.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混淆,难以区分两者的本质区别;2.对物质的化学性质理解不深,容易与物理性质混淆;3.对能量变化的认知有限,难以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
(三)学习动机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课堂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化学变化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能量变化。
3.布置实验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设计并完成一个化学实验,观察物质变化过程,撰写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简洁的布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分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用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
3.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4.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理解;
2.对物质组成进行化学式描述的能力;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物质分类方法和意义
2.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概念
3.实验观察物质性质
第二课时
1.物质变化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3.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参量的关系
3.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实验手册
3.模型演示
六、教学方法
1.讲授
2.实验
3.模型演示
七、教学评价
1.实验报告
2.练习题
3.课程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物理性化2质和化学3化学反应的类型性质【复习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微观角度认识两种变化。

2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

3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P85 【框架与梳理】见指导丛书
.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 B A.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用木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D.用C75%的酒精杀菌消毒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3D海水通过高分子分离膜制淡水电解水制氢气和氧气B C汽油挥发A干冰升华4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米酿成醋
B.牛奶变酸A.用海水晒盐浓硫酸使白纸变黑酒精挥发.蜡烛燃烧食物腐烂
D.矿石粉碎C 下列过程中主要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5
.用灼烧法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B .浓硫酸使白纸变黑A.用酒精浸泡紫罗兰花自制酸碱指示剂D C.生石灰遇水变成熟石灰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6.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生铁铸造铁锅D.铜用于制造导线A.可燃冰用作燃料7.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活性炭除去冰箱内的异味B.金刚石刻划玻璃D.稀硫酸除铁锈C.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日在南京展区圆满结束。

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月24 ”于5飞天壮歌—一-—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8“的化学性质的是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H2.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C.氢气具有可燃性DA.液氢燃烧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9.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溶解性.硬度.沸点 B C.还原性A右图模型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10
应物与形象地表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前后反
子,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表表示硫原示氧原子。

应类型该反应的基本反。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关于氢气用途的叙述中,只体现物理性质的是11 D.制备盐酸A.制备金属材料B.充灌探空气球C.做火箭高能燃料
眼睛自动变暗;光12 夏天的变色眼镜的玻璃中含有溴化银(AgBr)。

溴化银见光分解为银和溴(Br),2线弱时,溴和银又化合生成溴化银,眼镜变亮,试写出化学方程
式。

, 见光避光
13 仿照示例,任选两种物质,分别写出它们的一个性质和与之对应的用途:途性物质质用
清洁、环保的高能燃料可燃性氢气
14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B A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
15右图表示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16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目的是除去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是因为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夏天鱼池内放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 D
17烟雾弹:将装有白磷(P)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再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大量烟雾将
目,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标隐蔽。

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硅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硅,并放出大量的热,可作未来新能源,其反应方程式18.。


)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

过氧化氢与过氧化钡都是过氧化BaO19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可用过氧化钡(2物,过氧化物一般可用作氧化剂、漂白剂、供氧剂等。

阅读下文并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也是一种过氧化物,潜水艇常用过氧化钠作供氧剂,同时维持艇内空气成分的(2)过氧化钠(NaO22。

稳定,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经过一年化学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的量有20 着密切关系。

请各举一例说明:。

(1)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2)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3)反应温度不同,反应速率可能不同
游戏。

游戏的规则为:化学反应接龙课外活动中,同学们玩起了以水为主题的”“21物,并按序号用前一个反应的一种生成物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反应
完成下列反应和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循环,如图所示。

仿照示例的化学方程式。

通电分解反应:示例:电解水①2H 2H↑+OO ↑222置换反应
②化合反应③复分解反应
④22整理和归纳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Mg、Fe、Cu、Hg、Ag五种金属相关知识的归纳复习,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⑴从物理性质上看,每种金属都有自己的特性。

你认为与其它金属的不同之处
是。

⑵从化学性质上看,与盐酸反应最剧烈的是,这五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的盐溶液能与其他四种金属发生反应,该金属是。

⑶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是重要的化学学科思想。

用镁粉制作的烟花在夜空中发出耀眼的白光,这是利用了镁的性。

23初中化学家教材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A氧化性B还原性C可燃性D毒性E吸水性F溶解性G酸碱性H腐蚀性I吸附性
请选择合适物质以及代号填空
(1)浓硫酸、、固体氯化钙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们具有。

(2)氢气用作高能燃料是因为它有。

(3)氧气在燃烧反应中一般表现出。

(4)用一氧化碳冶铁是利用它的。

(5)硫酸和氢氧化钠对人的皮肤具有。

(6)石蕊和酚酞试液用来检验溶液的。

(7)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它的。

(8)活性炭能除去冰箱异味和使糖浆溶液褪色,是因为它具有。

【展示交流】
【点拨升华】
【当堂测试】
【作业】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