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实验专题

合集下载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

高三化学实验一、研究《考试说明》1、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4项要求)⑴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⑵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2、考试范围与要求化学实验基础(1)实验要求①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②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③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④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⑤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

⑥能根据要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

⑦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ⅰ.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ⅱ.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ⅲ.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ⅳ.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⑧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总结:1-6考查基础实验;7-8考查综合实验。

(2)实验内容(22)化学1(9):1、萃取与分液2、离子的检验(Cl- Ag+ SO42- CO32- NH4+ Fe3+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4、钠的性质5、氢氧化铝的两性6、铁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8、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9、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化学2(7):10、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1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2、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1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4、乙醇的主要性质15、乙酸乙酯的制取和乙酸乙酯(或油脂)的水解16、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化学反应原理(6):17、电解池工作原理18、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19、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0、中和滴定21、氯化铁(或氯化亚锡)水解的促进或抑制22、沉淀的转化二、解题的思维训练方式:每做一道题,尽量从以下五个层次去做:第一,这道题怎么做;第二,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做;第四,不这样做行吗?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中哪种最好?第五,这道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是变容易了?还是变难了?又该怎样做?(改变设问角度,把已知条件改为未知,把明示条件改为隐含等。

高三化学实验题的总结归纳

高三化学实验题的总结归纳

高三化学实验题的总结归纳在高三化学学习过程中,化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习的兴趣。

本文将对高三化学实验题进行总结归纳,让我们回顾一下所学的重点内容。

1.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题1.1 硝酸铜与锌的反应实验现象:锌在硝酸铜溶液中出现放电现象,溶液的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反应类型:单质氧化反应。

实验原理:锌由于活泼性较大,可以将铜离子还原为铜原子,同时自身被氧化为锌离子。

实验方程式:Zn + Cu(NO3)2 -> Zn(NO3)2 + Cu1.2 氯化亚铁与二氧化锰的反应实验现象:氯化亚铁与二氧化锰混合后,受热后会发生爆炸。

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原理:二氧化锰具有催化性质,在适当的温度下,可以使氯化亚铁与氧气迅速反应放热。

实验方程式:2FeCl2 + MnO2 -> 2FeCl3 + MnCl2 + Cl22. 酸碱反应实验题2.1 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现象: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溶液升高温度,冒出气泡。

反应类型: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原理:氢氧化钠为强碱,硫酸为强酸,两者中和反应产生水和相应的盐。

实验方程式: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2.2 硫酸与铁粉的反应实验现象:硫酸与铁粉反应,溶液颜色变为红褐色并冒出气泡。

反应类型:酸与金属的反应。

实验原理:铁属于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氢气和相应盐的溶液。

实验方程式:H2SO4 + Fe -> FeSO4 + H23. 离子反应实验题3.1 硫酸铜与氯化钠的反应实验现象:硫酸铜与氯化钠反应,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并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类型:双离子交换反应。

实验原理:氯化钠中的Cl-离子与硫酸铜中的SO42-离子交换位置,形成Cl2SO4,同时铜离子Cu2+和钠离子Na+在溶液中。

实验方程式:CuSO4 + 2NaCl -> CuCl2 + Na2SO43.2 氯化钡与硫酸铵的反应实验现象:氯化钡与硫酸铵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4。

北京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一次2题)

北京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一次2题)

实验专题复习1.(16分)甲同学进行Fe2+还原性的实验,针对异常现象进行探究。

步骤一:制取FeCl2溶液。

向0.1 mol•L-1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测得pH<1。

实验二:向2 mL FeCl2溶液中滴加2滴0.1 mol•L-1 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加5滴5% H2O2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5 mol•L-1、pH约为5),观察到溶液变红,大约10秒左右红色褪去,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2)。

(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步骤二中溶液变红的原因:、。

(2)甲探究步骤二中溶液褪色的原因:I. 取褪色后溶液两份,一份滴加FeCl3溶液无现象;另一份滴加KSCN溶液出现红色;II.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III. 向2 mL 0.1 mol•L-1 FeCl3溶液中滴加2滴0.1 mol•L-1 KSCN溶液,变红,通入O2,无明显变化。

①实验I的说明;②实验III的目的是。

得出结论:溶液退色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H2O2将SCN-氧化成SO42-。

(3)甲直接用FeCl2·4H2O配制①mol•L-1 的FeCl2溶液,重复步骤二中的操作,发现液体红色并未褪去。

进一步探究其原因:I.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红色液体和滴加了KSCN溶液的FeCl3溶液,前者有丁达尔效应,后者无。

测所配FeCl2溶液的pH,约为3。

由此,乙认为红色不褪去的可能原因是②。

II.查阅资料后推测,红色不褪去的原因还可能是pH较大时H2O2不能氧化SCN-。

乙利用上述部分试剂,通过实验排除了这一可能。

乙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2.(15分)某小组对Cu 与浓HNO 3的反应进行研究。

记录如下:装置 药品 现象 实验10.64 g Cu 片(0.01 mol)和20.0 mL 浓HNO 3 Cu 片消失,得到绿色溶液A ,放置较长时间......后得到蓝色溶液B ,……Ⅰ.Cu 与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法的优点&

高三化学实验专题复习—实验法的优点&

實驗法的優點實驗研究法之所以為許多研究者亱用,主要係具有下列多項優點:一、嚴密的控制影響實驗結果的外擾變項與肎變項在問卷、訪談等調查法中,研究的結果常常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的因素影響,但是在實驗研究法中,這些因素已經在實驗設計之初便事先考慮並加以排除,所以外在及環境的變數便已得到了控制。

二、亱實驗情境簡化從而確定變項間的因果關係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肏少操縱一個肎變項,控制其它有關變項,以及觀察一個或多個變項的結果。

藉由情境的簡化,實驗法是唯一能真正考驗有關因果關係之研究方法,是解決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實際問題的良方,亦為推動圖書資訊學成為一門科學的最有效途徑。

三、運用隨機取樣與隨機分派的原則以提高實驗效度隨機化為消除傳統偏見及減弱無關變項之影響力的最有效因素。

經由隨機的選擇與分派肏各組間的差異,係由機率操作的結果,這些差異即是所謂抽樣誤差,及大小可以估量。

一項實驗的顯著性可從比較實驗變異數及抽樣誤差中予以考驗。

四、最嚴謹、最科學因為實驗法是將影響研究主題的因素獨立出來,並且專為這個原因如何影響研究主題特冸設計一個研究方法,並採用隨機且背景相同的組冸來進行研究,就理論上來說,他是最精確嚴謹的科學研究。

五、實驗的便利性與低成本實驗研究法對已經找到影響研究主題相關變項的研究者來說,是相當便利的,他只需要控制好變項及其外在影響的因素,就可以開始實驗並分析結果。

而在成本方陎也不比調查法需要大批的人力及物力的支援。

六、可重複驗證(高信度)當研究者亱用實驗法研究出一個結果時,他便可以將這個實驗設計套用到較大的團體去驗證,並且可以將結果與小團體相互驗證,得到重複實驗的結果,並驗證假設的可信度。

參考資料:.tw/~experiment03/experiment/ad-dis.ht m。

高三化学必修一课本实验大全

高三化学必修一课本实验大全

必修一实验大全(一)物质及其变化实验实验1-1【P8,胶体实验】【实验操作】取两个100 mL小烧杯,分别加入40 mL蒸馏水和40 mL CuSO4溶液。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

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可被用来区分胶体和溶液。

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当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或者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人密林中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放电影时,放映室射到银幕上的光柱的形成也属于丁达尔效应。

实验1-2【P13,物质的导电性】【实验操作】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如图1-9所示连接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取上述烧杯中的NaCl固体、KNO3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

如图1-9所示,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KNO3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表明,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都不导电,蒸馏水也不导电。

但是,NaCl溶液、KNO3溶液却都能够导电。

实验1-3【P16,Na2SO4与BaCl2的反应】【实验操作】向盛有2 mL Na2SO4稀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 mL BaCl2稀溶液,观察现象并分析。

通过上述现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Na2SO4稀溶液与BaCl2稀溶液混合时,Na+、Cl-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5、化学实验:基本实验】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5、化学实验:基本实验】

高中化学复习要点化学实验专题一基本仪器与操作一、基本仪器1、冷凝管直形冷凝管:多用于蒸馏操作蒸汽温度小于140度,不可用于回流。

空气冷凝管:空气冷凝管和直形冷凝管主要是蒸出产物时使用(包括蒸馏和分馏),当蒸馏物沸点超过140摄氏度时,一般使用空气冷凝管,以免直形冷凝管通水冷却导致玻璃温差大而炸裂。

球形冷凝管:用于有机制备的回流,适用于各种沸点的液体。

蛇形冷凝管:用于有机制备的回流,适用于沸点较低的液体。

2、温度计(1)水浴加热:放于水中(硝化反应),控制温度(0-100℃);冰水浴、沸水浴可不用温度计(2)蒸馏、分馏:温度计液泡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3)控制反应温度:放在反应液中(实验室制备乙烯,控制温度170℃)【百科】温度计量程1、酒精温度计最大范围是:-114℃至78℃(酒精的沸点是78℃,凝固点是-114℃)2、煤油温度计的测量范围约为:-30℃到150℃(煤油温度计的工作物质是煤油,它的沸点一般高于150℃,凝固点低于-30℃)3、水银温度计测量范围:0摄氏度至400摄氏度。

经常应用的:(1)寒暑表的量程一般为:-30℃~50℃。

(2)实验用温度计的量程:-20℃~110℃.(3)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体温计是量人体体温的,人体体温变化的极限范围在35到42摄氏度之间)二、基本装置1、过滤概念:把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操作方法.例如,粗盐水的过滤就是采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中的固体不溶物.实验仪器: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含铁圈)、滤纸。

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见图)一贴: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

(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

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防止液体过滤不净。

)三靠:1.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

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

3.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抽滤概念:抽滤是一个物理术语,读音为chōu lǜ,又称减压过滤,真空过滤,有双重含义,物理术语中抽滤(Leaching)指利用抽气泵使抽滤瓶中的压强降低,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方法。

高三化学探究性实验专题训

高三化学探究性实验专题训

高三化学探究性实验专题训练(二)1.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

(2)实验用品:仪器:①②③④试管夹⑤镊子⑥小刀⑦玻璃片⑧砂纸等;药品:钠、镁带、铝条、2 mol.L-1的盐酸、新制的氯水、饱和的H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方案相对应的实验现象)①②③④⑤⑥(用A-F表示)写出③的离子方程式(4)实验结论:(5)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钠与水反应实验装置,并验证钠的物理性质,钠与水反应产物。

Ⅰ.当进行适当操作时还需要的仪器有。

Ⅱ.如何进行操作?。

Ⅲ.实验现象是。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铜、锌与浓盐酸反应,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如下:(一)实验用品:纯锌片、铜片、37%的浓盐酸、蒸馏水、氯化铜溶液(二)实验记录:(三)背景资料(四)请你参与以下探究(1)实验A反应速度明显比B小,原因是(2)根据“铜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氢之后,与稀盐酸不反应,而在实验C中加热时又产生气体”的事实,作出如下推断:①有同学认为“实验C中加热时产生的气体是溶解在溶液中的H2”,你认为是否有道理,理由是②某同学作了如下猜想:是否成立?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3)某同学对实验D中的白色沉淀进行分析:“不可能是CuCl2,因为CuCl2能溶于水且溶液显蓝色;也不可能是ZnCl2,因为稀释后溶液更稀,不会析出ZnCl2晶体。

若利用资料卡片资料①②大胆猜想,白色沉淀可能是CuCl。

请你帮他设计验证方案(若有多处方案,只设计两个)。

[CuCl4]3-等离子与CuCl(s)、Cl-三者之间所形成的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结果。

请写出这一平衡关系式(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Cu与浓H2SO4的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装置中的固定仪器和酒精灯均未画出)实验选用细铜丝、98.3%H2SO4、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CC14、NaOH溶液等药品,铜丝被卷成螺旋状,一端没入浓H2SO4中,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

最新高三化学总复习专题1 化学实验

最新高三化学总复习专题1 化学实验

高三总复习专题一 ----化学实验课时1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考点一 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的识别与使用1.常用可加热仪器2.常用分离、提纯仪器 仪器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普通漏斗(1)向小口容器中注入液体 (2)加滤纸后,可用于过滤 (1)制作过滤器时,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水润湿,注意不能留有气泡 (2)滤纸上缘低于漏斗边缘,液体低于滤纸边缘分液漏斗 (1)用于随时添加液体 (2)萃取、分液(1)注意活塞不能渗漏(2)分液时,下层液体由下口放出,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蒸发皿蒸发或浓缩溶液可直接加热,液体不超过其容积的23,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蒸馏烧瓶蒸馏或分馏(1)加热时要垫石棉网(2)加热时液体的量不超过其容积的12洗气瓶 除去气体中的杂质,其中广口瓶可换作大试管或锥形瓶(1)一般选择与杂质气体反应的试剂作吸收剂(2)装入液体量不宜超过其容积的23(3)气体的流向为A 进B 出干燥管 用于干燥或吸收某些气体,干燥剂为颗粒状,常用CaCl 2或碱石灰(1)注意干燥剂或吸收剂的选择 (2)一般为大口进气,小口出气3.常用计量仪器(1)仪器A 的名称:量筒,用途: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精确度:0.1__mL 。

注意 ①无“0”刻度;②不可加热,不可作反应容器,不可用于溶液的稀释;③选取量筒的原则是“大而近”,例如量取5.6 mL NaOH 溶液应选取10 mL 量筒,而不能选50 mL 量筒。

(2)仪器B 的名称:容量瓶,用途: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该仪器不能(填“能”或“不能”)长时间贮存溶液。

(3)仪器C 的名称:酸式滴定管。

①使用前需“查漏”;②“0”刻度在上方;③用于盛装酸性溶液或强氧化性液体(如KMnO 4溶液),不可盛装碱性溶液;④精确度:0.01 mL 。

(4)仪器D 的名称:碱式滴定管。

用于盛装碱性溶液,不可盛装酸性和强氧化性液体(如KMnO 4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专题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学习Na2O2与CO2的反应时,就提出SO2与Na2O2反应的问题。

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SO2与Na2O2的反应。

(1)甲同学认为Na2O2和SO2的反应与Na2O2和CO2的反应类同,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导管口,预期现象与结果相反,如果甲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应完毕后,综合大家的观点,认为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成分有多种可能:可能Ⅰ:全部为Na2SO3;可能Ⅱ:为Na2SO3和Na2O2的混合物;可能Ⅲ:________ 可能Ⅳ:为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可能Ⅴ:为Na2O2和Na2SO4的混合物;可能Ⅵ:为Na2O2、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

(3)乙同学认为,无论哪种观点正确,甲同学设计的装置都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对可能Ⅳ持怀疑的态度。

现有下列实验用品:几支试管、带胶塞的导管(单孔)、滴管、药匙、品红溶液、蒸馏水、Ba(NO3)2溶液、BaCl2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请实验步骤编号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①待硬质玻璃管冷却到室温后,用药匙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

②向①的试管中加入______,塞紧带导管的胶塞,并将导管通入________。

③④解析:(1)如果甲同学的观点正确,则SO2与Na2O2反应有O2放出,如SO2通入过快,O2中会带有过多的SO2,O2浓度低木条不会复燃。

(2)根据它五种预测,第Ⅲ种预测会全部为Na2SO4。

(3)流动气体与固体反应,气体很难反应完全,故应有对SO2尾气处理的装置。

(4)验证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根据其两者的性质进行检验,Na2SO3为弱酸盐,加入酸溶液为有SO2放出,Na2SO4溶液能与BaCl2生成白色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

答案:(1)木条复燃,氧气需达到一定浓度才行;如果通入的SO 2量太快,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太少,则不复燃。

(2)全部为Na 2SO 4 (3)没有尾气处理装置(4)(方法有多种,合理均给分。

但如果加入稀硝酸、或硝酸钡则可能将SO 2-3氧化为SO 2-4,这时检验就不准确了,则从此步骤起后面步骤均不给分。

如试剂的用量不合理,要扣分,不重复扣分) 实验步骤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② 过量的稀盐酸 装少量品红溶液的试管 若品红褪色则固体中含有Na 2SO 3,若品红不褪色则固体中不含有Na 2SO 3③取②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BaCl 2溶液 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固体中含有Na 2SO 4若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固体中不含有Na 2SO 4 3232进行实验(CaCl 2、碱石灰均足量)。

(1)A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装置A 的试管中装入NaHCO 3和Na 2CO 3·xH 2O 的混合物3.7 g ,用酒精灯加热到反应完全,此时B 管增重1.89 g ,C 管增重0.22 g ,则x 的值为________。

(5)该装置还不是很完善,可能使测定结果偏小,应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4)B 管增重1.89 g 是产生的水的质量,H 2O 来自于NaHCO 3的分解和Na 2CO 3·x H 2O 失水。

C 管增重0.22 g 是产生的CO 2的质量。

由CO 2的质量可求出NaHCO 3的质量及其产生H 2O 的质量。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2×84 44 180.84 g 0.22 g 0.09 g即Na 2CO 3·x H 2O 的质量为3.7 g -0.84 g =2.86 g ,Na 2CO 3·x H 2O 含水:1.89 g -0.09g =1.80 g ,在Na 2CO 3·x H 2O 中: M (Na 2CO 3)M (H 2O)=10618x =2.86 g -1.80 g 1.80 g =1.06 g 1.80 g, 得x =10。

答案:(1)加热,使NaHCO 3分解,使Na 2CO 3·x H 2O 失水 (2)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水 (3)吸收反应中生成的CO 2 (4)10 (5)在C 装置后再加一个装有碱石灰的U 形管 为了防止空气中的CO 2和H 2O 被C 装置中的碱石灰吸收3、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铝镁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和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1)A 中试剂为________。

(2)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实验用铝镁合金的质量为a g ,测得氢气体积为b mL(已换算为标准状况),B 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c g ,则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铝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答案:(1)NaOH 溶液(2)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3)33 600(a -c )b(4)偏小解析:铝镁合金中二者与酸都反应,但铝和碱反应镁不反应,所以A 中的试剂应选择NaOH 溶液。

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可利用产生的氢气求解,A r =m /n =a -c b ×10-322.4×23=33 600(a -c )b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未洗涤固体,则残留物质量偏大,铝的质量偏小,结果偏小。

4、Fe 2O 3和Cu 2O 都是红色粉末,常用作颜料,某校一化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来探究—红色粉末的成分,该粉末可能是Fe 2O 3或Cu 2O 或两者的混合物。

探究过程如下:查阅资料 Cu 2O 溶于稀硫酸生成Cu 和CuSO 4,在空气中加热生成CuO 。

提出假设 假设1:红色粉末是Fe 2O 3;假设2:红色粉末是Cu 2O ;假设3:红色粉末是Fe 2O 3和Cu 2O 的混合物。

设计探究实验 取少量粉末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在所得溶液中再滴加KSCN 试剂。

(1)若假设1成立,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滴加KSCN试剂后溶液不变红色,则证明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氧化铁。

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________。

简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固体粉末完全溶解无固体存在,滴加KSCN试剂时溶液不变红,则证明原固体粉末是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探究经实验分析,确定红色粉末为Fe2O3和Cu2O的混合物。

答案:(1)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红色(2)不合理因Cu2O与H2SO4反应会生成Cu,Cu可将Fe3+还原为Fe2+,故Cu2O、Fe2O3混合物溶于稀H2SO4,可能无Cu、Fe3+产生(3)Fe2O3与Cu2O的混合物Cu2O+2H+===Cu+Cu2++H2O,Fe2O3+6H+===2Fe3++3H2O,2Fe3++Cu===Cu2++2Fe2+解析:(1)Fe3+可与SCN-生成红色络合物。

(2)不合理,若是两者的混合物,因Cu2O可与稀硫酸作用生成Cu,Cu可将Fe3+还原为Fe2+,Fe2+不能与SCN-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

(3)结合(2)的分析可知粉末一定是两者的混合物,否则若是Fe2O3,会出现红色;若是Cu2O一定有沉淀。

5、在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反应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

进行此实验,所用仪器如下图:(1)连接上述仪器的正确顺序(填各接口处的字母):______接____;____接____;____接____;____接____。

(2)装置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OH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实验中常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是否有Cl2产生。

如果有Cl2产生,可观察到________,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①气体发生装置中进行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NaOH溶液中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KMnO4的氧化性比MnO2强得多,实验室也可以用KMnO4固体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反应方程式如下: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①请用“双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②该反应中被氧化和未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如果将20 mL 12mol·L-1的浓盐酸与足量KMnO4充分反应,实际能收集到的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将________。

A.≥1.68 L B.>1.68 L C.≤1.68 L D.<1.68 L答案:(1)E C D A B H G F(2)除去氯气中的HCl杂质吸收过量的氯气(3)试纸变蓝2KI+Cl2===2KCl+I2(4)①MnO2+4HCl(浓)△,MnCl2+Cl2↑+2H2O②2NaOH+Cl2===NaCl+NaClO+H2O(5)②5:3 D解析:(1)按照制备气体的“反应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的顺序可确定仪器连接的正确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