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的学习心得教学内容
课程学习报告范文5篇

课程学习报告范文5篇1.课程学习报告范文转眼间,学习《英汉互译》课程已经一年了。
在这一年的学习里,我收获很多,对翻译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对于《英汉互译》课程的学习体会就是:我们要学会培养翻译思维。
我觉得这是老师反复给我们所强调的,这也是学习翻译课程的核心所在。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们要如何去培养翻译思维。
首先,学习《英汉互译》课程,最基本的是要知道翻译的规则。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我们连基本的翻译规则都不知道的话,我们将无从下手。
翻译的规则包括翻译的概念和翻译的标准,从广义上理解,翻译指语言与语言、语言与语言变体、语言与非语言等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狭义的翻译指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而翻译的标准是见仁见智,但是忠实与通顺是翻译标准的精髓,也是翻译学习中应首先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
除此之外,英译汉与汉译英中一些具体的规则也是要了解并掌握的。
其次,在我们对翻译的概念和标准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们翻译的时候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不同的语境,同样的一句话有不同的表达,因此,我们就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分析,还要考虑不同人物身份说话的语言特点。
当英译汉的时候,我们的译文要符合中国人的说话特点,不能按照外国人思维,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话思维;当汉译英的时候,我们的译文要符合外国人的说话特点,要符合他们的说话思维。
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翻译的标准,选择直译或者意译。
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与思想。
最后,也是最最重要的一步,多读、多看、多译。
学习翻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学好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多背一些译文就可以学好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实践,脚踏实地地去翻译,从翻译中慢慢培养翻译的思维,才能学好翻译。
翻译的思维是翻译的核心,翻译的思维就如打开翻译大门的钥匙,当你拥有了翻译思维,打开翻译大门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去练习,但也并非翻译的题做得越多越好,如果翻译后不去总结,翻完就完,那也是做无用功。
英汉互译的学习心得

英汉互译学习的心得体会管理学院 ***经过了三个星期的英汉互译学习,有些体会。
现就英汉翻译,谈点感想。
英汉翻译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不加修改的直译,在英文翻译中有几点汉语习惯是一定要注意的。
1.长句尽量改短,语序调整为汉语习惯英文中很容易就出现从句套从句的长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本身就很难理解了,如果翻译的时候还是不加改动,那读者读起来就更难理解。
我在这儿举个例子吧,就拿我自己翻译的《钉子与镇魂歌》的开头部分:The episode of the nail and the requiem wa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all those in which, over a relatively brief period, I was privileged to watch Trevis Tarrant at work. 刚开始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也愣了好半天,因为这句话完全不是汉语的习惯,如果不假思索地直接翻译,那就是: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在短暂的时间里,这段时间是我有幸观察塔南特工作的那段时间。
当然要合并成一句话,也可以这么翻译: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是我有幸观察塔南特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发生的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
天啊,阅读起来太累了,但是这句话并没有语法问题!我想在翻译的时候要牢记一点:最后形成的是汉语,阅读我们译文的是中文读者。
所以在这里必须要调整语序,而且长句要改短,最后我给的译文就是:在我有幸目睹塔南特破案的短暂时光里,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
2.定语改表语英语中常常出现中心语前面出现两三个形容词的情况,这儿我举《绿色危机》第一章的例子:A huge, square envelope, covered with a huge, square handwriting. 直译就是很大的方形的信封上面写着大气的方正的字体。
英汉互译课程心得体会

《英汉互译》课程学习体会接触英汉互译快一年了,自己对翻译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改变。
以前,觉得翻译只要学过英语都会做的,可是现在才发现翻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不仅要求精通英语这门语言,而且要了解英语表达习惯,同时也要具有相当好的语文功底。
在翻译过程中,差了哪一点就不能有好的翻译作品。
在学习这门课的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很多关于翻译和各方面的知识。
一.了解翻译的历史。
以前,完全不知道翻译这门学问是多么博大精深,而且是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知识人文在现在社会翻译才成为了必需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了翻译是从古代就开始了,远到有记载完整的时期是唐朝,发现中国上下五千年还是有很多精髓的地方等着我们去发现,这刺激我去阅读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书。
在这其中,我发现了很多新奇的知识,同时也明白自己对中国了解的实在是太少了。
二.了解翻译的流派及翻译思想。
每个人对翻译的领会和认识促成了每个人对翻译有不同的理解,翻译出来的文章也就有了差异性。
翻译的流派随着翻译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几大翻译的派别。
同时,翻译也是要受到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的。
当时需要怎样的作品来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翻译作品就出现了,“忠实”与“不忠实”,“信、达、雅”,“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思想不断出现。
我们不能说哪个好,还是哪个不好,只有结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翻译的作品。
在这过程中,我认识了很多翻译名家,知道了有关他们的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了解了他们对翻译的贡献与付出。
这都是一个个的励志故事,无论是对我翻译和我的人生都有很大的启迪。
三.了解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上课期间所讲授的“重复和替换”,“增词法”等技巧,这些技巧看似通俗易懂,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我还是欠缺很多。
以前没接触翻译的时候,认为翻译就从字面意思翻译过来,并且语句通顺就可以了。
可是上了这个课之后我才发现,翻译不仅仅是把意思翻译过来,而且要结合该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表达出来,这样才算好的翻译。
这点,在翻译过程中十分常见,比如“班门弄斧”在汉语中只有仅仅四个字,可是用英语翻译出来确实这样的”Don’t try to show off your proficiency with the ax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英语学习之英语翻译学习心得

英语学习之英语翻译学习心得很想学好英语翻译,我知道翻译分口译和笔译,该怎没学好呢!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英语翻译学习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英语翻译学习心得1如何学习英语翻译--学习英语翻译技巧1.关键仍在英语能力汉译英考试题材广泛,对英语基本功的应用比较全面。
“译”是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汉译英,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英语运用能力,顺利通过社会上的、今后将面临的求职、资格、职称评定、研究生入学等各种测试和考试,并能胜任就业之后的多种业务翻译需求。
2.遵循常用方法多做练习翻译是按照原文的句型、精神、意义、情绪再现原稿整体效果的艺术性再创作。
实际上它比写作还要费时费神费力。
因为写作中作家占有主动,可以自由发挥,而在翻译中则受原文局限,不能避此就彼,随意发挥。
提高翻译技巧不能仅靠阅读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书籍。
3. 目标读者与服务意识这里希望强调一个观点:翻译固然是门学问、是个特讲水平的行当,但在市场经济中,它首先是一种服务。
在面向客户和读者的界面上,翻译需要同时伺候好两个客人:一是原文的作者,二是译文的读者。
不管你学问有多深或者多浅,翻译时要尽量做到眼里有作者、心中有读者。
看原文时仔细点;译文的遣词行文,尽量适应目标读者。
最好能够抱着“提供一流服务”的态度对待每一句原文、每一句译文。
在修改学生翻译练习、校译企业宣展材料过程中发现,如能做到上述一点,纵使忘记了一大半儿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译文中许许多多的表达问题都可望消灭在付印之前。
英语翻译学习心得2翻译理论要不要看?事实上,要想学好翻译,对于一个没有基本翻译理论的人来说,建议还是学一下翻译理论,因为那上面会讲被动变主动,词性的转换啦等,而这对于一个非英语专业的人来说,是有必要的。
也是一条捷径,否则很多人则是一个字一翻,不是翻译意思了。
比如有人翻译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英语翻译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

英语翻译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英语翻译学习篇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即将结束《英汉翻译教程》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又掌握了一门新的英语学习技能,也初步了解了英汉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要领。
简而言之,就是获益匪浅。
英汉翻译是一门建立在综合能力基础之上的学科,囊括了全方位的知识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管是对个人能力以及日常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
前我一直有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掌握大量的词汇,翻译起来就会很容易,认为翻译只不过是把大量的词汇拼接连接在一起。
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时惊觉自己原来的思维是有多么的狭隘。
当翻译一句话时,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组合。
勉强组合在一块时不是错误百出,就是很Chinglish.首先,英汉翻译应遵循“忠实,通顺”的标准。
所谓忠实,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句英文在欧美人看起来顺理成章,而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就会极其别扭。
我们就会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的用上自己的思维,因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破坏了原文的风格。
通顺就是指原文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规范。
译文必须通顺,避免死译,硬译,符合规范。
把原文的内容适当的表达出来,既不能改变扭曲,也不能增加或删减。
如“Heisseriouslyill”.就译为:“他病得很厉害”。
有人为了追求汉语的“漂亮”译为“他苟延残喘”,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校核。
准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译时采取直译或者意译两种方式。
有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使用。
主要取决与具体的情景。
校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不可忽视。
即在翻译时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已到达最好效果的翻译。
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做好的事。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必须注重积累有关英译汉方面的知识以及基本方法。
了解基本英汉语言对比(词法和句法)。
通过对比,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
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 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最新3篇)

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最新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最新3篇)2022英语英汉互译心得体会报告篇一英语的音变技巧方法一。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

英译汉翻译心得体会共4篇
篇一:翻译心得体会
翻译心得体会
学习英语,从初中到现在,也接近十年了,过程里,虽经常遇到英汉和汉英对照,但每每总是偏于一边,要么注重英语表达,要么只为看懂中文译文。
两者合而为一,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在过程里去推敲一字一句的表述和意思,这在以前几乎是很少的事。
迷糊接触翻译也就短短的三月左右,十几个星期,短短的时间段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学到些什么技巧,但往往拿起一篇文章,又总难下笔翻译。
总会因为一两个词而犯难,或者明知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却不能用汉语很好的表达出来。
傅雷先生曾说过:“翻译重在实践。
〞一回生,二回熟,日积月累,第一手经验多了,做起来便得心应手,翻译能力也就有所提高。
正是因为我练习太少,专研太少,翻译也就仅仅只停留在了表层阶段,深入不了。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翻译出的东西,总是字不正腔不圆,和标准译文有很大的差距,词句的表达上,既没有很好的尊重到原著的思想,也没有能表达出汉语表达上的优美和准确。
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词不达句。
现在我们主要的方向都是在英译汉上,这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透彻地理解原文。
看一篇东西,可以有不同的目的。
假设为获取信息,抓住大意就可以了。
假设是为了消遣,那就可以看懂多少算多少。
假设是为了翻译,那就非透彻理解原文不可。
有时似乎觉得懂了,但翻译起来还是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可能仍是未能真正理解原文。
如果是自己尝试着研究一篇译文的时候,要么可以先不看译文,自己先根据原文翻译一遍,然后拿自己的译文和名家的译文相比拟,从差距中就可以看。
学习翻译的心得体会.doc

学习翻译的心得体会篇一:英汉翻译心得体会英汉翻译心得体会英语1101袁立冬111001116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即将结束《英汉翻译教程》的学习。
通过学习,我又掌握了一门新的英语学习技能,也初步了解了英汉翻译的基本要求与要领。
简而言之,就是获益匪浅。
英汉翻译是一门建立在综合能力基础之上的学科,囊括了全方位的知识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管是对个人能力以及日常积累都有较高的要求。
前我一直有一种误区:认为只要掌握大量的词汇,翻译起来就会很容易,认为翻译只不过是把大量的词汇拼接连接在一起。
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时惊觉自己原来的思维是有多么的狭隘。
当翻译一句话时,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组合。
勉强组合在一块时不是错误百出,就是很chinglish.首先,英汉翻译应遵循“忠实,通顺”的标准。
所谓忠实,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句英文在欧美人看起来顺理成章,而在我们中国人看起来就会极其别扭。
我们就会在翻译过程中不自觉的用上自己的思维,因而改变了原文的意思破坏了原文的风格。
通顺就是指原文语言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规范。
译文必须通顺,避免死译,硬译,符合规范。
把原文的内容适当的表达出来,既不能改变扭曲,也不能增加或删减。
如“Heisseriouslyill”.就译为:“他病得很厉害”。
有人为了追求汉语的“漂亮”译为“他苟延残喘”,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翻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表达,和校核。
准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注意上下文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译时采取直译或者意译两种方式。
有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使用。
主要取决与具体的情景。
校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不可忽视。
即在翻译时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已到达最好效果的翻译。
翻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做好的事。
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必须注重积累有关英译汉方面的知识以及基本方法。
了解基本英汉语言对比(词法和句法)。
通过对比,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以及所对应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互译的学习心得
英汉互译学习的心得体会
管理学院 ***
经过了三个星期的英汉互译学习,有些体会。
现就英汉翻译,谈点感想。
英汉翻译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不加修改的直译,在英文翻译中有几点汉语习惯是一定要注意的。
1.长句尽量改短,语序调整为汉语习惯
英文中很容易就出现从句套从句的长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本身就很难理解了,如果翻译的时候还是不加改动,那读者读起来就更难理解。
我在这儿举个例子吧,就拿我自己翻译的《钉子与镇魂歌》的开头部分:The episode of the nail and the requiem was 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all those in which, over a relatively brief period, I was privileged to watch Trevis Tarrant at work. 刚开始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也愣了好半天,因为这句话完全不是汉语的习惯,如果不假思索地直接翻译,那就是: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在短暂的时间里,这段时间是我有幸观察塔南特工作的那段时间。
当然要合并成一句话,也可以这么翻译: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是我有幸观察塔南特工作的那段时间里发生的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
天啊,阅读起来太累了,但是这句话并没有语法问题!我想在翻译的时候要牢记一点:最后形成的是汉语,阅读我们译文的是中文读者。
所以在这里必须要调整语序,而且长句要改短,最后我给的译文就是:在我有幸目睹塔南特破案的短暂时光里,钉子与镇魂歌的事件应该是最有代表性的案件之一。
2.定语改表语
英语中常常出现中心语前面出现两三个形容词的情况,这儿我举《绿色危机》第一章的例子:A huge, square envelope, covered with a huge, square handwriting. 直译就是很大的方形的信封上面写着大气的方正的字
体。
看到一句话中有这么多“的”,是不是觉得很烦?虽然说现在“的地得”好像是可以混用了,但实际上“的”一般用于形容词,“得”一般用于动词后,“地”用于副词。
我不主张混用,而且还有一点:不要滥用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已经将汉语过分稀释了,影响了汉语的美观。
老祖宗的文章里基本上不用这三个字,近代的文章中这三个字的使用频率也不是很高,但是现在这三个字的确已经被滥用了。
我个人还是希望在翻译的时候能够控制这三个字的使用频率,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把定语改成表语。
汉语不习惯长句,也不习惯中心语前面加上一连串的定语,除非是作者要刻意造成这种效果。
所以这句话我最后翻译成:信封很大,呈方形,上面的字迹方正而洒脱。
如果中心语前面有超过一个带上“的”的定语,那种翻译我个人是不太读得下去的。
3.词语的多样性
翻译的时候根本离不开金山词霸。
相信很多朋友在翻译的时候免不了要查阅一些字典。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过这个问题:字典上提供的解释是没有办法覆盖汉语词汇的,也就是说,一个单词字典可能只提供了一个很普通的解释,使用的是最常见的汉语词汇。
但是如果你就按照这个意思进行翻译,小说的魅力定会黯然不少。
还是用2中的那句话,第二个huge是形容字写得比较大,但是如果就直接翻译成字写得很大,这个翻译只能算是普通翻译。
我之所以没有这样翻译,一方面是因为前面的一个huge已经翻译成大了,一个大信封,这个翻译是很贴切的。
接下来我不想再重复使用大这个字,所以我翻译成了字写得很洒脱,把大这个意思包含在洒脱里面。
常常人们在讨论各位翻译的风格,我想这种词语的多样性就是翻译风格的最好体现。
在翻译的时候,应当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小说的行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想到应该用什么样的汉语词汇来表达,而且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典故和成语,译文定会亮色不少。
这儿我也举一个例子吧,《绿色危机》导读中的一句话:By its nature, a military hospital is a theater for drama and tragedy; one is not brought there unless there is a serious problem. Those who await fresh arrivals are prepared only for bad news. 我翻译成:很自然地,这座战地医院成了悲剧上演的舞台。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期待着能够
到这儿躲进桃源的人,最后都未能如愿以偿。
这儿有王婆卖瓜之嫌,不过大家也就原谅我了吧。
4.人称代词的明确
在看英文小说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叙述中,人称代词用的特别多,称呼名字反而多用在对话中。
想想在汉语中,平常的叙述中直呼名字的时候却占多数。
在翻译《绿色危机》的时候,我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花很大精力去寻找代词到底指代谁,很多时候必须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推敲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有时候还会弄错。
如果翻译的时候仍然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些代词,读者的阅读观感必定会受到影响。
《恶意》中有句话:讲得通和合情合理是两回事,那我现在也可以说:能够读下去和流畅的阅读也是两回事。
如果读者阅读的时候,反而要花大精力去明确人称代词的关系,那这本书的翻译无疑是失败的。
这儿我就不举例了,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
5.押韵和双关
如果说词语的多样性可以体现翻译的风格,那么如何处理押韵和双关,则能够全面体现翻译的功力。
这两项是最难翻译的,有的根本就翻译不出来。
比如我就碰到一个利用you的单数和复数进行双关,想了半天实在无法翻译,最后只能加个注释了事,真的很惭愧。
押韵嘛,也碰到一个,原谅我在这儿又王婆卖瓜一次,这个押韵自觉还是翻译的比较好。
《绿色危机》第二章中间有一段一名护士的自言自语:forceps, retractors, scissors, knives. But Woods has marvellous legs(伍兹是另外一名护士)!这儿一开始我还没有注意到,看第二遍的时候才发觉这儿是个押韵。
想了很久,大致翻译成这个样子,移动了一些词语的顺序:牵开器、剪刀、钳子、刀子,但是伍兹的腿美得不成样子!算是马马虎虎翻译出这种押韵效果了。
这儿我推荐大家看看杨绛翻译的《堂吉珂德》,其中的诗句翻译相当纯熟,而且做到了押韵,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翻译的方法和用语习惯。
6.理解与适当的补充
总的来说,汉语比英语环保,翻译过来的汉语占据的存储空间一般都比英语小。
但是有些时候英文只需几个单词,或者一个前缀,翻译成汉语却要解释半
天,而且都不一定能有英语那种效果。
这就要对原句进行适当的补充。
又是举《绿色危机》中的例子:Since a blowsy trollop of fifty cannot be expected to care for competition from an exquisite, self-possessed little creature of twenty-two, the ex-widow was not sorry to see her go. 这句话是说一个寡妇嫁给了故事中一名护士(弗雷德里卡)的父亲,然后后妈和继女相处不快,所以后妈巴不得继女去战地医院服务,眼不见为净。
请注意最后的ex-,寡妇嫁给护士的父亲后,就不是寡妇了,但是作者使用这个前缀,明显有戏谑的味道在里面。
翻译的时候要把这种味道体现出来。
所以最后我花了一句话来解释:一个50岁面容粗糙的老女人,怎么可能竞争得过22岁的女孩,更何况还是一位高雅沉静的妙龄少女?所以弗雷德里卡离开家,这位寡妇高兴得很。
对不起,这儿要更正一下,她现在已经不是寡妇了。
如果仅仅翻译成前寡妇,我想在汉语中是体会不出这种效果的。
翻译不需要忠诚于单词,也不需要忠诚于句式。
要忠诚的只是语素,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然后我再用汉语将意思表达完全,最后对译文进行润色加工,除了人名地名之外,我希望我的译文尽可能地贴近我们平常使用的优美汉语,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是翻译文章,也不能让读者阅读的流畅感受到影响。
总之,英译汉也好,汉译贡也罢;都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而扎实的文字功底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的积累。
翻译是终身长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