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精选)

合集下载

关于非遗的名家文章

关于非遗的名家文章

甘肃地处大西北腹地,地形如一柄如意连接六省(自治区)和蒙古国,无论是交通、军事,还是在生态保护诸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时,甘肃又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也十分丰厚,别具价值。

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一)地理、民族与历史文化渊源甘肃居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 地处我国西北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顺时针方向依次与陕西、四川、青海、新疆、蒙古国、内蒙古、宁夏接壤,东西距离长达1665公里,是中原地区联系西北乃至中亚西亚的咽喉和纽带。

甘肃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东部和中部为黄土高原,以农业经济为主,还有关山林区和子午岭林区,分属平凉和庆阳市;东南部为陇山山地和陇南山地,水利和林业资源相对丰富,是小陇山和白龙江林区所在地;西部为河西走廊,以绿洲平原为主,也有沙漠戈壁分布;北部的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原,为内蒙古高原的西端;西南部的祁连山地和甘南高原,系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广布高原草场,还有现代冰川。

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千米以上。

除了陇南属长江流域,其它地区则分属黄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及特色,与上述陇中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草)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和北山山地6个地形区域的地理、物候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甘肃历史悠久,且区块性特征明显。

大约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活动,我国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陇东华池,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遍布全省。

静宁治平河畔有最早的成纪古城遗址,距此不远的的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4800~7800年,更是从考古学上为伏羲氏发祥于陇东南渭水流域上游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陇东一带是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生活了周先祖不窋至古公亶父十二代先王。

甘肃民俗简介

甘肃民俗简介

甘肃民俗简介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回、藏、东乡、保安、裕固、土、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

多民族的交流、融合,极大地丰富了甘肃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以下是一些甘肃的民俗简介:节庆习俗:甘肃的节庆习俗丰富多彩,除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和端午节等汉族传统节日外,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例如,回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藏族的正月法会、正月十五晒佛节、藏历年、七月法会、五月采花节和香浪节,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叼羊和“姑娘追”,土族的“纳顿”节和“二月二”跳神会等。

此外,甘南的香巴拉艺术节、庆阳香包艺术节、肃南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现代节庆活动也正在蓬勃发展。

饮食文化:甘肃的饮食文化也颇具特色。

兰州牛肉面是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声名远扬。

以手抓羊肉为代表的清真风味食品,独特可口。

藏族风味的糌粑、酸奶、奶茶、蕨麻米饭等也值得品尝。

此外,甘肃还有各种地方小吃,独具特色。

民族歌舞:甘肃的民族歌舞多姿多彩,社火歌舞是广泛流传于甘肃民间的一种艺术。

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滚鼓子”、张掖的顶腕舞、陇东的秧歌、天水一带的扇鼓舞和腊花等,都颇具盛名。

此外,莲花山花儿、二郎山花儿、河湟花儿、裕固族民歌等也是甘肃民族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手工艺:甘肃的民间工艺品也久负盛名,如兰州微雕葫芦、平凉纸织画、庆阳牛皮影、香包、剪纸、刺绣,保安腰刀,天水雕漆漆器,酒泉夜光杯,卓尼洮砚,武威“铜奔马”等。

此外,甘肃在春节期间会有挂灯笼、贴春联、举办丰盛的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等年俗活动。

元宵节时,甘肃的花灯盛宴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俗色彩。

而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拜月,一家人团圆共享月饼,并有踏月这一独特习俗。

总的来说,甘肃的民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又展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甘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河西宝卷河西宝卷含凉州、张掖、酒泉宝卷(张掖宝卷因故未能进入第一批国家名录)。

宝卷又名宝传,是一种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文学。

它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受俗讲的孕育,历经宋代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等,并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为散韵相间,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

2.天祝土族格萨尔《格萨尔》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的一块瑰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源于藏族,却广泛传播于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很多民族之中。

作为口头传唱的口碑古籍土族《格萨尔》,同样具有有别于其他口头传唱的英雄史诗,在形式、内容方面富有自己的特点,独具魅力。

挖掘、抢救和保护土族《格萨尔》,不仅能丰富和完善《格萨尔》英雄史诗,乃至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3.裕固族民歌从裕固族历史渊源和语言来说,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歌词格律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

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部分,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已搜集、整理的有310余首。

裕固族民歌记叙了裕固族历史、英雄和生活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族民歌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和依据。

4.花儿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它主要流行于贺兰山以南,六盘山以西,岷山以北,日月山以东这一跨越甘、宁、青三省区的广阔地带,成为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个歌种。

花儿有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

前者以甘肃河州(今临夏)为中心,布及甘、青相邻的十多个农业县;后者以洮州(今临潭)、岷州(今岷县)为中心,只流行于甘肃境内的七八个县。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总了甘肃省传统文化的精华,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各民族传统文化。

该名录收录了甘肃省共有4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
1、杂剧:甘肃省白银市崆峒区“乔花家族杂剧”;
2、曲艺:甘肃省张掖市东乡族自治县“苗族陈歌”;
3、戏曲:甘肃省武威市“回鹘大戏”;
4、相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贵族相声”;
5、舞蹈:甘肃省定西市“羌族火舞”;
6、音乐:甘肃省庆阳市“蜀道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1、木雕:甘肃省定西市“西和木雕”;
2、刺绣:甘肃省天水市“秦族刺绣”;
3、编织:甘肃省平凉市“洮河织法”;
4、制陶:甘肃省定西市“曲折制陶”;
5、皮影:甘肃省庆阳市“北固金线皮影”;
6、烙饼: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贵族烙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式:
1、节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唢呐节”;
2、祭祀:甘肃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大会”;
3、佛教:甘肃省嘉峪关市“普贤佛教”;
4、宗教:甘肃省酒泉市“锡伯宗教”;
5、其他:甘肃省定西市“移山祭”。

洮砚制作技艺

洮砚制作技艺

洮砚制作技艺(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洮砚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卓尼县、临潭县、岷县,洮砚,即洮河绿石砚,是中国名砚之一。

洮砚制作创始于唐,盛行于宋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洮砚色绿形雅,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长久以来享誉海内外,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

历史渊源
洮河绿石产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中游卓尼县、临潭县、岷县交界的喇嘛崖一带峡谷中。

洮河矿带三面环水,砚石长年受湿润之气滋养,石质坚润细密,淡绿色中含有墨绿色条纹,形成变化万端的流水、云霞、清漪、雾霭等天然纹理。

以之制作成砚,由于石质湿润,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细,发墨生光,贮墨砚中,经月不涸不腐。

工艺特征
洮砚造型主要分规矩形砚和自然形砚两种,砚体由墨池、水池和砚盖三部分构成;按款式分,则有单片砚和双片砚两种。

砚面往往以图案和文字装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图案是龙凤和原始宗教器物。

工艺流程
洮砚采用手工制作,生产流程大致包括选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几道工序。

雕刻以透雕和浮雕为主,辅以线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图案造型古雅,美观大方。

洮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艺术鉴藏价值很高。

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日益减少、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洮砚的制作技艺面临发展困境,需要有关部门予以重视,采取实际措施对之进行抢救保护。

获得荣誉
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洮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酒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指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传统技艺、民俗表演、口述传统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记忆和传统技艺,是酒泉市宝贵的文化财富。

其中,酒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编织、木雕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体现了酒泉市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传统手工艺,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体验到手工艺人的匠心和技艺。

此外,酒泉市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古装戏等。

这些民俗表演形式生动传神,富有地方特色,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文化活动。

通过民俗表演,人们可以了解到酒泉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爱和传承。

除此之外,酒泉市还有许多口述传统和社会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口述传统的传统故事、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传统饮食的烹饪技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反映了酒泉市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是人们了解酒泉市的重要途径。

酒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酒泉市的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酒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2011.12底前项目中期检查,需要完成:1.图书目录,1500条2.研究文献题录,1500条3.图片资料,500幅4.现场采集、搜集收藏资料,500部(幅)甘肃特色非物质国家级有50项,平均到每一项需完成的任务为:1.图书目录,30条2.研究文献题录,30条3.图片资料,10幅4.现场采集、搜集收藏资料,10部(幅)计划使用5个助馆,每人分10项,每人需完成:1.图书目录,300条2.研究文献题录,300条3.图片资料,100幅4.现场采集、搜集收藏资料,100部(幅)在一个月内完成。

表1 甘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一批项目编号序号名称类别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3 13 宝卷(河西宝卷)民间文学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2 Ⅰ—27 27 格萨(斯)尔民间文学甘肃省3 Ⅱ—19 50 裕固族民歌民间音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4 Ⅱ-20 51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民间音乐甘肃省康乐县、甘肃省和政县、甘肃省岷县5 Ⅱ-37 68 唢呐艺术民间音乐甘肃省庆阳市6 Ⅲ—9 112 高跷(苦水高高跷)民间舞蹈甘肃省永登县7 Ⅲ-15 118 兰州太平鼓民间舞蹈甘肃省兰州市8 Ⅳ-69 213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传统戏剧甘肃省敦煌市、甘肃省华亭县9 Ⅳ-71 215 道情戏(陇剧)传统戏剧甘肃省10 Ⅳ-91 235 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传统戏剧甘肃省环县11 Ⅴ-19 255 贤孝(凉州贤孝、河州贤孝)曲艺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临夏市12 Ⅴ-24 260 兰州鼓子曲艺甘肃省兰州市13 Ⅶ-26 325 庆阳香包绣制民间美术甘肃省庆阳市14 Ⅶ-31 330 夜光杯雕民间美术甘肃省酒泉市15 Ⅶ-38 337 临夏砖雕民间美术甘肃省临夏县16 Ⅷ-42 39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积石山县17 Ⅷ-48 398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兰州市18 Ⅹ—37 485 太昊伏羲祭典民俗甘肃省天水市第一批扩展1 Ⅰ-13 13 宝卷(河西宝卷)民间文学甘肃省张掖市2 Ⅲ-7 110 傩舞(文县池哥昼、永靖七月跳会)民间舞蹈甘肃省文县、永靖县3 Ⅳ-16 160 秦腔传统戏剧甘肃省秦剧团4 Ⅴ-45 281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曲艺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5 Ⅶ-14 313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民间美术甘肃省夏河县6 Ⅶ-16 315 剪纸(庆阳剪纸)民间美术甘肃省镇原县7 Ⅷ-50 400 雕漆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8 Ⅸ-9 448 藏医药(甘南藏医药)传统医药甘肃省碌曲县9 Ⅹ-4 452 七夕节(乞巧节)民俗甘肃省西和县第二批1 Ⅰ-68555米拉尕黑民间文学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2 Ⅱ-115 614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玛达咪山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玉树民歌)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3 Ⅱ-138 637 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甘肃省夏河县4 Ⅱ-139 638 道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甘肃省清水县5 Ⅲ-42 639 鼓舞(凉州攻鼓子、武山旋鼓舞)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甘肃省武威市、武山县6 Ⅲ-90 687 多地舞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甘肃省舟曲县7 Ⅲ-91 688 巴郎鼓舞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甘肃省卓尼县8 Ⅳ-134 735 武都高山戏传统戏剧甘肃省陇南市9 Ⅴ-72 765 秦安小曲曲艺甘肃省秦安县10 Ⅷ-101 884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东乡族擀毡技艺)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11 Ⅷ-133 916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卓尼县、岷县12 Ⅷ-180 963窑洞营造技艺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庆阳市13 Ⅹ-71 978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民俗甘肃省永昌县14 Ⅹ-85 992 民间信俗(西王母信俗)民俗甘肃省泾川县民俗甘肃省庄浪县15 Ⅹ-87 994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庄浪县高抬)16 Ⅹ-108 1015 蒙古族服饰民俗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17 Ⅹ-114 1021 裕固族服饰民俗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三批甘肃省岷县1 Ⅲ-108 1097 巴当舞传统舞蹈(民间舞蹈)2 IV-152 1114 通渭小曲戏传统戏剧甘肃省通渭县3 Ⅴ-113 1137 河州平弦曲艺甘肃省临夏市4 Ⅹ-139 1214 婚俗(裕固族传统婚俗)民俗甘肃省张掖市第二批扩展1 IV-69 213 曲子戏传统戏剧甘肃省白银市2 IV-80 224 藏戏(南木特藏戏)传统戏剧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3 Ⅶ-16 315 剪纸(会宁剪纸)传统美术甘肃省会宁县4 Ⅹ-38 486 女娲祭典(秦安女娲祭典)民俗甘肃省秦安县五个人每人选10项。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省会,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在兰州,有许多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兰州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深入探讨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这些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1. 铁娘子艺术在兰州,铁娘子艺术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铁娘子是传统的西北民间艺术形式,通常由一群女性表演,她们通过打铁、乐器演奏、歌舞等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情感。

铁娘子艺术融合了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元素,展现出了兰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 黄河龙舟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黄河龙舟。

黄河龙舟赛是兰州地区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黄河龙舟赛中,参与者们齐心协力,在黄河上划龙舟,展现了团结合作与拼搏进取的精神。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更是兰州人民对黄河的敬畏和热爱的象征。

3. 甘肃民间音乐甘肃民间音乐也是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甘肃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样的曲艺、山歌、器乐等形式,传承了古老的音乐传统和民族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兰州地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总结回顾通过对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项目不仅是兰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铁娘子艺术、黄河龙舟和甘肃民间音乐等项目,展现了兰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底蕴。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弘扬兰州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兰州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这些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